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探讨3篇

时间:2022-12-23 09:52: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探讨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探讨3篇

初中道德法治生活化篇1

现实生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也就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引了新的方向,向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在相关教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精力。但从现实情况看,初中阶段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没有意识到在具体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元素与思维的重要价值与意义,通常不会借助多元生活化教学手段优化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预期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与此同时,初中阶段一些教师虽然充分认识到了借助生活化思维力量的必要性,也采取了诸多相应措施,但是此过程中依然问题重重,不利于高效推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鉴于以上所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需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理念,而且需要持续基于实际学情优化革新具体以生活化思维为指引的教学培养手段,以充分发挥其价值与作用,创设适用于所教学生的环境与条件,助力理想教育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一、基于生活化思维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必要性

在一直以来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习惯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措施,而极少引入生活化思维等创新元素,所以相关教学活动也就无可避免呈现出了诸多问题与困境。比如,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无法顺利获取学生积极配合,从而也就难以推动预设教学计划顺利施行,最终影响既定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学生们通常难以在较短时间里切实掌握新知,还需参与更多学习实践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教学环境氛围重视不足,在此情况下,学生们自然难以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无法顺利完成基础性学习任务,更难以大幅增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对实践重视不足显然是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中呈现出的较大问题,而这通常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高效学习进步,会阻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迅速提升;等等。对于以上所述种种问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有清楚的认知,并充分认识到引入生活元素的必要性与意义,即借助生活化思维与元素,教师通常可以更加顺利地解决上述问题,优化具体学生培养工作,切实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基于科学探究活动,引入并最大限度发挥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价值与作用,优化教学效果,实现预期学生培养目标。

二、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

(一)重视生活问题导入,激发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热情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现实当中,很多教师对学生主体重视不足,所采用的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热情,最终自然无助于预期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更无益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大幅提升。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实际以初中阶段学生为对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时候,各任课教师就可以加强对生活问题导入工作的重视,在此环节投入较多时间与精力,从一开始就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热情,为之后教学计划的顺利推行奠定坚实基础,助力既定教学目标顺利达成。例如,平时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学习《丰富的社会生活》这一课知识的时候,我并没有从一开始就正式为学生们讲解分析本课内容,而为了在学生有效配合下优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进行了生活问题导入活动。具体而言,在课堂开始阶段,我根据新知向学生们提出了系列融合生活元素的问题,如:“请问小张帮助邻居找回丢失的宠物猫这种做法是否属于亲社会行为?”“在生活中积极参与植树活动以及在景区旅游的时候在文物上刻自己的名字这两种做法是否属于亲社会行为?”“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产生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人与人之间的代沟实质是什么?”“离开社会以后,人是否可以继续按原来的样子继续生存发展?”“生活中教师经常带领学生参加红色文化之旅,引导学生感受自然、历史以及生活,这样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等,并鼓励学生们基于自己预习所得尽力讨论探究各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通常开展生活问题导入教学活动,我从一开始就将学生好奇心挖掘了出来,从而顺利激发出了学生们的课堂教学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既定课堂学习任务,从而丰富知识储备,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二)引用直观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课堂知识理解效率

一直以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都是教师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但实际上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相关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所以学生们通常难以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既定新知学习任务。鉴于此现实情况,实际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时候,各任课教师就可以引用直观生活情境,降低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难度,从而大幅提高学生课堂知识理解效率,益于其在既定时间里高质量完成预期学习任务。例如,平时课堂上组织学生们学习《友谊与成长同行》部分知识的时候,从以往经验看,一味引用传统教学手段显然无法取得预期教学效果,无法促使学生更高效地理解掌握新知。由此,我即选择恰当时机引用了直观生活情境策略,只为改善实际教学状况,优化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我通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段直观情境视频,视频主要内容既包括古人友谊故事,如蔺相如与廉颇刎颈之交、钟子期与俞伯牙之间的友谊故事等,而且包括现实之中学生之间的生动友谊故事,如在课下阶段学生们经常进行讨论交流活动,及时发现朋友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困境,并帮助解决,促使朋友更好地生活;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往往会寻求朋友的帮助,从朋友那里获得启示,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等等。这样,通过引用上述形象直观情境,我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课堂知识的抽象性,使其变得更加形象而直观,所以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课堂知识理解效率,益于学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高效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大幅提升自身相应思想道德素质。

(三)组织生活情境表演,深化学生思想道德知识理解

在平时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们的主要任务并不单单是要帮助学生们学习积累丰富基础性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引导学生深化对新课知识的理解,探知其中的深刻原理,便于学生之后以此指引自己的生活行为,从而更好地在社会上生活,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但很显然,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助力教师达到上述教学目的。由此,在平时课堂教学工作中,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有必要适时组织生活情境表演活动,便于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思想道德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益于学生切实达到预期学习目标。例如,平时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学习《社会生活讲道德》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我开始先基于教案为学生们详细讲解分析了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们丰富了道德与法治知识积累。但是,经过此教学阶段,学生们虽然知识储备日渐丰富,但是他们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显然还不够深入,甚至很多学生只是单纯将相关知识记忆了下来,距预期学习效果还有一定距离。在此基础上,我即选择合适时机组织学生们参与了一定的生活情境表演活动。具体而言,我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而将他们划分为了一个个不同的小组,接着就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个不同的生活情境故事,如当有人到家里做客的时候,妈妈热情有礼地加以招待,同时还让其孩子热情打招呼,礼貌地与客人交谈;学生在路上遇到老师的时候礼貌地打招呼,同时老师也会积极给予回应,甚至两人就一些话题进行一定的交谈活动;同学小李答应小张放学后与他一起回家先做作业再去玩,所以放学后其他同学邀请小李去打球的时候,小李虽然很想去,但是因为与小张有了约定,他并不想做不守信用的人,所以并没有去打球,而是坚持履行与小张的约定;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就鼓励各小组自行选择一个生活情境故事,然后经过讨论交流以确定小组内哪个学生扮演故事当中哪个角色,并进行一定的演绎练习活动。最后,当学生们经过一定表演练习实践之后,我就任意选取了两个小组,让他们到讲台上在大家面前进行生动表演。在上述生活情境表演实践中,为了呈现生动的表演成果,各小组每个学生都需要基于互相交流更深一步探究相关道德与法治知识深刻原理与内涵,所以慢慢地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最终切实掌握了本课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精髓,提高了自身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以及诚实守信素养。

(四)指导生活趣味游戏,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实际无论在哪一学科教学课堂上,环境氛围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影响因素,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师生都可以更加有动力和热情投入相应教学活动中,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相反,如果所处课堂教学环境比较机械枯燥等,则学生会大大降低教学参与热情与动力,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由此,平时以初中阶段学生为对象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时候,各任课教师就有必要指导展开一定生活趣味游戏活动,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助力优质教学。例如,平时课堂上引导学生们学习《亲情之爱》部分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时候,我并没有一味进行理论性知识讲解分析活动,为了取得更优的教学效果,我还在恰当时机指导学生们参与了生活趣味游戏活动。具体而言,在基础讲解活动告一段落的时候,我暂停讲解而给学生们留出了一定的自主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每个人将自己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体现亲情之爱的画面用笔画出来,于是有的学生画了一家人一起大扫除的场景,有的学生画了过年的时候向老人拜年的场景,有的学生画了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着急带自己往医院奔的场景,有的学生画了睡前为父母洗脚的场景等。接着,我就鼓励学生们主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画作,并结合课堂所学新知向学生们阐述自己画作蕴含的思想主旨。最后,我则和同学们一起从中选出了较优秀的三幅代表性画作,并对相应同学进行了物质奖励。这样通过指导学生们参与生活趣味游戏活动,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加顺利地理解新知,而且较为重要的是可以为课堂增添丰富生动的趣味元素,所以最终营造出了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处于其中的各个学生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积极感染,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投入了我组织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最终顺利完成了既定学习任务,大幅增强了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五)布置生活实践任务,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拓展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广泛推行,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与要求都显著提高,各任课教师都需尽可能促使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趋近理想水平,而不能仅仅专注于传输基础性道德与法治知识。但从实际情况看,很多教师以往所用教学策略都缺乏一定的效用,无法助力其切实达到预期育人目标。鉴于此,平时教学工作中,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有必要额外布置生活实践任务,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拓展。例如,平时引导学生们学习《积极奉献社会》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我在课堂上按照教案完成了既定知识与能力教授任务,但从结果来看,学生们的学习成效还有一定的欠缺,即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于是,我为学生们布置了课外生活实践任务,即在课下阶段的时候,学生们需要自由结组,一起去帮助环卫工人打扫街道,或者是去当地孤寡老人家中,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又或者去公园等公共场所捡拾人们遗留的垃圾,净化环境等。具体选择哪一个生活实践任务由学生自行决定,并自主讨论施行计划。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在课堂学习之外得到更深一步的锻炼机会,从而强化课堂所学的同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最终,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即得以大幅拓展,进而切实改善了生活行为表现。总之,当前阶段,鉴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不断提高,以及现实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紧密联系逐渐得到广泛认可,实际教学中,各任课教师就有必要积极引入生活化思维,并以此为指引探究优化具体教学培养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思想道德品质大幅提升。

作者:陈明海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篇2

近几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统的理念并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触动,而且在教育过程中难以得到预期目标。生活化模式的提出、应用,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实现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渗透,要加强学生生活中的时事热点融入,从而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触动,把握好学生成长、进步的路线,提高指导力度,减少学生的排斥,改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的成长、进步存在巨大的影响,以往的教育模式停留在应试教育层面,不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对很多学生的天赋利用不足,长期教育工作的实施并不能得到预期目标,造成的问题也比较多。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提出、应用,打破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局限性,主张以学生的生活为主导,选择不同的生活话题进行探究,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思考中得到更好的体验。生活化教学的选择、应用比较多元化,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素材,按照多元化的思路进行指导,借此给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促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快速实现。因此,生活化教学模式,值得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推广应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常见问题

(一)生活化理念渗透薄弱

现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虽然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出现了较多的漏洞,整体上的教育工作开展始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给学生带来的综合体验并不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初期阶段,针对生活化理念的渗透非常薄弱。教师与学生探讨话题的时候,话题的主导权依然停留在教师手中,没有放权给学生。学生喜欢的生活话题和教师喜欢的生活话题完全是不一样的,但仅仅按照教师的角度探讨,并不能满足学生的诉求,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不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体验,长期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较多的约束、限制。生活化理念渗透薄弱时,学生对于课程的综合感悟并不深刻,各类知识的学习、研讨,并不能按照全新的步伐进行转变,最终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漏洞不断增加。所以,生活化理念的渗透方式,需要伴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需求进行优化。

(二)生活化环境打造不足

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比较特殊,关系到学生的“三观”形成,所以在各类知识点的指导、训练时,要把握好教学的规范性。生活化环境打造不足,已经成了常见的问题。生活环境的塑造,不可能直接在短期内取得特别好的成果,教师针对生活化环境的塑造没有长期的积累和调研,自认为的环境和学生认为的环境完全不同,此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容易造成较多的矛盾,课程教学质量低下。生活化环境打造,没有贯彻落实多元化理念,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群体的生活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教师塑造的环境缺少真实性,很多环境过于理想化,这不仅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还会在未来的教育中陷入被动状态。关于生活化环境的打造,教师应进一步研究新理念、新方法,减少教育的问题。

(三)教师与学生沟通话题不够生活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在于教师和学生沟通方面,总是选择一些错误的话题。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效果,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大家选择的话题并不满足生活化的标准。教师往往拿出学霸的案例,希望借此激励学生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努力。但是学霸数量太少,而且大部分学霸依靠的是自身天赋,此时不仅没有对学生产生较好的激励效果,反而导致学生望而却步,有些学生甚至是产生了自卑的心理,长此以往,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积累成果造成严重的损失。教师与学生的沟通问题还在于话题的选择非常单一,不是讨论考试,就是讨论成绩,或者是讨论卷子,这些话题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枯燥的,同时给他们带来的压力非常大,长期讨论这样的话题,并不能给学生带来新的感悟。

(四)生活素材导入较少

近几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教育界引起的探讨较多,由于中学生的极端行为问题加重,因此对人才培养、对教育行业规划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因为生活素材导入比较少,因此没有给学生带来较好的体验。教师自己的求学经历,原本是不错的生活素材,但是很多教师分享自己求学经历时的思想还停留在过去,没有加强过去和现在的对比,也没有从对比当中得到新的感悟,所以有些教师的思想非常陈旧,这对于现代化的学生而言,并不能对此积极接受。生活素材导入之前,教师针对素材的对比、分析比较薄弱,没有把握好素材的类型和应用的价值,因此在素材的具体功能发挥方面始终无法得到卓越的成绩。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素材利用必须进一步地革新思想,把握好素材的具体应用方式、应用方法,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五)师生生活缺少共鸣

生活化教学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手段,目的是希望激发学生的共鸣,指导学生在学习、前进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指导、更多的参考。但是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共鸣。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点,完全停留在考试成绩和课堂学习方面,对学生的特长培养、心态变化、家庭氛围、社交关系、日常爱好等,均没有系统化地掌握。此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完全停留在学校层面,只要脱离了学校的束缚,教师和学生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想要相互关心也无法找到关心的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共鸣,在于师生之间没有换位思考,大家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教师自认为很了解学生,实际上根本没有走入学生的内心,此时的师生距离不断增加,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六)生活实践活动不多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很多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对于生活实践活动的组织并不多,日常教育中对此表现出忽视的现象。而且生活实践的融合方式比较单一,有些学生会主动提出活动组织,但是被教师以没时间为由否定。在新时代的影响下,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实践活动也是重要的指导手段,教师对此视而不见,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很多学生希望尝试一些新的方式、新的方法,如果没有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必定会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漏洞不断增加,最终影响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生活理念渗透,改变学生学习方向

由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问题比较多,因此在未来的教育中必须不断地优化,坚持在生活理念的渗透力度上不断加强,要充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向,督促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站在多个角度思考深入观察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要求,激发自身的潜能。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一课的生活化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本课教材内容以及相关知识,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法律案例。比如偷盗、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以及公交车上“占座”、公共场所不讲卫生公德等道德丧失行为。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展开分组教学,针对视频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并且积极发表自身观点和意见。通过渗透生活的理念,减少了学生的错误解读,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思考,持续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塑造多元化生活环境,加深学生的体验

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应用,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进步产生了显著的推动效果,整体上的教育质量较高,基本上不会出现新的问题。但是,生活环境的塑造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进行调整,总是按照教师所想的理想化生活,并不符合学生的需求,而且与学生存在较远的距离。例如,《家的意味》教学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对不同的学生而言,家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分享。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关于家庭的音乐、图片、视频,引导学生暂时忘却课堂带来的紧张感,然后让不同的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有的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家庭的意味对于他们来讲是停留在短暂的视频沟通当中,大家习惯了报喜不报忧,希望早一点团聚;有的学生家庭非常普通,柴米油盐的日子就是他们的全部,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是平淡而又温馨就是一切;有的学生虽然非常富裕,但是家庭并不温暖,父母经常外出应酬,他们更加需要关怀。利用多元化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提高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

(三)加强生活话题选择,促进师生沟通交流

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理念、方法不断革新,生活话题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话题的时候应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切身感受,总是按照自己的观点选择话题,不仅没有得到良好的成果,还会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向出现偏差,这对于学生的综合进步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例如,在《延续文化血脉》一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去图书馆、文化博物馆、历史名胜古迹参观,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以及文化血脉源远流长的精髓与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及道德宣传活动,有效培养学生们的公民思想道德意识和自身修养,进而形成正确地“三观”,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和道德基础。通过科学地选择话题,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水平。

(四)选择多元化生活素材进行导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生活化素材的导入,应尽量按照多元化的方法完成,坚持在课堂教育的时候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例如,在《敬畏生命》的教学中,看起来与学生距离比较遥远,但是很多学生的抗压能力并不强,电视上生活频道、新闻频道中经常会报道一些学生自戕的新闻,令人扼腕叹息。利用这样的素材导入,旨在告诉学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对于生活中的挫折、问题,一定要理性看待,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可以找朋友、找老师、找家长,不要轻易做决定。初中学生要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并且要严格遵守法律规范。

(五)加强师生生活探究,引起师生共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按照科学的思路、方法进行调整,师生生活探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要努力引起师生的共鸣,这样才能使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涵更加丰富,并努力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悟和更好的体验。例如,在《走进老师》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入教师的办公室体验生活,学生可以选择一位自己喜欢的教师,或者是平常觉得最轻松的教师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辛苦。学生们觉得教师教授课程只是辛苦课堂上的40分钟,但是深刻体验以后,发现教师要备课、要准备学校的工作、要与家长沟通、要选择练习题让学生们巩固成绩,还要常年待岗,确保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联系到相关人员。经过师生生活探究以后,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理解教师,教师也可以与学生换位思考,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六)创新生活理念,改善教学活动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日趋完善,教师还要创新生活理念,合理改善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往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校内开展,给学生带来的体验有限。教师应适当增加课外教学活动,延长活动的时间,增添活动的内容,让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引导学生在周末的时候,自发组织小伙伴进行社会活动的参与,对于交通指挥、垃圾清理、公益活动等,每一周选择一种活动参与。每次组织5~6名同学共同参与,不仅可以相互帮助,还可以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付诸实践,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于各类知识的学习、应用有了新的感觉。通过改善教学活动内容,丰富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涵,让学生在学习、思考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成绩。

四、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不断增加,生活化模式作为创新理念,打破了“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性,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进行系统化的调整,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模式,应切实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师的生活虽然具有参考价值,但是与学生的生活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应广泛收集学生生活的案例,积极融入时事热点,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

作者:白鹤珍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中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篇3

道德与法治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一门课程,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思想素质的养成。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需要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从生活化的角度加强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联系,贴近学生生活,避免空洞说教,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深度理解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以及法治意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展开学习想象

为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好地落实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展开想象,促使学生积极运用生活经验来对所学内容加以分析理解,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的内容。对于初中学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与认知能力,但是生活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中的案例,从实例转化为理论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创设接近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阶段学生存在的瓶颈问题。通过为学生创建真实的生活化教学场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有利于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并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生活当中的知识体现,从而将实际生活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充分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教学知识。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维护公共利益”这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科技设备导入相关的视频,以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当中,使学生切身感受情境内容。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要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维护公共利益,首先需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公共利益。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生活当中的公共利益。并借此引发学生想象,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公共利益。以此为基础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可以促进学生展开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并真正地参与到维护公共利益的队伍当中。

二、引入生活案例,加强分析理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有利于落实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我们身边的道德与法治现象,并就此展开学习。以实际案例约束自身,明确道德规范,并借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素质。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与规则同行”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知识要点,并制订学习目标以及学习规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可能会对规则的认知不够清楚,无法很好地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但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规则,并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常行为,如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自觉排队、买东西需要付钱等,而这些规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在教学当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案例,能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来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以及违反规则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学生能够借此约束自身,并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素质,自觉遵守规则。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导入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不遵守红绿灯交通规则带来的影响。学生只有思想认知上有所提高,才能更好地落实到行为当中。

三、联系社会新闻,学习先进人物

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传播范围越来越广,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使社会新闻传播渠道逐渐增多。我们可以快速且深入地了解当前社会,把发生的好人好事以及社会热点新闻与教学相结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积极穿插社会新闻、典型案例、央视最美道德人物评选等内容,从中学习先进人物,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当前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有崇拜的偶像,教师可以利用偶像校友激发学生的偶像意识,让学生自觉向先进人物学习。可以从先进人物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此来达到促使学生综合发展的教育目的。例如,在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少年的征程”这一节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内容,让学生近距离了解生活当中的好人、好事以及先进人物,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使学生进一步分析事情,认识其对社会、对自身以及对他人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强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他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来达到提升自我,促进自我发展的目的[1]。

四、布置生活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业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重要的一环,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补充课堂内容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是落实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道德与法治学科除了书面作业,更多的是生活化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可以切实帮助学生加强生活与道德与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正确地认识道德与法治在日常生活发展当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借此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法治意识以及正确的是非标准。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往往忽略生活实践作业,导致学生很难将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后生活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脱节。通过积极利用社会实践性作业这一形式,加强学生实际生活和道德与法治教学之间的联系,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生活当中的道德与法治现象,强化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并切实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揭开情绪的面纱”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上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认识到青春期所产生的诸多情绪,并由情绪所影响的心理变化。以此为切入点,布置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作业,如在生活当中观察不同情绪所引发的不同结果,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对课上所学知识加以验证,使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情绪所造成的不同结果,并认识到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能够从中学会长期保持积极的情绪[2]。

五、融入生活案例,组织实践活动

积极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生活当中的道德与法治现象,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展开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从根本上实现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学生切身进行实践,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本当中的概念知识,使枯燥乏味的语言文字在实践当中活跃起来,由抽象难懂向生动形象转变,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心系公共利益”这节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提前让学生做好相关的学习准备,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了解所学内容,先从理论方面了解,并向学生布置实践学习任务,使学生了解所学课程的实践活动目标以及活动方向。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实践,可以切实保证教学实践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带领学生前往当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或者其他公益性机构提供公益服务,带领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加清除街面上的小广告实践活动,积极参加景区小小讲解员、城市志愿交通劝导员等活动,以此呼吁人们维护公共利益。开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了解维护我们公共利益的意义,促使学生在参与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爱护公共利益,并付诸行动[3]。

六、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

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是落实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效,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更是德育的前提。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味重视学生知识目标的实现,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的树立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样的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视不足,误认为这只是一门说教课程。通过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并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活动中学会,主动学,并掌握主动的学习技能以及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展开高效率的自主学习方式。同时,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有利于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打造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能使学生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公共生活新平台”这一节课的过程当中,主要围绕网络进行授课,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网络的影响,并从中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切实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克服网络带给青少年的消极影响,正确认识网络这把“双刃剑”。现阶段,网络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当中实现全面渗透,逐渐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便利、高效,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网络安全问题,如危害人们的信息安全,导致学生产生“网瘾”等负面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生活化的教学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生活认识网络弊病以及如何预防[4]。

七、深度挖掘教材,融入生活元素

教材有一定的实用性以及基础性,能够充分满足现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在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可以让教材活起来。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有效展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并进一步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长效发展。例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法律在我们身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合理地设计课前导入,借此导入本节课的教学知识,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教材中的生活化素材,从生活角度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视频,能够让学生从中认识法律,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探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八、结语

总而言之,在近些年的社会发展进程当中,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越发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对此加以高度重视,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积极地更新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打造高质量、高效率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翟敏.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8):53-54.

[2]邢敏.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合肥:合肥师范学院,2022.

[3]杨斌.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的策略研究[A].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成都论坛论文集(一)[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2:606-611.

[4]曹秋.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3):146-148.

作者:孔军 单位:甘肃省敦煌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