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3-03-16 16:0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院校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职院校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一、探索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意义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现代社会“健康”理念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心理问题进入了高发期,大学生成为了高发期中的高发群体。许多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的影响出现了失眠、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无法上课、休学在家、退学等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与生活,阻断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有甚者出现了精神问题,如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国家的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健康。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引导大学生关注心理,拥有积极心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以及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构建积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设机制,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国外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并且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纵观我国,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机制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这就意味着对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机制方面的研究亟需增强,况且时代变迁,“00后”的大学生心理状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先前的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贴合现今的形势状况,加之近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疫情常态化下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也提出了新的方向与要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项技术类人才的主阵地,高质量、重内涵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起自己的心理教育机构,并加大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转变学校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心理教育的态势,学校对心理教育的宣传也仅仅停留在大一学期开设20~24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的诊断与矫正,没有建立完善的,以预防为主的积极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发展机遇中,以L地区为例,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打造“54321”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即5个层面: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2]4个层级: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辅导员—学生社团,3个层次:教育教学—预防干预—咨询服务;2个形式:理论—实践,1个目标:积极心态,这也是本研究的目标之所在。原则方面,本研究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以针对性为原则,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心理变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心理活动,并在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保证实施条件的稳定,保证实施效果的有效性。

三、L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内容与实施方案

为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面、顺利、有效地开展,本研究从五个层面入手进行体系的构建;从宏观角度搭建教育模型,之后以四个层级为主体,开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再依托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最终实现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构建五个层面教育模型

教育从不只是一个家庭的事情,也不只是学校的事情,教育从来都是关乎国家发展,关乎社会进步的大事,因此,教育模型的打造是一个大体系的构建,涉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个层次。从国家层面看,国家的支持与推广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的基石。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在学习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如果想让整个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想让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想让家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想让个体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就必须要依靠国家的力量。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加大对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力度,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好心理疾病的预防工作,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方面的服务应是规范而系统的。之后,国家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结合高校思政工作纲要,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经十分明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内,这就需要在社会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扎实落地,不跑空、不浮躁,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从意识层次上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主动去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问题;在家庭层面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校联动模式能够使家长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能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原生家庭越来越好,家长与学生也会越来越好;在个人层面维护心理健康,即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下,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体验中去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五个层面齐发力,构建出一个大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型。

(二)开展四个层级宣传教育

模型构建是基础,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顺利开展就要做好同步的宣传工作。宣传要随着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就如同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一样,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针对高职院校心理工作的涉及范围,将宣传教育分为四个层级,分别为心理咨询师的普及学习、心理教师的精进学习、辅导员的广泛学习以及学生社团专项学习。

第一,“育人先育心”,鼓励广大教师学习心理咨询师的相关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初步掌握个体的心理成长规律,社会心理特点、人格发展模式等,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育阶段,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无论学科为何,都是助力教育的良方。与此同时,心理咨询师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更高的觉察自己,完善自己,起到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素质化高的一线心理教师。[3]一线心理教师自身的专业化、精进化学习,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校中遇到心理问题的师生,更能在紧要关头做好危机事件的处理,保障心理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相当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石,基石越稳,工作开展越踏实有效。

第三,辅导员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引领者,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要想打造“慧眼识人”的优秀辅导员,一定需要心理知识的保驾护航。因此,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及干预方法,是模型构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第四,将学生社团打造成心理健康宣传工作的主要推动者,以学生影响学生。大学阶段不仅要获得丰富的学识,更是要培养社会能力,学生社团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大的平台。作为一个没有心理系的院校,不乏大量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将学生聚在一起,学习心理、传播心理、研究心理活动,开展心理活动……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深入学生之中,惠泽更多的学生。

(三)打造三个层次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需要搭建三个保障体系,分别为教育教学体系、预防干预体系和咨询服务体系。相当于“一体两翼”教育教学体系为“体”,预防干预和心理咨询为“翼”。按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结合学校时间,开设32~36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围绕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设置,包括适应、认知、人际、情绪、恋爱、人格等方面展开,[4]通过科学系统的知识传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科学维护心理;课程是主体,重在知识传授,同时还要“防微杜渐”,做好预防干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不仅可以在学生入学之初筛选出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给予更好的心理照顾,还可以直观了解学生经过大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后的心理变化,检验出该模型构建的有效性。预防干预工作的基本流程为问卷初筛—辅导员约谈—心理教师评估,力争做好每一名学生的心理了解工作;对于遇到心理问题难以解决的学生,要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能解决的问题给予问题的解决,对于超出咨询范围的问题要及时沟通辅导员与家长进行转介,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更好的帮助。

(四)运用两个形式教育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施开展的重要形式,二者有效融合才能保障育的深入有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为课堂理论应用于实践生活。即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这需要学校创生情境鼓励学生运用。如新生适应模块教学下的自我成长规划训练、自我意识模块下的认知自我训练、情绪情感下的情绪调适训练、人际交往模块下的语言表达训练等。此模块为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在课堂环境下的实践运用;第二类为心理抗压训练。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下抗压类训练基地,如信任背摔,高空断桥、求生墙、电网等项目,在提升个人心理抗压能力的同时,提升团队合作能力。此模块为专业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师带队下,在清晰表述游戏规则前提下展开的拓展训练;第三类为自我探索类实践活动。通过心灵图卡、O卡、涂鸦绘画、沙盘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觉察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此模块为心理咨询中艺术表达治疗方式,通过教师专业化的引导,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艺术表达心理疗愈技术;第四类为素质提升类实践活动。通过校园心理剧、心理短视频、心理演讲比赛、心理宣传员等实践项目的参与,使学生运用所长,充分体验在心理学世界中的快乐,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提升学生美好、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此模块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理论原则上适度指导为主的实践类活动,教师不能操控过多,旨在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

(五)实现一个目标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体系构建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这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具备的人格特质。本体系所构建的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对知识时刻保持着好奇心与探索力;

2.对未来拥有开拓创新的勇气;

3.学会爱与被爱,理解他人;

4.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崇尚正义;

5.自律与节制,对生活有掌控的能力;

6.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善于发现事件的意义;

7.常怀感恩之心,勤做善良之事。

以上七点是学生通过学校打造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之后,在学习、生活以及活动期间逐步养成的心理品质,此体系从大一就开始全网覆盖,无声渗透,更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互相助力,使学生在毕业之时,不仅有扎实的学识,更有坚韧的心理。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样才能打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开辟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渠道,打造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格局,发挥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作用。

参考文献

[1]广冬梅.国内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情况比较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28):272,255.

[2]曹畅.高校“五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2):146-148.

[3]王艳.新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策略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0(7):243-244.

[4]隋京欣.大连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作者:鲁晓静 单位:辽宁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