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3篇

时间:2022-12-23 17:34: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3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1

在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不可忽视,其结果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目前,高校教育的各项任务中,往往是以知识、以成绩为考评标准,这是缘于掌握知识的情况最容易进行准确测量,而素质能力的评定却不是那么直观明显。虽然高校在推动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开设一些贴近实际、注重社会实践的选修课目,增加一些操作性强的实验项目等,但最终决定学生的还是考试成绩。同时,过分偏重专业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要么被忽视了,要么没有形成系统。大学生要成为优秀人才,需要从一条腿走路变为两条腿走路,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又要具备优秀的非专业素质,这样才能成为具备成功素质的人才。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能够紧密结合,既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又要有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和创造力,学生步入社会后才不会有盲从感。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科技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这些素质,既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特点,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一直以来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以来,很多高校一贯重视教学工作,尤其是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但对于其它素质能力的培养则相对较少,或者不成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已经成为必要条件,综合素质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在就业以后的发展。现代大学生要真正承担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做到德才兼备,一专多能。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学习过程中的素质差距

学生的能力纵然有高有低,但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应该具备。笔者近几年一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能近距离大范围地接触到在校学生,发现部分学生不能规划好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往往表现为写作能力差,不能完整地写一份申请或情况说明,不能与人很好地沟通,不能完成选课等基本的学生事务,有些甚至无法按时修够学分,或者表现为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拿到一纸文凭,盲目选课盲目学习,不能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直接影响到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继而影响到就业后才能的发挥。

(二)就业时凸显综合素质的缺失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人才,一方面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所需人才招不满。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出现,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就业的本质是社会对求职者素质的需要和认可,学生是否具备社会需要和认可的素质便成了就业的重要因素。教育部一项最新调查也说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实践方面的素质存在缺陷。表现为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招来后用人单位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不能很快开展工作。2.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学历很重要,但企业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知识面广、性格活泼、口才好的学生在招聘会上往往能很好地推介自己并占尽优势,能快速被社会接纳。3.技能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复合型人才广受欢迎,会开车、会电脑、英语过级等技能作为附加条件的专业人才往往会比较抢手。4.心理素质不好。能够在艰苦或不利的环境中很快调整自己的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朝气蓬勃,积极进取,这样的学生成功的机会较大,取得的成就较高;相反,一个工作时好时坏,情绪不稳定,甚至有心理问题的毕业生,会给工作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综合素质培养不是零散的,而应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笔者认为,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从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两大块入手,制定适合校情的培养方案。

(一)专业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专业能力素质培养直接反映学生就业以后的工作能力,是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中,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特色创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案例库实施案例教学,改革考试考核制度,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全面提高学生专业能力。让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成为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的优秀人才,在就业及事业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优势。我校的2010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2009年启动,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二)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我校从2003级学生开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非专业素质课的内容和应修的学分,如果没有修够规定学分,即使总学分达到了毕业规定的最低学分也不能毕业。这类课程共分为四个模块,人文科学模块、社会科学模块、自然科学模块和艺术体育模块,这些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构建了综合素质的培养平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纵观这几年的课程开设情况,效果不容乐观。首先,课程设置不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不多,学生选择这些课程往往是为了凑学分;其次,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有时教师开设课程仅仅为了凑工作量;最后,形式单一,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听几门课程就能做到的。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搭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平台。

1.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同样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德才兼备的统一体。要在信誉、竞争、创新等方面树立新的道德观念。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群,大学生应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弘扬优秀道德品质,继承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清理不正确的思想意识,塑造当代大学生形象。

2.加强人文素养,让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文化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总汇,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社会比以前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毕业生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必须注重自己知识水平的提高,努力做到拥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同时学生必须重视文理渗透,即工科的学生也要具有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素养,而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生也要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针对我校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应考虑增加涉及创新、创业、素质拓展、演讲口才、读好书、书法等多个方面的学分课程,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眼界开阔、思想活跃、触类旁通。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的比重,处理好主要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的关系,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有能力、有精力的学生可以辅修第二专业,以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可以组织各类人文教育的讲座,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最后,应该进一步推进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如开展艺术节、读书报告会、演讲、辩论赛、摄影、艺术展览等校园文化活动,尽可能让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3.培养学生具有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包括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这种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应用性,不仅可以给社会、企业带来丰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还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升华自己,更好地实现理想与自身价值的统一。

4.加强身体和心理素质训练。健康理念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健康是成功的前提,也是享受成功果实的前提,因此,高校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自己体质的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积极参加各类体育健身活动,学会有规律的生活。与此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意识,强化自我心理调节,必要时可主动寻求心理援助,通过各种途径主动适应变化的世界,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三)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对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和完善。通常学业测评一般倾向于对学生掌握的知识量进行评价,素质评价则注重由学生外在表现所反映的内在品质。这种体系对实质意义上推进素质教育非常重要,通过建立评价体系,科学、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合理地处理,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可以向用人单位提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情况,为社会输送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陈义彬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2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于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所以当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便成为了重中之重。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习,为了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的有序建设,高素质的人才不可获缺,而其中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就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道德水准、文化水平、身心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四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指出弊病之后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一、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

(1)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准的现状。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学生思想素质以及道德水准是比较可观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前便已接受了多年的思想教育。而进入高校后,各高校在思想建设的工作也都进行的十分可观。比如,江苏省的高校皆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必选课程。此类课程的开展保证了所有学子能有一个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中,高校也充分利用重要的历史纪念日组织学生进行先进人物思想学习的工作。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此类活动的积极开展之后能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以及所传播的积极思想,为保证同学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1]。

(2)文化水平培养状况的现状。各高校在对本领域专业知识培养都有较高的重视程度,不仅有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还能与时俱进的增加培养力度和完善新的培养项目。不断学习新的领域,给学生以最好的学习体验并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们的知识储备。而对于大学生们来讲,多年的学习经历已经让他们懂得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也深刻的明白文化知识对于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都能主动的积极去学习文化知识。在完成了必要的课程之后,面对高校举办的各类专业知识竞赛等比赛项目,学生所给予的热情也是十分饱满。争前恐后的参与其中,希望以此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准。总体来说,现存的所有条件都对高校学子文化知识的积累产生着积极地影响[2]。

(3)身心健康培养现状。目前而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总体还是十分的不错。体育课作为所有高校的必备课程,多年来一直陪伴着学生的成长。这也极大程度的增强了大学生的身心素质。部分高校还设立了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上功不可没,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也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实际上,在大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工作上面,仍有很大程度的进步空间。例如,体育课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身体素质建设的需要,部分同学对于体育锻炼仍保有排斥态度。而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的配套设施及人员也尚不完善,这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的过程中都产生着不利的影响。所以,结合实际而言在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进道路上,还是任重而道远[3]。

二、当代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培养领域所存在的问题

(1)思想道德教育层面的缺陷。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教育主要是来自于必选的几门道德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在其他的领域根本无法涉猎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知识,这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显然是不够的。其次,各高校虽然组织各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活动,但其规模及学生参与程度都很不尽人意。很多学校为了面子工程而应付公事,而学生也因积极性不高而不愿参与其中。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准。

(2)科学文化教育领域存在的缺陷。目前高校的科学文化教授方式大部分依旧很传统。延续了高中时代便建立的教学思维,以极其抽象和刻板的形式教授给学生,这对学生的理解与掌握,乃至积极性的提高,课外活动的参与程度都有很大的不利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当前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提高科学文化教育水准也成了当前的首要工作。

(3)身心健康素质培养领域存在的问题。总体而言,很多高校在学生身体和心理教育的这两个层次的重视程度都是极不匀称的。一直以来,教育者信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的健康对学生的未来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就很容易使教育者轻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疾病也是层出不穷,这与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有必然的联系,但是教育层面对于心理健康认知的缺失也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作为学生因为自身身心的不健全加之教育的缺失,对待自己的心理疾病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不能及时的处理而产生恶劣的后果,这些因素都极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培养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

(1)开展多样技术专项大赛。在这一方面,教育部也早已下发相关文件,各高校需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的积累,培养正确积极的学习观念。各高校也应该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具备合格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在实施方面,应严肃考风考纪,促使学生努力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同时,学校应大力开展各项专业技术大赛。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在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应面向社会实际需要。结合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迎合未来岗位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所必备的能力。如此行为,不仅让学生在校拥有好成绩,更让学生在社会拥有好未来。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与认知感。中国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期间所迸发出的优秀文化迄今依旧熠熠生辉。作为华夏子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尤为重要也是为人之本。作为大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此来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事半功倍的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

(3)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必要途径。①丰富课外活动项目。在校期间,应大力组织班组之间的联谊项目。诸如拔河比赛,跑步比赛,乃至寻常的踢毽子,跳绳运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加同学们的班级凝聚力。还能最大程度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对于更大规模的活动,例如院校之间的篮球比赛,运动会等。也能使意义得到升华,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②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学校一定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和投入。在可允许范围内,尽可能的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在心理咨询的投入方面也要放开手脚。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必不可好,除此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以健康向上的咨询环境让学生身心放松,以专业的设备及人员为学生打开心房,以科学的辅导和有效的放松途径为学生解决困难,如此,方可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提供丰富的创新平台。一如之前所讲,高校对轻松学习氛围的营造应起主导作用。在拥有了这样轻松的氛围,学生们便有了创新能力发挥的土壤。除此之外,国家对于此类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也是十分可观。学校应主动积极的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展开培养。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展开独立思考,敢为人先亦敢于质疑权威,本着批判的态度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在资金补助方面予以充分的优先。为学生的创新项目可提供创业资金的支持。

(2)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高校对于学生的创新行为应予以充分的支持,必要情况下还要为其的创新行为予以中肯的建议和引导。鼓励学生从实践出发,积累经验的同时还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为学生提供学生的个性培养也应该成为高校培养计划的重中之重。俗话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同的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天赋也是参差不齐。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领域里应该因人而异的开发学生的天赋。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大学教育的改革和社会未来需要的必然要求。我们应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以实际行动支持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高校的教育层面上,应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真正的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切实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现代人才。

作者:张洪英 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篇3

一、前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青年一代新的使命和责任。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简称“三有”),为新时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握新时代要求,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思考和研究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高校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既有课堂育人的理论教学,又有实践育人的能力锻炼;既有科研育人的探索创新,又有组织育人的提升历练;既有校园环境的氛围熏陶,又有网络资源的信息传播。目前,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这六个维度的资源建设,而在新时代大学生“三有”素质培养中,要发挥好这些资源的整体功能,关键是有效整合、突出重点。课堂育人重点关注“有理想”,实践育人、科研育人重点关注“有本领”,组织育人重点关注“有担当”,环境育人和网络育人分别从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两个维度,为课堂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和组织育人提供重要的手段保障,从而搭建起六维一体的“三有”素质培养平台,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创新。

二、课堂育人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主要渠道

在“三有”素质培养中,思政课堂始终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吉林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大学生人生观与理想信念调查问卷》显示,当被问及“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没有必要”时,93.41%的大学生表示“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大有裨益”。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更好地说服人,让新时代大学生更欣然地接受,不断与时俱进、寻求突破创新是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既指明了思政课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方向,又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新模式,寻求各学科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相关性,把“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融会贯通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形成大思政的高校教育格局。

三、实践育人是形成大学生岗位能力的必要环节

“三有”素质培养,实践环节必不可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实践资源,从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校内的第二课堂,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青年志愿者活动,都给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使他们的角色意识、岗位意识、职业意识得到初步确立,职业形象、职业行为、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素质得到全面锻炼。近几年,一些高校还探索了志愿者工作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如吉林外国语大学将志愿服务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统筹兼顾,编写了《学生社会实践大纲》,对大学四年的志愿服务工作进行了科学划分:一年级开展人格品质实践;二年级开展社会调查实践;三年级开展专业实践;四年级开展就业创业实践。这种模式较好的契合了大学生学科专业素质和职业综合素质共同提升的现实需要,搭建起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堂对接社会、书本结合时代的实践育人平台。

四、科研育人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重要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年12月6日教育部印发)中指出,要“发挥科研育人功能,优化科研环节和程序,完善科研评价标准”。高校发挥科研育人功能,重点是为大学生广泛参与科研、锻炼创新思维提供机会。一方面,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申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设立大学生专项科研项目基金、联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攻关、优化大学生科研成果评价机制等途径,营造出科研育人的良好环境,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搭建平台。另一方面,更要主动带领大学生投身于科研活动之中,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实战比赛,吸收大学生科研骨干加入教师科研团队,带领指导大学生直接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等。通过科研实践,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塑造,培养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科研作风,塑造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确立严谨求实、尊重规律的学术导向。

五、组织育人是大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可靠保证

高校党团组织是优秀青年人才成长的沃土,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组织育人功能,通常采取大众与精英两个层面的结合。大众层面主要是落实好党团组织的各项制度、加强党团知识教育和组织好各类社团活动,把工作覆盖到广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每一名普通青年团员;精英层面主要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重点关注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优秀青年群体的成长进步。在“三有”素质培养中,组织育人可以突出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落实组织制度,培养大学生遵章守纪意识和奉公守法观念;二是开展组织生活,引导大学生党团员认同自身政治身份,履行好党团员义务,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三是提供锻炼岗位,通过日常工作磨练和大项活动锤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四是组织体育活动,通过体育类社团和全民健身活动等,形成大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享受乐趣、锤炼意志、增强体质的良好氛围。

六、环境育人是大学生提升思想境界的有益沃土

一位校长说:“我要使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块草地乃至每一株花木都会‘说话’,使他们营造出一种能够产生教育作用的‘氛围’,发挥教育的作用。”[2]校园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特别是校园文化环境更是凝聚了方方面面的文化因素,通过校风校训文化、学科专业文化、行为养成文化等,给予大学生全时空、多角度的熏陶培养。在“三有”素质培养的大背景下,校园文化环境应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如在校园的展览窗口、路灯牌、墙体喷绘的核心位置,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广播增加时政新闻内容,密切关注和报道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内容;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突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民族复兴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等时代主题。

七、网络育人是提高大学生信息驾驭能力的技术保障

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广泛普及,大数据日渐流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即面临新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大数据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网络传播途径,包括培养网络教师团队、研发网络教学平台、发布网络思政信息、开展网络教育活动等,取得了很多实效。但也普遍面临着“大学生网络主体意识需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有待提高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控危机凸显”[3]等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学生能否更快地成长成熟起来,真正成为网络空间的主人。那么,在“三有”素质培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育人,就不仅仅是建立一些网站、发布一些信息、组织一些活动,而应该把重点放在激发大学生自觉能动的网络主体意识上,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滋养,使他们能够科学理性地判别使用网络信息,克服网络世界对人的异化,成长为利用网络、改造网络和引领网络的新时代青年主体。总之,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展望“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眼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要求,有效整合各个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逐步形成课堂育人主渠道、实践活动有机会、参与科研能创新、党团组织有岗位、校园环境好氛围、网络空间来引领的生动局面,构建起多维一体的“三有”素质培养平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青年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以实际行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4]这一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宜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环境育人[EB/OL].

[3]谭建平,吕幸星.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的探索[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1).

[4]白宛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作者:王一楠 单位:吉林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