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方法

时间:2022-11-02 09:04: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故事教学篇1

伯格曼曾在研究中提出:“以讲故事作为教学工具时,利用讲故事能有效地教授伦理、关怀、价值、文化等概念。”如果初中历史教学只停留在知识讲解和传授的理性学习上,而缺乏一定的情境和趣味,学生必然会厌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想办法使学生保持情绪高昂、内心振奋的状态,不能总停留在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上。”所以,历史故事因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必不可少。

一、深挖教科书中的历史故事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教育资源的核心部分。教师编写的教学案例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研究,因此,一定要熟读教科书,深入研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初中历史教科书编写的要求是:“历史教科书应对历史进行正确的阐释,采用活泼、形象的方式和通俗、准确的语言,陈述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各个时代的特征,使学生了解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所以,现在使用的统编版历史教科书图文并茂,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历史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在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中,除了正文部分,还附有丰富的历史图片和辅助栏目,如单元导言、课前导言、材料研读、相关史事、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和知识拓展等,均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的图片。教学时可以结合图片讲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的小故事,介绍图片中使用的纺纱机能同时纺出九十根纱线,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纺纱机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同样的,教科书中还有〗9世纪早期使用蒸汽机的英国煤矿和法国露天矿场的工人劳动的图片,可以将之与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故事相结合,讲述蒸汽机的广泛应用造成的双重影响,即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关于1825年斯蒂芬森实验蒸汽机车的图片以及“人物扫描”中斯蒂芬森成长经历的故事,教学时可以结合起来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斯蒂芬森从小生活环境并不富裕,充满坎坷,但经过后天的勤奋和努力,发明了蒸汽机车,推动了铁路时代的到来。教科书中丰富的历史图片和大量的辅助栏目具有相对独立性。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故事,可以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提取信息和思考历史的能力,更把这种能力拓展到历史课堂以外的区域,感受历史教学的广域价值。

二、历史故事运用路径

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历史故事提升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可行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串联故事助理解

统编版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时,不仅按照时间线索编排,而且每一单元、课文、子目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和逻辑。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线索,把握发展脉络,是教学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人物故事或者创设情境故事等为线索串联整个课堂。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中,可以“近代工厂之父”阿克莱特作为主线,讲述他发明水力纺纱机、兴办工厂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合理过渡,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故事中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还能够使课堂更具整体性、趣味性。

(二}深剖故事释概念

“历史学科是一门理解型学科,加强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U]。历史概念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工业革命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解释时可以抓住其实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结合发明“珍妮机”的故事,解释飞梭是织布的工具,而不是一种机器,所以作为纺织机器,“珍妮机“的出现才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出发,尽量从史实中推导理论,总结规律,深人剖析历史故事的内容,以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解析故事促思维

有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认知、评2022年第8期(总第5兕期)h价历史。历史故事的内容、寓意以及故事本身在传播中的流变,都是值得深人挖掘的。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结合一些精选的历史故事,多角度、多层次地设计一些探究问题。如讲述完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后,将其投入生产,其后很多人都模仿他创办工厂的故事后,让学生分析这些新创办的工厂有何优缺点,得出结论:动力由人力到水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水力作为动力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动力问题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随后引出第一次工业革命最为重要的发明——瓦特改进蒸汽机。学生在历史故事中认知、辨析,有利于其在探究中培养辨析能力和辩证思维。

(四)追溯故事升情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历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利用好历史故事,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升华学生情感,引起学生共鸣。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述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些重要发明家背后的故事,这些来自生活底层的普通“小人物”,之所以最终能取得“大成就”,往往是有不断努力拼搏、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支撑着。

三、历史故事运用课例

以统编九年级上册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历史故事应用为例。这一课的内容丰富,涉及的科学发明和历史人物众多,可以用故事构筑情境,用故事帮助理解,用故事升华情感,充分应用故事促成历史课堂的趣味化。根据课程标准来看,本课要求“学生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工业化时代来临的历史意义”。从内容上讲,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人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工人为维护自身权益,同资本家展开斗争,这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重要条件。所以,本课是资本主义制度自确立之后,在经济上的巩固和延续,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埋下伏笔。从学情上看,初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素养,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同类历史事物进行初步比较、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所以,教师在充分展现学科魅力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其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课的重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影响,难点是现代工厂制度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笔者以阿克莱特的故事作为线索贯穿本课,以市场需求作为推动力推进故事发展,从“崛起之路——技术的创新”“崛起之果——世界的巨变”“崛起之因——市场的‘黑洞’”三个部分讲述工业革命的发展及其影响。

(一)崛起之路——技术的创新

课堂伊始展示自2009年推出“双十一”活动以来,阿里官方给出的惊人数据:2009年,有27个品牌参与,销售额为〇.5亿元;2019年,交易额为4101亿元,全球成交额破百亿,用时96秒;2020年,总成交额4982亿元,11月11日开场仅30分钟,成交额即突破3723亿元。展示这些数据之后可以告知学生,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华丽数字,也曾令主办方头疼不已。全球几亿人在11月11日零点同时下单,对后台服务器的承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系统崩溃一秒就是上亿的损失,所以如此大的市场需求逼迫阿里巴巴不断更新技术,客观上使得我国在网络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时,向学生引出本课的主人公——两百多年前,英国的一名贫穷理发师阿克莱特也因为日渐扩大的市场需求而发明水力纺纱机,开办纺纱厂,最终成为人尽皆知的“近代工厂之父”。本课从全民熟悉的“双十一购物节”切入,通过“双十一”的巨大销量,引出“满足市场需求,需要解决技术问题”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引人课题。教科书第一子目主要介绍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取得的重大发明。阿克莱特的崛起源自技术的创新,他把商机对准需求迅速增长的棉纺织业。当时促进棉纺织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技术发明有很多,阿克莱特的发明是极具影响力之一。学生自主阅读第94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表格时,教师首先介绍衣物服饰制成的大賴觀丨急丈教学参考致流程,而普通的钟表匠凯伊发明的飞梭就是织布工具,结合飞梭运转的动图说明织布速度提高,从而对纺线的需求大大提升。其次,结合教科书中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的图片,介绍普通的纺织工人哈格里夫斯一脚踢出了“珍妮机”的故事。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在此时引出“工业革命”的概念并加以解释。飞梭和“珍妮机”的发明仍未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阿克莱特看准商机,专研机器,每天晚上和钟表匠凯伊一起研究,最终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学生阅读材料,思考水力纺纱机的优缺点。材料一英国学者查普曼做了一个计算:纺织45公斤棉花,使用旧式纺车,需要5万个小时,到18世纪最后十年,使用阿克莱特纺纱机需要300小时。——斯梅尔塞、帕森斯《工业革命中的社会变迁》材料二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兰开郡和德比郡的所有工厂都是按照他的工厂样式建造的。——保尔?艺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通过这两则材料的研读,学生能够总结出,水力纺纱机的优点是机器生产,动力由人力到水力的转变,使效率更高,但同时又有厂址必须选在河边,河水有丰水期和枯水期,建厂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缺点。革新动力迫在眉睫,又是谁解决了核心问题呢——瓦特改进蒸汽机。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瓦特改进蒸汽机的故事和蒸汽机运行原理,结合教科书概括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影响。再结合教科书第95页的“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设置活动,让学生探讨本课的难点,即现代工厂制度及其与传统手工工场相比的积极影响和不足。设计意图是运用教科书资源展开小组探讨,既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又充分挖掘教科书,锻炼提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本家为赚取更大利润,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激化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时代在呼唤着新的思想和新的革命路线。所以本课的教学,还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做了铺垫。阿克莱特的工厂大力引进改良蒸汽机后,提高了生产效率,堆积如山的产品怎样快速投人市场,这又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要求,自然过渡到重要交通工具——火车的发明。结合教科书第96页“人物扫描”和斯蒂芬森实验蒸汽机车的图片,讲述斯蒂芬森成长经历和他发明火车的故事。然后结合教科书,并展示以下材料:材料三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使一个全新的概念。——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归纳火车与铁路广泛应用的影响,完善第一次工业革命重要发明的表格,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结合前文所讲的故事,设问:这些发明者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用表格总结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清晰明了。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工业革命的发明集中于英国,而通过前面每个发明背后故事的讲述,可以看出他们大都是来自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在需求的推动下,不断创新。人物虽小,带来的影响却巨大。引人第二个子目世界的巨变,讲述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崛起之果——世界的巨变

在第二子目中,运用英国棉花、生铁产量增长条形图和英国经济比重结构条形图以及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地图(略),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图表直观地看到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生铁和棉花产量的大幅增长,体现了生产力的大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工业比重的增加使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展示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地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扩展到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世界格局。工业革命的成果可以复制,但是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的首发地位不可替代,其原因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可以将课程引人第三子目。

(三)崛起之因——市场的“黑洞”

在本小节中,通过回看第五单元“走向近代”和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归纳原因。第17课讲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第15、16课讲到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原料和广阔的市场。英国工业革命正是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发生,而阿克莱特、瓦特等人正是在此背景下不断革新技术,满足“黑洞“般市场需求,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世界巨变。在课堂的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对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我们有何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今,新冠肆虐,文明冲突,国际关系纷繁复杂的背景下,中国只要自立自强,特别是科技的创新,这样我们才有底气和能力面对变局。作为中学生要努力学习,勇于拼搏,善于观察和创新。至此,本课以阿克莱特的故事为线索,用情境带领学生回到技术革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学习工业革命背后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故事解读中促成历史认知,在探讨中培养历史思维,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素养,使学生在有趣的故事中汲取古人的智慧,领略历史的魅力。

作者:陈世敏

初中历史故事教学篇2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历史学科正逐步确立起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并且已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其中家国情怀素养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注重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意味着不仅是完成课程目标的具体要求,更是历史教育的最终归宿与根本宗旨,是时代发展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以多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形成主动担当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借助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家国情怀概述

我国历史上早有关于“家国情怀”这一概念的记录。最早是古代劳动者借助甲骨文本身的字形特征体现其对“家”“国”的理解与认识,指出“家”是人们富足与温暖的居所,“国”则为需要保卫的居住地,“国”“家”“人”间的联系密不可分。充分地说明从那个时期起人们就对“家”“国”产生了归属感及责任感。之后,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不同时代的人们也对“家”“国”的定义进行了补充与完善。直到今天,“家”“国”的含义已趋于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许多新内容,“家国情怀”便是其中之一。“情怀”指人类深层次的情感心理活动,而“家国情怀”是指人们对家、国深层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中华文明中最宝贵、最活跃的精神资源,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形势下,价值观较量呈现新态势,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强调利用教育来增强学生对国家与家庭的敬爱之情,这不仅是一种情感寄托,还集中体现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有效发挥历史教育的启蒙作用,可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历史,进而建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这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二)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家国情怀教育这一学术领域以民族观念与家庭观念的渗透为基础,强调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与家庭的理念,形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正确思想,强化对国家、家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成为一个对国家、家庭有益的人。同时,在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如“西周宗法制”不仅是西周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有效体现了家庭中的血缘联系,通过教学,可让学生掌握其形成的具体原因与过程,了解它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三)促进了新时期育人目标的实现

初中历史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且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地反映了对培养初中生正确历史观、价值观的深切期待与高度重视,而这既是新时期历史课程育人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方法的综合体现。可见,培养初中生家国情怀素养可以促进新时期育人目标的实现。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围绕“家庭情感”“国家情感”等主题制作手抄报,或是参与演讲、文物展以及历史剧表演等活动,增强对学生家庭观念及民族情感的培养,最终达成“修身养性”的教育目标。
三、基于故事的初中历史家国情怀素养培养策略

(一)以创设情境强化学生情感培养

历史实为一个总称,涉及记忆、发现、搜集、组织、介绍有关事件的信息解读。也就是说,历史是基于事件的整理与解读而不断形成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故事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故事加深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掌握与记忆,最终得到思想与心灵上的洗礼。一些研究表明,以声情兼具、图文并茂的故事形式向学生展示有关于教材内容的情感因素,能够让学生在生动的画面与音乐中体会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同时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进而推动爱国情感的发展,将个人荣辱同国家荣辱相联系。关于故事的引入,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通过在课堂上营造出逼真、形象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历史学科素养。例如,针对“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部分的内容,为让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建立更深刻的了解,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中的图片、视频、音乐与文字资料等,营造出逼真、形象的教学环境,生动地讲解历史故事,以求将抗日战争的全貌与中华儿女奋勇抗战的情景呈现给学生。在具体的课堂安排中,可播放歌曲《地道战》,向学生讲述创作的背景及涉及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切地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及抗击日伪军的坚定决心。还可播放抗日经典影视作品《亮剑》的相关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八路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表现出的爱国精神、英雄主义与铁血丹心……让学生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头脑思考,形成强烈的爱国情感,提升家国情怀。另外,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将对应的历史故事呈现出来,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想,让他们以侵华日军的种种罪行为切入点,收集与整理更多相关的故事,包括“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深刻了解日军侵华造下的深重罪孽。从而激发爱国热情,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习能力。

(二)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国际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世界发展态势下,中国自然也不可离开世界而发展,需要站在全球视角来解决各项问题。因此,在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使其学会用世界眼光来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有效了解世界各种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知道要尊重各种文明成果,养成互学互鉴的认识与心态。这与我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只有相互学习、尊重与借鉴,才可实现互利共赢。例如,在教学“美国南北战争”这部分的内容时,关于战争爆发原因的阐述,教师可引入《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中的片段,展现黑人奴隶制在当时的落后性与残酷性,并引导学生就南北战争发生前存在于美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黑人奴隶制废存”展开探究,认识到美国这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是基于其独特的历史传统与背景的,继而进一步了解与尊重美国的历史发展。而针对南北战争过程的教学,教师便可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通过引入林肯的生平小故事,将引起战争的导火线呈现出来。在战争初期,关于南方军队获胜的原因,也可引入相关的小故事,就获胜原因展开深入、全面的分析。面对北方胜利的结果,可引入“林肯遭刺”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林肯的高尚人格与其深受美国人民尊敬与爱戴的原因。这些都是讲解故事的切入点,需要教师把握好教材内容与故事的契合之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与研究。关于探究的要点,可鼓励学生在组内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要求学会尊重与听取他人的意见,在思维的碰撞中共同进步。而这种相互学习、尊重与借鉴的精神,也会为其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提供重要的帮助,使之能够科学看待各种外交活动与国际关系,实现家国情怀素养的不断提升。

(三)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升学生民族自信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历史事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关于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内容的切入,需要教师探寻其与课文内容的契合点,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及其优势所在。同时,教师还可组织学生搜集国家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数据及展现大国风采的事迹,帮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认识到党的英明领导与国家发展的意义,有效激发初中生的民族自信。例如,在教学“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时,基于我国近年来外交事业的高速发展及爱护人民的种种表现,教师可引入时事新闻,讲解一些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突出事迹,如‘尼泊尔撤侨’事件,教师便可说:“2015年的‘尼泊尔撤侨’事件是近年来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撤侨行动之一,当地时间4月25日,尼泊尔境内发生8.1级大地震,地震发生时有大量中国游客在境内旅游。地震发生后,人心惶惶,众多游客滞留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机场。加德满都机场是尼泊尔唯一的国际机场,机场内只有一条跑道。地震发生后,各国的救援客机、货机集聚在加德满都机场的上空。为了维持秩序,尼泊尔官方只允许中国和印度的飞机进入机场救援。在此种情况下,中国率先调动国航、南航、东航的客机进入加德满都机场,成为此次灾难中第一个完成撤侨的国家,共安全接回5685名滞留的中国公民。针对此新闻,我国网民发表了许多振奋人心的言论,有‘说明我大中华有能力保护侨民’‘看到政府如此有担当、有责任,我们就放心了’等,表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与对祖国的信任。”学生通过对故事的理解与感悟,能够更为深入地知晓国家政策的优势及我国政府的责任与担当,同时认识到国家外交方面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而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就当前我国外交上的发展,与建国初期甚至与之前的外交关系进行对比,明确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日渐强大与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进而拥护党,热爱国家,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

(四)以渗透乡土素材增强学生的家国热爱之情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改的稳步推进,要求充分挖掘多种教学资源来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支持,其中乡土素材经广泛的教学实践,被普遍认为有着显著的教育意义,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所以以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是十分有利的。基于故事进行乡土素材的渗透,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许多地方都有传说与故事,可以通过对故事的整理与加工,将乡土的真实面貌、人情等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乡土素材描写的几乎都是流传于民间的地方历史人物的事迹,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现了以故事形式渗透乡土资源的优势。生活在现代的学生每每提起历史,就会觉得离自己很久远,但实际上我们就在历史中生活,只要认真了解与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就会发现历史的踪迹。也正是这些身边的人、物、事,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基于此,教师只有良好地运用乡土素材,以地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家国情怀的传递,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历史教育。例如,在教学“内战烽火”一课时,教师便可给学生讲本地广为流传的“杂货铺传递情报”的故事:“在解放战争初期,由于国民党特务众多,共产党地下情报员情报传递困难,本地的一名杂货铺店主曾经受过共产党的恩惠,主动申请将自己的杂货铺成为传递情报的据点,进而为情报的传递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如今这间杂货铺依然存在,并且成为国家的重点保护对象,吸引了国内外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对于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数都会对这间杂货铺留有印象,甚至参观过,教师对素材进行整理加工,使其成为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教学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受感动的同时,也能理解相关的历史事迹,进而站在一个相对全面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提升综合素养。以故事的形式进行乡土素材的渗透,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十分有利,教师需要加强重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基于故事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需要教师找好历史故事的切入点,并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针对故事的引入,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渗透乡土素材等方法来实现,由此很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到有效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作者:郑华香 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第四中学

初中历史故事教学篇3

在科学育人观的大力推动下,教师开始追求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益,力求构建趣味化、故事化、情境化与高效的历史课堂,帮助初中生留下深刻的认知印记与良好的认知效果,实现初中生历史认知环境的优化发展。在诸多教学资源中,教师逐渐发现历史故事的趣味性、情感性、真实性与实效性能够极大地提升初中生历史认知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心理冲击与心灵震撼,初中生借此不仅记住了许多英雄人物的历史瞬间,也记住了无数的历史知识。

一、历史故事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价值

首先,历史故事能够为初中生提供一个个人物鲜活、内容丰富、情节感人、震撼灵魂的好故事,能够帮助初中生获得关于英雄人物的翔实信息,因而能够给予初中生非常强烈的心理冲击、情感体验、情绪感染与思想涤荡,使初中生在触目惊心中留下刻骨铭心的深深印记,牢牢记住英雄人物的浩然正气与家国情怀。其次,历史故事能够使历史教材内容更加充实、丰满、有趣,有效提升历史知识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教育性,因而非常有助于开发历史知识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与德育价值。因此,历史故事是教材内容的“魔力棒”,能够将枯燥乏味的历史教材瞬间提升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与教育力。最后,历史故事能够使历史课堂上的知识讲解、课文识读、知识记忆等枯燥活动转变为倾听故事、剖析故事与评论故事,进而直接提升历史课堂的参与性、趣味性、生本性、快乐性与高效性。因此,历史故事使历史课堂闪烁生本理念、人文理念、开放理念等先进教学思想,积极践行科学育人观。

二、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的有效方法

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故事的价值,还要将历史故事科学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切实展现历史故事的文化教育价值、思想教育价值与德育价值。

(一)借助电化教学输送历史故事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初中生展示一个个历史故事片段,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声、光、电三维信息媒介为初中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听觉刺激、心理冲击与情绪感染,以此帮助初中生获得深深的认知印记与良好的认知效果。历史是由一个个历史事件组成的,因而多媒体设备可以利用简短的视频信息帮助初中生较好地了解每一个历史事件,优化初中生的视听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借助电化教学为初中生输送直观化、趣味化、实效化的历史故事。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网上29分钟的纪录片《春秋战国》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学习春秋时期的掠夺之战以及战国时期的兼并之战,还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长平之战”。初中生还能够看到多年战乱中民不聊生、家破人亡、土地荒芜、饿殍满地的惨淡景象,进而明白春秋时期的掠夺之战是非正义的、赤裸裸的、非常丑陋的资源抢夺战;战国时期的兼并之战既有统治阶级谋取私利、不顾人民死活的一面,也有加速中国统一、促进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借助故事教学输送历史故事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信息化的历史故事,还可以亲自上阵,为初中生讲述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借助故事教学对初中生进行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与德育。教师开展故事教学具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与实效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初中生的参与意识与悦纳心理,进而实现高效认知。因此,历史故事承载着教师的匠心与语言艺术,能够为初中生的历史认知开启一段快乐、积极、有趣的认知之旅。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唐朝时期的国际友好往来编成三个小故事。如第一,“鉴真东渡”。教师以唐玄宗时期的和尚鉴真为核心角色讲一下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第二,“唐朝与新罗”。内容较为简单,说说新罗是唐朝时期的最大物资输入国即可。第三,“玄奘西游”。“玄奘西游”就是初中生较为熟悉的电视剧《西游记》的内容。“玄奘”从天竺带回来大量佛经。其中,教师要在“玄奘西游”中多渗透一些文化教育、苦难教育、思想教育与德育等。

(三)借助主体教学输送历史故事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亲自披挂上阵,也可以将课堂教学空间留给初中生,让有准备的初中生去讲述英雄人物故事,实现初中生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启迪、相互教育。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文化知识基础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完全有能力胜任故事讲述活动,如此便能提升历史教学的生本性、主体性、参与性与实效性。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初中生纳入故事讲述行列,利用初中生的聪明智慧、生命活力与能动性为历史教学输送好故事。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课堂教学中,为了鼓励初中生积极阅读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历史资料,促进初中生动手动脑,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讲故事”,而且是分组活动支持下的“学生讲故事”,将初中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引领下同时进行故事讲述活动,以此提升初中生对故事讲述的参与度,拓展初中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空间,让初中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认知主人。这样初中生就会明白,要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尊严。

(四)借助电影教学输送历史故事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师生智慧优化历史故事资源,还可以开展电影教学,尤其是当初中生在认知方面获得较大进步时,电影教学就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初中生提供最翔实的历史故事信息。高质量的电影资源具有非常强的真实性、故事性、欣赏性、思想性与教育性,可以成为历史教学中的辅助性学习资源,优化初中生的视听刺激与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将电影片段融入历史教学之中,为初中生提供最有艺术感的历史故事。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抗美援朝”中,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援助朝鲜、维护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因而非常值得初中生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引入电影《长津湖》的后半部分,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让初中生看看抗美援朝的惨烈、壮烈与凄美,在触目惊心中铭记无数英雄的舍生忘死、以身许国,在热血沸腾中牢记“有国才有家”的道理。这样初中生就会在生与死、血与火之中悦纳爱国教育、奉献教育与英雄教育。

(五)借助案例教学输送历史故事

在历史教学中,教材识读以及相关讨论都是历史教学中的常备活动,也是初中生进行信息交互与互助学习的重要课堂活动。教师可以让初中生先观看视频,掌握相关的历史故事,然后以历史故事为探究对象与讨论内容,高质量地开展案例教学,借助丰富的视频信息实现初中生的有所看、有所得、有所想、有所议,让初中生在深度剖析、畅所欲言中快乐成长。因此,教师可以借助案例教学先提供历史故事,实现初中生的集体讨论、互助成长。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初中生提供两个简短的纪录片《香港回归》与《澳门回归》。这两个纪录片能够让初中生切身体验五星红旗飘扬在香港和澳门上空的心理冲击与灵魂震撼,看一看当地中国人脸上的喜悦,感受他们心中的兴奋。因此,教师可以此为信息基础引导初中生进行案例讨论,谈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条件、过程与意义,进行爱国教育。

三、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的有益补充

历史故事是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失的宝贵教学资源,更是初中生快乐认知、高效探究、健康成长的人文诱因,因而需要教师深度探究。第一,教师要注意历史故事的指向性。历史故事作为一种高价值的教学资源,要与教学内容具有非常高的契合性,能够成为教学内容强大的辅助信息库,将“骨感”、干瘪、简单的教学内容变得丰满、充实、有趣,激发初中生的认知兴趣。第二,教师要注意历史故事的简短性。历史故事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资源,不能喧宾夺主,因而需要在保证故事情节完整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缩减内容,不能过多地占据教学时间与探究空间,而应以言简意赅、简短有力的故事素材辅助教学。第三,教师要注意历史故事的教育性。历史故事不是哗众取宠的粗陋信息,而是将英雄人物的思想意识、道德觉悟、精神世界以及灵魂操守都一一展示给初中生,以此为初中生树立值得学习的人生榜样与行为楷模。综上所述,历史故事能极大地提升历史教学的故事性、趣味性、体验性、思想性与教育性,因而能够为初中生的历史认知创建有设计、有知识、有快乐、有教化、有效果的科学育人环境,非常有助于初中生的快乐认知、高效悦纳、自觉整合与健康成长。因此,教师以历史故事激活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历史教学的群众基础与人气指数,切实激发初中生的猎奇心理、认知兴趣与求知动机,为历史教学提供强大的生命活力与能动作用,进而推动历史教学的科学开展。

作者:曾建国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