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4 15:39: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区块链技术在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中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去中心化架构,保证审计数据的完整性
现有的网络体系架构模式大多依赖于一个中心服务器。如果中心服务器受到攻击而瘫痪,那么必将导致数据毁损或丢失,给审计取证工作带来极大的影响。区块链技术则采用去中心化架构,所有数据的正副本均被保存于链上的各个节点,当某一节点受损并不会影响自身和其他数据的丢失,这就大大弥补了现有网络技术的不足,从而保证获取的审计证据中数据的完整性。同时区块链使用分布式存储,分布于全网节点的权利和义务均等,系统中的数据是由全网节点共同维护的,每个区块链节点都必须遵循同一规则。
(二)数据透明,保证审计证据全流程可追溯
由于区块链系统使用开源的程序、开放的规则并具有高参与度,区块链数据记录和运行规则可以被全网节点审查、追溯,具有很高的透明度,这是区块链系统值得信任的基础。在区块链上,所有交易或行为的节点产生、记录、修改均能够准确反映被标记对象的状态,所有数据是由所有节点共同维护的,这就保证了链上记录和保存的数据均“有据可查”(通过数据的时间功能)。区块链更像是数字世界里的一个“好会计”,将分布式数据账本给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营私舞弊”。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区块链上数据的时间功能了解业务发生的全过程,追根溯源地查找所需要的审计证据。
(三)数据难以被篡改,保证审计证据的可靠性
就理论而言,目前世界上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完全保证数据不被篡改。但现实中,区块链技术可以确保数据难以篡改,它是利用密码学的方法将数据进行时间标记,所有的数据都是相互核对后才被记录在链上,由于链上的节点数量过多,除非能控制链上数据一系列的“造假”(超一半以上节点),否则将出现数据矛盾,触发审计服务器发出“警报”信号。截至目前,专家一致认为区块链上的数据是不可篡改的,从被审计单位获取的链上审计证据是可靠的。
内部审计在高校单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使相关部门相关人员遵守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预防经济犯罪的发生以及防止财务出现漏洞,具有经济监督和经济评价的职能。
(一)创新审计工作理念
适应时代高速发展,就要求高校审计工作者自觉摒弃那些与时代主流要求不相符的旧思想、观念和做法,摆脱对审计工作的束缚,积极响应形势需要,及时学习国家政策,坚持鼓励创新,建立包容创新试错的创新机制。审计中坚持客观分析、仔细甄别,不用以往的制度和规定来衡量当前的创新具体事项,对突破原有制度和规定的创新举措,只要是有利于政策落实、发挥资金效益的创新做法,应当积极鼓励。
(二)推行数字化审计技术
加大审计工作中的数据集中和分析力度,探究审计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推行“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的数字化审计方式,努力实现由单点离散审计向多点联动审计转变、由局部审计向全覆盖审计转变、由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转变、由微观审计向微观与宏观审计相结合转变等。坚持创新驱动,努力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三)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资源整合,通过对高校财务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交流学习等,使审计队伍掌握最新技术,提升业务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审计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整合社会资源,从根本上改变审计监督仅仅依靠审计机关的局面,形成审计监督与问题整改的合力,保证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时效性。
三、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高校内部审计数字化平台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内部审计数字化平台(见图1)主要由区块链数据中心、区块链服务器和实时审计服务器三部分组成,采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方式,通过降低区块链数据中心的数据信息在传输、处理和存储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保证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从而提升审计证据的质量。图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内部审计数字化平台
(一)区块链数据中心
区块链数据中心的大致工作流程:首先,各个业务部门(人员)将业务、财务、项目、报表数据传输到区块链链上;其次,相关节点经过授权审批;最后,由区块链数据中心存储所有数据。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结构能够保证数据资料被内部审计人员实时获取。高校的财务处(室)是财务数据集中地。以教科研项目财务报销为例,目前多数高校采用“谁审核、谁负责”的管理模式,该模式导致教务处(科研处)责任压力过大。“教科研项目上链”后,实现链上储存、流转、无纸化报销,即报销申请人员将报销发票等资料提交到链上,实现数据管理的全流程监管,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院(系)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报销流程,内部审计监督人员可抽查报销材料的真实性,减少多方、多次烦琐的审批工作,缩短财务报销处理时间,降低运行管理成本。
(二)区块链服务器
区块链服务器由包括数据接口、存储设备等的软件组成部分和包括数据库、共识机制等的硬件组成部分构成。区块链服务器利用共识机制使交易(行为)各方达成共识,缩短相互认证时间,链上的交易和数据也可通过共识机制被验证和确认,便于扩大审计范围。区块链服务器有数据处理快、安全稳定、访问流畅等优势,这为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常态化工作机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实时审计服务器
实时审计应用服务器由项目(行为)实时查询系统、审计疑点分析和预警系统、业务合同分析系统等部分构成[1]。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人员可以对各项业务数据进行采集、清洗、筛选并设定不同正常指标值范围,当某业务指标值超出正常指标值范围立即触发“报警”提示信息,内审人员需及时查找警报原因并对相关部门(人员)做出改进要求。高校内审人员需要对这个正常指标范围不定期监控,必要时需要做出调整,真正达到实时监督的效果。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审计数字化平台助力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利用高校审计数字化平台统筹项目(业务)资源、优化审计方式、预警审计“红灯”,使审计监督工作能够全面覆盖每一个被审客体,实现“一审多果、一果多用”,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审计监督的覆盖面,提高了成果利用率[2]。首先,助力审计对象全覆盖。区块链的分布式公开账本技术,可以保证交易(行为)事项全过程被记录在链上,方便内部审计人员对其监督,提高审计证据的可信赖度,增强证据的可靠性,降低发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结合实际审计工作和相关工作安排,可同步开展高校内部控制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资产管理审计、大型基建项目建设审计、绩效审计、政策落实跟踪审计等,实现“审一个项目,出多份报告,出多个结果”的工作目标,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质量。以高校工程审计为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开设多个账号并授予不同等级权限,将项目参建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接入高校审计数字化平台,各方将“资料上链”可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从项目前期立项阶段就开始介入,能够对建设项目从立项审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勘察、公开招投标、签订建设合同、具体施工过程、部分工程变更签证、竣工结算和决算等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面的跟踪审计。将资料数字化后便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平台上督促各方及时上传全部资料,实现信息、数据开放共享,将审计数字化平台、财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系统链接进行数据交换,提高项目的竣工结(决)算及后期办理移交手续的工作效率。在风险防范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对链上的每个节点均可随时介入审计调查,也可邀请有经验的工程师、审计专家不定期地给予指导,专家针对工程建设项目提出建议需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并要求整改,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风险,提高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风险控制意识,同时可提高工程审计的效率,从而达到工程审计增值的效果。其次,助力审计内容全覆盖。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仍以财务审计为主,忽视了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内部控制、重大政策跟踪落实情况的审计,导致审计内容不全面,难以客观、全面地反映院(系)主要领导人员的履职情况[3]。以党建为例,利用高校审计数字化平台,将“党建上链”,促使党建工作数字化、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各个党支部在落实各项工作时“留印迹”,执行各项结果时“留痕迹”,自下而上地规范党支部建设管理工作,自上而下地监督党支部落实工作,从而大大提高各级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夯实党风廉政建设[4]。最后,助力审计周期全覆盖。审计周期全覆盖能够更好地发挥审计“防未病”的作用。以高校教育资助金审计为例,每年国家、省级均配套不少金额的教育资助金到学校,各级对参评教育资助金均有严格的规定,譬如助学金是偏向于家庭贫困或者家庭遭遇特殊情况的学生的、国家奖学金是偏向于成绩优异的学生的[5]。但整个参评过程中存在主观因素(班级学生评选委员会、学生材料造假等)影响和基层证明不实(未进行详尽调查予以盖章)等行为,学校要求辅导员完全识别参评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瑕疵问题,这是有难度的。可利用高校审计数字化平台,将“评奖上链”,助力辅导员、学校更好地完成此项工作,即由学生上传证明材料并签署承诺书(自身保证)—辅导员联系基层单位予以证实并初步审核—院(系)进一步审核并公示报送学校—高校内审部门再次审查材料—报省级教育相关部门—学校内部审计监督部门事后跟踪监督(检举信息、再次抽检资料、变动记录等工作)。通过审计全过程跟踪式监督可以有效降低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补缺补漏,完善工作过程和弥补制度缺陷[6]。
五、结语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审计数字化平台均可应用到高校审计监督事项的各场景中,提高项目(行为)运行效率、提升资产利用率、降低行为成本。凡事上链将项目(行为)数字化、流程化、标准化,便于制度规范执行[7]。高校审计数字化平台中的区块链技术为获取审计证据、提高证据效力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对实现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高校现代化治理[8]。
作者:金勤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