时间:2022-10-13 15:08: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工程造价管理行业发展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亦随之兴起。其实,工程造价管理行业在我国清朝时期即形成了初步理论,清后期到民国年间,因社会动荡而停滞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前苏联模式,之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引进西方招投标制度,建立了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中国建筑之始,据可考史料所记,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建筑从最早的房舍宫室发展成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建筑工艺和技术不断追求完善,但较为系统的工程预算,一直到清朝雍正年间出版的《工程做法则例》才初见雏形。
1近现代发展历程回顾
《工程做法则例》全书共七十四卷,前五十卷阐述各种房屋营造案例,后二十四卷对应用工料估算额限,其后二十四卷是我国对工程预算管理理论第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为今后工程预算管理理论奠定了基础。由于清后期及民国年间,国内政局动荡,工程造价管理的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而在19世纪初期,英国诞生并最早开始使用一项新的、公平公开的承包方式——招投标制度。招投标制度需要更精确的估算建设成本,以控制过程成本,获取更多的利润,因此关于工程预算管理的一套理论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研究成果开始逐渐成型。英国工料测量师的规范化及其分会的形成,预示着工程造价行业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兴起,并将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新中国建国初始,借鉴前苏联在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经验,这是我国现代工程造价管理行业的启蒙。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及前苏联的解体,计划经济体制已不适合我国发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大方向不可避免。上世纪80年代,招投标制度在我国正式运行。虽然在理论上借鉴西方已较为完善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工程造价管理也一直没有规范化,依旧延续较为传统的计算方法。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及发展,1996年,国家开始正式实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此项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造价制度规范化的形成,并开始与国际造价行业接轨。2001年,建筑市场实行全面改革,人力、物力不再由政府管控,可根据市场需求自行调节。这一重大改革使工程造价与市场变化同步,不再局限在固有价格模式中。2003年,全国统一的《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颁布实施,工程造价管理有了全国统一模板,计算规则及套价规定亦日渐规范化。
2近年来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蓬勃发展,住宅式建筑及酒店、办公楼等多种类型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批建筑的出现势必对建筑成本的测算及控制有大量的需求,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有了长足的发展。工程算量及工程套价是工程造价管理两项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程算量随着建筑业及计算机业的大力发展,从最初简单的纸质手算已转向电子算量,后又从二维电子算量转为三维模型算量,算量速度有了质的飞跃。工程套价亦从纸质版计算转换为电子软件操作,大大减少了由于工程量修改造成的重复计算。
3基于某项目的案例分析
笔者结合福建某地“汇通·理想城”四期批量住宅及配套商业的工程案例,分析工程造价管理近年来的发展、进步及不足。“汇通·理想城”项目总占地面积200亩,总建筑面积约200000㎡,总体容积率为1.46,由23幢18层高层住宅,8000㎡配套商业组成。该项目于2005年左右开始规划及设计。当时工程造价管理行业虽较建国初期已有了较大发展,但对于前期参与仍旧较少,前期规划及设计造价管控大部分仍由设计院独立完成。至2008年,该项目设计已基本完成,进入施工筹备阶段。2009年,该项目全面开工,分四期进行建设。21世纪初期,工程造价管理的工程计算及套价已普遍由纸质方式转为了电子方式。“汇通·理想城”项目从2009年起开始施工,一直到2016年初全面竣工完成。施工阶段初期、中期、后期的施工测算,随着建筑业及计算机业的发展,都在逐步完善。初期施工测算,根据二维电子计算工程量套入地区发布定额及信息价的方式,已能初步汇总出该项目在建设期间的全部建设资金总和。该项目分四期进行施工,每期5-8幢楼不等,均为含一层地下室的18层毛坯住宅建筑,初期的预算估算单价为1500-1700元/㎡。中期的施工预算,根据设计院发布的建筑设计变更,现场施工产生的工程签证,施工期间人工、材料及机具费用的变化,不断调整及修正前期测算数据,使其尽量接近实际工程造价。后期的施工结算,根据最终完成的竣工图纸及收集完全的设计变更单、现场签证单,政府发布的调整文件,按照施工完成批次依次进行。由于施工工期较长,该项目每期工程单方造价随着市场人工及材料的变化均有不同,最终第四期单方工程造价较之第一期增长了约400-600元/㎡。项目施工三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理论上虽能持续、有效地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会遇到许多问题。我国于2003年发布统一清单规范,清单价格由地区定额及地区信息价组成。但地区定额的发布周期往往较长,消耗量指标不能根据市场情况及时调整更新,特别是人工指标往往滞后于实际情况;另外有些材料发布的信息价同市场实际价格会有较大偏差。以上种种,导致施工期间计算造价与工程实际发生造价产生较大偏差,无法如实反映施工期间实时造价的情况。加之现今建筑的批量化,造价数据庞大,精细化造价管理难以实现。尤其是在工程结算阶段,由于各种价格争议问题,结算工作往往十分漫长。针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工程造价管理也在不断自我完善。针对定额发布周期过长问题,陆续有各项政策文件和补充定额发布,尽量缩小同实际市场情况的差距。钢筋、水泥及地材的信息价基本与上月市场价同步,其他基材亦有供应商提供市场价附其后作为参考。非常规建筑材料具体价格需咨询当地供应商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实际市场价后建立补充子目套入。尽管如此,由于现场施工情况的不确定性及庞大数据难以做到高效的整理及更新,工程造价与实际产生的施工造价仍有不少偏差。为尽可能高效地进行工程造价管理,三维建模算量顺势产生。三维建模算量较之二维平面算量,最显著的优点是能直观、立体地显示整个建模及算量过程,让二维抽象的图纸算量变为三维具象的模型操作,且工程量的计算及汇总均由软件自动计算完成,大大缩短了庞大繁琐数据的计算时间,提高了工程造价管理的效率。该项目的第四期工程已使用三维建模算量。对于大批量的住宅建筑,因其建筑的相似性,通过三维建模算量,能节约基础数据的算量时间。但三维模型算量亦有其局限性。三维模型算量虽能提高基础数据计算效率,但对于非常规较为复杂的构件或零星细小构件的计算往往费时较多或者较难实现,这时就需要二维算量进行辅助。由于软件本身的设置问题,有一些操作较难实现,例如由于软件里图形算量与钢筋算量是两套软件,钢筋软件里的数据导入图形软件时,数据有时会丢失,查找起来较为费时,且有时这种丢失是不可查的,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误差。尽管如此,由于现代建筑的复杂性、批量化,造价数据庞大、繁杂,三维建模算量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4未来趋势展望
如今独立的建模三维计量应用大多是在施工期间的造价管理,对前期规划设计、施工期间工程管理及后期工程决算的应用还较少。基于模型建立、碰撞检测、装修方案、造价算量、虚拟漫游等全过程管理的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方案仍在发展中。模型建立主要应用于前期设计阶段,碰撞检测及装修方案主要应用于施工管理阶段,造价算量主要应用于全过程造价管理,虚拟漫游是其附加价值。该全过程管理的BIM技术方案对于设计较为繁复的建筑,如体育馆、高档酒店或写字楼等地标性建筑的作用更为显著。此类建筑一般建筑设计独特,现场施工复杂,造价测算困难。若能将设计阶段的模型建立应用于各个过程阶段,将大大提高各阶段工作效率。如,碰撞检测能及时找出图纸中的空间错位,既能减少工期的延误,又能降低返工率,有效控制成本的浪费;若能将模型对接到造价算量阶段,既能减少造价人员在初期模型建立上花费的时间,又能减少在模型建立时因为对图纸不熟悉造成的纰漏或错误,从而提高造价算量的准确性。我国较早运用BIM技术方案且广为人知的案例是为2008年奥运会兴建的体育场馆-北京鸟巢。该项目属于建筑造型复杂、施工难度很大、工期紧张、投入巨大的典型项目,若无BIM技术方案全过程的运用,很难按时、保质地完成如此复杂的钢结构安装体系。而近期BIM技术方案全过程应用的案列是在2014年开工建设,至2019年正式对外开放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该工程属于国家标志性工程,不仅造型独特、施工复杂、造价高昂,还有许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这就对全过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项目选择了较为成熟的基于BIM的管理平台,收集整理项目动态管理信息,利用BIM的多维度,快速进行初期工程量的统计及成本测算,中期工程量的调整及增减工程的成本测算。此外,不断修改、审核、汇总BIM竣工图模型,确保该模型同实际竣工图一致,确保在后期竣工结算阶段能高效快速地进行竣工结算成本管理。这是BIM模型在造价算量阶段的深化应用。但全过程BIM技术方案目前主要运用在大型复杂性建筑中,受软件处理、人才储备及市场推广各方面的影响,要做到全面普及运用到大多数工程中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从清朝最初理论的成型、因社会动荡停滞发展,到新中国成立借鉴前苏联模式,再到因社会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引进西方的招投标管理制度,成立注册造价工程师制度,发布全国统一清单,推广全过程造价,从二维平面算量到三维模型算量,这便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计算机行业的飞速发展,BIM全过程技术方案将更加广泛地运用于各大建筑体系中。
参考文献:
[1]赵英杰.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作者:邱淋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