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1 14:4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影响因素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我国大学生高尚思想品德及正确政治观念、意识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尤其大。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在传媒领域的强势崛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深远影响,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也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同时抓住机遇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是每一个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面对、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根据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1新媒体概述
新媒体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所有新兴的媒体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体。从狭义上来说,所谓新媒体,主要是指基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新兴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被称为传统四大媒体,而传统四大媒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曾被称为新媒体。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字新媒体应运而生,被称为第五大媒体。从一般定义上来说,新媒体所涵盖的媒体类型较为广泛,不但包括新兴的网络新媒体,如微博、抖音、新闻网站、博客、播客等,还包括传统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形态,如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其基本特征是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卫星等途径向用户提供信息传播服务。相较于传统媒体,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具有一些突出特点,其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且几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基本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受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但效率低,而且缺乏时效性。新媒体则在媒体与受众之间搭建起更为便捷的互动交流途径,通过网络,受众在接收媒体信息的同时可以方便、快捷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与信息的创造者以及其他受众一起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同时,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实现了对用户更为友好的个性化服务,用户不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可以主动通过网络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媒体信息,这无疑大大增强了用户的黏性和良好体验。网络新媒体正在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2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
2.1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空间得到拓展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思政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物理空间,互联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空间,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空间的拓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于甜甜[1]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做的调查统计,智能电子设备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远高于社会的平均普及率,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品,成为生活、学习、社交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大学生个人电脑的普及率达到89%,平板电脑的普及率则达到65%。智能电子设备和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大范围普及,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环境,大学生生活、学习的空间环境正由传统的物理空间逐步向网络空间转移。相关调查研究报告也指出:当代大学生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与网络密切相关,而网络新媒体正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网络新媒体,大学生思政教育在信息传播方面拥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突破了传统物理空间的限制,这无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巨大的机遇。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借助新媒体,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的局限,延伸至校园之外的家庭、社会环境,有效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空间;能够使思政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契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和信息获取途径,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2]。
2.2提供了良好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交流互动平台
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往往主题严肃、信息公开,很多大学生与教师在思想问题的沟通交流上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一般不会把教师当作心理问题、思想问题沟通交流的首选对象,从而降低了思政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搭建了师生之间友好、高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交流互动可以在一个更为友好的环境下进行,网络的匿名性、隐蔽性可以让学生以更为坦诚的态度参与互动交流,表达真实的想法、观点,有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交流互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地位、关系也发生重大转变,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师生双方能够以更为平等的地位、关系进行交流、互动,使教师的亲和力大大增强,有效优化师生沟通交流的效果。
2.3丰富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素材和教育手段
丰富的教学素材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报纸、杂志以及日常的见闻积累等收集教学素材,耗时耗力且效率低。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多,通过互联网,他们基本可以获取其想要知道的绝大多数信息,使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更为丰富的素材资源,才能确保在教育过程中掌握主动权,传统的素材收集、获取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需求的变化。网络新媒体所承载的海量信息资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素材的收集提供了重要的来源,且信息更新频率高、传播速度快,在信息的即时性方面优势明显。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最新的教育资讯、素材并将之融入思政教育中,可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信息滞后问题,紧跟时事发展变化、丰富教学内容,这无疑将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新媒体为丰富大学生思政教育手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传统的以灌输、说教等为主的教育模式与方法是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单一枯燥的教育手段已经很难获得当代大学生的认同。新媒体不仅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同时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手段。通过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从单向的知识、信息传递变成双向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即便是远隔千里,通过虚拟的网络空间依然可以实施有效的思政教育,且以网络为桥梁,学校思政教育能够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思政教育的联动机制。此外,网络新媒体还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信息数据收集、分析等提供了重要途径,增强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
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3.1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日趋复杂
新媒体使得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相较而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校环境是一个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与社会环境具有较大的区别,大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接受的是一种系统性的思政教育。但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校环境形成较大冲击,具有信息传播的强渗透性,使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学校环境日趋开放、复杂,与其他环境呈现出交叠、融合的趋势,这无疑对大学生学校思政教育环境的独立性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形成挑战。从某种程度而言,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环境,构成这一环境的空间要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当前新兴的网络空间,思政教育信息在这些空间环境中传播、流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3]。其中,学校环境的信息传播与流动是一种人为的、有意识的设计与安排,是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及价值观形成的有针对性的引导,是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的主阵地。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学校思政教育环境的稳定性及相对独立性,使学校环境中信息传播与流动的提供了良好的系统性、有序性被破坏,加大了多元文化及价值观对学校思政教育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冲击,降低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校园环境效力,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巨大挑战。
3.2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话语权、权威性被削弱
新媒体带来信息传播的革命,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相较传统媒体具有质的突破。传统的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教师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较强的垄断性,掌握着绝对的话语权,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师的思政教育理念、内容,相对而言,思政教育比较容易取得较好的成果输出。但互联网及智能电子设备的大范围普及,使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全面覆盖大学生群体,大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想要知道的信息,甚至在某些方面,大学生可能比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更全面、多样,使思政教师的教育话语权被严重削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而在权威性方面,新媒体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在传统的思政教育环境下,教师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客观上有利于达到预期的思政教育目标,但新媒体加速了多元文化与价值观的传播,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使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思政教育权威性受到质疑、挑战。虽然这种质疑、挑战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思想成熟、价值观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无疑提升了教师的工作难度[4]。
3.3教师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力亟待提高
教师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主体责任人,思政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工作能力。在传统的思政教育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思政教育背景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敬业精神,但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教师的教育理念、信息素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5]。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日益活跃、视野开阔,对思政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已经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这对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形成巨大考验。在教育理念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无法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同,学生渴望被认可、被尊重,能够以平等的地位与教师开展对话、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对思政教育有自己的理解,需要能够切实解决自己实际思想困惑、心理问题的思政教育,而不是“高、大、上”的空洞理想信念;需要契合当前时代特征的教育手段与方法,而不是单调、乏味的说教、灌输。这无疑都考验着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尤其是基于新媒体的思政教育理念、模式、方法的创新,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力,才能适应这种思政教育工作形势的变化。
4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必须清晰地看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时代发展在思政教育领域的体现。这些变化既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形成巨大挑战,也带来重大机遇,而机遇与挑战存在较强的转换关系。如何合理地应对挑战,将新媒体带来的威胁转化为思政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机遇,考验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智慧。
作者:李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篇2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舆论生态、网络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面临不断解构与重构的问题。为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适应移动互联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变化和教育对象新特点与新要求,不断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
1.话语传播格局:由单向平面走向立体矩阵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媒介的即时交互性打破了人们话语交往的时空限制,以报刊、电视、电话等平面形态媒介为主的旧有话语传播载体被网络、手机等新话语媒介所取代,“去中心化”的网状话语传播代替了传统媒体时代自上而下的单向话语传播。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校园的加快建设,依托移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既有职教云、优学院、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也有微博、微信、QQ等网络社交平台,这些从中央到地方,从高校院、系、班,再到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个人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提供了便捷载体,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矩阵。
2.话语主体格局:由权威主导走向交互建构
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凭借信息资源、信息渠道占有上的优势,在思想政治话语格局中占据绝对的话语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由教育者权威主导。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人们网络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尤其是手机、移动客户端等自媒体平台的快速普及,不断加速着技术的大众化,为更多的网络用户技术赋能,人们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的全员媒体时代,大学生话语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这就要求教育主客双方形成一种对话交流合作的交互关系,“如果这种互动关系变成了一种试图单方面作用与控制客体的单向度的、凌架式的关系,则这种关系随时都有可能因客体的放弃或下线而改变乃至中止”[1]。可见,话语主体格局已由教育主体权威主导单主体格局向主客体交互建构的双主体格局转变。
3.话语空间格局:由封闭聚合走向开放多元
话语传播格局和话语主体格局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话语空间格局的重新塑造。在信息单向传输的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开放、交互、共享的无界场域。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舆论思潮汇聚于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变得更加多元化、复杂化。一是经济全球化、社会结构多元化、信息高速化的时代背景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趋向多样性,家庭、社会、学生基于各自利益表达话语诉求,大众话语和网络话语等多元话语迅速崛起,话语表达更加多元。二是随着我国网络与国际接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普世价值论等多种社会思潮并存于网络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环境更加异质多元。大学生身处异质多元的话语环境,其兴趣广泛、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同时人生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弱,极易受错误价值观念和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流价值引领的难度。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
1.话语理念工具取向,话语关系疏离
列宁认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人在话语交往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彰显人本性。然而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教师仍然固守“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话语理念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把学生当作纯粹的话语植入对象,采用命令式话语语气,缺乏有效话语互动,缺乏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热点问题做好话语预设。在课堂上缺乏组织有效的师生互动,不能有效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课后缺乏有效的课堂反馈。这种标签化的简单知识植入,只有知识的硬度,没有思想的热度、情感的温度,难以使学生对传递的价值理念入脑入心。何况在信息获取极其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在师生间,教师占据绝对话语优势的差异地位被网络拉平,后喻文化凸显,某些方面学生掌握的信息并不比教师少,甚至超过教师,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一元主导地位,学生学习主体性充分释放,教师如果仍然固守一元主导的话语交往格局,秉持工具取向的话语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过程中,只会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话语间性缺乏弹性和张力,话语关系疏离。
2.话语风格转换滞后,话语偏好错位
因材施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的共同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变化。如今,在校大学生基本是“00后”,作为网络新生代,求新、求变、求异是他们的鲜明特点。在信息繁杂、泥沙俱下的网络话语空间里,谁的话快、准、灵、新,谁就能吸引他们。反观目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许多教师仍然固守着抽象化、理论化话语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和解释政策法规,用生硬化、理想化话语方式进行知识灌输和道德说教,缺乏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前提下加强与大众话语、网络话语等多元话语的互容互通的能力,缺乏不断吸收时代话语、生活话语、网络话语充实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主动意识,其呈现出来的严肃、呆板、陈旧的话语风格与当今大学生喜好生动、活泼、跳跃的话语偏好迥异,教育主客体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
3.话语主体力量分散,话语整合乏力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并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目标、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移动互联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远远不够的。然而,从当前话语主体力量整合来看,与“大思政”话语格局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对于施教者来说,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相互之间在育人理念交流、育人资源共享、育人举措配合等方面还存在条块化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在利益诉求和话语表达方面缺乏协调联动。另一方面,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来说,其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加之经济社会领域的道德失范问题以及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不断冲击和抵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加大了学生思想政治话语引领难度。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策略
1.深化话语内容,提升话语涵括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关乎说什么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认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用集科学性和批判性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立场和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用鲜活的媒体素材、最新的科学数据来解释社会热点问题和回应学生的思想困惑与现实诉求,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提升话语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其次,提高话语内容的针对性,正确把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话语接受特点,针对当今大学生喜爱用随意性、诙谐性、多样性的网络语言表达习惯,充分吸收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生言生语”“网言网语”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优化话语结构,使得话语内容更加接地气,富有生气,从而弥合代际差异造成的师生话语隔阂。
2.活化话语形式,提升话语传播力
必须丰富话语形式,提升话语传播力。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掌握信息高速发展时代话语传播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现话语表达形式的融合创新,用声、像、图、文、视频等融媒体元素将文本话语进行形式转换,把文本话语转换成图像话语,让单调的话语动起来、活起来,提高内容呈现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提升大学生话语平台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当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之所以深受大学生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契合了大学生喜欢感性直观的信息接收习惯与互动体验的网络生活方式,因此积累了庞大的话语受众优势。其次,依托社会化媒介,开展融媒体宣传,依托社会话语媒介的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现力和传播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目前,思政话语常陷入“说了没人听、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除了话语内容更新缓慢和话语形式转换滞后等原因,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话语流向以校内为主的功能定位,局限于利用校园平台对学生在校期间开展话语宣传,带有周期性的话语态势无法满足大学生常态化的思想文化需求。并且,面对具有强大技术优势和传播优势的社会媒介平台,校园平台明显缺乏话语竞争力。因此,打破话语流向思维定式,提高占领大学生话语阵地的主动意识,利用大学生用户黏度高的话语媒介和话语渠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3.柔化话语表达,提升话语亲和力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发展期待”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的重要目标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效的重要方法。面对张扬个性、追求独立、善于创新、重视体验的网络新生代,延续简单生硬的话语表达显然只会让教育对象更加抵触。对此,必须柔化话语表达,提升话语亲和力。一是用平等话语柔化规训话语,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采用情景式、参与式、启发式教育教学方法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话语情境,用和风细雨般循循善诱的语言,通过营造和谐融洽的话语氛围,在师生间的平等交流和双向互动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倾注、价值引导。二是用故事话语柔化理论话语。用形象生动的故事语言将深奥的理论变得深入浅出。列宁说:“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5]讲故事能够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话语变得具体生动,变得通俗易懂,因此要学会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讲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的红色故事,讲改革创新故事,同时也要融入大学生自己或者身边的故事,如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学生抗疫的故事,通过讲同辈榜样的故事来感染和激励青年学子,把个人的使命担当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三是用隐性话语柔化直白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主流价值观念灌输的载体,难免带有灌输式的痕迹。
4.强化话语主体力量,提升话语引领力
无论是深化话语内容还是活化话语形式,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在于话语主体。在现代思想政治话语格局中,教育主客体都是话语主体,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利和话语能力。对于作为施教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体来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在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中的控网能力成为必备素质。具体来说,提升教育者的话语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升话语转换能力。要充分结合网络技术发展优势,紧扣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期待,提升活化话语形式和柔化话语风格的话语转换能力,通过提升教育者话语媒介素养和驾驭学生话语的能力,在师生话语交往实践中达成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目标。其次,提升话语整合能力。一方面,构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话语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协调运用多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平台,形成立体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另一方面,打造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话语联动机制,构建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话语同心圆。最后,提升话语交锋能力。近年来,西方一些国家利用技术上话语积累优势,不断地对我国进行价值观渗透,面对西方的强势话语霸权,我们必须善于、勇于、敢于开展话语斗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正面宣传和反向批判功能,揭露西方灌输普世价值话语、意图俘获青年受众、抢占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阴谋企图。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帮助大学生正确利用互联网表达话语诉求,同时发挥同辈群体的话语优势,增强主动宣传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意识,提升应对西方话语渗透的话语鉴别能力和话语免疫力。
结语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更加开放的媒介思维、信息媒介素养和常态化的网络生活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必须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格局新变化,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心理接受规律,不断深化话语内容、活化话语形式、柔化话语表达、强化话语力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李田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篇3
主体意识是指现实的人作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出于自觉对自身地位、能力和价值的判断。[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大学生是话语接受活动的主体。构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充分认识自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2]进而主动自觉地接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同时也达到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教育效果。进入新时代以来大学生看待事物的主观意识愈发明显,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的价值利益导向的风气,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前提上,其主体意识暴露出主观臆断、功利性、目的性的倾向,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大多浮于表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者构建主体意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追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深入研究话语接受者主体意识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度的关键点,以学校教育为直接手段、以社会教育为重要保障、以自我教育为本质思路三重维度系统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者主体意识,对大学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展现真我风采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校教育:构建话语接受者主体意识的直接手段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以话语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对受教育者身心实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大学生构建主体意识的基础环节与直接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转变传统的教育主客体观念,将大学生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话语接受主体,教育者作为话语发送主体传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通过转变话语表达方式、创新话语内容、建立民主沟通方式等途径,逐步引导大学生构建主体意识,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度的教育效果。首先,由“接收式”向“对话式”话语表达方式转变,唤醒话语接受者自主意识。“接收式”话语方式指的是单向度的话语理论灌输,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单纯接收理论,没有真正理解话语内容中蕴含的深意。新形势下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改革教学方式表现出来。传统的“接收式”话语方式已不再适用于新时代的大学生。“对话式”的话语方式帮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拉近距离,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者传递的话语内容,而且能让大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自觉主动地与教育者沟通话语内容,理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采用“对话式”的话语表达方式,可以促进话语接受者把握话语发送主体的思想、观点、立场、态度以及思维方式,并且在接受与整合的过程中思想认识能够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不断提升。
“对话式”的话语表达方式的实施对教育主体也提出了切实的要求:首先,话语发送主体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背景。话语发送主体运用大学生所熟悉的话语表达方式,以及在大学生所熟悉的话语语境中对他们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发挥主体意识理解接受话语内容。[3]其次,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语”现象。话语发送主体基于主观意愿以及教学任务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充斥着公式化的语言,单向度的话语很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接受壁垒,更别提发挥主体意识主动地接受话语内容。“对话式”的话语表达方式是将话语内容转变表达方式更易进入话语接受者的接受视野,大学生基于自身思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切实的成长发展需求,对接受的话语内容提出问题,期待获得解答。在一来一回、一问一答的对话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完善主体意识,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提高教育主体的意义共识。话语接受的本质是思想上的融合与话语意义的共同认同。话语发送主体与话语接受主体在对话过程中,运用话语这一符号共通思想信息。大学生在对话过程明确自身定位,自觉认同并将话语内容内化为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与教育者的意义共识。其次,增加“期待视野”的话语内容,促进话语接受者发挥主动意识。“期待视野”来源于接受美学理论,康斯坦茨学派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认为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素养、趣味、理想等综合形成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4]话语发送主体需要结合大学生的定向性心理结构图式,考虑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实际,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发送主体结合大学生的“期待视野”设计话语内容才能增加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兴趣,陈述性的话语内容大多使大学生感到无聊,接收到的话语并未真正进入大学生的思想深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送主体应提前考虑到话语接受者的经验、素养、兴趣等综合因素,基于话语接受者的主观要求和接受水平传播有效的话语内容,使接受者在过程中主动的思考话语内容背后的启示和意义。“期待视野”话语内容不仅能吸引大学生更快地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而且能让大学生在熟悉的话语语境中构建主体意识,更有效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这也要求在创建“期待视野”话语内容时须注意:首先,以现实生活为素材设计话语内容。理论来源于实践,大学生主体意识构建起源于现实生活,大学生通过关注理解生活事件,建立自身心理结构,话语发送主体应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关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从大学生的接受视角创建话语内容,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认同,促使大学生真正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其次,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大学生尚处于人生启蒙阶段,虽然要迎合大学生视角推动大学生构建主体意识,但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不能遗忘的。如果说大学生是行驶在海上的一艘船,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就是风和帆。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抛开,特别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必定要坚持正确的话语信念。最后,话语接受主体须坚持从实践中获取真知。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知识,是用于判断事物的本质属性、解决现实问题。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思想行为体系,逐步完善主体意识,有助于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参与者、生力军,只有构建完善自身的主体意识,才能系统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才能真正立足社会实际,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事情。最后,建立民主平等的话语场域,激发话语接受者的创新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的作用在于转换话语方式、传递话语内容和提升话语实效。[5]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为话语发送者和话语接受者构建平等民主的话语场域,能有效助力双方传导话语内容、科学地表达话语信息、建立和谐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和谐平等的话语语境中,大学生能够更自在自然的发表言论、表述观点,教育者也可适当加以引导和鼓励,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掌握话语内容,高校在建立和谐平等的话语场域中,应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大学生的表达欲和创新意识,对不平等的、不合理的观点鼓励提出异议并进行讨论,在主体意识的推动下对事件做出理性的判断。
有助于教育者与大学生双向互动,促进大学生自主接受吸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另一方面,强化大学生作为话语接受主体的认识。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的对话主体,应自觉地构建完善的主体意识,明确在话语场中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者传递话语内容、期待达成话语共识的进程里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在市场经济冲击的时代、在思想多元开放的社会、在信息网络化的空间里,高校是为大学生搭建的开放交流、自主对话的平台,通过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话语语境,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前建立起完善的主体意识,构建正确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二、社会教育:培育话语接受者主体意识的重要保障
社会教育是大学生构建主体意识的重要保障与关键环节。社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不谋而合,是除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其他教育的统称。大学生作为话语接受者构建主体意识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社会是大学生需要面对的第二张知识网,在社会教育的作用下,大学生借助网络载体学习建构主体意识,加之社会环境的辅助力量,以及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话语平台,让大学生在社会中逐步构建主体意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完善自身的精神世界。第一,善用网络载体,建设话语接受者主体意识的话语平台。网络载体伴随大学生成长发展,在网络环境中每个人都是主体,虚拟世界模糊的是人的身份,但没有抹去人的主体本性。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参与者,也是备受网络话语影响的群体。网络载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具有重要的话语载体地位,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建构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在纷繁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话语的影响,从而迷失方向,落入意识形态陷阱。因此,建设网络环境时应着重打造整洁和谐的话语背景,让大学生在接受话语信息时能够内在地有所收获。网络载体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一个重要平台,借助大学生对网络载体的熟悉性,建设一个协调整洁的话语平台能有效推动大学生构建主体意识。首先,网络载体应充分发挥宣传功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指导。主流的网络媒介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设计含有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文化产品,具备权威说服力,发挥模范领头作用,保持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的真理性,为大学生构建主体意识树立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其次,注重网络意见领袖的导向功能。目前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社交平台有QQ、微信、新浪微博、豆瓣等等,在这些容易产生意识形态交锋的社交媒体中不乏网络意见领袖的思想荟萃。建设和谐的网络话语平台少不了网络意见领袖的正面导向,正确利用网络意见领袖的话语影响力,引发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发扬网络意见领袖的榜样力量推动大学生深入思考,唤醒大学生构建主体意识,建立自主思维方式,正确鉴别网络话语,发挥主观能动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最后,网络媒体应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多开展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活动,利用网络载体的便捷性吸引大学生群体参与其中,例如“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学习强国”软件、“我心中的思政课”主题比赛等,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大学生切实的参与其中,体悟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网络是人类建造美好生活的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借助大学生对网络载体的熟识度,优化网络环境,在整个社会领域构建一个自由交流、井然有序的网络交流环境,增强大学生接受话语内容的主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度。第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构建话语接受者主体意识的辅助力量。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7]
在社会环境中大学生如果能清楚地找到自我的定位,就能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定位、自我能力和自身价值的清晰认知,即对主体意识有清晰的认知。大学生对所处社会环境的认知程度越高,主体意识也就越强,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信息也就越有效。构建大学生作为话语接受者的主体意识,优化社会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构建主体意识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优化社会环境提出以下要求:第一,培养良善社会风气。社会是社会成员共存的社会,为了社会上的成员和谐共生,构建自由平等、司法公正、治安稳定的社会风气具有时代紧迫性。在社会风气的熏陶下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主体才能畅所欲言,深化对社会和自身的认识。第二,努力挖掘社会德育资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充分挖掘社会中的德育资源,建桥搭路、多措并举,利用社会资源的丰富性激发大学生的兴趣,用正向的思想引导大学生。第三,争取各界的大力支持。社会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考验,现行的大学教育中,社会实习是大学生必须面临的一项必修课,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大学生在接受社会教育的洗礼后都能获得从内到外的成长,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对待充斥在社会上的话语,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完善主体意识,提升大学生的话语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第三,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话语语境,共筑话语合力推动话语接受者构建主体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种形态,在大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教育类型对大学生的成长脉络有着不同的影响。大学生正值成长发展的关键期,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建构不能缺少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支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合的话语教育语境不仅是为了更好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且是为了完善构建大学生主体意识,促使大学生提升话语接受水平与话语创新能力。首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话语应当重视各方话语合力,积极合作,汇聚各方面的话语优势,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其次,家庭、学校、社会应形成系统的话语教育模式,减少三者的差异感,确保大学生在三者中接受的话语内容相差无几,并对大学生在不同教育领域面临的话语接受问题给予及时的、一体的回应。再次,共筑“家庭-学校-社会”的话语合力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需以大学生为本,调动大学生自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主动学习能力,激发大学生个性化学习、创新化学习的意识。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话语语境,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多场域合力,为大学生打造一个能够自由交谈、掌握理论、自觉实践的话语平台,并且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学校里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用所学的理论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向社会大众传递,影响身边的亲朋好友,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完善构建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促使大学生吸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转化为主体思想的一部分。构建“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话语语境,让大学生感受话语合力的教育服务,促进自身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的发展。
三、自我教育:建立话语接受者主体意识的本质思路
自我教育是个人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自己教育自己的行为,即个人作为教育主体主动发生的自我内部教育。自我教育是大学生构建主体意识的关键一环与本质思路。自我教育从内部出发,让大学生以自我为本体,以个人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自觉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建立主体思想,架构主体意识导向的思维方式,从而自主地将思想外化为言行举止。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三重维度是一个有机整体,协同发挥作用才能帮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者构建主体意识。第一,自我学习建立话语接受者的主体思想,加强内化。新时代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自我,认清个体的定位、能力以及价值。当代大学生追求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统一与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追求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正是实现大学生与社会追求的重要载体。话语是思想的表达形式,是思想传播的途径,话语的意义在于内含的思想。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自己对自己展开教育,提高自身学习内驱力,建立起完善的主体意识,从自身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倡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构建主体意识是促使大学生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大学生自我教育分为两种,一个是理论知识教育,即理论的概念、理论的知识、理论的原理相关理念的教育;另一部分是价值知识教育,即理论背后所包含的好坏、善恶、美丑等价值导向、价值观念、价值准则等方面的教育。一方面,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点在于获取相关知识成果,这是课程学习的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提升知识底蕴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价值知识教育是蕴含在理论知识教育中展开的,价值知识成果必须靠大学生发挥主体意识自主地思考理论知识中的本质意义,自觉地去汲取理论知识成果,厘清自身的需要更好地吸收价值知识成果,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转化为自身的个体意识,自觉地将所接受到的话语内容融会贯通,通过理解、采纳、吸收等自主的形式,将话语纳入到自身的思想体系,不仅理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而且自愿将话语内容作为自身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的依据,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建构,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拓宽道路。第二,自我调控建立话语接受者的主体思维,促进外化。教育与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既是教育者作为话语发送主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作为话语接受主体接受话语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话语中包含着教育者传递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观念等思想认识,自我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接受话语思想后能自觉深化自身的思维方式,在理论层面、价值观层面有所收获,将学习到的知识成果自觉转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通过内化成为大学生的主体思想。大学生将主体思想纳入主体思维方式中,完善话语认同心理,合理有效地接受话语内容,再将其转换到自主的行为体系中去,通过自身的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新时代大学生自主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善于发掘自身能力,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大学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首先,大学生应掌握过硬的学习本领,打铁还需自身硬,自我教育的基础是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古人言:“学然后知不足。”发现不足才能加以改进,进而调动大学生自觉性,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并将思想观点纳入自身思想体系。其次,大学生应掌握学以致用的实践本领。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事后反思决策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善,这就是一套完整的自我教育流程。掌握实践能力的过程是大学生思维方式得以展现的过程,大学生将学习到的思想外化为言行举止,又在实践中反思思想的合理性,在实践与反思中大学生逐步构建主体意识,进而根据主体需要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影响。最后,大学生应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积极承担人生责任,找寻自身的发光点,在大学阶段构建主体意识,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的有效性,提升自身本领,做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赵雪红.浅论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J].教育与职业,2013(36):67-68.
[2]卢卫林.论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现实意义[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3):69-71.
[3]于泉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结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5.
[4]李翔,张秀山,刘海洋.由接收到接受———论接受理论视阈下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影响因素优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4(03):53-55.
[5]向绪伟,向望梅.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的本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3):48-51.
[6]人民日报,2015-10-27(0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
作者:郑欣彤 朱浩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