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教案范文

时间:2022-09-17 17:53: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细菌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细菌教案

篇1

2、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3、初步学会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

学法指导:

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是重点,但细菌的个体很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其形态结构,要注意显微镜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学习探究:

一、复习巩固

⑴你能说出病毒的形态结构吗?

⑵你们见过细菌吗?听说过细菌吗?能否描述出细菌的样子?

二、问题探析:

1、细菌的形态结构

认真阅读课本111页内容并观察课本图2.3--4,思考并回答问题:

⑴你能说出细菌的分布吗?

⑵细菌个体形态有、和形。

2、观察细菌的形态实验

阅读课本“观察酸奶中的乳酸菌”的实验内容,用显微镜认真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分析讨论问题:

⑴使用高倍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对象?

⑵你观察到的细菌形态有哪几种?

⑶细菌的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有何异同?请填写下表:

比较

种类

不同点

共同点

细菌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三、知识归纳

细菌的形态结构

形态:细胞,个体十分微小,有、、三种形态

结构:细胞都有、、没有

有些细菌有、等特殊的结构

自我测评

1、通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是()。

A.菌落B.细菌形态C.细菌体积D.细菌结构

2、细菌不具有的结构是()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成形的细胞核

3、下列关于细菌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荚膜,都能形成芽孢

C.肺炎双球菌是多细胞的生物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4、下图是显微镜视野中的三种细菌,其中的()是球形,()是杆形,()是螺旋形。

5、细菌有三种基本形态,例如能引发咽喉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呈__,大

肠杆菌呈__,小螺菌呈__。

拓展探究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篇2

义务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早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所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师资调配、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处于基本均衡的状态,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基础性相适应。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公正的基本要求。西安市“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提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今年为止,“十二五”期限将近,但综观西安市九区四县的义务教育格局,距离均衡发展上尚有较大距离。

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督导评估的实施意见》(市政办发〔2008〕77号)的规定,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普及程度、素质教育等六项,分别从宏观制度、教育经费的均衡投入、改善落后地区办学条件、提高薄弱地区师资水平、加强义务教育完成率、落实素质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和完善措施。而截至2012年春节,西安市区县间义务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不同区域之间义务教育不均衡现象的主要体现

1.城乡学校之间的差异

这种不均衡在城乡之间表现得极为明显。无论从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各方面来看,同样的小学阶段或初中阶段,城市中小学和西安市九区四县范围内的农村中小学距离均衡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各种重点中小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实质上仍然存在,这些学校从政府获得的财政经费支持仍然比普通学校要高,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开设的计算机、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在一些重点中小学里师资配备齐全,但在城郊或农村地区,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成问题,缺乏专业教师、缺少基本的教材或教学设施和场地,使这些课程完全成了课表上的课程,实际上到这些课程的上课时间,就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自习课。至于城里学生课余时间参加的各种兴趣班技能班,那更是农村地区学生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但偏偏就是这些兴趣技能,却是考高中、甚至推荐上大学时参考的重要因素。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输在起跑线上的现实,对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来说,真是任重而道远,决不是文件里规定几年考核目标那么简单的事情。

2.地区内部的差异

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在同一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差异也很明显。就算是同一地区,因为各区县经济水平不一,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和经费投入程度不一,同一地区的学校发展水平也有很大差异。比如,同为城区学校,高新区、各大学附小附中、一些民办学校和城中村中小学的办学水平有着很大差异,白领阶层不愿将其子女送入就近的城中村学校,而宁可选择距离更远的所谓好学校。近年来,西安市区一些名校兴办的民校甚至长期游离于招生制度之外,这也是城市学生择校热的根本原因之一。而同为农村学校,一些山区学校和平原地区学校条件也相差甚远。而近几年农村地区实施所谓的撤村并校,也使得农村原来以村为单位所设的教学点合并为一个乡镇只有一两所中心学校,其他被裁撤了教学点的村庄的学生只能到其他有教学点的村庄学校上课。这样一来,虽然减少了师资力量的浪费,但农村不比城里,家里据学校少则几里地,多则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学生上学无人接送,很多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尚不具备食宿条件,更没有校车接送,都是学生自己成群结队一天几趟来回奔波在不同村庄之间。撤村并校的后果就是学生上学路上的风险增加了,加之很多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缺少了家长的关爱和约束,这些青少年误入歧途的机率也大大增加了。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效力有待完善

为了尽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和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在原有文件的基础上,西安市教育局又于2011年12月20日印发了《西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意见》,接着又于12月30日推出了《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试图解决中小学生择校热、消除各种培训班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在这两份文件下发后一个月的实践来看,其效力很值得怀疑。

1.各种培训机构的合理性问题

通观《西安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工作的指导意见》,可见它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要整治小学升初中的招生秩序,解决各种培训机构和众所周知的五大名校联手举办奥数班等培训课给学生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给就近入学制度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正如之前对奥数班查处时的遭遇一样,虽然学生和家长对这种课程都深恶痛绝,但在各校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真正平衡之前,只有参加奥数班等培训课程,才能有可能参加五大名校的招生资格,也才能增加被五大名校录取的可能性。取消了奥数班等培训机构,这些普通市民家庭出身的学生就失去了通过公平竞争进入优质学校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虽然加大了学生课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但对普通学生和家长来说,它同时也是教育公平的一个无奈选择。因此,在《指导意见》下发后,虽然明令禁止以奥数成绩作为入学资格,而要求各小学在2012年5月26日前给出毕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报告单,各初中以此报告单作为招生的考核因素,但是元旦至春节期间包括五大名校在内的所谓好学校依然明目张胆的在各小学举办招生考试,考试内容公然以奥数、奥语为主,而各个培训点依然与行政部门进行躲猫猫游戏,见缝插针的安排考试。家长明知这是被禁止的,但在政策没有真正明朗落实之前,没有人拿自己孩子的前途作赌注,所以小学毕业班的家长带着孩子仍然冒着风险参加各培训机构举办的所谓奥数考试,给自己孩子争取进入五大名校的机会。而低年级的学生春节前后依旧奔波在各培训机构之间忙于上奥数等培训课。可见,不同时出台招生细则,仅凭一纸原则性的文件,根本无法杜绝培训机构存在的合理性,也无法真正落实就近入学的规定。

2.大学区的建设问题

在《西安市教育局关于推行“大学区管理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中,市教育局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推出的另一项制度是提出建立“大学区”制度,即在一个学区中,选择一所好的学校牵头,联系其他一些薄弱学校形成大学区,学区内的学生就近入学,为避免择校倾向,要求同一学区内各学校 “学管理、统一共享设施、统一安排教师、统一课程资源、学活动、统一组织备课、师培训、统一质量监测、统一评价激励”。但是在旧有的利益体制没有打破之前,如何让优质师资在学区内均衡分配,如何做到不同学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如何平衡各学区之间、同一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利益分配,包括教师的待遇收入如何均衡,这都是需要认真考虑并拿出切实可操作的细则来,才能真正落实大学区制度,并通过落实大学区制度进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没有解决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方面的平衡发展之前,仅仅通过草率的设立大学区,短期内根本解决不了学区之间和学区内各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无法让家长和学生真正放弃选择优质学校的想法和做法,而大学区的建设也只能流于形式。

3.幼教和高中阶段的制度建设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双高普九督导评估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到了发展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从今年开始也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阶段,并打算在近几年逐步将幼儿教育阶段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至于高中教育,个别有能力的区县已将其纳入义务教育,随着经济力量的提升,高中阶段教育以后也将全面纳入义务教育。但是如同现有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一样,在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着重点学校、重点班,政府对不同的学校也存在经费支持不平衡,各校之间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也不平衡。如果在近几年中不能真正改变这种政府支持和财政投入的不均衡状况,不能改变各学校和教师的利益分配制度,要想在幼教阶段和高中阶段实施均衡发展,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阻力。在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衡量教师和学校的待遇的状况没有改变之前,素质教育也只能沦为一句口号。

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可以预见最近几年内城市规模、新增人口规模都将继续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也必将延长,从九年制很快将延伸到十二年甚至十五年,现有的不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根深蒂固。随着更多地拆迁建设、外来移民的增加,必然带来城市规模和居住区域的改变,加之义务教育阶段的延长,如何解决城市新增人口、居住区与学区的配套建设问题,也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瞻远瞩,在解决现有不均衡问题的同时,一并考虑并给出成熟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同勤学,李灿荣.西安市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5期,58-59.

[2]李宜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理念走向“现实”的法律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4期,17-20.

篇3

Abstract: During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period, the “Archives Law” made in the planned economy meets many problems. As the full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Democracy, the information rights equalization becomes the focus, and from this angle,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Archives Law”. In addition, the autho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Archives Law”.

Keywords: Information Right;Equalization;Archives Law

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背后折射的立法原则、指导思想已滞后于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实际,无法充分体现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知情和获取利用的诉求,阻碍了档案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以信息权利均衡为旨归,理应成为社会转型时期和社会民主进程中《档案法》修订的重要角度。

1 信息权利均衡对《档案法》修订的意义

信息权利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合理地生产、组织、拥有、传播和使用信息的权利,是信息伦理权和信息法律权利的统一,由信息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客体构成。信息权利是一项综合性的权利,在《档案法》中,信息权利的子权利具体包括档案信息自由权、档案信息隐私权、知识产权、档案信息获取权和档案信息知情权等。在多元价值语境中,信息权利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人权,而信息权利均衡就是要实现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和谐互动。在数字时代,信息权利的均衡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之一,在《档案法》的修订中实现信息权利的均衡是社会和谐发展与进步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1]

1.1 信息权利均衡有利于社会和谐总体目标的实现。和谐社会首先应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只有社会公平,才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现代社会,信息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保持档案信息资源获取和分配过程中所体现的平衡与对等状态,是避免产生“信息鸿沟”、保障公众信息权利公平拥有和实现的前提。而信息权利的均衡将有利于社会总体公平与稳定。

1.2 信息权利均衡有利于保障信息资源的有序流动。数字时代,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资源成为人们竞相争夺的战略性资源,而其中的垄断、独占等恶性竞争打乱了原有社会信息流通秩序,并因此产生了种种社会矛盾。在《档案法》的修订中注重信息权利均衡可以缓解由信息资源的稀缺性引发的信息冲突,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公平分配、有序流通。

2 《档案法》中信息权利的失衡分析

2.1 档案信息知情权的可操作性不强。现行《档案法》的颁布和施行,对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公开和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众对档案的知情权。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民主进程的加快,公众知情权意识提升的同时,其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对个人信息的知情诉求高涨。

现行《档案法》中虽已规定公民持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但个人档案是否属于开放范围并没有明确规定。[2]

2.2 档案信息获取密级确定工作薄弱。对档案进行密级确定,缘于档案的特性和档案利用工作的需要。密级确定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档案文件形成领域广泛,其内容不仅涉及工作秘密、商业秘密、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还可能涉及国家秘密。但当前档案密级确定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如定密法规不完善,管理不科学,政策法规之间缺乏衔接;定密责权不清,监管不力,使定密工作难以落实;密级划分不统一,标识不规范,对密与非密的界限把握不准;文件保密等级“一次定终身”,缺乏动态管理机制等。

2.3 档案信息隐私权的保护有限。现行《档案法》规定了对国有、集体和私有档案利用的相关制度,但缺乏明确的隐私权保护内容,甚至没有提到档案利用中可能出现的隐私权侵犯。尽管《档案法》所建立的公共档案利用与公布的二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间接弥补隐私权保护规则缺失所留下的法律漏洞,但《档案法》所能给予的保护途径极为有限:首先,公共档案公开制度仅限于禁止利用人首次公开,而不限制公共档案保存机构公开,且未提及利用人在档案已经公开后再次、重新、扩大公开等行为,给隐私权侵犯留下了可乘空间;其次,公共档案的利用与公开制度的区分,未提供给当事人对相关信息的积极控制权(获得权、更正权、知情权);最后,对隐私权的法律限制和权利救济也没有相关规定。

2.4 档案部门对档案开放时间的自由裁量权僵化。《档案法》的颁布首次将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以法的形式加以保护,规定依法利用档案是公民的一项法定权利。而《档案法》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对国有档案的公布权作出规定,“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权公布”,这样档案馆就拥有了绝对的自由裁量权。惯于保守操作和怯于承担泄密责任的档案部门,常以此作为“挡箭牌”,对原本到期应公开的档案迟迟不公开。“国家一方面积极扩大开放范围,鼓励公众利用档案;另一方面又在制度上牢牢把持着档案的公布权,既违反了法律制定的同一性、协调性原则,也使得利用者进退维谷、无所适从。”[3]

3 基于信息权利均衡的《档案法》修订策略

3.1 充分实现知情权,保障档案信息获取权。之所以关注档案信息公开,关注档案信息获取,是因为:首先,信息获取权和知情权是信息权利中重要的权利类型,两者相辅相成,是民主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建立民主政府的核心,是现论的要求,是民主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政府档案信息究其实质是公有的,具有公共性。政府管理国家、社会的权利由全体公民所赋予,在政府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政府档案信息理应属于公众。既然公众是政府档案信息的真正所有者和合法使用者,其获取政府档案信息的权利必须加以保障。而保障公众获取政府档案信息是公民监督政府的有效手段,是公民广泛参加国家事务的前提,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处理政务。[4]

3.2 完善政府档案信息法律体系。信息自由和公众知情权的概念并没有载入我国的档案法律体系,但在西方发达国家,相关法律已经比较完善了。例如,美国《信息自由法》就具有三个典型的特点:第一,所有政府档案信息向公众开放,法律法规明确免予公开的档案不在此列。第二,没必要说明个人要求提供档案信息的原因。第三,可强制实施公众的知情权。美国法律法规的完善,对政府信息公开,保障公众信息权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实现信息权利全面均衡,让公众真正享有完整的信息权利,我国必须加快立法脚步,及早制定位阶较高、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公开法》,并建立健全与之相衔接的档案法律法规体系。

3.3 构建信息权力主体的多元化格局。档案信息权利主体涉及政府、组织、公众、档案部门等多个层面,只有相关主体之间相互制衡,才能更好地保障信息权利的实现。构建信息权力主体的多元化格局:第一,要在《档案法》中把信息权利进行合理分割,分别授予不同主体,且各信息权利主体权力的范围与大小应适中且相互制约;第二,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信息权利运行机制,确保信息权力运行规范化、程序化。[5]

3.4 谨慎行使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信息权力主体在没有信息政策(这里的信息政策是指国家或其他组织为规范信息活动,发展信息事业而制定的方针、措施和办法)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为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维护信息秩序的需要,根据信息政策所确定的原则、目的、精神、范围和幅度,结合信息权力客体的情况,在处理具体信息事务的过程中作出灵活选择的权力。信息社会,档案部门愈来愈多借助自由裁量权解决档案信息公开与利用等裁决问题。为了保证信息政策得到快速有效执行,客观上需要为信息权利的均衡实现设置一个自由裁量的空间,以避免信息权利主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前束手无策。然而,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其正当行使能产生积极效应,不当行使则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必须适当地规制自由裁量权,施行弹性行使制度。

参考文献:

[1]冯仿娅. 数字时代的信息权利期待[J].图书馆论坛,2007(12):82~85.

[2]杨智勇,白原.从公民知情权的实现谈《档案法》的修订[J].档案与建设,2007(9):14~16.

[3]胡明伟等.从开放与利用角度谈《档案法》的修订与完善[J].档案天地,2008(3):52~54.

篇4

中图分类号:G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01-02

统计即“统而计之”,简单来说就是对一个总体所进行的计算。它不仅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还是一种人们认识社会问题的工具。自17世纪中叶产生发展以来,逐渐形成了一门系统化的科学。而统计的均值思想作为贯穿整个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涉及几乎所有的统计理论,因而统计学也被称为是一门平均数的科学。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最主要的应用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不同的案例所起的作用、使用的技巧、讲授的切入点应该是不同的,笔者以统计均值思想作为例证,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案例教学在其中所起的不同的作用。

一、用经典案例树立统计均值思想

统计均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数据数量规律性的一个特征值,反映了一组数据数量集中的特征。它是数据偶然性和随机性特征相互抵消后的稳定数值,反映了一些数据必然的特点。均值思想要求站在总体的高度看问题,不仅要观察现象发展的一般趋势,还要学会避免个别和偶然现象干扰,继而才能总结出所研究对象简明而又重要的代表值——平均数。求复杂的平均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而统计平均数的计算,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经典案例进行层层推进。

首先,引用总体单位数较少且没有经过整理分组的简单情形,即N=较少单位量时,推出简单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计算;然后,逐渐扩大N的范围,得到总体单位数较多且资料已经分组整理,形成次数分布,即N=较大单位量时,推出加权平均数的公式计算,最后,再次扩大N的范围,即N=若干人时,给出各组比例,再次讨论其算法,推出加权平均数的变形公式,并引导学生比较频数与频率在做为权数时各自对现象的影响力。因权数在平均数中的应用是将调查资料整理成变量数列后,呈现给我们一个总体数量的分布状况,进一步观察总体变量分布的规律性,就会发现总体各单位的分布,就多数现象来看,表现为正态分布,即接均指标的变量值居多,远离平均指标的变量值较少,整个变量数列表现出以平均数为中心而上下波动,它是总体分布的重要特征。用这些经典案例思维揭示权数的意义,不仅可以深化理解,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相关知识的概念、计算公式可以交融在一起,串联形成知识网络的结合点,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用条件案例提升统计均值特性

通常当我们在概括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时,首选的是直接进行平均,但对平均数在哪些情况下不太适用就不是非常清楚,即何时能够直接平均,何时需要去掉极端值后再平均数,何时不能直接平均而要改用其他的统计平均方法来计算等等认识比较模糊。同样,对加权平均数的灵活应用掌握得也不够好。

这时,在运用经典案例巩固好算术平均数的同时,变换例子,变给定N为条件,变为给定M为条件,测试学生能否进行变通,得出调和平均数的公式,关键点在于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平均绝对数,而调和平均数主要用于平均相对数和平均数,着重使学生理解为什么相对数和平均数不能直接平均。举例分析:一个人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分钟4米,下山的速度是每分钟6米,问这个人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来与算术平均数进行对比,调和平均数在平均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应运过程当中,不能死套公式,而要按照总体的相对数(平均数)就是部分的相对数(平均数)的数量关系来计算。总结得出调和平均数的主要应用范围。算术平均数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绝对权数和相对权数对总体平均数的影响。而调和平均数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它与算术平均数的区别应用。这样引导学生比较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两者之间的适用范围和联系,有助于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比较综合的能力。不论是算术平均数还是调和平均数,都是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都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值都有关系,所有的数据都要参加运算,因此是比较可靠和稳定的。对这些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也是最为充分,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特别是在进行统计推断时有重要作用,也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离差、相关和统计推断的基础。但计算较繁琐,并且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三、用生活案例加深统计均值理解

统计问题通常都与社会生活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得出的经验往往会影响他们对统计均值问题的理解。均值的难点在于不同平均数的适用范围,各自的优缺点,还有应用方面应考虑的问题,均值由于要经常作为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标准,所以正确理解、计算、运用均值是学习经济统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后序统计方法的关键。把统计知识与经济实践联系起来,通过具体案例比较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准确运用统计均值知识,看待经济现象问题,立足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以案例说明:某文化公司员工月薪如下:

请同学们讨论该文化公司员工的月平均收入是多少·怎么算比较合理·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

篇5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 王永文,男,1957年10月1日出生,无职业,现羁押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风监狱第八管区。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 杨江,男,1955年9月2日出生,汉族,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分公司工人(已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住大庆市萨尔图区风云村1-12号楼201室。

    委托人 殷海,男,1947年10月23日出生,汉族,大庆市让胡路区检察院退休干部,住大庆市让胡路区47号楼5单元301室。

    上诉人车喜军因与被上诉人王永文、杨江交通肇事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不服大庆市大同区人民法院(2002)同高民初字第100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并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诉人车喜文及委托人郑策,被上诉人王永文、杨江未出庭,被上诉人杨东委托人殷海到庭应诉。

    经审理查明,2002年1月19日17时20分,被上诉人王永文驾驶黑E-95907号松花江微型汽车由南向北行驶萨大路60公里处时,与同方向骑自行车行驶的上诉人车喜文相撞,致上诉人重伤,肇事后王永文逃逸。经交警部门认定,王永文负事故全部责任。2002年4月23日大同区法院对王永文交通肇事案件进行了判决,上诉人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2002年5月28日,上诉人向大同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请求判令王永文及原车主杨江赔偿因交通事故造成的各项损失。肇事车系李军购买,以杨江名义登记落户,并于2001年10月卖给王永文,车款已一次性付清。车喜军伤情经鉴定为七级伤残。

    原审认为,被告王永文驾车将原告撞伤后逃逸,应对此事故负全部赔偿责任。肇事车辆虽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但机动车已交付且钱款付清,其所有权已转移,发生交通事故,应由实际支配车辆运行的王永文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原登记所有人杨江不负责任。

    原审判决:(一)被告王永文赔偿原告车喜军医疗费5 316.00元,残废者生活补助费12 323.20元,误工费1 164.48元,护理费319.00元,营养费及伙食补助费165.00元,法医鉴定费142.00元,会诊费100.00元,复印费20.00元,交通费98.00元,合计人民币19 647.68元。(二)驳回原告车喜军对被告杨江的诉讼请求。

    宣判后,原审原告车喜军不服,上诉称:机动车所有人杨江应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本院认为,肇事车辆虽登记车主为杨江,但该车已出卖给被上诉人王永文,王永文是该车的运行受益人和运行支配人,故应由被上诉人王永文承担赔偿责任。杨江不承担责任。故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篇6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知

1.夹球比赛

举行筷子夹球比赛,分男女两队,每队3名队员,在30秒内哪一队得球总数最多,则那一组获胜。

预设:

①男队胜,老师加入女队,继续比赛,将进球个数计入女队总数,让女队反败为胜。

②女队胜,再选一名男生加入男队,继续比赛,进球个数计入男队总数,让男队反败为胜。

2.引出“平均数”

人数不同,比总数不够公平。

师:既然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不公平,那你们认为比什么比较公平呢?

引出“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体会“移多补少”的意义

黑板展示:小明、小红、小芳、小丽的套圈数据统计图

(1)提取信息

小明套中了6个,小红套中了3个,小芳套中了5个,小丽套中了2个。

(2)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怎样操作可以使每个人投中的个数都相等呢?

利用学习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3)总结方法

师总结: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几个原来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的,补少的,得到了一个相同的数,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取长补短)。(板书:移多补少)

师:那得到的这个相同的数,就叫做“平均数”,那这个4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预设生:4是6

5

、3

、2的平均数。

2.探究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和平分法)

(1)列式解答:

如果不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个平均数吗?

生自主列式,师巡视。

生汇报,师板书:(6+5+3+2)÷4

=16÷4

=4(个)

(2)提出疑问:

这个括号里面的式子求得是什么?除以的4又是什么?最后得到的4呢?

(3)总结方法

总数量除以总份数,就求出了它们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就叫做“求和平分法”。

3.理解平均数大小范围

平均数4是不是表示他们4个人每人都套中了四个?

拿平均数与最大数和最小数进行比较,得出:平均数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二)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解决夹球比赛的问题

你能求出男队和女队的平均数各是多少吗?(请生板演)

宣布获胜队伍。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挑战第一关:“判一判”

1.李强所在的小学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

2.男生平均体重32千克,女生平均体重28千克。每个男生一定比每个女生重。

3.一个池塘的平均深度是130厘米,我身高135厘米,下水游泳一定不会有危险。(

(出示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知识,让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并联系课堂给予安全提示)

挑战第二关:“算一算”

平均数是多少?

4

5

6

4

4

7

1

12

2

师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挑战第三关:“做一做”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的捐书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波

刘真尧

马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四、生活中的数学

课件出示:

1.一次数学测试,四年级的平均分是88.3分。

2.某校老师的平均年龄是33岁。。

3.我校四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是10周岁。

4.某校四(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5cm。

5.张老师家去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6.富阳地区六月份最高平均气温30摄氏度。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你对平均数有什么收获?

你想用平均数做点什么?

六、作业、

完成练十二1、

2、3题。

七、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

相同的数

求和平分法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篇7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5-0015-05

《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指出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的新思路。新世纪以来,在“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的战略指导下,江苏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截至2009年底,全省60%的县区已经达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水平。江苏省政府提出了“以‘均衡’为目标,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以‘优质’为追求,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优质均衡发展目标,坚持“率先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并确立了13个优质均衡发展改革示范区,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入学机会、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优质均衡,以此带动和引领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经不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各种实践探索,致力于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

一、联合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协调发展的强抓手”

联合办学是一种新型的学校组织形式。简单地说,就是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合作办学,实现教育主管部门“权力下放”,采用结对帮扶、委托管理、撤并整合、共同协作等管理方式,旨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均衡,使合作学校获得较大的办学自。作为一种新型的、积极的义务教育管理途径的探索,联合办学不是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的单向输出,而是双方平等协作基础上的合作办学,彼此之间并无优劣等级之分,强调的是教育合作组织整体质量的优化和提升,充分利用“优质学校”进行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与共享,不断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缩小学校差距、提高办学质量。

《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教育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改变资源平均分配、甚至向优质学校倾斜的配置方式,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通过本部扩大、设立分部、组建教育集团、学校共同体、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统一城乡学校办学标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装备统一要求、统一配置。

江苏省很多地区尝试采取了多种类型的联合办学模式,例如“名校+弱校”、“名校+民校”、“名校+新校”、“教育联盟”、“教育集团”等,虽然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与不足,但依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第一,优质资源合理配置,择校“热”日渐降温。在建立合作关系的学校之间,充分利用名校输出师资、管理、教学的优质资源,带动和帮助薄弱学校一起发展,共享的优质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师资和管理,还包括优秀教学资料、科研成果资料、校园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第二,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联合办学模式实行师资的双向流动,名校与弱校的教师相互交流学习,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也为弱校的教师提供了借鉴学习、提升自己的机会,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教学热情。同时,教育部门每年会向合作学校投入教育经费,专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继续教育。第三,办学质量明显提高、学校名誉快速提升。自从实行联合办学政策之后,合作学校之间教师互相帮助、学校互相促进,随着教学、管理、文化、师资等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入,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直线上升,广获好评。合作学校便成为不可分割、紧密结合的“整体”,共同制订学校的长远规划,相互融合彼此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共同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的办学模式,保障教育质量和社会满意度大大提升,推动区域内义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盐城市的“托管”和常州市组建教育集团的办法是在江苏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大胆的、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实践期间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托管后“名校”的含金量会不会下降,完全不同的两所学校如何实现全方位融合?优质学校会不会把薄弱学校引向一个统一的模式而丧失自身的特色?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联合办学如果仅仅停留在物质资源的扩充与共享,能否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优化?实际上,资源均衡只是低水平的均衡,并不能等同于义务教育质量的优质、高质。联合办学不仅指向教育资源的优化,更指向师资、生源、教学、文化等非物质层面的交流融合,后者才是提升教育质量、推进优质均衡的核心所在。

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源”

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深入推进教学改革是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新时期,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勇于探索,既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传统课堂之外,加强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学改革绝不仅仅是换一套教法或换一本教材,而是教育观念与教育文化的创新,更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多样,不仅表现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也涉及到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教学人员的素质提升、平等和睦师生关系的建立、多元评价方式的制定等,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比如,江苏省如皋市在学习杜郎口等中学经验的基础上推行“活动单导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将教师讲授的课堂变成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求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

江苏省各地积极探索实施教学与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倡导启发式、参与式、探究式等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师生共同合作打造高效课堂,取得了显著成果,很多教师和家长对学校教学改革的作用和效益有着共同的感受和认识:(1)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个性得到发展。在新型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中的交流、争辩、思考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释放了学生的个性,时时刻刻都处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学生一改往日被动接受知识的单一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再扮演主导者角色,只是从旁指导,学生被赋予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个性得到充分发挥。(2)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实现专业化成长。教学与课程改革,在提升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和要求。(3)提供了教学实践研究的范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江苏省各地实施的教学改革是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既不是个人的经验总结,也不是对其他教学模式的模仿复制,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研究的成功范例。而教学改革的成功必然带来教育质量的提升,“以生为本”的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洋思经验、如皋“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还是南通“学的课堂”,都是教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共同的智慧结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样也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理论研究尚未深入。各地探索实施的教学改革创新模式,虽已初步建立起自身的理论框架,但其科学性、可操作性等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一些学校和教师只是进行技术层面的操作,缺乏应有的深度,相关理论研究依然相对薄弱,缺少课改研究专家队伍。其次,适用范围有待考证。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探索实施的教学改革适用于所有学校吗?适用于所有学科吗?其他学校在借鉴学习该种模式时有哪些注意事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如何区别?此类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三,对教师的学生的挑战和难度较大。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适应从主导者向指导者的角色转变,教师的“导”该如何把握?对于学生来说,充分的自由和选择空间是否能起到应有效果?长期采用这一种教学方式,会不会产生“审美疲劳”让效果大打折扣?新型教学模式对师生有较高的要求,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三、教师发展:“推进师资均衡的助推器”

教师是教学的主力军,教师质量高低也是关系到教育质量优劣的的关键因素,师资的优质和均衡配置是提升教学效果、优化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新时期的师资均衡已不仅仅是通过流动机制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均衡化分配,而是不断鼓励和促进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通过知识、能力、师德、待遇等多方面提升实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

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等制度,切实解决农村教师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各地要努力增加教师培训经费,加强农村学校、城镇薄弱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建立校本研修制度。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师资的需要,健全教师培养机制,加大对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江苏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同时健全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切实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2010年《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进一步提出要推进师资队伍优质均衡。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教师主动发展机制,教师培训经费支出占教师工资总额的3%,教师完成规定的培训课时,轮岗交流形成制度,优先交流骨干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目前有多种模式,包括教师交流制度、校本培训、学历进修、教育科研等,当前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交流轮岗制度。教师交流制度主要是组织教师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进行交流,或组织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进行支教帮扶,或薄弱学校派出青年教师到结对学校交流学习。校本培训和学历进修是为教师提供学校内部或外部的培训进修机会,通过讲座、研讨、培训、学习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教育科研是指学校积极鼓励教师主动发现并分析研究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是推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近年来在很多地区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教师知识结构得到完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江苏省各地重视教师队伍的全面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设立专项经费,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培训、专题学习、名校进修等多种类型的培训,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升中小学师资的职称和学历水平,例如2009年,苏州全市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96%和98.92%,近1000位教师拥有研究生学历。二是优化师资结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各地通过教师交流机制、引进名师人才、完善新教师招聘等措施,不断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结构,涌现出一大批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队伍。三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和保障制度,激发教师教学热情。通过多元化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方位测评,对教师考核程序和内容严格把关,任人唯才,充分提供发展和晋升空间。各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教师队伍建设是江苏省推进师资均衡化教师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得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和难题。(1)功利主义取向。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和专业价值观不断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是一种整体素质的提升。当教师专业发展遭遇功利主义盛行时,形式化的“三课”(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成为教师追求职称和名声的“跳板”。此外,教师对教育教学科研项目和活动关注的是这个课题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完全违背了提升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这一初衷。(2)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悖论。教师专业发展到底应该遵循实践逻辑还是理论逻辑,一直是教育教学研究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以往的教师发展中,大多注重教育本质规律的寻求和探索,并通过规律的探寻总结出实践性的建议。然而,这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逻辑割裂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也消解了教师的主体性地位。至于教师发展的实践逻辑,虽然把重心转向了教师主体及其实践经验,实现了从物向人的转变,但是“如果教师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其思维很难超越多变多样、形形的直观、感性、具体的经验,只能在亲身的感受体验中习惯运作”[1],最终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沼。(3)强调自上而下的执行,忽视教师自主性。为了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各地的政府和教育部门都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规定等,从外部给教师施加“压力”,强调的是教师的义务。当前的相关政策大多是由专家学者设计并对教师进行培训,这种“外接式”的专业发展脱离了教师的教学实践,也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有权利也有能力提出自己的专业发展意向和规划,制订自己的专业发展内容和程序,只有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与教师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师的自我实现和能力提升。(4)注重整齐划一的要求,忽视教师差异性。教师是各不相同的个体,无论在需求、价值观、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异。教师间专业发展的差异性不仅客观存在,正是这种差异和多样才成就了教育事业的“百花齐放”和“精彩纷呈”。当前政府部门和学校通过政策条文的制定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统一要求和目标,忽视了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间的差异性,实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与提高。

四、特色发展:“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指向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特色均衡、差异均衡的发展,是从硬件配备向内涵提升的转变,我国地域广阔,地区间、城乡间、校际间差别巨大,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完全的均衡化状态,同时也不能用同一标准来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唯有变差异为特色、以特色促内涵,才是提升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意见》指出要建设丰富多样的学校文化,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德育、科学教育、创新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逐渐形成学校特色。

特色是在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化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学校是特色发展的主体,学校特色的形成是学校主导的内在发展过程。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潜在的优势资源,从教学、管理、艺术、体育、科学等方面寻找着力点,以某一门优势学科或特色活动入手,探索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路和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不断反思、总结、超越,最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以特色谋发展,是消除因地域、经济等因素导致的教育不公平,变差异为特色、变劣势为优势,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优化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江苏省各地在尝试探索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各地学校积极构建校园文化,通过环境、制度、校风教风等多方面建设树立共同核心价值观,让校园里“一草一木”、“一言一行”都传递着文化气息,并将其落实为全体师生的自觉意识和习惯行为。二、创建丰富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空间和平台。省内大部分地区的中小学充分运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如昆曲、魔术、京剧等),促进学生特长和潜能的发挥。三、以特色谋发展,保障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化和提升。事实证明,特色是学校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原先的很多薄弱学校尽管并不具备优秀的硬件资源和生源,但是通过发展特色走上了强校之路,以优势弥补劣势,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发展是优质均衡的必由之路,学校特色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特色发展依然存在诸多认识和实践上的难题和误区:(1)特色发展会导致新的“千校一面”吗?特色之所以为特色,是学校区别与他校的独特之处,是不可复制也无法复制的。但由于各地政府和学校的“急功近利”,盲目地借鉴模仿他校的成功案例,完全忽视本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一味地照搬套用,结果导致“千校一面”、“特色不再”。(2)如何解决学校特色发展中的“形式主义”?为了追求良好的口碑和声誉以招揽生源,打出“特色学校”的名号吸引家长和学生的注意,但大多数学校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把特色项目做好、做实,使得特色学校的创建空有特色之名而无特色之实。(3)特色发展等于特长培养吗?很多学校和家长都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特色学校或特色发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特长。我们不能否认学生的特长培养是学校特色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把特色发展狭隘地等同于特长培养的做法给孩子施加了额外的压力和重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特色发展在应试教育阴霾下能走多远?义务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其目标不在于培养精英,而在于为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打基础、做准备。但是义务教育阶段过后大多数学生依然要升入中学、大学,依然无法脱离应试教育这一主题,事实证明,一些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发展、开展多元特色课程的学校由于升学率降低已经遭到家长的集体讨伐。(5)如何实现学校特色“由外向内”的转变?学校是特色发展的主体,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常常出现模仿他人、政府指导、流于表面的现象,这种“外接式”发展不是真正的特色办学,学校的特色发展是“内生式的”,是把被动的“要我做”变成主动的“我要做”,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只能是学校自身不断学习、反思、内化、积淀的过程,这是任何人和任何力量都无法取代的[2]。学校的内涵是文化、精神,无论任何形式的特色发展都不能离开文化氛围的支撑,否则就是缘木求鱼。

篇8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91 -04

2011年夏天,我们江苏省食品安全研究了面向全国十三个城市(无锡、广州、重庆、杭州、西安、唐山、阜新、宜昌、临沂、漳浦、来安、共青城、宜阳)关于食品安全感知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600份,其中无锡发放2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2581份,其中无锡197份,全国问卷有效率为99.3%,无锡问卷有效率为98.5%。我们比较了无锡和全国调查的一些数据,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简介如下。

一、关于被调查人群的特征情况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首先对影响消费者食品安全感知的基本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为消费者性别、年龄、学历、收入水平、家庭子女情况和婚姻情况。

Schultz(1975)强调教育是影响个体获取信息和个体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Becker(1977)得出家庭经济能力在取得信息和个体消费方面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决定因素[1]。在以上理论和观点的支撑下,Smith et al.(1999)对澳大利亚和日本的消费者进行调查,得出高收入、年龄较大的人群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较高的结论[2]。Dosman et al.(2001)对加拿大消费者的研究表明,高收入者、有儿童的家庭、女性以及年长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感知程度高于其他群体[3]。Gregory(2003)对美国的2000余名消费者分析发现,个体的性别、年龄、家庭中是否有未成年人等时影响食品安全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4]。我国的刘军弟、王凯(2009)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对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认知和评价的影响程度较大[5]。

由于是随机调查,无锡的被调查者的情况和全国的其他十二城市相比有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性别差异

无锡有效被调查者有197名,其中男性为66名,占被调查者总体的33.5%,女性为131名,占比为66.5%。而全国的十三城市的有效被调查者总数2568名,男性为42.6%,女性为57.4%(见表1)。无锡被调查者中女性的比例较高。。

(二)年龄差异

我们发现,无锡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与全国相比有明显差异,年长者的比例比较高(见图1和图2),这可能与无锡处于发达地区,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比较早、做得比较好有关。另外,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无锡比全国提早16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表二中的数据符合无锡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趋势。

(三)家庭人口状况

无锡被调查者的家庭规模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口以下的家庭户的比例比全国平均高,而四口及以上的家庭户的比例偏低(见表2)。

(四)受教育程度

应该说无锡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还可以,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无锡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被调查对象比例稍高,可能与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偏高有关,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是无锡本科及以上的被调查对象的比例明显偏低。这个比例有些与实际偏离,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五)收入水平

无锡的家庭收入水平较高,而且相对比较均衡。在月收入6000元以下的各档,无锡的比例较小,而在6000以上的各档(除月收入50000以上的外)无锡的比例明显高(见表3)。月收入1000元以下的贫困家庭较少,也未调查到有月收入50000以上的暴富家庭。

(六)家庭子女情况

无锡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偏少,而且未成年子女的年龄偏大(见表4)。

(七)婚姻状况

无锡的被调查对象中已婚家庭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无锡的家庭关系相对比较稳定(见图4)。

二、无锡居民就食品安全关心程度及对总体形势的判断与全国数据的比较

无锡被调查对象(以下简称居民)关于食品安全类信息的关注程度总体上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示很关心和比较关心的达到80.82%。而全国平均水平为79.31%,差异不大(见图5)。

无锡居民对全国食品安全形势的判断好于全国,认为逐渐好转的比例比全国平均高3.24%,而认为一直不好和逐渐恶化的比例要低2%(见表5)。这说明无锡市的食品安全形势相对比较好。

三、无锡市居民购买食品的主要场所与主要考虑因素与全国的比较

无锡居民主要从超市购买食品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6),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两项,一是无锡超市的密度比较高,到超市购买相对比较方便、比较安全,第二无锡的收入水平比较高,能够承受主要从超市购买食品。

篇9

【关键词】 局部清创;安尔碘;冲洗;真菌性角膜炎

Abstract

AIM: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treatment of fungal keratitis with local debridement combined with 50g/L anerdian type 3 disinfectant dilution used in conjunctival sac and medication.

METHODS: Sixtyone patients 61 eyes were treated with local debridement combined with 50g/L anerdian type 3 disinfectant dilution used in conjunctival sac and medication and the effect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ure rate was as the follows: of the mild 100%, of the moderate 78%, of the serious 27%.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result of local debridement combined with 50g/L anerdian type 3 disinfectant dilution used in conjunctival sac and medication is better for the mild and the moderate,yet not effective for the serious cases.

KEYWORDS: local debridement; anerdian; washing; fungal keratitis

真菌性角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眼病,致盲率很高,多由角膜外伤,特别是植物性外伤后感染所致。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使用,发病率逐年升高。目前受限于角膜供体的缺乏,大部分患者仍主要采取药物治疗。我院于2005/2009年对61例61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进行局部清创,50g/L安尔碘稀释液冲洗,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符合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标准[1]61例61眼,男38例38眼,女23例23眼。左眼37眼,右眼24眼。年龄2~78岁。有明确植物性外伤史者47眼,原因不明者14眼,在他院滴用过抗生素药物49眼,其中既滴用抗生素眼液也滴用糖皮质激素眼液12眼。病程2~60d。

1.2方法

主要用药:结膜囊冲洗用药安尔碘Ⅲ型为皮肤黏膜消毒剂,由上海利康消毒高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主要成分:有效碘含量为4.4~5.7g/L,醋酸氯已定含量为0.9~1.1g/L,不含乙醇,适用于黏膜和创面消毒(稀释10~20倍)。临床分型[2]:轻度13眼,角膜溃疡面积2/3角膜厚度,角膜混浊水肿,前房可见渗出物及积脓,虹膜及后部结构窥不清。实验室检查:61眼中刮片检查可见真菌菌丝者38眼;真菌培养61眼,有真菌生长者43眼,其中隐球菌17眼,酵母菌9眼,曲霉菌6眼,镰刀菌11眼。治疗方法:爱尔卡因滴眼表面麻醉后行局部清创术,去除溃疡表面附着的分泌物、坏死物等,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5g/L安尔碘溶液冲洗结膜囊。清创术轻度者1次/wk,中度者每3d 1次,重度者1次/d。所有患者安尔碘稀释液冲洗1次/d。两性霉素B针剂用灭菌注射用水配成2g/L的眼液点眼,开始剂量为1滴/次,1次/h,滴入结膜囊内。3~4d后改为1滴/次,每2h 1次。口服酮康唑片剂,同时使用10g/L阿托品液散瞳,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及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用凝胶促进角膜上皮生长。

2结果

疗效标准:治愈:角膜溃疡面修复,荧光素染色阴性,症状体征消失;好转:角膜溃疡面缩小,症状体征好转;无效:病灶无变化或加重。临床疗效:61眼中,轻度型9眼,病程6~10d全部痊愈;中度型41眼中,32眼12~23d后治愈,5眼因好转后出院未再复诊,4眼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重度型11眼,治愈3眼,好转5眼,3眼治疗失败,最终施行了眼内容物剜除术。

3讨论

据文献报道,70多种真菌可引起真菌性角膜炎,不同国家、地区以及不同年代,常见的致病菌存在差异,我国主要的致病菌为镰孢菌属和曲霉属,两者所引起的真菌性角膜炎占总体的73.3%~85.9%[3,4] ,我们观察到的培养阳性的43眼中,为镰孢菌属和曲霉属有17眼(40%),隐球菌属和酵母菌属有26眼(60%),与国内发表的角膜炎致病真菌菌种的调查报告有较大差异,可能与本院真菌鉴定系统为酵母样鉴定系统有关。另有18眼未培养出真菌,培养阳性率尚显不足。隐球菌属和酵母菌属所致的角膜溃疡浅,病程长,较少穿孔;镰孢菌属和曲霉菌属等丝状真菌类菌丝多在中深基质层内,单纯药物治疗效果可能不佳。特别是镰孢菌属所致的角膜溃疡症状重,破坏性强,可致角膜穿孔。在培养阳性的患者中,9眼轻型患者为隐球菌属或酵母菌属,均治愈;中型患者中检出曲霉菌4眼,1眼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镰孢菌6眼,3眼好转后未再复诊,3眼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重型患者中检出酵母菌2眼,隐球菌2眼,经治疗后治愈2眼,好转2眼。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大多数微生物在有组织的生物膜内以黏附的细胞群落的方式存在[5],典型的真菌生物膜的形成经过4个连续的阶段:首先,微生物黏附到表面;第二步,不连续的克隆形成细胞组织;第三步,分泌细胞外基质,成熟并形成三维立体结构;最后,散播子代生物膜细胞。真菌生物膜形成后一方面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就是对人体防御机制抵抗性增强,它的形成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决定了生物膜相关性感染的临床治疗极为困难[6]。局部清创,可以破坏溃疡处由真菌所形成的生物膜,减少真菌毒素和蛋白溶解酶的作用,降低真菌的侵袭力和毒力,同时清除角膜表面坏死物、分泌物后,药物更易渗进角膜基质层和房水。因此我们观察到中型患者中,亦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白内障术前使用50g/L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7] ,并且获得了中度(B级)。临床推荐[8],聚维酮碘有效碘含量为5~6g/L,可释放等浓度的有效游离碘,直接使病原体内的蛋白质变性、沉淀,以致病原体细胞死亡,从而达到高效消毒杀菌的目的。其特点是强力杀菌,作用迅速、持效,毒性低,为广谱杀菌剂,着色浅,无需脱碘,最大特点是不含乙醇,对人体皮肤黏膜无不良刺激。安尔碘与聚维酮碘成分相近,且价格低廉,方便购买,按照药品说明,稀释后用于眼科术前结膜囊冲洗,黄惠春等[9]报道除结膜充血较前加重外,其余未发现有其他毒副反应,对眼表无近期及中远期的影响。从作用机制上看,碘制剂的消毒效果应强于抗生素液,同时对结膜囊有清洁作用。结果表明,对真菌性角膜溃疡,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局部清创和安尔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红,王雨生,惠延年.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治疗观察.国际眼科杂志2004;4(6):563564

2李群.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炎.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7):419421

3 Xie LX, Zhong WX, Shi WY, et al. Spectrum of fungal keratitis in north China. Ophthalmology2006;113(11):19431948

4刘昭升,谢素贞,闫蕾.福建地区真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研究.国际眼科杂志 2009;9(5):976977

5 Romero R, Schaudinn C, Kusanovic JP, et al. Detection of a microbial biofilm in intraamniotic infection. Am J Obstet Gynecol 2008;198(1):135.e15

6王聪,白丽.真菌生物膜研究进展.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0;5(3):218220

篇10

细菌性角膜炎是一种多发性常见的细菌感染型眼病。主要通过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角膜炎,临床中又叫做“细菌性角膜溃疡”,如果患者不及时采用有效治疗,有极大几率会发展成为角膜溃疡穿孔,甚至眼内感染,最终严重者会导致眼球萎缩。主要的致病原因一般为角膜外伤后感染,常见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克雷白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我院在治疗时,均采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通过与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疗效果想对比,取得了比较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主要选取自2012年----2013年之间的细菌性角膜炎患者共计60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年龄均在28----65岁之间,女性患者25例,年龄均在32---55岁之间,患者均包括角膜划伤、角膜存在异物、戴角膜接触镜片导致角膜炎症、以及暴露性角膜炎等等病例,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使用其他治疗细菌性角膜炎药物,均有对比性与观察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我院与患者之间均签订了相应知情同意资料。

1.2治疗方法

将观察组的患者采用3%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390,江西亚邦爱普森药业有线公司生产)给予治疗,平均每两个小时滴入患者患眼结膜囊内,每天保证用药量6次左右,治疗疗程均保证两周内。在患者用药前、中、后的每个时间段医护人员均要严格记录患者的详细情况,症状变化以及患者是否存在其他不良反应等等。对照组采用3%氧氟沙星滴眼液(批准文号: 国药准字H42022721,武汉五景药业有限公司)给予治疗,其使用方法以及药物用量均参照观察组,并同时需记录患者每时每刻的症状变化等。两组患者均为两周时间为一个疗程,同时根据患者当前病情情况随时增减药量,通过对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患者患眼的结膜囊内分泌物和角膜分泌物,进行细菌标本的培养和观察。

1.3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将疗效主要分为以下4个级别:优秀:患者患眼结膜充血状况消退、没有明显分泌物、溃疡明显愈合、细菌培养转阴性、荧光素钠染色阴性。良好:患者患眼结膜充血状况存在未消失、患者病情总体见好转形式,角膜侵润消退、溃疡明显愈合、荧光素钠染色阴性、细菌培养阴性比较明显。无效:如果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没有明显减退和消失,或者比原因的病情更加恶化严重的属于无效案例。

1.4治疗结果

通过对两组的不良情况相对比,两组所有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均表现良好,但是通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发现,使用氧氟沙星滴眼液的对照组少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轻微的眼睛微痒感,但是身体其他部位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所以并没有影响患者治疗进度,通过医师鉴定,没有给予停药处理。其他全部患者在记录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身体不适以及异常情况,两种药物对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视力的影响。两组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后的详细情况请见下图:

2、讨论

细菌性角膜炎的原因有很多种,常见原因均为角膜外伤感染导致,另外一些局部乃至全身疾病如干眼病、慢性泪囊炎、佩戴角膜接触镜、糖尿病、免疫缺陷等,也科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角膜对细菌的易感性。引起角膜炎的细菌种类繁多,其中87%以上细菌性角膜由于细球菌科、链球菌科、假单胞菌科、肠杆菌科的细菌感染引起。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适用于对细球菌科、链球菌科、假单胞菌科、肠杆菌科等细菌引起的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等病症,临床实验对人体无副作用,通过与对照组的观察相比较,治疗结果远远高于对照组。此药物对于治疗细菌引起的眼表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以及药物耐受力,比较值得广大医师的临床推荐以及患者的选用。

参考文献:

[1]陈樱 长泰 晓萍 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角结膜炎的疗效[J] 国新药杂志 001年03期

[2]孙丽君 张显杰 盐酸左氧氟沙星的药理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J];河北医药;2004年01期

篇11

认真备课,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

精心编写教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教师要按照大纲的要求和教学计划写出实验课的教案。书写教案的主要依据是教材,应做到重点、难点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实验技能,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掌握实验的原理、目的、操作方法,正确地解释实验结果以及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系统地钻研相关学科的内容,不断扩大知识面并接受新知识。

布置学生提前预习,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同时通过实验来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每次课前要进行预习,通过预习了解实验的全过程,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初步基础。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使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

提前进行预试,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预实验是上好实验课的重要步骤。由于微生物实验准备过程比较繁琐,提前预试非常重要。如做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因此要提前3~4天做预试;又如抗原-抗体反应试验要应用血清等诊断试剂,要事先稀释血清,使它们的比例合适才能出现理想的结果,因此也要提前进行预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严格要求操作,做好实验考核

做好示范教学,严格规范操作。实验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规范操作。对于难度大的实验,教师应进行示范操作,要将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向学生交代清楚,以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引起重视。例如,做药敏试验时,先给学生做示范,强调实验中需注意的问题:①实验所用的细菌是活菌,故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②细菌的接种一定要均匀密集;③贴药敏纸片时,纸片之间的距离要合适,而且要平帖于培养基表面。示教完毕后,学生开始操作,这时教师要进行指导,对不正确的操作要及时纠正。实验结束后要进行总结,对实验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由于微生物实验的特殊性,很多实验结果需要18~24小时后观察,如细菌的培养、药敏试验等。就药敏试验的结果来说,通过结果的观察,使学生了解该菌对哪种药物敏感,对哪种药物耐受,临床治疗时应选择哪种药物,然后教师介绍该实验的临床意义。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可以缩短疗程,使病人早日康复,把实验与临床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如实地书写实验报告,错误结果要详细的分析其原因。

篇12

以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一轮课程改革旨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就生物学科教育而言,从内容到方法都提供了丰富的、基于实验的探究性学习材料,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应看做一条重要的途径。教学时我们如果能恰当引入科学史经典实验,那么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趣味性,又加深了对所学的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如何将生物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探究科学史经典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应提供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背景资料,授课时不妨把已解决的问题和未解决的环节交给学生,让他们想办法解决,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入手解决。是创新提出合理假设,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选择新的实验技术,还是寻找新的实验材料?这样促使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就好像这些知识全然是新发现的一样。

笔者在进行“探究遗传物质的发现历程”课堂教学时,引用了“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典实验,其中设置了几个可让学生探究的“创新”点。

1.创新提出假设

探究内容始于1928年格里菲斯所做的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家鼠的实验。

1.1教师展示背景资料。他发现肺炎双球菌的两种菌株,一种为R型,外面没有荚膜,注入小鼠后小鼠正常;另一种是S型,外面有一层多糖类荚膜,光滑,注入小鼠后很快导致小鼠死亡,加热杀死后注入小鼠,小鼠正常。

将S型肺炎球菌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离体培养,从中分离出R型。当他把这种R型的少量活细菌和大量已被杀死的S型肺炎球菌混合注射到小家鼠体内以后,出乎意外,小家鼠却死了。剖检发现,小家鼠的心血中有S型细菌。

1.2教师评价。在第三组实验中,究竟小家鼠为何死亡?为何会出现S型活细菌在体内繁殖?S型活细菌从何而来?

1.3学生创新提出假设。S型细菌在小家鼠体内繁殖导致死亡。创新提出假设:有学生认为R型细菌中有某种“活性物质”,能使S型细菌复活,然后在小家鼠体内繁殖;有学生认为已经死亡的S型细菌中有某种“转化物质”,能使R型细菌转变为S型。

2.创新设计实验

2.1教师评价、质疑。针对学生提出的可能性,教师放下教案,对这两种假设做出评价:“两者假设均合理,无对错之分,关键是能否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如何设计实验。

2.2学生讨论。刚才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仍然保留了细胞的结构,所以R型细菌中可能存在的“活性物质”使其复活,那么可否破坏它的细胞结构,使其失去复活的先决条件呢?

2.3学生创新设计实验。认为破坏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细胞结构,与R型细菌混合,注射小家鼠体内,观察小白鼠是否死亡。

2.4教师展示背景资料。格里菲斯在此后不到两年,又发现S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加到生长着的R型培养物上,也能产生R向S的转化(RS)。于是,研究者们提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培养物或其无细胞抽提物中,一定存在着某种导致细菌类型发生转化的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人们尚不知道,为便于研究,暂时叫做“转化因子”。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学生创新提出合理假设,创新设计可行性的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在研究的思路上与格里菲斯不谋而合,掌握了生物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初步培养了生物科学素养。

3.创新运用实验技术

探究内容是艾弗里和同事麦克劳德和麦卡蒂为了弄清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而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3.1教师质疑。细胞内的主要物质有:多糖、蛋白质、核酸、脂质。那么能否再通过实验确定究竟具体是什么物质在起遗传作用呢?

3.2学生创新运用实验技术。学生提出,能否利用化学技术将S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分开,然后分别和R型细菌混合,观察是否会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3.3教师展示背景资料。1944年,在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他们开始对含有RS转化因子的S型细菌的无细胞抽提物进行分馏、纯化工作。他们根据染色体物质的绝大部分是蛋白质的事实,曾一度推断蛋白质很可能是“转化因子”。然而,当他们使用一系列的化学法和酶催化法,把各种蛋白质、类脂、多糖和核糖核酸从抽提物中去掉之后,却发现抽提物的剩余物质仍然保持把R型转化为S型的能力。于是,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动摇了。最后,在对抽提物进一步纯化之后,他们发现,只需把取自S型细菌细胞抽提物的纯化DNA,以低达六亿分之一的剂量加在一个R型细胞的培养物中,仍然具有使RS的转化能力。于是,他们得出结论说“转化因子”就是DNA,并在《实验医学杂志》第79卷第137期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3.4教师评价鼓励。同学们能创造性地把化学技术运用在生物学的研究中,这一点很值得鼓励。当年艾弗里和同事麦克劳德就是利用了化学中的分离物质的手段才使得寻找遗传物质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看来学生的创新运用意识有所强化。

在深入探究遗传物质时,学生能想到恰当地改变实验方法寻求实验研究的进展,并且是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这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是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课堂带来的成功。

4.创新思考

探究内容是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噬菌体DNA能携带母体病毒的遗传信息到子代病毒中的经典实验。

4.1教师展示背景资料。艾弗里等人在1944年所做的试验和结论,不仅没有使科学界立即接受DNA是遗传物质的正确观念,反而引起了科学界许多人的极大惊讶和怀疑。否定意见则根本不承认DNA是遗传物质,认为不论纯化的DNA从数据上看如何纯净,它仍然可能藏留一丝有沾污性的蛋白质残余,说不定这就是有活性的转化因子。

4.2教师质疑。虽然化学提取分离细胞内各种物质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其所能达到的纯度只能使得提取出的DNA达到99.98%,对于一些固执和吹毛求疵的科学家来说,如何才能说服他们呢?

4.3学生创新思考。学生认为:事实胜于雄辩。只有拿出更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据才能使这些怀疑者信服。但是化学提纯技术已经无法达到更高的程度,怎么办呢?学生一度陷入了沉思……

5.创新选用新的实验材料

科学研究研究一度陷入了困境,毫无进展……

5.1教师引导思考。研究思路肯定是正确的,蛋白质和DNA的提纯技术手段暂时无法达到要求的纯度,难道纯净的DNA就这么难以得到吗?能否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实验的材料……

5.2创新选用。话音未落,一位同学说:“病毒!”起立后陈述理由:“真核生物细胞中染色体主要是DNA和蛋白质很难分开,所以用细菌可能更加容易一些,但是还是不能很好地把它们分开,在初中时我学过病毒,它的结构很简单,只有蛋白质和DNA,最重要的是它们是完全分开的……”

5.3教师展示背景资料。1951年,赫尔希和蔡斯提出一个十分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假说:“病毒的作用可能像一个充满着转化因子的注射针。这样的病毒本身不会进入细胞,但它不仅用尾部接触寄生细胞,并可能通过酶的作用在细胞外膜上钻一小孔,然后病毒头部的DNA就钻入细胞。”赫尔希在病毒感染寄生细胞过程的细节上都叙述得如此准确,真是令人惊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