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臜词义探讨解析

时间:2023-03-07 16:52: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腌臜词义探讨解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腌臜词义探讨解析

腌臜”一词按黄廖版《现代汉语》的第三章词汇的划分属于叠韵联绵词,本义为脏;同义词有肮脏、恶浊等。“腌臜”一词尽管为方言词汇,但其使用地域较为广阔,并且扎根在广大地区以方言词的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出强烈的词语生命力。据许宝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所调查的结果显示,说“腌臜”的方言区有:①东北官话;②北京官话;③冀鲁官话;④胶辽官话;⑤中原官话;⑥晋语;⑦西南官话;⑧吴语;⑨赣语;⑩闽语[1]。该词在《汉语大词典》(第六卷)可查出五个义项,分别为:①脏;不干净。②谓使肮脏。③指脏物。④卑鄙;丑恶。常用于詈语。⑤恼人的;令人不快的。[2]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可查出三个义项,分别为:①脏;不干净。②(心里)别扭;不痛快。③糟蹋;使难堪[3]。通过对比《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两部词典关于“腌臜”的释义,可以发现,除了该词的基本义“脏”一致外,其他释义都有所差别,说明随着时代更迭,该词语义出现一定转变;此外,发现该词在现代汉语中除了成为方言词外,其语义范围也呈现出缩小的趋势特征。“腌臜”有两种意思在大型辞书中存在收录缺失,分别是:①作形容词使用,形容人蛮横无理、胡搅蛮缠。②作形容词使用,形容人、事或物杂、多。这两个义项在元、明、清几代文学作品语料及方言语料中都并不罕见。厘清“腌臜”词义,这正是本文所要探寻的问题;文章仅就搜集“腌臜”相关语料试作考察、梳理,以期澄清某些误解,并以此指出某些字典、词典在设立义项和释义上的不妥之处。

一、“腌臜”之“蛮横”义

“腌臜”一词被大型辞书忽略的义项,其一是作形容词使用,形容人蛮横无理、胡搅蛮缠。我们认为,这一意义是由“腌臜”一词的本义“肮脏”引申为形容人品质方面的卑鄙,再在此基础上推及到形容人的思想、精神层面表现出的蛮横、不讲理。“腌臜”之“蛮横”义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其实并不罕见。人们之所以对该义项感觉陌生是因为缺少相应的注解,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渐渐遗忘这一义项。如:《荆钗记》中:(1)[丑上]玉莲贱人无理,激得我怒从心起。腌臜蠢物太无知,千推万阻,枉教我受了这场呕气。[4]“腌臜蠢物”其中的“腌臜”,倘若寻求现行主流词典中的义项来解释该词,会发现寻找不到“达意”的义项。而通过联系文本语境得知,孙汝权因向钱玉莲求婚被拒,才大骂玉莲“无理”“腌臜蠢物”,孙汝权并不是想骂钱玉莲“肮脏”,而是其主观上认为女主人公钱玉莲太过于蛮横无理,硬是不愿意答应自己的请求,因而才出此言。此外,“腌臜”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还常常被现行主流词典(诸如《汉语大词典》《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词典)错误地归纳为“肮脏”或“卑鄙”。如《水浒传》第三回:(2)呸!俺知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5]其中,“腌臜泼才”的“腌臜”就被《汉语成语大词典》错误地标注为“肮脏”。《汉语成语大词典》标注的释义为:“腌臜:肮脏、龌龊、恶心;泼才:流氓、无赖”。对整个成语的释义为:“肮脏的无赖;多指地痞流氓或流氓无赖。”[6]据现代汉语层次分析法分析其语法结构,“腌臜泼才”属于偏正式短语,《汉语成语大词典》采用的释义显然是采用“腌臜”的本义“肮脏”来解释该词。但是结合《水浒传》上下文语境,“镇关西”乘人之危、霸女讹钱才引来侠肝义胆的鲁达大怒,大骂郑屠“腌臜泼才”。其中“腌臜泼才”显然不是骂郑屠是一个肮脏的无赖,而是骂郑屠是一个蛮横的无赖。此义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如:在当代作家“关心则乱”(笔名)所著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女主人公明兰在经历劫难之后身体大受损伤,返回顾家,小秦氏身边的嬷嬷前来闹事的时候,盛纮冲嬷嬷喊出了“腌臜婆”[7]。“腌臜婆”一词如果采用现行主流词典收录的义项释义,得到的释义都不大通顺,且与语境义存在较大偏颇。同样地,结合文学作品语境,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小秦氏身边嬷嬷前来闹事,在女主人公盛明兰和祖母几经让小秦氏派来的嬷嬷“滚”的情况下,嬷嬷非但不离开,还咄咄逼人,在这种情况下,盛纮(盛明兰之父)护女心切,不顾作为文官的身份大骂嬷嬷“腌臜婆”,其中的“腌臜”应释义为“蛮横”,“腌臜婆”即形容小秦氏派使的嬷嬷的蛮横、不讲理。“腌臜”之“蛮横”义除了古今文学作品中有所使用外,在一些方言中,比如南方方言的代表之一闽南语系的一支雷州方言、北方方言的代表之一西南官话的一支邛崃方言中也有所使用。比如,在雷州方言中,“腌臜”在作形容词表示“蛮横”义时可以单独使用,即形容一个人蛮横无理、不讲规则,不好相处。如:(3)汝做物偌腌臜啊?(其中“啊”是语气助词,“做物”是“做何物”的省略形式,“偌”为程度副词,表示“这么,如此”,整句话句意是“你怎么这么腌臜?”形容一个人蛮横、不讲理。)此外,“腌臜”一词也可以受程度副词“好”或“~死死”修饰成“好腌臜”或“腌臜死死”,形容腌臜的程度之极。如:(4)那个人腌臜死死,汝勿近他。/那个人好腌臜哦,汝勿近他。(意思是“那个人非常腌臜,你别和他相处/往来。”)同时,“腌臜”在雷州方言中常与“婆”组合成“腌臜婆”(读作ŋázápó或ŋázábó),形容一个人不讲道理、很难相处。其中的“婆”并不专指女性,男性同样可以被说“腌臜婆”。其中的“婆”是指小女子似的小家子气,强化了不讲道理、刁蛮的色彩。(5)汝真是腌臜婆!(意思是“你真是个腌臜婆!”形容一个人非常难相处。)“腌臜”之“蛮横”义并不仅限于在广东湛江雷州半岛地区通行,在成都市郊县的邛崃方言中,同样有所使用。邛崃方言是在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羌语、西北官话(陕西关中话)等的广泛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合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的一支。在邛崃方言中,形容一个人的三观、思想有问题,很难与之沟通、打交道,也会经常用到“腌臜”一词。(6)这个人腌臜得很,不要和他打交道。(形容一个人很难相处,劝诫对方不要与其打交道。)综上所述,“腌臜”之“蛮横”义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义项,并且是自古便存在的,这一意义是由“腌臜”一词形容人品质方面的“卑鄙”义,推及到形容人的思想、精神层面表现出的蛮横、不讲理。该词在我国古代作品及文献中也颇有体现,只不过是由于我国汉字体系庞大,前人记载难免出现疏漏,因而缺少具体的训诂学方面的注释记载。加之因为历史原因“腌臜”逐渐被“肮脏”取代而淡出人们的视野,其义项的完整性也随之不受人们关注而产生纰漏。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缺少妥帖的释义,人们仍旧无法准确理解文学作品。此外,“腌臜”之“蛮横”义也并不是完全淡出人们视野,在部分方言诸如雷州方言、邛崃方言中,“腌臜”一词仍旧保留“蛮横”这一意义供人们追溯,由此也体现了方言作为语言“活化石”的重要意义。

二、“腌臜”之“杂、多”义

“腌臜”一词被大型辞书忽略的义项,其二是作形容词使用,形容人、事或物杂多。陆宗达先生认为:“腌”(“淹”)与“瀸”“濽”等字义相通,初为“浸渍”,即被别的液体渗入,后发展成不净不纯之物的掺入[8]。因此认为,“腌臜”的“杂乱、杂多”这一意义是以“腌”为核心的衍音而产生。“腌臜”之“杂、多”义,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同样有所记载。如:在元杂剧《尉迟恭三夺槊》第二折中:(7)这些腌臜病,都是俺业上遭,也是俺杀人多一还一报。[4]这句话看似很简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联系原文语境不自觉就会顺过去。但是,如果拎出其中的“腌臜”一词具体分析就会发现,符合原文意义的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主流词典中存在收录缺失的现象。联系作品背景语境可以知道,其中的“腌臜病”显然是指由于长期征战、漂泊,经年累积的“杂七杂八”的病,其中的“腌臜”显然是表示“杂、多”义。同样的,在《水浒传》第三回中:(8)鲁提辖道:“不要那等腌臜厮们动手,你自与我切。”[5]这句话中“腌臜”一词用得传神而精妙,然而,由于词典中意义收录的缺失,大部分读者在品读这句话时未能感受到原语言文本用词之精妙。究其原因,是因为大部分读者在读到这句话时往往将“腌臜”理解为“肮脏”,其实不然。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可知“腌臜厮们”中的“腌臜”是作为一个修饰成分,根据原文语境,鲁达是为金翠莲的悲惨遭遇而愤愤不平,想故意借机刁难郑屠,从而引发矛盾,为翠莲报仇。在这一语境下,“不要那等腌臜厮们动手”并不是指伙计们肮脏、卑鄙,不想让他们动手,而是指不要让“闲杂”人等动手,想要“你”(即郑屠)去切,其目的就是为了刁难郑屠。所以“腌臜厮们”中的腌臜应解释为“多、杂”,“腌臜厮们”即“闲杂人等”之义。此外,“腌臜”之“杂、多”义在近代小说中也有所记载。小说《留东外史》中有这样一段叙事性描写:(9)黄文汉添了炭,炖上开水,二人煮茗谈心。几日来的腌臜心事,都冰消瓦释了。[9]其中,“腌臜心事”联系文本语境很容易理解,即“繁杂的心事”,句中的“腌臜”同样意为“杂、多”。“腌臜”之“杂、多”义除了在古今文学作品语料中均有所记载外,时至今日,在我国多个地区的方言中仍旧有所使用。以邛崃方言为例,“腌臜”在邛崃方言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成“很腌臜”,如人们在客人登门时经常会使用到这样一句话:(10)屋里很腌臜,随便坐。(表示自谦,意思是:屋里很乱,您随便坐。)和部分性质形容词一样,“腌臜”一词在邛崃方言中表示“杂、多”的意思时,除了可以用程度副词“很”修饰外,还可以用AABB式的重叠表示程度的加深,如:(11)屋里腌腌臜臜的。(意思是:屋里乱糟糟的。)“腌臜”之“杂、多”义在方言语料中除了邛崃方言使用之外,还有很多地区的方言都有所使用。例如,山东地区还流传着“腌臜年”一词的说法。所谓的“腌臜年”即“多事之秋”,形容是应接不暇、忙不过来、心力交瘁的年份。“腌臜年”一词中的“腌臜”同样意为“杂、多”。综上所述,“腌臜”之“杂、多”义是“腌臜”一词尚未被主流词典收录的又一重要义项。根据陆宗达先生的观点,这一意义是由“腌”为核心的衍音而产生。这一义项在我国古今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但由于汉字体系庞大,加之缺少前人的注释训诂,因而未能及时被大型辞书收录。这一意义的收录缺失在人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诸如在例(8)中,如果仅依据现行主流词典中收录的义项来释义,读者很容易对该词产生错误的理解。尽管凭借上下文语境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大意,对整体理解《水浒传》这一文学巨著并无较大的直接影响,但是缺少妥帖的释义,读者无法理解到,原来“腌臜厮们”的意思相当于“闲杂人等”,读者就无法真正体会到作品原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和衰微都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化息息相关,曾经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腌臜”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现代汉语中普通话中已不为多见。尽管徐之明先生认为“腌臜”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应为通用语[10],但是通过收集整理“腌臜”有关的词条发现,该词仅有其基本义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看作是通用语,该词的其他义项都仅在方言中得到使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该词笔画繁多,在现代社会追求快节奏的作用下,出于简约性原则,人们往往更愿意用笔画更简单的“肮脏”去代替“腌臜”;而方言主要通过口语表达,不受这一原因的影响,所以“腌臜”的意义在方言中能够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另一方面,尽管“腌臜”语义丰富,但现代汉语中语言表达要求细致,不同的语义都可以用更简单直白的其他词汇来表达相同的意思,且直白的意思更加浅显易懂,还不易产生歧义,更符合语言使用经济性和高效性原则。综合各方面原因,该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不为多见。所幸的是,在不少方言中,仍旧能够看到“腌臜”一词的广泛使用。“腌臜”之“蛮横”义和“杂、多”义在南北方的方言中都仍被广泛使用,这两个义项都在不同方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旧体现出蓬勃的语言生命力。但由于这两个义项尚未被现行主流词典收录,读者在进行阅读活动中理解这类词语时大多只能凭借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推断,或者是借助现行主流词典中的义项参考,抑或是囫囵略过,不做深究。即使人们寻求词典来辅助理解,由于词典中的释义大多只是建立在现行主流词典已收录的义项的基础上二次释义,加之义项收录缺失的原因,亦无法通过查询词典获得正确理解。诸如《汉语成语大词典》对例(2)中“腌臜泼才”中“腌臜”的释义显然是硬套该词的本义作为释义。“腌臜”一词在现行主流词典上义项收录的缺失,不仅影响人们对文学作品中该词义的理解,从而影响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不利于作品本身语言魅力的充分体现。同时,语义的缺失也不利于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因而现行主流词典应对这两个义项及时进行收录补充。因此,探究“腌臜”词义,对于进一步完善现行主流词典中的词义、切实发挥词典的寻词查义作用、传承语言文字的意义、帮助后人理解文学作品、促进文学作品及方言词汇的研究等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撰处编.汉语大词典(第六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

[4]徐征,张月中编.全元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6]王兴国.汉语成语大词典[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0.

[7]关心则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8]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178-179.

[9]不肖生.留东外史:下册[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13.

[10]徐之明.对“肮髒”“腌臜”之类语词的考察[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5):45-48+95.

作者:吴保江 李丽青 单位:湛江科技学院文化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