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3 16:31: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外贸出口发展的对策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低碳经济与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的现实矛盾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这与我国目前外贸业在出口产品、外资引进、贸易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现实性矛盾。
1.1与我国现阶段外贸出口产品结构的矛盾
目前,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和资源禀赋优势,出口产品集中在能耗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出口增长较快。但我们所掌控的产品生产环节依然是位于劳动密集的低附加值环节。考虑到就业、生产转型及生产技术升级等因素,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调整。学者宁学敏(2009)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检验了我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碳排放与对外贸易尽管都不是平稳的,但具有协整关系,从长期均衡看,出口每增加1%,会使能源消费增加0.67%,出口对于碳排放拉动效果明显。可见,我国碳排放的增长不仅是因为旺盛的国内消费需求和较快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增长的外贸出口和不断增大的外贸顺差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而且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调整我国目前的产品出口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低污染、低排放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例。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阶段,生产技术整体落后,人力资源水平偏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这种矛盾将在今后较长时期内继续存在。
1.2与我国现阶段引进外资结构的矛盾
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大量来自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和跨国外包式的产业转移,这种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外贸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以2009年数据为例,2009年全年外资企业出口额为6722.3亿美元,占我国全年出口总额的55.9%。但是从引进外资的产业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劳动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上,这些产业在发达国家均属夕阳产业,由于发达国家国内严格的环境保护限制和高昂的劳动力成本,近年来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调查表明,在我国近年吸收的FDI中,从事高污染的生产企业占吸引外资企业总数的20%。承接来自发达国家的夕阳产业转移虽然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利用产业转移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但是也进一步加大了我国的能源消耗,加重了国内的碳排放压力和环保压力。
1.3与我国现阶段的贸易结构方式存在矛盾
我国现阶段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一般贸易、加工贸易两种,其中加工贸易在贸易方式中所占的比例又高于一般贸易。2009年我国全年一般贸易出口额为529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4.1%,全年加工贸易出口5869.8亿美元,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48.8%,比一般贸易高出4.7个百分点。我国的加工贸易是通过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半成品,然后在国内组装加工出口销售。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本质是发达国家在面向全球配置资源时,基于产品内贸易将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以隐性碳转移的方式利用中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榨取经济赖以发展的“要素租金”。此外,我国对外加工贸易位于全球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端,主要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用,企业只能选择价格低廉的煤能源作为加工的主要能源,使碳排放过大。作为全球加工厂,中国不仅承担了生产和加工这些产品的全部排放成本,包括能源燃料排放成本、加工过程以及进出口交通运输排放成本,而且还承担了隐含碳的转移成本。李小平(2010)用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得出,在单位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投入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减少,进口中间品中隐含的CO2比重逐步增加。因此面对低碳经济,我国必须调整现存贸易方式结构,加快外向型产业结构转型。
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2.1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拓展贸易利益带来的挑战
为了保护本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美国等纷纷将气候变化与贸易挂钩,设置新的贸易壁垒,提出推行“碳关税”和种种恶意绿色壁垒的设想。碳关税一旦实际征收,必定会严重阻碍我国外贸出口。据专家测算,如果按照30美元/吨的标准征收碳关税,将导致中国进口总额下降约0.52%,出口总额下降约0.72%,从而拖累中国的GDP下降0.021%。如果真正执行,碳关税标准很可能不只30美元,上述数字也会更高。而一旦欧盟政策决策者接受建议,启动碳关税,中国将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削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保护国内相关产业和市场,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严格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这种借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绿色壁垒被称为恶性绿色壁垒。恶性绿色壁垒具有极强的隐蔽性,涉及范围广,近年来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据调查,2007年,我国约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损失达170多亿美元,尤以食品和生畜产品的损失最为严重,有将近90%的企业受阻,造成损失达90多亿美元。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保护在出口贸易中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发达国家会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设置更多的绿色技术标准,制定并实施更多的政策、法规,在进口产品检验检疫方面不断增加项目、扩大范围、提高苛刻程度,降低我国的出口产品竞争力。
2.2新一轮世界产业垂直化专业分工带来的挑战
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体系中,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已率先步入了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的发展阶段,掌控了国际分工的主动权和制高点,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被“低端锁定”在贴牌加工环节,产业升级转型困难重重。在贸易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立足产品内贸易的垂直化专业分工正在重新布局世界产业。发达国家会加紧将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环节以投资或跨国外包的方式,向包括我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转移。由于我国环保技术还比较落后,环境监控体系还很不完善,如果不加强引导和控制,我国未来的对外贸易即便呈现一定的盲目增长势头,势必会加剧进口贸易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
3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促进外贸发展策略
3.1积极参与国际相关规则的制定,推动低碳技术合作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不断深入以及各国履行减排义务,有关低碳产品、低碳技术认定等诸如此类的国际规则、标准等将逐步成熟,并将对各国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一方面积极参加多边环保条约,以保护资源和环境;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打破绿色壁垒。从WTO审理的案件看,引用GATT第20条“环保例外”进行限制的国家,许多都败诉了。因此,只要我们熟悉国际规则并积极申诉,就可以赢得利益。我们应加强对相关贸易规则的研究,熟悉相关规则的运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讨论与制定,建设地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要针对我国现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坚持《联合国气候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与发达国家排放相区别,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要针对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隐含碳(EmbodiedCarbon)转移问题,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其进口产品造成的碳排放买单;此外,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国际技术合作,在合作中创新,发挥“干中学“效应、“技术示范与交流”效应,在合作创新中提升我国“技术比较优势”。
3.2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能耗大、碳排放高,出口产品结构亟需调整,而产业作为外贸出口的基石,要调整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就必须先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因此,必须把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一方面,运用技术创新降低传统大宗出口产品的能耗和碳排放;另一方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税收体系,如采用差别性的出口退税政策和征收出口关税,引导企业更多进口资源或能源消费类产品,严格限制高碳产品出口,鼓励低碳行业的产品出口,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同时,抓住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契机,充分挖掘高素质人力资源创业优势,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中、长期来看,推进低碳经济,我国必须要改变自身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升产业在研发设计、销售及品牌环节的实力,推进加工贸易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既是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获取产业竞争力的要求,也是使我国实现低碳经济下的外贸发展的必由之路。
3.3优化外资引进结构,严防高碳产业进入
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外资引进战略,给我国的经济和外贸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中,大部分均集中在诸如冶炼、化工、造纸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这些产业的大量发展不仅消耗了国内大量紧缺的能源,加重了国内的碳排放压力,而且也阻碍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国内的自由资金已经非常充裕,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我们在引进外资时,应严格限制高碳排放项目的进入,以避免成为发达国家高碳排放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3.4培育碳交易市场,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竞争
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下,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从2004年的3.77亿欧元激增到2008年的910亿欧元。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进一步强调碳排放问题,在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共识的背景下,全球碳交易市场的潜力巨大,碳交易可以成为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我国不是减排义务国,但已是CDM最大供给国。截至2009年10月,已有663个CDM项目在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预期年减排二氧化碳1.9亿吨,约占全球注册项目的58%,注册项目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我国碳交易仍集中在项目层次,而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已达碳金融层次。中国碳交易价格每吨要比印度少2~3欧元,更不及欧洲二级市场价格的一半。为此,应抓住这一机会,努力培育交易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在国际碳交易金融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并从中获得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4结语
总之,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是人类对于自身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必然成为今后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全球贸易格局、贸易方式也将面临深刻调整。我国作为全球贸易第一大国,外贸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我国的出口产品仍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这些产品能耗高、污染大,与低碳经济提倡的低能耗、低污染相背离。而且碳要素带来“比较优势”的变化、发达国家利用环境问题拓展贸易利益而设置的各种壁垒,及新一轮国际产业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使我国的对外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低碳经济也给我国的外贸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把握机遇、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潮流,主动调整外贸结构,积极参与竞争,采取多种措施来实现低碳经济下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谢明佳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
外贸出口发展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低碳经济成为新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经济的发展不再只是要求效益,而是更加注重对能源和环境的保护,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以往我国出口的商品多数为能耗和污染较高的商品,这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经济的发展。目前,降低污染、节能减排是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关键。受到传统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影响,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其会改变我国以往的外贸出口结构。
1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毫无节制地开发不可再生能源,导致我国的环境逐渐恶化。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绿色经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低碳经济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主要目标。
1.1低碳经济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能源消耗不断增多,生态环境不断遭受破坏,这些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雾霾天气成为我国各大城市的主要问题,环境污染已经到了必须要治理的地步。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PM2.5超标所致,而这些细小颗粒主要是工业污染源所排放,其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很大。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1.2低碳经济可以保护能源安全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以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对于节能减排毫无认识,只顾着生产实现效益,而从未想过生产对于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我国已经面临煤炭、石油等重要能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我国人均的煤炭、石油可开采储量相比世界人均储量低很多,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改变我国现有的能源消耗结构,保护能源的安全。
1.3低碳经济可以促进技术创新
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经营理念和现状,提高企业的资源有效利用率,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实现生产的节能减排,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给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必须意识到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将经济发展的主要精力用在发展低碳经济上。
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外贸出口遇到的困难
2.1低碳经济与我国的贸易增长形式存在偏差
我国传统的贸易增长形式主要为粗放型,其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存在偏差,无法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而我国工业化发展仍然处于中期,其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都已成型,能源消耗结构很难改变。我国未来一段时间还是要实现工业化进程,这与低碳经济的理念仍然无法吻合,降低能耗、污染、排放这些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是无法实现的,尤其是粗放式、扩张式的外贸增长形式很难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些都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2.2关税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
美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对仍然没有实现低碳减排限额的国家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其主要是针对钢铁、化工产品等高耗能产品特别征收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关税。从本质上讲,碳关税是美国对外采用的全新形式的绿色贸易壁垒,其目的是对自身进行贸易保护。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外贸出口的商品的碳排放量处于首位,钢铁、化工以及建材等产业仍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商品,都属于高碳排放量产品。碳关税会对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产生一定的影响,短期内这种影响将是重大的,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2.3科技水平落后,难以给低碳出口提供技术支持
低碳经济的特征要求出口的产品载能量需要有一个合理的控制范围。想要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应用低碳技术。所谓低碳技术,就是指在能源、煤的高效和清洁利用、石油和天然气等的开发、温室气体的捕获等领域实施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新技术,可能涉及化工、建筑、电力等多个部门。我国目前的低碳技术仍然比较落后,这是我国出口商品碳排放量持续最高的主要原因。低碳技术是技术先进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其转让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技术研发又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我国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外贸出口的低碳问题。
3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外贸出口可持续发展策略
低碳经济背景下,政府应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企业应不断研发全新的技术,实现政府和企业协作、共同推进的战略模式,学习技术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有选择性的应用到我国的外贸出口中,才能逐步实现我国企业的低碳生产。
3.1政府应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
3.1.1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
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进行低碳生产,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我国最新出台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都涉及了低碳经济的内容。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仍不是十分健全,都是各自领域的法律法规,还不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我国还没有专门关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对于全新的能源和材料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即使是现有的能源,有些法律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可操作性不强。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仍需进一步调整,还要不断进行补充。我国要尽快健全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国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鼓励企业大力发展低碳产品,以促进我国外贸出口产品的低碳性。
3.1.2调整能源消耗机构
我国煤炭储量较多,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相对较少,这种能源结构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能源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和外贸出口的发展。我国传统企业的发展主要还是以煤炭能源为基础,这样导致我国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据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接近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5。因此,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加大新型能源的开发力度,尽可能地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以优化我国能源的结构,实现我国企业的绿色生产。
3.1.3调整外贸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据很大的比重,低碳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的低能耗特点才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我国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较低,产品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这也是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想要实现外贸出口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必须调整以往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和低能耗的产品,以确保我国出口产品符合低碳化的要求。
3.2我国企业的调整策略
3.2.1转变落后的观念,建立低碳经营制度
我国企业想要实现外贸出口的低碳要求,就要转变落后的观念,实现低碳经营。外贸企业要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努力保护环境。企业要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工作,使每个员工都能注重低碳生产。同时可以指定环境评价制度,以督促企业的绿色生产。
3.2.2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进行技术创新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所应用的低碳技术相对较少,因此需要我国企业强化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的低碳技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引进先进的技术,以确保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低碳生产。同时企业内部要注重先进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进行自主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落后的局面。只有不断的吸收、消化先进的低碳技术,才能使企业掌握低碳生产的关键,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我国外贸出口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潮流,时刻关注国际贸易中低碳经济的动态,按照绿色生产的要求进行生产和经营,不断改进出口产品的品种和工艺,使出口产品可以满足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低碳经济主要是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生态平衡,以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和谐。我国企业要努力坚持生态进化,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实现技术的创新。同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使生态系统逐渐健全,以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最大化。
3.2.3提高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实现出口循环增长
目前,我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为美国和欧洲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这就导致我国的出口市场比较集中,不利于我国出口贸易的长久发展。我国企业要建立起风险防范意识,逐渐分散出口的风险,综合分析能源、市场以及人口等主导因素,建立起多元化的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不断开发新的出口市场,扩展出口渠道,以防止西方国家对我国企业进行低碳壁垒。循环经济理念要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循环,转变物质流动传统的单向模式,建立起资源再循环的模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生产中要不断强化资源再利用的原则,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最终实现优化生态的目的。循环经济要求外贸出口企业要将传统的刚性出口转变为生态出口,在外贸企业的相关企业中建立起循环的绿色体系,以完成资源共享、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低排放、可回收、可循环的绿色生产体系,以促进我国出口企业的转型和发展,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
4结论
随着我国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经济是目前世界经济的主流,其主要强调节能、减排、资源再利用等。我国外贸出口企业想要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就要不断研发低碳生产技术,转变能源消耗结构和产品结构,才能逐步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要求,最终保护我国的环境,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刘土英 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外贸出口发展篇3
新千年第2个10年又开始了,强势的中国外贸形势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与挑战,而最为突出的是世界金融危机后生发的贸易保护主义,其中尤其敏感的是西方发达国家高调推出的碳关税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低碳产业,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提升中国外贸产品结构迫在眉睫。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致使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中国因此深受其害。尤其是中美贸易之间,2009年下半年开始,作为“轮胎特保案”的延续,美国相继对华输美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等产品征收“双反”关税等,中美贸易摩擦日渐升温,纠纷不断。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所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大都涉及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当今世界非常敏感的“碳关税”问题。随着全球绿色浪潮的不断涌现,绿色壁垒作为国际贸易中新的技术壁垒的发展方向,将以其鲜明的时代性日益成为各国国际贸易的基本政策措施。碳关税,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提出。2009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该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对进口的排放密集型产品,如水泥、钢铁和铝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2009年12月,作为欧盟的主要智囊机构“欧洲政策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报告建言:“欧盟应该考虑对没有采取减排手段国家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征税。”该智库能源气候项目负责人伊恩霍夫表示:“如果启动碳关税,那么可以帮助欧盟在未来的气候变化谈判中获得主导地位。”
欧美征收碳关税,表面上高举“拯救地球”的道德大旗,有其合理的精神内涵,客观上能促进低标准产品向高标准发展,也有利于人类环境的保护和产品质量的整体提高。但是,由于这些技术标准是以进口国的技术水平为制定基础。因此,这种貌似平等实则歧视的技术标准,掩盖着限制外国产品参与本国市场竞争的隐蔽目的,最终结果是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商品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造成国际贸易的不合理限制和扭曲,遏制了发展中国家工业及现代化的进程。其实,“碳关税”是不可能真正抑制碳排放,反而事实上会增加一个贸易壁垒。2009年7月3日,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反对碳关税,违背了《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规则,是“以环境保护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严重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许多学者认为,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实施“绿色壁垒”的新变种,是限制发展中国家贸易能力的新设想。一旦欧美决定启动碳关税,中国无疑将首当其冲。而“中国制造”影响最为直接。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一旦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显然,碳关税一旦付诸实施,将成为某些国家狙击“中国制造”的利器。根据刘小川的经济模型预测,如果美国征收“碳关税”,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均将对中国外贸产生负面影响。能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将面临“增长衰退期”。在新兴工业革命浪潮的背景下,发展低碳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应对碳关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发达国家已把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作为主要的国家战略,美国大力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利用,英国正多举措推进低碳社会建设,日本实施《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欧盟通过了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带动欧盟经济向高效能低排放方向转型。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我国碳排放减排目标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此前温家宝总理也多次强调,把新能源、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长期的高能耗经济模式将中国经济定位在国际价值链的低端,也大大削弱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国际社会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的环境下,中国只能而且应该抓住机遇,把低碳产业纳入经济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来培植与扶持,以低碳产业来承接和引领产业结构升级。
但是,当前中国发展低碳产业仍面临诸多问题。首先是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不明晰。国家虽然在此方面有一个大的框架,但涉及到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形成,部门协作、金融合作等也待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亦须进一步论证与明晰。其次是低碳产品市场推广难度较大。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还严重不足,低碳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不健全,市场对相关技术和产业的拉动力也十分有限,其中最大的障碍是采用新能源、新光源等低碳技术的生产成本过高,影响迅速形成强大制造业的产业发展支撑与动力。再次是许多低碳产业结构过于零散,产业链不完备。不少产业在上游技术领域仍然欠缺,不少关键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即使是发展较好的LED照明产业,也仅仅是在中下游应用产品和封装上的产业链较为完备。尤其重要的是许多中小型低碳企业缺乏应有的前瞻性政策支持、信贷资源和科研资源。关于中国外贸如何应对碳关税,尽量消除碳关税的影响。其策略大致如下:
(1)从企业层面上讲,出口企业所能采取的措施有: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技术水平,通过引进技术或自主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长期的可持续增长机制,加强对新能源的投资,优化高能耗产品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清洁生产;加强企业的节能意识;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把产品生产放在销售所在地,从而规避碳关税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2)从政府层面上讲,政府在做好国内的减排工作的同时,也需要针对国外碳关税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生产;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了解国际社会的碳关税新政,交流技术,积累经验;提供政策扶持,提高出口退税率帮助企业减轻碳关税的影响;加大对低碳生产与消费的补贴力度,有效提高低碳产品的性价比;借助市场的手段与力量,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培育与碳交易规则的确立,形成合理有序的低碳产业链;利用市场准入、定价机制等手段,逐步限制高碳产业和高碳生活方式;搭建绿色信贷融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推进建立低碳行业协会,推动行业自律,避免行业无序化竞争,增强低碳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3)从应对方法上讲,我们自己也可先行征收碳关税。碳关税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征收范例,但是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本国范围内征收碳税。所以,对于欧美意欲征收碳关税,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学家樊纲认为:最好的办法是我们赶快先实行碳税。如果我们先行自己征收碳关税,欧美就没有理由再征收一次碳税了。而且,我们自己征收的碳关税,不仅可以反哺出口企业,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引导低碳产业健康发展。总之,在中国外贸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上,困难与障碍是层出不穷的,碳关税可能是一道预设的天堑,要消除碳关税对中国出口影响的长期策略只能密切关注世界的潮流,以前瞻性视野,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积极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那些不可或缺的传统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外贸产业的水平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小川.二氧化碳减排政策比较以及我国的优化选择[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04.
[2]樊纲.后危机时代的经济走向[J].商界,2009,(12).
作者:卢晓晴 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