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2 14:42: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案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德育一般指针对学生展开的道德教育与培养。高中生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对于外界环境的不良诱惑有时无法抵御。因此,教育工作者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时,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一个人的根本,德育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格。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注重学生品德的养成。教师这一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德育不只是思想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如何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开展德育是值得生物教师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作为一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首先自己得有“德”。师德是一名教师的灵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会以教师为准,会向教师学习,教师的人格是一种无形的、不可估量的力量,其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坚决遵守教师道德规范,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身作则,要做学生的榜样,自觉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坚持以德立身、自尊自律,提升人格品质,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教育和感染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二、抓住课堂,适时渗透德育
高中生物教材中有许多教学资源可以用于德育教学,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深挖课本中所包含的德育素材,合理地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将德育无声地结合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智育和德育的有机统一,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并落实以德育人的教学任务。在生物课堂中渗透德育要有针对性。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和需求是不同的,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1.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品质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许多成果是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努力取得的。能够坚持不懈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凡是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具有脚踏实地坚定不移的精神。生物学中涉及许多科学史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讲解最后的结论,应该注重科学史的介绍,将涉及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或研究历程作为情境导入生物课堂中,这是一个渗透德育的良好机会,同时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必修一中“光合作用过程”,是由许多科学家不断探索的结果,其中英格豪斯重复了500多次普利斯特利的实验,最终得出了光合作用是需要光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始终难忘年少时人们的饥饿和贫穷,怀着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每天弯腰驼背地在田里查看一株株水稻,一次次失败甚至是地震都没能让他退缩,最终才获得成功。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介绍,使学生能真正明白,正是科学家们这种不忘初心、不怕失败的科研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有了诸多生物史上的重大发现。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成功都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拼搏得来的。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较大,有时候会觉得学习很辛苦,容易出现懈怠、消极的态度,进而影响后期的学习发展。生物教师以科学家的科研历程激励学生,提升学生的抗压抗打击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建设,帮助他们树立坚持不懈的决心和愈挫愈勇的信念,从而更好地面对高考。这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也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信则国自信。爱国是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分重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我国伟大的生物科研成就与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科研的进展,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祖国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比如在学习必修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胰岛素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1965年,中国科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从此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又如,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是一种新的抗疟疾的药物,并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本土中国人,教师可以将这些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作为拓展内容引入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科学成就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光辉业绩,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尊心,唤起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坚定学生为祖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3.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生命是无法重来的,只有一次机会,所以每一个人都要珍惜。生活中很多常见的疾病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引起的。因此,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都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相关的教材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该方面的培养。比如“血糖调节”涉及的糖尿病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听到过的疾病,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课上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了解到糖尿病的种类、症状及发病原因。“免疫调节”涉及的艾滋病的知识,“体液调节”中相关的多种人体激素等,这些都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经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们意识到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洁身自好,不做危害自身的事情,在有限的生命中书写自己的美丽人生。此外,通过“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学生了解到遗传病的致病机理和危害,明白有些人生下来就患有某种不可治疗的疾病,这是他们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能歧视他们。
4.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与学生探讨生态系统问题时可以融入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就像一个有弹性的气球,当外界作用超过它的弹性限度时它就会爆炸。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呈现一些环境遭到破坏的实例,比如过度放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树木的乱砍滥伐会引发温室效应,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危害性,使学生形成一种危机意识,引发学生对全球生态问题的关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的生态意识,激发他们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热情。
5.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要进入大学的校门,面临着专业的选择,大学所学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因此,在高中学习期间,教师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充分融入生物课堂中,为学生今后专业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这些内容的教学中,会提到一些生物学技术手段,如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疫苗的制备、试管婴儿等,这些技术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人类,让生活更美好的,进而认识到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都是在为社会做服务和贡献的,都是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所以,学生要跟从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树立职业理想,今后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三、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德育
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后可以找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进行爱心谈话,帮助学生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可以组织开展生物学相关的社团活动,比如制作生物标本,通过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德育对于每一名学生都很重要,因此,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注意将生物学知识与德育整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深化德育内容,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春霞 单位:江苏邗江中学
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篇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中是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使其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理性参加技术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目前,如何开展德育已经成为当前高中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利用全科学的优势,不断挖掘学科中的德育教学资源,在专业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形式,在不断的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高中生物学科的内容与德育的联系比较紧密,教师可以通过借助相关知识资料以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实施德育,提高生物课程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事物。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学习、获取信息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快捷的信息交流与传递渠道,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信息安全问题。高中生在浏览网页信息时,很难分辨其中一些信息的价值,一些极端且消极的信息会影响高中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导致高中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形成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可以从生物课程的相关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形成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在网络中读取一些有营养的书籍与信息,防止其遭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比如,在教学《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相关内容时,生物教师就可以以遗传性状作为切入口,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与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讲解激素调节及细胞工程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过程向学生普及人体繁殖的相关知识,强调对新生命的敬畏,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网络图书读物,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科学。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知道青春期的第二性征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都是正常的现象,要学会保护自己,保持与人交往的规范。
从生物学发展与研究的历史方面入手,灵活开展科学求实教育。生物课程中包含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与技能,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立足于生活实际,灵活开展科学求实教育,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挖掘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德育资源,将其渗透到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教师可以从生物学发展与研究的历史方面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先辈研究与探索的不易,体会生物科学知识研究的曲折,进而培养学生的生物知识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及独立探索能力。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利用提问探讨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研究诺贝尔化学奖通道蛋白酶研究成功的原因。在讨论与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科学家经历了很多失败与坎坷,一直用自己的热爱坚持自己的事业,同时保持着严谨的求实精神,才取得了重大的研究突破。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不易,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进而在内心产生对其的崇敬之情。这样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与创新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榜样的力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展示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科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与道德品质。在现代中学教育中,无论是哪个课程都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与优良品质,同时感受我国的科技文化进步,产生文化自信,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不断推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结合生物知识为学生介绍生动有趣的内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网络中搜集一些有关我国科技文化成就的视频资料在生物课堂中展示,激发学生心中的爱国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比如,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走进细胞》内容前,可以在生物课堂中与学生分享我国近代在生物学方面的伟大成就。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提前从网络中搜集相应的资料,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在课堂中展示,加深学生对生物技术及国家成就的了解,提升其心中的自豪之情。我国生物科研人员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在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遗传方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免疫医学保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研制成功了人工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教师能够使用的德育内容不限于以上内容,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进步与强大,进而产生浓厚的爱国情感,推动其学习报国。综上所述,全学科德育已经成为一种先进的德育方式,而高中阶段更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与思想观的重要时期,只有落实德育才能成人成才。因此,各学科教师应该重视德育,对高中生物学科来说,教师应该充分挖掘生物课程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唐文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
生物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篇3
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护航作用,如今德育已被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1]这四个核心素养均以立德树人为基点展开,其本质内容就是德育。
一、强化生物学科教师的德育意识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更要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给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榜样。首先,生物教师需要具备德育意识,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在课堂教学或者课外活动中融入德育观念与思想,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高中生物学科教研室可集体开展讨论或备课,一个人的思维有限,但是一众人的思维是无限的,教师之间相互弥补、共同探讨,这也是一个思想道德强化的过程。最后,学校可以开展常态化的德育讲座,请优秀的思政课教师讲授自己的实践经历或网上观看精品思政课,强化教师的德育意识。德育教育和德育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的集中学习和训练,教师的德育意识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依托教材在生物课堂中贯穿德育理念
为方便高中生物教师更好地在教学中实施德育,现就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涉及的德育内容进行了整理。
(一)生命健康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涵彰显出生物学科与生命健康教育息息相关。教师需要根据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体系,挖掘出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内容并构建生命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生命的诞生、生长、发育、变异、衰老及死亡,对生命呈现出珍爱、敬畏、尊重和保护之心,从而由个人到他人、由学校到社会地都来关注并重视生命健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使学生成为健康中国的敦行者与促进者。例如,在学习“受精作用”“生殖和发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索受精及孕育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明白生命从孕育到诞生的过程并不容易,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在学习“动物激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男女第二性征的发育,适当延伸性教育知识,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细胞的癌变”一课中,教师可以讲解癌症产生的原因及危害,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珍爱生命。在学习“人类免疫调节”时,教师可结合2018年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造假事件,教导学生接种疫苗可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但是不合格的疫苗会危害人体健康,从而渗透生命健康、法律道德等知识,倡导学生共同守护健康中国。
(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反映科学发展内在要求并体现在科学工作者身上的一种工作状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严谨、务实、理性执着的态度,追求真理、敢于质疑的创造性思维以及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生物科学史或实验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可以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坚持真理,帮助其树立崇高的精神信仰。例如,在讲“杂交水稻”时,教师可给学生拓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救活了中国亿万人民,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但是,当袁隆平面对众多国外的邀约时,他却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价值在中国才能真正得到体现。”[3]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袁隆平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教材中还有很多隐藏的事例,教师可根据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病毒是生物吗?病毒与动植物这些生物有什么不同?病毒如何生存和繁殖?),引导学生探讨2003年的SARS病毒和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以及疫情期间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体现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又如,在讲“蛋白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为学生补充我国科研人员第一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牛胰岛素的相关故事。在实验室设备条件异常简陋的条件下,科学家们坚持完成了这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胰岛素的人工合成,打破了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界限,这是人工改造生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此外,还有八年耕耘,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最终揭示出遗传规律的孟德尔;敢于质疑,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基因连锁互换定律的摩尔根;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沃森和克里克……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科学家们勇于挑战困难、探索新知、敢于质疑以及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
(三)基因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试管婴儿的成功、太空育种等生物技术案例,使转基因、克隆等基因工程技术被人们所熟知,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有些人想运用这些技术来挑战人类道德的底线。在讲解“基因”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实例,贯穿基因安全教育。例如,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公布一对CCR5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引起了学术界的轩然大波以及社会舆论。教师可就此热点事件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基因安全问题。另外,在“人类遗传病”的学习中,教师在讲解遗传图谱时,可以给学生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关于血亲结婚的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5]让学生自主讨论这样规定的原因,之后,教师再潜移默化地进行基因安全教育,告诫学生近亲结婚所产生的后代患遗传病的概率会增大,从而引起学生对于基因安全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姻观。
(四)环保意识
在高中生物学科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两章中,教师可指出我国乃至全世界各国现阶段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教师可列举一些新闻报道,展示一些触目惊心的图片以及数据,让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伦理道德。例如,我国在青藏铁路施工期间,为了不影响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正常生活,在路基修建上专门为它们设计了涵洞。在葛洲坝水利工程建设中,考虑到大坝建设将破坏中华鲟的生殖迁移,为此专门成立了长江中华鲟繁殖研究所。中国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仍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加强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辩证观念
纵观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其中包含很多辩证唯物主义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生物必修一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凋亡等章节的学习,理解生命源于物质,依托能量不停循环,致使物质不断变化。在生物必修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基因的本质与传承,了解生物进化与适应的过程。在生物必修三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从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知道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运用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规律指导学习和实践,逐步建立关于生命的物质性、整体性、统一性、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科学思想与观念。
三、在学科活动中渗透德育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可以利用课外活动达成德育教学的工作目标。
(一)以实验课为基础渗透德育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课上,教师可带领学生探索生命生长发育的本质,培养学生探索真理的精神,同时教导学生敬畏生命。此外,在实验课上,教师可叮嘱学生爱护公共物品,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分组实验时,进行团结分工协作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组织学生野外实习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二)以课外活动为辅助渗透德育
在学习完“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章时,教师可布置课后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利用泡沫塑料、橡皮泥、木板、纸板、纸片、塑料袋、线绳、大头针等材料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既让学生巩固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器之间的相互协作知识点,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团队精神。学习“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如用包裹中药丸的球形蜡制盒做磷脂分子的头部、用废旧电线做尾部、用泡沫塑料做各种蛋白质等,让学生对生物膜的分子组成和空间结构有深刻认识,同时又达到废物利用、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
(三)以节日活动为契机渗透德育
生物教师还可以和学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开展主题活动,比如植树节进行植树造林活动,世界水日进行水质调查等活动,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进行相关的宣传海报制作并开展相关讲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加强爱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珍爱生命、洁身自好等思想道德修养。总之,德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教师在进行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的同时要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实现学科知识与德育合,真正意义上达成“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切实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沈立福.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成功(教育),2012(22).
[3]惠慧.高中生物教学中基于杜威德育理论的德育实施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6.
[4]武健.活用生物课程资源有效渗透德育教育[J].中学生物教学,2016(6).
[5]程凡凡.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应用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
[6]陈国.高中生物学学科德育的内涵及实施路径[J].生物学教学,2020(2).
[7]蒋进.浅谈德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中学生物教学,2018(6).
作者:肖小君 李霞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