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8:30: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篇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全国各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其中按照师生比1∶350的要求大量引进思政课教师是最突出的举措。在此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了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提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意蕴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高职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其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价值判断尚未定型,理想信念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发生动摇[1]。作为铸魂育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在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可见,加强高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2]也就是说,先进的意识形态不可能在人的头脑里自发形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思政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铸魂育人。即在于向青年学生传输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然而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使得不良思潮的传播范围扩大,在这一背景下,如果不坚持把主流意识形态传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就容易动摇党和人民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基于此,思政课教师肩负着特殊而繁重的意识形态建设使命,其队伍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这一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是否得以坚守。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有利于发挥思政课的战斗堡垒作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有利于强化思政课之关键者的角色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3]这个“关键”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能否讲好思政课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养,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思政课便难以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高校思政课的最大特点在于涉及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因而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有较高的综合文化知识,如此才能把课讲好。其次,思政课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由于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启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案的制定落实、教学效果的总结评价、学生反馈信息的搜集整理及各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离不开教师,因此有必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最后,思政课教师具有理论传输功能。思政课教师的岗位职责在于传输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因此具有科学理论的传输功能。换言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负有向教育对象宣传、灌输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引导教育对象的思想朝着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职责。”[4]青年学生由于实践和认识有限,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社会形势及变幻莫测的国际社会形势,常常困惑不已。对此,思政课教师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除受教育者的认识困惑,铲除思想疑点。
(三)有利于指引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思政课是铸就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青年不可或缺的课程,思政课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首先,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引领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使命。理想是人们对自我发展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可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信念是人们笃定自我发展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的精神状态,是推动人们前进的动力。“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6]新的时代,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引导学生筑牢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使命。其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指引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办好教育的基本指向,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办好思政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有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及传承劳动精神。而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承担起指引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责任。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部分高职院校认识不足,缺乏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
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类属职业教育,办学宗旨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加侧重专业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院校对思政课及其教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受经济理性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高职院校仍然将思政课边缘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较为被动。从学生的视角来看,高职学生既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缺乏兴趣,也没有认识到思政课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概言之,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高职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轻视思政课教学;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思政课教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而对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致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陷入困境。
(二)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深,消减了理想信念教育效果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职责在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理想信念。“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近年来,由于高职扩招及严格的师生比配备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供给与高职院校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变得尖锐。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在区位条件、经济发展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的高职院校在招聘时只好放宽专业限制,引进大量非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生,故而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上岗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先有一桶水”,没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便难以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更难以让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以及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三)部分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机制不科学,教师教科研动力不足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而言,“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7]。事实上,对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与相关理论的潜心研究是促进新进思政课教师成长成才的“两翼”。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师资管理机制不科学,在奖励惩罚、考核监督、职称评审、岗位责任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动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①激励方式单一,导致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参与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对教学设计应付了事,没有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创新,甚至不愿意主动参与课题研究;②考核指标过多,且缺乏可操作性,难以准确地评价教师的实际工作情况;③职称评审名额少、竞争激烈,且大多偏重学历而轻视能力。在这一情形下,要想把思政课打造成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任重而道远。
(四)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流失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打造高质量的思政课有赖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培养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等特点。因此,稳定性是培养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前提。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流失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因事业编制带来的人才流失。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事业编制有限,近年来按照师生比1∶350的要求而新进的思政课教师大多属于校编人员。然而校编思政课教师往往会为了考事业编制而不断地流入流出,这对那些事业编制额所剩无几的高职院校来说,容易在人才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因工资待遇带来的人才流失。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而这种不平衡发展在高职院校中的表现之一便是教师工资待遇的差距,由此导致落后地区的青年思政课教师不断流向发达地区,而严格的师生比要求,又使得这种区域性流动成为可能。这种校际和区域间的流动将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使教育者难以潜心钻研业务,提高专业化水平。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党委领导,解决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认识不足的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强化党委领导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及办好思政课的组织保障。一是学校党委要及时全面地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会议要求及政策文件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教育部等部门也先后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高职院校党委应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文件,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全面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首先,学校党委每年要至少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以便根据这些要求进行统筹规划。其次,学校党委在发展规划、条件保障等方面要优先考虑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并从科研立项、社会实践、经费保障等方面入手,设置有利于思政课教师发展的各类制度。二是要把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关。高职党委要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和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严把准入关,同时把加强培养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三是要用心、用情、用功,关爱思政课教师的健康成长。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正视教师关心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如果思政课教师强烈反映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到他们思想素质的发展,进而对教书育人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学校党委要贴近思政课教师的生活,重视并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困难。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可先通过专题座谈会、调查会和问卷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在校思政课教师生活中的困难,再通过增加物质补助、提供心理咨询、建立互助机制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解决问题,从而使思政课教师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以阳光的心态处理好岗位工作。
(二)坚持多渠道学习,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理论素养不足的问题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作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传播者,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是成为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思政课教师应该坚持多渠道学习,筑牢“看家本领”,具体策略如下。首先,坚持理论学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是进行理论教育的根据,社会意识的正确性及对其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其对社会存在能动反作用的大小。思政课教师要想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取得效果,首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自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可以参加各种线上线下的专业性理论培训,如“周末理论大讲堂”、骨干教师研修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论坛等,还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组织下,围绕特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定期进行理论研讨。其次,在比较中强化理论认识。比较教育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法,也是思政课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所谓比较教育法,就是将两种不同的现象、事物、理论的性质特点进行比较鉴别,得出正确结论,并用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方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近年来,世界形势比较复杂,由此突显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而这种制度优势的背后是思想文化的优势。思政课教师可以在中西方思想、制度及文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比较,在比较鉴别中让学生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最后,在实践中巩固学习成果。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社会实践是广大思政课教师深刻领悟其真理性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高职院校要利用校外资源,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引导思政课教师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并采取切实的举措予以解决。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做到以下两点:其一,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思考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在实践中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其二,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纠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坚持以改革为动力,解决高职院校人才管理机制不科学的问题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之道。深化高职院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管理的教育、导向功能,是新的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具体策略如下。首先,改革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职称评聘关系到教师的身份地位、各类绩效及职级职务的晋升等,是每个思政课教师的核心关切。新的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要改变过去“唯论文”“唯课题”的单一取向,严把政治观、师德观及业务观,坚持评审指标的综合性,加大教学创新、学术科研及比赛竞赛等的权重系数[8]。同时,高职院校要合理设置职称聘用周期,探索职称聘用升降机制。其次,改革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要彻底改变过去在考核评价中搞“形式主义”的局面,引入市场思维,建立竞争机制,把各类考核细化到个人,并把综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培训进修选送及各项收入分配的参考依据。同时,在进行考核评价时应突出教学成果、科研成就及社会服务等,并对考核评价不合格者实行降级甚至退出机制。最后,建立思政课教师薪酬奖惩机制。高职院校要探索建立绩效考核弹性机制,依据教师教科研成绩合理确定绩效系数,以避免过去“一刀切”的现象。同时,各高职院应因地制宜地建立思政课教师专项激励津贴,对获得年度考核优秀、取得突出成绩、获得重大荣誉的思政课教师进行必要的奖励。
(四)坚持“以师为本”,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流失的问题
只有解决了人才流失问题,才能提升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美好生活是人民需要的主要内容,故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必须坚持“以师为本”,着眼于教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思政课教师多层次的需要。首先,满足思政课教师物质生活的低层次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9]要让思政课教师能够“引进来”且“留得住”,高职院校就必须改革思政课教师的薪酬制度,努力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生活质量,尤其要缩小事业编与校编人员的收入差距,使得中老年教师有保障,校编年轻教师有盼头,从而保障所有思政课教师的物质生活水平。其次,满足思政课教师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具体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高职思政课教师除了追求物质生活有保障,还向往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及自我实现,即他们向往在教育教学、学术科研及比赛竞赛等方面有所成就,而许多教师坚持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奋力拼搏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高职院校应该一视同仁,尊重所有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进行进修培训,为教师的自我实现提供并创造各种环境与平台。最后,优化学院内部人文环境,加强思政课教师的身份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思政课教师具有吸引力,故应“建立教代会、民主管理委员会,教师参政议政,实现民主管理学校;学术自由争鸣,形成轻松的学术气氛,这有利于教师队伍相对稳定”[10]。为此,一方面,学校所有部门要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理念,积极创造服务意识强、办事效率高及公平公正的人文环境,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要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友善、平等互助、相互尊重的日常人际交往氛围。总之,新的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社会各阶层、各高职院校及广大师生直面挑战与问题,迎难而上,方能取得应有之成效。
参考文献:
[1]冯刚.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74.
[2]列宁.列宁专题文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76.
[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新长征(党建版),2021(3):4-13.
[4]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49,210.
[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6]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4(1).
[7]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6.
[8]李哲娴.新时期背景下关于深化职称工作改革的思考[J].中国市场,2021(25):119-120.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0.
[10]杨春如.浅谈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与稳定性[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3):38-40.
作者:曾凡传 刘永生 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