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14:45: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美术教学研究范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主要是教师给学生灌输美术知识,美术课堂氛围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可以掌握美术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与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分工合作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优势
合作学习具有自身的优势。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之间可以相互切磋完成学习任务,相比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知识,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另外,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高效课堂。
二、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实践策略
初中美术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内化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分四点具体分析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实践策略。
(一)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
初中美术教材有很多欣赏内容,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欣赏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欣赏,欣赏角度可以多元化。通过欣赏,学生能开阔眼界,了解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例如,对《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这一课内容的教学,由于美术作品中涉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准备一些民间艺术作品,包括剪纸、泥娃、中国结等,让学生在小组内欣赏,分析不同艺术作品的色彩搭配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民间艺术作品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发现民间艺术作品中的美学元素,有助于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美术绘画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绘画。教师先给学生讲解绘画基础知识,再让学生采用合作绘画的方式进行绘画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交流绘画想法,提高绘画效率。例如,对《素描》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收集素描的相关资料,并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素描绘画的特点。经过小组讨论,学生的绘画思路会更加清晰。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临摹。学生完成素描作品后可以在小组内展示,学生之间互评作品,指出优缺点,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美术作品。最后小组内评选出比较好的素描作品在全班展览,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三)美术创作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学生通过绘画创作,使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例如,在《油画》教学过程中,毕加索的油画作品采用的是局部重组的排列方法,即提取局部元素重新排列组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感受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并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这种创作手法进行创作,让同桌之间合作完成一幅油画作品。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拆解事物的原有形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创作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产生奇特的画面效果。
(四)美术实践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
初中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实践性的内容,实践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根据实践内容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践。小组成员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美术作品,对理论知识形成深刻的认知,并在实践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例如,对《设计与生活》这一课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见过生活中有哪些设计精美的艺术品?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代表回答这个问题。学生都认为邀请函、公益广告的设计融合了美学元素,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设计一个邀请函,让学生分工协作,教师启发学生的思路,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邀请函的设计制作中。最后教师评价并总结学生的制作过程,包括邀请函的整体设计是否具有美感,主题是否明确等。学生通过制作邀请函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艺术创造力。
三、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达到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需要注意相关问题,以下分四点具体分析。
(一)制订科学的合作学习目标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制订科学的合作学习目标,合理安排合作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小组内经过独立思考和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二)科学划分小组
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科学划分小组,合理的分组可以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美术兴趣、美术基础等因素,确保每个小组既要有美术基础好的学生,又要有美术基础不好的学生,这样可以让组员之间相互帮助。此外,每个小组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平衡,每个小组的人数要均等,并且每个小组要进行人员分工。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学习任务。
(三)科学选择合作学习内容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需要科学选择合作学习内容。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可以解决,没必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针对一些具有讨论价值的探究性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采纳不同学生的想法,更加全面地解决问题。另外,对一些比较复杂、需要分工协作的学习任务,如绘画、创作类的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完成,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绘画和创作任务。(四)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初中美术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科学的评价有助于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率。评价主体包括教师评、小组成员互评、小组之间互评等,评价内容包括学生参与交流的情况、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情况、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情况、小组交流的记录情况、学生的动手实践情况等,通过评价可以反馈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对表现一般的小组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合作学习的信心。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方法,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本文主要分析合作学习的优势,从美术欣赏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美术绘画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美术创作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美术实践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这四个方面探究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实践策略,从制订科学的合作学习目标、科学划分小组、科学选择合作学习内容、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这四个方面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旨在提升初中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教学水平。
作者:迟淑萍 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实验中学
初中美术教学研究篇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经历了时间的沉淀,能够给人们的精神以多样化的艺术享受。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学科作为中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教学美术知识和技能,而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旨在实现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面对这一全新的育人目标,初中美术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整合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富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术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升自身的审美、文化修养,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陶冶下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承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现状
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背景下,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美术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不甚理想,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学理念尚不清晰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很多学校依然束缚在“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这种教学理念导致教师常常面临很大的中考压力,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更加看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不够重视美术课程。同时,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制约下,初中美术教师也没有形成清晰的教学观念,而只是把学生单纯视为美术知识的传授对象,借助“灌输式”模式将所有美术知识、美术技能等一股脑传授给学生,并未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美术的教育价值。美术教师的这种教学观念导致他们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忽视了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致使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缺少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美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不重视研究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导致在美术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渗透模式不科学
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大量学问。因此,教师唯有采取科学、合理的模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两者之间产生关联,才能真正实现预期的美术教学价值。纵观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教师一直束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还有的美术教师基本上都是演示完一遍之后就指导学生开始自主训练。整个美术课堂学习过程十分枯燥、无聊,无法促进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也无法引导学生围绕美术知识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讨论。如此一来,就导致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质量低下,也影响了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
(三)师资力量不足
美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要想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高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极强的美术专业素养,还应具备丰厚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但当前大部分初中美术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比较低,甚至并非美术科班出身,对美术的理解仅限于课本内容,无法将美术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融为一体[1]。
二、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深入挖掘美术教材,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以往初中美术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基本上都是围绕美术教材的内容实施课堂教学,致使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出现了“教材上有什么就讲什么”的现象。而面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初中美术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下解放出来,深入分析美术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对学生实施教育,确保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现行美术教材的雕塑欣赏、泥制品工艺等内容中都蕴含了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基于此,教师在促进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融合的过程中应以此为切入点挖掘美术教材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此不仅能拓展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也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真正落实学科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书画”时,为了促进在美术课堂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深入分析这一章节的内容,并借助互联网这一载体搜集、整合大量中国古代书画资料,利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将其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扩展了自身的知识面,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知了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组织并开展美术实践活动
美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美术的气息。因此基于学科素养的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立足美术学科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感悟美、欣赏美、理解美。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在美术课堂教学之余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美术学习之余参观美术展览、美术博物馆,使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全面、深刻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还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传统的工艺,让他们亲手制作传统艺术品,在制作过程中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增强自身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例如,在学习“剪纸”的内容时,由于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了解我国的剪纸艺术以及剪纸艺术中蕴含的美,能够自觉承担起传承剪纸艺术的重任。基于此,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剪纸世家,引导学生通过传承人的讲述了解与剪纸艺术相关的历史、基本技法、造型装饰手法以及剪纸的形式、艺术情绪和意境等。等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再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自行创作。如此一来,不仅能丰富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能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的剪纸艺术及其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达成预期的美术教育目标[2]。
(三)扩展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知识
在初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为了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必须从传统的“教材观”中解放出来,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不仅要立足美术教材的内容,还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需求适当补充和扩展美术教学内容,旨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在广泛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美术综合素养。为了促进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初中美术教师还应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不拘一格的形式,紧紧围绕某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扩展和延伸与其相关的内容。如此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也能促使学生通过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更好地了解和感悟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意义,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传统文化,真正落实美术学科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清明上河图”这一部分知识时,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融合的过程中,教师以这一美术作品为切入点深层次地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将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建筑结构等内容融入课堂教学。如此学生通过广泛的课程内容有效感知了北宋时期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不仅拓宽了自身的知识面,也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目标。
(四)依托鉴赏感知优秀传统文化
美术鉴赏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初中美术教师必须结合美术鉴赏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开展美术鉴赏教学,促使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现行的初中美术教材中包含大量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术作品,包括山水画、陶瓷、青铜器等。这些美术作品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美术知识,也蕴含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此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存在局限性,为了帮助学生在美术鉴赏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感悟传统文化,教师还应该灵活借助互联网,从网络上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美术资料、传统文化内容,并将其整合到一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美术鉴赏。例如,在教学“中国传统青铜器鉴赏”时,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四羊方尊、商后母戊鼎等图片并将其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接着再结合青铜器搜集一些与其相关的历史渊源、发掘过程等,将其作为美术鉴赏教学的有效补充。另外,在指导学生学习“山水画鉴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山水画实物,让学生在近距离观察的过程中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展开鉴赏。如此一来,学生在鉴赏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不仅能感悟其中蕴含的美术技巧,也能感悟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育目标[3]。
(五)营造富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为了促进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美术教师还应该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下解放出来合理设计美术教学内容,利用有限的美术课堂教学时间尽可能多给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同时,还应该在开展美术教学之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及美术学习能力,借助趣味性、个性化的教学手段真正提升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美术教学内容选择与其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为学生创设美术学习情境,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中实现深度学习美术知识。同时,学生在渗透了传统文化的美术学习氛围中也能逐渐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富有创造力的造型艺术”时,为了促进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结合这一章节的内容、初中生的知识储备等给学生播放《沁园春·雪》的配乐朗诵,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展开自己的联想,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之后再将美术教材中《江山如此多娇》的美术作品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将其与自己联想的画面以及《沁园春·雪》的诗歌内容结合到一起,充分感悟这一美术作品描绘的内容。如此一来,学生在富含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能真正走进美术作品的内涵,并在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感悟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六)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渗透传统文化
为了促进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感悟传统文化并自觉承担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师必须优化和改进当前的美术教学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有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开展美术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才能在美术学习兴趣的驱使下主动了解传统文化。因此,在具体的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为学生播放富含传统文化的图片、视频,促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过程中把握美术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例如,在教学“独树一帜的中国画”时,教师可以播放《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让学生在观看之后思考“画家是运用水墨画的形式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一故事,最终实现了故事内容与表达性质的统一。那么中国画的形式美感体现在哪些方面?”接着再引导学生结合美术作品中人物的形神、笔墨、色彩、形制等展开讨论。如此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不仅高效学习了美术作品,也能深刻认知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4]。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相融合,促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一线美术教师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基于此,初中美术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下解放出来,深入挖掘美术教材内容、开展美术实践活动和美术鉴赏活动、营造富含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等,不断促进传统文化与美术课堂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真正满足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术教学要求。
作者:种天高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二十五中学
初中美术教学研究篇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新课程的全面启动和推广,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素质的人才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一门重要课程。美术新课程标准也提出:“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作为一名基层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结合初中生心理特征,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中生处于兴趣分化期,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要努力探索新路子,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园地。我觉得当前初中阶段美术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感受美育的重要性,教师给学生创造具有美感的美术学习环境。古罗马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理论,它深刻地揭示了“教”与“乐”的辩证关系:教寓乐中,乐为教存。那怎样使美术课堂成为快乐学习的园地呢?笔者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美术教师的良好教态,是让美术课堂具有和谐愉快的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表情和情绪,对课堂氛围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如果有亲切自然的教态,学生会感到亲切、轻松、愉快,有利于提高美术学习的兴趣。我在美术课教学中也进行了相关探索,如在上《向日葵》一课中,我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说:“同学们请你们猜一猜,有一种植物向着太阳的方向生长,是什么呢?”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向日葵。”一个简单易猜的谜语顿时让学生们兴趣高涨、自信满满。比如浙美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老师您好》,是设计应用的内容,我让学生做贺卡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所以,用亲切的导入语、一句赞美的话和点头微笑,以及肯定学生的表现、平等地交流,都可以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艺术的生发,来源于人的生活。生活里的万物皆可为学生美术课上的审美对象,条件是主体(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是否有审美感知的状态。如果美术教师能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的知觉体验,那么学生对于美术的理解,对于美术学科要素的初步认识和把握,就需要还原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意上课时轻松愉快的氛围、美术课堂的物象、本质还原的把握,才能引导学生把生活与美术关联起来,更好地发现美、创造美。
二、教师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美术教学中,作为教师常常感到,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美术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得美术课堂轻松愉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体会美、表现美。教师的教学,是“外因”。能使学生长产生持久兴趣的是“内因”,是内驱力。教师引导学生,从美术课堂或美术技能中,得到“价值感”,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美术保持持久的兴趣和动力。首先,要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材,开展丰富的美术教学活动,绘画、书法、设计和民间美术等,让不同的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不同阶段的不同目标,从而实现更大的目标。比如浙美版八年级下册《奇特的视觉图形》,我在教材处理中尽可能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从有趣的设问入手,在讨论中加深对正负形的认识,激发其探索欲望,使学生觉得原来美术课可以这样来学。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音乐、有感染力的语言等,都能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其次,要多给学生鼓励和耐心。基础美术教育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同时感受美术语言的多元化,感受美术的丰富。美术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兴趣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更多的学生能感受到美术带来的进步感和喜悦感,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且又能体验到成功的美术学习环境,让美育的花朵开遍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个体差异,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美的因素,使学生受到长久不间断的艺术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和表现美。
三、开拓广阔的教学空间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对于美术创作,它所要求的想象自然不能停留在梦幻状态和直觉状态,要进入新的形象创造,必须要进行自觉想象,以便还原为可视的、可感的、可触的视觉形象。因此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在美术课堂上,对艺术作品欣赏(审美感知体验的过程)中,美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不应该去填补或想象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它本身没有什么空白点,因为它本身就是完整的。例如,以东阳木雕为例,东阳木雕其本身应该属于“肉身化”了的“生命物”,寄寓了多少创造者与生活者的观念在其中。同时,这个“肉身化”了的“生命物”原则,同时可以运用于一切自然物,又如西溪湿地这个自然物在商业开发的过程里,也负载了“肉身化”了的“生命物”(虽然不及前者)。学生在课堂感知中的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意义内在于它已经有着固有的意义。以东阳木雕为例,在民间艺人的创作经验(包括在中学生课堂上的艺术欣赏)中,某种材料往往能够引起灵感,而不是某种观念想象能带来灵感。所以,美术课堂的教学,所需要的是回到事物的本身。学生的评述是在东阳木雕“首先说话”后的知觉体验中发生的。东阳木雕自身物质性的形象,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些实物、图像通过学生眼睛的知觉,在“无意”间对他们“首先”表演着。学生的所有评述都是被其原有的意义所激发的。我想这就是创新,就是在原有模式上的新突破、新拓展。美术的造型、表现模块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卡通形象,并表达思想和情感。笔者通过执教《手绘简笔人物》《动漫天地》和《动漫故事会》等,弱化美术学科的本体,如线条、色彩、对称对比、节奏韵律等,强调学生的个性表现力。表现性美术创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性,解决内部心理冲突,促进学生情绪的平和,达到让学生在美术表现中宣泄情绪、表达自我、舒缓心灵、塑造更好的人格的目的。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教师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地开发出来,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四、设计新颖愉快的主题活动
教师把美术学习渗透在有趣的或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还开阔了视野,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如我在教《剪贴画制作》这一课内容时,就采取同学间合作完成的方法。因为制作的材料非常丰富,制作的方法、工具也多种多样,学校无法很齐备地提供,所以让几个学生一起合作,各自收集好材料,分组进行制作———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剪贴画主题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并搞一次小型环保宣传画展览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制作剪贴画的同时更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例如浙美版八年级下册《让世界更美好》这一课,属于综合探索的内容,用公益招贴画把德育渗透其中,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能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与学生情感产生共鸣。如:以当今社会的热点为主题,如“和平”“环保”“扶贫”“关爱老人”等,让学生从中去感受这些观念;如:在上课的过程中,给学生观看战争以及战争带来的灾难题材的录象,激发学生维护世界和平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与生活的联系,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主题讨论。根据美术形式语言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欣赏、评述模块内容《美术家眼中的自我》,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表达和交流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领悟伟大的艺术家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让学生认识到伟大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也有缺憾,不绝对完美,进而让学生认识和接纳自我的不完美。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以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美术。我们不要忽视他们在学习美术中的任何一点微小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表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和乐趣,在愉快的中提升审美能力。
五、开展丰富的美术拓展活动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增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表现非常明显,常常乐于表现自己。因此,开展丰富的美术社团拓展性活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特别是感受中国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是初中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美术教师应该建立这样的教育观念,生活里的一切自然物,艺术家的作品等皆可为中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淡化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体地位的传统认识,研究有史以来的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区分,这样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消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物、人造物的严格区分,同时能够让审美感知参与进来,使它们都成为审美对象。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学生自己也能表现美。因此,要在学校开展美术社团,让有兴趣的学生继续深入学习。比如开展素描(线描)社团、书法社团和墙绘社团等,让学生表现美,是必要的。教师针对一些对美术学习有强烈兴趣的学生,进行美术能力的培养,通过开设拓展性课程,让学生的兴趣变成特长,让学生也为校园的美化建设增砖加瓦。学校为学生们准备了充分的墙绘材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先进行小面积的练习,然后再对学校的公共场合进行美化。美术教育要融于学校各项工作,实施美术拓展性课程,让学校形成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们在学校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中尽展才华、尽情发挥,放飞自己的梦想。中小学美术教育是提高素质、形成一定的艺术素养、健全人格的活动过程。美术教学能否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提高人的审美力、陶冶其情操是关键,这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长期任务。综上所述,要开展美术教学改革,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情绪得到宣泄、感性和理性得到调和,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自我整合,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作者:徐美容 单位:浙江省衢州江山市新塘边初级中学
初中美术教学研究篇4
一、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的价值
从学生视角来看,将美育和劳动教育融合起来,教师会在美术教学和鉴赏活动中,引导学生品味其中蕴含的劳动元素,让他们形成“唯有劳动才能创造美感”的正确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审美技巧,还能增强劳动意识和创新发展的意识。从教学视角来看,“以劳孕美”和“以美育劳”的美术教学模式,引入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生活教育元素,这增加了美术课堂的素材和资源,有利于提升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
二、劳动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渗透策略
(一)建设校本美术资源平台,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
当今社会,劳动教育显然成为一种主流趋势,基于这一发展趋势,学校应结合本校和本地域的教育发展情况,联合美术教师一同建设校本化的美术资源平台,为教师实施劳动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宽阔的场地,促进劳动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合和发展。
1.建设线下活动室
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依托于一定的场域进行,尤其是在美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教育模式中,物理场域和人文场域对教学效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便要求校本资源平台应以建设和拓展实地资源为基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以及实践探索的场地。基于此,学校可以联合劳动教育专家以及本校美术教师,针对如何建设线下平台等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着手建设线下活动室,保证该活动室既具有美术教学的功能,又具备劳动教育的作用[1]。同时,线下活动室中应陈列类型多样的美术作品,提供绘画和手工制作所需材料,作为教师和学生后续的教学活动资源。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展开自主鉴赏和实践操作的欲望明显增强,他们也能在环境的熏陶下,感受到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劳动创造元素。在拥有线下活动室的基础上,教师也应掌握活动室的应用方法,通过创造开放式空间,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感悟和探索的时间,让他们与活动室中的美术作品和材料进行亲密接触,利用视觉、触觉等感官形式,感受作品和材料的“温度”。另外,在绘画、手工等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布置活动室,以主题化的形式创造美术实践教学环境,从而达成“以美育劳”的教育效果。
2.建设线上储备库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无限的可能,建设校本美术资源平台,自然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和辅助,它能为教学和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辽阔的教学场域。因此,建设校本化的资源平台,应以互联网技术为手段,通过构建线上资源库,引入多样的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资源,形成以微课视频、美术作品图、虚拟美术馆、创作背景等知识为链条的资源平台,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以及学生的自主欣赏提供素材支撑。在线上平台的辅助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加开阔,他们也能在课堂教学和自主鉴赏的过程中,通过线上资源库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历史,这就能在无形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使学生认识到“劳动创造美”的概念和真理。除了上述用途,教师也可以在线上开设学生自主交流的论坛,让学生利用论坛交换美术资源,探讨美术作品中涵盖的劳动精神和美好品质,并借此明确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主旨。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线上资源库中的内容会更加充实,学生也能够获得自主鉴赏的时空环境,由此初中美术教育便能逐渐达成“美劳共育”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劳动意识和美术水平也能得到逐步提高。
(二)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
1.分析美术教材
一般情况下,美术教学活动以美术教材为切入点和延展点。基于优化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教师应改变被动式、灌输式的讲解方式,提高教材的利用效率,可以与学生一同分析美术教材,依据实际教学要求,引领学生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以此为根基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美术理论,了解教材中的拓展材料,鉴赏教材中的插图等。在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也就有了全面了解,不仅能够初步理解“劳动创造美”的理念,也为后续更为深入的劳动教育做好了铺垫。此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寻求与之相关的素材,让学生明确美术知识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作用,使得他们能够在现实生活资源的辅助下,延伸学习和探索范围[2]。再者,从深化劳动教育效果的需求入手,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某一个美术理论或者作品,创设劳动教育的情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引导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引导,让初中生认识到教材中蕴藏的情感和主旨,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感悟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并借此完成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任务。
2.品鉴美术作品
美育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基石,学生只有认识到艺术作品中包含的美感元素,才能真正体会到劳动者别具匠心的创造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道德品质,从而对劳动者产生敬佩之情,并树立起尊重劳动产物、尊重劳动者的道德意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上组织美术鉴赏活动,带领学生鉴赏美术作品,将美术作品中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通过班级内的共享屏幕展现出来,让学生对作品的色彩搭配、艺术造型和线条过渡等元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读,寻找其中体现出来的美感元素,由此,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和技巧,还能在审美教育的启发下,主动探索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劳动元素,并能在自主绘画、创作手工艺品等练习活动中,通过劳动创作美术作品。另外,在品鉴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别具匠心的部分,让学生认识到作品内在和外在的双重美感,使学生进一步升华“劳动创造美”的思维意识。为了加强鉴赏教学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举办交流共享会,促进不同个体间的共享和互通,引导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在多元交流的过程中,班级内的学生能够有效增强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双手创造美的欲望也能有所增强,这便契合了“以美育劳”的教育要求。
3.引进背景知识
美术是一种艺术与人文兼备的学科,其文化和历史元素较为深厚,根据这一特征,在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协同发展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进与美术名家、美术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展现美术作品的创作历程以及美术家付出的心血,让学生体会到创造者的艰辛和成就感,并生发出主动创作美术作品的兴趣和意愿,如此学生就能在美术课堂上完成习得美术知识、掌握美术创作技巧的任务。此外,呈现背景知识的方式也会对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美术教师可以从初中生所处的生活实际入手,利用现代化、智能化的技术和手段,以图文结合、影音结合的形式,将与美术作品和美术家生平经历相关的背景知识,紧密融合起来,借此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鉴赏意识,让他们从表层知识入手,探寻背景知识中深藏的人文元素,以此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而从学生自主感知的视角入手,美术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具体的美术作品,利用校本资源平台、互联网素材库等途径,查阅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旨深意,使学生在自主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感知美术作品中的劳动元素,从而体会到劳动者勇于创新、精心雕制的艺术家品质和工匠精神。
(三)创建校本美术社团组织,拓展劳动教育的范围
在部分初中学校,受中考制度、学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美术学科处于边缘地位,其教学范围被局限在课堂上,学生难以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深入感受和鉴赏美术作品,自然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劳动教育的理念也难以融入美术教学中[3]。从这一实际状况出发,教师应创建校本化的美术社团组织,以培养学生美术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为宗旨,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将美术社团组织作为学校内部的特色部门,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资源支持,引导他们对社团内部的人员结构、职责分工等进行优化,以此推动社团组织的顺利运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社团组织结合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在社团中进行实践探索和动手操作,利用社团内的材料和道具,以及成员搜集的生活化素材,开展沙画、水墨画、油画、手工艺品等的训练活动,让学生借助自己的双手亲自创作出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这样学生既能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付出劳动,还能在不断雕琢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匠心意识,这便拓展了劳动教育的范围,也促进了美术教学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开展主题美术教育活动,深化劳动教育的效果
1.开展主题技能活动
美术学科中包含理论知识、创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只有熟练掌握知识和技巧,才能灵活运用技巧展开艺术创作,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契合。基于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开展主题化的技能活动,针对课内教学的理论知识、绘画技能、剪纸技能、雕刻技能等举办主题训练活动、竞赛活动和项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检验自身的技巧和方法,夯实课内学习的基础。同时,在训练、竞赛等技能活动中,教师也要激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全部才能,不断精进自身的技术和能力,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从而细心雕琢出具备审美元素的美术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到劳动的重要性,树立起“劳动方能创造奇迹”的正确价值观念。另外,在技能活动中,教师也应设置关卡挑战、擂台赛等形式新颖、驱动性强的板块,以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让他们自主进行劳动,将课堂和训练中学习到的方法和技巧充分展示出来,这样便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开展主题社会活动
“走出去”是时下教育中的一个主流趋势,这与传统课堂教学的理念有所不同,它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知识,感悟情感和思想,这一新颖的教学理念也同样适用于美术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据此,教师可以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美术社会活动,将教学场域由室内拓展到室外,由校内扩展到校外,让学生在熟悉的社会场景中鉴赏美术工艺品,分析典型建筑物、社区文化长廊、美术馆等场景中的美术作品,并在分析中感受建筑家、壁画家等劳动者和艺术创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认同和赞扬他们的创造精神,这样不仅拓展了劳动教育的范围,还能深化学生的感悟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让他们从现实生活中寻求具有审美价值的工艺品、房屋建筑、室内装修艺术品等,深度挖掘这些作品中包含的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通过这种方式,劳动教育的效果便能逐渐得到加强,学生自然也能提高实践探索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4]。
三、在初中美术教育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需注意的问题
结合上述分析以及教学经验可知,在初中美术教育实践中渗透劳动教育,还需注意以下两点:其一,不能只关注眼前的教学效益,应树立长远的教育目标,建立长期的劳动教育和美育的融合体系,这样方能真切地体现美术教学的育人价值;其二,教师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感知,使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劳动技能以及创造美的能力。总之,只有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才能真正实现美育和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综上所述,在认识到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师应秉承“劳美共育”的教育理念,将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创建特色化的校本教育品牌,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能在欣赏和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形成尊重劳动成果、劳动创造审美的正确理念,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极强的推动力。
作者:石文辉 单位:甘肃省民勤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