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时间:2023-03-16 16:03: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出,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要想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要根据其服务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究。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处在整体提升的过程中,但在就业发展、学业压力以及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便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

(一)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针对当地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工作,问卷调查的重点集中在以下学生对于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服务认识程度、参与程度、应对方式、更加看重的服务内容以及希望获得什么服务几方面。

(二)研究内容

1.需求内容

如表1所示。

结合表1所示,该学校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认识水平整体来说处于中间水平,尽管有一定的认识,但认知程度相对欠缺。笔者针对研究对象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内容展开了更为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最终总结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服务内容的需求包括以下几方面,如表2所示。

根据表2能够明确,该校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内容主要集中在两部分上,一方面是基础性的健康性心理服务需求,例如焦虑、抑郁、睡眠问题、情绪情感等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发展性的心理服务需求,包括学习就业、家庭矛盾以及其他问题等,表2中所呈现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以基础性的心理服务需求为主。而这些基础问题的产生是同发展性心理服务需求相互融合的,如焦虑问题和学生就业压力相辅相成。这基本上能与学生所处人生阶段相符合,是当前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2]

2.需求强度

针对上述调查研究结果所体现的需求强度,笔者展开了对比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尽管大学生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程度有所不足,但其普遍有着极强的服务需求。在研究对象中,对于心理健康服务有需求的人数有着高达70%的占比,其需求内容则普遍集中在学习就业压力、睡眠问题、焦虑、情绪情感等方面。

3.需求差异性

从年级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表明,相对于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来说,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普遍有着更高的需求强度;部分研究则得出,大一和大四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度方面,要普遍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高。结合众多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整体显示大一和大四强度高于大二和大三。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均处在人生转折以及过渡时期,其在角色转变以及社会适应方面面临一定的压力,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在极大程度上增加了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学生所处年级也会影响大学生服务内容选择的不同,如从大一到大四,学生对基础性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呈现出逐渐削弱的趋势,但在职业生涯、就业压力等发展性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则根据年龄增长显著增加;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调查研究表明,与文史类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以及体育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强度明显要高,而理工类专业大学生又高于文史类专业大学生;此外,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差异性,部分研究者展开了深入分析,具体包括经济状况、成长环境、生源地、独生子女以及民族等等。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家庭状况复杂、贫困以及成长时期父母不在身边的大学生有着更高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上述条件的不同均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性[3]。

二、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调查的心理健康服务优化路径

(一)加大投入力度

若想真正提升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成效,有效缓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则应当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投入。高校需要强化落实各种政策,从经济和政策两方面着手为其提供支持,这样便可为各种心理服务的高质量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并贯彻在其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

与此同时,学校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进行健全和完善,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学校需要积极整合现有的各种资源,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各个部门有效结合起来,相互协调,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其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健康教师等多个主体的实质性作用,切实展现学生本身在心理健康服务参与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切实提升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为其今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扩大覆盖范围

除了要加大投入力度以外,高校还应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范围进行扩大。一方面,高校及相关教师要积极拓展新型的传播渠道,大力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例如,可通过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心理健康课程等相结合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同时,高校需要在明确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开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其重要阶段进行精准把控,进而将其作为切入点展开宣传活动,切实保障其吸引力以及影响力。例如,高校可以结合重要节日,利用节日氛围进行有利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丰富多样组织形式的应用,从根本上深化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以及理解[4]。

另一方面,高校需要积极对其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固有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进一步丰富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探索更多能够同大学生个人需求相适应的服务形式。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层面,教师便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有着较强实用性,并且更能调动学生兴趣的内容,可以适当融入当前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均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而在教育形式的创新层面,教师则可以采用心理沙盘以及团体活动等学生更加喜欢的方式,通过提升心理教育感染力和吸引力,以提高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参与度。

(三)开展分类教育

不同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为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服务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活动设计,不仅要设计能够适用于绝大部分学生的大众化服务,还应给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充分的尊重,在全面了解学生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按照分类、分层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年级不同,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的差异性,进而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例如,针对大一学生而言,由于其刚刚离开家迈入校园,此时其并没有过多的就业压力等,基本上都为学习以及人际关系等。基于此,教师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内容和形式的过程中,应当适当融入团体沙盘以及团体训练等集体活动,调动起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能够在集体活动中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并通过团队合作拉近与同伴之间的距离,在短时间内形成团体意识,消除陌生感;而大三学生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焦虑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此时其对于未知的未来比较迷茫,在工作和考研等抉择上有着极大的内心冲突。此时,教师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学长或学姐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用亲身经历帮助在校大学生摆脱焦虑,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高校应当重点关注学生专业上的差异性,结合上文所述,专业的不同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乃至其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强度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文科和理科专业的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方面有着较大的压力;而文艺体育类学生的压力则大多体现在比赛和技能练习等方面。高校需要立足于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分别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以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系统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本质上是一个系统化的内容,为了提升并落实成效,高校应当加强系统建设,搭建起“五位一体”的心理危机预防网络系统,实现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学员、班级、宿舍以及个人之间的充分结合,促使心理健康服务能够实现更加全面的覆盖,切实推动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健康成长。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选择心理委员,在日常工作中辅助其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而宿舍长则需要实时动态关注宿舍内部学生心理情况的变化,在必要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这样便可以有效在学校搭建起教师—心理委员—宿舍长的系统化工作机制,充分将每一个环节结合起来形成全面覆盖、高效落实的全员育人系统。针对各种潜在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展开详细分析,并妥善完成好事前预防以及事后处置工作,并集中关注那些重点人群以及重点事件。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大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需求提供了倾诉的渠道,高校也应在建设心理健康服务系统的过程中积极引入新媒体,充分将客观宣传和主观了解有机结合起来,搭建起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系统观,在此基础上对心理健康工作者进行培养,让高校全体师生都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5]。

综上所述,优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对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应积极调查当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固有的服务体系和结构进行优化完善,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范围,切实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贺小瑞,赵见伟,张少杰.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以燕京理工学院为例[J].才智,2020(3):153.

[2]陈婷.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认识调查——以吉林省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0,11(9):146-147.

[3]丁道群,谭鑫.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实践探究——“互联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模式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1,8(84):12-15.

[4]徐浪.辅导员责任制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8):112-114.

[5]张玮,马姗姗,毛星懿.疫情防控期“响应式”线上教学创新与实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再思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1,30(10):108-113.

作者:李娜 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