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时间:2022-10-17 09:31:5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探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中工具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思维探索能力。但是,从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扩大和国家的发展进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国古典文学的比重在初中的教科书里也在逐步增加。由此可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语文是一门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学好汉语,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上的影响是巨大的。学好汉语不仅有助于学习和理解其他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古诗词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初中,培养学生每天背诵古诗的习惯是非常有益的。

(二)激发学习汉语的兴趣

由于将传统文化融入古诗文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许多学生会因为好奇而对学习产生兴趣。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语言方法与现代文学的语言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学生很容易对汉语学习感到厌倦,甚至失去兴趣,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在这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在班级或学校内举办不同规模的诗歌比赛,以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主动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更有效地理解传统文化在学习中的必要性。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古诗文研究中,对古诗文的理解没有完全准确的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非常有帮助。教师可以提供一般的想法,例如,文章写作的情感基调和背景。一些句子的分析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诗歌和散文的理解,以及推测作者当时内心想法,然后教师可以给予正确的指引,对学生而言,习惯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适当性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要真正理解“中庸”的道理。在未来的语言学习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从自己身上取得显著的进步。在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理解适度原则。只有真正理解中庸之道,学生才能在任何时候都取得巨大进步,真正消除自主学习的问题和学习汉语道路上的学习危机,从而让学生取得长足进步和积极进展。

(二)质量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真正贯彻素质教学原则。只有真正落实素质教学的原则和教学路线,他们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达到相应的效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分为好的和坏的。教师应使学生尽可能避免传统文化的糟粕,这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找到坚实可靠的坐标。

三、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困境

主要的困难是许多语文教师不重视传统文化,这些教师缺乏学习热情。他们内心有一种疲惫的状态,很难把学习的热情传递给学生。思想不集中,行动不热情,对传统文化和教育只是表面功夫,难怪效果不好。对很多人而言,学习要特定的社会氛围与计划,也因为人性中懒惰的影响,所以很多人也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学习,才能坚持下去。因此,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管理者。学生应该制订学业规划,养成良好习惯,并把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精神付诸实践。长期以来,有一种想法是:读书是无用的,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他是否能挣钱以及他能挣多少钱来衡量的。这种想法有优点,但也有缺点。它的好处是可以鼓励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献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点是缺乏内在的精神世界和规范的引导。很容易成为一个没有底线的人,最终得到无尽的空虚和孤独。因此,教师也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与类似的社会不良氛围作斗争,努力消除其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并不完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然而,教师忽视了文化传承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不同知识之间缺乏凝聚力和联系,这也造成了教育中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应从文化体系建设入手,通过一系列规划,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教育体系,优化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途径探索

(一)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理整合课外资源

为了保证语文教学整体效率的提高,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除了在课堂上使用教材外,教师还可以逐步扩大教育范围,让学生在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对自己的认识。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教学。在生活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身影随处可见。教师在学校教学生理论。在日常生活中,这些理论可以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在朋友的指导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有更深的理解。

(二)从教材的角度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都包含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教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必须在课程开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的解释和分析,然后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内容,每个学生都能迅速进入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例如,当教师在上课前讲童话故事时,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中国传统童话的图片,如“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教师让学生看图片,说出图片来自哪个童话?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中国传统童话的特点: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无法正确解释和创造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虚构故事。神话代表了人们的期望和联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说完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学习中国传统童话的兴趣。当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对较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教师应让学生在主要阅读过程中总结本故事的思想和想象。为了提高全班的兴趣,教师还可以收集一些女娲动画供学生学习,以便学生能充分理解中国古人对自己起源的猜测,感受古人的智慧,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我国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但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只有少数教师会将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进一步结合。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要求教师对学生积极拓展,在语文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传统知识。这种以课本内容为基础的传统知识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课本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它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作用。语文规范中明确指出,老师和中小学生应当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课教师应充分发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通过采用视频、图像、音频等方法向中小学生介绍知识点,从而引起中小学生的关注力,促进中小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点。例如,教师可以首先介绍相关的历史化文本,然后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渲染课堂气氛,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著名书法作品《出师表》,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广度和深度。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道德精神和价值观,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目的。

(四)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用古文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但是,如果传统的文化教育仅通过课程讲解渗透,内容的选择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学方法也会变得非常单调。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红楼梦》中关于宝玉被殴打一章中,王太太听说宝玉被殴打。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她应该立即向贾母报告。从这个描述中,学生看到封建社会的传统伦理,理解王太太对儿子的爱是多么强烈。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对《红楼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提高教师能力,转变教师思维

要在中国课堂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走在教学的前列,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在工作日多看书,多了解传统文化。在语文核心素养下,教师要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学习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古诗词枯燥乏味,但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中国拥有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思考,避免课堂上的分心,教师不应离开课本让学生思考课本内容,培养思维素质。在课堂上,可以分组讨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教师会从显示中找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图片、音频、视频、幻灯片等可以通过投影仪呈现。在教师讲解古诗词时,这些多媒体技术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在介绍古诗词的背景时,可以用一些图片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视频和课件充分介绍文章,丰富古诗词的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了古诗文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岳阳楼的图片,有时间的话还可以给学生播放岳阳楼的纪录片。当学生看到岳阳楼的具体图片和视频时,他们将对文章中不清晰的地方有更清晰的理解,进而加深对后文的感悟。

五、通过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

(一)阅读古诗词,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古诗词一定是绕不开的。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最璀璨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数不清的文人骚客或抒发情意、或怀古叹今、或咏物抒怀,留下了数不尽的优美篇章。在古诗词的创作中,讲究音韵之美。诗词是文字的艺术,平仄押韵间流淌着文字的魅力。因此,通过大声朗读诗词,可以与作者共情,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体会到作者的意图。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大声朗读这首词,其实这就是一种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心境的方式。

(二)创造意境,体验古诗词的文学美

意境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意象的描绘,营造出的一种玄之又玄的感觉,一般反映了当时作者创作时候的心境。意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等文学作品的内核所在,没有意境单纯堆砌辞藻的作品是得不到他人的认可的,也会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由此可见,意境在古诗词文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作者是在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后创作出了作品。在对这些有了充足的了解后,再来分析诗句,感悟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体会所表达的感情。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PPT,带领学生观看相关电影来达到构建情境的目的。

(三)深入剖析,体会古诗词内容之美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为了真正融入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创作背景。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首词是苏轼在仕途上遭遇打击后创作的。彼时苏轼时任密州知府,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此时的苏轼尽管仕途不顺,但是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主动选择经济萧条的密州也说明了他有励精图治、改造现实的决心。但是,远离亲朋也有着无尽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无尽思念。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将自己的心绪寄与明月,既表达了离愁哀思,同时也有见而不得的豁达之意。可以看出,此时的苏轼与乌台诗案被贬后的心境完全不同,诗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也完全不一样。通过剖析诗词内容,联系作者当下的情感,可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六、结语

对学生来说,培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会得到加强,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和人生的意义有更深的思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语文教育中最明显,也是文化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知识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结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教师将找到突破口,更好地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课堂教学将采用多种方法,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样,学生的人格和道德素质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和提高。

作者:蔡殿龙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连五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