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1:00: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创新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声乐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1],旨在训练学生歌唱时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声乐与器乐不同,不借助其他媒介,只运用人的声音进行艺术表现。学前教育的声乐课,更有其独特的、重要的音乐教育基础意义,即掌握儿童歌唱的特点,熟悉儿童歌曲并能灵活运用。
一、学情分析与教学痛点
(一)学情分析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反馈、调查问卷和考评统计,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情感态度及专业特点三个维度的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声乐学习有着强烈的渴望和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非特长生,很少有从小接触系统的音乐技能训练,在能力训练上仍存在不足。加上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对儿童歌曲驾驭的需求,因此在声乐课程难度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本专业的需求,与音乐专业声乐方向的学生有所不同。
(二)教学痛点
1.专业认知度偏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声乐这门课程专业认知度较低,教师教学中专业培养目标清晰度不够,主要表现在科学的发声方法等基本概念在教学环节没有凸现,如对歌唱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呼吸原理、共鸣腔体如何共振等,学生对方法的掌握仅仅停留在“差不多”阶段,很难达到“真掌握”。
2.教学针对性欠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培养目标是面向幼儿园,针对幼儿需求培养幼儿教师,与音乐专业培养专门歌唱表演人才有所不同。目前在教学选曲上仍会依赖音乐专业声乐曲目,缺乏幼儿师范的专业性;沿用传统声乐教学流程还是主流,从发声练习到歌曲演唱再到作品处理的方式欠缺针对性;同时,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时量的安排和集体教学模式的设置上,也满足不了传统音乐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
3.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脱节。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的主要工作岗位是幼儿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对学生专业技能进行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应该具备的执教能力。声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是受到众多学生重视的课程,特别在今后弹唱应用中举足轻重,仅仅停留在声乐理论知识学习远远不够。
二、教学创新改革
本着多维度拓展创新方式的原则,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中推进理论创新,力求实践创新,开放教学载体,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完善教学手段,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提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贯通知识与实践道路
本课程教学理念依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四新建设为引导”,以德育为先,技能与情感相融,理论与实践并重,并鼓励学科交叉综合。提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让学生不仅掌握声乐演唱技巧,还能兼具幼儿声乐教学的能力,融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为一体。突出课程的基础性、艺术性,创新性。
以此,我们从三个维度设定教学目标,知识层面力求掌握一定的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儿童歌唱的特点;能力层面要求学生演唱不同题材,形式的歌曲,并具有正确分析和表达儿童歌曲的能力以及具有较专业的儿童歌曲编配能力;素质层面首先树立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其次挖掘学生的音乐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修养,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幼儿教师工作,建立对此工作的认同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位一体,保障学生幼儿教师职业理想的落地。
(二)重构教学内容体系,紧贴育人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融合和专题整合,将声乐课程重构为六大章节,三大模块和四大主题。
1.六大章节。分别为歌唱器官发生原理、歌唱呼吸、歌唱共鸣、歌唱语言、歌曲分析处理和儿童嗓音保护与训练常识。
2.三大模块。分别是发声练习模块,声乐作品演唱处理模块,儿童歌曲拓展表演模块。第一模块重在帮助学生正确声乐审美的建立,掌握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较为灵活的运用发声技术。第二模块涉及对作品曲式调式基本分析,侧重掌握基本歌唱技能并正确理解感受歌唱作品,提升音乐表现力。第三模块针对学前教育专业,依托儿童歌曲,借助游戏互动等形式,鼓励学生创新设计即兴创作。
3.四大主题。针对学情和专业特点,将选曲划分四大主题,分别是艺术歌曲、地方民歌、红色经典和儿童歌曲。
(三)巧创教学设计环节,综合提高学生素养
基于声乐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与专业深度融合,整体教学设计上从三个方面定位:
1.层层铺开,循序渐进整合教学模块:综合学情分析,围绕综合提升学生素养的总体目标,沿着“定位—选曲—示范—实践—创新”这样一条思路逐步解决从而达成教学目标。课前通过调研定位学生基础,选曲上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教学过程中有示范有创新,鼓励学生实践。
2.步步为营,定位学生“需求与困惑”。
(1)“嵌入式”学习让声乐技能课更务实。嵌入专业,贴近学生实际需求。譬如在发声练习时加入儿童歌曲的代词练声,嵌入专业特色。并根据歌曲中不同的节奏型,设计不同动作,以游戏的形式,借助肢体动作明确节奏型,提升协调性。
(2)“分众式”任务体系让声乐技能课更精准。区分受众,关注学生个人发展,通过学情分析,进行分众式的课后实践活动。针对不同的群体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鼓励有基础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到学院以上层面的实践活动中去,对活跃度低的学生布置小组表演还课任务,搭建交流平台,给每位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
(3)“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声乐技能课更鲜活。主课堂上突出“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学生感兴趣的兴奋点切入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手段为媒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感性认识;以示范启发的方式层层推进,通过模仿、学习、讨论、创新等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进而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
3.环环相扣,实施一主两辅三结合的教学策略。
(1)以一条主线为路径,促进学习目标立体化。按照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确立“听→唱→悟”为主线,达到“浅层知识自学→深度学习情感体验→自我反思切实练习”三维立体学习目标。
(2)以两个平台为辅助,实现学习支持立体化。为逐级实现立体目标,本课程教学以“学习通”和“腾讯课堂”为学习支持平台。实现形成立体化的学习支持。
(3)以三个课堂为依托,推进学习方式立体化。三个课堂分别是云课堂、主课堂和拓展课堂,将三课堂融为一体,形成“课前自学有资源、完成任务有方向→课上参与多互动、情感体验增认同→课后拓展助行动”的学习方式。立体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更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以“五步”为阶梯,立足学情深耕课堂教学
1.围绕育人目标,实施“五步五式”教学流程。基于学情分析,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出发,根据学前专业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及学习需求,凝练并实施情景教学策略,通过“五步五式”教学流程(见图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强实践重创新的品质。以“歌曲”为载体,双线并行厚植职业情怀;以“五步”为阶梯,立足学情深耕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以声乐教学《映山红》为例。课前通过平台发布任务,组织预习。课上首先发声练习作为歌唱准备,引导学生科学发声。在新课导入环节采用视听结合,情境创设。课堂教学需要一个吸引人的开头,因为教学中漂亮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它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还会自然而然激发学生求知欲。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欣赏影视插曲片段,体会感情色彩,学生的求知欲自然活跃起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感性认知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第三环节视唱曲谱,感知曲调:在分析音程、曲式、调式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根据谱例具体分析。从音程度数到乐句划分再到调式结构,学生边唱边思考,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归纳总结能力。第四环节歌曲填词,体会民族特色,深挖思政元素:《映山红》是我国江西民歌,通过对倚音衬词的深入学习和演唱,切实体会民歌中依字行腔,以腔传情。《映山红》同时是一首英雄赞歌,它篇幅短小、影响力巨大。歌曲赞美歌颂红军,表达出对红军深深的思念和不舍。在音乐课程中积极寻找红色经典音乐与思政教育的切合点,有效开展音乐课程思政。接下来的小组合作,拓展创新环节:基于对《闪闪的红星》背景知识的了解。扩展延伸引出影片中脍炙人口的儿童歌曲《红星闪闪》,欣赏体会后给学生分成小组,引发头脑风暴,自主合作设计表演,小组创作中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借鉴,还能培养团队精神。最后还课展示: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课后作业布置环节也不能忽略,要强调巩固新知,让学生入脑入心。
2.立足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则是主体,声乐虽是技能技巧课,重视实践环节,也涉及了不少理论知识。基于此,在教法上仅仅运用传统的讲授示范法还远远不够,应适时融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譬如分组讨论法:这是一种专门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创造力的好方法;“实践理论一体化”教学法:让启发讲授与实践思考相融合;此外,多媒体辅助——视听结合法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
教学相长,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法也很重要。根据声乐学习特点和学生的情况,学法采用了参与体验法:让学生听、唱、演相结合去感知歌曲,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合作式教学:以师生互动,同学讨论为手段,促进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问题,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强调研究性学习。
3.促进学科综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声乐课作为艺术学科的一种,在实际教学中包含着多种学科的思维。[2]从教师角度出发,综合学科可以联系相关学科进行辅助,在进行教学研究包括课堂实践时,可以打开思路,对创新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从学生角度,以综合思维进行技能技巧训练,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加深对作品理解。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更为有效训练发声的方法,还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更深层次学习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音乐风格,从而更好地完成作品演唱。
(五)构建“互联网+”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情景
声乐线上教学,在高校已经作为一种新模式普遍让大家接受,近两年来由于疫情原因,线上课程得到进一步推进。这是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契机,同时也是挑战。线下教学作为一直以来声乐教学的模式,必然有其优越性,它的即时性和直观性在声乐这种技能课上不可或缺。但教学时,声乐课堂主要以听、练为主,学生重心一般放在实际的演唱体会中,很难进行记录,会出现遗或者遗忘的现象。而声乐线上教学模式有直播实时授课、教学课件、资料留存等功能。学生可通过视频重温上课的过程,和理解决这些问题,起到预习和复习作用。因此,建议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见文末图2)。并且尽量避免教学目的达成以及教学内容的实施有“断层”,注意在前后衔接、相互关联中完成教学。
(六)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习热情
以学生为中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善用评估。以评为学、以评促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将考核细化。制定课程考核详细方案,强调过程性考核,将线上学习通答题,课堂表现,还课成绩都纳入考核,让学生明确评价标准,有的放矢提升技能。
三、深挖课程思政明确教学成效
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爱国主义渗透到专业课学习中去,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让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3],培养学生挖掘儿童歌曲中思政元素的能力,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合起来,培养一专多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好青年。
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思政元素,选取适当难度的中国传统优秀歌曲、中国近代红歌典型代表作、有地方特色的民歌以及积极向上的儿童歌曲。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到声乐课程里,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树立好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方法举措上具体有以下三点:1.以项目为抓手,借助教改思政专项课题,有序开展声乐课程思政。2.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增强革命文化亲和力、吸引力、丰富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调动学生主动性、提升育人价值。3.理论联系实践,促进课程思政成果转化。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艺术表演与师生互动之中,从而促使思政元素以更具象的艺术形式实现教化育人的效果。借助专题汇报等舞台实践机会,实现课程思政成果转化。
结语
以培育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成为整个国际社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趋势。《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根据教育目标,选择和组织对幼儿最有价值又最贴近实际生活的部分构成教育内容。在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今天,加之新课改的推动与支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也毕竟持续改革创新,以顺应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史春梅,金顺爱.伊犁师范学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01-103.
[2]吴卫洁.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及其创新发展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2(09):35-38.
[3]路亮.课程思政在应用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大众文艺,2022(18):135-137.
作者:张丹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