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5 11:25: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传统园林建筑与山水空间布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扬州在18世纪曾以巨商富贾而再次兴盛,海内闻名。清嘉庆末道光初李澄曾说:“闻父老言,数十年前,淮商资本之充实者以千万计。商于正供完纳而外,仍优然有余力以夸多而斗靡,于是居处、饮食、服饰之盛,甲于天下。”[1]1宅居寓所何以甲天下,清熊之垣在《花间笑语》给出答案:“扬州四达之冲,古今素称佳丽……当乾隆癸未间,两淮业盐者,城中宅畔,皆设园林,艳雅甲天下。”①缙绅亦好建园,清阮元云“扬州仕宦人家无不有园者”[2]3768。笔者主要探讨园林布局分类中的“城市山林”,亦即宅第园林②,主要阐述扬州宅第园林整体布局特点,建筑、山水布置,审美体验。
1经营位置
扬州盐商或官宦的宅第园林布局以前宅后园为主,即南为住宅、北为庭园的“后园式”,如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的个园。也有宅与园横向并立的,即“侧园式”(园林主要在园居的一侧),如晚清官员周馥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建的小盘谷,园子在住宅东侧。还有住宅融于园中(住宅居中、四周治园)的,即住宅四角东、西、南、北各建一园,这种布局打破了宅与园的界限,比较少见,如清末扬州盐商汪伯屏的汪氏小苑,属于四角四园,分别为迎曦(东北角)、小苑春深(西北角)、春晖(东南角)、可栖徲(西南角)。又如有“晚清第一园”之称的何园,园主何芷舠在原寄啸山庄的基础上扩建新园,又购得片石山房。这样就将园居住宅玉绣楼安置在中间,东面有东园,东南有片石山房,北面有主景西花园,西面有怡萱楼小园。从现存住宅与园林的关系看,各区域以漏窗或洞窗泄景、楼廊或山石遮隔划分,既连又断。
2空间布局
扬州宅第园林在空间应用上印证了计成《园冶》中的兴造理论,即“量其广狭,随曲合方”[3]47,根据客观条件,因势利导,不求一律,形成空间的多层次。在扬州宅第园林中,空间的显与隐、开敞与亏蔽,通过巧妙对比、递进式延伸营造不同的环境氛围和视觉感知。厅堂、楼常是全园的活动中心,地位突出,其前大多凿池,隔池堆山作为对景,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以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布局达到以小寓大、追求林泉之境的目的。
2.1建筑布局
扬州宅第园林中的建筑种类丰富,涉及厅、堂、楼、廊、阁、亭、轩、榭、舫等。建筑依从布局的需要,与住宅区不同,不再强调中轴线,而是“野筑惟因”[3]79,即遵循因地制宜、依势而为、灵活多变的原则。同时,园主大多为商贾,他们的需求影响建筑经营位置的选择。笔者选取一些特色建筑,如位置最显的厅堂、体量最大的楼、无处不在的廊,具体分析。
2.1.1厅堂
厅堂一般居于园子最重要的位置,既与生活起居部分有便捷的联系,又有良好的观景条件与朝向,体型较高大,常常成为园林建筑群的主体与构图中心,是园主人进行会客、治事、礼仪等活动的主要场所。其建筑特点是高而深,间架多,规模、装修较一般房屋复杂、华丽。一般是面阔三、五开间,正中明间较大,次间较小。面向庭院的一侧通透开敞,多在柱间安装连续槅扇(即落地长窗),并有敞轩或回廊。如个园的宜雨轩(其实是四面厅),是由住宅区进入园子的第一处显要建筑,面南而筑,东西阔三楹,四面有窗,厅外有环廊,可坐可倚。有研究者指出,扬州宅第园林中常设对厅[4]69,显示了对女性的尊重,体现了扬州文化的包容性、平等性。如个园有供男主人聚会的宜雨轩,也有供女主人日常使用的透风漏月轩;何园的桴海轩是男宾花厅,南侧牡丹厅为女宾所用;二分明月楼原有歇山顶四面厅为男主人会客处,梅溪吟榭为女主人使用;汪氏小苑的春晖堂和秋嫮轩分别为东偏厅、西偏厅,符合“男左女右”的宗法设置格局,功能上恰对应男厅、女厅,匾额题字亦对应,东厅为“春”,西厅为“秋”。
2.1.2楼
扬州宅第园林中,常有以楼代厅堂的布局,楼一般位于园的边侧或后部,以保证中部园林空间的完整,也便于因借内外和俯览全园景色。如康熙、乾隆时期扬州流芳巷内盐商黄履昊的容园,“园广数十亩,中有三层楼,可瞰大江”[5]56。道光时期包松溪棣园的沁春楼,“在堂后,登楼而尽园中之胜”[6]95。楼在扬州园林的空间布局里多有且体量大,最有名的是元代扬州旧城东北大街东首的明月楼,为富绅赵氏所建,是当时“绮食琼杯阆苑游”的园子。赵孟頫曾联云:“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除体量外,楼多和假山连接相通,观感上易显恢宏气势。如扬州广陵路91号的“二分明月楼”,清盐商贾颂平的宅园,主体建筑是1座7间的长楼,楼东叠黄石为山,上有磴道,拾级可登东阁,谓“以长楼夹一山”。扬州东关街的逸圃,是民国初期的园子,其中“串楼与西阁相接,缘山石而南,有层级与宅后楼房相连”,朱江感慨“成一座园林气候”[7]240。个园的“抱山楼”(壶天自春,即七间楼),南连秋山,西接夏山,视觉上特别巨大,以致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几乎压过了园中的山水环境。此外,扬州宅第园林布局中还多设藏书、读书类建筑。这与扬州“贾为厚利,儒为名高”的风气密切相关。如清初郑侠如“极园林之胜”的休园,虽已毁,但由相关园记可知,直接用于读书的建筑有九英书坞、植槐书屋、卫书轩等。一般而言,读书或藏书类的建筑往往设置在幽僻处,偏于一隅,适宜聚气敛神、静心苦读。藏书、读书首选楼上。楼上地势高,空气流动快,干燥,适宜藏书。明文震亨《长物志》曰:“楼阁……藏书画者,须爽垲高深。”楼上清静,适宜读书。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景》云:“读书宜楼,其快有五:无剥啄之惊,一快也;可远眺,二快也;无湿气浸床,三快也;木末竹颠,与鸟交语,四快也;云霞宿高檐,五快也。”扬州寄啸山庄东北角有何家公子的读书楼,盐商黄至筠个园的东南角有藏书、校书的丛书楼,盐商卢绍绪宅园的最北侧也有读书楼。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小玲珑山馆的“丛书楼”将读书、观景合为一体。《扬州画舫录》称:“玲珑山馆后丛书前后二楼,藏书百橱。”[8]88园主马曰璐在《小玲珑山馆图记》中云:“中有楼二:一为看山远瞩之资,登之则对江诸山,约略可数;一为藏书涉猎之所,登之则历代丛书,勘校自娱。”[9]一楼观景远眺,一楼藏书校勘,相得益彰,苦读与看景巧妙统一。
2.1.3廊
随形而弯、依势而曲的廊最常见,无处不在,特别是楼廊,将重要的厅堂、楼、假山连接循环。如何园的复道楼廊,总长1500m,上下两层,几乎环绕全园,将东园、西园和住宅区(玉绣楼)串连,曲折蜿蜒,极为恢弘。又如盐商周扶九园子中的楼廊:“楼宅体量宏敞,砌筑考究。楼上下四面置廊相连,下雨天可以不走雨地而能前后、左右、上下自由通达。”[10]121以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专家考古勘察后推测,个园春景处原有楼廊围之,而且是二层复道楼廊,向东过宣石冬景山石平台可达丛书楼,向西越过觅句廊,折向北,可至夏山,也因楼廊的串联,园中山景与建筑浑为一体。廊如此布局,与园主身份、社交需求息息相关。周维权认为:“主要是作为大商人的园主人需要在园林里面进行广泛的社会活动,同时也要利用大体量的建筑物来显示排场,满足其争奇斗富的心理。”[11]463整体看,宅第园林身处闹市,受地理条件限制,面积都不大,如个园超过20000m2,何园14000m2,小盘谷2000m2。而有的小园仅数百平方米,如蔚圃、匏庐等,其中扬州金鱼巷的“容膝园”纵深约30步,宽仅10余步。故建筑空间布局多向内集中,厅堂、楼廊、亭榭等沿园的周边布置,墙体成为限定空间的重要元素。所有建筑背朝外面向内,并由此形成较大较集中的庭园空间。彭一刚言:“这种布局的好处是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可以布置较多的建筑,且不致造成局促、拥塞。”[12]16如“容膝园”3面贴墙布景、向内集中,除南侧留有隙地外,东北有叠石山,西侧构半廊、半亭,西南为客斋3间。又如盐商魏宅的园子,虽然小,尚感觉空间宽绰有余,就是“利用花墙划分得宜、互相得以因借之法,使空间层次增加”[13]80。总之,花园居于住宅之后,建筑分布整体而言是随形构置、不规则布局,花园中的建筑群不再讲究对称和整齐划一,而是采取不对称的形式自然布局,完全服从园中的山水环境,与山水环境尽量融为一体。如个园,“壶天自春”长楼与假山合为一体,既可借山而登楼,又可倚楼而下山。小盘谷核心区九狮图山上的风亭、山下状似曲尺的花厅、三面临水的水阁,建筑高低错落,无对称可言,完全视山水环境而定,构成楼台参差、花树繁荫的庭园画面。即使个体建筑有明显的轴线,轴线也只限于建筑物本身,并不引伸干预山水树木的自然化。
2.2山水布局
梁章钜在《浪迹丛谈》里称:“扬城中园林之美,甲于南中。”[14]3940晚清欧阳兆熊和金安清在《水窗春呓》中赞:“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5]56扬州园林的美主要是园中山水,曾有“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一说[8]40。笔者主要从空间布局角度分析叠石理水在扬州宅第园林中的运用。
2.2.1理水
扬州宅第园林因空间有限,多以水池为中心、以聚为主、内向布局,因水体集中,易产生空间开阔之感。如寄啸山庄主景区西园即以水池为中心,三面环廊,水池东有水心亭,北有蝴蝶厅等建筑,西有假山、石矶,水池上还有石梁桥和曲桥点缀。潘谷西曾这样评价寄啸山庄西花园中心水池景观:“一是以水池为中心,假山体量虽大,却偏于一侧,不构成楼厅的对景;二是水池三面环楼,故可从楼上三面俯视园景,这不仅是扬州孤例,也是国内其他园林中所未见的手法。”[15]155小盘谷的水池,东、南、西、北4面分别被假山、厅堂、长廊、船舫包围,凸显了主景区的核心地位。“此园……山石水池与建筑物皆集中处理,对比明显,用地紧凑……形成一时难分的幻景……正是危峰耸翠、苍岩临流,水石交融,浑然一片……幽曲多姿,浅画成图。”[13]67扬州南河下26号的清道光棣园,东西主园以水面为中心,湖石假山环列四周,建筑退到边缘地带,空间显得开敞而自然。扬州明末清初“最为冠绝者”的休园,清宋和《三修休园记》曰:“堂之东有山障绝,伏行其泉于墨池。山势不突起,山麓有楼曰空翠。山趾多窍穴,即源泉之所行也。楼东北则为墨池,门联董华亭书,屏王孟津书。阁右有居曰樵水者,亦墨池之所注也。池之水既有伏行,复有溪行,而沙渚蒲稗亦澹泊水乡之趣矣。溪之南皆高山大陵,中有峰峻而不绝,其顶可十人坐。稍下于顶有亭曰玉照。”[16]18由上下文记载可知,中部景区以墨池构成的水景为主,景点围绕水体设置,临水建筑有樵水、墨池阁、湛华、卫书轩、含清别墅、定舫、得月居、花屿、云径绕花源、不波航、枕流等。总体而言,扬州宅第园林大多为层叠向心式布局。有一较大、较集中的水面是向心布局赖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环绕水面,布置山石、建筑、花木等,其中常在北侧筑二层小楼,眺视全园,如个园、瓠园、寄啸山庄等,这种布局的向心力和内聚感分外强烈。
2.2.2叠石
运用山石遮隔,划分空间。中国古代私园一向追求亏蔽景深,庭院深深,其手法之一: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其中以“隔”扩展空间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分隔,“隔”越多,感觉空间越大、越丰富,对空间较小的宅第园林而言更是如此。用建筑划分比较严整,而用假山划分比较活泼。如个园的遮掩是以山石为特色的。山石分隔的妙处是分隔之景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使四季假山产生连绵、延伸、渗透的艺术效果,分峰用石之景既独立又融入整体。山石遮掩还可使“园林与建筑之间,隔则深,畅则浅”。抱山楼体量相对硕大,但因有东、西、南3面假山的遮掩与阻隔,使游人在视觉上不感其臃肿,反觉与四周环境和谐统一,不落俗套[17]。贴壁假山,依墙造势。陈从周在《扬州园林与住宅》中写到:“在扬州园林的假山中,最为突出的是壁岩,其手法的自然逼真,用材的节省,空间的利用,似在苏州之上。”[13]73扬州宅第园林中的叠山常借助粉墙,展现“粉墙为纸,山石为画”的叠石技法,达到“每以粉墙衬托,益觉山石紧凑峥嵘”[18]21。如个园的冬山、逸圃的东墙叠山、小盘谷“水流云在”处的假山,特别是寄啸山庄东园的贴壁假山,延墙面逶迤向西,折北,再向西直抵读书楼,山势高低起伏,绵延深远,打破了园子界墙墙头水平面的单调,外人于园外见其突起山头,可勾起山林之想、探访之意。“扬州造园叠山喜吃边而忌居中,讲究四面环山成合围环抱之势,使人入园如入自然山中某一平坦地块。”[19]
3结束语
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曾提出造园需要总体布局,而布局妙处很多。“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垒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深或浅。”但若搞不好,则“地广石多,徒烦工费”[20]264。由此可见,布局在宅第园林中至关重要,既可展现造园师的精湛技艺和独到匠心,又是中国文化在宅第园林中的投射,如园中建筑的位置、规模、形制等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等级观,园中的模山范水体现了道家文化的自然观;建筑的人工规整与叠石理水的自然野趣融于一园,则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审美追求。扬州的宅第园林,正如王贵祥所言,是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体现了中国人在建筑环境创造上的价值取向,蕴涵着中国人非常好的文化传统[21]15。
参考文献:
[1]李澄.淮鹾备要·卷七[M].刊本.扬州:文枢堂书坊,1823(道光三年).
[2]梁章钜.归田琐记·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计成.园冶注释[M].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谢明洋.晚清扬州私家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5]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M].谢光尧,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4.
[6]扬州博物馆,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扬州园林甲天下[M].扬州:广陵书社,2003.
[7]朱江.扬州园林品赏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8]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丘良任.“扬州二马”及《小玲珑山馆图记》[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3):123-125.
[10]马恒宝.扬州盐商建筑[M].扬州:广陵书社,2007.
[1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3]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14]梁章钜.浪迹丛谈·卷一[M]//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笔记小说大观·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16]顾一平.扬州名园记[M].扬州:广陵书社,2011.
[17]李金宇.扬州园林的遮隔艺术[J].园林,2003(11):25-26.
[18]陈从周.未尽园林情[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0.
[19]扬州市非物质遗产办公室.寓理于石,中空外奇[N].扬州晚报,2013-09-28(6).
[20]沈复.浮生六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
[21]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组.建筑不是房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李金宇 单位:扬州职业大学学报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