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6:38: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近现代礼仪文化的历史进程
近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的胜利将人们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191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及小学校教则,在修身课程下设置了礼仪法教育。《论修身科礼仪法》中,礼仪作为道德教育的外化表现形式“以言动表示爱敬谦让之意,乃人生处世不可缺者也。”教授礼仪“即教授以表现道德之方法使言语举动由练习而成,为习惯是也。”心性修养与言谈举止关联密切——良好的道德约束反映在个人的得体的言语举动上,从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可判断其品格高尚与否;内心正善,品格高尚,则行为正直,反之同理。此外,关于教授礼仪的价值,分为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对于个人而言,“演习礼仪属于外形,而表示己意,以成吾人之行为,更足因是而支配内心。”因此,内心正即品行端,品行端则举止便和谐安详,在为人处世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社会而言,“人类不能无贫富强弱之差,社会即不能无阶级之别,况有治者与被治者之关系,而社会共同生活中均不可无相当之理解,即属平等相待而互致谦恭,尤足以见国民礼让之美风。”一个注重礼仪的社会,必定是秩序良好的。在教育事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江苏,从小学就开始提倡礼仪作法考核;因为年少的学生有朝一日必成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分子,新一代力量学会彬彬有礼,便能够为日后安宁的社会秩序奠定基础。从学生教育抓起,学生在学校里对于个人的仪态,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应要非常注意,国家文明程度由此上升,其地位自然可以随之提高。除学校教育之外,在当时社会其他行业环境中,小到日常文娱,大到国家管理,屡现人们对礼仪的注重。1920年,国民政府陆军部为威昭严肃起见,特颁陆军礼令“诚以军队众而所恃以整齐而约束之者,惟在军纪,而军纪之所藉以显示者,端在礼仪。”另外,还有试教礼仪、履新礼仪、发榜礼仪、庆典礼仪等更加专门化的礼仪规则。1924年,中华民国颁布的《中华民国通俗礼仪草案》分为婚礼、丧礼、祭礼三章,《中华民国通俗礼仪草案说明书》平等、赅括与渐进三项原则,欲在礼仪规定方面,屏除前代地位等差,审度事势,对于不能立即实行的情况,则予以变通。该《草案》的出台从官方层面进一步将礼仪正式化、体系化,为日后各行业、各活动的礼仪规范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律己敬人的礼仪文化始终贯穿其中。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生命力持久的重要表现,而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道德水准、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把中国礼仪文化融入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就要系统地科学性地对中国礼仪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坚持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礼文化的教育中,要将“向善”“求和”“有序”完整保留,而后纳入当今社会注重的价值观,以使得中国悠久的传统礼仪文化永葆生机。
二、礼仪教育与文化自信之关系
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坚定走好文化自信的道路,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的恢弘气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2]追溯近代中国文化自信意识,其分量显而易见。中国之所以被他国赞誉为“世界之天堂”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是历史哲学智慧的结晶;而国人自信力的增与减,关乎国家存亡。故此,“发现我国文化之优美及伟大,而自信心当可即恢复,是则外寇何足惧,即至国土被辱,民族决不致减绝,或且能同化外来民族也。”坚定自信之决心,不但能够从本国固有的文明中寻出一条光明出路,还能够接受外来文化,并将其精华吸收、融合,产生更加积极的效应,从而使国人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信仰自己。相反,若一个民族不能保守它固有的文化,久而久之,不免被人征服、同化,本民族便随之脱离固有的文化,逐渐被异国文化所奴隶。为此,当代的教育机关应负相当的责任,作为保存文化的府库和推进文化的枢纽,因此,从教育入手,文化精髓通过向学生传播得以延续,民族自信力一代代增强,“如果教育当局,能认识固有文化的优点,在教材上注意历史上学术思想的探讨,使一般学生,对于固有文化发生爱慕的感情,并且加以深刻的研究,则民族自信力定可增强。民族自信心好比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精神国防”,民族自信实为国家自力更生之原动力。“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近代有关民族文化自信的主张,在当今同样适用。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是关乎国家安全、民族独立的大事,所以,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披荆斩棘、意气风发迈向未来的强大精神支撑。礼仪,作为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有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功能,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丢掉了其传统文化,就丧失了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礼仪文化是实践层面的文化自信,在各种交往中,体现着国民文明素养,影响着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礼仪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指引着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国民的价值追求,同时,为他国、他民族提供文化经验借鉴,巩固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礼仪传达了中华文化,这对积极掌握文化话语权,对外文化传播有着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实现需要坚实的文化根基和高度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归根到底源于文化自信。[5]当今时代世界风起云涌,各种思潮鱼龙混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国国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思想、新理念,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新时代的新风貌,推动着民族复兴立根铸魂,实现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同国相连。当今社会软实力的紧张核心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是价值观的力量。[6]而礼仪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以及价值观。因此对大学生礼仪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让年轻人认识到,历经时代淘洗,中国礼仪文化是真正居于时代制高点的先进文化,至关重要。
三、如何建设当代高校礼仪教育
除了丰富的学识之外,有风度、懂礼节,是高等教育培养出人才的必备素质。高校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也将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扬者和传播者,他们不仅能为本国精神文明建设出力,还会将中国文化带入国际交往。目前高校礼仪文化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第一,高校普遍对礼仪素养教育重视不足,对相关课程的设置尚未系统化、精细化,专业教材及专业师资缺乏;第二,高校教学目的功利性强,重实用、轻精神。一般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学习浅尝辄止,这些都直接影响了礼仪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当代高校礼仪教育建设建议如下:
(一)把握主旋律,加强优良传统文化的研习。
高校礼仪课程在进入专题礼仪讲解之前,建议先从历史对古今中外对礼仪概念的厘定、礼仪文化的历史进程进行详细梳理,奠定弘扬优秀礼仪文化的主基调。认真落实在高校开展礼仪规范教育的工作,有助于加强对人才专门知识和心态心境的双重培养,使之发展更为全面、立体。同时,把高校师生的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礼仪文化教育有机地相结合,根据实际需要,坚持科学的教学态度和方法,以德育人、以礼育人。
(二)努力实现礼仪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材内容
的创新。礼仪教学课程要在继承优良传统道德作的基础上,贴近生活,增强实用性。在授课中首先应当注意系统地将礼仪分为日常、学术、外事等多个分支,既贴近平日需要,又关照正式场合的要求,杜绝只下表面功夫;在教学中有张有弛,由表及里,避免了过于枯燥严肃的“说教”的同时,又保持其通识教育应有的指导属性。还可以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利用科技发展赋予礼仪崭新的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避免枯燥说教的形式,从而吸引学生对礼仪课程产生兴趣。在师资与教材配备方面,要将礼仪文化教育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和专业的礼仪教材相匹配,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提供便利。其次,教学方式要灵活丰富,结合实例与实践,使抽象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激发新生力量的创造力,增强青年一代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心,真正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
(三)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与教育
氛围的营造。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在对待本体文化时所呈现的一种从容、主动且积极的精神状态。高度的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够在文化上有创新的精神底气,是一个民族能够走向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必备条件。[8]为了达到教育效果,教师要努力投身礼仪研究,注意言传身教,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良好的言谈举止,使学生耳濡目染。因此,大学教育工作者肩负重任,应以身作则,先修身后传道,把礼仪素养中的真切展现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健康的学习榜样,为规范化礼仪教育贡献一份力量。同时,教师本身不可松懈对自己的身心管理,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及时更新知识储备、调节自我精神状态,将真实且积极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良好的影响。
四、结语
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9]以礼仪为载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吸纳异域之精华,有利于“走出去”讲好中国思想文化的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同时,增强国际话语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更是有力地传递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贡献中国智慧,不断促进着世界的和平发展。当代的高等教育应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有风度、懂礼节。总之,高校礼仪教育任重道远,尚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改进,以此建设好文化教育的“基站”。
作者:吴蔚 聂向明 单位: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
高校礼仪教育篇2
礼仪教育重要的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精神,教育的对象是人,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层面上,需要教师加强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和实践性,从而真正帮助到学生获得成长。思政教育则恰恰相反,其特点是概念和观点居多,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解读道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礼仪观形成的塑形期,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礼仪教育可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礼仪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提高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各高校对思政教育都十分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其成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影响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思政教育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距离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将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叙事方式上缺乏说服力和感染力,导致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礼仪教育,通过礼仪示范和实践,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同时,对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帮助学生学习与人交流的方式方法。用礼仪示范和实践,缩短了传统思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弥补了教学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的特点,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礼仪教育融入思政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谦逊严谨、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等这些文明礼仪一直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思政教育应当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们将其继续发扬光大。回溯历史,文明得以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代代相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和发扬,中国梦实现的脚步才能迈得更扎实。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礼仪教育,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我国优秀的礼仪文化,感受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美德,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让大学生知礼、懂礼和守礼,自觉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修养品味,有利于提升其文明形象,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礼仪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的礼仪教育,以身作则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榜样,教师的谈吐行事方式,对学生受教育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作为思政教师更应当意识到自身影响的重要性,做到以身作则。教师应注重自身的礼仪修养和行为规范,将整洁的仪容修饰、良好的仪态体姿和规范的言行举止呈现在工作中,增强礼仪教学效果。“上所施,下所效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性格以及教师的言行举止、工作态度、待人接物、文化素养、治学精神,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上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校方应当高度重视提升教师的礼仪修养,加强教师的礼仪教育,发挥教师的引导、示范教育作用。
(二)开设礼仪专题课
不少高校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知识和技术,忽视了德育教育内容。而部分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对待礼仪教育也存在一定的误解,错误地认为礼仪教育应该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已具备相关礼仪素养,不需要对其开展礼仪教育。开设礼仪专题课程,才能让人们明白自己所掌握的礼仪只是礼仪教育的冰山一角。礼仪教育同思政教育一样,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学习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校方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设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的专题课程,与礼仪教育专题课程相互穿插进行,贯穿在整个思政教学课程当中。既能够在题材上更具针对性,同时教学形式更为吸引,有助于礼仪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当中。
(三)借助网络媒体优势
高校学生普遍依赖于手机、电脑等互联网产品,借助网络媒体优势可以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当中。同理,礼仪教育应当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更好地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比如礼仪宣传视频大赛,有学生们自发设计剧本拍摄视频,通过校内投票选举的方式,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到礼仪教育当中。
三、结语
总而言之,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以当下的思政教育为载体,既能够改善思政教学脱离实际的情况,还能够强化礼仪教育的教学成果。两者相互匹配,取长补短,更有益于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教师应当努力提升自身修养,做到言传身教,而校方也需要对德育工作予以重视,明确礼仪教育和思政教育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让礼仪教育融于思政教育当中,让师生在其中耳孺目染,得到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滋养。
作者:陈敏
高校礼仪教育篇3
古语有云:“人无礼不立,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礼”向来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要求更高更好的服务水平。旅游类高校作为我国旅游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更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其中,最能直观地展现学生人文素养,也最应该紧抓的就是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一、旅游类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职业礼仪素养的要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行业对旅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给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意味着行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求大学生拥有优秀的职业礼仪素养。虽然各旅游类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教育,但是总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多地“注重个人知识技能的提高,往往忽视礼仪素养的基本要求”[1];教材老套、教学内容缺乏新意;教学手段单一等。因此,紧跟社会和行业步伐,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如何有效提升旅游类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既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促进学生就业。
(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更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旅游行业的预备从业人员,旅游类高校大学生要具备相当程度的思想道德水准,才能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服务。近几年网上爆出了不少旅游产业的相关问题,这些乱象只是诸多问题的表征,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旅游业相关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不足,存在功利主义。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修养,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还有利于旅游业健康发展。
(三)增强学生社会人文素质的要求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还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素养、国家的脸面。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更应该用文明的行为举止、合理的礼仪待人接客。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加强大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提高旅游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人文素质,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在生活中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较高的社会认可度等。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和谐美好的生活状态,还可能推动个人职业生涯的突破和发展。
二、旅游类高校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职业文明礼仪方面,制服、校服穿戴不整齐、不规范;对礼仪知识学习不够认真,缺少操作等。学习文明礼仪方面,教师上课前无人主动擦黑板,课堂纪律不佳,上课聊天、玩手机、睡觉;迟到、早退、旷课;穿拖鞋、衣衫不整地进教室、办公室和图书馆等。生活文明礼仪方面,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吸烟、酗酒;教师看望同学寝室,部分学生仍自行其是,无视、不搭理等。除了以上问题之外,研究发现,学生文明礼仪现状最突出的两个问题:一是知与行的分离,即学生知道应该讲文明、有礼仪,但是不愿去做。二是部分学生文明礼仪具有“两面性”。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需要时一套,不需要时另一套。
(二)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就重视文明礼仪教育,旅游类高校对此更是不遗余力,为提升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存在局限性,专业课程中关于文明礼仪的内容老套、枯燥,教学方式单一无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够系统,流于表面。二是“专业的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和加强”[2]。三是文明礼仪教育没能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四是对学生涉及文明礼仪的行为缺乏实质的奖惩。为了扭转现状,现实呼唤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品质,为行业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高素质人才。
三、加强旅游类高校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专业课程教学推动文明礼仪教育
以往的专业课程教学大多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特别是职业礼仪的教育和培养。然而,职业礼仪素养对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学生的专业水平看作硬实力,那么职业礼仪素养就是软实力,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将文明礼仪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1.开设专门的职业礼仪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开设专门的职业礼仪课程是主渠道之一。旅游类高校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设置不同专题系列的职业礼仪课程。在职业礼仪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与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要求相适应,课程内容要根据相关岗位礼仪的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项目教学。在教材的使用上,应该根据行业的发展和最新要求,更新教材内容。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应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2.在所有的专业课程教学中贯穿职业礼仪教育。将文明礼仪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不仅要设置礼仪课程,而且要做到“课程礼仪”,即将职业礼仪教育贯穿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要做到课程礼仪,首先要将提升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纳入专业课程目标中。其次要将职业礼仪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中。3.让课堂成为学生践行文明礼仪规范的“试验田”。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知、信、行”,最终落脚点在于一个“行”字。要为学生提供践行文明礼仪规范的场合,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应用到实践中,让文明礼仪深入学生的骨髓,有利于保证课堂良好的秩序。制定《课堂礼仪规范》,把职业礼仪内容融入规范中,让师生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均有章法可循。
(二)思政教育引领文明礼仪教育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3]。必须认识到,文明礼仪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要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中。1.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一课堂”之中。首先,要将校园礼仪、生活礼仪的相关知识纳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之中,将“善、孝、勤、礼”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思政课日常教学中,通过思政教师的讲解,学生对相关礼仪文化、礼仪规范、重要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其次,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校园和生活礼仪规范的掌握,如相关礼仪视频的播放、宣传片的展示、课堂辩论赛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文明礼仪与道德风尚。2.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之中。高校“第二课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着极其显著的作用。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文明礼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习惯。可通过系列评比评选活动,把礼仪文化与学生活动有机融合,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提供新思路。3.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第三课堂”之中。目前,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三课堂”,对学生的教育场域、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媒体环境已经与校园生活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等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外部环境。但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利用网络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娱乐化和碎片化、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思政教育的“第三课堂”亟须文明礼仪教育的介入。一方面,加强学生的网络文明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文明礼仪相关的社会时政、案例故事等,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
(三)环境教育辅助文明礼仪教育
1.制定校园文明礼仪规范与实施规章。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将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首先要让学生有确定的文明礼仪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制定《大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在教室、图书馆、会议室、寝室等公共场所应有的表现作出具体规定。其次要丰富《学生手册》的内容,增加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进行奖惩的规章制度。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礼仪氛围,环境育人。校园环境既是教育环境,又是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讲文明、知礼仪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提升品位。通过校园广播、报刊、宣传栏、网络等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与礼仪知识融入校园活动之中,使大学校园形成良好的礼仪学习氛围和风气。让学生在良好的礼仪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提高礼仪修养。3.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要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首先,教职工率先垂范,带头遵守文明礼仪规范,一言一行、举止有度。可每年开展一次“我心中的最美教师”评比,由教职工和学生共同投票选举。其次,树立学生榜样和典型,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其他同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在文明礼仪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公开表彰和宣传,进行“最美大学生”评比等,发挥示范效应。总之,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通过文明礼仪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思政教育和环境教育的有机融合,在问题中寻找突破口,在改革实践中实现教育目标,培育出具有服务能力和服务精神的新时代大学生,让他们能够在新时代有所担当、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张冰宵.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礼仪现状及对策分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85).
[2]刘海波.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16).
[3]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
作者:陈宝珠 叶蔚兰 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