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

时间:2022-12-14 09:3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1

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引导,使我国教育发展进入到“快车道”。铭记历史才能展望未来,高中历史课程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性,结合高中历史学科开设的重要意义,以便于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人才,宣扬历史进程中的正能量。分析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并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教育改革现状,才能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1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进程也在逐渐加快。我国教育逐渐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本学科特征,并且能够在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下进行授课,这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也同步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这种思维品质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特征,并且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能力,其中涵盖了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以及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涵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5个要点最终直指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帮助高中生对历史全貌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并且全面考察具体时空条件下的史实,根据史实合理推测和论证,阐释蕴含的一定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的历史价值观念。

2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教学现状

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历史课程教学效率普遍低下。虽然很多教师都开始强调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但是仍然不免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并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过度重视学生的历史成绩,导致历史课程教学出现偏颇。当教师过于注重,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让学生背诵或者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就可能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兴趣不足,历史课堂成为机械记忆和背诵的战场。很多学生看到大量的背诵和记忆就会头疼,甚至“闻史色变”,使得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也非常头疼。除此之外,由于历史学科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都能够取得理想的分数,往往会对学生采取“应试性”教育,俗称“划范围”、“押题”。在授课环节中,教师会根据历届高考真题,将课本中的知识划分为重点、次重点、非重点等几大类。对于不同类别的知识点,教师也会采取较为极端的差异化教育,其中重点知识,教师往往会用几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反复的背诵、抄写,旨在强化记忆,而非重点知识教师则会概括性的讲解,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不仅会产生错误的学习观念,他们的历史思维、历史观念也会出现偏移,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构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由此进入到一个错误的方向之中。在学生方面,学生普遍对历史知识缺少兴趣,这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出现学习热情不足,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对于探究活动存在积极性欠缺等多方问题。为了找出该问题的原因,我曾专门与多名学生进行了沟通。通过他们的表达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都有兴趣,但对历史课没兴趣,因为他们感觉历史课堂特别的枯燥,老师讲话的方式、语调总是一个样,课堂对他们没有丝毫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学生历史兴趣的缺失主要原因仍出在教师方面,所以想要解决历史课堂的教学问题,纠正教师的错误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是根本。

3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目前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历史教师开展课程变革的脚步,很多高中历史教师虽然希望能够对症下药,但是却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因此,只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才能够在观察学生历史学习进程的过程中有所突破。教师利用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各个要素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进程,并且逐渐帮助学生了解。在历史课程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转化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由经验性向理论性过渡阶段时,更多接受历史学习的思想脉络和逻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习过程中的适应期,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完善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合理进程。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对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进程加以改革:

3.1改变现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并且在当下的素质教育背景之下,深入掌握核心素养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并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其见多识广。在当下成长期的学生思维反应速度非常快,如果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替换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死记硬背的那一套模式转化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就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使学生发现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有趣之处,并能够与历史发展变革相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怀。当学生发现了历史学科奥妙,就愿意随着教师的脚步,逐渐理解历史学科中的一些具体知识,更好的学习,主动的思考,这种主动性的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更好,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负担不重,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不断的飞跃,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之下,也会逐步完成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要求。例如,教师在给学生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学生的学习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作为东亚文化之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相关知识之时,高中历史教学和创新的路径,体现在就泉州这一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加以探讨,并选取当地的历史史,要使学生能够看到泉州的具体形象,听见关于泉州的故事,就更容易接受泉州的具体内容,并能够使学习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这些学习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易于接受,也易于拓展,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能够培养学生在实施史料方面的学习意识,当学生看到泉州港的兴盛和衰落历史时,不禁唏嘘。教师制作微课课件,以小纪录片的形式,让学生们看到泉州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进程,了解泉州宋代古船博物馆、九日山祈风石刻等重要古代遗迹的相关内容,并在学习《宋代经济的发展》这一刻的时候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对宋代当时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家国情怀蕴含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进程中,完成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渗透所提出的要求。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使家国情怀蕴含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进程中,教师常常会以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作为例子,让学生能够明白,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史实所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成长的过程,其中的发展蕴藏了更多的历史道理。

3.2渗透历史思维能力,适应高中历史学习

为了使学生尽快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生活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达成高素质的学习目标,为了能就现代学生的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进行合理整合,教师要提取历史信息的相关知识,分析和综合比较概括历史史实,并且运用移植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应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建议学生用课堂讨论的方式,结合思维导图,理顺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并创设一个更加合理的讨论空间,在适当的教学情境营造之下,鼓励学生通过争论来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并能够借助自己的概括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高中历史教师为了能够把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可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帮助学生自主的分析和综合各类知识,并使得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就某些特殊的历史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和争论。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全新的视角增加了对历史原始资料的使用,教师还可以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在历史题目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渗透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进程,并能够突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结构局限,寻找最佳知识应用途径和突破方案。例如,在学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课程中,教师首先试图鼓励学生讨论新航路开辟时的一些具体内容,并且找到新航路导致世界逐渐形成一体化模式的原因,询问学生:如何引发商业社会的革命和价格革命,探讨在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快速成长的影响以及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成长的作用。正是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殖民扩张全面开始,从而能够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产生一系列影响,这是一种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之下,对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产生连贯性影响的过程,学生从多个层次和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且找到了独特的思维方法,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渗透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换思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关于历史解释的能力,从而能够对一种过去存在事物加以解释,结合当时的时空观念和历史史实的佐证,让学生能够区分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一些问题、所存在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3.3注重历史知识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内心感受

高中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最终强调的教育理念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态势,帮助学生在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规律和过程,学习最基本的史实知识,让高中历史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化和形象化。每个高中历史教师都希望能够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再僵化。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耦合性,历史学习的成绩不再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最终标准,而是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判断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内的历史学习、进步情况,从而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个学习及教学的基准。如果能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鼓励并关注学生的感受,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密切,在学生依赖教师并且听从教师化的同时,教师顺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提高其个人素质,提升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做到对核心素养合理应用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信心,这样的教学是更加完善的教学阶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好的憧憬和展望,教师也转变了教学的引导,身份和学生之间拉近了距离,学生和教师更加亲近学生,尊重教师所提出的课堂教学建议,教师也会使历史教学进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心意,拉动高中历史教学发展进程。例如,高中生的家国情怀和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感受,影响了学生的进步,很多学生在学习某些历史知识时,都会感受到仁人志士和革命人士对国家的热爱。在众多历史故事中把握家国情怀的内容,并且强化学生的品德教育,把历史教学和品德教学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的渗透性,这是一种关联性的教学,也是跨学科教学的表现,恰恰迎合了家国情怀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3.4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强化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创新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结合历史学科的时空性特点,是以跨越时空的方式,让学生们像穿越一样去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觉得高中历史学习非常有趣而创新的教学方法,恰恰是让学生在新颖有趣的氛围之内,进入自我学习的过程,探究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并且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很多历史知识都是前后顺承相互关联的,比如说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与世界近代史相比较,很多事情重合或者发生在同一时代之内,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根据历史史实进行情境模拟或者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自我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梳理。历史史诗中的很多内容,并且以思维导图或者时代顺序图的方式来记录历史事件,既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同时又强化了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例如,在给学生们讲述《中国近代史》这节课的时候学生把很多知识梳理在一起,但是看起来仍然非常乱,教师让学生把近代史中最重要的事情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来,分子标题和父标题,然后找到不同事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主记忆、分别判断,把重点知识以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能够让学生很快的通过对比,了解同一时间段内所发生的不同事情,而在学习和记忆的过程中也会大大节省时间。这种学习方法是历史学习的进程更快,而且历史知识之间的前后脉络掌握更为扎实,这些过程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成本,但是却能够在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且把学习的预习和复习环节放在教学工具和平台,帮助学生强化核心素养,并能够达到上下齐心、掌握历史知识前后关联的教学目的。强化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生来说是一个难题,对高中历史教师来说也并不轻松。为了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学科素养中的一些具体要求,要有关联性的进行历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整合,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并且在检验学生历史观和历史知识的同时,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作为监督标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之下,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改变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方向以至为原则和指导意见,通过创新及变革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新突破,为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新突破,教师应该以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历史发展为载体,积极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并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对学生全面培养的教育意义。

作者:陆雪辉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2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是培养学生实证精神、历史思维的关键方法,故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收集整理历史资料、阅读历史资料、追查历史资料,在增强学生探究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若将历史当作一门科学,其客观性就扎根在证据的基础之上。了解历史,首先要找寻历史的根据,同时对历史的独立思考也需要追寻相应的证据。因此史料实证是学生学好历史、构建体系、发展素养的核心性策略,这样除了能够转变传统教育中过于注重事实和结论而忽视过程的现象,还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进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的奠基之下,提高自身解析问题的能力,并由此形成求真、求证、求智的优秀品质。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在收集、归纳、解析史料的过程中,不断培养相应的历史素养。

一、史料实证素养概述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史料是基石。史料的具体内涵大致分为三类。其一,史料指的是人类在过往活动过程中,存留下来的各种零散迹象;其二,人类能够借助史料还原前人的各式活动;其三,史料是研究人员及学习人员了解历史、解析历史现象、重新构建历史的关键性证据。史料实证的基础在于对史料的大量获取,研究者会通过获取到的历史资料,对其现象进行辨析,之后结合可信的、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再现历史。关于“史料实证”的含义,从浅层方面来讲,指的就是“史料”和“实证”两个含义;但从深层内涵来看,其是一种借助史料进行分析和推证的能力。史料既是教师用来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学生在研究历史之前,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常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独立的状态下,依赖多元的路径收集需要的历史材料,并且能够科学地推断出历史资料包含的正面价值和效益,同时能够对已经内化的史料进行理性层面、综合层面及辨证层面的解释和剖析,进而用史料证明自身的观点。通过对史料的运用,学生能够形成且发展一种历史学科特有的实证思维。历史学注重“论从史出”,即学生要在掌握材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恰当的历史性释义,而史料实证就是指借助对史料的剖析和论证,帮助学生提高其科学性的实证态度。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实则就是知识、技能、方法和价值观的整体获取,是一种由能力转向情感态度的过程。如若要扩展其内涵,那么可以说,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求真、求实、求证的科学意识和思维。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必要性

近年来,高考所出的历史试题大都秉持立德树人的指导理念。其考查要求从知识能力的展现转向了历史核心素养的表现;试题内容并没有脱离课程内容,而是以此为基础,命题角度越来越新颖化,问题也逐步具有历史学科的专有特色;试题中的历史资料大都选取的是课本中未出现过的材料,且这些材料大都来源于历史著作、历史论文,以及近些年史学领域研究出来的结果,进而借助崭新的材料设立崭新的情境和问题。可见,试题以历史资料为载体,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解析和认知能力。像历年文综试卷上的第41题,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要从史料的解读出发,提炼出其中有用的信息,然后通过提炼的信息,拟定论题,继而结合自身获取的知识,证明自己的论点。高考试题的考查要求决定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从学科教育和学科思维角度来说,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即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历史教育情境,而且要为学生提供解读和辨析,以及论证的空间,依托情境和空间,帮助学生构建起史料实证的理念和思维形式[1]。

(二)重要性

历史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产生的,故教师如若单纯依靠叙述性的教学方式和讲授性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的,学生也无法完全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状况,并对历史产生一定的见解和情感共鸣。而通过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学生能够基于史料的描述,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而教师也能够借此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一般从史料出发,阐明历史事件的发展状况,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理性的解读,期间,学生在分析的时候,会秉持客观且公正的态度。所以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进行培养,能够为其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和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家国情怀是研究者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探求。家国情怀倡导热爱家庭、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群众,并把服务国家和推动人类进步当作使命。教师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要依靠一定的载体,而史料的出现,就为教师提供了家国情怀培养的载体[2]。单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说,史料是学习和探究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由此能够看出,史料实证素养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如果学生没有建立起史料实证素养,那么其他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也会随之失去本该具备的历史特色。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并借此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现状

(一)忽视史料的功能性

基于当前的教学现状,教师在利用史料的时候,常常无法发挥史料的特定功能,进而无法完成历史学科教学目标。在不少高中历史课堂中,史料并没有显而易见的历史学特性,只被当作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教学手段,或者被当作教材中各种内容的证据,以证实教材内容的真实性。事实上,运用史料的重点在于对史料进行分析,即在完成运用史料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这个任务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在提高学生总结能力、分析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知识汲取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获取研究史学的基础性策略,且历史学科素养也会进一步得到提升。但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只是对各种内容进行简单的堆砌,无法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3]。

(二)忽略史料方法的运用性

部分教师忽略了史料方法的运用性,导致学生缺乏对史料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具备的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其提出自己的疑惑,并做出相应的假设,然后借助史料的对比分析,进行科学化的推理。通过这一过程,学生能领悟到浅层文字背后蕴藏的含义,进而获取自身理性思考和推理的成果。因此,在进行史料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进而引导其用批判性思维解析史料,并对资料中存在的矛盾提出疑问,然后最大限度地挖掘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在合理性史料的基础上,深化史料的运用价值,进而脱离教材的限制,提高独立思考、自主分析、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最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为批判性思维的匮乏,无法认识到史料作者的目的,无法判断史料的真实性和价值性,也不会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到实证的精神。

四、基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存在忽略史料功能性、忽略史料方法运用等问题,给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专业素养,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然后再借助相关的探究,帮助学生提高解读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突出成效[4]。

(一)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高中历史教师是历史课程实践的引导者,是课改要求能否履行、课程改革能否持续推行的核心要素[5]。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体系的建立,由原本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层面上,以深化学生的历史认知,加强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除去教育理念上的转变,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脚步,依托终身学习的目标,投身于学科专业素养的提升工作。这是因为教师具备的专业知识,决定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效率[6]。历史教师不仅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还要贯通经济、文化等层面的知识,通过对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的了解和掌握,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高中历史教师既要形成完整的、系统的、扎实的、渊博的历史知识,又要不断钻研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的具体内容,借助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寻找到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走上科学化的发展道路,进而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反思,不断汲取,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专业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对于高中历史教师要展开针对性的培养,利用线下培训模式,让教师掌握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并在培训过程中与其他优秀的历史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对现代化、专业化的教学方法有更多的感悟。另外,还可以借助线上平台的培训,让教师既能掌握新的教育理念,又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实证意识

对岳麓版的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历史叙述比较多,并在叙述的过程中配备对应的史料[7]。比如,在教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时,教材就在叙述当中穿插了“在一般情况下,周王以……历代的卿大夫和士也是如此”的史料及现实出土的“西周青铜器”图片;在教学“封邦建国”时也有像“《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的史料穿插。基于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对教材中的历史资料进行充分的利用。以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为例,在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史料,对学生的实证意识进行培养。比如,在教学“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时,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与“七国之乱”相关的文字史料,即“面对诸侯叛乱的形势,景帝十分惶恐……从此,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向学生提出疑问:“西汉刺史的实质是什么?代表着什么?”教师还可以选取教材中的插图“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图”,据此为学生设置疑问:“藩镇割据的背景是什么?唐代的节度使掌握着什么样的权力?”。又如,在教学“皇权的不断加强”时,教材中出现了《皇明祖训》中的史料,教师就可以基于此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思考“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需要很多史料进行证实,故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时候,可以依托史料的分析和解读,了解汉唐时期、宋朝时期、明清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设立的政治制度,并通过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明确中国古代“治”“乱”的原因。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史料的帮助下,厘清“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脉络,并通过独立性的思考和探究,提高自身的总结能力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进而培养和发展史料实证意识。如果不会应用史料,那么史料放置在那里就只是一堆历史的描述。在当前历史阶段,围绕史料实证素养展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并联系实际展开应用,这就是课程教学想要达到的目的。概言之,通过史料探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带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通过史料探究,加强学生解读能力

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结合教材上的史料,还可以依托网络、图书馆、档案馆中的各类书籍、图片、纪录片获取历史资料[8],并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而在呈现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依靠传统教学方式逐步讲解分析史料,而是要为学生讲解分析和探究史料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依照方法汲取知识,获取史料解读的能力,从而突显自身的自主性,并借此在提高学生内化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解读能力。当然,教师不仅要重视史料解读方法的传授,而且还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思考,并使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答案[9]。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二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为例,教师可以依托教材中“阅读与思考”的环节,让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思考相应的问题。而在讲解材料的时候,教师要重视方法的传递,教会学生找寻有效信息、获取材料中心句,即抓住时间、背景等信息,找寻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基于此,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分析策略,加强自身的史料解读能力。而教师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可以从问题出发,通过史料导读,让学生思考“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使其依靠史料的实证,总结出问题的答案[10]。租界制度在上海建立后,逐渐推广到其他一些口岸,由此租界成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干涉中国内政的“桥头堡”,更是西方冒险家的乐园。一个曾在中国海关任职的英国人表示,上海“已经变成了无法无天的外国人们的一个真正的黄金国……其中许多人都是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只要有利可图,那么走私犯禁,一切都不顾忌……”(《中国沿海贸易和外交》第一卷)。教师可以透过这部分材料,让学生进行概述,使其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整体环境的变化,并进一步探索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综上所述,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为这项工程相对系统化,需要教师整合多个层面的要素,采用多元策略,推进历史课程的教育革新,进而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技能,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作者:郑彩霞 单位:莆田第四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篇3

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教师需要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改变学生的这种观念。角色互换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担任教学任务,使学生有机会站在教师的角度开展备课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则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认真倾听“小老师”的讲课内容,做好笔记,配合完成角色互换的教学任务,并在课后及时指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讲课过程,帮助学生快速成长。

一、角色互换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参与度

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始终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学生存在片面思考的问题,缺少学习的责任感和主动性[1]。当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时,学生就需要站在教师的角度,主动去思考和学习历史课的内容。一方面,学生需要兼顾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认真备课;另一方面,学生一旦站上讲台,就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分析其中的重难点等,这都需要学生来独立完成。因此,对学生来说,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一种挑战,但也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当作为教师站上讲台时,学生的心情一定是激动的,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使学生更多了一份责任感,也促使其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尽力、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可或缺,能够使学生掌握备课、讲课,以及课堂互动的技巧,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讲课能力,使其综合能力在一次次的参与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角色互换过程中,当学生切换到教师角色,就不能再单纯按照自己的喜好或理解去选择内容或备课,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授课要求和课堂需求进行内容讲述,以确保其他学生能够听懂并掌握。这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学生要提前整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列出“教学大纲”,搜集相关资料,深入分析和思考,最终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备课方案[2],同时制作“讲义”,这样的实践学习无疑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还需要克服自己在讲课时会出现的紧张心理,避免逻辑混乱或语无伦次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角色互换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备课,教师指导

当学生要作为教师上台讲课的时候,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的。学生并没有相关的经验,因此教师需要从旁进行指导[3]。1.下达任务,从旁观察教师向学生布置讲课任务时,要说明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以及注意事项。考虑到学生一个人完成会有很大压力,教师可以将任务分配给一个小组,或是让学生自由组队完成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向学生强调这不是一场游戏,而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所有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认真准备;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尽力而为,但也需要教师从旁观察,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2.通读内容,厘清逻辑学生需要通读课本内容,厘清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小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小组分工,比如由每个组员负责一节内容的备课和讲解,小组长负责进行最后的对比讲解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提出建设性意见,引导学生学会全方位思考问题,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力,激发学生潜能。3.分工备课,技术指导小组内,每个组员进一步熟悉、吃透自己分配到的内容,找到讲解的切入点和逻辑线索,明确讲课的重难点,并对必要部分进行资料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提示学生讲课内容与讲课时间相匹配,准备的内容既不能太单薄,以致撑不满一节课,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重点不清晰。同时,也要兼顾讲课内容的充实性和趣味性,避免照本宣科,或内容太过枯燥。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建议小组成员参考教师平常的做法,制作PPT,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等内容将讲课重点直观地展示出来,增加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PPT的制作可以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比如小组长负责制作课件,其他组员提供素材,也可以为PPT中的重点内容设置视频或图片超链接,使呈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制作PPT的过程也是对讲课内容的二次梳理,这一过程也能帮助学生发现备课中的不足,以便及时充实内容。

(二)学生讲课,教师倾听

在角色互换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来说,登上讲台是呈现自身或团队备课效果、体现临场反应能力的关键环节,无疑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大部分同学在经历这一环节时都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因此,在学生讲课时,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和学生一起完成角色互换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1.前排听课,施以援手在学生讲课时,教师最好坐在前排,便于倾听和观察学生,当学生遇到问题或出现尴尬场景时,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缓解尴尬,让学生可以在讲课时更加自信从容,而不是为自己的一点小失误惊慌失措;同时,教师也要不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的眼神和动作,传递给学生更多信心。2.包容差异,做好记录每个学生作为老师在讲课时,都有自己的风格,对此,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包容对待,不必要求学生的讲课风格都统一为一种模式。当学生讲课时,教师还要认真发掘学生讲课过程中的亮点,同时也要发现问题,并做好详细记录,为之后的评价和改正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3.总结补充,充分肯定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讲课内容进行补充和总结,在与学生所讲内容实现无缝衔接的同时,针对课堂的整体效果和学生在讲课过程中的亮点给予充分、及时的肯定,在增强学生成就感的同时,激励学生做得更好。

(三)教师评价,学生完善

在角色互换的课堂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改进,获得能力的快速提升。1.认真观察,详细评价教师需要在听课阶段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所讲的内容,观察学生在讲课时的表现和课堂上其他学生听讲、作笔记的情况,在课堂的最后进行补充和强调,并在课后给每一个参与讲课任务的的学生写出详细评语。2.当众表扬,私下纠错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先表扬后批评。其中,表扬要在最后全班总结时进行,学生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可以私下和学生谈一谈。因为在上课时教师已经当众表扬了自己,因此,学生依然有很大成就感,不会因为教师指出的不足而影响自信,这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自己的问题,并且从心底里想要去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后积极开展各项策略去提升自己。3.针对性评价,可操作性建议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备课、讲课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时,要十分注意。首先,要对每一个参与讲课任务的学生,都给出针对性的意见,而非仅做出整体的、笼统性的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自我改进;其次,教师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尤其要具有建设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关于备课,每一部分内容应当如何呈现,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事先将思路告诉自己,在大家商量之后确定;比如关于讲课,教师可以安排每一位学生轮流进行试讲,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对讲课内容啃得更透,理解得更深刻。相信通过学生自己当老师,对学习历史是需要死记硬背这一观点一定会大有改观。

三、结语

本文从教师指导学生备课、教师倾听学生讲课、教师评价学生改正三部分阐述了角色互换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全流程,其关键在于教师要促使学生意识到角色的转换,主动承担起讲课的责任,提升自己的责任心,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教师则需要做好基本的指导工作,尽量让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讲课任务,最后给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帮助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质的提升,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巩固自己的历史知识,逐渐培养起自身的历史学科涵养。

参考文献

潘鸣辉.互换师生角色,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基于新课改理念的社会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7(4):150-151.

王步坚.师生角色互换:高一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历史教学问题,1999(2):51-52.

于光.打造快乐高效的历史课堂:高中历史课堂体验式教学之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3(22):95,148.

作者:陈永义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文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