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时间:2022-11-23 16:42: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的联动,职业院校要积极参与技术协同创新,推进技能传承。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职业院校应加强在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间的合作。2020年教育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中继续强调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改革。这些文件的颁布实施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导向。因此,探索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命题。我校针对山东省医药产业发展需求,以中药学专业为试点,依托天然药物质量控制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统筹协调,科学规划,积极开展了“学校+企业+平台”三方协同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1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的意义

1.1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素质

为贯彻《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山东省从2017至2020年分批立项、遴选建设了348个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笔者主持的“天然药物质量控制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简称“天药平台”)被遴选为山东省首批立项建设项目。平台建设的首要目的是整体提升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技艺技能传承创新能力等,以培养造就一批素质优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1]。如今,以平台建设为依托,我校中药学专业经过发展建设,已形成一支由“教学名师、技能专家、齐鲁工匠”等组成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其中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1人,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继承人1人,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1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1人,山东省技术能手1人,省级教学团队带头人1人。

1.2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

如今,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各行各业争先抢夺的对象,市场需求越来越强烈。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深化改革,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但仍存在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产教融合开展不够深的问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等优质人力资源的需求。校企共建,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传承传统技艺、开发新技术技能、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不仅实现了绝招绝技代际传承,而且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新途径。

1.3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注重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强化工学结合,是面向高新技术、传统(民族)技艺、装备制造等紧缺专业,依托优质职业院校或科技型企业而建的,除定期开展传统技艺教学、研究、传播活动外,还立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围绕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岗位要求,开展新技术技能的开发与应用。平台注重实习实训资源开发,根据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开发实习实训教学项目,推行模块化教学、标准化培训,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平台引入专业领域顶级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新颖,注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培养职业院校顶尖技能人才为目标,学生师从名师,具有良好的实践技能经验,有助于在就业市场上获得高薪并提升学校就业影响力。

2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视域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以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理念,注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但由于内外部运行环境的限制,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校企协同及多元参与共同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不完善、工学结合深度不够、人才培养重技能轻素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2.1校企协同多元育人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由笔者负责建设的“天药平台”曾创新性建立了以绝招绝技技能传承人为核心,五大职能齐头并进,企业、行业、政府、学校多元协作的“一核心一平台五职能多资源有机结合的战略联盟”平台运行模式[2],但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现,依托平台所开展的校企协同多元育人的招生机制、育人机制、导师评聘机制、校企共赢长效机制、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实习实训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促进“课程—岗位—能力”“平台—学校—企业”“匠心—传承—创新”三融合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2.2专业教学标准体系不完善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产业全面转型升级,传承创新平台视域下的现行专业教学标准已不能充分体现专业与职业、学校与企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机对接,企业在指导专业建设、规范课程设置、界定教学内容、开展专业质量评价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显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条件配置标准、职业能力标准、课程建设标准等指导性文件不够标准和规范。此外,在专业教学考核标准中也未能及时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纳入进来,未能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重并未实施到位。

2.3人才培养重技能轻素养

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迫切要求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职业素养。早在2017年第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时,李克强总理就做出“职业教育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重要批示。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继续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突出“工匠精神”培育,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而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开展技艺传承与技术创新为主要建设内容,在学生、学徒的选拔上侧重于动手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业考核评价中也多以技艺技能掌握程度来确定等级,却忽略了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2.4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对职业院校探索建立科学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导向。目前,以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为依托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尚存在评价主体泛多元化、评价内容碎片化以及评价方法简单化等突出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多沿用以往的“平时+期中+期末”考核体系,其中期中、期末考核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这种考核并不能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所学技能的掌握情况、知识运用能力、人格品行及职业素养,尚需进一步探索依托平台进行人才培养的增值评价、综合评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3基于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3.1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探索“校、企、平台”协同育人新机制

依据工学结合、多元协同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以“天药平台”为例,搭建由“中药学专业(学校方)+漱玉平民大药房(企业方)+天然药物质量控制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平台方)”三方组成的育人主体,三方协同,各负其责,构建具有传统技能特色的“校、企、平台”长效育人机制。统筹利用政府、学校、企业、平台的各类优势教学资源,在政府引导下,创新“校、企、平台”联合招生机制,组建“技艺技能传承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学生进行面试,测评选拔,进一步探究“学生、学徒、学员”三重身份为一体的教学管理模式。为了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效分担人才培养成本,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税收减免、政府补贴等形式,对参与传承创新平台建设的企业给予鼓励。建立“校、企、平台”三导师互聘共用的技艺技能师资队伍建设机制,明确“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和平台技能专家”的职责,校内教师负责理论课教学,企业师傅负责实践培训,平台专家负责专项技能训练。对三导师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制度化,建立“专兼结合、互聘共用”的管理制度[3]。同时,广泛开展教师下企业锻炼等活动,提高学校教师的实操能力和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创新团队,并创建以教学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及基于“目标—结果”的人员分类分层考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校、企、平台”协同育人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标准制定—教材建设—教法改革—课堂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明确质量控制点及监控内容[4]。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建立问题导向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尚可依托我校牵头成立的产教融合联盟、山东卫生职教集团,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积极协调处理运行中遇到的问题。

3.2对接职业标准,建立“校、企、平台”协同育人的专业教学标准体系

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企业、平台按照“合作共赢、责任共担”原则,依照技艺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专业教育教学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将职业资格标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引入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高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中,转化技能大赛优质教学资源,吸纳“1+X”证书培训内容,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共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基于“平台”的师资标准、教学标准、实训室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质量监控标准,使得“校、企、平台”协同育人实施过程有标准、有指导、有监控。整合典型工作任务,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在明确工作岗位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随着时代发展企业岗位能力动态调整的情况,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最终形成德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交融、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活动整合、技能鉴定与学历教育嵌入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药学专业“学校通识课程+企业岗位能力实践课程+传承创新平台专项技能培训课程”的课程教学体系,并进一步开发相匹配的校企合作教材。分析岗位能力要求,制定完善的课程标准。将中医药行业企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纳入中药学专业课程标准中,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标准中,保证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的良好对接,逐步研究形成“学校通识知识教学标准+企业实践教学标准+平台专项技能训练标准”的人才培养标准。挖掘思政要素,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科学构建中药专业通识课程、岗位实践课程、平台专项技能培训课程“三位一体”,分层次、立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遵循“思政+专业”原则,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挖掘每门课程蕴涵的思政元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医药传统文化、大医精诚职业道德、家国情怀教育,以德为本、寓德于技,依托学校罗生特纪念馆、法德华教授事迹展室等实践育人基地,融合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专业文化等思政元素,实现“校、企、平台”协同育人。

3.3建立以“匠心•传承•创新”为宗旨的“校企平台”协同育人、德技艺兼修的人才培养实施模式

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的核心功能是绝招绝技的代际传承,以“天药平台”为例,在更新育人理念,不断完善“校、企、平台”协同育人机制,规范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传承创新中药鉴别、中药炮制技艺技能为目的,借助我校牵头成立的山东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所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进一步深化与医药研究院、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间的校企合作。在与漱玉平民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等医药企业合作推行“带薪顶岗实习直通就业”的基础上,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试点,创新工学交替的“校、企、平台”协同育人模式(见图1)。通过开展课程建设、社团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训资源开发、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的知行合一、德技艺兼修的优质药学技术技能人才,以适应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需求。

3.4建立多元参与、导向明确的“校、企、平台”协同育人全过程评价体系

由教师、学生、企业师傅、平台技能专家等共同参与,构建多级分层分类“校、企、平台”协同育人评价系统。采取“现场评价+线上云评价”方式,针对学生、学徒、学员在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设立相对应的评价指标,通过多级阶段性评价起到督促培养对象不断调整学习方法的作用。根据培养对象就业意向的不同,设立分类评价指标,如面向选择中药制药、中药炮制、中药调剂等不同就业岗位倾向的学生,在评价指标的确立与指标权重的制定上要有差异性,充分体现其职业特点。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除传统理论知识、技艺技能掌握程度外,注重对职业素养的考核、综合素质的评价,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形成兼顾德智体美劳的过程性评价。结合中药专业实际,建立学业标准、平台技能考核标准、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评价标准,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守正创新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

参考文献:

[1]杨萌,刘雯,张雅楠.依托食品检验技艺技能传承平台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教育教学论坛,2020(37):336-337.

[2]武卫红,史国玉,商庆节,等.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天然药物质量控制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为例[J].科教导刊,2021(27):13-15.

[3]胡晓东.基于“校企室”三方协同的现代学徒制高职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2):37-44.

[4]孔德忠,王志方,任玉东.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3):6-8.

作者:武卫红 史国玉 葛秀允 付正 商庆节 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