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施工干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3篇

时间:2023-01-10 14:42: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水利施工干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水利施工干扰区水土保持的措施3篇

水利施工干扰水土保持篇1

一、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的作用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污染大大制约了经济高速发展。兴修水利工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解决能源问题旨在兴利除害,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为了综合利用水利资源,把几种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一起修建,用以协同工作,共同控制水流,我们把这些水工建筑物的综合体称为水利枢纽。水利枢纽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水利枢纽的库容可储存洪水径流,实现供水需求。在洪水期存蓄多余洪水,可以用来防洪。水力发电是综合利用水利枢纽的主要功能之一。水电站可以改善电力系统电力产品的质量。随着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改善局部小气候和生态环境,水库上游区域的航运条件将显着改善。大型蓄水枢纽可使河流径流得到充分利用,即起到充分灌溉作用。兴建水利枢纽和水库改变了水生生物的状态,对渔业具有推动作用。旅游设施和短期疗养机构设在水库岸边或靠近它们的地方,起到发展旅游和作用。我国水利枢纽工程施工期长,投入劳动力多,河流上筑坝、蓄水是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施工过程中使库区及枢纽下游地区的生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对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极其严重的干扰。但我国的水资源分配不均、能源资源匾乏,人口稠密地区人与地的矛盾大大加剧,因此水利枢纽的修建仍十分必要。水土保持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主要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如其中的生物措施倍受水土保持工作者的重视,水土保持农耕措施也是在农耕地上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途径。现在,国家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体系。生态恢复是相对于生态破坏而言的,它是以生态学、恢复生态学为指导的工程措施,其最本质的目的就是恢复系统的必要功能,其具体目标为物种的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恢复。生态恢复的技术体系有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两个方面。

二、构建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生态评价系统

生态评价是应用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始终贯穿于整个生态规划过程中,评价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可能产生的结果。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它为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生态评价,有助于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分析生态规划方案的目标,全面认识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选择适宜、可行的方案,为科学合理开发资源,协调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依据。生态评价实质是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包括评价和预测两个过程,互为基础。具体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辩识,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对系统有关的单因子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其改变对系统状态变化趋势的影响。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体系的建立属于多属性评判问题,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应满足相对完备性、评价指标体系,反映系统层次性,在计量范围、统计口径、计算方法上协调一致,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初步拟定阶段和筛选确定,初步拟定必须首先对配置方案作深入的系统分析,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针对水库大坝施工干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根据指标因子对施工干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其指标赋值包括林草覆盖率、土壤性状、地面水质、噪音达标覆盖率、水土流失强度、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偏离度指数、景观宜人性、景观与当地居民的审美和行为心理符合度、人均住房面积、人均年纯收入、主要疾病发病率、公众对环境满意率。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生态评价步骤包括指标体系的建立、指标数据的规范化、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模型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即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生态系统综合评价;准则层,即对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所依据的准则;指标层,即对应各准则下的指标。生态评价计算方法包括因子综合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评价法、神经元网络评价方法。

三、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措施

水利枢纽施工区指水库等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工程所涉及的范围。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过程中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弃土、石、渣堆放,地表植被破坏,采石取土的过程,水库蓄水改变的河谷岸坡的自然平衡条件,人为破坏树林;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指施工扬尘,降低空气质量,环境破坏,减少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导致地面水质下降,地表土流失,土壤营养力下降,施工机械产生噪音,影响居民生活;工程施工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指加速第三产业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引进先进技术知识,丰富文化生活,物资运转需要,促进交通状况改善,人员的大量流动,不利于人群健康。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水土保持措施。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具有控制性、时效性,具体包括边坡防治措施,即减载和压坡,排水工程,锚固技术,和坡面防护;料场及弃渣场的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建挡土墙工程,建排水沟工程。施工道路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止弃渣直接进入汇湾河道。施工临时用地防治措施对施工临时用地进行土地整理。生物措施是在需要保护的坡面种植植物,形成水土保持的天然植被。在水土保持植被建造技术中时间的选取,是植被建造最重要的因素,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技术处理,采用新兴植被建造技术,与工程措施结合运用。水土保持植被配置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植被的健康生长,更可改善土壤条件,从而发挥最佳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树种选择是水土保持林能否正常成活的关键,应注意异龄林和混交林的营造。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结合运用。目前比较常见的主要有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喷混植生植物护坡。

作者:许丽君 单位:伊通满族自治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水利施工干扰区水土保持篇2

对水利工程的重视,是目前民生工程的一项重点。但是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水利工程引发的生态问题与环境问题。如果一个水利工程没有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施工干扰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在水利工程带来利益的同时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对环境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因此,要实现对水利工程施工干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就需要先了解水利工程施工干扰区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1水利施工干扰区的影响

1.1水利施工干扰区对生态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存在会影响到河流形态的多样性,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导致水域生物群落多样性的降低,进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具体表现为水利工程影响到河流形态和河流蜿蜒型的形态,河流原本的格局被打破,生物的异质性降低,水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发生具体表现为河滨的植被、河流植物的面积减小。鱼类的生存条件、产卵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出现物种的减少、数量的减少。另外还表现为对河流形态的均一化、非连续化以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

1.2水利施工干扰区对水土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各种操作都会对水土造成影响。例如弃土弃渣在遇到降雨侵蚀力和径流冲刷力的作用下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水土侵蚀,直接影响到下游地区。这种水利工程的影响,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加上水利工程需要采石取土,这个过程也会破坏地表植被,还会破坏原有地貌的水土保持功能。表层的土被运走,剩下的就是土壤母质、易风化岩石风化壳,表层结构的土壤没有了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在遭遇降雨的过程中地表水转化为地表径流,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

2水利施工干扰区的水土保持

2.1做好边坡防治

针对边坡,目前可以采用的边坡防治包括减载和压坡、排水工程、锚固技术、钢筋混凝土支挡结构、坡面防护。针对施工干扰区的料场、弃渣场的水土保持,可以考虑建挡土墙工程和排水沟的方式。考虑到废弃的土、石、渣堆放在场内,一旦遭遇到雨水的冲刷非常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为了避免固体堆积物和覆土的冲蚀、发生滑塌和崩塌等等,通过修建挡土墙加强防护。还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手段加强水土保持工作[4]。例如种植植物,或者是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针对比较陡峭的地方采用修筑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拦蓄径流、土壤,然后再种植植被,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改善土壤的条件。其中树种的选择也是考虑的重点,一定要选择生长迅速、枝叶茂密、耐干旱、容易繁殖的树种。同时也要注意异龄林、混交林的营造。还需要保证水分平衡,避免造林密度过大。例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区)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三峡工程自1994年12月正式开工,至2009年全部完工。其中整个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模大,完成水土保持浆砌石工程36.16万立方米,抛石工程77.13万立方米,砼浇注工程87.15万立方米,排水沟工程8.05万米,土地整治工程198.64公顷;植物措施面积719.78公顷;水土保持总投资9.04亿元。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坝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目标明确、措施得当,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落实。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突出,扰动土地整治率98.97%,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7.75%,拦渣率98.85%,土壤流失控制比1.47,林草植被恢复率97.59%,林草覆盖率35.48%,均达到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一级防治标准。三峡工程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致力打造三峡坝区“三轴并行,五级叠翠”的生态格局,制定了《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将水土保持工程管理纳入工程建设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保证了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和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工程建设中注重科技支撑,采用了高边坡生态恢复等先进技术、施工工艺及材料,减少了对地表的扰动,加快了植被恢复,推动了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进步,实现了水土保持工程和主体工程的同步推进,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2.2实现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深入结合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的方式,通过将边坡坡面进行修正,然后在坡面上铺正六边形的混凝土框砖形成蜂巢式网格,在网格中铺上种植土,再在砖框内栽草或者种草。这种保护方式能够有效分散雨水径流,减缓水流速度,对保护草皮生长有一定意义。或者是采用种植植物护坡的方式,这种方式施工的效率高,其防护的效果也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基质条件比较差的边坡中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防护措施。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在实际中的应用也比较多,这种方式既可以达到防护边坡的效果,又能够恢复植被。例如,向家坝水电站工程中枢纽工程建设、施工场地布置、料场开挖和渣场填筑等施工活动,直接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施工区占用现有植被覆盖以后,将完全转变为人工建筑,使原本就较为单一的景观生态结构进一步简单化;工程直接占用地将完全毁坏原有的植被类型,植被生物生产力将发生变化,生产量损失为7391.53t,各植被类型损失的生产量以果园、经济林、管草丛所占比例较大,占83.24%,农田占12.86%。另外,工程占地、工程开挖与回填、工程弃渣都会对水土流失产生影响,因此该水利工程积极做好对陆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湿润河谷经济林区、营造水土保持林或水源涵养林、建设好基本农田、恢复植被加强陆生生态的环境保护工作。为加强水土流失的保持工作,在大坝枢纽区、道路防治区、石料场区、弃渣场防治区、施工营地区都重点做好水土保持。

3水利施工干扰区的生态恢复

所谓的生态恢复,如果是采集各种手段将原本的生态系统恢复难度较大,只需要在合理的内容组成、结构格局、异质性、功能四个方面能够都达到,就可以认为是达到了生态恢复的效果。生态系统由于受到水利工程施工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想要单纯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需要很长的时间。就算是通过人工措施进行恢复其难度也比较大。这不仅需要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有生态保护的意识,还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生态保护手段。

3.1实现基质的改良与恢复

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对介质进行改造,确保其能够适合植物生长。一般都会选择耐旱、耐贫瘠、固氮、速生、高产的草本或者是灌木[6],这类植物生命力顽强,能够迅速成长,并且成为永久性的植被。固氮植物能够改善土壤的养分情况,或者是采用物理或者化学方法直接改良介质,实现生态恢复。这种方式适用于基质的结构和功能完全丧失的地方。在施工干扰区域,土壤会因为开挖、弃料的存在等各种原因,导致表土流失、营养破坏,这种破坏力与影响力是巨大的,从经济角度考虑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直接改良介质[7],有一定难度。加上部分区域的施工破坏程度严重,单纯使用植物改造效果不佳,因此最好能够采用生态结合经济的方式,合理应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在植被恢复方面,由于施工干扰区的表土和植被会被工程施工破坏的面目全非,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要很长的时间,为了减少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定要合理安排施工。

3.2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生物多样性包含了物种的多样性等等。生态恢复中的关键就是生物体的恢复[8],其中乡土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着更加强的适应性,其展现出来的繁殖能力和传播潜力更加明显,其也更加适合与当地仅剩的天然群落结合形成更大的群落,对实现各类生物的协调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因此,在加强生态恢复的过程中,发展乡土物种成为了其中关键的一部分。在开展生态恢复的过程中,重点考虑温度适应型、土壤适应型、抗干扰型的品种。从物种层次考虑,应该根据退化的程度选择阳生性、中生性、阴生性种类并合理搭配[9]。同时还需要考虑物种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预测自然的变化、种群的遗传特性以及可能影响到种群存活、繁殖和更新的因素。重点从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果、功能去考虑。例如,四川省乡城县玛依河水利工程,是从玛依河向硕曲河引水的跨流域引水灌溉工程。该工程由首部取水枢纽、总干渠、跌水电站以及河东干渠等主体工程组成,取水枢纽为闸坝式,首部枢纽水库具有日调节性能,正常蓄水位3309.0m,总干渠引水流量6.8m3/s,河东干渠渠首引水流量1.1m3/s,从取水首部枢纽的进水闸到河东干渠终点全长近40km,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52957亩。该项目随主体工程施工的同时,实施了环境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在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区内的各类开挖面、弃土弃渣等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理,各料场、渣场、施工迹地等进行了整地,并采取了绿化或复耕措施。电站设备检修废油交由供应商回收处理,施工及运营期的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处理后用于附近农灌。电站施工期及运行初期环境保护工作由乡城县玛依河水利电力资源开发公司负责管理,设有专人负责环保设施的运行、设备的定期检修维护和环境保护档案的管理。制定了岗位职责、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并按规章制度执行。生态恢复及水土保持调查结果显示该工程水土保持设施已于2012年10月通过了四川省水利厅组织的竣工验收(川水函[2012]1901号)。根据工程环评阶段调查和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本工程所在区域未发现珍稀植物种类分布,没有大型野生动物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工程建设对区域陆生动物的影响较小。

3.3加强生态重建与保护

通过重建的生态植被不可能与原来的自然植被一样,为了能够确保新建的植被适应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选择抗性强的植物,通过加强管理,从而尽快发挥出植被的功能。另外,后期的管护也非常重要[10]。在实现生态重建之后还需要加强保护工作,在有政策、法规保护的情况下实现对生态恢复区的保护工作,包括能量、物质、水分、养分供给多个方面提供给生态恢复区必要的客观条件。

4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存在的干扰是会一直存在的,这种情况下,只有在具备环保意识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各类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恢复工作,充分利用水利施工干扰区剩余的自然资源,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保障。

作者:张继宝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施工干扰区水土保持篇3

尼尔基水利枢纽位于黑龙江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的嫩江干流上‚见图1。水库总库容86.11亿m3‚是国家“十五“计划批准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项目之一‚具有防洪、工农业供水、发电、航运、环境保护、渔业养殖等综合效益‚是嫩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治水旱灾害的控制性工程‚也是实现“北水南调”的重要水源工程〔1〕。由于工程施工‚大量开采土、石、砂砾料‚以及弃料、弃渣的堆放‚对地表水质、大气质量及周边植被均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使得尼尔基水库施工干扰区内原有的地形、地貌发生了较大改变‚原有的表层土、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2005年年底尼尔基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全部竣工‚结合工程的特点和水库施工干扰区的具体情况‚开展尼尔基水库施工干扰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景观建设规划已势在必行。图1尼尔基水利枢纽施工位置示意尼尔基水利枢纽所在地属寒温带季风气候区‚坝址处多年平均气温仅1.5℃‚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40.4℃;最大冻土深度2m‚多年平均无霜期134d;多年平均风速为3.3m/s‚历年最大风速可达25m/s‚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如此寒冷的气候条件‚使得尼尔基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生态环境修复的难度较大‚为此‚本文专门探讨尼尔基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生态环境修复与景观规划问题。

1规划设计理念与指导思想

生态意识在我国古已有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告诉我们生物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协调的关系‚“水深而回‚树落而粪本”提出了物质循环转化的观念〔2〕。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利用生态学机制与原理调控环境、保持环境生机是本次规划设计的理念。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如下。(1)引入“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3〕‚构建具有多种景观生态类型的生态园区‚集生态环境保护、景观、休闲娱乐为一体‚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要求。(2)重视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4〕‚合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在保证满足生态环境保护、休憩、景观娱乐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投资。(3)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简化维护程序‚降低管理成本‚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绿化美化效益〔5〕。(4)按照适地适树原则〔6〕‚选择适当的树种‚大面积发展乡土树种‚慎重少量引进外地树种‚强调生态的适应性‚保证成活‚正常生长。(5)以点连线‚多条线组合成面‚点、线、面有机结合‚突出重点景观。(6)在建筑造型上力求轻盈、精致‚与秀美的水面、山色相协调。

2主体方案构思

2.1植物选择

2.1.1树种选择

植物是地域性自然景观的指示性元素‚也是反映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具代表性元素之一〔7〕。植物种类选择‚应遵循自然性、地域性、多样性、指示性、时间性、经济性等原则。由于水利枢纽施工干扰区经施工破坏后‚自然环境已十分恶劣‚因此‚必须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好的乡土植物建立初期植物群落‚以减少灾害‚保护土壤防止侵蚀、促使形成良好的微粒及聚集营养。①主坝下区域。此部分为全区的主要景观区‚要通过不同树种的合理搭配‚在色彩、层次和线条上突出对比效果‚展示树体的局部美、个体美和群体美‚增强整体的艺术效果。规划中选择白桦、红松、落叶松、蒙古栎、山杨、垂柳、茶条槭、稠李、山荆子、丁香、榆叶梅、绣线菊等能够适应当地寒冷气候且观赏价值高的乔灌木。②土石料及混凝土等加工场所。须在人工辅助下选择耐性强、生长快速、萌孽性强、具有良好水土保持作用的植物‚以改善土质为主‚同时兼顾美观。据此‚规划中选择沼柳、蒿柳、蒙古柳、垂柳、旱柳、旱杨、榆、白桦、稠李、黄刺梅、丁香、绣线菊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乔灌木。③土质条件十分优越的左右两副坝坝下部分区域。依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喜光、耐寒‚耐干旱瘠薄‚且经济价值高的榛作为果园主栽树种‚同时搭配杏、李等增加观赏性‚增加经济收益的同时创造多元景观格局;在左副坝坝下建花果园‚以山楂、沙果、海棠果等深受当地人喜爱的果树为主栽树种‚以经济效益为主‚同时增加其季节性景观。

2.1.2地被选择

尼尔基水利枢纽地处内蒙古与黑龙江交界的寒冷地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大多数的成坪草种均无法适应其巨大的温差与干旱条件‚而能够适应这里恶劣气候的少数草种又造价很高‚并且维护困难。因此‚本次规划设计重点考虑当地野生地被植物‚经过详细调查选出美观、抗寒抗旱、生长力强的紫花地丁、小糠草、白花车轴草、紫斑风铃草、波斯菊、落新妇、银莲花、红花鹿蹄草、旋覆花、矍麦等10几种当地野生植物‚按照不同花期、颜色进行合理搭配‚再辅以部分耐性强的优质成坪草种‚不仅降低了采购及维护成本‚而且可体现地方特色‚以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2水体处理

施工结束后‚主坝下遗留了一条宽100m‚长近2000m的导流明渠‚难以进行回填‚且其两端在工程结束后均被拦断‚渠中水成为死水。该区在施工前为农用地‚周边土壤基础较好‚适于植物生长。考虑植于水边大量优质芦苇‚形成美丽壮观的芦苇荡‚再适当点缀一些当地产的千屈菜、香蒲、水葱、小白花地榆、薄黄芹等增加色彩‚丰富景观内容‚增加规划区内的地形元素。可以直接吸附空气中的浮尘、细菌和有害气体‚同时‚湿地内的水生微生物与植物还可过滤、吸收和降解水中污染物‚彻底净化水质‚从而使导流明渠的水质自净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另外‚由于土石料采挖‚主坝下还遗留了面积较大、深度不等、形状各异的几个料坑‚其中最深的料坑达4m多‚周围无任何遮拦‚坑内积水成塘‚依然无法与外界沟通‚成为死水塘。按照“生产结合娱乐”的指导思想‚兼顾景观特性‚将其改造为鱼塘‚取名“渔乐村”。鱼塘岸边以块石叠岸‚水中栽植荷花‚沿岸以垂柳点缀‚再配以各色花灌木‚花红柳绿‚沿岸形成优美的带状景观‚通过塘内的渔业生产‚形成经济效益‚间接带动地方养殖业的发展。

2.3分区设计

本次规划涉及主坝下游及坝两端的征地范围‚面积达8km2‚结合当地地形地势条件‚兼顾民族风俗‚深掘自然山水文化、森林绿色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按照景观自然、管理容易的要求‚将规划区划分为主坝下景观区、老山头及三大系统林木涵养区、左副坝坝下天然森林区、右副坝坝下经济林区等4部分。

2.3.1主坝下景观区

按照“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原则‚规划中利用自然环境‚结合地形及土壤承受能力‚采用草地—疏林—密林的布局方式‚形成由低到高、由疏到密的植物带‚实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与过渡;原导流明渠经设计改造为湿地走廊‚两岸栽植当地适生水生植物‚增加景观元素的同时‚改善渠内水质‚实现水质的生态净化;石料采挖场内所留深坑改造为以养鱼为主的“渔乐村”‚近岸处以水生花卉点缀‚周边空地规划为以中草药种植为主的“百草园”。

2.3.2老山头与三大系统林木涵养区

主厂房与溢洪道之间原为一低山‚人们称之为“老山头”‚水库大坝从中横穿而过‚施工后老山头被分隔为上游下游2个部分‚周边被水所围‚成为孤立于水中的小岛。老山头土质较好‚适于树木生长‚将其定义为林木涵养区‚在充分利用现有树木资源的同时‚增加观赏性强的乔灌木。在未来的发展‚将其定义为绿色生产基地‚经过详细调查研究‚本次规划给出3个建议方案:无土草坪生产、黑木耳生产和水獭养殖。

2.3.3左副坝下天然森林区

尼尔基水库属于平原水库‚其主坝及两侧副坝总长达7.5km‚左右两副坝坝下征地范围虽仅有200m宽度‚但面积却已达数平方公里‚且紧邻公路‚因此区内规划设计应给予足够重视。目前左副坝下生有大量的蒙古栎幼苗‚未来将成为一片繁茂的蒙古栎林。规划中近期以蒙古栎幼苗为地被背景‚再另外植入适量观赏性好、适应性强的花灌木‚构建公路沿线的流动风景线‚远期则随着蒙古栎的生长‚实现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形成美丽的天然蒙古栎林‚当蒙古栎长成后‚可作为柞蚕的养殖基地。

2.3.4右副坝下经济林区

右副坝下与公路相邻的狭长区域土质条件较好‚适宜树木生长。与左副坝相互呼应‚规划中选用山杨、白桦、白榆、旱柳、落叶松等乔木构建经济实用的水土涵养林带。右坝端有灌溉引水洞穿过‚按照地尽其用的原则‚选择以李、杏、山楂、榛等经济作物分别组成“李杏园”和“榛果园”‚形成春观花、夏观果、秋收获的经济园区‚成为规划区内集观赏性、娱乐性与效益性于一体的休闲佳地。

3总结

本次规划设计方案是在实地考查、认真分析并反复修改的基础上确定的。统观尼尔基生态环境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特色与生态环境效益如下。

(1)适地适树‚合理搭配物种。适宜的物种选择是方案实施成败的关键。本地化的植物选择不但可保证成活率‚而且可降低维护费用。通过合理的植物搭配营造丰富的季相景观是规划设计不可或缺的要求‚因此‚规划中除了考虑树木的适生性与观赏性外‚还考虑其生长期的搭配‚兼顾近期和远期效果的设计。在林带栽植中‚以慢生树作为远期效果‚而以速生树种营造近期效果‚实现林带的自然演替与可持续发展。

(2)注重生境多样性的建设。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恢复生境多样性‚修补生物间的营养关系‚重建完善的生态链‚形成生物多样性环境‚是保证规划方案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次规划设计‚我们在尊重场地特征的基础上‚按场地特征的不同及功能需求‚分区修复生态环境‚确保生态修复措施确实适合这一地区‚真正实现场地生境的可持续发展。

(3)生产与娱乐结合增产创收。按照地尽其用的原则‚规划中结合地块位置与现状条件合理划分其功能‚以绿色生产系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本次规划中的“渔乐村”、“百草园”、“花果园”、“李杏园”、“榛果园”等均是“生产结合娱乐”这一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变废为宝‚将观赏性、娱乐性、效益性充分结合‚不仅带来了无形的生态环境效益‚还可以一园多用‚为水库管理单位创造丰厚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玉才‚田晋‚刘颖奇‚等.莫力达瓦旗环尼尔基水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3‚26(4):48-51.

2.刘福智.景园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26-156.

3.单庆‚王昕.城市堤岸景观设计〔J〕.南昌水专学报‚‚2003‚22(1):53-57.

4.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6):3-11.

5.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8.

6.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00.

7.BrianClouston.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7-20.

作者:方国华 夏春风 谢伟光 张静波 李慧军 单位: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 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嫩江尼尔基水利水电有限责任公司环境移民处 北京勘测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