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研究3篇

时间:2022-12-27 09:38: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研究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研究3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篇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人类具有深远意义。其作为人类长期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精神层面内容,代表着人们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是人类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价值。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有利于促进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生生不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作为国家发展的精神根基,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1]在中华文化中,口头文化、技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与物质文化共同组成了我国民族文化生态。其中非物质文化展示着我国独特文化魅力,其作为精神纽带联系着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推动着中华民族繁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将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环境遗产相联系,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人类印记的宝贵内容。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才促使人类文化相互吸收、借鉴和交融,推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才使人类在丰富的文化基础上自由想象和创造,构建出美好的社会生存空间;才能不断激发人类的潜力,促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人类文化的根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不断激发人类的潜力,促使人类更好地创造,使人类精神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难点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体现在外在环境干扰上,还体现在自身内容上。外在环境的干扰在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使大量工业机械生产的低劣非遗文化产品充斥市场。而内在的内容并未紧随时代潮流做出创新与变革,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只有深入分析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难点,才能制定有效措施,提升后续工作的实施效果。

(一)社会环境的改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难度加大

相较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固定的外在物质形式,[2]保护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新时期下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快节奏和智能化的现代化生活方式颠覆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模式,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保护传承的人文环境,无法实现新的发展。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缩短了不同区域、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距离和融合时间,使得区域传统文化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个性化和差异化程度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和共同性。比如我国的布依族,其特有的布依族文化伴随着布依族的诞生、繁衍和发展而形成。布依族文化是布依族人民不可分割的重要精神纽带。其中,布依民歌是布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布依族内无论是婚丧嫁娶、祭祀活动,还是寻常小事,都含有布依民歌的身影。虽然布依族的传统生活模式是以游牧为主,直到近代才定居下来开展农耕生产,但丝毫不影响布依族民歌的保护和传承。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冲击着布依族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为了谋生,越来越多的布依族年轻一代走出世世代代生存的地方,外出工作。长此以往,年轻布依族人与传统民族生活模式相分割,布依族民歌也仅仅停留于老辈布依族人的头脑中,有些年轻人不仅印象模糊,而且产生抵触心理,不愿意学唱民歌。这使得布依族民歌传承出现危机。其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环境使传统区域文化环境发生改变,导致传统区域文化无法继续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传承,曾经的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被现代生产方式打破。这种情况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离人们生产和生活越来越远,脱离于大众,游离于现实生活。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来说,形势不容乐观。一旦上述情况达到顶峰,出现人群代际关系中断,这些无形遗产将很难再有恢复的机会,这也是保护和传承的难点之一。[3]

(二)商业化开发和活态化保护传承存在冲突

在全球化发展形势下,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即使是偏远落后的地区,为了发展经济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世界市场环境中。对此,很多地区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开发和利用,将文化变现为商业价值,以期推动本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部分地区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商业开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出现严重冲突。开发不仅没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反而导致非遗文化由于承载过度出现损坏和消退迹象,降低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效性。比如,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西藏族艺术形式“唐卡”,其是藏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承载着藏民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唐卡”使用全天然矿物原料创作,加以高超的绘画技术,呈现出一幅极具色彩表现力的绘画作品。传统绘画制作模式中,一幅“唐卡”需要多个工人耗费一年的时间才能制作出来,而利用现代印刷技术,短短几秒之内就可以制作出几幅“唐卡”。当前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廉价的工业制造“唐卡”,不仅没有使传统“唐卡”成为收藏热点,反而降低了“唐卡”的价值。究其原因,在于简陋粗糙的印刷制造工艺损害了传统藏族绘画艺术的精华,导致藏族重要文化遗产“唐卡”艺术的式微。越来越多藏族人民没有“唐卡”的印象,这项独特的绘画艺术形式几近失传。由此可知,商业开发与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之间有矛盾冲突。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和非遗保护传承,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保证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实现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达到双赢的局面。[4]具体来说,针对非遗文化进行活态性保护和传承,在保留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和利用。如果商业化开发一味追求短期效益,不顾及非遗文化内容保护和传承,则对非遗文化的破坏远远大于开发。

(三)技艺型非遗项目因后继无人而出现中断失传

相比于口头文化,技艺型文化虽然有一定的载体,但是学习起来难度较大,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新时期,年轻一代将眼光更多地放在科技产品和智能化生产方式上,对技艺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和关注度较低,进而导致技艺型非遗项目后继无人,无法实现保护和传承,比如皮影、石刻、剪纸、传统戏曲等。[5]这些技艺型非遗项目在年轻一代看来,还不如打工实在,即使政府发出号召,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两点:第一,从事这些行业难以维持生存,且学习时间长,回报慢且少。第二,社会地位较低,社会对技艺型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不足,导致年轻一代思想认知片面。人们的择业观受到多元文化浪潮影响,选择学习时间短且收入可观的行业成为时代主流,这也使得从事技艺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数持续减少。由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人过少,没有达到基本人数标准,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处于岌岌可危的处境。

三、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策略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法律法规

联合国下发的相关文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从区域文化保护工作转变为国家乃至世界共同参与的工作,切实增强了保护传承力度。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做出了一系列努力,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文件和行政条例,加大了中华民族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力度,为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6]我国现有的非遗保护传承法律法规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实践操作效果不佳,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效果。再加上现阶段发展力量依旧集中于经济建设方面,非遗保护传承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况。市场经济背景下,投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效果。因此,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力度,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随着国家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显著提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中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宣传力度大大提升,将“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歌曲”等纳入非遗保护传承系统中,构建起一个完善、科学、系统的非遗保护传承模式。在实际的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法律法规依旧是其强大的保障。要想推动全社会共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多行之有效的非遗项目保护举措,促使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依靠完整的生态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和传承。对此,要构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环境,使其有一个系统的保护传承空间。让处于该生态空间中的人们自觉保护和传承,促进口头文化、技艺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发展。例如,可根据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点,制定布依族民歌保护传承工作计划,进一步提升布依族民歌保护和传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贵州布依族民族品牌,向国内外输出民族品牌,构建起布依族认知框架。其次,紧紧围绕贵州布依族这一区域,收集民歌资源,建设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态研究基地,以基地作为辐射中心,向四周或国际渗透民歌文化。最后,结合互联网技术和当地布依族传统民族节日“六月六”,开展互联网西部民歌演唱会,将布依族民歌推向社会,推向世界,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布依族民歌,从而为恢复布依族民歌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进一步增强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效果。通过实践表明,布依族民歌保护传承工作举措契合我国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内容,符合布依族人民的心愿,在促进布依族民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能推动我国多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合理规划商业开发内容,保护传承和商业开发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歌曲、民间技艺、手工形式;一类是民族信仰、祭祀等文化源头内容。而前一类充分符合商业开发要求,后一类更适合文化层面的保护。对于前一类,可以结合当前时代特征和人们的喜好度,进行合理开发和科学规划,使其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展现出更高的商业价值。以昆曲为例,其作为京剧的前身,地位显赫。而进入现代社会后,人们对戏曲的欣赏兴趣不断降低,观看国粹京剧演出的人数少之又少。但作家白先勇尝试将昆曲和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使昆曲迸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其改编的《牡丹亭》一经推出,便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与好评,甚至后续的门票被几秒内一抢而空。[7]之后,新版《牡丹亭》顺利开启全国巡回演出,甚至受邀到海外出演。由此可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不仅能有效提高非遗项目的商业价值,还能保留着其核心内涵。商业开发和保护传承充分融合,才能够实现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商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新时期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根基动摇,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对此,相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研究非遗的保护传承难点,针对难点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葛静静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篇2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其既是各族人民长期实践创造的财富,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积累。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工作备受重视。要促进这项工作更好地发展,不仅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充分利用它,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一、新时期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

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中国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丰富,需要从城乡发展的角度出发予以扩展,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完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大的保护空间,发展方向更符合时代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再局限于特定环境,而是实现对外传播,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快速传播并全面覆盖。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传统手工艺品在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得到了拓展。处于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认可,并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环境,使其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助力乡风文明建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点,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产业化发展的目标。由于农村环境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历史变迁中得以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是,随着农村思想的逐渐开放和经济环境的活跃,农村居民的视野得到扩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不刻意保护,很难永久传承下去。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创造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环境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乡村文化活动中的表演活动,社火,民俗,节日习俗、仪式,传统工艺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都是内涵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浓郁的乡村文化气息,是乡风、乡情、乡韵的生动表达,是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助力。激发乡土文化的活力。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不仅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使农村精神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使当地文化活力得以激发,将农村社会环境的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强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农村居民发挥文化引导作用,从而规范他们的行为,提高农村居民的文明素质。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以增强农村凝聚力,促进农村文明建设。在具体实施中,提取有利于构建和谐关系的道德要素,并开展宣传工作,激发人们的情感,帮助农村居民塑造良好的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外化之后,农村社会环境更加和谐,提高文化生产力,对乡镇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新时期非遗保护与传承策略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的收集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区域普查中收集到的科学、真实的文本、音像制品和民间文物进行整理、分类并深入研究,编辑工作有计划实施并出版,严格审批研究性出版物内容,包括普查记录、调查报告等等。国家机构统一规划出版物的规格,并在全国范围内编成大系列。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加以收集,归国家所有,有关保护机构得到各级政府的授权之后对资料加以保管,还可以由博物馆适当保存和展示。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起来,对本地区普查中所获得的各种资料,诸如录音影像、采录文本以及民俗实物加以辨别、分析,组织有关专家整理并深入研究,编辑出版要按照计划进行。在普查的过程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的收集,包括民间艺术品、民俗物品、工艺品以及手抄本等等,所有权归国家,由各级政府授权的有关保护机构保管,也可交由指定的博物馆对资料进行保存、保管并展示。发挥教育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APP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幼儿园、小学到中学是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关键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需要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结合保护和传承的现状需要,探索合适的方法和途径。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先进技术。

比如,在APP上传播黄梅木偶戏的相关内容,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相关剧本、人物、场景制作成卡通,在APP上传播,并应用于幼儿园、中小学的拓展教育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合理选择黄梅木偶戏的元素,并使用Flash、3D、Maya等软件制作二维或三维动画。黄梅木偶戏剧目《花》充满了戏剧性,将其制作成动画电影在APP上播放,生动的故事情节给孩子们带去欢乐的同时,也让他们对黄梅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引导他们树立起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展示,传播媒介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动画作为一种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融合的影像表现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之一。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为非遗项目制作视频资源,并将其放入相应的数字博物馆和网络展示平台,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在APP界面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景呈现。在设计实景再现式APP界面的时候,采用“非遗”资源模拟的方式,或者设计为应用场景,以此为界面体现交互表现元素呈现页面信息以及浏览方式将设计以及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个过程还原,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中展示技能。在互动方式上采用实景再现的方法,使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充分了解,将其兴趣激发起来。

比如,龙江农民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源于民间创作,造型稚拙,色彩饱满艳丽,整个画面形成热烈的气氛,卡通画的民间艺术,用数字交互艺术表达,在APP界面上呈现。观众应用电子设施实互动,发挥全息投影技术、3D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使得龙江农民画艺术情景呈现出来,而且给观众以沉浸式互动体验。再比如,应用APP界面展示“表里山河”,所呈现的就是山西的地理位置,这里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社会不断发展,山西本土原生态的文化形态受到冲击,传统技艺的文化形态正被推向文化的边缘,一些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应用APP界面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起来并传播,使传统文化被大众所认识、接受,并逐渐喜欢。在用APP界面传播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了山西,对山西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个场景更是充满了民族情怀。设计虚拟现实场景。虚拟现实场景作为一种最接近真实场景的展示方式,广泛应用于虚拟博物馆展品的展示上,或者通过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展示商品,实现用户与展品之间的最好交流方式。应用虚拟显示技术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品产品的形状,并将各个部分的细节呈现出来,从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用户要观察展品细节,可以360度自由旋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虚拟再现,营造实现可视化场景,能够达到与人互动操作的效果,激发用户主动学习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其以非物质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说这种文化形式需要发挥物质和人文载体的作用来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缺乏社会适应性而逐渐消失,所以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创造发展机会,使其充分发挥价值。将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提炼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发展农村产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创新发展之路。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对促进当地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 谷国英 单位: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篇3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众多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这些遗产都属于活态文化,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日益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实际工作展开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现状

近些年,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实际工作展开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状态。例如:部分地区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缺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正确认知以及相应的能力,并且创新思维不足,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的开发,这样并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及其在新时期背景之下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但是部分管理部门以及团体等缺乏积极性,在相关组织机构以及人员配备等方面不尽完善,多方合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结构并没有形成,高端人才缺乏、综合水平不高、创新程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够等都已经成为新时期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主要问题[2]。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价值,这也正是其受到重视并且加强传承与保护的主要原因之一。

2.1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价值是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其自身充分展现出了不同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人文习俗、文化特色,甚至思维方式。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人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民族的文化会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融合的状态,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影响,进而交流和发展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正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含了文化的多样性,因此其本身的文化价值非常高。

2.2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那么说明其地方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本身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也就越大。我国西藏、新疆以及敦煌等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的文化具有高度不可替代性。特别是西藏,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独一无二,虽然其环境较为恶劣,但是每年都会有很多人进藏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直接带动了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并且促进了藏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除此之外,在全民旅游的背景下,还有很多个城市经济需要依靠城市的历史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3]。

2.3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的产物,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人们可以对历史上不同民族的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包括其人文、习俗、禁忌、生产力水平等。比如:昆曲是我国众多戏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其曲调优美、内容丰富多彩、戏曲特征较为明显,而且不同的剧目又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历史生活,包括古代社会的礼数、制度、习俗以及生活观念等,历史价值较高。

3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路径

新的发展形势之下,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历史价值,应当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3.1做好基础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相关基础工作。例如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

3.1.1加强顶层设计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要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纳入整个经济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对其传承与保护工作的履行职责做出进一步的明确,做好相应的规划设计。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认定的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财政预算增设、相关管理职责的履行与明确、相关人员的考核管理等,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完善程度,为传承与保护工作奠定良好基础[4]。

3.1.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各级政府应当要从立法层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有的法律法规,已经能够涵盖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而在新的发展时期,相关部门应当要着眼于新的发展形势,从多个角度和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保护。立法的过程中,避免过于强制或随便,参考国外先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同时根据我国国情适当修改,保证法律的普遍适用性[5]。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条文中增设并完善基于信息化保护模式的约束性内容。

3.2加强宣传工作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传承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传承人本身的综合素质与文化水平,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宣传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第一,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要适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帮扶政策的制定,同时,适当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让整个项目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有足够的资金作为支持,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必要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当要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成果的展示,充分发挥出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带动全民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第二,在加强宣传的过程中,要注重公众参与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在传承与保护工作展开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宣传展示活动、加强各个媒体的宣传主渠道作用、加深对传承保护工作的报道深度等。例如:借助纪录片的形式、短视频的形式等,通过媒体平台的传播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宣传,借助新媒体平台信息传播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宣传的效果。

3.3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在形态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现阶段,在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信息技术来展开相关工作。例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破坏或是二次破坏,与此同时,通过信息化技术也能够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使群众能够进一步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在交互式传播方式中,反馈式交互、体验式交互等是较为常见的。例如:反馈式交互主要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通过网络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群体在接收到相关信息以后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保护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6]。而对于体验式交互方式来说,可以通过有效传播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受众可以亲身参与到其中,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3.4加强AR技术的应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加强AR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该技术是增强现实技术,是指将原本在现实世界中难以感受到的实体信息通过网络渠道来将其进行仿真模拟,将虚拟的信息呈现在现实世界中,加深群众的感知,提升群众的感官体验。将AR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能够有效还原、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让群众能够亲身参与和感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7]。例如:“看见圆明园”活动中利用了大量的AR技术,将圆明园的各个景区还原和展示,将昔日的恢宏景色完整地呈现在群众面前,帮助群众体验历史文化的价值。

3.5加强相关队伍建设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加强相关队伍的建设对其传承和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在相关人才的招聘环节,应当要适当提升门槛,选用专业技能较高、综合能力较强、新媒体操作能力较强的高端人才,从源头上保证人才队伍的综合水平。而对于现有的管理人才来说,需要定期举办培训讲座提高其管理水平、信息化操作水平、责任感等,培养其与时俱进的思维。第二,应当要以实践为基础和前提来培养更加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人才,并采取专岗专人的模式,使人才能够在岗位实践中不断磨炼和进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其非常重要的价值,对于促进我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从基础层面、宣传层面、信息技术层面以及人才队伍层面等不同的角度出发,为传承和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探析[J].文化产业,2021(5):76-77.

[2]高爱军.在创新发展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1(2):54-55.

[3]王丽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探析[J].东方收藏,2021(5):64-65.

[4]陆梅榴.微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171-173.

[5]刘叶,韩帆.数字化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6):81-83.

[6]傅拉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21.

[7]孙洁.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探索与实践[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作者:司一鸣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