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目标

时间:2022-11-15 17:06: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目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目标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Web3.0时代,网络社会逐渐由虚拟走向现实,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互联网用户。根据CNNIC公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32亿,网民群体中学生占比达到21.7%[1]。高职学生作为网民群体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其媒介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会对网络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但实际上,高职院校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配套的课程体系还不成熟,并且受网络媒体交互性、即时性、虚拟化与个性化的影响,高职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面临诸多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营造。因此,加强对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是互联网时代高职素质教育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目标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多元化的信息杂糅在一起,尤其是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移动用户规模屡创新高,网络世界夹杂着不同媒介素养水平的用户,形成了一个巨大染缸,增加了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难度。在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与海量信息交织下,对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有效辨别和加工互联网信息,从而为我所用。具体而言,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目标集中表现在对网络信息的“求真”“寻美”“择善”三个方面。先辨真伪的“求真”素养在繁杂的互联网信息中,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首要目标是“求真”,即具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网络信息的发布具有匿名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在低门槛的进入准则下,增加了网络信息真伪的辨别难度,大量数据节点通过互联网传输到各个角落,泛滥的虚假信息荼毒着学生的精神世界[2]。鉴于此,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首要目标便是要增强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形成独立自主的批判意识与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对网络媒介中碎片化垃圾信息的辨别能力,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塑造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具体而言,“求真”素养包括对信息“真实、真相、真理”的辨别,一是提高高职学生对网络媒介信息真实度的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网络信息去伪存真,选择利于身心发展的信息;二是提高高职学生对网络世界真实与虚幻的辨别能力,尽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VR技术等日趋现实化,但其虚拟本质并未改变,虚拟的二次元世界、游戏世界与三维仿真场景等给高职学生带来了巨大诱惑,因此,高职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真相辨别能力,避免深陷网络虚拟中;三是提升高职学生对网络世界真理与伪真理的感知能力。网络媒介素养培育要提升高职学生对真理与伪真理的辨析,辩证地看待网络信息。后论是非的“寻美”素养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赋予高职学生“寻美”的素养至关重要。网络媒介的“寻美”素养提升以学生心灵之美、人性之善为基础,塑造发现美、延续美、发扬美的人格,使学生能够正确接收媒介传达的人类生产生活信息,并感受其中来自文化、经济、政治、科技领域的魅力,打开认识世界的知识之窗。然而,现实中互联网上一些不良信息,正逐渐进入学生的视野范围,聚集形成“快餐文化”蚕食着学生的精神世界。为了提升高职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一方面需要尊重大众审美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明辨是非,通过“审美”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需要在促进辨别真伪的基础上,善于发现网络信息的美之所在,例如,网络媒介传送的“乐于助人”的正能量、“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公正不阿”的时代风范、“创新拼搏”的职业操守等信息。再律言行的“择善”素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最终目的是指导言行实践。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高职院校还需要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的“择善”素养。简单而言,就是在“求真”与“寻美”基础上,发扬和落实网络信息带来的“善”,引导学生“做善事、行善举、说善言、思善情”,成长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质素人才。当前,在互联网信息虚假性、传播碎片化、媒介娱乐化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塑造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部分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意识形态西化、社会责任感弱化、价值取向迷惘等问题[3],这些消极的思想意识阻碍了学生的行为实践,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此,高职院校在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时,要选择并汲取互联网中具有正能量的思想意识,择其善者而从之,克服价值观混乱产生的冲突,将“向善”的价值取向与道德坚守从虚拟的网络信息中引入到现实世界中。同时,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网络媒介的“择善”素养关键还在于将“善心”转换为“善举”,使思想付诸行动,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学习用善良之心来兼济天下,用道德与理想承载工作学习,成为一个具有人性温暖和人文关怀的主体。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困境

网络信息认知存在偏差网络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高职学生的上网途径,同时也使得学生面临着碎片化与海量化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学生的思想认知。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缺乏对网络及信息的正确认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无论是社交网络、餐饮习惯,还是娱乐载体、资讯获取,都因网络媒介而产生新的变化,例如,短视频平台改变了学生的交友方式与娱乐形式,导致学生误认为网络无所不能,在夸大网络信息传播作用的同时沦为信息的“奴隶”。二是缺乏对网络媒介商业化与网络流量底层化的认知[4]。在网络媒介快速发展中,学生只看到信息的免费获取、无偿转发、自由切换等便利性,忽略了媒体平台的商业化运作与广告投放,陷于对新媒体的盲目崇拜和自媒体创业冲动中。例如,只看到了媒体头部账号的光芒,没有意识到底层媒体人的辛劳,其媒介素养意识处于浅层。三是缺乏对网络媒体负面信息的深层次分析。互联网信息更新速度快,高职学生往往对其抱有娱乐心态,很少从信息深处去“求真”和“寻美”,久而久之,形成了较为浅显的网络观。媒介素养教育相对缺失从教育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首先,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创业教育、劳动教育、专业教育等其他教育类型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5]。大多数高职院校不仅没有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连与媒介信息相关的知识教育内容也处于空白状态,媒介素养课程体系严重缺失。其次,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度较低。现阶段,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足,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以办公软件、编程语言、设计操作等专业知识为主,但对学生如何健康上网、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很少涉及。最后,高职院校网络教育环境缺失,尚未建立网络媒介课程与考核指标,高职学生无法在净化的网络环境中受到高水平的媒介素养熏陶。网络监管机制略显滞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成为信息传递、内容共享的最佳途径,为学生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另一方面虚假、负面、涉黄涉暴等信息也荼毒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基于此,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等诸多法律法规,来约束用户的用网行为。但实际上,由于网络媒介信息虚拟性、复杂化等特点,这些法规只能起到法律约束的作用,很难收到网络监管的效果。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网络环境,但学生在网络媒介信息参与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不触范法律,但有悖伦理道德的评论等,当前对这种“键盘侠”式的行为很难实施有效管控。同时,现有的互联网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尽全面,存在网络监管制度细化不足、监管措施落实盲点较多、执法时间相对滞后等普适性问题。随着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发布与传播速度加快,网络事件关注与评论参与的聚集效应明显,引入流量巨大,想要实现对高职学生用网情况、话题参与、信息发布、舆论走向的全面覆盖难度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监管,部分学生存在滥用网络媒介的现象,不利于媒介素养的有效提升。媒介素养规范制定缺位当前,学术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研究与规范制定都相对缺失。虽然学界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特征、开展机制、优化策略等并未形成统一化的系统性知识[6]。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影响到高职院校相关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在规范制定与标准建设上,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发布了学生用网行为规范,但无法延伸到全域统一的层面。并且,相关部门并未全面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立法或立规工作,相应的规范制定进程缓慢。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对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工作缺乏统一引导,对素养的考查与衡量也没有可操作的标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进度。除此以外,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体系化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仅有的学术专著、授课教材、教育实践与实施细则之间的契合度不足,从根本上不利于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

注重思想宣传,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对于高职学生在网络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网络信息认知偏差问题,需要从思想上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以此作为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着力点。首先,通过思政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筛选网络信息,用科学发展观分析网络媒介带来的便利,科学使用媒介信息,参与网络互动。其次,构建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利用校园宣传渠道,向学生传播关于网络媒介的基本常识,使学生能够明晰网络媒介的运行机制,提升对网络信息与网络现象的认知力。例如,通过播放记录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头部短视频博主与无名主播之间的差距,为学生参与网络直播、电商创业提供参考。最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强化网络媒介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批判能力、质疑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夯实网络媒介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入侵,避免参与到网络攻击、谩骂诽谤、恶意造谣事件中。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媒介的线上功能,举办网络实践活动,例如,参与“校园‘学雷锋’文化主题活动”的信息转发、点赞与分享,达到丰富网络活动的目的。加强教育引导,构建完备的教育体系针对高职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问题,一要完善课程体系,可以探索实施针对学生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学生实际需求开设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为学生汲取网络媒介知识提供载体[7]。同时,高职院校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还要促进教材开发、课时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同步发展。二要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度,即便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课程,也应以线上课程、专题讨论、网络论坛、文化活动、主题班会的形式进行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试点工作,或者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计算机课程或其他专业课程中,以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三要加强网络安全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利用学校网关设置,对学生用网时间、用网类型、网络舆论加以管理和限制,引导学生多浏览学习类网站,利用有效的方法论将网络媒介素养融入到高职院校的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中,积极培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思维方式和媒介意识。强化网络监管,打造完善的监管机制在相对自由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是创作者,而不触碰法律准绳是基本底线。基于这一点,国家要建立动态监管机制为提升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保驾护航。一方面,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用网环境,通过扫黄扫黑活动净化网络,对学生打开的非法链接与站点进行适时追踪,防止学生上当受骗遭遇精神毒害。同时,学校要以思想教育为主导,以基本道德修养为准则,引导学生合理发布信息与言论,立足学生的“愤青”角度对“键盘侠”行为进行分析引导,堵疏结合,实现校园网络舆论管理。另一方面,要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监管技术在校园范围内的使用,从法律的角度制裁网络犯罪,为限制不雅内容、掌控传播秩序贡献学校的力量。高职院校要大力宣传、学习与互联网信息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自觉增强网络法治意识,掌握网络法律知识,敬畏网络法律规则,守住网络文明底线。此外,学校还可以发动学生参与到网络监管的行为中,例如,利用中国扫黄打非网的举报功能,调动学生积极投身于净网行动的积极性,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针对当前媒介素养规范制定缺位的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加以完善。一是完善顶层合作机制,提高学界与教育界的联合行动,强化对媒介素养教育在内涵特征、开展机制、优化策略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实践中。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联合多方社会主体,通过社会调研和举办听证会等形式征求不同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出台具有指导性的规范。二是高职院校要加强媒介素养的规范制定,根据相关学校公布的学生用网行为规范,总结归纳,形成区域性的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规范文件,为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三是高职院校要注重收集并整理体系化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内容,优化重组学术专著、授课教材、教育实践与实施细则的内容,实现各个部分的有效契合,为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提供标准化的教学素材。此外,各地方在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上,还需要网络媒体、高校教师、教育部门、学生代表以及社会民众等主体的协同参与,广泛汲取意见制定高度统一的规范性文件,不断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强化网络执法力量,净化学生网络环境。

作者:谢叶环 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