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7 10:14: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分析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职教育作为高校中的新生力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已经明确指出,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和机遇。当前,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尤其近几年来,以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产学研合作经验,知识经济的兴起也赋予了高职院校更多的科研职责。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高职院校本身,应当把握机遇,抓好科研工作建设,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科研在创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定位认识不足,科研管理制度与实际不相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无论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还是在人才培养模上都与本科院校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上,有的也延续着本科院校以往的一些方式。在科研管理制度和科研工作的导向上,有些高职院校无视科研工作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同样盲目照搬研究型本科院校相关制度,要么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对应用性研究缺乏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要么对教师的研究不加以引导,使得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被分散到各个研究类型当中,造成学校的科研既无重点也无特色,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使一些教师失去了科研的积极性。
(二)重学术论文发表,对技术应用相对忽视
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管理工作的理念落后和定位不准,在科研管理常常以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教师科研能力的衡量标准。相当一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依靠学术性论文获得职称,在技术应用和研发上面则是一片空白。即使有的老师积极申请研究课题,也都是教育研究类的课题,而这些课题的研究成果,又往往都是教育论文。这样的导向就没有考虑教师应注重技术应用开发的特点,从而削弱了高职院校的科研氛围,打压了教师的科研活力。
(三)科研任务导向不明确,目标与师资水平不相符
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相对于本科院校有着一定的层次差距,这样的差距其实是跟学校的教育定位导向是一致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社会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为目的的教学,因此对教师获得重大项目的能力以及科研实力并不是有很高的要求,我们仅仅关注的是教师的实际技能是否娴熟,是否能够具备双师素质。然而目前,社会对学校对教师能力的评价渐渐转移到关注重大科研项目,科研到款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科研任务导向上盲目让教师去争取一些省部级以上的重大项目,但是这个科研任务导向与实际的师资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的条件以及学校在科研配套服务方面均没有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这从一定方面也势必打击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管理工作中的对策
(一)完善学校相关制度,为科研工作提供保障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并没有意识到加强科学研究的同时会对学院的相关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在人事管理、财务预算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开展科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学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对本科院校而言比较繁重,没有多余时间分散到科研上;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在国家教育财政上得到的支持往往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造成了高职院校办学经费不足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院校把精力集中在创收和社会培训上,从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首先首先确定科研工作的地位,提高人们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认识,并通过相应的管理制度的改革,切实减轻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负担,使有科研能力的教师有精力和时间从事科学研究,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二)强化科研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促使学校科研服务的转型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制度观念落后守旧、定位不准,在课题的立项导向方面,往往注重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然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往往又缺乏一定的基础研究能力,几乎不可能在理论研究中取得显著的成果。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制度导向机制,鼓励教师与当地政府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集中精力加强学校与当地企业的合作,创造一切力量鼓励学校和企业联合申报项目。这种产学研合作方式,既能带动学院与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流,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便利,又能促使学校科研转向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研究领域,进而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
(三)改革科研评价制度,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
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方法都是定量而不是定性,这种评价方式往往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重“量”而不重“质”,目前研究成果的价值不高是好多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通病”。据了解,好多高职院校年终科研成果统计表明,学校一年内出的成果最多的是论文,而这些论文当中,核心论文的数量10%都不到,更不用提那些被SCI,EI收录的文章了。为此,高职院校应从科研成果的评价制度着手,对科研成果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在制定科研评价制度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学院和教师的自身情况,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除了要考核发表的论文、教材、专著的数量之外,还要将立项项目的级别,到款数量以及研究成果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社会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当中[3]。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校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内涵,还能做到保质保量,切实提高了科研工作的评价体系。
(四)加强科研团队培养,促使教师在团队中成长
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在科研过程中,科研团队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过程。建立良好的科研团队,一方面可以培养教师的团队工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取长补短,形成科研合力,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团队效能,增强科研活力。调查发现,一些重大的科研项目之所以能够顺利并且卓有成效地完成,脱离不了一个优秀的科研团队。在这个团队中,人员分工明确,各有所长,同时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好多优秀的著名本科院校不惜花重金引进一个科研团队,而不是团队中的某个教授的道理。
(五)重视产学研合作,开辟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
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发展定位,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但现实状况却是很多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合作陷入企业无意、学校一厢情愿的困窘中[5]。如何与企业保持长久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企业和地方经济服务是目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区域的产业结构,适当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引进与企业需求一直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学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并积极寻找为企业服务的突破点,从协助企业作一些专项市场调研着手,为企业决策提供第一手信息,为企业当好参谋和顾问。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主动宣传自己和推销自己,在本院校的科研能力没有取得社会认可的情况下,应主动与企业、科研中介机构联系,利用各种渠道搭建信息平台,向企业、社会推介本校的科研力量、研究方向和已形成的研究成果,主动寻找市场、寻找企业、寻找科技中介,以合资、合股、合作的方式对学校的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和再开发。这样才能逐渐获得企业和社会的信赖,才能保持与企业长久的合作。总之,高职院校科研=基础比较薄弱,科研能力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还比较低。如何使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是重要但长期的任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不断学习,共同努力,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新道路,才有可能开创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新局面,从而为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做出一定的贡献。
作者:施红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学与科研处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篇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和发挥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提升学院品牌形象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举措。因此,提高科研工作水平既是学院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体现个人价值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水平同样与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新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与认识存在偏差。相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而言,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比较薄弱。课题数量、课题等级、过程管理、经费投入等都难以与普通高校相比。造成这一现状的最根本原因莫过于学院对科研工作的定位不当,教职工对科研工作的认识不足。由于高职院校的职教属性,一些领导和大部分教师认为,既然高职院校的科研基础太差,那就只需要专心教学就行,科研是普通高校和专业科研机构的事,片面地理解了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这一观点。一些学校领导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将科研与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教师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没有认识到科研工作对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行政管理人员认为科研是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事情,自己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就行。由于定位上的偏差和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教职员工没有开展科研的动力与积极性,科研学术讲座举办不普遍,撰写论文不主动,很多人只是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才承担课题和开展科研。
2.科研队伍素质不高,教学与科研矛盾突出。由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师普遍缺乏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经历与经验,没有经过科研工作的历练,没有科研工作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在科研项目的申报上往往无从下手,选题随意性大,难以形成高质量的项目,项目的整体运作缺乏规划,甚至难以完成。加之,由于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猛,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重,再加上职业教育特有的课程训练、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教师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即便是想搞科研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少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工作,一些中青年教师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顾及科研。教学与科研的突出矛盾在较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
3.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水平较低。由于各高职院校成立时间短,科研管理工作起步较晚,普遍处于从无到有这一阶段,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制度不全,缺乏专门的科研管理人才,专职管理人员基本上是1~2人,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教育研究课题。很多管理措施照搬普通高校的制度,缺乏对高职院校的适应性,对激励教职员工参与科研的政策缺乏针对性的研究。高职院校的科研职能部门要承担科学研究、教学研究两项任务,甚至还要办《学报》,一套人马往往有科研处、高职教育研究所和学报编辑部三块牌子。由于人手受限,科研职能部门对课题的管理无法达到全面管理的要求,对课题只注重立项和结题而忽视过程管理,对论文只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质量要求,对纵向课题只起到公示发布的作用而忽视对院内科研力量必要的整合,对科研的类型只注重院内教育教学课题而忽视横向课题的承接。
4.科研质量不高,科研的针对性有待加强。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较低,且有相当多的高级职称教师是由原来的中专高级讲师直接套转而来,教授在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中只能算是点缀,科研队伍中缺乏领军人物。受科研力量薄弱的影响,高职院校很难产生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科研,省部级课题极少,国家级课题更是凤毛麟角。即便是参与的一些高层次的课题,也只能在其中承担一个子课题或作为一般的实验学校参加,科研质量整体不高。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要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就要在技能成果转化、新型实用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提高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一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科研的针对性上,高职教育的特色体现得还很不够。
5.课题来源渠道狭窄,科研经费不足。由于高职院校职教属性的特色,专业学科的局限,教师从事科研的项目来源非常有限,学校级别不高,科研职能部门很少参与政府科研规划部门的会议,了解、收集科研信息的渠道狭窄。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课题主要来源于各级职业教育学会和行业学会,只有个别学校有教育厅及教育部的教研课题。由于学校科研力量所限,国家级和省部级的自然科学项目几乎没有。一些社科联有关课题、哲学社科办有关课题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抗衡,只能申请自筹经费课题,课题研究的经费不足。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高职院校年科研经费50万元以上的占20%,30万~50万元的占10%,10万~30万元的占20%,不足10万元的占50%。可见,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科研经费紧张的状况。专业特色明显的学校能申报一些行业性课题,校企结合方面做得较好的学校会有一些横向课题,大多数学校的课题整体数量不超过20个,经费也大多依靠学校扶持。
三、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对策
1.明确科研工作的定位,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开展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功能,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理应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又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以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开发为主要内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要注意用科技工作的成果丰富或更新教学内容。在科技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明确将产学研结合作为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指标,起码的“合格”要求为:“产学研结合的理念、机制和途径在办学中得到体现,例如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实习组织及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等方面有实质成效。”这些纲领性文件明确了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工作中的定位。因此,高职院校应从上而下转变观念,人人自觉承担科研工作,人人主动撰写论文,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科研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科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要求。学校决策层应明确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同属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建立和健全科研工作体系与制度,为教职工参与科研工作搭建平台。教师要明确教学与科研同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自觉投身到科研工作当中。
2.提高广大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身处教育教学第一线,最了解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难题和理论上存在的困惑之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正可以作为科研课题进行研究。把广大教师发动起来搞科研,一方面可以更广泛地接触实际,研究对象更具有普遍性、示范性和针对性,研究成果也更具有推广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能力,做好参与和推广工作,对其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为此,学校可以给教师定科研任务,压科研担子,组织教师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外请专家学者到校给教师作理论讲座和科研报告。要注重教师科研意识的养成,将科研工作量纳入到教师业务考核体系中,使教师认识到: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应重视科研在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中的作用,通过科研增强自身的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同时要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让教师了解科研的诸多程序,包括开题、结题的方法、技巧,科研方法的具体操作程序等,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除此之外,要打通教学考核与科研考核之间的联系,要对参与科研的教师在时间上以及教学与科研之间以一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在本专业学生因实践、实训等原因出现教学任务较轻的学期进行科研,可以在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进行选择,让那些倾向于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承担一些教学任务,而让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专心搞科研。
3.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努力拓宽项目来源渠道。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职业教育的属性,在争取国家各类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但也正是由于这一属性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非常紧密,普遍与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教师从事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及技术创新成果的转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校企合作,及时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各种实际困难,力所能及地为企业排忧解难。这类横向课题的确立,为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校园内要构建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浓郁的学术探究氛围,加强学院内外的学术切磋探讨,促进学院与兄弟院校、学术界的联系沟通。积极参加省级以上的学术研讨会,邀请知名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保持与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出版社、杂志社等单位的长期合作与联系。在申请纵向课题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具有较大挖掘潜力的项目,先申报低级别的,逐步把课题做大做深,一步步地提高项目申报的级别。教育科研历来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时间短、速度快,理论准备不足,经验不足,导致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同度不高,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开展职业教育科研,探索职业教育规律,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点。目前全国关于高职教育方面的学术团体不少,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中国高教学会高职教育研究会、中国高职高专教育学会以及各省的职教学会都有高职教育的课题发布与立项。
4.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高职院校首先要完善院内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资助机制,扩大科研经费资助的范围,加大科研经费的资助力度。对于获得立项的纵向课题,应当给予配套资助。学院每年立项的院级科研课题,以经费资助方式鼓励教师深入开展研究。加大技术应用性课题的奖励力度,在科研管理的奖励政策上,相对加大技术应用性课题的奖励力度,不仅能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寻找技术应用性和工艺性课题,而且可以以兼职教师为纽带将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带到学校来,共同讨论研究。有些技术问题,甚至可以在完成可行性研究的前提下,在学校先立项,成功以后,再向企业推广应用,推动产学研结合,达到校企双赢。同时,要想方设法筹措科研经费,组织力量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和社科基金的项目,争取立项单位的资金支持;积极争取企业横向课题以期获得合作单位的资金支持,积极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以得到资金回报,从而弥补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不足。
5.提高科研工作的管理水平。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促进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科研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素质除了依靠科研管理人员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外,还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管理人员奋发向上的精神,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有利的自我提高和发展的氛围,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进修、学习机会。科研管理人员应树立“甘为他人做嫁衣”的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熟悉科研管理业务,对科研人员成功地申报课题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要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体系,结合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办法,做到既有利于工作,又有利于教师开展科研,逐步使科研工作规范化。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发展特点,科研工作的开展无法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只有发扬自身特点,树立“科研兴校”观念,坚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才能不断积累科研经验,锻炼科研队伍。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校决策部门、科研管理工作者、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高职院校才会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才会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田和平 滕勇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问题篇3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工作,对推动全校科研,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加强科研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历史短,有的为中专转制而来,因而科研底子弱,科研意识不强,设备较落后,资金投入也不足,科研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科研意识较淡薄
一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在对待高职科研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他们往往认为,科研是普通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高职院校是非研究型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即可,没必要花很多精力搞科研,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有的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自己的事,与高职院校相隔甚远。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少,学术氛围较差,真正有兴趣、有能力搞科研的领导、教师较少。有的教师没有科研压力,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能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急功近利,为评职称而搞科研,一旦职称问题解决,科研工作也就结束了。
2.科研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够健全
由于对科研工作认识上的偏差,多数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在科研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水平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约40%的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科研机构,有的科研管理部门由教务处附属或连带管理,也没有分管科研的领导,因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部门作用而成为校内虚设机构。有的高职院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但机构设置简单,管理制度不全,缺乏专门的科研管理人才,管理的内容主要是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制度措施照搬普通高校科研管理的制度。有的高职院校的科研职能部门要承担科学研究、教学研究两项任务,甚至还要办《学报》,往往一套人马有科研处、高职教育研究所和学报编辑部三块牌子,虽然开展了科研工作,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但落实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3.科研管理经费投入不足
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家底薄,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用于科研管理的经费较少,科研经费渠道也不畅通,主要来源于本校,从校外获得的科研经费有限,因此,经费严重不足。经费不足导致科研条件较差,图书资料短缺、仪器设备落后、实验手段陈旧,影响了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
4.科研管理不规范由于科研认识的偏差,科研机构不健全,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不规范的现象:科研管理缺乏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随意性较强;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奖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不到位;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的监管力度不够;对科研成果转化、开发等环节重视不够;缺乏对教师科研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指导。
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刻不容缓。加强科研管理工作是实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是高职院校科研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可靠保障。
1.更新观念,强化科研意识
要加强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就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科研工作的内涵、作用和意义,认清自身存在的不足,树立正确的科研观。高职院校上上下下都应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共同把科研工作做好。尤其是领导应充分认识到科研工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自觉把科研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投入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并将其列入学院的发展规划中,并从制度上保障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2.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和机制
(1)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机构。设置科研处或科研办,专门负责全校的科研管理、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奖、科研信息公布等工作。在校领导层,由校长或一名副校长分管科研工作。设立校学术委员会,负责科研项目审定、科研成果评比及确定科研考核结果等事宜。(2)构建合理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高职院校可以设置校、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首先,合理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能更有效地整合科研资源,组织科研团队。众所周知,科研的主体是教师,学校的教师主要分布在各教学系,他们处于教学、实训的第一线,最能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且教师按专业分布,容易组成一个科研团队。其次,合理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能推动学校科研管理的健康发展,让各系参与科研管理,能及时反馈意见,提出建议,避免某些科研管理制度脱离实际、流于形式。再次,合理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机制,能充分调动各系参与科研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能更有效、准确、全面地评价教师科研能力,避免“唯论文评价科研”的现象,有利于科研工作在学校开展。
3.完善科研评价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制度。科研评价体系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导航标。完善科研评价体系的目的在于为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一套科学的科研管理评价体系,能够构建起科研业绩考核、奖惩引导机制,可以从组织上、制度上给予从事科研成的人员提供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机制的推动作用和约束力,促使全院教职工齐心协力搞科研,形成一种人人爱科研,个个搞科研的良好氛围。做到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评价的主要方法,但它容易造成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重“量”而不重“质”,研究成果的价值不高。为此,高职院校应从科研成果的评价制度着手,制定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在评价过程中,除了传统上要考核课题发表的论文、专著的数量、科研立项的级别、获得经费的多少等量上的指标之外,还要将课题成果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课题成果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当中,切实提高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质量和内涵。
4.建设精良的科研管理队伍
要建设一支知识化,专职化、高效化的科研管理队伍。科研管理人员如果缺乏科研管理工作的知识和经验,工作停留在统计员、信息员和一般事务处理的角色上,就达不到新形势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所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一支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高素质、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才能掌握一套科学、规范、系统、有序的科研管理办法。要鼓励管理人员不断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及相关的管理知识,广泛涉猎多学科领域,熟练掌握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在加强自身业务理论学习的同时,主动加强与上级科研部门的联系,扩大信息来源的渠道,加强和兄弟院校和其他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的交流,取长补短。管理人员不仅在服务意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效益观念上要增强,而且在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公关能力等方面也要不断增强。因此,应当培养一支懂业务、熟悉管理、又有为科研事业献身的专业化科研管理队伍。
5.加强服务、指导、监督的科研管理工作
管理就是服务。科研管理部门应将服务意识贯穿于整个管理工作中,实现管理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信息化。第一,科研管理人员通过及时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和资料,为科研工作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为科研人员解决一切后顾之忧,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第二,做好课题、项目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工作,并强化管理监督功能。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帮助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课题立项,为教师提供科研申报信息,组织专家评审论证,进行具体指导,帮助完善、提高课题质量,提升课题申报的成功率;立项阶段科研机构要严把学术价值关、经济效益关、经费投入关和研究周期关,要做到引导得力、决策正确;研究过程的管理也要加强,要通过书面汇报、运行检查等形式,全面掌握项目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管理。第三,要加强成果管理。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员辛勤探索创新的结果。科研成果管理主要是通过成果鉴定、成果评奖、成果转化等形式界定科研成果级别等次、社会应用价值。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组织成果鉴定和报奖,以提高科研成果的档次和水平。成果转化是高职院校特别强调的联系地方经济发展最密切的一个环节,如果不进行及时转化,即使成果再好也没有实际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对已完成或鉴定的成果必须及时进行成果转化、成果开发,并以最快的速度占领市场,服务教学,服务社会,发挥成果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牟惠萍.关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徐元俊.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基本要求[J].甘肃科技,2006,(10).
[3]宋嵘嵘.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困境之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4,(8).
[4]任君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若干问题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作者:林娜 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