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新闻舆论监督

时间:2023-03-15 14:54: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如何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如何开展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是传播社会信息、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重要载体,引导受众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有助于使其遵守新闻舆论传播时的相关法律政策,能够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传递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由于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环境的复杂性,各类新闻充斥在媒体平台中,相关主体需要在遵守国家法规的基础上,明确新闻舆论监督措施,履行自身的监督权力,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

1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概念

1.1新闻舆论

新闻舆论可理解为传播者通过强化(淡化)报道新闻事件的方式,改变舆论环境,影响广大受众对某一时间、某类新闻的看法[1]。受众一般会通过媒体信息了解当前的社会问题,熟悉国家针对各领域的方针政策。新闻舆论的定义和管理是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内容,属于我国行政法制监督的核心内容。

1.2新闻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的本质是“用权力制约权力”,舆论监督是一种带有民主性质的监督,舆论监督的主体可分为机构监督、非机构监督。其中机构监督是依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程序进行监督,具体包括代表民意的人大代表、公民个体、其他社会团体所履行的监督权力。监督形式主要有民主评议、群众来信、群众来访、检举揭发等。新闻舆论监督是非机构监督的一种,新闻舆论监督可理解为民间监督,没有强制性、惩罚性,主要作用是通过舆论监督使相关主体产生社会心理压力。比如,通过广泛公开讨论某新闻事件,可以让更多真相暴露出来,随后通过语言讨论的方式使被监督者因尊严和名声问题而产生精神压力,从而产生主动改正、纠错的行为,以此起到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2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的价值概述

其一,有助于和谐社会建设。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目的是发现、解决问题,维护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受众可以了解社会舆情,充分、自由地表达心声,并且在依法享有监督权的同时,通过语言讨论的方式平衡心理状态、抒发情绪,体会自身在社会体系中的责任感,借此实现社会和谐稳定[2]。其二,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新闻舆论监督过程中,通过化解矛盾、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可以确保新闻舆论监督的效果,还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近年来,受众和媒体的监督意识增强,面对多元化新闻报道,新闻舆论监督渠道更为多样,可以通过揭发腐败、媒体曝光腐败案件的方式,及时解决相关问题,避免因问题恶化而引起群众不满,造成不可挽回的社会矛盾。其三,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通过新闻舆论监督,可以督促新闻记者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深入调查事件,把握好舆论监督尺度,客观地剖析问题,将真实的新闻案件传播出来,避免其以偏概全、把现象当本质,能够真实地反映群众意见,增强社会凝聚力。其四,有助于预防权力滥用、腐败问题。新闻舆论监督能够使相关公务人员权力使用公开化和透明化,通过对政府、相关公务人员行为进行监督,能够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特点

3.1群众性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时期新闻传播过程中,群众真实表达自身意见、行使监督权力的行为。群众在新闻舆论监督时享有言论自由,群众的言论自由权在现代法治民主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具有较强的群众性特点,群众会通过间接监督、直接监督的方式,进行新闻舆论监督。常用的新闻舆论监督方法包括利用新闻媒介的互动机制进行监督,或是通过检举、揭发、书面申诉的方式进行监督[3]。

3.2开放性

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同样具有开放性特点,群众会直接参与到新闻舆论监督中,且所有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相互平等,可以交流自身看法。不仅如此,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舆论监督内容具有开放性,在新闻舆论监督后,人们会依据自身的监督权,分析、评论新闻。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监督主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化,需要政府部门正确引导,使其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新闻舆论监督权力。

3.3广泛性

新闻舆论监督主体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包括各阶层的群众和组织。相较于传统监督方法,新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已经突破地区、行业的限制。另外,由于新闻舆论监督在内容、主体上具有较强广泛性,新闻舆论监督受限制少、监督面广,但新闻舆论监督主体是人民群众,舆论监督过程中同样会出现较多不确定的特征。

4新时期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效策略

4.1坚持就事论事原则,避免越位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一般会面对不同主体、不同事件,监督过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在监督某新闻事件时,相关主体应坚持就事论事原则,把握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尺度,避免出现越位监督的情况。具体来说,为突出新闻舆论监督中的民主性,新闻传播期间进行舆论监督时应避免存在替代行政监督、法治监督的情况,以此维护社会监督体系、社会秩序。另外,新时期的新闻媒介、新闻工作者还应依法行使舆论监督工作,保证不缺位、不越位[4]。再者,新闻工作者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时需要实事求是,灵活利用采访技巧,合理控制报道尺度,完整地书写新闻素材,将真相传递给社会公众,禁止为赚取流量、话题、热度而呈现零碎的新闻事件。写新闻稿件时,应确保逻辑缜密、客观,使用无倾向性、客观性较强的语言。

4.2拓展新闻舆论监督渠道,加大监督力度

为加大新闻舆论监督力度,新时期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时,相关部门应积极拓展新闻舆论监督渠道,更好地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新闻舆论监督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时代,相关部门还应基于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开发利于公众进行新闻舆论监督的应用程序(Application,App),提供便民服务,公开、透明化地传播新闻。第一,政府部门可通过信息化的新闻舆论监督App传递政策信息,公开宣传国家政策,深入解读政策,以便受众更好地理解。第二,对于部分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不实新闻,相关部门可通过该平台及时更正、处理,及时向公众报告新闻舆论监督结果。第三,相关监管部门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升级App的功能,并结合公民进行新闻舆论监督时的反馈搜集新闻舆情信息,发现存在不良言论时及时处理,督促新闻媒体从业者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在信息准确无误后进行报道[5]。

4.3抓住舆论监督重点,开展建设性监督工作

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因此,在新时期进行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时,应抓住舆论监督重点,开展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工作。通过对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特点的分析可知,为使各主体在新闻舆论监督上有所作为,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牢记新闻舆论监督使命,坚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只有通过引导、教育使社会受众认清形势,抓住新闻舆论监督重点,才不会使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和政府工作偏离,才能够使相关主体正确地看待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用唯物辩证、客观分析的方式看待新闻问题,避免将新闻特殊性作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相关部门还应预判新闻舆论监督效果,确保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其次,避免报道中的新闻内容缺乏针对性或具有片面性。选择新闻舆论监督素材时,应考虑监督动机,选取社会意义更大的内容,若因监督的动机、地点的变化而导致监督结果产生较大差异时,应采取对应的解决措施,将新闻舆论监督产生的部分负面效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再次,相关部门还应重视新闻舆论监督后的跟踪反馈,动态化地监测监督报道结果,给群众一个交代,避免失信于群众,影响社会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的积极性。

4.4提升监督主体的综合素养,重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4.4.1提高监督主体的整体素质

新闻舆论监督主体的综合素养影响着其进行舆论监督的效果。因此,只有不断提高监督主体的综合素养,才能确保新闻舆论监督的可靠性,使相关主体在发布网络信息时,注重信息的可靠性。首先,重视网民综合素养的提升。落实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时,应对网民进行舆论引导教育。其次,增强网民网络自律感、新闻甄别能力。通过教育,使网民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时掌握甄别、剖析不良信息的能力,可以依法发布言论、依法行使舆论监督权。再次,对网民进行法律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约束其新闻舆论监督行为,构建和谐、安全、绿色的网络环境。

4.4.2合理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

新时期,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减弱,新媒体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于受众而言,传统媒体的新闻质量较高,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权威性。所以在各类新闻事件快速传播时,传统媒体还应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专业、客观、有深度地报道新闻事件,正确引导舆论。首先,传统媒体应明确自身在新闻舆论监督工作中的地位,当好受众、党和国家之间的沟通媒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积极践行新闻舆论监督责任。其次,确保新闻传播时信息素材的客观性、真实性,把握好网络环境中的舆论导向,成为群众思想的引领者。再次,主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专业地报道新闻,用可靠的报道维持政府公信力。

4.5推进舆论监督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现阶段,我国在新闻舆论监督、新闻传播等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部分媒体只有经过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发布新闻稿件,这会直接影响新闻舆论监督效果,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发展。因此,还应积极推进舆论监督法治建设,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明确规定,健全新闻舆论监督法律体系。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应明确新闻舆论监督主体、被监督主体、新闻舆论监督内容,以及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应遵循的原则,更系统地为新闻舆论主体监督权实施法律依据,以此增强新闻舆论监督效能。为确保新闻舆论监督质效,还应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的相关规章制度。例如,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依据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特点,细化相关管理制度,规范网络新闻舆论监督流程,包括关于网民舆论监督的权利与义务制度、网络监督管理制度、网民安全文明上网制度、公民网络舆论监督责任制度等。完整的制度体系能够约束新闻舆论监督各主体的责任,增强其法律意识,减少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

4.6重视新闻工作者素质培养,增强其岗位自律意识

其一,为避免新闻舆论监督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应重视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使其具有较强的岗位自律意识,在行使新闻舆论监督权力、传播新闻时不会出现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在采访、编辑时能够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述的客观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因表述不当而使客观事实被曲解。其二,新闻工作者应明确自身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社会责任,在参与岗位培训的过程中,积极学习相关法律政策、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例如,作为重要舆论监督主体之一,新闻工作者应坚守职业道德,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发布新闻,抵制不良言论,传递社会正能量。其三,针对新闻工作者,还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其深入基层,了解社会新闻舆情,积极参与社会新闻舆论监督的落实工作,并在新闻舆论监督中做到就事论事、客观公正。

5结语

新闻舆论监督是新时期对新闻进行行政法制监督的关键措施,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社会文明发展意义重大。为做好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工作,相关部门需及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用制度化、标准化的监督条例,规范新闻舆论监督流程,引导相关主体更有效地监督我国的新闻媒体。同时,新闻媒体要督促新闻媒体工作者积极反思,主动改进,重视新闻传播期间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自觉宣传社会正能量,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敏.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与舆论引导[J].新闻传播,2020(22):97-98.

[2]周俊.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舆论监督的功能和要求[J].国际新闻界,2020(6):114-131.

[3]汤超.探析新闻内参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J].传媒论坛,2021(9):151-152.

[4]赵梦星.新时期政务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策略探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2(10):64-66.

[5]胡芳.新时期舆论监督如何实现建设性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15):102-103.

作者:李旭阳 单位: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