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对策3篇

时间:2023-02-16 15:32: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对策3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对策3篇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篇1

该文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定位和该专业的社会需求现状进行研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适应当下的体医结合环境。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策略一般面向社会发展需求,在整合人文社科、管理与经济管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具有从事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健康指导和咨询、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以及体育赛事策划等意向的学生进行综合培养[1]。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定位上,通常面向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建设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等方面已经具备相应规模。当前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强调学生的基本技能、大众体育健身指导咨询、体育市场营销等方面专业知识指导。从这些专业教学内容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与专业的市场定位上具有明显差异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除了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其他体育性质的专业具有区别以外,在后续的可成体系设置与管理模式中也与其他专业存在考核标准、考核方式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差异。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性质上看,该门专业的课程内容大都与市场发展为准。当前国内的体育市场环境总体上突出创新性,并且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内容也具有市场性、创新性与全面性等特点。随着国内体育市场的发展,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也看重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专业课程设置也在考核标准与形式上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从国内的大环境出发,现阶段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结合行业与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考核标准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优化与革新,确保该门专业的教学工作可以适应当下市场环境对人才的多样性要求。

1.2社会实践环节

社会体育在体育学科中属于重要组成内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国内全民体育、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服务对象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体育行业。从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等方面上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具有综合性,国内高校在该专业的教育管理与课程体系建设等工作中均强调社会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相关高校也常根据社会实践的具体情况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进行相应调整,使学生能够在该门课程的实践学习中,了解体育行业的基本发展情况与用人需求。由于该专业在国内的兴起时间较短,并且也由于国内体育市场环境的发展规模正处于上升期,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评价标准与管理模式等方面还缺乏统一的内容制定。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社会实践指导与实践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对此,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与行业发展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应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的调研、指导,确保该专业可以从社会实践中深入国内市场环境、行业用人标准等,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高效发展。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特征

2.1注重综合素养

从国内目前的经济文化发展环境上看,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与生活条件的改善,居民在体育运动方面的需求增加,总的需求偏向现代化与多元化。在居民体育运动观念逐步增强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居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到体育运动的浪潮中,并且也对目前的体育服务、健身娱乐等提出更高要求。随着参与体育运动的居民规模不断扩大,对体育运动的多元需求也催生了体育行业的多种项目。应现代社会的居民要求,当代的体育服务需要具备较好的现代化特点与多元化特点,间接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与素质要求提出更高标准。针对国内日渐萌芽、发展壮大的体育市场环境,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战略上应重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工作革新,确保学生可以在当前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具备较好的专业素养[2]。

2.2面向社会需求

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为例。首先,从全民健身计划与社区体育建设等发展工作上看,这两项内容与教育强国思想具有相似性,强调通过推广体育建设的方式实现居民身体素养提高。从2001年开始,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工作岗位就正式确立。目前,体育总局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工作岗位提出了“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增加体育建设指导站与体育俱乐部等建设数量”的发展建议,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岗位的复合性将得到进一步增强。国内在城市范围与农村范围内的居民健身建设工作中,随着建设范围的不断增大,不同年龄阶段、性别群体的居民也纷纷加入全民健身的浪潮中。社会体育所面临的管理范围增大与服务对象多元化都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与行业发展背景下,高校应在原有基础上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计划与职业教学指导等进行优化与改革,确保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能够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与行业发展要求[3]。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发展现状

从西方国家的社会体育建设工作上看,从80年代起,社会体育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中逐步成为西方国家的支柱型产业,为经济发展建设提供了庞大助力。西方国家在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布局中,产业一体化是其发展的核心思想之一。从国外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经验中可以发现该产业在未来的社会环境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目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市场环境的发展中应不断提高经济附加值、降低资源损耗与环境污染,确保社会体育服务可以适应当下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4]。从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的人才需求情况上看,国内的体育服务行业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在该种市场环境中,虽然存在巨大的职业发展潜力,但也在就业要求、人才要求与市场经济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其次,在体医结合的发展背景下,将体育运动代替医疗的思想逐步渗透进现代健康养生的观念中,这对于社会体育服务工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求较高,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战略也应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与社会需求中实施革新,确保该专业可以向社会提供综合性社会体育管理人才[5]。此外,国内的社会体育发展环境中,休闲体育项目“异军突起”,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潜在需求。随着当下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各项需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等发展趋势。在良好的经济环境支持下,居民对于运动健康的要求逐步提高,不仅关注社会体育服务项目的功能性,也看重社会体育服务是否可以提供身心两方面的满足感。休闲体育除了涉及基础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以外,通常还包含相关衍生的休闲体育产品,以此满足当代居民多样的体育运动需求。当下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现状加剧,老年人群体与女性群体对休闲体育的要求逐渐增加,研究表明,在经济繁荣或者衰退的背景下,娱乐方面的需求总体上表现出恒定的状态,为适应当前的社会居民对休闲体育的服务和产品要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中紧跟市场环境与用户群体的变化,促使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可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与用户需求变化[6]。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对比分析

当前国内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等通常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所制定的计划进行制定。由于缺少必要的市场环境调研与行业实践探究,造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与实际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环境与居民需求等存在矛盾,这也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办学失去自主性的不良影响之一。其次,在相关调查资料中发现,国内部分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定位总体偏向于“高级复合型人才”与“专门型”人才培养。在国内的社会发展中,居民对于社会体育服务与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具有多样性的同时,也在需求的服务内容和领域上具有明确要求。高校能否根据社会环境、市场环境需求调整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当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发展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7]。

4.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差异

在现阶段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偏向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以及休闲体育领域等方面,在实施不同领域的专业教学指导基础上,侧重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从当下社会指导员的人才培养理论设计和社会需求上看,高校的专业教学定位与发展规划总体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但从相关调查资料中可以发现,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认可度还较低,居民对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性质和服务内容了解不够深入,并且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所能够提供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岗位也较少,间接影响居民对该职业的熟悉程度。在社会体育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体育产业也在原有的基础上迎来新一轮发展契机,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使得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更高要求。但在现阶段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与体育产业培养的相关内容还存在一定缺失,没能全面对学生进行指导,如体育产业的开发经营、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方面,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中还缺乏较为深入的理论概念。此外,国内休闲体育市场的发展壮大使得现代体育市场的整体环境格局发生了转变,但在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对于休闲体育方面的专业课程内容还存在一定缺失,导致目前国内还缺少休闲体育领域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对此,为适应当前国内休闲体育市场的整体环境,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应积极结合体育市场的整体环境变化与行业发展要求,在整体形式与课程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逐步进行完善与拓展,确保学生在当前的专业课程体系学习中可以逐步提高对国内体育市场的理解[8]。

4.2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与市场需求差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一般模式下,主要整合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内容,在国内目前的市场发展环境,基础理论知识、体育产业与休闲体育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在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中还存在一定缺失,导致学生在现阶段的课程体系学习中难以跟上现阶段国内市场环境的整体需求。通过对国内体育行业的市场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的社会生活中,居民对于体育健身指导、休闲体育等领域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在目前国内的整体体育市场行业中,对该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在内容与形式上还存在短板,使得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难以跟上现阶段的市场环境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性质上属于应用型专业,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这也是该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但在当前的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由于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的重视,导致学生在该专业的课程学习中与体育市场环境缺乏密切联系,影响社会实践能力的成长。学生在现有的专业课程学习中也难以找到符合自身专业技能的对口工作岗位。

5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策略

5.1结合市场需求增加健身、保健与休闲课程比例

从国内目前的体育市场环境上看,健身、保健与休闲体育市场的逐步扩大使得体育市场环境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在以往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部分高校对于国内体育市场的发展还缺乏深入调研,使得该专业的课程内容与体育市场的整体环境还缺乏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实施。为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可以适应当前的体育市场环境,在现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高校方面应逐步增加健身、保健与休闲体育课程方面的内容,促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管理体系能够适应当下的体育市场环境发展。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要求,当前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也需在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融入体医结合方面的概念,这一概念的诞生背景与现代居民的健康追求以及体育运动需求等方面具有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体育市场的环境特点。“体医结合”在国内的发展环境中,一般由体育专业的高校开设,属于运动人体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运动康复和慢性疾病管理的“运动处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医学领域,“体医结合”还处于萌芽状态,国内仅有少数医学院开设该门学科,并且融合了外科与骨科等方面内容,属于衍生一类的课程理论内容。对此,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高校方面应逐步加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力度,以此促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比如,在课程内容方面,将体育学、生物医药、生命科学、化学与人工智能等学科进行整合,促进运动与公共健康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在校内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具备预防医学和运动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5.2专业课程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除了需要以市场环境为导向以外,也应结合当前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综合性要求,将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结合,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内容的学习中可以得到全面的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核心素养内容一般包含:体育精神、运动技能与健康行为等。在体育精神的素质培养工作中,高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中需对学生的体育锻炼计划与训练内容等进行合理规划,促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逐步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并在一定周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其次,在运动技能的培养上,高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应从专业性质、岗位性质等方面,对学生的运动技能、运动思维与身体素养等方面,制定合理、科学与针对性的学习计划,确保学生可以在当前的专业课程学习中逐步提高某领域的体育运动技能。最后,在健康行为的核心素养培养上,在现代的生活环境下,高校在专业课程的建设工作中也应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念,确保学生在建立较好生活观念的基础上具备较好的身体素养和学习观念。

5.3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其课程内容与性质逐步与国内体育行业的市场环境产生密切联系。高校专业课程的建立一般与市场发展、社会生活变迁等因素有关,国内居民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变与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居民对健康的追求也逐渐看重,并且也催生相应的社会服务项目,这也是行业成立的雏形。现代生活中的居民观念更加看重健康和养生,并且追求更好的体育服务和运动指导等。其中的休闲体育项目是当代居民参与意愿较高的体育服务项目之一。在该种市场环境与居民需求转变背景下,高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策略也应看重学生在现代体育市场环境中的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确保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逐步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专业教师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教学方法的应用上应遵循理论+实践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当前的专业课程学习中结合专业理论学习投入到后续的专业技能实践活动中,以此在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素养的同时逐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5.4调整课程设置顺序

在以往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中,部分高校的母学科与子学科之间的顺序存在不对等的情况,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还存在专业知识体系混乱的情况,影响后续的专业综合素养成长。因此,高校在目前的专业课程改革工作中应结合基本的认知观念与学生思维体系特点,对课程内容的顺序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学生在当前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可以遵循客观规律逐步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与实践能力。一般情况下,专业课程的设置顺序可遵循一般到特殊、理论到实践、普修到专修等模式进行转变,使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期的专业内容学习中逐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5.5优化教学内容体系

人才的培养一般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有序实施,课程计划的模式和侧重点等都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从国内体育市场环境的整体发展情况上看,随着居民对现代休闲体育项目的要求增多,并且随着居民群体的多元性增加,社会体育的服务对象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对于高校的专业教育工作而言,在现阶段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应结合目前的市场发展环境与行业发展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补充与拓展,促使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可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另外,根据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还应在专业课程的内容建设中融入实践技能、职业教育等内容,促使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内容体系可以适应当下的市场环境发展。

6结束语

在当前社会体育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体医结合的观念在现代居民的生活观念中逐步得到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教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应结合国内体育市场的发展情况与社会需求对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以此使当前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得到更好落实。针对国内社会体育的发展情况与变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在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定位等方面还应立足于社会需求、居民服务需求转变与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进行多维度、多层次以及多环节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促使专业教学工作可以面向新时代的环境发展。此外,不同地区的高校也应充分挖掘地区资源,在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学管理模式中,使人才可以紧跟当地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学习,一方面确保专业课程的内容可以适应实际的地区环境需求,另一方面促使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可以立足于实际环境。

作者:周敏 单位:广州应用科技学院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篇2

贵州省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始于1941年贵州体育童子军专修科(其前身为贵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1]。经过八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体育类专业招生院校不断增多,招收专业日益丰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层次日趋完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随着近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贵州省2021年高考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上)(下)》[2-3]两册为参考依据,对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针对当前体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专科(高职)人才培养状况

专科(高职)人才培养在我国人才培养上处于较低层次,一般学制为三年,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专业设置依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灵活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对体育教育及体育产业的人才需求在数量、质量以及类型上都呈现出新的变化,省内许多高职院校因此纷纷开设体育类专业。根据对《贵州省2021年高考高校招生专业目录》分析可知,目前全省43所专科(高职)院校中有10所开设了体育类相关专业,专业开设率约为23.26%。表1显示,贵州省10所招收体育类专业的专科(高职)院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体育教育和健身指导与管理3个专业。其中,社会体育是开设院校最多的专业,共有7所专科(高职)院校开设;其次是体育教育专业,有4所专科(高职)院校开设;健身指导与管理仅有1所学校开设。社会体育专业是为了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而设置的,系贵州专科(高职)院校中较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开设范围相对较广;而体育教育专业则属于传统型老牌专业,专业建设时间长,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校培养体育教育师资力量。2021年,贵州省专科(高职)院校共招收体育专业文、理科学生1289人,其中社会体育专业1149人,体育教育专业119人,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仅21人。由此可以看出,当前贵州专科(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主要以满足社会大众体育需求为主。

2.本科人才培养状况

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表2显示,贵州省目前有18所本科院校(含二级学院)开设了体育专业,表现出学校广、专业全、人数多等特点。省内高校中目前只有贵州财经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警察学院和贵州茅台学院尚未开设体育专业,本科院校的体育专业开设率高达81.82%。各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有差异: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有14所,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有10所,开设休闲体育专业的有5所,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有2所,开设运动训练和武术专业的只有1所。可见,体育教育专业的布点数量较多,反映出贵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基础教育落后、中小学校体育师资仍存在较大缺口的问题。同时,近年来贵州省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群众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赛事运营等岗位的人才需求逐步加大,从而加快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该专业在高校的开设面也比较广。相对于贵州高职(专科)院校,开设体育类专业的本科高校在贵州省各地区分布比较均衡,省会城市贵阳教育资源得天独厚,9所在筑高校全部开设体育相关专业,革命老区遵义市有3所本科高校开设体育专业;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州、黔西南州、六盘水、黔南州各有1所本科高校开设体育专业。2021年,贵州省内高校招收体育专业本科生(文、理科)共计2825人,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体育教育专业,共计1022人①,占体育类专业招生总人数的40.98%;其次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共计765人,占30.67%;再次是休闲体育专业,共计301人;再其次是运动训练专业,共计115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人数最少,仅为40人;而运动康复专业只有两所高校开设,共计招生251人。

3.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

研究生教育相对于专科和本科,层次更高,以培养优秀专业人才为主。当前,贵州省内招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校有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其中,贵州师范大学在省内开展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早,目前已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硕士点和1个体育专业硕士点;贵州医科大学和贵州民族大学分别于2014年、2019年开始招收体育专硕研究生;贵州大学由于2007年起才开始招收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故开展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也相对较晚。2013年成立体育学院后,贵州大学依托学校民族学硕士点开始招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向研究生(2021年已停止招生),2018年开始招收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贵州大学作为“211工程”大学和“双一流”重点建设大学,办学规模最大,教学质量最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应抢占全省体育教育的制高点。从表3可以看出,2021年,贵州高校体育专业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为142人,招生规模小,而且仅有贵州师范大学1所院校招收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其余学校招生类型均为专业型体育硕士研究生。从培养方式和就业去向来看,两种类型硕士研究生一般学制3年,第1学年为专业课程学习,其他学年为教学实习、科研实践、论文研究阶段;能力素质要求上,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专业资料,拥有较好的论文撰写及学术交流的科研能力,而专业型体育硕士研究生要求学生在具备运用外语阅读专业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须熟练掌握1—2项专项技能。调查发现,学术型和专业型体育硕士研究生主要就业去向均为学校体育师资,区分度不明显。由此看出,贵州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招生规模小,短板明显,结构单一,且无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影响了贵州体育教育师资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

二、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雷同加剧了生源和就业竞争

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专科(高职)院校体育大类专业共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防护、社会体育、休闲体育、高尔夫球运动与管理、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艺术表演、体育运营与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健身指导与管理、冰雪设施运维与管理12个[4]。图1(左)显示,目前贵州省10所专科(高职)院校仅开设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健身指导与管理3个专业。结合表1可知,上述3个专业的开设学校数分别是4、7和1所,全省专科(高职院校)开设体育类专业共计12个。从专业分布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开设率为58.33%,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率为33.33%,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率为8.33%,存在开设专业雷同、专业类别较少的问题。而2019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院校体育类专业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体能训练、冰雪运动、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智能体育工程、体育旅游、运动能力开发共13个[5]。图1(右)显示,贵州省本科院校目前开设了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休闲体育、运动康复及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6个专业,专业类别覆盖面小,且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两个专业的开设率加起来高达70%。专业雷同加剧了生源和就业竞争。贵州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资源和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不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人数较少,也没有开设体育旅游相关专业,难以满足未来体育行业市场的发展需求,贵州高校理应为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图1贵州省高校专科(左)及本科(右)体育专业分布情况从当前贵州高校体育专业开设情况来看,专科(高职)和本科开设的专业数量都比较少,而且两个层次专业设置趋于雷同,集中于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个专业。此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以下几种结果:一是省内大部分学校开设相同的专业,在招生和就业等环节增加了学校和学生的压力;二是在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个专业出现人才过剩的情况下,其余几个体育专业人才出现供求不平衡现象;三是目前贵州省大部分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师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省市重点学校甚至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使得专科(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就业形势严峻。因此,是否要继续在专科(高职)层面开设和本科类似的体育教育(师范)、社会体育专业,需要对贵州省情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调研后再作探讨。

2.招生规模与学校实力不协调

从2021年贵州省专科(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招生人数来看,10所学校之间差异较大:首先,存在“太多”和“太少”两个不平衡,如贵州工商职业学院和贵州工贸职业学院分别招收、360人,以其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而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仅招收10、9人,如此小的招生规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学校招生规模理应与学校的实际条件相匹配,与师资、场馆设施等相适应,盲目扩大或缩减规模都不利于体育专业的稳定发展,也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2021年,贵州省本科院校体育专业招生人数分布也不尽合理,招生人数小于100人的学校有5所,招生人数为100—200人的学校有9所,大于200人的学校有4所,招生人数最多的是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作为学制4年的本科院校,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仅体育专业在校生规模就有2000人左右,在师资、场馆、课程安排等诸多方面都遇到了较多困难;而贵州大学的教学资源在省内高校中首屈一指,招生人数却相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潜力;贵州师范大学在省内开展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历史最久,学科体系最完善,师资力量最雄厚,招生规模较为合理,每年招生人数呈现出稳定态势。

3.不同专业培养规格类似

贵州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滞后,导致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相对落后,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且地域特色鲜明的体育专业品牌。除了遵义医科大学和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两所高校依托学科优势开设运动康复专业外,贵州其他高校在体育专业设置上前瞻性不够,原创性不强,导致专业建设同质化严重,不同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区分度不高,专业类别差异性不明显。当前,贵州高校开设最多的体育类专业主要为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专业。体育教育属传统专业,以培养基础体育教师为主,适应性广;社会体育属于老牌专业,开设时间长,覆盖面广,就业主要面向服务群众体育活动或各类群体性体育运动。两个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虽然存在共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部分本科院校的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及实习实训安排来看,共性多,个性少,区分度不高[6],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与专业相对应的岗位工作技能区分不够细致,最终导致学生及用人单位对专业认可度不高。

三、提升贵州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1.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和竞赛的物质条件保障。在贵州省高校中,目前位于省会贵阳的几所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条件相对较好,地方院校则相对较差。据调查,贵州省招收体育专业的高校中有七成以上的学校没有建设综合体育馆,有几所高校甚至没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一些对场馆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课程得不到正常开展,无法保证体育专业的教学质量[1]。体育运动场馆设施落后,部分源于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贵州各类高校应合理统筹安排经费,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专业发展所必需的运动场馆,为学生全方位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提供物质保障。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师资建设在体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调查显示,贵州省各高校体育师资仍然存在高学历人才偏少、学历层次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因此,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体育专业师资队伍刻不容缓。当前,体育师资队伍应逐步实现由“两高一低”(高职称、高年龄、低学历)向“一低两高”(低年龄、高学历、高职称)过渡和转变,才能有效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培养,各学校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创造条件鼓励年轻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二是加快引进,加大从省外甚至国外引进具有较高水平的博士或教授的力度。目前,贵州高校体育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较小,各学校从多方面制定人才引进与保障政策,减少体育教师的流动性,努力为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3.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

根据目前贵州省体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为保证多层次的体育人才培养链,应在专业设置上“保存量、稳增量”。首先,由于专科毕业生缺乏竞争力,应尽量避免扩大专科层次体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其次,本科层次应适度减少专业点数或调整专业设置,增加诸如体能训练、智能体育工程、体育旅游、运动能力开发等新兴专业,具备条件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和地域优势以及贵州省战略发展布局和人才需求等情况,率先进行专业设置改革。只有各高校齐心协力,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作者:邱勇 吴绍奎 黎利 单位:贵州大学体育学院

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篇3

自1995年提出“全民健身”以来,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深入,健身设施也日益完善,民众体育热情持续升高,健身人数比例高达37.2%,推动了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发展。但是,全民健身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1]。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2021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21—2025年)》,指出要加强科学健身服务指导水平,而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是提升健身指导服务水平的前提。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全民健身的科学健身指导者、宣传者,是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是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者,是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者,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2]。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市场对社会专业体育人才的需求增多,同时也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的机会,各高校不再局限于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大力倡导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保证社会全民健身的人才供应[3]。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人才不仅承担着普及健身知识,引领大众实施科学有效的健身运动的重要责任,也要注重“体医结合”等健康干预手段的学习与培养,通过非医疗保健手段改善亚健康状态,防范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然而在社会体育指导健身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综上所述,理清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问题和改革方向对提高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竞争力和促进“健康中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案不合理。通过查阅部分高校相关社会体育专业的招生简章和培养方案发现:首先,一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培养目标不太明确,培养方案缺乏一定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其次,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但部分高校依旧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明显不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随着全民健身时代的到来,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这对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不仅要开设系统的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还要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顺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2.课程结构体系不科学,不符合全民健身发展趋势。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对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我们要结合社会需求给与更全面的培养。目前,高校在开展社会体育专业过程中,存在课程结构不科学的问题。在开展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教学时,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的热情度不高。课程规划不科学都会对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教学目标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想脱离、课程规划缺乏多样性等问题。同时,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定位比较模糊,导致学生的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要产生分歧,甚至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不能更好地与全民健身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一些高校不能高质量地针对社会实际需要开展体育专业培养工作[4]。

3.教学实践能力不足,实践经历匮乏。社会需要的是“会教”的人才,而部分高等院校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更为重视学生自身专业技能提升,忽略教学能力的培养。从全民健身角度而言,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不能千篇一律,社会体育指导人才面临的“学生”更多面,包括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等。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一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实践与实习过程中,一般是安排体育专业学生地区初中、高中进行实习,提高学生自身的体育教学能力,但由于实习周期较短,在短期内不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缺乏锻炼机会,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效果不佳。

4.高校一些体育教师难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需求。教师既是教学的实施者,又是学生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够影响社会体育专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高校中目前有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是大部分教师都是科班出身,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前沿性的知识。另一方面,在全民健身背景下,许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学校非常重视社会体育学科的建设,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较高,导致一些体育教师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从事体育科研,而学习交流较少,教学实践能力不强,所以在学科建设中,对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科研类和教学教师无法紧密结合,从而面临目前的窘境。5.体育场馆设施不全,实习基地缺乏。首先,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从而导致没有足够的场地供人们去锻炼,并且在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中也存在设设施不全或不完善等问题,很难满足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发展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于各项体育运动的认知与了解。设施全面能够促进学生了解相关运动知识,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并且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也能让更多的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场馆进行身体锻炼。其次,缺乏多种类型的社会体育专业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中面临的选择过少,多数都从事与俱乐部或健身等行业,缺乏对本专业就业选择的灵活性,所以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难以与现阶段全民健身背景下社会缺乏的体育指导人才相结合。

二、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定期修正社会体育人才指导方案。“全民健身”政策的出台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让更多的群众越发重视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水平,对体育运动有了更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运动中,同时社会的需求也在发生着转变,需要相应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就目前而言,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相关的工作,究其原因是没有将社会的需求和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因此,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必须要了解社会需求那方面的人才,进而更加全面地修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由于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并不重视,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所以必须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修正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全面发展,才能提高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和选择空间。

2.优化课程结构,满足社会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载体,培养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重要任务,师资力量、学科建设,课程结构等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为了更好地培养体育人才,高校的课程安排可以根据当前社会需求的调查结果,适当进行调整,包括增加一些相关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避免在实际的社会体育指导工作中出现问题,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需要,并研究改正。同时也可以以“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为导向,构建起“体育+健康+医疗+服务”的“体医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基本的医学知识,让学生能够针对不同需要的人群,科学合理的制定运动处方,提升健身的有效性,养成全民健身运动习惯。

3.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策划举办全民健身赛事。长期以来,国内传统体育专业更多地把培养重心放到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上,忽视了群众体育这一板块。学校教学实践一般以学校为实习单位,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不相符,在新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单位重视学生的实践经历,实践教学经验与就业发展方向不一致导致部分学生在工作中有所欠缺,这就提示我们高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通过先前的实践经历,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策划健身赛事,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创新健身活动模式,策划举办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各类健身赛事,提高群众健身热情[6]。

4.强化师资力量,加大人才培养的条件保障。全民健身背景下应该重视对教师能力的培养及拓展,加强教师的实践水平和学术能力,学校的师资力量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学校可以根据当前社会市场的需求,引进顶尖的专业技能教师,开展大量社会健身课程,并要鼓励教师加强进修,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考核。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也需要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可以定期举办学术科研会,倡导教师参加并进行心得交流,或是通过人才引进或鼓励教师深造等方式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从而促进学校师资力量水平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

5.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增加实习基地。群众对全民健身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元化的,这就要求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掌握较多的运动技能,而设备设施是保障学生提升运动技能和学习的重要条件。就目前来看,高校应该尽快完善场馆的设施,加强硬件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平台和学习环境。另外,高校也要根据专业建设要求和学生就业方向,配置符合需求的教学场地和实习基地,增加实习形式和方式,例如,借助非营利性、公益性和专业性的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实习学习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了解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身需求,或者加强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企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三、结语

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对高校的门槛严格把关,并优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使课程能够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此外,优化体育教学师资力量,完善教师职后的教育制度,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并且要拓宽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范围,增加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习时间,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培养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沟通和交往的能力。

作者:严雯轩 李吉洋 潘峰 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