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9 15:54: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现状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业务能力的主要途径,要求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工程项目组织,以及如何对实施阶段项目现场的费用控制、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熟悉各种项目管理技术及其在工程项目中的实际应用,为学生毕业后能系统地掌握各类工程项目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奠定坚实的基础,具备解决一般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1]。
一、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工程项目课程按内容可分为工程项目管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工程项目资源管理、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程项目费用管理、工程项目安全与环境管理、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和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共十个章节[2]。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包含相当多的工程实践性内容,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而杂,学时少[3]。根据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学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仅设置16学时,安排在第7学期(大学四年级上学期),为了避免与相关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实习发生冲突,通常要求在开学八周内结课[4]。而工程项目管理涉及多个学科,如工程估价、合同和合同管理、工程经济、施工技术与管理、战略管理等,知识面广,且课程结合了“注册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涵盖了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知识烦琐且复杂。因此,在极其有限的课时下授课教师需要加快教学进度,以“填鸭式”单向灌输为主,师生互动少,导致学生难以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难以满足教学要求。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大力引进博士,而新入职的博士讲师缺少工程实践及项目管理的经验,尤其是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来讲,照本宣科,与具体实践存在脱节的情况,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学生面对众多理论知识时容易混淆相关概念,不能科学地将项目管理方法、技能和手段应用到实际工程中。最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与实际联系紧密,工程实践性强,由于受制于教学条件和办学条件,教学往往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加以案例补充实践环节。但选择的案例仍以书面形式表达为主,且只是针对一部分知识,而工程项目管理各章节相互联系紧密,仅依靠理论教学难以满足对“三管三控一协调”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及消化。针对上述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授课教师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师素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土木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课程重点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由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庞杂,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合理取舍、突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涉及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简化,引入并丰富工程案例,使教材“由厚变薄”[5],把握“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同时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学而能用。
(二)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基于“工程项目管理”知识面广、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课时,保证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基本理论和方法设置为20个学时,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设置12个学时,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教学实践设置8个学时[6],共计40个学时。其中,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尽可能带领学生走入实际施工现场(产学研基地)或模拟仿真实验室,在实践过程中与所学联系起来,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沙盘教学需要掌握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的两种软件,并分组独立完成一个单位工程的项目策划、网络计划的绘制,让学生在实际中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和技能的理解。
(三)提升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21世纪至今,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和网络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上得到应用,工程项目管理已经社会化,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工程实践经验及指导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教师授课之前应与相关工程施工课程教师组建教学团队,相互探讨相关工程知识及工程案例,互相促进。同时深入基层,接触实际工程,并与地方项目办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了解并熟悉项目管理组织,施工现场中资源、进度、质量、费用、安全与环境管理的内容和措施,提升专业素养。关注行业前沿和动态,紧贴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将相关知识点应用于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此外,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工程,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践需求,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相接轨。
(四)完善考核形式
在考核方式上,采用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工程项目管理考核模式,通过随堂考核、大作业、实践及试卷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即以随堂(20%)、实际案例分析(即大作业20%)、沙盘内容设计(20%)为主导,期末考试成绩(40%)为辅的考核方式。其中,随堂考核及期末考试与社会需求结为一体,如一级建造师或二级建造师考试中均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科目的设置。这种考核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结语
工程项目管理是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类学科中的重要课程,但传统工程项目管理的教学方法存在从学到用的差距。因此教师需要重视教学内容的调整,提升教育水平,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并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学而能用,为工程行业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作者:唐柏赞 杨美 单位: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华东交通大学教务处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篇2
一、强化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的背景及意义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经济高速发展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确立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能面向未来的专门人才。现代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广、投资大、参建单位多以及沟通协调难度大等显著特点,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单纯依靠土木工程技术,不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素质和工程管理能力,一个成功的项目是不可能顺利实施的,因此,精技术、晓经济、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导方向,顺应行业发展需求,突出培养土木工程专业“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双核心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心,而管理类课程又对施工管理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设置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目前,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管理类课程模块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对毕业要求的达成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经济、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工程法律法规、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工程监理等,这些课程共同构建了一个平台,最终目的是使毕业生具备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合同管理能力及工程监理能力。管理类课程设置见图1。
三、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现状
(一)思想上弱化管理类课程
近几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管理类课程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认为只要掌握好土木工程技术类课程就足够了,技术类课程比管理类课程重要得多,因此对管理类课程学习不深入、不细致,加之管理类课程在培养方案中所占比例、课时普遍偏少,一些授课教师甚至也认为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管理类课程学习不需太深入,上述种种因素限制了管理类课程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尤其是施工管理能力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
在近几年专业课程教学中,我校根据行业标准规范的修订、技术工艺的更新和教学实践,从提升管理能力的角度补充优化了管理类课程内容,同时采取仿真教学、工作坊学习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法等方法,不断激励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提升专业能力。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通过近几年用人单位反馈,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无法完全适应千差万别的工程环境。管理人员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把其他项目的先进经验成功应用于“本案”?这需要毕业生必须掌握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如何充分挖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思维潜能;如何在有限的管理类课程学时内培育学生工程管理先进理念;如何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创新能力,是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管理观念
从入学的专业教育开始,就把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详细解读给学生,让他们明确本专业毕业生需要达到的毕业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能力、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课程如何支撑专业能力的养成,对本专业所开设的每门课程的必要性、课程之间的先后逻辑关系及联系都有清晰的认识。作为管理类课程的授课教师,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工程管理观念,通过自身的实践经验,通过日常教学,让学生明确管理类知识技能是确保工程项目三大目标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并贯穿于项目投资决策、设计、施工及运营的各阶段。不管是新建项目还是改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抑或是设计阶段的方案设计、施工阶段的方案比选,既要考虑方案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提高学生对管理类知识的重视程度,强化管理类课程的薄弱地位。
(二)优化课程内容,加快管理类课程信息化
进程根据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对每门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严格编制课程质量标准并执行,使每门课程的知识模块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建立起对应关系。同时,经过层层分解之后,管理类课程的各个知识点互相支撑、互相配合,确保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建筑产业化、装配式结构的发展以及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应用也对管理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行业发展新动向与管理类课程高度相关,尤其是BIM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借助BIM信息技术,可以使工程项目形成既系统又清晰的专业体系脉络,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及时补充相关知识。在新修订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已经设置了BIM信息化课程,显然,仅凭一门课程难以真正实现与行业发展新技术的对接,借鉴其他高校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准备在管理类课程中实施BIM“入课”,将BIM信息技术的学习推广渗透到与之相关的课程中,借助于BIM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更符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
(三)教学方法多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创新能力
相较于工程技术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的学习灵活多变,更注重学生将来在工程实践中的灵活运用。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借鉴工程管理专业的成功经验,在未来管理类课程学习中,将有计划地实施“专业竞赛”实践教学模式。据了解,我校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热衷于工程技术类竞赛,诸如“结构设计大赛”“制图大赛”“力学竞赛”及“建筑信息模型大赛”等,通过比赛,学生积极查阅相关知识,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不仅开阔了眼界,增强自身创造性思维,论文撰写能力、专业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有了明显增强。然而,土木工程专业参加管理类竞赛的人数、热情均不足。通过前述管理观念的引导、内容的优化创新,相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对管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学习热情会大大提高,接下来,通过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层次管理类竞赛,促进管理类课程的深化改革,形成良好的管理类课程学习氛围,最终反哺施工管理能力的提高。五、结语新形势下,行业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工程技术与管理能力并重,如何将这种理念内化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是每一位管理类课程授课教师都应积极思考的问题。以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强化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作者:李晶 单位:山东交通学院
土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篇3
工程管理学科主要研究工程技术的管理问题。管理类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重点课程,主干课程,是培养现代土木建筑工程师的必修课[1]。2014年以来,建筑业告别高速发展,进入白银慢性发展时代,国内外建筑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高校培养土木建筑类人才模式必须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提升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1研究背景
根据近几年我校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毕业生就业集中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勘察单位以及业主单位,不管在哪个企业,具有一定的现代工程管理能力是必备的素质之一[2]。现代工程项目参与方越来越多,投资金额越来越大,必然对进度、质量、安全要求更进一步,对各参与方的协调难度也越来越大,仅凭借高超的工程技术很难完成一个工程项目,这必然要求现代土木建筑工程师既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又具有相当高的管理能力。因此,管理类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必须改革。
2管理类课程教学现状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校针对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类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2.1课程开设不够全面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只开设了基本的管理课程,要想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性管理人才很难。一些实践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现代经济学、合同管理以及工程法律并没有单独开设课程,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只能学到比较浅显的知识。课程开设“重技术,轻管理”,并没有把管理课程提升到一定收稿日期:2016-03-11作者简介:刘玮程(1992-)男,湖南宁远人,湖南科技学院2012级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高度。
2.2老师和学生对管理类课程认识不足
很多老师都是毕业之后直接来高校工作,并未参与过多的工程管理,缺乏实践,对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搞土木只要专业技术类课程学好就可以,所以对学生的管理抓的不是很紧。很多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亦不足,认为管理类课程可有可无,只要能及格,满足学分要求就可,上课并没有认真听课,课后也没有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巩固知识。
3教学改革
3.1完善课程设置
作为实践应用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管理类课程要详细开设,针对现代工程管理需求全面开设,包括工程法制法规、经济学与工程经济学、成本管理与控制、质量管理与控制、进度管理与控制、合同管理等,结合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依据我校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教学。要使学生修完这些课程之后可以进行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满足用人单位人才需求。3.2修改教学大纲与自编教材根据应用型高校自身的教学需求编制教学大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目前所存在的管理类教材均大同小异,很多教材出现了重复和矛盾的内容,与规范脱节,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更好地体现科院特色,有必要针对学校办学层次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编写适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实用性教材,提高教学效率。
3.3改变教学方法
工程管理类课程文字性的内容居多,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枯燥无味的文字无法产生浓重的兴趣,学习效果非常差。而大部分老师采用课堂讲授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少。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容易使学生满足于简单的背记,无法用于实际工程当中。在实际教学中,对于管理类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法等,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同时能把知识点运用于项目管理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突出实践性
一方面,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某一项目背景进行分组讨论,或者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6],密切联系实际,将项目管理理论运用于实际工程当中。通过分析工程案例,引导学生从理论学习转换到虚拟实践当中;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把学生派往施工现场参与工程项目管理,在实践中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3.5改革考核方式
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课分为工程技术类课程和工程管理类课程,对于工程技术类问题需要充分理解和题海战术才能很好掌握所学知识。但是对于管理类课程,大部分内容以文科类知识为主,临阵磨枪也许能获得高分,这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管理类课程不能单独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而应该参照学生平时对实际知识点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情况综合考评。笔者推荐最后考核标准应为50%平时成绩+50%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综合考虑理论课程学习当中对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施工现场指导老师给的参考意见。这样的一种考核方式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
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为了使培养培养出来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队伍中脱颖而出,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工程管理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形成针对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体系。然而,工程管理专业管理里课程的教学体系是一份复杂的系统工程,依然还面临很多难题,这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耀兴,王泽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46-147.
[2]康灵姝.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3):30-32.
[3]熊黎黎.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4).
[4]唐艳娟,何明胜,江煜,夏多田.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67-71.
[5]燕乐纬,张永山,黄新明,汪大洋.土木工程学科点研究生课程优化方案——以广州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1):196-197.
[6]刘光焰,王晓峰.基于新常态下工程管理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2).
[7]岳文赫.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问题研究[J].理论界,2007,(2):237-238.
作者:刘玮程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