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11:23: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儿科护理安全防范措施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与医院中其他的专业科室相比,儿科更应该注重护理安全。由于儿科所面临患者的特殊性,患儿的处理能力相比成人差,往往不能对自身和身边发生的事件予以准确的描述,因而造成医护人员对其病情了解出现困难,出现护理安全隐患,容易造成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1]。因此,对儿科患者的安全防护是儿科护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保证患儿安全、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的必要措施[2]。本文选择了本院诊治的110例儿科患者,通过分组进行相关指标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对防范儿科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临床疗效的具体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本次研究的需要,对本院儿科在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患儿临床治疗及护理方式相关病历及数据的整理,选择55例在诊疗期间实施普通护理的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在本院治疗期间给予了优质护理干预的55例患儿作为观察组。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一般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儿科护理服务,包括对患儿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指导用药、调整饮食等。
1.2.2观察组患儿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措施包括:
(1)增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根据儿科患者的年龄特点,进行有效的沟通。护理过程中与患儿的良好沟通,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患儿自身的年龄特点,要求护理人员在沟通过程中格外注意自己的语言、语气、表情等等,要采取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与其交流,取得患儿的信任;在对患儿的沟通交流中,家长的作用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注重多与患儿家长沟通,以准确了解患儿的病情、临床反应等,避免因对患儿不了解造成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
(2)规范流程,注重人文关怀。在对儿科患者的护理中,情绪疏导和心理关注是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充分把握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根据患儿的病情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提高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措施的实施过程中,应提升自己的服务意识和人文精神,将患者的健康和心理感受放在首位,对患儿和家属的要求予以充分的理解,并尽力协助解决。
(3)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评价机制,使护理工作有章可循。对原有的儿科护理规章制度进行梳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制度的细化,注重制度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对儿科的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确保患儿的临床安全,减少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另外,还应在结合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护理工作进行奖惩和考评,以促进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对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定期的讨论和总结,及时调整,不断改进。
1.3观察指标
根据本研究统计分析的造成护理意外事件因素,包括坠床、药物使用不当、器材使用不当、烫伤等。对所发生的护理意外事件按照形成因素进行分类的统计记录,并计算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及进行分组比较分析。指标数据以(n,%)表示。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以P<0.05,表示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如下表所示,观察组患儿在实施了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后,与施行常规护理措施的对照组患儿相比,发生护理意外事件的情况有了更加明显的改善。两组患儿不同因素造成的护理意外事件发生情况详见表2。
3讨论
儿科患者的特殊性对儿科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应充分把握儿科患者的年龄特点,结合患儿的具体病情,采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以防范儿科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造成儿科患者发生护理意外事件的因素很多,但患儿的年龄特点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患儿的护理依从性差、缺乏自理能力,无法对自己的病情、感受等进行清晰的表达,极易造成坠床、药物使用不当、器材使用不当、烫伤等临床意外事件的发生。因此,针对给患儿临床造成安全威胁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是提高儿科患者临床疗效的必要手段。本次研究的统计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实施优质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儿各类临床护理意外事件均得到有效控制,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得到了明显降低。由此可见,在对儿科患者的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通过对患儿实施充满人文关怀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减少临床护理意外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儿科临床护理质量。
作者:任珍 刘丹 单位: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儿科护理安全防范篇2
护理安全是指在护理工作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可允许范围之外的机体、心理或功能上的缺陷、障碍或损害等[1]。在儿科的护理方面上,由于患儿的年龄小、发育不成熟等特点,疾病的发生发展没有明确的时间和周期等发展规律,且发病速度快、病情较重等特点[2],因此,做好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针对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护理措施的控制尤为重要。护理工作中,最关键的永远是安全,正因为儿科服务对象非常特殊,所以儿科护理人员更应该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对我院儿科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以来收治的儿童患者3600例进行护理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的分析。其中男1890例,女1710例,年龄3~13岁,平均年龄(5±2.1)岁。所有参与研究的患儿均在院接受治疗且实验过程中均有家长或监护人签署同意书。
1.2临床护理方法: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3600例患儿,都对其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并分析护理安全隐患。所有患儿都根据实际发病情况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处理,并实时跟踪及记录其临床护理表现。最后并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明确其护理安全防范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对护理对策进行探讨。
2结果
3600例患儿在常规的护理过程中,发生安全隐患的共有1760例,总发生率为48.9%。其中由于护理操作因素导致的患儿治疗危机共有711例,占40.4%;因病房因素导致的安全隐患有239例,占13.6%;因护患沟通原因而导致的儿童治疗故障的有549例,占31.2%;由于用药不当引起的安全问题共有86例,占4.9%;其他因素所致的安全问题占175例,占9.9%。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护理人员的责任和技术水平以及护患沟通问题等。
3讨论
3.1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问题
3.1.1护理管理因素:因为存在不健全的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导致各项规章制度不能严格遵循标准来执行。另外,由于科室考核力度不够,以致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行,责任心不强。监督机制不完善或没有效落实,及护理人员的缺乏,工作量又大,以致护理工作得不到质量保证。
3.1.2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由于儿科护理人员工作比较繁琐、工作量又多,同时还会遭到病患家属的质疑和不理解,护理人员常常会感到身心疲惫,对于工作会力不从心,而导致在工作中会出现差错。故作为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职业道德,还要有关爱之心甚至童心,在对待儿童时要具备细心和耐心的品质。科室中若存在个别护理人员的技能或工作流程不熟,工作不细心和耐心的,对患者病情观察不到位,或对于家属提出问题表现不耐心或服务态度不友善,语言刻薄或生硬,甚至和病者家属发生冲突等状况都是儿科病区护理中的安全隐患。
3.1.3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认真,不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交接班时匆匆忙忙,交接不清楚,导致患儿用错或漏用药物等,均会导致严重后果。在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护理记录填写不认真、未规范书写、内容不够连贯、护理记录相符性不好以及未能及时准确的记录都是护理安全的隐患之一。寻房护士在巡视患儿的过程中不够及时,导致病情观察不及时,延误患儿的抢救时机等均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3.1.4护理人员技术水平:医院每年都会有新的护理人员分配到儿科。新的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例如有的新护士穿刺技术不过硬,而儿科的穿刺技术难度相对较高,穿刺技术生疏的护士很难一次穿刺成功,导致患者家长不满意。且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使病情观察不够到位,不能及时的反馈给医师,这也是护理安全的隐患之一。
3.1.5用药安全:儿童的血管壁薄,血管通透性大,且由于患儿大多好动,输液时,针头很容易脱出,穿刺部位容易出现渗出肿胀,给患儿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儿科患者的用药剂量普遍偏小,且个体差异较大,因而配药的程序较复杂,同时药品种类多,更新快,从而导致剂量计算复杂,难以掌握,非常容易出现药物加错剂量的情况[3]。且部分患儿的家属在给患儿服药时不遵医嘱也是重要的安全隐患。
3.1.6护患沟通因素:有些家长本身文化水平比较差,相关的医学知识比较匮乏,而进医院看病但又不遵循医师嘱咐,对于必要的抽血化验等检查存在抵触态度,不愿配合治疗和护理,甚至擅自离开医院。患儿年龄普遍较小,治疗的依从性较差。现在大部分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家长的不满情绪,如静脉穿刺原则上要求一次成功,然而,由于患儿的静脉差异等各种客观因素以及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导致很难达到要求,从而引起家长的不满。这些都是儿科病区护理的不安全因素。
3.2护理对策
如今,对于我院儿科科室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那么会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引起护患纠纷甚至使护患纠纷升级,从而降低患者的满意度,给医院带来负面的社会影响。
3.2.1完善规章制度:近几年的护理工作中,有很多医院都通过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护理常规、规范为标准,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以及护理工作的开展现状为标准,制定出了科学、规范、相对完善的规章制度。儿科护理与其他护理相比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护理工作中一旦出现护理人员不按规章制度的说明工作的情况,极易导致严重后果。
3.2.2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全科医护人员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使得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做到正确的维护自身、婴儿以及患者家属的权利,并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3.2.3确保患儿用药安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用药安全知识的学习,熟悉药物配伍的禁忌,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配药时准确计算出加药剂量,做到细致不慌乱。对护理人员进行儿科护理相关的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静脉穿刺水平,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同时密切留意穿刺部位的皮肤温度、颜色及观察可出现渗漏肿胀,若发现穿刺部位肿胀则马上改变穿刺部位,并采用25%硫酸镁湿热敷肿胀部位,以减轻病患的疼痛[5]。同时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用药知识宣传,用药时严格按照说明书和医嘱服用,输液时严禁擅自调快输液速度等。
3.2.4加强护患沟通:在护理工作上,护理工作的成功的关键条件是护患之间的良好沟通,尤其是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如果没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则很难进行护理工作,也达不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甚至会对患儿会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从而延长了患者康复的时间,而良好的护患沟通则能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通过深层次的沟通,可以促进护理人员对患儿的了解,从而有利于进行针对性护理,加快患儿的恢复。护理人员不仅要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还要把患者作为亲人看待,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时时慰问和帮助患者为患者提供高质量以及行之有效的帮助。儿科护理安全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包括护理人员的因素、病房因素、管理因素、用药安全以及护患沟通等因素。只有认真落实各项制度措施,不断的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护患沟通等才能消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
作者:刘丽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医院儿科
儿科护理安全防范篇3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儿科病人具有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对病情无法诉说、不配合等特点,使儿科工作繁杂琐碎、工作量大,成为护理工作安全隐患的高危科室。
1护理安全隐患
1.1护理质量管理方面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监控不力,法律意识不强,职业道德教育薄弱、对患者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认识不足,护士人力资源配备不足,医护比例失调等诸多因素都会引发护理人员不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或不仔细观察病情变化,易发生差错事故[2]。
1.2护理人员方面
1.2.1护理能力参差不齐
儿科护理任务重、工作量大、护士身心疲惫是构成护理工作不安全的重要原因,加之低年资护士增多、资历浅,临床经验不足、情绪容易急躁、“慎独”意识不强、主动巡视病房意识差,分级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均可造成护理行为不当或过失,甚至出现差错,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不安全感或造成不良后果。
1.2.2护理技术不够熟练
由于护理专业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儿科,患儿家长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要求很高,儿科护理操作难度大,而且护理人员存在缺编状况,低年资护士及聘任制护士增多,儿科护理专业技术欠熟练,心理素质不够成熟,特别是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和静脉采血、危重儿急救技术等方面不够熟练,容易诱发纠纷。
1.2.3护患沟通障碍
儿科素来被称为“哑科”,患儿不善表达自己的病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护理人员合作能力差,家长过于疼爱孩子,加之儿科工作繁杂、琐碎和紧张,护士急于完成工作,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诉说就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前向患儿家长解释不到位,缺乏沟通技巧。
1.3患儿家属方面
护理工作是一项护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活动,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赖于患者的配合与支持。患儿家长缺乏对疾病的认识,溺爱儿童,盼望护士注射技术能“一针见血”,药到病除,当现实和期望值偏离时,则会产生不满情绪。家属对医院提供服务的看法,对所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不满意,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等,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都会对护理行为产生干扰。
1.4环境设施方面
病房的硬件管理存在缺陷,病区地面湿滑易导致跌伤,床旁无护栏易造成坠床,安全设施损坏等。由于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局限,引起家属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
2防范对策
2.1转变服务意识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健全监督和质量控制机制,护士长不定时督查各班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各项护理制度执行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丰富护理服务内容。并且从思想上转变服务理念,坚持优质服务,明确护理工作目标,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范,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纪律性,增强其执行的自觉性,消除有章不循的现象,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定期培训和考核。收集护理危险因素,科内每月组织缺陷分析和护理安全讨论1次,就现存的或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2.3强化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培训
加强业务学习、“三基三严”和操作技能培训,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护理队伍的综合素质,重点加强年轻护士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如小儿急救、头皮静脉穿刺等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经过强化培训,丰富专科理论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2.4注重护士沟通技巧培养
儿科护士应加强语言及非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掌握沟通方式与技巧,学会慎言、能言、善言,有效地和患儿及家属沟通,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之间的距离,达成一致共识,开展换位思考,实施人文关爱护理,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2.5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护士应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自觉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利,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从而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对日常与护理有关的潜在法律问题,加以分析研究,增强预见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2.6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为满足社会对医护服务的需求,加大了护士工作量,造成护理人员相对不足,护士超负荷工作,常因心烦、乏力、急躁和焦虑等情绪影响工作。儿科护理工作存在技术要求高、风险高、工作任务重等问题。应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弹性调整,以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7环境方面
加强病房硬件管理,改善病区环境,床挡加固以防患儿坠床,对家属进行安全宣教,提供整洁、安静、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3小结
护理安全是反映护理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是保护患者得到良好护理和优质护理的基础,对维护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治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安全管理意识,不断提高护士责任感及业务技术能力,增强护士慎独精神,完善儿科护理的内涵质量。护理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病人安全,因此护理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安全知识学习,正确评估分析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促进护理安全,提高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潘韶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49.
[2]阎成美,翁庐英,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7):547.
作者:辛春兰 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