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实践路径

时间:2023-03-02 16:55: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实践路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实践路径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当前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主要是为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相比较专业学生来说,安排的课程数量少、时间短。大学语文普遍开设在大一学年,据研究调查显示,多数学校把大学语文安排为32个学时或48个学时,每周只上一次课。还有部分高校将大学语文的课时设置的更少,导致授课时间更短。甚至有些学校不再开设大学语文课。对于大学语文课的考核方式也多表现为在学期末做一张试卷或交一篇论文,要不就是写读书笔记。高校安排大学语文课程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人文修养。但较少的课时安排以及相对的“随意性”必然会影响学生对人文类知识的全面吸收与学习。

(二)教学质量相对不高

一方面,多数大学语文教学的授课人是由中文系或文学院的教师兼任,或者是公共教学不承担。虽然对专业学生的要求与非专业学生的要求存在差异,但部分教师为了便捷仍会按照往常习惯,以在中文专业教学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结果导致教授的知识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过于繁多复杂、晦涩难懂,学生难以理解透彻,兴趣也会逐渐下降。要不就是由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是为非专业学生服务,对学生的要求不如专业学生高,部分任课老师只是把这门课程当作一项工作任务,只考虑按时完成教学,对学生是否能真正学习到知识并不关心,只要求学生上课不扰乱课堂秩序就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相比较学生的专业课程来说,常常处于边缘地位,并未受到重视。加之教学压力小、时间短,高校也会安排一些老教师或新教师担任讲师。其最终结果都导致教学质量低下,效率和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无法得到提高。

(三)学生热情不高

学生从小学时期甚至是学前阶段就开始接触语文,直至高中,历时十二年之久。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主要课程,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一直以十年如一日的固定模式对语文进行学习,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烦躁心理。再加上受到“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上了大学就好了”等诸多言论影响以及并非属于自己的专业方向,面对又没什么新意的大学语文自然热情度不高并可能产生厌烦感。另外,在当今这个万事都讲究实用的社会下,“金钱主义”和“利益至上”观念盛行,面对语文这种无法在短时间看到收益的学科,学生往往会觉得对自己的帮助不大,并对自己现在所处水平感到满足。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本专业知识,用更多时间、精力钻研自己的专业,考取更具有含金量的证书,以便在毕业时更好地升学和找到满意的工作比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更加重要。在现今的大学生活中,学生来到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可能只是为了修够学分,以期顺利毕业。许多学生在大学语文课上都是表面放着语文课本,实则做着专业课作业,练着四、六级英语试题或者干脆不听讲,低头玩手机。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会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感兴趣,并认真听讲。而在理工科学校里大学语文更是成了学生逃课的首选。

二、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优势

(一)用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大课程容量

专题式教学以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专题为中心,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形成相应的知识主题,最大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语文相关知识和提升人文素养的渠道。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的合作探究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某类作家、某类作品、某类文体或者某种文学现象等为线索打造专题,改变了以往单向教学的思维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教材章节或单篇文章为主的碎片化教学。传统教学普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在破碎式的教学内容下产生内化从而自我进行知识整合,以达到对整体脉络和思想的正确认识。而专题式教学则将分散在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令学生感兴趣的人文知识分门别类、纵深归纳成一个专题,必然会更具有针对性,并能在有限的课时下实现传授知识容量的最大化。

(二)全员参与实现更优学习效果

专题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单元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主题,更大程度实现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会变好。另外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专题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相对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查找资料和小组合作,共同研讨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展示学习成果,与传统教师单向输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相比更注重对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认识和多样化视角的培养。在专题式教学的课堂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执教者主要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自由表达看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语文知识,提高了人文修养,更重要的是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开发,归纳整合能力获得了提高,协作沟通能力增强,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知识的深刻认识。

(三)灵活自主实现教法、学法多样

专题式教学,教师通过重构教学内容形成专题,可以更有效地把自身教学优势和专题设置结合起来,在不同的专题中渗透实施个人的教学研究成果,同时灵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学生在教学参与中也不再是以传统的听课为主,而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用探究法、发现法去自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学习情境、协作、交流、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可以更好地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三、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可行性

(一)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学生要有专业的技能,还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另外对于学生步入社会并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来说,光有理论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本并不能给出解决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当离开学校这座“象牙塔”,还要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许多挫折和磨难,书本知识往往会失去效用,而富足的精神世界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会帮助学生度过痛苦和磨难,继续走下去。大学语文专题式教育除了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憩息的位于精神层面的“世外桃源”。所获得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和社会永不过时的法宝,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大学生语文能力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能力不容乐观。有些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说话表达逻辑性差,没有条理。从整体来看,学生写作能力不强。许多学生写文章都存在语句不够通顺,错别字众多,不能正确并恰当使用成语的现象。要不就是“流水帐”,毫无主次和重点,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只有少部分具有天赋或经过大量训练和刻苦努力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另外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不高,只知道一些零碎的文学常识。加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用语和流行语的盛行也对学生的语文能力造成了一定影响。专题式教学可以在有限的课时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纠正错误的学习作风,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且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也符合国家对高校教学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通常来说,大学生的年龄在十八至二十二岁。这个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基本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已经基本定型。从忙碌又充满压力的高中生活中解放出来,开始面对成人世界。这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有了自我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喜欢新鲜事物,追求个性,渴望也愿意表达自我,不愿人与亦云,对老师、别人的观点不轻信、不盲从。如果还像高中一样只是知识传授式教学,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日渐增长的求知需要。除此之外,大学生对教学质量和教师水平要求更高。而专题式教学模式新颖,鼓励和支持学生的个性表达,为学生提供大量可以自由争鸣、各抒己见的课题,课堂上学生发言不论对错,没有批评,既开拓学生的视野,也通过不同学生发表不同角度的看法让学生多元化的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多元视角,符合学生现在的年龄特点,也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四、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优质多元的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内容

文学都承载着民族文化。我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学者和著作。大学语文在进行专题教学内容的制定时,要尽可能选择优秀的作家和经典化的文学作品。优秀的作家其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和理念,能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起到指引和榜样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保证作品质量的前提下,最好还要兼顾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选择对于现在仍具有学习意义的作家和作品。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来说,无法像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一样,面面都讲到。在课时较少且面对的是非专业学生的现实背景下,要进行一定的取舍,不能全部涉及,也不能没有原则的随意选择。为了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在专题的设置上要联系实际,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选择放在当下社会来讨论仍不过时,可以引起学生共鸣的主题。第二,要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并对学生有所帮助的主题。选择主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意见,可以先没有任何限制地让学生自由提出专题方向,再由教师或教师队伍就学生想要研究的专题进行分析和取舍,选择具有正能量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兼顾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便于满足学生对于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无效课堂的出现。第三,选择时要以带有中国传统特色、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为主,辅以反映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作品,形成多样化专题,让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下,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对文化和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

(二)构建科学多样的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方法

传统大学语文常用的是以教师选取教材部分内容并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讲解的教学手段,而专题式教学则是依托教材,将不同时期、不同作家与作品或现象以某一个共同主题结合到一起,超越单元和文史脉络的分割,形成跨时空的组合。从当下开展专题化教学的学校来看,多采用由师生共同拟定主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课下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并吸收组内意见和多元看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与展示,然后教师再适时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并表达不同见解的课堂交流式。虽然已经可以称得上是研讨式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并勇敢表达、展示自己。但如果仅以这一种专题式教学为手段,未免有些单调。因此,在专题式教学中要开发更加多样的形式,构建科学多样的专题式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或叠加辩论式、同一主题不同角度式、不同主题同一角度式,以及与其他学科联合式等手段。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为多样化教学手段提供依托,鼓励学生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出谋划策。

(三)实现高校有用的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效果

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文学素养和拥有过硬的语文知识,对相关教材要烂熟于心,并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并熟练使用,以增强课堂呈现的效果。另外,教师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遵循素质教育要求,合理选择文学作品和作家、文学派别以及思潮现象等,形成恰当的专题,并调研学生意愿以及课堂学习反馈,及时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专题式课堂教学,积极参与交流,端正认识,而不是把专题研究当作任务一样去完成。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结语

大学语文专题式教育是针对当下大学语文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热情度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的现状,为了在较短时间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而提出的一项有益探索。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发展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认知的发展规律。然而实现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高效开展仍是一项尚未竣工的“大工程”,需要高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并付出努力,共同打造优质的专题教学内容,构筑并使用科学多样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效果,使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在高校“遍地开花”并取得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晓锋,凌苑茹,于敏章,汤雨鑫.地方师范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创新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20(7).

[2]陈露,张晨.专题教学法在大学语文课堂的创新性研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

[3]王华玲.专题式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9(12).

[4]刘守军.“大学语文”课程中模块化教学的应用———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10).

[5]唐敏.大学语文课程专题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

作者:王燕萍 单位:海南科技职业大学公共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