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丛》杂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保持优势,敢于争先,是一本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刊物。它旨在为全球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感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以及实践者提供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还经常组织专题讨论会、工作坊以及国际会议,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为非专业人士提供了学习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会。杂志鼓励多学科交叉研究,希望通过不同视角的碰撞,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与意义,并探索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
该杂志不仅聚焦于理论探讨,还重视实践经验的分享与案例分析,致力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深入研究和跨文化交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载体,在记录、研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连接学术界与社会大众的桥梁,也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工具。无论是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学者,还是对于致力于保护本土文化传统的实践者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丛都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资源和支持。
[1]题名:恰当、准确、简明、清楚的反映论文全部重要信息,尽可能将表达核心内容的主题词放在题名开头,保证检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慎用缩略语、特殊符号、疾病例数等。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2]作者限于主要参与论文的写作、实验操作、数据采集和处理,并能对文稿内容负责、解答有关问题的责任者。作者的排列顺序由供稿者确定。
[3]参考文献著录:执行GB/T7714—2015《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排列于文后。
[4]正文中所有字符均使用中文、英文或其他插入的文本符号,禁止使用小图片代替有关符号。
[5]公式中的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数学符号、数字、公差值、绝对值和其他符号使用正确,书写清楚。
[6]非直接引文注释,注释前应加“参见”;非引用原始资料时,应先注明原始作品之相关信息,再以“转引自”为引领词注明转引之文献详细信息。
[7]获得基金资助的文章应在文章首页地脚以“基金项目”作为标志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并附项目证书复印件。
[8]引征应能体现所援用文献、资料等的信息特点,能(1)与其他文献、资料等相区别;(2)能说明该文献、资料等的相关来源,方便读者查找。
[9]带圈数字与脚注内容之间空一个字符。对文章中所引用的资料第一次进行注释时,必须将该文献的作者姓名、文献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资料所属页码一并注出。
[10]来稿请附中、英文摘要、中图分类号和关键词。其中,中文摘要应在200字以上,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要具体详细,不能空泛而谈;英文摘要应有与中文摘要对等的信息量(不少于100个实词)。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兰州市城关区读者大道568号,邮编: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