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价值

时间:2023-03-23 15:13: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价值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价值

一、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1.服务共同富裕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也是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优势。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拉动消费的主力军,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也对消费稳定和消费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引领和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是开发和提升人力资本、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决定因素,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缩小个人能力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而“高校毕业生是有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方面,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到学有专长、学有所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要。”[4](P144)

2.服务共同富裕是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历史契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高等教育必须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与国家同向同行中不断增强自我发展、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王钰慧孙雷中青年学者论坛内涵式发展的能力。在策略选择上,高等教育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核心,着眼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重要时代课题,通过抓准、抓实和突破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影响的关键问题,在服务共同富裕中挖掘自身发展的动力。服务共同富裕,也为高校彰显办学特色、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研究场景和实践载体,有效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

1.人才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即“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5](P649)。可以说,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与基本职能,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能够基于国家、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开发与积累高端创新型人力资本,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驱动力。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力以及参与社会财富生产与消费的能力,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帮助低收入、后富家庭群体实现自主创收与长远可持续发展,“变‘输血式创收’为‘造血式创富’”[6],缩小群体收入差距,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畅通社会流动跃升通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群体尊严感与幸福感。

2.科学研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人类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动力源泉。创新能力是构成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接续不竭的动力源泉。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科技创新是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更加突出服务国家使命和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更加注重以国家需求为导向,解决更多“卡脖子”问题;注重从行业产业实际需求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快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推动科技评价改革、成果转化改革,实现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转变。高校能够依托学科门类齐全、高水平科技人才聚集、基础研究力量雄厚、科研基础设施完备等独特优势,成体系、建制化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

3.社会服务:助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一体化和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短板弱项仍集中在“三农”问题。可以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高等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一体化和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是高等教育践行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助推师生了解国情、党情、世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通过知识传播、科技成果转化等为乡村振兴服务,可为乡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共同富裕注入持久动能。

4.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推进共同富裕。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重要场所,高校是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重要策源地,在推动文化创新中肩负重要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责之一,高等教育在满足青年文化需要、厚植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促进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5.资政建言:深入研究共同富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人才资源密集、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地域特色鲜明等优势,与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密切,能够有效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及时发现和科学解决当地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民生问题。高校智库基于自身地缘等独特优势,可以直接感知当地经济发展、文化特色、资源禀赋、民意民生、政策制定等情况,及时获取共同富裕的战略部署、决策变动、任务举措、实施进度等信息,系统认知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多元化诉求,科学判断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矛盾根源和解决方案。高校可以依托学科优势,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共同富裕建言献策。

三、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1.扎实做好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总体顶层设计。高等教育推动共同富裕必须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遵循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和规律,制定出高等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可行路径和战略举措,用科学的顶层设计来达成理论和认知上的共识。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组建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专门领导小组,制定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中长期规划,推进高等教育服务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改革,积极调配高等教育政策、机制和资源,在系统设计、统筹谋划、政策支持和资源引导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破除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壁垒。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及时总结报道高校服务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特色做法、服务经验和典型案例,鼓励师生投身创新创业,打造推动共同富裕的人文场景,增强高校师生服务共同富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营造良好氛围。

2.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加快育人体系创新。当前,高校需顺应国际人才培养趋势与国内劳动力市场新需求,关照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要求,系统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高校应聚焦以增能赋能为目标的育人内容创新,持续深化一流本科建设,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明晰建设内涵和具体路径,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打造卓越研究生教育,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加强基础学科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增强现实适应性、领域交叉性、素质立体性,强化以能力提升匹配为特征的育人方式创新;探索本硕博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建立问题导向、目标驱动的科教产融合育人新模式,促进研究生培养与科学研究、技术攻关“一体化”,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培养工程领军人才;打造双创教育升级版,使其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完善“科研+竞赛+孵化”实践育人链条和“众创—孵化—加速”创业服务体系,优化有助于能力提升的育人环境,厚植公益取向的高等教育反哺文化,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能力基础。

3.加强高校有组织科研,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应加快变革科研范式和组织模式,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紧迫需求,以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助推社会文明进步,反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而助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共同富裕增添发展动力。一方面,把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有机结合。加快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建布局和国家工程中心高质量建设,积极推进由高校牵头或参与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区域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引领作用,深入实施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区块链、碳中和等科技创新行动,驱动和助力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以校地、校企合办准工业化中试平台等方式进行科技成果熟化。另一方面,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支持力度,有组织体系化布局,力争实现更多原创性高、领先性强的重大科技创新。要打造高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之间的知识流动壁垒,构建从经费投入、科研组织、知识生产到市场化应用的强大创新链[7](P62);坚持自主创新、前沿引领,解放和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潜能,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重大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转变为先进生产力。

4.发挥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农民共中青年学者论坛同富裕。高校应以推动建设高质量的乡村教育、培养高质量“大农业”人才、以科技赋能产业振兴为重要发力点,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支撑。高校通过发挥人才、科技、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建设大型助农平台,促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8],通过加大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科技投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农民劳动收入的增加奠定基础。高校在定点帮扶中培训农村电商人才,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高校赋能数字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促使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与数字技术更好地结合起来,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与城市居民共同享受数字经济发展红利。高校应以定点帮扶为纽带,以乡村人才和产业振兴为重点,形成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探索适应乡村学校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5.建设高水平大学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应立足守正创新、推动文化自立自强,坚持“两个结合”。这对于以科学之真和人文之善涵养学生精神世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等教育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阐释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并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夯实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营造劳动光荣、奋斗幸福的社会风尚,营造勤劳致富、共同富裕的文化氛围;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思想,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6.彰显高校智库的显著优势,为推进共同富裕建言献策。高校要立足高质量发展,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等推进共同富裕的具体举措,布局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议题,通过组建跨学科课题组、成立研究中心等方式,打造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推进共同富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城乡社区研究院等建设,积极参与共同富裕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等研究,重视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实行校地联合研究、成果共享,健全高等教育服务共同富裕的政策咨询机制,创设合作平台与多元互动渠道。此外,高校应建立面向行业的特色智库群,以高质量研究成果和咨政报告为共同富裕提供智力支持,有效服务行业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王钰慧 孙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