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对策3篇

时间:2023-01-17 11:59: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对策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对策3篇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篇1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作物生产对我国发展基本国情有直接影响,为了能够实现农作物品质及产量的提高,就必须要在种植农作物期间,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引入更为有效、先进的防治技术,降低农作物感染病虫害的概率,保障农产品的健康、绿色、安全,为我国农业持续化、稳健化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一、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病虫害种类多且繁殖快

农作物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其间最为常见也最为高发的问题便是病虫害,其种类较多,若防治不及时繁殖较快。目前,农作物由于所处的生长环境有所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差异较大,加之耕种不同农作物的时间与其自身的生长特性有所差别,导致不同的时段内,均有可能遭受到病虫害的困扰。就现状而言,环境是造成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如果所处地区环境较为恶劣,例如:土壤长时间雨水浸泡或长时间干旱、空气质量不佳、种植密度高、透风性或密闭性不良等,均会滋生病虫害,造成其大面积快速繁殖[1]。同时,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爆发后增加控制的难度。

(二)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缺乏、推广方式滞后等情况,不仅影响到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也影响农业进一步发展。同时,在推广、示范防治技术时,缺乏在农业基地构建起相应的引导、激励机制,造成种植农作物期间,难以认可并发挥新技术的作用,无法有效提高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成效。

(三)未及时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广大种植户在开展防治病虫害工作期间,往往难以有效掌控好时机,导致病虫害的防治成效不理想。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初期,未细心观察,未及时发现,导致错失最适宜的防治期。只有在大面积爆发病虫害后,才引起种植户重视,而此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与精力来控制恶化[2]。除此以外,种植户防治病虫害时,多数都采取大量喷施杀虫剂、农药,错误认为只要加大喷施浓度,便会取得良好的防治成效,此种错误认识不但会严重破坏农作物的生长,而且造成四周的环境污染,致使当年农作物的品质与产量受到严重影响。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一)抓好监测并提高预警水平

引进先进的设施仪器,提高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的水平,从而做好监测、预警工作。种植户应该同相关部门之间做好联系与合作,强化管理并监督病虫害预报情况,实现病虫害预报的可视化、网络化,有效管控病虫害的蔓延速度。另外,构建一个较为健全且完善的监测程序,通过计算机软件等辅助性高科技设施的运用,实现全覆盖、全天候、全年监测农作物是否有病虫害的迹象,以利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消杀,实现农作物品质、产量的提高,为广大种植户谋求更多的收益[3]。

(二)做好不同农作物的针对性防治工作

种植的农作物不同,其发生的病虫害类型也有差异,如果采取相同的防治方法或是相同的药物,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成效,也会由于药物、方法的错误使用,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此,种植户必须要将田间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作为依据,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来提高防治的效果。以我国种植频率高、面积大的几种农作物为例,其防治措施分别为:1.玉米。其最为常见也最为高发的病害为禢斑病,严重危害玉米叶片,叶片出现大型的梭状黄褐色或青灰色病斑,不利于玉米的正常生长。可利用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粉500倍液喷施防治。同时,玉米螟是一种高发的、钻蛀性的害虫,主要蛀食玉米叶片,造成叶片呈现出多个小孔,对其积累碳氢化合物以及光合速率造成影响,削弱其长势,降低籽粒的产量。每亩可利用250克30%辛硫磷颗粒剂,同量度适中的细沙混合对叶片进行喷施,也可每亩用200克3%甲柳克,于小喇叭口期置入心叶中,提高防治效果。2.小麦。纹枯病扩散性较高,小麦染病后叶鞘处有水渍状、椭圆形的灰白病斑出现,导致小麦植株大量枯死,降低小麦的产量。防治此病应每亩用4毫升的井冈霉素喷洒,每周一次。另外,小麦常见虫害吸浆虫,其幼虫会吸食麦粒内的营养,导致成熟麦粒呈现出空的状态,影响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可每亩用25千克的细土、200毫升水、40%甲基异硫磷乳油混合用药,并将药物翻入土中,起到防治的作用。3.大豆。根腐病及大豆蚜是大豆作物常见的病害及虫害。根腐病会导致植株的叶柄下垂,且叶片呈现枯黄色,主根下半部、须根腐烂,荚数明显减少,瘪荚、空荚的发生概率增加。在防治该病害时,根据种子重量的0.2%,选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安克可湿性粉剂予以拌种。生长过程中,可利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以及50%安克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防治。大豆蚜主要在干旱、高温的环境下繁殖较快,吸食嫩叶的汁液,导致茎叶卷缩,影响大豆根系的发育,降低大豆的产量。可每亩用30~50克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与50升水混合进行喷施,或每亩用25~30升水、6~8克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三)加强病虫害防治药物的市场管理工作

坚持防治病虫害的药品市场管理规范化,严格监管生产防治药物的厂家,要求其清晰标示防治药物的性质、种类以及剂量、使用说明等信息,同时,还要具备国家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出厂合格证以及营业执照等资料,方可进行生产防治药物等工作。同时,相关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派遣工作人员到市场抽检防治药物,对于药物成分不符合规定、缺乏相应资质的药物产品,及时勒令生产商停产停售,以此来保障种植户购买到合格的病虫害防治药物,提高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成效,同时避免对种植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安全种植与生产农作物,能够有效维护群众的食用健康,因此,无论是农业部门还是种植户,均需要对防治病虫害工作高度重视,积极引进先进的防治技术,强化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及水平,提高防治成效,保障农作物有更好的品质与更大的产量,不仅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也为我国农业健康、长远发展发挥出理想的推进功效。

作者:秦成保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农业农村局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篇2

病虫害是农作物的重要灾害之一,具有种类多、影响大、范围广及可传播等特点,如果不及时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易出现大规模破坏,对农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在以往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单一依靠化学药剂进行处理,不仅会提高病菌、害虫的抗药性,而且会导致农作物出现农药残留问题,引发农产品安全问题。另外,重防治轻监测、防治技术落后、体系不健全等也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1]。因此,需全面分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生态环境,制订完善的解决策略,增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意义

病虫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及品质,阻碍了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用地急剧减少,但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农业生产者需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产品高质量稳产、增产,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害,能减少农作物生产损失,满足社会对于农产品的需求。

1.1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式主要有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样化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满足不同农作物的病虫害治理需求,有效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影响,避免出现病虫害大面积传播等现象,保障农产品正常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4-5]。在农产品品质方面,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能实现优劣互补,避免在病虫害治理中出现农药残留过度、土壤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产品品质,确保食品安全。

1.2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农作物生产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病虫害的发生会对农作物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导致区域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下降。若不及时、有效防治病虫害,易出现大规模的危虫害,进而导致农作物出现绝收等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6],借助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来降低病虫害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为农业与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2.1治理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日益加剧,且抗药性强、传播速度快、易反复和种类多等特点,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度增大。在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民往往采用农药处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病虫害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导致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农民不得不加大农药使用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种植土壤结构失衡,环境污染严重,农产品农药残留加剧,严重危及农业生态平衡[7]。此外,不同地区的病虫害种类和危害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不能做到统筹规划,增加了治理难度。

2.2防治技术落后

不同种类的农作物在感染病虫害的风险程度和治理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技术落后问题[8]。一方面,对于农作物病虫害,农户大多凭借经验来进行防治,无法保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导致病虫害危害加剧;也易出现过度用药问题,如杀虫剂使用过量造成种植土壤被污染、土壤肥力流失等,影响农作物生长。因此,凭借既有经验开展防治工作不能满足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需求。另一方面,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过度注重防治手段,忽略监测的重要性。监测工作能为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数据,是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性的基础工作。例如,针对当地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特点等进行有效的监测布控,有助于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及时发现病虫害危险源,做到及时处理,避免病虫害大面积扩散蔓延,提高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有效性[9]。但目前,农户在农作物防治工作中过于重视事后防治,缺乏监测手段,影响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成效,不利于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统筹安排。

2.3防治意识薄弱

在我国农业经济体系中,大部分农业从业主体是农户。部分农户文化水平较低,没有接受专业的病虫害防治培训,对于农作物病虫害的治理仅凭经验进行,病虫害防治意识薄弱且综合防治能力不佳。例如,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过度依赖化学药剂,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治技术缺乏一定的了解,导致在病虫害治理过程中出现防治效果不佳、农业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大范围污染等问题[10]。一方面,部分农户盲目用药,甚至部分农户为了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使用违禁药物,不仅造成农作物农药残留严重超标,而且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不利于绿色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部分农户思想认识不足,对科学化的防治技术不重视,不愿意学习先进技术,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严重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效果,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病虫害,导致农作物病虫害频发。

3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指的是通过选择优质良种、合理轮作、科学管理种植环境等方式来提升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首先,在农作物选种方面,需要选取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质品种,并对选取的种子进行浸种消毒处理,预防病虫害危害。其次,科学合理地进行冬耕来破坏害虫越冬场所,翻耕深度以25~35cm为宜;采用合理轮作的方式,避免同一农作物在同一地块连续种植,如采用蔬菜与水稻轮作,降低枯萎病等病害发生率。最后,科学管理农作物种植环境。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征和土壤环境,及时进行除草、灌溉、施肥,避免出现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此外,可以通过栽植树木来增加农作物种植地的植被覆盖面积,减少蝗虫等害虫的栖息地;将分散的种植地连接起来,形成大面积的种植地,减少田埂、地边等适宜蝗虫生存的场所,减少病菌或害虫的生存空间[11]。

3.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指的是借助生物种间关系,利用天敌来消除病虫害的防治方式。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点,选择对农作物无危害的物种及菌类,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目的,获得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例如,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赤眼蜂在治理玉米螟虫、黏虫、斜纹夜蛾及地老虎等害虫方面有显著效果。赤眼蜂是一种寄生性昆虫,身形较小,成虫长度不足1mm,通过寄生在害虫的虫卵中吸取卵黄,成虫化蛹后可以咬破寄主外壳,使其死亡[12]。在水稻病虫害治理中,可以采用稻田养鱼、稻鸭共育方式。例如,对于稻田养鱼,鱼类以罗非鱼、鲤鱼为主,鱼类可以不断捕食稻田中的害虫及杂草,减轻水稻病虫害,实现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而且鱼类的粪便能作为水稻的绿色肥料,最终实现水稻与鱼类双丰收。

3.3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指的是依靠机械或者人工的方式进行病虫害治理,如放置诱虫灯诱杀害虫,设置隔离带阻断害虫传播,调节棚内温度、光照、通风条件等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其中,最为常见的方式是放置诱虫灯诱杀害虫,即根据害虫的趋光性,借助特定的光谱光源将害虫引诱到水盆或者电网内捕杀,一般用于防治飞蛾类害虫,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无副作用等特点。还可利用害虫的趋色性,在田间放置一些涂有黏液或蜜液的黄板诱杀蚜虫、粉虱类害虫,或用蓝板诱杀瓜蓟马等[13]。另外,可通过高温消毒预防病虫害。一是对种子进行高温消毒。有些病虫害是通过种子传播的,播种前高温处理种子可有效杀死种子所带的病原菌和虫卵,切断种子带毒这条传播途径。具体方法是将种子充分干燥后,用温汤浸种。在温汤浸种的过程中要不断搅动,防止局部受热,烫伤种胚。二是土壤高温消毒。土壤高温消毒可以杀死土壤中有害的生物,既可灭菌,也可消灭虫卵和线虫、蛴螬等地下害虫。

3.4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指的是使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是主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之一。长期以来,农户常采用高浓度农药进行病虫害治理,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生态环境、农作物都造成了污染,也导致大量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因此,在病虫害化学防治中需要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尽可能选择低毒性、低残留的药剂,优选高溶解型农药,防止二次污染土壤,并严格控制用量,实现农作物无农药残留[15],减少化学药剂带来的环境污染,达到绿色治理的目的。此外,化学防治技术主要适用于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区域。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新策略

对于农作物病虫害,除了采用上述防治技术外,还需注重其他先进技术的应用。例如,将激光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激光具有效率高、光谱范围广、相干性强等特点,在农作物生产、病虫害防治中有着广泛应用。在诱变育种方面,借助激光照射农作物种子,使之发生变异,可达到培养新品种的目的,获得抗病虫能力强、产量高等有益变异新品种,从源头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15]。该方式具有育种温和、稳定性强、成活率高及无污染等优势。在病虫害治理方面,激光杀虫具有高效、无污染等优势,可有效避免传统化学药剂杀虫的污染和害虫抗药性等问题的发生,相比物理防治具有效率高、见效快等优势,是一种理想的病虫害防治手段[16]。具体而言,借助激光照射能直接杀死害虫,即使有残留的害虫,也会对其产生遗传性伤害,如破坏其繁殖能力、造成生理缺陷等。利用激光防治病虫害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激光的光化学反应和生物热效应,选择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波段,使农作物组织充分吸收光能量,产生生物热效应,从而起到杀死病毒、害虫的作用。例如,在小麦病虫害治理中,激光器发出波长450~560nm的激光射线,可以有效消灭白粉虱、红蜘蛛等害虫。

5结语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因此,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为达到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提升的双重目的,种植人员需要合理借助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及化学防治等相关技术进行综合治理,并不断引入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保证农作物健康生长,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进而促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

作者:张玉婷 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篇3

整体情况看,我国农业发展依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其中病虫害因素是威胁最为严重的一种。农民群众在开展病虫害防控中,一直沿用传统的防治手段,药物防治不科学,使病虫害的耐药性显著,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破坏,田间害虫天敌的数量显著下降,逐渐陷入越使用化学农药防控病虫害越严重的怪圈,危及到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针对这一现状,就需要我们加快构建完善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加强先进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逐渐转变农民群众的传统防控方式,为农作物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

1裕民县农业病虫害防治现状

裕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牧大县,农业在当地的产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随着当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先进生产技术的有效应用,极大的激发农民群众开展农业种植的积极性,但在农作物栽培中,由于栽培种植不合理,使得各类病虫害呈现高发流行的态势。为了切实防范病虫害的传播蔓延,裕民县严格落实各项责任,有效开展病虫害的防治。一方面开展粮食作物种子检疫及检疫备案,从源头控制病虫害发生。现今以来,三穗县农业农村局狠抓进种检疫备案,严格检疫制度,常态化开展种子市场备案检查。另一方面深入病虫观测场、田间地头,摸清虫源病情。在全县范围开展粮食作物越冬虫口调查,掌握虫害越冬情况、虫口基数、取得病虫情报第一手资料。再一方面强化新技术落实。低温阴雨,播种难度较大,烂种烂秧严重,为避免烂种,积极引进药剂拌种试验,通过拌种,全县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秧苗长势较好。最后一方面强化技术指导和培训。针对当前易发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县农业农村局成立技术小组分片指导全县各乡镇、街道的防治工作。指导各乡镇、街道农技人员识病辩虫,掌握必要的防治方法,同时对广大农户进行直接的宣传和指导。尽管裕民县在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取得了突出成效,但是依然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加快构建完善的病虫害防治体系[1]。

2农业病虫害防治面临的几点问题

2.1技术渗透能力不足

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几百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例如,依据当地的地理条件,选择相应农作物,确定最佳的播种日期,依据气候的变化情况,选择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但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并且很多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充分应用背景下,农业种植逐渐向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转变,传统的经验式的栽培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面对新型农业病虫害时,农民群众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经验开展防控,势必会造成防治质量下降。目前,我国关于农业病虫害防治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技术体系,更好的扶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再加上地方政府部门政策落实不到位,阻碍了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比例相对较低,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的发展效率。

2.2过度依赖化学农药

现阶段化学药物防治病虫害是最常用、最主要的手段,见效效果较快。例如,在病虫害高发季节,农民群众选择相应的农药进行喷洒,能够起到预防的作用。另外,在病虫害突发期间,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选择相应的化学药物,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但从现阶段病虫害的应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情况,很多农民群众对化学防治手段过于依赖,一旦出现病虫害就盲目使用化学农药,大剂量使用化学农药。一方面造成了农作物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另一方面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各种病虫害的抗性显著增强,防控效果逐渐变差,逐渐陷入到越使用药物防治效果越差,病虫害越加重发生的怪圈,大大增加了后续病虫害防治的难度[2]。

3农业病虫害防治方法

3.1紧抓防治重点

现阶段农业病虫害发生时很复杂,发生流行特点有显著变化,在开展病虫害防治期间,就需要抓住各个病虫害的防治关键点,防治重点。由于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病虫害种类和发生流行特点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就需要了解不同时期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然后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不同,以及栽培管理要求不同,采取不同针对措施进行防控,这样能够大大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例如,针对某些细菌感染引发的病害,最适宜的发病温度通常在26℃~28℃,当外界温度高于或者低于这个温度时都不利于病原菌的繁殖生长,所以在最佳的温度条件下就需要提高重视程度,日常密切观察作物的生长情况,一旦出现类似的发病症状,应该第一时间将患病植株拔除,并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防控,以达到良好的防除效果。

3.2坚持预防为主的理念

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应该真正做到预防为主,不要等到田间病虫害加重流行之后才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控,这样的防控效果势必会大大下降,应该将预防为主的理念充分应用其中。日常应该从科学选种科学种植,妥善做好种植地的整理,妥善育苗,科学栽培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植株的抵抗能力,预防各类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另外在种植管理过程中,还应该综合调控好田间的栽培管理密度,避免密度过大造成田间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光照不足,降低植株的抗病能力。另外还应该密切做好田间病虫害的有效监测工作,一旦发现病虫害发生流行,应该在达到防治标准之后紧急开展防控,不能亡羊补牢。

3.3坚持生物防治,物理防治

除了化学药物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手段,物理防治手段也是农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比较常用的两种。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可以选取病虫害的害虫天敌,利用害虫和天敌之间的食物链关系,能够有效抑制田间病虫害的繁殖生长,保障田间病虫害能够维持一个动态平衡,既不会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构成严重的影响,也不至于被完全消灭[3]。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一些害虫天敌既可以消灭害虫,也可以危害农作物,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该种防治手段,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农作物的种植种类,种植情况以及生长发育阶段,科学的选择害虫天敌,科学的释放害虫天敌,营造一个复杂的生物群落。另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应该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微生态农药,植物性农药来替代化学农药,利用生物农药防治专业性较高的特点,减轻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物理防治技术是现阶段应用较为常见的一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手段,它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物理防控技术就是通过利用各种器械设备或者人工的手段,及时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病虫害,将病虫害控制在萌芽阶段。例如,在进行田间除草过程中,除了使用化学药物开展化学除草之外,还可以通过物理方式进行除草,例如开展人工除草,或者采用地膜覆盖,有效抑制杂草的繁殖生长。而在各种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可以在田间设置杀虫灯或者设置黄色粘虫板或者利用性诱导剂来更好的驱杀田间的害虫成虫,减少害虫成虫之间的交配比率,降低田间的害虫基数,从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流行。从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现状来看,物理防治手段生物防治手段是事前预防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田间的病虫害达到防治标准之后,上述两种手段的防控效果会呈现逐渐下降的态势,仍然需要依靠化学手段来开展病虫害防治。

3.4妥善选择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手段,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并不是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越大,使用种类越多,越能够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在化学农药喷洒和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当前农作物的种植密度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种类,适当的选择化学农药,确定最佳的用药剂量和用药种类,能使用一种的尽量不使用两种。在药物搭配过程中,一定要详细的阅读使用说明书,避免不同药物搭配产生拮抗作用,降低药效。要逐渐转变传统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的手段,积极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手段,通过在田间设置杀虫灯,黏虫板,推广应用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微生态农药等多种形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尽量减轻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田间天敌[4]。

4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的措施

4.1强化监测预警

各级农牧部门要切实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工作,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的要求,全面开展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一是确定专人负责。要划定调查监测重点,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及早开展调查监测,确保人员不缺位,监测不断档。要及时维护监测设施,保证旗县、乡镇监测站点正常运行。二是全面开展调查监测。粮食作物主产区、重大病虫常发区、病虫害发生源头区、迁飞流行通道和边境等重点地区,要增加监测网点、增配监测设备、增派监测人员,加大监测调查密度和频次,做到“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田”,全面摸清病虫发生情况和消长动态,确保不因监测不到位错失最佳防控时机。三是严格执行虫情报告制度。要及时启动草地贪夜蛾、粘虫、草地螟、蝗虫、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害周报制度。实行虫情调度24h值班制度及“一周一报”制度,新发突发病虫害当天即报,确保虫情信息畅通。对于暴发性虫害要第一时间上报,及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控。四是及时发布防治预警。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组织专家会商分析,利用自治区重大病虫监测信息系统准确研判病虫害趋势,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和防控技术要点,明确防控重点区域、关键时期、主要措施,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微信等方式广泛宣传,指导科学防控。

4.2强化科学防控

要创新防控思路,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区域,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联防联控。要坚持常规防治和应急防治相结合、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相结合、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相结合。要加快推广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融合推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对危害严重、杂草多的地块或周边草滩等公共区域,组织专业化组织实行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降低虫源基数,提高防控效率、效果和效益。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应急防控物资储备,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和高效植保药械,替代用量大防效差的老旧农药和施药器械,提高防效、节本节药,推进农药减量化[5]。

4.3强化技术指导

各级农牧部门在病虫发生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派出工作组和技术指导组及时进村驻点、深入防控一线,“面对面、手把手”开展现场培训指导,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防控技术落实到田。广泛应用微信、抖音、微视频等网络新媒体传送病虫信息及植保技术,扩大信息覆盖范围,确保第一时间将虫情信息和相关技术推送到千家万户。要加强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及自我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操作规程,指导施药人员做好施药安全防护。设立警示标志,严防人畜中毒以及农作物药害、漂移污染环境和蜜蜂等非靶标生物中毒等事故发生。严禁在沿河、湖、海地区,特别是人畜饮水水源地,鲜食农产品生产地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禁在田间地头随地乱扔农药包装物和废弃物,防止造成面源污染。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我国农业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外来新型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几率大大增强,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切实提升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在现代化技术支持之下,就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要进一步提升防治工作质量,保证各个部门能够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职责,利用相应的技术手段,加快构建完善合理的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农作物整体产量,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向微渊.农业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4):82.

[2]陈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改善措施[J].农技服务,2016,33(4):134.

[3]马俊华.现阶段农业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建议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4):91.

[4]刘童祎,张世莹.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16(6):95-96.

[5]刘照娟,侯明苓.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法的探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9):129.

作者:扎吾列·托肯 单位: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