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4 16:02: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四史教育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路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新形势下“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专业建设需求:不断满足外语专业教学改革需求,促进外语专业教学改革
有助于完善和充实交叉学科相互融入的教学实践。通过“四史”融入外语专业教育协同联动、交叉学科共同育人的内在要求。针对性解决“四史”融入外语专业教育不同环节存在的问题,把握学科教学创新实践的工作,同时为其他学科交叉发展提供参加和指引。有助于为外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提供行动依据。“四史”融入外语专业教育更好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是实现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形成体系建构的迫切愿望。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转型的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挑战、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新要求都对高校教学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对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的认识误区具有现实指导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史”融入外语类专业是转变教育理念的体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专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体现了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理论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社会发展客观需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品质,是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支撑。推进“四史”融入外语专业教育是教学改革现代化需求,是坚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直接体现。外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与时俱进的路径,讲好“四史”、学好“四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因此,“四史”融入外语专业教育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是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社会需要理论强调将现实中的人与实际的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其更加强调的是社会关系中的“需要”。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快速升级的过程中,对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注重人才综合素质。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的高校,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必须定位于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完成高等教育肩负的社会使命。课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价直接和重要路径。因此,高校进行教学改革是寻求培养人才的路径,主动适应社会要求的客观要求。
(三)“课程思政”建设需求:“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做法。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教40条”,其中对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作了进一步重申,提出高校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明确了资源共享、深入研究、名师表率等方面要求。”
二、“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对广西外国语学院外语专业教师、学生以及相关部门的调研,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种形式,详细了解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归纳整理数据,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提高外语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决策的建议。通过调研数据的归纳整理,主要问题如下:
(一)融入过程缺乏科学、系统机制
“四史”融入不同专业课教学是2020年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是未来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是最近这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尚处于改革的初始阶段。广西外国语学院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的要求,取得显著成效。通过调研发现,“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完整、正规的融入机制,除此之外,缺乏统编教材,外语专业课教师自己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展开课程思政,而“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是零散的,有时即兴融入而忽视教学目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融入机制。同时,“四史”融入外语类专业目前没有统一教学大纲的支撑,缺乏科学的、系统性的理论构架,这种被割裂的思政教学素材部分融入外语类专业课使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致通过外语专业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较弱。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四史”融入外语类专业还处在探索阶段,各个高校还在摸索初期,各种资源和关联要素整合不足,还未形成科学性、系统性的机制。
(二)融入过程未形成常态机制
伴随着“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机制,随之而来是“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缺乏常态机制。通过调研发现,多位外语专业教师反映在外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大纲融入思政元素,但具体融入的是什么内容的思政元素、怎样融入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并没有专门的文件对“四史”融入外语类专门的目标进行规定。部分外语专业老师反映外语专业教学时间安排紧凑,并未就“四史”融入课堂教学形成统一的规定,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完成即可,所以大多数外语专业教师按照以往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大部分外语专业教师把“四史”融入专业教学当成是教学任务而不从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导致“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是偶发并非常态。因此,外语专业课堂教学很难保证“四史”融入外语专业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更不能把“四史”常态化融入专业教学中,也就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三)融入过程课堂实践创新性不强
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学者注重在“四史”现实意义和“四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部分高校开始探寻“四史”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的创新实践,例如广西外国语学院创立“四史”馆,外语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并运用外语讲解其中内容,学生潜移默化学习“四史”。通过调研发现,所有外语专业教师肯定这种实践教学,但由于外语专业教师专业背景的局限性,对“四史”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件、人物的解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增加工作量,有些外语专业教师对“四史”内容的了解不是很深入,讲解难免出现停留在历史事件时间、经过、结果上,深入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不够全面和具有启发性。另一方面,对“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创新实践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当然和“四史”融入高校各学科的顶层设计起步较晚有很大的关系,也和高校自身课程教学改革的关注侧重点有关系,缺乏理论指导的同时,实践性不强的现象也普遍。总的来说,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四史”融入外语专业教学尚在摸索中,还处在起步阶段,在融入过程也够“走心”,加上外语教师对“四史”专业的知识背景还需深入学习,难免在教学中出现吃力的现象。因此,综合因素导致“四史”融入外语专业教学缺乏科学性、系统性,还未形成融入的常态机制教学实践创新不强。
三、探索“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路径
“四史”融入外语类专业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研究的必然要求,是外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因而,厘清“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基本规律、路径,针对“四史”融入外语类专业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不断推动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一)构建从学校整体指导的教材编写到教师局部教学落实的系统机制
教材编写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统一教材是教学规范化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立德树人路径的重要方式。针对缺乏统一教材,学校层面:学校领导大力支持,高度重视教材编写问题,教师积极参与并落到实处。学校组织外语专业的专家和教师进行教材编写,把“四史”内容进行系统性融入外语教材。
(二)建立“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教育常态化机制
“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的实践创新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不同的外语专业、涉及不同的外语专业的学生,涉及不同的部门,育人的教学目标实现与否,都和上述要素直接紧密相连。针对“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缺乏常态化机制,学校可设置相应的课时,外语专业根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使用学校统编的教材,制定教学大纲,制定教案,教师根据统编教案结合自己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教材内容对进行完善,教学过程注重教学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针对教学的效果,可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一般运用平时学习和期末考试的方式相结合考核进行评价,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完成小论文等形式或者调研报告等等来进行结果的评价。从教材编写、教学课时安排、大纲和教案的编写、教学进度安排、教学评价等构成了“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闭环式的模式,使教学形成常态化机制。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实践
“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通过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使学生深入对教学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例如:案例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入式教学法等等相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增强,而且能够不断实现教学目标。教无定法,每个外语专业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还可以设置多种方式的任务让学生参与教学。课外教学实践创新是“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增加教学活力。一方面,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四史”馆并对其中内容进行外语类教学,这项工作不仅需要多个学校部门的相互配合,更是需要教师在外语专业教学中贯彻落实“四史”,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市区内的博物馆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以布置学生任务的方式使学生深入对“四史”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解和把握,这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筛选、归纳、概括,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形成对“四史”的初步思考。例如,在参观“四史”馆后可布置相应的专业作业任务,让学生完成,甚至还可以运用信息化的要素,给学生安排拍短视频的方式参与教学,通过写总结、写学习心得、写对课程教学存在的疑惑或者有对课程教学有什么样的建设性意见等等让学生对课程教学有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
(四)讲好中国故事,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协同发展
首先,时刻明确教学目标,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讲好“四史”的重要举措。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血泪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中央号召加强“四史”,将它作为是全党全社会的重大课题,讲好“四史”故事是高校的重要任务,外语专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用中文讲好“中国故事”,也要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四史”贯穿课程教学改革的始终是为了更好发挥育人功能。所以外语专业教师明确“四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贯彻落实教学目标。其次,外语专业教师紧跟党中央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和对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进行外语专业教学时候,融入“四史”注重通过讲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发展过程、结果及本质等内容。使学生通过外语的学生同时加深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最后,在教学改革中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协同发展。“四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思政课程和外语专业课堂教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都以立德树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协同发展是实现立德树人最佳路径,是正向推动课程教学的效果,利用新“四史”内容育人的优势,在外语专业课堂教学不同环节协作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结语探索“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的路径是拓宽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路径。对“四史”融入外语类专业进行研究,是将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融合,使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最大效用,丰富了课程的教育内容,使外语专业教育不局限于外语类的学习,而是外延到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有助于为高校深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的实践依据。“四史”融入外语专业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范畴,应该更深入探讨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践行,这是该研究有待改进的地方。总之,高校教学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立德树人”,拓宽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路径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机遇也是必然选择。未来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张莉,王路瑶.“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五维逻辑进路[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6).
[2]唐俊,张劲松.“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9).
[3]宋学勤,罗丁紫.论“四史”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21(3).
作者:周献策 黄文江 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