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17:24: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校线上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9年,线上教学逐步跃入人们的视野,线上教学改变了师生面对面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教学辅助地位一跃而成为了学校教学的主要方式,高校也是如此.然而,全面开展线上教学毕竟是一项新的思路和举措,对所有教师来说,它都是一项全新的教学工作挑战.作为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线上教学本身具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明显优势,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1].笔者围绕高校线上教学现状与同行们进行了多次深入的探讨,同时开展了相关的调研与访谈,深入分析高校线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解决路径,希望有利于今后高校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有机转换与融合衔接,切实提高线上教学质量.
1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线上教学的特点是方便、快捷,可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学习,只要拥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学生就可以迅速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怎样利用完全取决于不同的个体,这才是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大问题.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线上教学还只停留在依托和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统教学的初级阶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们缺乏针对线上教学本质和特点的深入研究,更没有充分挖掘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和优势,导致线上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1教师对线上教学缺乏科学的认知,存在将传统课堂简单移植的“形式主义”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缺乏对线上教学的科学认知与解读,将其简单理解为线下课堂教学的替代.大部分教师在线上教学中所采用的授课进度、内容、方式方法与线下没有丝毫差别.很多教师都固有地认为,只有完全依照原有线下课程的教学进度和课堂既定环节完成授课任务,才是线上教学的最佳选择.线上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延续的依然是传递与讲授型的教学思路[2].这其实是将学校传统课堂生搬硬套到网上,是对原有课堂教学简单的“形式主义”移植,忽视对线上教学形式之外的深度挖掘和对标研究,没有考虑到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本质上的不同,更加缺乏对线上课程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及模式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重新设计和有机融合.
1.2忽视对在线学习氛围的创设,线上课堂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
目前,在线上教学的师生交互活动上,普遍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零交互现象.学生面对电脑或手机屏幕中教师小小的头像和课件页面,很难有积极的学习情感参与,导致线上教学出现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譬如钉钉平台提供的教学直播,虽有交互面板可供交互功能,但每节课师生互动的次数却屈指可数,即便有互动也只是教师们提问,学生利用交互面板去回答.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只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师生交互的共情与共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缺乏适时的关注,完全忽视了传播学理论中情感教育对传播效能的影响.
1.3学生对线上学习的排斥性增强,主动学习的意志和积极性逐步下降
线上学习的最大特点是人机交互、独立空间与自主学习.十几年的校园学习生活使学生们早已适应了坐在大班教室里接受知识传授的日常,突然更改为独立性较大的线上自主学习,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潜在的、不安的心理现象.长期单独面对电脑和手机,失去了真实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伙伴,学生们在心理上会不知不觉产生排斥,进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烦躁.由于线上学习的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所引发的不安感,时间一长必定会转换成消极、迷茫和懈怠,最终可能出现由环境带来的学习意志降低和抑郁情绪,导致学生线上学习能力逐步下降,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逐渐丧失.
1.4线上教学中的教学监督与管理职能弱化
作为一种教学新兴形态,线上教学管理确实给高校管理者们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从现存的教学管理制度来看,高校线上教学管理机制几乎是一片空白,从零开始.由于线上教学,师生处于准分离的状态,使得线上教学的过程管理难度加大.高校管理部门对课程的教学执行情况、学生到课情况、课堂学习情况和课后反馈情况均无法做到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不仅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即便是具备多年成熟教学经验的教师也会感觉无从下手,总觉得学生处于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状态.很多教师面对线上学生软弱涣散的学习状态感到无力又无助,进而出现畏难心理,导致最终失去了教学监督与管理的角色与职能.
1.5学习的干扰性和随意性增大,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线上教学的学习环境独立且开放,对学习者的自律性要求很高.对于主动性强的学生来说,这种便捷性和随意性可以帮助他们进行高效的混合学习,并随时随地开展移动学习.但对于一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来说,缺点就显而易见了.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家里人多嘈杂,有的学生一边打游戏一边上老师的直播课,由于缺乏监管,更有甚者找人冒名替课,或直接将设备挂到网上而学生本人一去无踪,还有个别家长会在学生上课时突然闯进镜头,询问其要不要吃东西休息一下,这种干扰性和随意性大大削弱了在线课堂的教学效果.
1.6线上教学评价与反馈滞后,学习认知易
出现偏差,学习结果差异较大在线上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因受到远程交互平台直播功能的限制,教师无法做到全面了解、即时反馈并予以纠正,所以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易出现认知偏差,尤其是直播过程中出现的理解歧义和偏差.当学生的学业困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主动学习的参与度就会越来越低,继而影响个体学习的进度,无法保持可持续学习的心理动因,从而导致实际学习进度与预期学习结果的持续偏离,最终失去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可能性.据调查,目前的线上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普遍缺乏适时的关注与引导,阶段性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反馈修正不足,除辅导答疑之外,教师对学生的认知障碍缺乏及时了解和有效解决的路径,最终导致学习无法达到一个预期的理想状态.
1.7教师的媒介素养普遍较低,技术能量储备不足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需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理论素养,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原理,就能灵活应对各种各样的教学挑战.但线上教学要求较高,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现代媒介素养,具备熟练开展信息化教育应用的新理念和新手段,能够灵活操作和使用各种网络技术功能平台,掌握各类线上教学软件的有效运行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予以切换和整合[3].事实上,很多专业教师都缺乏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很难,对于网络新媒体的应用及各类新型软件更是知之甚少,无法更好地满足有效开展线上教学的任务需求.
2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与路径
高素质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宗旨,是目标,是根本,也是归宿.在推广和应用线上教学的同时,如何充分挖掘线上教学的特点,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弥补目前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高校线上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倘若我们忽视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线下和线上教学的有机转换与融合,也会逐步影响到高校未来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目标.基于对上述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措施.
2.1打破传统教学思路,注重线上教学设计,将线上课程改革从结构化向非结构化方向转变
线上教学是特殊的“无人课堂”,师生在空间上处于准分离状态,教师不能把线上教学简单地理解成在线授课,不能将传统课堂教学进行简单地网络移植.必须改变对线上教学的粗浅认知,要将“一言堂”的直播式教学变为多路径、参与式教学,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策略手段上,都不能停留在线上授课的初级阶段.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线上教学的特点,加强线上课程设计,注重线上课程改革,打破传统的结构化课程理念,使线上课程从结构化向非结构化方向转变.教师要改变传统讲授方式,强化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贴近性,引入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如:线上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教学、OBE成果导向型教学、沉浸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移动教学、差异教学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智慧型网络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业专注度和学习投入度,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自身因素抵制外界环境的干扰,减少注意力游离的现象.教师可以打破固有的课程单元,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破除章节壁垒,对教材结构和框架进行整合,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和模块化设计,本着知识性、科学性的原则,围绕对标性教学任务,实现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宗旨,以创新学习活动设计和任务驱动教学为核心,切实提高线上教学的质量.笔者对所承担的“电视采访学”课程进行了全新的线上教学设计,对教材结构进行实质性的拆分与整合,把十一个章节解构为五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对应一个实训任务,目的就是将单元教学和学生实训深度有机融合,通过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及OBE学习成果展示、在线讨论评价等教学方法的相互结合,对线上教学手段进行全新的打造,让学生带着任务学、带着期待学、带着思考学、带着成就学.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较之前有了极大地提高,线上教学效果也得到了较大提升.
2.2注重共情教育,创设沉浸式学习氛围,打造互动、互通、互联的绿色生态网络课堂
在网络远距离的虚拟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创设学习氛围,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生态呢?笔者认为,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要将传统教学的师生社交属性尽数转换到网络教学中,并迅速建立起虚拟空间的真实社交感觉,减少课堂的冷漠旁观者,增加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打破网络课堂沉默,强化情感教学体验,注重情感交互在网络课堂中的设计与应用.认知心理学将学生的学习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研究表明,场独立型学习风格的学生数量较少,场依存型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学生们更喜欢集体课堂的沉浸式学习氛围,身边可以拥有老师和很多学习伙伴,这是一种协同互助、良性共进的双边关系,师生交流互通,教学相长,实现共赢与合作.教学隶属于传播学范畴,如果没有了传播的共情与谐振规律,也就违背了传播的根本原则,信息传递的通道也将会被阻断.因此,教师应始终把共情教育放在线上教学第一位,设计高影响力的课堂活动,将传统课堂生态植入到线上教学的氛围创设之中,强化“情境化”和“体验化”课堂设计[4].面对线上教学的困难与挑战,教师一定要迎难而上,要成为线上教学的多面手,注重教师礼仪形象,增强线上教学的仪式感,努力强化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出镜快手”“有奖竞猜”(加课堂表现分)“实时投票”“话题热聊”等形式,同微信语音、视频或QQ远程控制交互功能相匹配,多渠道、多元化开展师生互动,同时运用抖音、弹幕、微表情等满足学生好玩、好奇、好动,以及渴求欣赏和被爱的心理需要,创设畅通的情感链接,关注并消除学生线上学习的懈怠、迷茫、消极与排斥情绪,打造互动、互通、互联的网络课堂生态.
2.3创建新型教学管理机制,变线性管理模式为非线性管理模式,保障线上教学高质量运行
针对线上教学监督管理的职能弱化问题,高校一定要全面树立以服务管理为核心,以集成平台先进技术为手段,构建一个服务管理有力的高效运行机制,为线上教学提供制度保障.线上管理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督促和检查教师对线上教学的投入程度,降低线上教学的不确定性,也能从制度层面规避学习的干扰因素,辅助教师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动态进行监管,减少线上学习的随意性和干扰因素.两年来,很多高校坚持统筹指导和自主探索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情况的教学管理机制,相继出台了一些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和线上教学考核办法[5].如广西某高校的“五对五表全贯穿”教学管理新策略,针对线上教学管理量身定制,提出班级对教师、教师对课程、课程对带头人、专业对督导、团队对领导的管理思路;创新设计学生心得表、教师反思表、团队指导表、督导听课表、领导评价表,实行一天一报,线上教学全程贯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鉴于线上教学的特殊性,高校在线上教学监督管理体系上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要脱离简单化的行政管理思维,从传统的线性规范化管理模式向非线性的创新型管理模式转变.非线性管理的目标是在保证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的监督职能之下,鼓励教师大胆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教学,让非线性管理模式在制度化和创新性上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既保持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又能保证制度规程的有效性.秉承积极鼓励的原则,考虑到教师在线上教学资源准备和线上教学设计工作中的付出,可以适当提高线上教学工作量,起到教学激励作用.我校在2020年开学初期也出台了相应的教学奖励监督机制,将教师线上教学的课时折合系数提高到了原来的1.5倍,大大提高教师线上教学的热情和投入度.
2.4建立线上全方位学业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反馈的即时性、全程性、对标性和精准度
评价与反馈是保证课程质量的重要一环,反馈对于完成传播的效能,以及帮助学习者达到一个有序的状态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针对线上学习干扰性增强和易出现认知偏差等问题,笔者建议通过全方位学业评价体系的建立来解决.传统教学评价多以期末考核作为总结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占比较少[6],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已不适用于线上教学.由于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的本质性差异,线上课程必须转变评价路径,将覆盖全程的形成性评价作为主要手段,贯穿到整个学期学业过程的始终.在全方位学业评价体系中,关键是要建立个人学业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学生个人学业情况,包括课堂表现、投入程度、参与讨论、作业展示、实践成果等.这样不仅能够全面动态考察学生阶段性的学业成果,同时也能观测到学生的日常表现、理解能力和投入程度,对教学方案随时进行设计和修正.全程评价反馈体系的设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知偏差得以良好的解决,并起到即时发现、即时反馈、动态管理和监督激励的效能.在评价手段上,可以灵活设置学生课前、课中手势签到,课堂问题竞猜,发布在线话题风暴,设立在线协作学习小组,随机设立学习观察员,召开小组经验分享会,组间自评和互评,阶段性成果展,随机抽查后台学习数据等等,从而大大保证了学生线上学习的出勤率、出镜率、专注度和持续学习的动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形成性评价可以完全替代总结性考试.教师应根据所承担的课程特点,灵活设置过程性考核的方式和比例,充分发挥其本身所具备的长效监督机制与反馈修正职能.可以说,学业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方式标准的改革是线上课程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教师一定要树立360°全方位评价理念,立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主线,构建新型线上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路径,这样既能保证学业评价的全程性、即时性,也能体现学业结果的对标性和精准度,从而有效促进网络课堂生态朝着有序的方向持续进行优化和改良.
2.5注重师资队伍信息技术能力的养成,建设线上教学“云团队”协同互助
教师对线上教学的主观认识与信息化教学水平是影响线上教学的主要因素.虽然一线教师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线上教学技能,但与我们预期的目标还相去甚远,线上教学不能仅仅是应急之举,教师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养成,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因此,高校除了继续强化相关信息技术的培训与指导之外,还要把线上教研队伍的重构与整合作为工作的重点.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师应该与学科教师结成线上教研互助共同体,构建线上教学“云团队”,打出全套组合拳,避免学科教师单打独斗.此举的关键在于节省时间,避免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资源和共享网络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教师的传帮带优势.同时,高校要调动和鼓励青年教师,发挥其本身的技术先进性,鼓励老中青教师协同合作、集思广益、共克时艰.打造线上教学“云团队”是强化教学互助的基石,高校应在此基石之上,以拓展性学习和专业共同体来探讨线上教研团队的有效运行机制,切实推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互助.团队可以利用技术力量,充分挖掘国家网络云课堂、智慧树、慕课、学习通等平台资源,鼓励团队教师运用现有平台自主建设在线课程和在线信息资源库,分工合作完成线上课程的教学设计,快速实现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对接.这种“教研合作团队”应常规化、模块化,前提是要放在“能合作”与“愿合作”的条件之上,通过线上“云教学”小组、学案“云设计”小组,拆分与整合课程任务,从技术备件到课程交流、交互平台活动设计、学业评价体系交流等环节,提高团队教研合作的科学性,保证线上教学的高质量运行.
3结语
线上教学的全面实施为高校“停课不停学”持续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解决路径.广大高校教师在利用网络平台线上授课的过程中也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对于线上线下教学的及时转换与对接也逐步成熟起来.面对线上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广大高校教师必须引起重视,本着科学、创新、优质、高效的原则,对线上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框架、教学模式、学习活动、互动途径及评价方式进行全新的解构和设计.同时,高校还需对线上线下教学的一体化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和重塑,开拓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新思维,切实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范晓姝 刘奥博 杨晶
高校线上教学研究篇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国家对高水平人才教育成本投入也在逐年增加。2021年我国参加高考人数达到1078万,超过800万考生被录取进入大学学习。如此庞大的本科生数量,对我国高校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和教师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以培养专业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从多角度构建学生的专业思维,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运用于实践中。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远不能满足于本科生的教学要求,特别是专业课教学。本科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通常从大二开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打好专业基础,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并拓宽专业视野,形成专业素养,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努力方向。2020年初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疫情),把原有的课堂推到线上,给高校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网络平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利用视频画面更好地传达思想、用声音更有效地掌控课堂节奏,值得每位高校教师深思。
1专业课线上直播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学者关于教学方法的探索从未间断,翻转课堂、合作学习法、慕课、导学法等教学方法和模式均被尝试与推广[1]。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是针对线下教学,只有翻转课堂和慕课是针对线上教学的。翻转课堂,倡导学生先在课下自学课程视频内容,再在课上做练习、讨论交流。学生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课下自主学习,易导致课堂学习热情不足,存在学习重点把握不够准确、疑问不能及时解答等问题。慕课作为近年兴起的一种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被国内众多高校推广使用,其授课、学习、答疑、测评、考试活动都是在线完成,具有学习时间、地点灵活的特点。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获取优质资源,满足不同的学习兴趣,学习针对性较强,但是缺少共同学习的竞争性,完全依赖其主观的学习愿望,对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的学生无法实施有效监督。2020年春季学期,哈尔滨工程大学实行线上教学一个月之际,对全校本科生进行线上学习体验的问卷调查,对于“你是否觉得线上课堂和线下课堂收获的知识等同”一项,69.38%的学生认为线下课堂具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图1所示。同时,学生对线上学习质量提升给出的建议中:增加课后答疑辅导、及时反馈作业情况以及加强课堂互动讨论,是学生最多的诉求。根据学生的反馈,高校教师必须对线上教学方式做更多的调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探究新的直播教学模式,提高线上教学质量。在一年多的线上教学实践中,无论是翻转课堂还是慕课,都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对线上教学质量的要求。线上教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不能随时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而且无法及时发现和回答学生的疑惑[2]。专业课程一般具有综合性强、知识点交集多、理论问题探讨性强、知识体系架构复杂等特征。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成为线上课堂的平等主体,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资源获取的优势,使线上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分享知识的纽带。“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2014年由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3],其教学活动包括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部分,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本科生专业课程教育目标完全契合。
2基于PAD的线上直播四元教学模式探索
根据线上直播特点及学生需求,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引入本科线上教学,开发了包含“导学”“独研”“讨论”和“反馈”的四元教学模式。线上直播四元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教师利用“导学”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通过“独研”“讨论”等环节让学生自学专业概念和简单机理内容,最后借助“反馈”环节凝练知识点,答疑解惑并总结课程内容,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2.1凝练重难点教师精讲导学
“导学”为线上直播四元教学的第一部分,包括课前准备和课上讲解两部分。开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利用智慧树、超星等网络平台将电子教材、讨论问题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学习和了解课程学习目标、重难点内容。根据课程内容,教师分层次设计具有明确针对性、知识阶梯性的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步掌握课程内容,并分别在“导学”“独研”和“讨论”部分探索与思考这些问题,完成知识点学习。线上“导学”部分约占课堂总时长的一半,既可满足教师完成课程内容讲解,又不会让学生因一直盯着屏幕听讲而觉得枯燥乏味。课上“导学”部分以教师为主体,教师通过钉钉直播、腾讯会议、雨课堂等网络平台讲解教学内容,分析知识点,解决课前预留的学习问题,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和深入钻研。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讲解方式,搭建了师生互动的桥梁,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线上课堂的吸引力。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可采用不同的“导学”方法。
2.1.1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有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公式繁多等特点,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动画模型、机理分解视频以及公式推导板书直播等方式,从多角度逐步细化讲解,使科学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直观化。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中材料力学性能的准解理断裂小节为例,课程重点在于掌握准解理断裂的机制,难点在于了解准解理断裂的微观过程。开课前,教师将设置的“准解理断裂最初开裂的裂纹源是什么、位置在哪里、怎么形成的”,“准解理断裂与解理断裂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准解理断裂和塑性变形是什么关系”三个问题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上课时,教师首先进行关联课程回顾并引出本节课程的内容;其次通过定义详解、示意图解、动画演示、提问互动等方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完成课程重难点分析,此时设置的第一个问题已经解决;最后提问学生该问题的答案。第二和第三个问题与前期知识点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学生可以结合“导学”部分讲解的内容在“独研”和“讨论”阶段进行解决。
2.1.2专业工程和学科前沿类课程
专业工程和学科前沿类课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面向专业应用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构建知识点与工程技术之间的联系。此类课程的“导学”可采用多措并举、多位一体的方式[4],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以知识点—工程案例—讨论问题为主线串联课程内容,通过知识点精讲,结合工程应用实例视频展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知识点,深化专业认知。“导学”也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介绍一些前沿、高精尖的科研知识,吸引学生课后自主探索,查阅资料,拓宽专业视野和思维。
2.2内化知识点
学生深入独研“导学”结束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课程特点以及讲授内容的重难点分布,给学生留出3~5分钟的“独研”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拓展研读、相关资料检索,消化和吸收课程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查阅“导学”部分的课件、课程书籍、影视资料、原理动画等,深入分析知识点,解答课前预留的问题。此部分是课堂知识内化的过程,学生较高的参与度,实现自己与所学内容的独立“对话”,增加知识点的理解深度。线上课堂更便于学生进行资源检索,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2.3分解思考题
师生互动讨论学生在“独研”阶段进行了知识点的内化与吸收,并对预留问题进行了解答,考虑到学生个体学习程度和理解力的差异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因此,“独研”之后要进入8~10分钟的讨论环节。教师根据课程性质、课堂人数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均衡程度,将班级划分成若干组,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为了保障课堂的讨论效果,一方面,借助腾讯会议或雨课堂等直播平台,教师发布讨论话题及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师与学生及各小组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借助微信或QQ等交流软件建立讨论群组,学生通过发布文字、语音或群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开展小组内讨论。讨论可采用辩论式、递进式、补缺式、接力式等方式展开,小组组长辅助教师进行监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意愿,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并锻炼其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准解理断裂和塑性变形是什么关系”的讨论时,各组组内讨论得出一个答案,选择一组在班级直播平台回答,其他组判断其答案是否正确,并进行补充和扩展,直到形成完整的答案。教师也可以设定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4反馈疑问点
完善课堂学习经过“导学”“独研”和“讨论”三个阶段,学生对课程内容已经有了整体的掌握,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讨论情况进行“反馈”,凝练学生的高层次问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点;也可以借助学习互动平台发布练习题,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形成学生对知识点的“反馈”。四元化的线上直播模式,学生与教师对分课堂,以看—听—说—思为线串联课程知识点,最后“反馈”形成闭环,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3结语
本科生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增强我国综合实力的基石。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于线上直播教学开展四元教学模式,突破了线上教学中师生互动不够、学生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等局限性。通过四元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成为和教师一样的教学主体,增加师生线上课堂的体验感,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以及生生互动的机会,拓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
作者:刘金娜 崔秀芳 金国 刘二宝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高校线上教学研究篇3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线上舞蹈教学的开展背景
当前,各个高校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积极推进院校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舞蹈作为一门需要教师“手把手”“面对面”亲自指导的学科,开展线上教学的难度较大。随着其他学科的教学平台建设经验不断丰富,音乐教学模式也获得了充分改进,大部分高校基本完成了舞蹈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任务,并用于教学实践,对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也通过线下训练和考核进行了解决。笔者认为,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应结合高校在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结合新媒体时代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改革实际,有条不紊地夯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与时俱进地进行网络舞蹈教学平台的建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线上舞蹈教学改革不仅是为了提升网络舞蹈教学效果,也是新媒体时代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实践能力的新渠道。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时代对传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发展提供了创新渠道,推动了传统舞蹈教学模式的变革,使高校的舞蹈教学网络平台建设进入发展新进程。通过开展多媒体信息化的线上教学,开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新格局,可以全面调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感受信息化舞蹈课堂的独特魅力,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幼师人才的培养规律。为此,笔者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线上舞蹈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深入剖析,探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完善高校舞蹈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的新途径,加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式的改革步伐。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线上舞蹈教学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线上网络教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疫情时期,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缓解了传统课堂的压力。然而,面对新的教学模式,舞蹈教学这种实践性突出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也面临很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对舞蹈教学的进度和教学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笔者结合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实践,对主要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技术支撑,教学进度缓慢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注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因而,舞蹈教学作为重要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更偏重学生舞蹈基本功、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训练,而舞蹈专业性表演训练较少,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和普通高校舞蹈专业教学最大的区别。受传统舞蹈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舞蹈教师缺乏线上舞蹈授课经验,很难较快进入全新的教学模式中,尤其是,在近些年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网络教学成为重要的教学渠道,然而,师生被网络时空隔离开来,通过网络开展舞蹈教学,教师难以全方位地感受学生对舞蹈动作的掌握情况,学生也无法全方位观察教师的肢体动作,这使网络舞蹈教学困难重重。同时,因为线上教学中学生都处于非常规课堂的学习环境中,大多数学生对网络学习的适应性较差,对这种虚拟的舞蹈课堂兴趣较低,难以维持课堂的学习紧张度,精神也有所懈怠,肢体的反应也比线下课堂要迟钝,时而会与教师的授课节奏脱节。此外,在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学生需要教具练习,如借助大面积的镜子来纠正肢体动作,而这些在网络教学中都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无法通过实时互动进行教学对话。而网络舞蹈教学的干扰因素较多,也导致学生难以进入正常的课堂学习情境之中。此外,如果是视频直播课,教师与学生的动作与实际的教学是镜面反射的,与日常教学是相反的,短时间内教师和学生很难调整过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舞蹈线上教学的难度。
(二)缺乏团体协作,课堂氛围欠佳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传统舞蹈教学一般为学生团队协作式,学生在共同的舞蹈教室里学习,自然形成了一个集体。在这个学习团队里,学生在掌握教师舞蹈教学内容的同时,与其他学生形成相互学习探索的和谐课堂氛围。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除了学习教师传授的专业舞蹈知识和技能之外,还会将自己的同学作为学习的参照物,通过观察其他同学的学习成果,感知和思考、完善学到的舞蹈技能。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弥补教师舞蹈教学的不足,还能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状态,学生之间会主动学习优秀同学的动作,跟上教师的舞蹈教学节奏,达到共同成长的效果。但是,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授课过程中,团队成员无法聚集到一起,受屏幕显示所限,学生更无法感受到其他同学对舞蹈动作的学习掌握情况,也就没有了参照物,只能在教师的舞蹈动作引导下“自娱自乐”,学生会感到学习氛围欠佳,学习过程单调乏味,同时,也不能完全吸收教学内容,自身的理解偏差只能通过教师的指导来纠正,最终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情感互动,教学效果欠佳
舞蹈是充满情感的肢体艺术,每一个肢体动作都是有感而发,蕴含了深厚的思想。在学前教育专业传统的舞蹈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直接通过不同的舞蹈作品加强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地走进舞蹈艺术的殿堂,用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诠释内心的情感。但是,在网络舞蹈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师生受空间所限,很难实现身心的深度交流。尽管网络不影响师生之间的言语沟通,但在情感的传递方面,网络交流无法与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比。尽管一些高校舞蹈教师通过全景的教学示范使学生能够很直观地感受舞蹈动作的形态、技巧,力求让学生隔空获取舞蹈中内在的情感要素,但不同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舞蹈内蕴的艺术美也难以像线下舞蹈教学那样流畅自然地展现,这也成为线上舞蹈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线上舞蹈教学的改革策略
线上授课面临诸多实际问题,解决起来较为困难,要从根本上优化网络教学效果,还是要扎实推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线上教学的系统建设。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者要深入剖析现有的问题的原因,从学校的舞蹈教学实际出发,由浅入深,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克难关。笔者建议,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舞蹈网络教学优化,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线上教学提供保障。
(一)优化整合课堂,促进教学发展
针对线上授课缺乏技术支撑,师生之间存在互动障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高校可以从多方资源整合入手,构建更加丰富的线上舞蹈教学模块,逐步完善线上舞蹈教学平台,克服之前网络授课方式的缺陷。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线下授课中的教学方式进行网络化移植,调节舞蹈课程讲解、互动交流、实践检验等各个环节的比例,尽量避免用传统线下的授课方式开展线上舞蹈教学。教师要调整教学思维方式,面对部分学生不喜欢网络授课的消极心理,做好教学互动和资源整合,激发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首先,舞蹈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上海量的舞蹈信息资源整合原有的课程内容,灵活地进行线上教学。教师可以利用投票小程序和大数据搜索功能,根据学生的舞蹈爱好推送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第一时间对新的幼儿舞蹈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互动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时,教师可以对原有的舞蹈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压缩,尤其是减少直播示范课程占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互动。通过生动灵活的舞蹈教学,形成“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执行学习任务、教师完成评价任务”的新型学习链条。教师可以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将各个舞蹈动作通过全景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避免出现学生通过镜面反射进行学习的尴尬场景;再次,在线上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和审美思维,让学生灵活消化所学的舞蹈知识,对舞蹈动作产生自然的视觉反应,主动纠正学生舞蹈姿态和造型方面的问题;最后,学生可以通过短视频提交作业和学习感受,以便教师对学生的音乐、节奏、气息等舞蹈技巧掌握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总之,通过这四个步骤,使学生不仅能沉浸在线上学习舞蹈的乐趣之中,也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加自信,为学生将来开展幼儿舞蹈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构建学习社区,加强交流互动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要从单打独斗的模式中跳出来,将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打造网络班级学习社区,通过开展融合式教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舞蹈授课依托网络面向学生群体,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虚拟学习社区,这样就会使学生不再各自为战,还能在网络班级学习社区中找到互动学习的参照物,形成热闹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再是面对个人的单独作业,而是在虚拟的班级社区里布置团队协作作业。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互动交流、相互纠错,共同完成线上舞蹈学习任务。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评价后的优秀舞蹈作业设置为成果展示,让学生在虚拟班集体中观摩其他同学的舞蹈学习成果,并互相交流和探讨,形成学习舞蹈的良性循环,达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创设情感情境,提升教学质量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线上舞蹈教学系统建设,不仅要建立一个功能更加全面、资源更加丰富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还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要从情感的交流着手,创设“情知合一”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跨越屏幕的隔阂。在这个层面上,高校可以建立起“产学”合作模式,与幼儿园进行合作,使学生通过网络模拟教学,不仅掌握幼儿舞蹈肢体表演技巧,还体会到舞蹈作品的情感内涵。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授课时,要不断地转换角色,在激发学生对舞蹈动作认知的基础上,抓住知识和情感之间的触发点,激发学生的情感潜力,使学生始终带着情感学习,而不是机械地掌握肢体动作。高校舞蹈教师要善于将网络教学的劣势转化成学习优势,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传递速度快、教学资源丰富的优势,从每一节舞蹈课中挖掘出幼儿舞蹈作品的情感因子,促进学生的幼儿舞蹈审美水平的提高,在讲解舞蹈动作的基础上,“以情带舞”,将线上舞蹈教学的优势凸显出来。
四、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进行网络平台建设开启了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新篇章。在享受多媒体的便利性的同时,高校舞蹈教育者一定要把握这个机会,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高校舞蹈教育模式的变革,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发展注入活力,摆脱传统舞蹈教学的束缚。高校要审时度势,推进单一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教学平台模式的深度融合。但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舞蹈线上教学要结合高校的舞蹈教学现状,舞蹈教师们要集思广益、努力探究,共同打造适合高校课程发展的网络教学平台,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培养更多优秀的幼师人才,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作者:汤红 燕单位:菏泽学院
高校线上教学研究篇4
一、调研背景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各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目标[1]。各高校纷纷制订了相关方案和措施,抓严抓实“教、学、管、服、督”五个环节,采用多举措加强组织管理和多形式质量监测,保障线上教学平稳有序、高质量运行[2]。目前,线上教学已经积累了许多优秀经验,绝大多数高校能够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自由切换和无缝衔接[3-4]。为了深入了解疫情期间各高校线上教学基本情况及质量保障措施,挖掘好的经验和方法,为在线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笔者开展了“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教育教学及质量保障情况”调研活动。本次调研共选取了国内11所不同层次的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其中既有“双一流”大学,也有地方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民办院校,类型齐全、覆盖面广,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受访对象包括教务工作人员、质保工作人员、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其中既包含教学管理人员、教辅人员,也有教学一线的师生,便于从各角度、多方面地了解和掌握线上教学相关情况。通过电话访谈、微信沟通、网络搜索等方式,完成了一手材料收集,并以此为样本,对疫情防控期间高等院校线上教学及质量保障情况进行分析。
二、线上教学基本情况
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在线教学是一次重要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结合课程和学生特点,从教学平台选择、资源建设等方面精心设计,强化课堂提问、讨论、测试等线上互动活动,及时掌握学生在线学习状况并作出调整改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满意成效。
1.教学平台
线上教学组织形式种类繁多,教师需要结合所教授课程的特点进行线上教学模式的选择,这样才能达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效果。直播教学因具有最贴近传统课堂、师生可以实时进行教学互动等特点,最受广大师生所青睐[4]。除独立设置的实验、实践类课程以及需要特殊硬件设备的课程外,绝大多数课程可通过各类线上教学平台进行授课,使用最为广泛的主要有腾讯会议、钉钉、QQ群、企业微信、雨课堂等。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对于理论讲解类课程,大多数教师采用“语音+PPT”的授课形式;演示训练类课程,包括制图、美术、书法等一般采用“直播授课演示”,如通过企业微信的屏幕演示功能边操作演示边进行讲解;形体类课程,如表演、舞蹈等多数采用“提前录播+直播辅导”的形式,方便学生进行反复观看练习;实验类课程,一般利用网络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进行相应教学。可见,在保证线上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客观条件,结合不同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情况,进行综合考量,灵活地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2.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线上教学的基础,教师精心设计进行教学资源的建设,大多受访教师采用以“自建为主、国家资源为辅”的方式,适当选择一些优质的国家线上资源辅助教学,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前,教师会将一些电子学习资料、PPT等提前上传到线上平台,供学生进行预习和拓展学习;课中,大多数教师会设置“考勤打卡”“随堂测试”“在线抢答”等来辅助教学以及提高学生专注能力和课堂参与度;课后,教师会进行在线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答疑,并且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等,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近年来,华北理工大学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各方育人资源,深挖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促进思政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提升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同时华北理工大学将擦亮“红色”底色作为大思政课的鲜明导向,用红色资源赓续血脉,用党的光荣传统凝聚力量,不断增强思政育人的深度与厚度。“这本《共产党宣言》是在战火中代代传承,在血与火中走来的一本革命文献,它的保存和传播本身就是一曲传承信仰的颂歌。”在课堂上,85岁高龄的老党员教授向师生们分享自己寻找《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故事。与此同时,学校组织200余名师生观摩原创歌剧《方志敏》,学习革命先辈为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先进事迹。学校又组织师生1500余人赴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学习,全面回顾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而且学校还举办“战‘疫’有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微视频大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3.师生互动
线上教学师生无法“面对面”交流,隔着屏幕,如何吸引学生、抓住学生,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强线上互动。授课教师通过课件资料展示、弹幕互动讨论、提问抢答、分组竞赛等多种手段加强线上教学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出镜、开麦或评论区留言等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合理地运用教学平台功能开展师生互动,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线上教学趣味性等,有效提升线上教学效果和质量。如某语言类课程,教师全程出镜授课,并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授课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案例丰富;学生参与度高,聊天区学生主动留言。教学过程中有课件资料展示、互动讨论、提问回答、分组讨论等,有效结合、突出互动交流,教学效果很好。
4.教学效果
从调研结果来看,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线上教学工作整体进展平稳,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影响线上教学的众多因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投入、硬件及网络、技术服务支持保障等因素对线上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最大。受访的师生对于线上教学的认识、理解和感受虽不尽相同,但总体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表示认可和满意,如一些受访学生认为在线教学形式新颖,教师会把PPT、音视频等学习资料提前发送,可以提前预习,不懂的地方还能进行回看,更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效果很好。另外,通过在线教学,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教师间相互交流、探讨和学习,加深了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沟通方式等也发生新的变化,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均发生改变,实现了特殊时期的教学相长。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近期启动“新竹工程”,来自不同学科专业资深教学名师结对指导扶持思政课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导教、导学、导科研,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互鉴交流有了新渠道。校党委书记也表示,思政课是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材的关键“灯塔”。办好思政课,要让思政课堂“亮”起来、“活”起来、“暖”起来。面向未来,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德智体美劳大教育体系、贯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环节全过程,着力建设完善“大思政课”格局,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育人实效。
5.典型教学模式分析
典型教学模式总结的意义在于深化国家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顺应国家思政引领的时代要求。最终目的在于实现思政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深化国家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注重教学设计与创新教学互动。华北理工大学本科生“石油工程概论”课程,任课教师充分利用腾讯会议“共享屏幕”,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互动批注”和“刷弹幕”的方式,使得任课教师能够实时在教学课件等授课材料上进行圈点勾画,标记重点与难点,同时授课期间重点提示弹幕不停滚动,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看得到、听得见、跟得上。通过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直播教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随机点名让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授课,记录参与次数,分析参与质量,并将学生回答问题计入平时成绩。对积极主动参与的同学提高平时成绩,重点表扬,树立榜样,同时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性。对积极性与主动性较差的同学采取指定点名方式,引导与鼓励学生参与。为了保证直播课程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在直播教学过程中做好学习笔记,并在课后拍照提交至相应位置(比如微信群,超星学习通),教师课后及时检查、评价并反馈。同时,根据授课内容需求,任课教师不定时发布在线测验、实时讨论等,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围绕问题进行讲解,同时反馈未完成测试的学生名单,提出督促。
(2)响应国家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遴选教学平台与借助技术手段。华北理工大学本科生“野外认识实习”课程,课程搭借微助教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首先,在实习前组织学生线下完成课前准备工作(包括认识实习基本介绍、实习路线全貌讲解、实习过程记录与实习报告编写);其次,结合线下的课堂讲授内容建设线上资源平台,引导学生熟悉并利用平台相关资料;最后,线下实地考查、拍照、测量、记录,汇总,丰富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兴趣。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线下课程准备:课堂授课期间,向学生介绍实习的目的、意义,实习区地质概况,让学生对实习区有个基本了解。然后据此向学生讲解具体的实习路线,并在讲解过程中要求学生明确实习过程的记录及实习报告的辨析,激发学生对专业认识实习的兴趣。课上资源建设:通过收集并整理那些能反映课程特点,能服务于学生学习的资源,如研究区视频、音频、电子材料讲座、素材资源库、虚拟仿真系统、试题库和案例库等完成线上资源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进而利用平台搜索相关资料。最后通过学生反馈,由教师指导或者评价完成整个资源平台建设与完善。线下课程拓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程学习知识如何应用到实践,就需要线下实地考查、拍照、测量、记录,汇总。明确“知识传递”与“立德树人”双轮驱动,基于线上线下混改模式,创建学生兴趣小组,在具体实践中完成野外认识实习教学设计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在理解指导书中相关章节内容,通过实地考查,以本为本,学好教材,掌握经典核心知识内容;借助资源平台的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领悟探索创新、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业相关理论与课程典型案例相融合的“思政、互动、开放、共享”多样化途径,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提升爱国主义情怀,拓展职业素养,确立教学中“知识传递”与“立德树人”的双轮驱动,以思想素养的增强促进知识体系学习和深化理解,以知识体系的积累促进思想素养升华提高,开展“专业+思政”相融合理念,为专业学习和进修深造奠定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将来在油气行业求职创造有利条件。
(3)顺应国家思政引领的时代要求,构建思政模式与探索混改路径。华北理工大学本科生《沉积岩石学》课程,通过课程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和重新塑造了教学目标,在知识层次、能力层次和情感价值之外,还将“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的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其中,贯穿于课程教学大纲的各个单元,实现了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目标的契合,与教学内容的融合,与教学素材的整合,与教学过程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个教学单元的内容特点,选取更切合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入,并配合以相应的教学活动设计,促进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同步有效达成。①在沉积岩的概念、特征、作用,沉积岩的形成演化,沉积岩石学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等基础知识的讲授部分突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政目标。这部分的知识核心是构建学生的石油工程专业思维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又能够促进学生真正从专业视角上了解该学科的来龙去脉,理解那些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而非像以往的学生进行知识的简单零散识记。该部分更多地让学生理解沉积岩石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同时强化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例如,讲到沉积岩石学的历史,可以用不同时间轴展示国内外学者对该学科发展做出的跨时代的贡献来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这门学科的发展。讲到沉积岩形成演化时,可以配合动画或者视频加以生动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学有所忆,学有所用。②在碎屑岩成分、结构、构造、具体分类及沉积后作用等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部分的讲授中融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思政目标。只有真正让学生了解到碎屑岩在油气成藏中的生产贡献和理论意义及其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才能切实理解并重视碎屑岩相关内容。这种坚定的专业信念一旦达成,既能够在知识层面上有利于学生学习枯燥的理论内容,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定的职业信仰,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和克服学业困难的毅力。该部分主要选取中国碎屑岩油气勘探过程中中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时代精神。例如,用大庆油田王进喜在碎屑岩油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牺牲精神,唤起学生投身油气勘探事业的爱国情怀和强国的使命感;用塔里木油田康玉柱院士发现塔河油田的案例,唤起学生在碎屑岩油气勘探进程中的职业使命感及对专业学习与实践的时代责任感。③在沉积相(陆相组(包含山麓-冲积相、河流相和湖泊相)、海陆过渡相组(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深海相))概念、分类、沉积特征、沉积模式及与油气的关系等应用性抽象性较强的部分讲授中,更突出促进“树立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思政目标的达成,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全局思维从世界不同沉积环境的背景下认识沉积相、沉积特征及成因。同时在将沉积相与油气建立关系的时候才能更注重生态环保意思,才能完成作为一个专业人士对生态意识的使命和担当。这一目标的达成,能够将爱国、报国、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转化为学习沉积岩石学的热情,形成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内驱力。该部分更多的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直面当代中国油气勘探与开发与沉积相关系的现实问题,追问性的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现,潜移默化的实现在全球观念和生态意识视角下观察、分析、反思、解决油气勘探与开发问题。例如,谈到不同类型沉积相与油气关系问题,启发学生对比国内外不同油气田的发现与该油气田和沉积相关系的区别和借鉴,并进而分析沉积相控制油气分布的差异性,再深入启发学生提出解决下一步勘探方向方案。
三、线上教学质量保障情况
为提高线上教学质量,保障良好的线上教学秩序,确保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实质等效,各高校利用“全员参与、内外结合、多方联动、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优势,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职能作用和积极性。学校领导、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各教学单位等提高政治站位,多措并举、创新求变;同时积极发挥一线教师及学生的作用,注重反馈与改进,下足功夫夯实线上教学质量根基,确保线上教学在平稳推进的基础上高质量运行[6]。
1.校领导统筹部署,全面检查指导
为保障线上教学“质量不减、标准不降”,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召开视频会议,商议疫情期间教学工作的整体思路与分工,周密细致组织线上教学,统筹谋划抓实各项工作,加强线上教学的过程和质量管理。同时,坚持疫情防控和线上教学“两手抓、两手硬”,加强排兵布阵和前线指挥,深入一线进行疫情防控和教学检查指导工作,通过加入课程教学群,不定期抽取任意课堂听课的方式,详细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模式、节奏、教学手段等教学环节,并结合课程性质、教学效果等提出具体而详细的改进意见,确保线上教学平稳实施。
2.各部门协同联动,优化管理服务
绝大多数高校制订了线上教学相关制度文件,为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制度基础。学校各部门多方协同联动,根据各自职责组织教学和进行服务管理,校教务处负责学校在线教学期间整体教学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保证既定教学方案的落实;校督查部门根据线上教学实际,转变督导方式,积极开展线上听课评课活动,及时反馈教学评价信息;校学生处组织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配合任课教师对学生在线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保障线上教学工作稳定有序开展;网络中心等技术部门做好技术咨询和支持、教师培训和网络维护等相关保障工作。除以上各项常规措施外,许多高校结合校情学情采取了一些管理新举措:如制订《疫情防控期间本科教学中常见问题的指导手册》等文件,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进行线上教学工作,为师生排疑解惑;有的学校还为缺少在线教学设备的教师提供耳机、摄像头、电子白板等在线教学配件,确保广大师生能够安心进行线上教学工作;举办教师线上教学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不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有效增强综合教学能力;有的高校将线上教学课程实施情况和教学成果纳入年度评优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教学单位落实职责,提高管理效能
在疫情防控期间,各教学单位认真落实主体责任、牢固树立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做好师生在线教学工作的开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如结合各学科、课程、师生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线上教学工作实施方案和督查方案,为线上教学的有序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成立在线教学工作小组,明确分工,统筹安排所有线上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等工作,细致落实好每一位授课教师的课程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设立督查小组,对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同时开展线上教学检查与督导、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等,加强对线上教学开展情况的把握,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教学持续改进,确保本单位的在线教学工作平稳开展。
4.教师立足本岗,发挥一线作用
面对疫情防控新形势,教师们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担当和责任,精心学习规划并做好教学预案,着力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们从教学内容、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方面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适宜在线学习的学习资源,开展讨论、答疑辅导等教学活动,布置在线作业、在线测验等学习考核。课上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关注学生的反馈,做好上课状态数据等素材的搜集。课下及时填写教学信息记录表,进行教学信息上报反馈。同时,广大教师还需合线上教学新环境转变教学方式和考核模式,以切实提升线上教学效果。如加强过程考核,通过限时答题、抢答等形式进行随堂测试,并将多次考核综合为课程最终成绩,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分神,提高课堂参与度;为避免网络拥堵,以自然班为教学班的教师选择避开网络拥堵时段进行错峰教学,有效保障教学进度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7]。
5.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反馈改进
为了全面了解线上教学运行情况,不少高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在线教学管理,通过线上学生教学信息员队伍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建立学生多线反馈线上教学信息机制,从学生角度了解线上教学情况。一方面,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同步设立学生教学信息员,通过工作群等形式积极反馈教师线上教学情况,及时了解出现的问题,听取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分别针对线上教学的适应度、满意度及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活动,充分了解教师在线教学组织、教学效果和学生在线学习状况。这些反馈信息为学校统筹解决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下一阶段的改进部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还有一些高校积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重视学生考勤管理,每个班级上课前,各班班长、学习委员在班级教学群报告各班出勤人数、请假人数等信息,考勤管理做到线上线下一个标准,线上线下同样严格。或者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电话、鼓励学生撰写线上教学学习体会等方式及时掌握真实的线上教学开展情况,做好教学持续改进工作。
四、结语
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大规模的线上教学让传统的课堂教学退居幕后,这既是非常时期的应急之举,也是对各高校“互联网+教育”改革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验。线上教学任重道远,虽存在许多缺欠与短板,但不能否认的是,线上教学确实是线下教学的有力补充。各学校和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创新教育思路,转变教育模式,改善教学手段和方式。相信在全体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定能保质保量完成线上教育教学各项工作,抓住机遇进一步扩大战“疫”成果,有效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夏世强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