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研究3篇

时间:2022-12-21 10:1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研究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研究3篇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篇1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以德为先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很大程度上受高校教师这个主要主体的影响,高校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监督,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治理的重要举措,对新时代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培育良好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自2011年以来,在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国家陆续出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育部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不断完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依据和实施内容,并在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把监督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机制提出并实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监督是其内在的必然要素和环节。“完备的师德监督机制,可以使高校师德行为处于得以调控和约束的状态。”[1]师德师风监督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机制从“幕后”走到“台前”。师德师风监督是推动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师德师风修养的重要环节,是巩固师德师风建设成果的有效途径,是师德师风建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和机制要素。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监督还处在摸索阶段,监督体系和监督效力上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为了解当前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工作状况,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方式,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及山东省内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师德师风建设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监督主体、监督方式等。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432份,其中专业课教师问卷270份,行政管理人员问卷183份,学生问卷979份。调查对象涵盖高校的主要群体,调查范围有一定代表性,具备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一、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前,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高度重视,如何通过制度推动政策落地是关键。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师德师风有关制度在师生中的知晓度并不高,广大师生并未切身感受到师德师风的显著监督效力。调查显示,仅有19.41%的被调查者了解《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相关政策内容,29.54%的人表示不太了解。就身处高校工作的实际感受,各高校在推进落实《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过程中,基本都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从教师培训、教育、考核和师德师风宣传、标兵评选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制度,也实际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泛泛的教育工作开展得多,针对负面清单问题开展的监督很不足,高校内部自我监督的力度和效力不足。

(二)日常监督做得不够实

一方面,监督合力尚未形成。在监督工作的具体落实上,负责教师和教学工作的职能部门应是师德师风建设和监管的主要责任部门,宣传、纪检、人事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参与有关监督和问题处置。但在实际落实中,各职能部门往往都从自己的职能范围考虑师德师风建设问题,如教师工作部门侧重开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教学管理部门仅从课堂这个环节提出师德师风要求,联合监督做得并不多,有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另一方面,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充分。作为师德师风监督的重要责任单位,二级学院和教师所在教研室、党支部的监督等基层监督还没有直接抓起来,教师同行、学生等民主监督的作用未能有效激发,教师之间相互监督的氛围不浓,存在“难开口”“不发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和心理。调查中,专业课教师群体对“发现身边教师有师德问题,会怎么做”,仅有11.11%的人选择会向学校举报,24.44%的人选择不予理睬。

(三)监督处置不够严格

在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仍是教师评判可量化的硬指标,对师德师风等软指标还处于思想重视、落实不够、举措不多的状态。“在注重个人实际利益的价值驱使下,过分物化个人成就,师德师风意识淡薄”[2]的内在因素仍然存在。各高校虽然都有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机制,但在处置有关师德师风失范问题和行为时还存在表态高、实际处置不够强硬的情况。高校顾虑重重的原因主要有出于保护学校的声誉,对职称高、学历高、科研和学术能力强的涉事教师抱有惋惜之情,有教育为主,宽松处理,甚至搁置的思想倾向,导致处置结果与公开声明中的“严肃处置,绝不姑息”有一定落差。此外,广大师生对师德师风的关注和重视度也还不够高。调查中,有25.9%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严格遵守师德师风要求,但不太关注或不关注所在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问题的,仅有25.07%的人表示非常关注。所以,在高校这个生态体系中,对师德师风监督的整体态势和风气还不够硬朗。总之,当前的师德师风监督与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等还不相适应,高校师德师风的自我监督氛围、自我监督力度、自我监督效果,以及发现问题后的处置力度等都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伐有差距。

二、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师德师风监督效力不充分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推动落实不够等原因,我们主要从监督内容、被监督对象和监督活动等几个方面分析。

(一)监督理念上有偏差,监督力度不够

高校师德师风问题频出的事实反映出高校在师德师风建设和日常监督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一方面,与高校重科研、轻教学,重教学、轻育人的办学思路和考核导向有关。在教师准入环节对学历背景、科研能力等有具体要求,缺少师德方面的考察标准;入职后的考核和职称评定仍倾向于科研、教学,对师德师风没有量化指标。另一方面,学校职能部门对教师的监督虽有权威性,但不能随时观测、发现问题,很难全面反映师德实际情况;二级学院是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主要场域,也存在重教学科研轻师德建设,监督责任落实不够的问题;学生作为师德师风的“一线监督人”,受限于学生身份,存在思想和心理负担,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媒体等外部监督多从舆情角度看师德失范问题,非日常监督方式,各监督力量尚未得到整合和有效发挥。

(二)监督内容不具体,监督工作不好把握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集中体现,本身比较笼统、抽象,内容不具体,负面清单少,相较于某个事项或具体工作的监督而言,监督没有抓手,可操作性弱。如,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四有好老师”等作为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不是客观衡量指标,而是评价性的,有层次高低,没有是否属于师德失范行为的明确界限,在监督中对是否违反师德师风的定性和处置意见都不太好把握。如在高等教师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政策文件中,有很多“自觉遵守……”的规定,实际监督中如何算自觉遵守,尤其是在处置问题过程中,往往存在界定困难。

(三)被监督对象可控性低,监督难度大

高校师德师风包含专业课教师和管理人员,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环节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教学辅助人员等。就高校专业课教师而言,没有坐班要求,除固定出现在教学环节外,其他行为活动范围广,不可控,一些日常非教学环节的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难以掌握,日常监督难度大,这也是高校师德师风监督效力不够,监督工作没有较大突破的重要客观原因,需要加强研究克服。

(四)问题反映不通畅,监督反馈不到位

深入课堂听课、学生评价、教学督导检查等都是师德师风日常监督的方式,但这些方式往往无法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教师一些不当言论、不当思想等难以及时发现。举报作为最典型最直接的问题监督方式,一些高校内部的问题反映渠道不够畅通,监督举报氛围不浓厚,内部监督解决问题的机制不健全,如有的学校校领导接待日形同虚设。师德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监督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没有形成监督、教育、惩处的系统机制,不利于及时察觉、纠正问题。而师德师风监督结果在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中仅有针对失范行为的“一票否决制”,无法调动教师对师德师风重视的严肃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监督需要站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上,把师德建设与监督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方面,坚持建设与监督同步推进,从办学治校理念、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治理水平,以及加强对师德师风研究,把规范规则具体化,增强考核和监督的可控性等方面综合推进。本文就加强和改进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师德师风监督工作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健全制度,建立常态化日常监督机制

调查中,46.99%的人不清楚本校师德师风监督有哪些,58.1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发现了相关问题向哪个部门反映。可见,师德师风监督还没有形成监督体系。而建立师生普遍知晓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开展常态化监督,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监督的浓厚氛围,本身就能形成监督震慑效应。而监督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并对其自身的道德修养起到督促和改进作用,监督才有意义[3]。所以,要建立起监督—反馈—改进的监督机制,强化高校内部自我监督和处置问题的能力。如把师德师风监督纳入教学督导、教师考评、学生评教等,把监督考核指标具体化;建立学生联络员、教师监督员等联系人制度,随时听取和接收他们反映的问题;利用多媒体手段,实施课堂随机抽查检查等;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师支部党建等组织功能作用,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多措并举形成监督始终在身边。

(二)畅通渠道,及时发现和处置失范行为

依据师德师风本身的特点,建立分层次的监督。低级层面是对失范行为的处置,中级层面是对大多数教师保持基本师德规范的监督,高级层面的监督是对教师师德遵守践行程度的监督。解决好失范行为的监督和处置,是监督的首要任务。虽然高校教师有其相对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监督难度大,但对失范行为的监督不能留有空白。要加强对师德师风内容的研究,尽快制定负面清单,明确失范行为,为监督具体化奠定基础;要建立多方位的问题反映渠道,如明确教务、教师管理、学生工作和纪检监察部门等的问题接收渠道,建立专门的网络举报平台等,让广大师生可以及时地反映相关问题和意见建议,全面掌握师德师风动态,及时做出反映;对于严重失范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强化警示教育,争取让失范行为消化在校园内部,避免形成舆情。

(三)调动积极性,形成监督合力

高校要努力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4]。尤其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监督作用。首先,要正确发挥大学生群体对教师群体的监督作用。《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中明确强调要将学生纳入高校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内。高校要建立平台机制,通过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网上评价、信息员定期反馈等方式为学生参与监督提供“发声空间”和“发声渠道”,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客观理性有序参与监督。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监督的有效力量,营造相互监督氛围,实现教师群体内部的互相监督。要建立渠道,切实保护教师监督的权利和隐私,打消顾虑,提高监督的积极性。此外,二级学院作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基层执行者和有效落实者,要从建设、管理、教育和监督的综合角度,充分调动党政领导班子、各教研室、教师群体内部以及学院学生群体的监督效力,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促进高校师德师风监督机制的组织和落实。总之,高校应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在实践中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监督工作制度化,使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有规可查,为高校建设“四有好老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

作者:王雪 孙静 兰芳 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篇2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1]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实际要求。

一、新时代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高等教育事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从根本上要求,高校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适应并满足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最终是对人的争夺,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需求。青年人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高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主要阵地,为确保青年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三观就必须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的建设是高校一切工作展开的根本保障。高校承担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任,教师的素质高低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不仅要做学生知识上的“引路人”,更要做道德情操上的“风向标”。师德师风的培养决定着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加强师德师风的培养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就是“以德立人,树人以德”。立德树人的目标是全方位培养学生,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坚持把德育与智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3]。高校作为我国当代优秀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牢记自身的核心价值与基本职能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因此,高校不能单纯地进行传道授业,还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立场,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信念。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应坚持教师“立人先立德、育人先育己”的旨归,其职业道德和专业道德的共生发展是其立“德”的理性之基,所以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打造高素质教师的实际要求

世界一流的大学包括先进设备等方面的硬实力,还包括优秀的教师团队等软实力。教师职业因培养祖国的未来而具有特殊性,学生成长成才深受教师一言一行的影响。所以,要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严格规范。现阶段,部分大学教师存在一些失范现象,影响着高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甚至影响着社会对教师行业的整体评价。每当社会上爆出恶性教师事件,都是对教师行业的一次沉重的打击。所以,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建设,是基于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对高质量教师队伍的迫切需求。

二、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存在的问题

(一)政治信仰不坚定

热爱国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是一名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政治意识。但是部分高校教师却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感。作为一名高校老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所以政治性是教师师德师风的第一要义。面对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潮蜂拥而至,影响着人们三观的塑造。在这种大思潮下,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在其中难免会受其影响,加上西方外部势力的有意渗透,更是让人防不胜防,容易导致政治信仰不坚定,从而影响优秀师德师风的形成。目前,社会上有时候会爆出一些高校教师的不当言论,这些言论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甚至国家的形象。教师对于学生就是权威一样的存在,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引导。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的言论则容易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三观,从而对学生的成才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加强师德师风修养,不断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教书育人,坚持立德树人。

(二)教师育人意识淡薄

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任务。但是在高校,一些教师却育人意识淡薄,只关注自己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职称的高低,在最重要的授课方面却有所欠缺。日常上课也只是照本宣科,讲完课就走,或者只是简单地要求学术完成布置的学业任务,有些教师甚至连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更谈不上交流与沟通。在关爱学生方面,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状况毫不关心,只关心个人发展,在发论文、评职称等利于自己的方面表现得很积极,但是对学生的发展却表现得很漠视。有的教师一直没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没有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喜欢传统的教书模式而没有创新,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归根到底就是育人意识淡薄,师德师风的缺失。

(三)师德师风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在一些高校,针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并没有那么完善甚至出现缺失的现象,在评优选先或职称变动时,通常会采取教育教学工作量和科研成果数量两种主要手段来进行评选,这种制度没有把师德师风纳入考核机制,间接地导致了师德师风不被重视,从而导致师德师风的缺失。很多高校,对于师德师风的重视仅仅停留在宣传、听取报告的层面,而没有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对教师师德师风的考查不够深入,甚至一些老师对一些理论学习也只是走马观花、浮于表面。因为师德师风没有固定的标准,所以教师只要不犯根本性、原则性的错误,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结果都差不多,如何量化师德师风考核标准,是一个值得广大高校深思的问题。

三、新时代加强师德师风路径

(一)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工作,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

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作为一名教师,个人的学识再高、发表的论文再多,如果在师德师风上出现了问题,那就不能称之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具体表现为拥护并维护共产党领导、支持党的各项决定,积极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向学生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作为一名教师,在意识形态方面不能出现任何问题,这是师德师风的重要内容,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一项义务。学校要加强师德师风宣传工作,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思想等方面的影响与侵蚀。不能把教师作为一项谋生的职业,更应该明白教师这项职业是面向个人的工作,承担着延续人类文明的重要职责。所以要号召广大教师不仅仅把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职业,更要作为一种终生为之奋斗且可持续性发展的事业来完成。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断根据时代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加强师德师风方面的修养,做好学生成才成长上的引路人。做好老师,更要做大先生,自觉承担起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不断加强个人德行修养,做一名政治信仰坚定、师德师风优秀的新时代大学教师。

(二)创新师德师风教育机制,增强教师教书育人意识

要不断加强对师德师风教育,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和督促,不断创新师德师风教育机制,不断增强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时时刻刻提醒教师要做一名师德师风优秀的教师,不断增强育人意识,对学生认真负责。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师德师风教育要具有持久性。高校一般都比较重视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教育,但很多时候只是流于表面,所以效果往往也是差强人意。一些高校在进行师德师风教育时,不能持之以恒。上级强调了就开始对师德师风进行学习、讲座,社会上爆出某些教师在师德师风上出了问题就进行宣传强调,这种目的性太强的宣传教育模式对教师的师德师风不一定能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反而由于目的性太强而引起逆反心理,更加剧师德师风的败坏,使师德师风教育失去原本的神圣性和严肃性。对师德师风的宣传要如春风化雨般融入教师的心中。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长久性、持续性的工作,所以首先要严把高校教师的“入门关”,在高校教师走上岗位之前集中开展岗位培训,将师德师风作为重点进行强化教育,然后建立师德师风档案,对教师师德师风进行常态化管理追踪,从根本上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其次,对师德师风的教育对象目标设置要具有普遍性。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师德师风的培训中去,所以高校在设置师德师风标准时要大众化,具有普遍性,让所有教师都能通过一定的努力达成师德师风目标。如果目标设置得过高,就很容易导致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把教师培养成道德标兵,这样也是不切实际且很容易完成不了预定的师德师风目标,导致师德师风教育不能很好地进行下去。

(三)完善师德师风考评体系,促进教师提升自我修养

对教师进行师德师风考评是检验师德师风的最好最有效的渠道。针对高校师德师风考核体系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体系的情况,高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总的师德师风标准制定科学的师德师风考核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措施:首先,要坚持在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工作。思想是指引行动的方向盘,只有思想正,考核的内容才会客观、公正。所以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在党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师德师风考核,强化师德师风效果。其次,坚持考评人的多元化。对师德师风的考核不仅仅是上级或者某个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也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考核中去。例如,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之间的评价、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对教师的评价都可以列入考核中去,按照权重对其依次打分。最后,要重视考核结果。对有严重败坏师德师风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从而让教师彻底对师德师风重视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师德师风失范问题。

作者:杨胜男 王娜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篇3

近年来,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度,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关键位置。这些都从根本上对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新要求,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建设一支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格和精湛的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运行机制

吉林农业大学注重师德师风机制建设,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学院负责、教师自律”的运行机制,保障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学校2017年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加强党委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的领导,统筹做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工作。制订《关于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构建了各部门协同联动的大教师工作格局。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各项举措落细、落实;学校明确职责任务,形成以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党委组织部、纪委、人事处、教务处、工会、党委党校干部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相互联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合力;学校注重压实学院师德师风工作主体责任,成立学院领导小组,强化院长的教师教育管理责任,加强对本单位教师师德师风教育管理;注重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每年制订教职工理论学习计划。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健全工作制度,强化考核评价

高校要构建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涵盖教师行为规范、职业道德、业务培训、失范行为整治等相关制度,贯穿教师入职、成长全过程,严把教师入口关、培训关和考核关。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问题为导向,以评价为抓手,全面规范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吉林农业大学相继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对招聘教师进行政治思想素质考核的实施办法》,对新进教师和引进人才进行思想政治素质考核,并将师德师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新教师培训,严把教师入口关、政治关;制定并实施《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十要十不准”》《开展师德师风、教风、学风专项整治方案》《关于加强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以及有关新教师助课和教学基础能力考核等一系列文件制度,在教师任职过程中,严格对教师师德师风行为进行约束,将教师师德师风纳入学校第二轮岗位全员聘任合同、职称评聘条件和各项人才支持计划等工作中,贯穿教师成长发展全过程;学校每年开展教师思想状况调查,制订并实施《吉林农业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吉林农业大学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考评纳入评价体系,贯彻到教师入职、培养、考核、晋升等具体工作中去,进一步完善教师日常师德建设工作和评聘考核体系;建立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和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制定《吉林农业大学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对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进行处理,开展警示教育,确保教师做到知准则、守底线。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创新工作平台,强化工作措施

高校要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建设,建立起集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研究、活动、课程于一体的特色工作平台,科学规划师德师风教育布局,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教师日常教育、管理、培养之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路径,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上层次、上水平。吉林农业大学建有红色教育平台,以“信仰之光”“生命之光”“利剑之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教育基地,对教师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知农爱农教育、廉洁从教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和全省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系统培训平台,学校把师德师风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师综合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培训与发展机制,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校史校情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咨询指导等主题课程群。高端研究平台,学校建有“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吉林省德育研究基地”和“吉林省德育与学生发展中心”,组建专门的研究小组,搭建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平台。学校从2011年开始设立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立项研究工作,共支持立项课题200余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理论研究的平台,其中,师德专项研究达20余项。学校举办“全国农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端论坛”、吉林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大赛等论坛比赛20余次。创新活动平台,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红色引擎”工程和“德润桃李”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精品活动;学校已经连续多年在全校教职工中围绕师风、教风、爱校、爱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激发广大教师肩负起“四有”好老师的责任担当,树立优良教风,培育高尚师风,厚植爱校爱生之情。积极打造特色课程平台,依托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立以“实践视域下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为代表的农林高校“课程思政”研究布局。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课程,以立德树人为统领,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强化榜样引领,营造良好氛围

吉林农业大学从2019年开始,整合教师个人及团队奖项,设立了“立德树人”奖项,分为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先进集体包括优秀教学团队、优秀科研团队,优秀个人包括优秀教师、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在评选过程中,把师德师风作为重要评选条件,每两年组织一次全校性表彰大会,突出教师和团队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多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师风建设先进典型,学校李玉院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连学、胡文河和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连续三年被评为“感动吉林”年度人物;李玉院士团队、秦贵信教授团队、刘景圣教授团队先后获得全国和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官微、校报、视频新闻等媒体平台,通过设立《身边的感动》《身边的榜样》等专栏,开展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高尚师德,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师德师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发展与建设过程中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建设机制是制度约束、创新教育、考核监督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运行,最终目的在于优化教风,净化校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

作者:张殿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