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3篇

时间:2022-12-26 09:37: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3篇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1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而农业现代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三农”工作的重心也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这为数字经济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业现代化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创造高产、优质、低耗的农业生产体系和一个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有较高转化效率的农业生态系统。数字经济可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产业融合、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农业现代化。

(一)降低农业成本

农业成本偏高是导致我国农业效益低和竞争力弱的直接原因。与大田作物主要出口国相比,我国农业缺乏成本优势。据统计,我国玉米生产平均每亩地总成本为1079.98元,其中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分别为830.45元和249.53元,净利润为107.84元,成本利润率仅为9.98%。①我国进口农产品完税价格比国内农产品价格低30%~40%,凸显了我国传统农产品高成本的问题。②数字化转型成为农业高成本形势下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可行手段。一是降低投入成本。将数字技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发挥节水、节地、节肥、节料、节能等多重优势,精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原料和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2022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采用测土配方施肥TRPF系统精准控制大豆施肥用量,肥料利用率比以往提高2~3个百分点,该技术预计可平均增产10%左右,不仅使总成本降低15%~20%,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降低交易成本。我国传统农业的互联互通性不强,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环节和交易主体繁多,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产品交易和流通成本增加。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可以使农产品交易和流通相关主体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多样化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类似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可以较快地被农业生产主体获取,使农业交易成本得以降低。三是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小规模、兼业化”的典型特征,不仅使农业生产成本一直处于高位,而且阻碍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数字经济背景下,各类新型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涌现,这些平台为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其产生的规模经济减少了农业生产支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单位面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以规模化经营的水稻亩均机耕为例,平均每亩水稻田可节约农药30%以上,生产费用降低25~30元,亩产量增加约50公斤。

(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规模较小、经营较为分散、农业生产信息不通畅、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使各农业生产主体、企业、区域间的信息源难以有效统一和快速传播,相关利益主体间缺少高效协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流通效率的提升。而不断涌现的各类网络平台,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更加丰富准确的农业信息,优化传统农产品营销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网络,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数字经济融入农业生产,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之间发挥协同效应,减少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问题,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首先,通过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获取农业生产、经营、供应、销售等各环节的数据,并利用数字技术计算分析得出应对方案,以指导硬件设备对农业生产流程进行干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户可借助数字化技术精准预测不利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并及时做出反应;根据作物种类、生长周期和产量数据合理规划作物轮作;结合耕种作物生长特性和区域土壤肥力数据进行分析,评估种植地区的优劣势,选择适宜耕种的农作物;根据大数据对土地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监控土地休整、轮作,控制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条件;结合不同品种的植被变化测试数据进行选种。其次,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以丰富、准确的农业信息加深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价值交换,协作力的提升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数据的不断更新和丰富,以及处理分析技术的进步,能够使数据的即时性、共享性不断增强,提高农民、企业和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包括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同时,各主体通过横向一体化的跨区域协同作业,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跨区域流动效率。

(三)促进农业结构优化

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能够明显提升农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信息传导与反馈速度。我国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失衡较为突出,表现为高质量农产品供给不足,而稻谷和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的市场供应量过剩。直接原因是对大宗农产品精细加工、有效利用和产能布局等缺乏有效的监测和分析,在化解过剩产能和加快建设短缺产能方面缺乏有效引导。随着国内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农业经营主体对居民消费变化的反应不灵敏,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生产结构,最终导致农业生产难以满足市场对优质化、多样化、专业化的农产品需求。同时,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存在一定失衡,农产品安全也难以保证。而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农业发展的市场时间空间限制逐渐消失,去中介化使市场更加透明,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更及时地为农业生产主体提供精确的农产品市场信息,有助于及时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农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也被催生出来,比较典型的有“直播带货”和“电商+内容”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这种缩短供应链条的新销售模式能够使农民获取一手数据,更直观地了解消费者的精细化、多样化需求,从而倒逼农业生产主体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数字技术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可感知的智能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运用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中,可以有效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如,智慧农机作业物联网系统将农业生产全区域纳入监控范围,并进行实时监控,还可以对所有农业器械的具体使用情况进行记录;水肥自动控制一体化系统可以根据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要求实现精确配比,既做到精准施肥,又做到节水省肥,还可以与有机农业大数据平台对接,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各类农业的标准化生产。

(四)深化一二三产业融合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既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更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对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数字经济能够改变农业与第二、三产业间的联动和协作模式,将农业与加工制造、农业设备生产、康养旅游相结合,促进农产品精细化加工、智能农业设备制造、智慧农业休闲观光等多功能、多产业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单一生产、销售和盈利模式向农业价值链中高端和全产业链延伸,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业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具体表现为:一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机制造模式的应用,强化农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数字技术会改善传统农业与高端农机制造的关系,基于农作物生产周期和光照要求、化肥农药投入等信息,研发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智能化装备;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还能优化农产品分拣流程,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业与第三产业有效融合,促进新型农业技术服务、农村电子商务、智慧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总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载体,可以有效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连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拓展农产品的价值链,扩展产业范围,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如,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农产品追溯机制,可提升消费者了解农产品详细信息的便利性和准确性,并根据追溯信息精准选择偏好的农产品,还有助于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同时,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将会缓解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农业融资难和农产品供需失衡等传统农业发展中的棘手难题。

(五)促进农产品质量提升

传统农业中农产品生产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农产品生产过程规范性较低,其产量和质量都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这些都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传统农业来说,由于农业经营人员的管理水平有限,要产出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比较困难。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投入要素,将会从各个环节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新改造,使农产品生产过程达到精细化、标准化和科学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水平。在选种方面,通过数字技术可找出优良的种子基因序列,也能筛选出饱满优质的种子,还能为种子发芽选择最适宜的生长条件,确保农产品质量。在施肥方面,不同的农作物对养分类型、施肥时间的需求不同。运用数字技术可计算出这些肥料对农作物的最佳使用量,并向不同生长阶段的农作物精准施肥,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变革。目前,数字化施肥已在山东省75个县(市、区)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达283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增产幅度达23%~48%,增产提质效果显著。在灌溉方面,数字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广泛应用,能够实时监测土壤中的含水量,从而精准地向农作物供水。这既可帮助农业生产者全程跟踪指导农业生产,又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全程监控与追踪作物的生产过程,以此控制农产品质量。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可借助计算机图形识别技术对植物叶片的病害特征进行监测,筛选出患病农作物,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过程,有效控制因外部环境导致的农作物生产的不确定性,降低外部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损坏程度,提升农产品质量。

二、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突出体现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传统农业转型的过程,这不仅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3]在国家高度重视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并大力倡导数字经济赋能农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农业数字化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4]但整体看,仍面临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强、农业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农业数字化人才匮乏、农业与技术融合发展短板突出、传统经营模式弊端明显等现实困境。

(一)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强

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还处在起步阶段,数字化转型能力仍待增强,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对农业领域的渗透率仅为8%,而对其他产业的渗透率最高超过36%。可见,农业数字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①具体看,表现在农业数字化普及程度较低,农产品检测、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信息平台、产业链信息化等环节发展滞后。[5]同时,在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化信息技术仍存在成果转化率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率低等问题。

(二)农业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

完善的农业数字基础设施是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基础,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的农产品生产流通设施构成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整体看,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截至2021年,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3%,而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仅达到50%。[6]加之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信号不稳定且资费较高,不利于数字信息技术在农村地区和农业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支撑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物流运输链和农业机械现代化等配套设施也不完善。农产品加工、储藏、冷链运输和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设备短缺,造成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

(三)农业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建构数据共享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可发挥大数据在农村农业资源分配中的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针对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全国必须构建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立大数据中心集群和若干国家枢纽节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7]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农村人口密度小,地理条件复杂,使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成本偏高,难以在农村地区普遍推广和运用。在一些偏远地区,数据的获取和推广仍然采取传统方式,而且获取的数据也具有局限性,不具备统一性,由此出现了“数据孤岛”现象,相关数据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此外,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较为碎片化,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数据资源全国性和全产业链数据共享平台仍不健全,关于各行各业、全社会层面、政务方面的数据无法得到有效融合和高效利用。农业领域的相关信息服务也大多是以线上查询为主,由于缺少针对农业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准确分析和高效利用,导致现有数据平台的预测预警功能和资源合理配置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不完善的农业数据共享机制限制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促进作用的发挥。

(四)农业数字化人才匮乏

从我国农村当前的人口结构现状看,农业数字化人才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青年劳动力流失比较严重,老年劳动力数字素养较低。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251万人,比2020年增加691万人,增长2.4%。其中,外出农民工17172万人,比上年增加213万人,增长1.3%;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1.7岁,比2020年增加了0.3岁。[8]农村地区大量人口外流,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使农业数字化转型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留守在农村地区的老年劳动力大多受教育水平不高,思想观念守旧,难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更不利于农业现代化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高素质农民的规模整体偏小。2020年,国家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共培养高素质农民80万人,农民职业教育招生近4.5万人,毕业4.2万人。[9]虽然这种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农业现代化和数字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的人才困境,但与高素质农民需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缺乏大量真正掌握技术、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工作环境较差,数字技术专业人才流失,城市人才也难以扎根农村、下乡创业,由此给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带来较大的人才约束。

(五)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程度不够

数字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应立足于我国农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我国目前的数字技术整体发展情况看,依旧存在数字经济与农村产业发展融合度不高的问题。一方面,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数字鸿沟”问题。如,“数字接入鸿沟”“数字支付鸿沟”“数字使用鸿沟”等,使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数据协同整合、深度挖掘、集成共享和推广运用较为困难,[10]造成数字技术难以运用到农业发展中,严重影响了数字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高度融合,阻碍了现代化农业体系的建构。数字经济和农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结构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运用不平衡。如,数字技术在水产养殖、大田种植业中的应用远远低于禽类养殖和设施栽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农业发展对数字经济的要求较高,而在实行数字农村试点的地区,普遍面临数字经营发展模式不统一、数字技术不够成熟及地域之间农产品差异较大等挑战。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资金短缺难题。数字经济要想与农业有效融合,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在农业数字经济建设前期,也出现投入多、收入少的难题,导致在农村农业领域很难实现大规模推广。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数字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最终也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六)农户小规模松散的传统经营模式与智慧农机的推广和应用不匹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小农户数量在全部农业经营主体中的占比达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0%。可见,小规模分散经营仍然是我国农业的突出特征。由于土地的碎片化,进行农机作业不便,所以农业基础设施的供应成本大幅度增加且供应不足,使大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智慧农机装备在农村地区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另外,现有的农机基础设施存在技术供给不足、故障较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给农户增加了成本负担。同时,碎片化和分散化的土地经营模式也提高了智慧农机的技术等级,增加了智慧农机的研发成本,导致智慧农机价格昂贵,这必然会给小农户带来巨大经济负担,不利于智慧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和使用。

三、以数字经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目前,我国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渡阶段,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数字经济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为此,需要通过聚焦农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数字技术环境;健全农业数据分享机制,提高数字化信息技术供给;重视农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助推农业数字化发展;强化数字经济与农业的有效衔接,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等途径,为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注入强劲动力。

(一)聚焦农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力

针对当前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力不强的现实困境,必须聚焦农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力。首先,在农业农村领域数字技术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促进成果转化,使技术的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进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关的战略性前沿性技术的攻关、布局、应用和示范,建设一批国家级数字农业农村创新中心,以及建构数字农业智能化机械设备的研发平台。重视数字技术研发成果的转化,为数字农业技术研发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搭建平台,提供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服务,实现“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融合。其次,注重农业生产链全链条发展,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全视角、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如,在农业生产领域,要以特色农业为抓手,打造一批智慧农业试点示范项目,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设备上,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智能化、技术化、轻量化的农业工具,从农具数字化上推动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最后,建设农村电商物流数字化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和数字农业的发展能够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立和完善与农产品生产销售相对接的服务平台,拓宽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实现农产品从初级生产阶段到最终消费阶段的无缝衔接,以及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可追溯;加强农村快递业和农村电子商务、道路交通之间的融合发展,发挥邮政快递在促进农村电商发展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推动农村地区交通运输集约化、设备智能化和流程技术化,在帮助农产品更好地找到销路的同时推进农业数字化,进而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数字技术环境

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补齐农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方面的短板,为数字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第一,加快农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大力普及网络宽带和移动互联网等基础信息工程,统筹推进5G技术向农村地区和农业园区延伸,在部分地区开展5G试点和创新应用,实现区域间信息互联互通,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另外,加快面向农业生产的遥感卫星、北斗导航、农机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基建的研发、制造和推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支撑。第二,将农村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到实处,真正为农产品“保驾护航”。根据农业特色规划建设数字化产地仓,为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提供最适宜的环境,降低农产品的损耗。此外,提升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能力,必然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如仓储设备和保鲜技术,以及仓库内的自动分拣技术。减少和防止个体农户对农产品供需的误判,需要完善农产品冷链数据平台,将生产信息、全程温控跟踪及产品查询集为一体,通过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收集,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减少生产链中不必要的生产商和环节,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

(三)健全农业数据分享机制,提高数字化信息技术供给

农业大数据是农户获取农业信息、创造农业价值、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新型农业生产要素,有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管理服务,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动力。因此,应健全农业数据分享机制,提高数字化信息技术供给。加快农业农村数据采集体系建设,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农业种质资源等农业基础性数据和日常数据的采集,以及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据采集,并制定稳定的数据采集配套补贴和平台设施维护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业大数据的采集和共享,推动企业、政府部门及农业产业的数据集中向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开放流通和共享。如,可以将农村农业的数据与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大数据进行对接,这些大型企业在数据采集共享领域具备较多的技术支持和经验,可以借此来探索多元化数据合作模式,培育交叉融合的大数据应用新业态。完善数据共享领域各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有关数据产权归属、数据价值核算、数据交易体系领域的规范,提升数据共享的市场化水平,推动农业大数据成果商品化。保证数据交易共享过程中的安全,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数据交易法,明确农业数据的交易准则,[11]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标准化建设,以及农业大数据的有序流动和科学共享。

(四)重视农业数字化人才培养,助推农业数字化发展

农业数字化人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此,要着力培育兼具数字技术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12]第一,当地政府要积极与高校、研究所、科技企业开展合作,着重培养农业数字化发展的专业人才,加强对人才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批理论基础强、创新能力过硬的数字化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确保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备足够的人才基础。第二,有关部门要围绕农业数字化生产的基本需求,着力开发与当地农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农业技术培训APP软件,并有计划地指派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对农民进行一对一的农业数字化、信息化指导,丰富农民的数字农业知识,提高农民数字农业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快数字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另外,在农村加强数字化生产宣传,为农民树立学习榜样和标杆,利用数字技术带给农民的可视化利益调动农民开展农业数字化生产的积极性,激励农民努力学习掌握数字技术。第三,政府设置一些与农业数字化相关的岗位,有针对性地引进数字农业技术人才,完善数字农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和晋升通道,如优先就医、灵活工作、提高待遇等,让数字化农业人才扎根农业、服务农业,使人才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打破“五唯”的单一人才评价标准,坚持以科技研究成果贡献和综合实践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坚守“人才不问出处”的原则,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为数字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五)强化数字经济与农业的有效衔接,推进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发力点,结合新时代数字技术发展情况,把握农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强化数字技术与农业的衔接,推进农业生产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一方面,创新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方式。通过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农村地区推广农业数字化技术,提高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的知名度和可接受度,优化农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优化升级农产品结构。同时,积极建立数字农业市场,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其中,培育新型数字农业市场模式,推动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重视推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与农村网络基建成果的结合,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将数字技能系统嵌入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大力推动智慧农业工程建设。在生产前端,做好农业数字技术支撑,搭建农业生产检测和农情信息采集系统,对农业生产信息进行全天候检测。在生产中端,着重落实作物生长情况、精准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数据的分析与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农机耕种、无人机喷洒农药、智能杀虫等科学技术的普及。在生产后端,加强建设农产品溯源系统和质量检测系统,完善农业现代化物流系统和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全面推动农产品销售的信息化、数字化。如,相关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提高农业数字经济的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在提升农村农业数字经济的收益能力的同时,达到强化农业与数字经济融合的目的。

(六)强化农业合作社数字化建设,节约农户农业现代化的经营成本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数字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农户对智能农机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强烈,但是数字化基础设施价格昂贵,普通农户无力承担。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农户可以农业合作社联保的形式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这在一定程度能够缓解部分小农户由于无效抵押而产生的“贷款难”问题,降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同时,鼓励农户采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方式,入股壮大农业合作社,合力以数字技术分析农产品市场供需,合理引导农户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并按订单收购、运输、销售,相互不杀价,让农户少花钱、多卖钱。这样,能有效克服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生产经营格局,改变农业碎片化经营现状,进而有效解决交易效率低、投资回报率低、市场不确定性高、交易成本高的突出问题,达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既能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又能确保农民长远利益不受损害,降低单个农户的经营风险。同时,根据我国的地域和环境特点,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数字农业生产基地,赋予通用型的智能农业装备以特色化、地域化的特征,在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向高产、高质、规模化的现代农业和智慧农业方向发展。

作者:梁琳 单位:长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农业现代化发展篇2

云南省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区)之一,为更好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后脱贫时代必须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路径的有机衔接。因此,深入研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衔接,厘清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后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创新有机衔接的路径创新,能更好地指导后脱贫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衔接,丰富和发展农村农业现代化理论。

一、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进一步完善了基础设施

交通落后是致贫的重要原因,2017年云南省贫困人口中因交通落后而致贫困的占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