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庭教育观念发展研究

时间:2023-03-17 15:20: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城市家庭教育观念发展研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城市家庭教育观念发展研究

自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人口政策,到2021年“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每一次人口政策的变更,对中国家庭、特别是城市家庭的结构及其发展都产生着十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较长时间的数量约束性生育政策,使中国核心家庭内部人数迅速减少,随之而来的家庭教育的功能、目标、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独生子女”政策时期,在城市家庭中,绝大多数家庭的教育投入与教育期望聚焦于一个孩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呈现“精耕细作”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人力资本产生了新的迫切需求,家庭教育的价值公益性日益突出。近年来虽然国家人口政策已逐步调整,但育龄父母仍表现出低生育意愿,其中,家庭教育压力是造成低生育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此,研究家庭教育观念,分析人口政策背景下城市家庭教育观念的变化特点,明晰家庭教育观念转变的方向,对推动家庭教育观念现代化,更好发挥国家人口政策效用,调整区域人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变化

1.1“独生子女”人口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与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我国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大增加了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困难。基于此,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写入宪法,“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子女”在随后三十年左右时间内成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基调。随着经济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独生子女”政策有效缓解了人口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2“双独二孩”“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人口政策

“独生子女”政策在我国实行近三十年后,人口老龄化开始凸显,我国的人口政策从调节性人口政策逐步向适应性人口政策转变。早在20世纪末,我国就开始了生育政策的微调,“山东、四川等27各省、市、区在2000年之前就完成了由独生子女政策向‘双独二孩’的转变,《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在2011年修订完成,这是最后一个实施‘双独二孩’的省份。”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12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全面二孩”政策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两孩政策使二孩生育率得到明显提升,然而随着二孩政策效应的消退,我国生育率又迅速下降。

1.3“全面三孩”人口政策

2021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数据显示我国生育率进一步下降到极低水平,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党中央做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的重大决策。相较于育龄夫妻普遍生育三孩这一目标。这一政策的出台,更主要是为了消除人民实现其多元化生育意愿和生育需求的各种困难,为的是能进一步释放人口生育潜能,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2人口政策调整背景下家庭教育面临的新变化

人口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提高人口质量,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影响到了每一个家庭的结构与特点,家庭教育因此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2.1家庭教育主体愈加多元

随着家庭结构中孩子数量的增加,家庭中养育与抚育主体的付出必然增加,这表现为教育主体数量的增加与各教育主体在家庭教育中各种投入的增加。长期以来,父权制的文化遗产与意识形态仍然是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在我国的核心家庭中,母亲通常在家庭教育中承担主要责任。城市大部分家庭的女性多是职业女性,无论从家庭发展还是女性主体发展来看,女性都需要参与社会工作。这使得在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母亲始终面临工作与家庭间的平衡问题。多孩政策推行后,这种女性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现代家庭观念的演变,一个家庭如若生育多孩,女性事业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必将使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劳动性别分工面临挑战,男性将必然提高对家庭生活与家庭教育的卷入度。家庭中婚姻双方男女间将不仅是法律原则上的平等,而将逐步迈向事实上的平等。家庭教育主体将从原先女性为主扩展为父母共同参与。同时,从有利于家庭整体运转来说,更多祖辈在城市家庭生活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在城市二孩或多孩家庭中,祖辈参与照看孙辈、保障家庭后勤生活的现象十分普遍。从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出发,祖辈群体也成为重要的家庭教育主体之一。

2.2家庭教育时空不断延展,教育过程更具交互性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土壤,也是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环境。作为一切教育的起点,家庭教育的地位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长期以来,人们将家庭教育定位为入学前对儿童的抚育和入学后对儿童的指导,家庭教育常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长久缺乏主体性。随着社会对人口资源的需求以及家庭孩子数量的增加,家庭教育的独立地位与重要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家庭教育与现代社会对人口资源的需求,迫使人们开始更理性地思考家庭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家庭教育的时间逐步覆盖人生的每个阶段,家庭教育的空间也将不再是学校教育为主,而是以家庭生活为主,并延展到社会教育领域。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知识技术迅速更新换代,家庭教育既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也是被教育者影响教育者的过程。逐步地,每个个体都既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又是学习者。家庭教育不再是长辈对子辈的垂直向下单向的教导与抚育,而成为两代或三代人之间的交互影响。家庭教育的实质转向家庭每个成员共同充分的成长。

2.3家庭教育的经济与情感投入压力增大

城市家庭中,父母普遍较为重视子女培养,这使城市父母在孩子数量增加后,家庭教育投入随着明显增加。这种投入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经济投入与情感投入两方面,其中情感投入主要表现为时间投入的增加,这些给城市父母,特别是双职工父母带来很大的挑战。一方面,父母主观上想对子女的教育指导活动亲力亲为,但另一方面,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使其很难同时兼顾平衡好工作与家庭。因此,随着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家中孩子数量的增加,父母在应对家庭教育经济与情感投入增加这一问题时,会采取不同的路径。具体说来,如夫妻一方增加工作时间与投入,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或由核心家庭转化为三代人一起生活的家庭,祖辈参与每日家庭生活;或夫妻一方降低职场发展期待,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多个子女教育中;或夫妻间家庭投入方面更加均等化,以满足子女抚育与教育的现实需求。值得关注的是,在不断平衡、考虑生育意愿与教育投入间矛盾的过程中,不少家庭放弃生育二孩或三孩。

3人口政策调整背景下家庭教育观念演变趋势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选择。家庭教育实践的变革中,家庭教育观念理应先行一步。换言之,面对家庭教育实践、孩子成长现实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间日益加重的矛盾,父母家庭教育观念将作出转变,以适应生育友好型社会与多子化时代的需要。

3.1人才观:重新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使父母特别是城市父母对子女成功的期望值偏高,“学业好一切都好”的人才观颇为普遍。“随着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在代际更迭与传承的过程中,更多城市父母十分重视子女教育,将学业教育基本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生学业负担超重的根源所在。子女数量增加后,父母对子女发展的聚焦效应会减弱。照顾多子女的挑战使父母无力像抚育独生子女那样全面细致地聚焦每位子女的成长,这种抚育期望与现实投入之间的矛盾,使父母的态度开始逐步发生转变。现有调查显示,父母期望观方面,“依旧‘重视学习成绩,将来考好的大学’,但单一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成过去式,‘健康、快乐、幸福’逐步成为主流。”显然,二孩家庭的父母将更趋于秉持多元的人才观。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更能接受子女多元化发展。他们不仅关注子女的学业表现,还重视子女的情感发展。他们更加重视孩子认知与人格等多维度上的全面健康发展。个体基于其生理基础与成长环境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正逐步成为衡量个体成功与否的标准。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到来,父母人才观的转变,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一方面,多子家庭中父母对各子女的教育时间投入被分摊,各方面教育投入、特别是经济投入与时间投入的压力增大;另一方面,多子家庭也为父母与子女带来诸多优势,如长子与幼子的相互陪伴、家庭教育民主的发展等,这些同时为子代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更宽松自主的环境,更有利于子代健康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将在个体人格发展、人性培养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父母科学人才观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自主发展、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人力资源结构将更加优化。

3.2亲子观:重新发现家庭关系的基础

基于现行的人口政策,二孩、三孩家庭将成为我国普遍存在且将长期存在的家庭结构。与农村父母相比,城市父母普遍在子女家庭教育中投入更多金钱与精力。随着家中孩子数量的增加,多孩家庭教育面临着挑战与难题,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的幸福感,而关注家庭关系本身应作为改进家庭教育的重要抓手。不同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强的不规范性、动态性、复杂性。家庭教育承担的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方法等在教育实践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亲子观直接指导并决定家庭教育的水平。这种观念有时表现为专业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体系下的观念与认知,有时表现为一种自然的生活哲学观影响下的观念体系。寒门出贵子的现象能从一定程度上启迪每位城市家长反思家庭教育观念的本质、价值与意义。近年来,家庭教育中因亲子关系恶化导致不同类型的家庭悲剧事件频发。这其中有着多方面深层的原因,但父母的亲子观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伴随着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年轻一代的个体边界意识愈发强烈。”当今时代,城市父母开始逐步更深刻地理解家庭关系的本质,“接纳、榜样、界限”等观念逐步被父母感知与重视。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传统的“家长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生代孩童及多子化家庭发展的需要。随着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发展的重要价值的凸显,城市父母更倾向于建设正性的、以接纳、尊重、信任为基础的亲子关系。

3.3儿童观:更科学地评价儿童的发展

儿童观是家长对儿童的基本态度与总体评价。儿童观决定着亲子观、教子观与人才观等。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国家人力资本提出了更新的挑战,近年来,学界把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作为教育的使命,越来越“强调儿童的个性发展,重视童年的价值”。随着家中孩子数量的增加,父母能够更加全面、充分地认识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并能更理性地接纳孩子之间的差异。当前,城市家庭中的父母通常综合素质更全面,更具有批判意识。在抚育多个孩子的过程中,不同孩子的教育过程能启迪父母反思与不断重构自己的儿童观。父母对于儿童的理解将趋于理性,能更科学地看待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的个性特点。同时,随着家庭中孩子数量的增加,父母对儿童的期待也将更加趋于平和,父母趋于采取更加健康的心态来认知与评价子女的发展特点与水平。这种健康的认知能够唤醒父母对子女的尊重、理解与信任,也将磨砺父母对子女教育工作的耐心。这些无疑都将促进父母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发展。儿童不仅是家庭的成员,更是社会的一分子。“当下的家庭教育不仅是一个家庭和个体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问题,其更涉及未来社会合格公民培养的重要命题。”现今的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城市家长,更趋向于自觉审视、反思传统教育中以“规矩、支配、强迫、控制”为标签的家庭行为,取而代之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愈加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弘扬儿童个性精神。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父母正以更开放、更具发展性的态度看待儿童,更充分地尊重儿童个体,并努力为其内在本质潜能的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促进每一个儿童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

3.4教子观:重新定位家庭教育的价值与使命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在某些领域子代对亲代的反作用力与挑战越来越大。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子代的社会化过程中,先是各种文化常由长辈向晚辈传授,逐步地,同辈间的文化交换传递开始发挥更强的作用。然而随着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日新月异,“年长者不得不向孩子学习他们未曾有过的体验,知识的权威被年轻一代从长辈手里夺取,年长者的权威被结构,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弥漫的‘老龄歧视’。”当前,年轻一代以其更强的学习能力、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越来越能成为引领长辈的一群。因此,家长不能再以居高临下、心理高位的姿态来影响子女,取而代之的,应能以一种更加平等、尊重的姿态来与子女合作性地相伴成长。将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给祖辈、学校或教师的“养教分离”的想法已然不再适合。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家庭中承担家庭教育责任的父母应更清晰地厘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边界,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职责定位的重要性。相较于教育子女的方法与技巧,父母对自己成为家长的信心、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以及自身稳定的情绪,在教子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城市家庭中,父亲对家庭教育的参与度有所提升。“这个阶层主要集中在中产,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高的父职自觉和自我反思。”这种转变提示着城市家庭教育观念的内在发展趋势,也凸显了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杨舸.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7-49.

[2]李姗姗,郭丽平等.“二孩”家庭父母教育观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1):43-49.

[3]彭静雯,曹根.超越西方亲子沟通的实用工具:中国家庭教育“铁三角”模型的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1):28-38.

[4]蒋雅俊.改革开放40年学前教育政策中的儿童观变迁,学前教育研究[J].2019,(3):12-20.

[5]黄欣,吴遵民等.家庭教育:认识困境、使命担当与变革策略[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0,(2):17-22.

作者:栾海清 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