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林业》于1985年创刊,主要刊登有关生态建设、科技创新、脱贫攻坚、农村林改、绿色产业、研究与探索等,杂志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保持优势,敢于争先,是一本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双月刊。
[1]来稿请务必注明姓名、单位、地址、邮编、手机号码、E-mail地址、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及开户行信息,以便及时寄送样刊等。
[2]多次引用同一著者文献时,只编一个号,即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并在序号的“[]”外著录引文页码。例如:张三[2]8-12;张三[2]66-80。
[3]正文结果:在正文和图表中按逻辑顺序描述结果,紧扣主题。正文不得重复图表中的数据,仅需强调或概述重要的观察结果。
[4]如论文属于某科研课题或基金项目,在首页地脚处写出项目名称及编号;在首页地脚处写清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职称。
[5]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篇名),不应含有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语、字符、代号等。
[6]图表注于文中相应位置,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全文只有1幅图时图序写作附图,只有1个表时表序写作附表。
[7]投稿者若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或者稿件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自负文责。
[8]摘要:要求文字简洁而精炼;内容客观而全面;重点突出研究结论;用第三人称表述(不要出现“本文”、“该文”、“笔者认为”、“作者认为”等用语);不要加诠释和评价性文字;篇幅以200字左右为宜。
[9]本刊实行匿名评审制度,文责自负,切勿一稿多投。来稿一经刊用,即视为作者许可本刊使用该稿件的发表权、发行权、复制权、网络传播权等。
[10]注释主要用于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篇名、作者注置于当页地脚;对文内有关特定内容的注释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当页地脚或文末。
立即指数: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即该期刊在评价当年刊载的论文,每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 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影响因子:指该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机构名称 | 发文量 | 主要研究主题 |
甘肃省林业厅 | 96 | 林业;林业厅;省林业厅;生态;党组 |
《甘肃林业》编辑部 | 37 | 林业;生态;林业厅;生态环境;生态建设 |
新华通讯社 | 10 | 生态;生态环境;生态环;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建设 |
甘肃农业大学 | 8 | 生态;造林;雨水;雨水资源;造林成活 |
国家林业局 | 6 | 退耕;退耕还林;林业;生态;退耕还林工作 |
甘肃省人民政府 | 4 | 林业;植树;生态;生态建设;退耕 |
白银市林业局 | 4 | 林业;油用;三个代表思想;森林旅游;实践三个代表 |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 4 | 栽培;栽培要点;职业教育;生态;生态环 |
学研究院 | 3 | 生态修复;林业;林业科研;油橄榄;战线 |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 2 | 中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人民;森林法;生态站 |
本站合法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仅销售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合法期刊,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本站仅提供有限咨询服务,需要用户自己向出版商投稿且没有绿色通道,是否录用一切以出版商通知为准。提及的第三方名称或商标,其知识产权均属于相应的出版商或期刊,本站与上述机构无从属关系,所有引用均出于解释服务内容的考量,符合商标法规范。本页信息均由法务团队进行把关,若期刊信息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我们会认真核实处理。 若用户需要出版服务,请联系出版商,地址:甘肃省兰州市秦安路1号,邮编: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