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医学优势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3-08 15:09: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中医康复医学优势与发展趋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医康复医学优势与发展趋势

1中医康复医学的来源和意义

康复,最早可见于《尔雅》,“康,安也”;“复,反也”,康复就是指获得健康,重返平安[2]。中医康复医学历史悠久,起源于《黄帝内经》,在我国历代医者的不懈努力下,理论内容不断完善,康复方法不断补充,不仅有着独特的医学理论,也有着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一门以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学说、体质学说、经络学说等等为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并通过探索其应用方法和临床价值,对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辨证康复的综合应用性学科。其目标在于弥补和重建患者身心功能上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整体康复,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返社会。

2中医康复医学的优势

2.1防治结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曰:“上工治未病”。“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核心原则之一,主要包括“未病先防”以及“既病防变”2个部分[3]。所谓“未病先防”,即是预防还未发生的疾病;而“既病防变”则是指在疾病初期,通过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防止疾病传化和发展。正如《丹溪心法》所言:“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中医康复凭借自身独具特色的中医理论的长期滋养,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养生体系:天人相应、形神共养、协调阴阳、和调脏腑、通畅经络[4]。在疾病的防治中,尤其是现代人所关注的亚健康等问题,具有积极效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杂合以治

“杂合以治”是中医康复治疗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即综合治疗原则[5],起源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综合治疗不只是各个方面方法的综合,而更关注医者因人而异、因时制宜所选择的不同综合治疗手段,提倡优劣互补、合理运用、医疗与自疗结合、动静结合、标本兼治的康复治疗原则,对于各类疾病均有着显著的康复疗效。

2.3中医药服务

作为我国独有的传统用药,中医药预防保健作用明显、治疗方式灵活、有着个体化原则,为“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世界性难题”斩棘铺路[6]。中药材大多来自自然界,绝大多数毒副作用都很小,甚至是无害的,可以长期服用且不会对身体造成负担和损害。相较于生物制剂,尤其是对于慢性病而言,中医药的运用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唐丹[7]通过临床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消癥通络的中药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能够有效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李文兰[8]研究发现中药汤剂联合中医康复对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疗效显著,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面对逐渐增高的亚健康人群比例,中医药在健康促进领域也有着良好的表现。张兆晖等[9]总结发现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有显著的效果。徐立玉等[10]通过临床试验发现对于亚健康,中药配合按摩治疗的临床效果明确。中医康复基于中医药服务,继承并发扬了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提高并发展了中医药服务的能力与水平,是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

2.4针刺疗法

针刺也是中医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不借助于药物,仅仅只靠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安全绿色,并且由于其简洁、便利、易操作的特点,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和使用[11]。在早期康复中,针刺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提高康复的效率,并减少并发症对机体的影响。刘晓宁[12]通过临床试验发现采用中药、针灸的联合康复,对脑出血后Ⅰ期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肢体功能的改善有明显效用。邹时念[13]研究发现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和恢复,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2.5简便廉验

在中医康复治疗过程中,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以被采用,包括导引、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按摩、中药内服等等[14],均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降低疾病负担方面有着出色的潜力。相较于西医康复,中医康复的治疗技术大多不需要复杂器械和冗杂技术,手段灵活多样,尤其是太极拳、五禽戏等等,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休闲娱乐性质,可以简单快速地融入日常生活中,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甚至乐在其中,以达到持续性治疗的目的。由于其质高效优、价廉易行,在康复机构、社区甚至家庭中都极易推广和应用。在提高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和速度的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医疗成本。

3中医康复医学的发展趋势

3.1中西医结合走向现代化

针对目前我国中医康复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基层医院等的医疗技术、服务薄弱,进一步深化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模式是最适宜的“中国处方”。中医理论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哲学,而西医则来源于自然科学,一个为整体观思想,另一个为还原论观点,2种观念产生的分歧,容易导致“结而不合”的结果,而正是因为中西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各有所长,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时,应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15]。中医康复与西医康复结合,意在坚持自身理论独立的基础上,吸取西医的优势并避其弊端,兼容并蓄,同时还可通过现代化的研究方法来探讨、研究中医康复医学自身的机制和疗效,体现整体观与系统生物学、个体化与精准医学的结合,采用现代语言阐明中医的科学内涵,揭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神秘面纱,用以说明其科学性及客观性,使之能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16]。

3.2构建信息化平台系统

随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公布,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比18.7%,与第六次普查的结果相比,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不难看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正在进一步加深,康复治疗师与患者的人数比例逐渐失衡,中医康复的门诊量、治疗量不断增加。由于中医康复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医院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康复的需求,导致诊治质控水平和工作效率低下、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增加、诊室环境区域混乱等问题的出现。在此基础上,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建立独立的中医康复信息化系统是当下必须且迫切需要完成的。以三级医院作为“领头羊”,联合二级、社区医院,将临床诊断到康复治疗的各个流程环节全面现代化、信息化,并进行医疗资源的整合和数据的共享,以共同建立的平台、搭建的系统为基础,组建三级康复网络系统,以实现医疗信息技术共享的构想和目的,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并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3.3组建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加强人才培养

我国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起步较晚,于2001年才正式开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而截至目前,中西医结合康复专业仍寥寥无几。同时,课程的设立普遍以西医康复为主,中医传统康复占比不足,学校教学教育理念的模糊、中医康复专业的同质化都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不可否认,现在中西医结合康复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体系是首要任务,本科阶段可以依托中医康复的独特优势,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导向,设立专项人才培养项目,鼓励多学科协同培养,增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可以通过深化继续教育进行。加强中西医结合康复人才的培养,构建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研究生、博士生教育体系,建立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康复医师规范化培养及考核体系,旨在重点、大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3.4推动国际交流发展中医康复的许多技术已在全

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推动中西医结合康复走向国际是必然趋势。注重中西医结合康复的研究成果转化,并将医疗科技与商品贸易结合,纳入“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范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医疗产品与技术合作,拓展国际影响力,并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一批高质量的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海外中心、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等,以加强项目交流、学术国际交流合作等,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国际人才培养和成果的转化落地。

4结语

中医康复医学起源于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是中医学的核心原则之一,中医康复首重预防、防治结合;采用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动静结合、标本兼治等多种方法,遵循“杂合以治”的综合治疗原则;中医药在疑难杂症、慢性病等的防治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疗效、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针刺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不需要药物,器械简单、操作便利;而中医导引、拔罐、艾灸、推拿按摩等中医康复技术廉价易行,对各种慢性病、常见病的防治各有所长;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康复运动等更是实施方便,贴合大众喜好,对场地、器械无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医康复应坚持自身理论的独立性,并吸收西医的优势,扬长避短、兼容并蓄,组建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在各级医院建立中医康复的信息化平台,加强各级医疗康复单位的人才培养,增强对外开放与学习,推动国际交流与发展。

作者:李慧 范怡清 单位:上海健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上海健康医学院康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