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教育路径

时间:2023-03-23 15:01: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教育路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职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教育路径

2021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公布《浙江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2023)》,提出要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创新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未来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将形成职业教育建设成效彰显的“三个高地”(质量高地、创新高地和融合高地)。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构建技能社会,为浙江省“两个高水平”建设和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优质技术技能人才资源支撑。因此,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本研究将返乡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力量进行培育,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并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进而促进乡村振兴和全面实施共同富裕。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J.A.Cchumpete指出,高校与企业联合合作培养人才是人才培育的一种方式。美国学者舒尔茨从事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最佳方式是农业人才的投资培养。威廉姆斯、吉尔福特、奥斯本·伯内斯、泰勒、戴维斯等针对人才培养的心理学领域做出了相关的研究,提出各类模式应用于人才的培养①。加拿大主要人才培养模式是CBE模式,该模式常见于一些职业院校中,CBE教学模式中特别专注于专业技能的培养。目前日本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向着更高层次发展。JohnM.Bryden等认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及农村教育培训改革的出现,西欧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社会需求,SimonWigley针对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在职业教育评估中的作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①。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与发达国家培养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起步要晚。截至2022年3月底,在中国知网平台以“大学生振兴乡村”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近三年共有782篇,以“大学生返乡创业振兴乡村”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有276篇。针对大学生群体返乡创业的研究,已有研究大多从宏观制度供给视角对大学生群体振兴乡村返乡创业培育进行分析。刘培林认为,围绕共同富裕目标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立足各地优势提高社会人才流动性,最大程度地激活人这一生产力中最活跃要素,并从促进流动就业人口融入常住地入手,不断提升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②。董超提出,构建基础设施、创业教育、创业融资、创业服务4个维度的宁波返乡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李博要吸纳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参与乡村振兴,为乡村培养更多的乡村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③。符志云认为,强化政府在资金、税费、培训、用地等方面的帮扶有助于激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李晚晴提出,高校应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④。孟超要求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就业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赵治提出以互联网创新大赛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姚旎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提出了基于商业合作方式的通专结合型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教育模式。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仅有少数学者从微观视角进行分析,其中林龙飞(2019)认为,追求家庭和睦最大化是青年返乡创业振兴乡村的深层动因。由于大学生群体返乡创业不仅是客观的外在激励行为,更是基于个人意义构建的主观内在价值行为⑤。基于此,本研究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不仅从政府层面、高校层面,更倾向于从微观个人意义视角进行分析,着重剖析大学生振兴乡村返乡创业的内隐逻辑,旨在为优化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设计和鼓励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施全民共同富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二、影响因素分析

在高校大学生振兴乡村返乡创业教育现状与探索的调研中,本文共选取280名大学生及返乡创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为浙江省杭州市滨江高教园区在校大学生及毕业后返乡创业群体。分别从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程度、创业类型与创业合作模式、创业后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剖析和调研,并持续性进行动态跟进,深入完成研究指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本研究的一级指标为:个人特质、创业意愿与方式、创业条件与支持、行为方式以及政策环境五个维度。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别为:个体因素、健康相关、家庭情况;高校支持;压力感知特征;国家/政府/高校创业政策制度等。每个二级指标分别对应相应的观测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根据共同富裕背景下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培育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归纳分析出三个层面,分别是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和创业群体个人层面。第一,政府层面主要影响因素有:缺乏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政策保障体系、对风险的应对机制不足、吸引人才措施不健全、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欠缺、人才培训制度缺乏针对性等。第二,高校层面在创业培育机制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有:振兴乡村创业价值观教育理念不足、创业就业理论指导和实训实践不匹配、缺乏“全链条式”的技能培训、创业过程中心理咨询及疏导机制不够健全等情况,较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教育的顺利推进。第三,大学生创业群体层面主要影响因素有:个人主观能动性不足,受传统就业观影响创业意愿不高;在校期间对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孵化项目参与度不高;缺少“家文化”意识,毕业后仅有35%的就业者倾向于选择回归家乡就业。

三、教育路径研究

基于以上对共同富裕背景下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培育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分别提出对策和路径实施(图1)。

(一)人才推进

基于政府层面充分利用当地实际和优势资源,吸引优秀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助推全民共同富裕。根据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政府与高校、非营利组织和校外创业企业结合获取多渠道支持。本研究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具体展开和实施:第一,政策支持,主要为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完善贷款税收制度,并设置大学生创业专项补贴。第二,人才支持,首先引进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人才,促进乡村专业化人才发展,推动全民全生命周期人才资源提升战略;其次将高校大学生作为振兴乡村中的重要力量进行重点培育。第三,技术支持,以创业型企业为主体,提供创业技术支持和创业产业平台多样化共享模式。第四,资源支持,通过互联创建高质量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基地,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⑥。

(二)提高认识

基于高校层面提出培育模式,积极将思政教育融入创业教育体系,并对大学生“新农人”在创业过程中的风险疏导机制进行研究。根据高校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建议高校层面需从以下四方面扎实落实,分别为:第一,将思政教育融入高校创业教育,强化在校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价值观教育。第二,高校应积极构建振兴乡村创业教学实践育人基地,设立农产品电商人才培育基地、农产品电商研究院、农产品电商企业服务平台和农产品电商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园⑦。第三,持续性增设“全链条式”技能培训、政策解读等专题讲座及培训服务,条件允许的高校开展终身培训制度,助推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第四,创业前中后期深入探索大学生创业风险疏导机制,对“新农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支持振兴乡村创业价值观教育理念(图2)。

(三)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

本研究立足于专门针对有振兴乡村返乡创业意图的大学生群体,主要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以及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的“新农人”群体,跟踪调研、动态跟进大学生返乡创业情况,深度分析大学生振兴乡村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推动大学生“新农人”培育体系建设。在大学生创业群体层面的创业质量提升路径方面可以从三方面展开:第一,返乡创业前,大学生创业群体需要更新传统就业观,从个人主观能动性方面增强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提升自我创业意识。同时,在校期间多渠道积累相关创新创业经验,积极参与各项创新创业大赛和相关孵化项目。第二,返乡创业中,鼓励自我的积极心理暗示,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创业者身份的过渡转向。根据当地创业案例数据库,多与创业先驱者取经交流,借鉴吸纳优势资源,不断调整优化并进一步规避创业风险。第三,利用“干中学”的知识技能,不断捕捉乡村创新创业发展新契机。回归家文化,以振兴乡村返乡创业带动乡村地区就业,助推地区脱贫致富,激发与带动更多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为农村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创造有利条件(图3)。本研究基于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培育,探索共同富裕背景下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培育体系,通过政府层面、高校层面以及大学生群体个人层面,深入剖析大学生振兴乡村创业就业培育机制,激发和带动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不仅重点开展“全链条式”创业技能培训,更注重于大学生创业心理咨询和支持,规避大学生因创业而造成的心理健康风险。同时,在创业后期对大学生“新农人”返乡创业情况进行动态跟进和实施调研,对“新农人”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帮扶制度的落实和“家文化”的实施提出意见。以此激发与带动更多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助推地区脱贫致富,为农村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谷闪闪 丁荣涛 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