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03:14: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课个人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顺德中医医疗发展现状调研
录入汇总、数据分析总结。
我团队由于事先进行了本次调研的主要策划,因而可以有针对的对被问卷调查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
此次问卷调研获取有效问卷4091份,问卷有效率达84.77%。调研采取自愿填写问卷的形式,被问卷调研者大部分都比较认真填写问卷,而且各个年龄阶段、各个职业领域的人群都有,故问卷数据比较真实可靠,为我们进行接下来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数据源。我们也对问卷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去除一些填写不合格的废弃问卷,更大的提高了问卷数据的真实性。此次调查以发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从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以了解顺德区居民对中医医疗现状的看法和一些医院的中医医疗制度。从而发现中医发展的一些障碍,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设性意见,让有关部门从中获启,进而完善中医医疗有关制度和政策,让中医在中国得以更好的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让中华民族瑰宝得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久矗立,发展壮大。
经过了两天的顺德调研和10多天的数据分析,作为医学生,我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了顺德区中医医疗发展的现状和顺德区居民对中医医疗的看法,从此也可以基本反映出中国中医医疗发展现状,通过数据分析,我们总结出了顺德区中医医疗发展的瓶颈和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使有关医疗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中受启,从而完善相关的医疗政策和制度,为中医发展创造更多的空间和可能性。中医在它的发源地中国没能受到重视,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是否要思考要反思?当然,这不是因为某一个个体或者某一个单位的不重视,而是因为我们国家当前的国情、政府的政策、西医的成效等等因素。在这个中医逐渐被西医所代替的中国医学背景下,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和医学生,更应该勇敢的肩负起继承中医精粹、弘扬中医文化的重任。
2.校园行——招生宣传
[作者简介]常海霞(1973- ),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法政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王华彪(1973- ),男,湖北汉川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组织部副部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贾绍宁(1978-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研究。(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中国梦’愿景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HB14MK023)、2013年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HB13ZZ004)和2011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七位一体”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研究(项目编号:S2011408)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53-02
一、创新实践教育方法,巧用案例教学,升华思政理论课感染力
思政理论课是实现理论当代中国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备手段。思政理论课,除教学大纲规定的理论课外,还包括系列教学中的集中授课、宣讲辅导、举办讲座等,对于搞好系统教育灌输、打牢大学生思想根基、解决现实思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特别是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化、资本私有化的“四大环境”,容易呈现出思想观念多样、价值追求多元、行为方式多变格局,需要创新教育方法、运用教学案例来应对。积极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新生活,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要适应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政治教育课吸引力。
1.采取社会实践教学。如,在形势政策教育中讲授市场经济知识,在革命传统教育中讲授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在作风纪律教育中讲授政策法规知识,在中国化的教育中讲授“毛概”等,做到用社会实践启迪引导,用生动教学案例解疑释惑,用系统知识开阔视野,达到升华思政理论课感染力的目的。
2.巧用案例教学。一堂课只有事理结合、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才能讲得有“血”有“肉”,使大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思政理论课讲授中运用事例应做到“四要”:(1)统一。做到例证与观点统一,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更不能相悖抵触。(2)贴切。要用身边人身边事,善于从大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中选取事例,使教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3)新颖。要注重选取最新的事例,把最近宣扬的先进典型、最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课堂,使教育更加鲜活生动。(4)活泼。要善于用活泼的形式吸引大学生。只有适应授课对象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才能吸引大学生、感染大学生、教育大学生。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开展双向交流,增强思政理论课亲和力
思政理论课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双向交流,才能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吸引力。
1.牢固树立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既是新形势下大学生的迫切要求和强烈愿望,也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要着眼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广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培养“四有”青年,是思政理论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办人民群众满意大学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开展思政理论课,必须做到“三个统一”:(1)坚持社会整体价值与大学生个体价值相统一。充分尊重大学生个人愿望和需求,本着社会主义建设、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原则,积极为大学生发挥个性、施展才华创造条件。(2)坚持严格管理的一致性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相统一。对大学生既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也应针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对大学生进行激励引导。(3)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既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在觉悟程度、文化基础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理论,最终达到教育内容和效果的统一。
2.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大增强,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我讲你听”“我说你通”的教育方式已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对此,我们在教育中要做到“三个必须”。(1)必须树立“平等交流、共同参与”的理念,通过广泛运用民主讨论、思想互助、网上交流等形式开展思政理论课,才能使大学生明确是非界限,提高思想觉悟。(2)必须积极探索群众性自我教育的新模式、新载体,注重用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感染大学生,用大学生创作的人生格言启迪大学生,用从大学生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大学生,才能不断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3)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会等社会团体干部的作用,让他们上讲台、唱主角,帮助他们提高做思想工作和心理疏导的基本功,形成人人做工作、大家受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解决现实思想问题,化解干扰挑战,提高思政理论课针对性
思政理论课的授课对象和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关心好、实现好、维护好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思政理论课的基点。“90后”的当代大学生,其认知能力、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大。思政理论课要回答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就必须积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社会环境的新变化,认真研究、因势利导、主动应对,才能取得实效。
1.重视现实思想问题增多对教育带来的挑战。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现实思想问题和案件事故增多的实际,要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活血化瘀、舒心通气功能,加强人文关怀、搞好心理教育。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关注其心理健康。要把普及心理科学知识纳入经常性思想教育、科学文化学习和卫生常识课程,使大学生掌握保持心理健康的一般方法。要结合军训、学生生活管理等节点,有针对性地搞好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大学生活的适应、自控、承受和化解能力。
2.重视信息网络普及对教育带来的影响。信息网络不仅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深刻影响,而且给思政理论课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和信息网络作用,认真挖掘各级思政治教育网、高校综合信息网的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多媒体教学,开展网上授课、网上交流等互动式、开放式教育,不断增强教育的覆盖面、时效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和技术预防,搞好规范和引导,强化思想阵地观念和安全保密意识,有效抵御和防范各种消极影响。
3.重视社会大环境变化给教育带来的干扰。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对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紧密联系当前时代背景,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化,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不能简单地把大学生注重物质利益视为思想境界不高或缺乏理想追求,不能随意把大学生对学习、生活提出的正当要求视为个人主义。
4.重视大学生中带倾向性的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近几年,大学生家庭后拉力呈现扩大的趋势,不少大学生家属下岗、离婚率升高,家庭涉法问题增多,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高校要树立“人先于事、事制于人”的观念,着眼在“聚人之心、解人之难、动人之情、集人之智、合人之力、正人之行”方面下功夫,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要自觉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去体察大学生的实际困难,努力把对大学生的关心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把组织的关怀体现在真诚帮助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思想问题的解决。
四、选准社会教育课题,完善教育体系,丰富思政理论课时代性
当前,时代条件深刻变化,社会环境日益复杂,高校的教育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充实新内容,丰富新内涵,拓展新领域,进一步增强时代感和感染力。
1.着眼时代条件发展变化选择课题。社会环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参照系。社会环境和时代条件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针对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社会思潮复杂的实际,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校正思想航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追求,要用强大的精神支柱凝聚力量;针对信息社会的特点要求,要及时将如何发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多元文化的渗透影响,敢于把时尚健康的东西搬上讲台,善于用新的视角分析解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
2.针对大学生现实思想反映选择课题。以问题牵引教育,用教育解决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要把握当代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注重加强调查研究,真正把大学生的社会经历、思想特点、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搞清楚,选择他们能接受、喜欢听的内容开展教育。要掌握大学生的现实思想反映,结合形势变化,及时搞好思想调查,摸清大学生思想底数。要善于从大学生现实思想问题中发现倾向性问题,坚持有什么问题搞什么教育,做到大学生所想的就是课堂教育中所讲的,课堂上讲的就是大学生所关注的,切实增强思想教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3.要善于在党的创新理论中选择课题。思想性是贯穿于政治教育课的灵魂。要善于把党的创新理论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教育中,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大学生;要始终突出主题,每一堂课都要围绕中心思想选材、举例、阐述,用鲜明的思想观点吸引官兵;要深入思考总结,善于从寻常中讲出深刻的道理,从平凡事中讲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五、提高教学能力素质,讲求授课艺术,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
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堂成功的思政理论课,可以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提高思政理论课的质量水平,取决于授课者的综合素质。教学工作者要积极适应新形势,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授课水平,当好当代大学生的灵魂“工程师”。要把授课作为使命来承担,作为事业来追求,作为业务来钻研,下功夫掌握这门艺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在勤于学习中打牢理论根基。要加大理论武装力度。要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一步夯实理论根基;要切实掌握思想武器,注重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讲述道理。要善于用创新理论回答解决大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从而把灌输的道理说到大学生的心里去,使大学生对教育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2.要在广泛涉猎中丰富知识底蕴。(1)要在学习前沿知识中体现新度。瞄准信息知识、科技知识等前沿领域,掌握网络知识、流行文化知识,进一步拓宽知识面。(2)要向辅知识要广度。广泛涉猎文学、艺术、写作知识,以及美学、自然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常识和基础知识。这样讲起课来就不会说外行话,才会讲到点子上。
3.在总结思考中把握特点规律。要在总结思想中悟出深度。要认真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史和我党的光荣传统,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力争学得更深一些、更精一些。坚持在总结中学习提高,把感性、零散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理性、系统的思维和认识,是提高授课能力的必然途径。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对所讲授的教育课进行认真回顾和分析,要看“这些教育为什么搞得好,是什么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找出带规律性的、对今后的工作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来,达到系统讲授一次课,长一分本事的目的。要总结失败的经验。认真学习全国、全省优秀思政理论课干部典型的授课经验,仔细揣摩、反复领悟授课技巧,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纲领和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全面系统的
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与授课计划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独立自强的人格品质和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二、依托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强化学生职业使命
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突破口,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有效体现思政课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大学生职业精神教育重在养成,贵在实践。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思政教学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组织方式、评定方式改革,切实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实效。
(一)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方式
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工作岗位之间的协作要求也越来越高。体现在高校实践教学中,必须在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等环节创新教学组织方式。为加强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思政教育在实践教学组织上应由原来多注重个人的方式转变为以4~6人的团队方式进行。通过设定团队任务目标,让团队成员一起参与研究讨论、共同制定计划、合力组织实施、汇聚总结观点等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与人合作共事的意识,强化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
(二)改革实践教学评定方式
1.体质健康与“三自主”选项课
1.1 体质
体质是人体机能最重要的表现,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工作能力、创造力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体质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必要保障。从人体学的基础上讲,所谓的体质是在遗传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的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物质的综合稳定的状况和特征。体质受到的遗传因素的影响,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质量和功能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体质状况。而后天因素对体质也有着极大的影响,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科学的体育锻炼活动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够有效提高一个人的体质。衡量一个人的体质水平有很多项目,但是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组织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紧急反映能力、学习能力等等。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大学生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体质条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精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时效性和成绩,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1.2 “三自主”选项课
所谓的“三自主”选项课是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一种高效体育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在选课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上的自主性,在尊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类型、任课老师和上课时间,打破了高校原有体育教学模式系别、班级建筑的限制,让具有相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重新组合在一起上体育课,有效的提高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三自主”教学方式出现以后,很快得到了高校的认可,现在已经成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并在实践当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这是因为实施“三自主”体育选项课以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课,如喜欢篮球的可以选修篮球课、喜欢足球的可以选修足球课,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和最适合的上课时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认真度大大增强,课堂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这对于学生自主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3 体质健康与“三自主”选项课
从“三自主”选项课对学生整体体质与健康的影响来看,健美操、球类课程主要能够促进学生学生呼吸系统功能的良好发展;比武术课程能够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爆发力,并能够提高学生的耐心和抗击打能力;球类、民族体育类在提高学生爆发力和力量上面有着比较突出的效果。
2.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省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全日制在校2007、2008级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计3780人,其中2007级(简称为:对照组)共计1850人,男生833名,女生1017名;2008级(简称为:实验组)共 1930人,其中男生952名,女生978名。研究对象均为18-22岁在校大学生(身体状况良好,近期无重大疾病,要求课后尽量不要做过多运动的全日制大学生)。
2.1 课程设置
2007级学生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田径(跳高、短跑、中长跑、铅球)、篮球、足球、排球、武术(各个项目依次学习)。二年级开始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的体育选项课,武术、健美操。篮球、排球、足球五个项目,三年级开始体育选修课。
2008级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施行 “三自主”体育选项课程教学模式(共开设十个项目供学生选择篮球、排球、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二年级延续这种教学模式,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取2007、2008级学生在大学二、三年级时两次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三自主”教学模式对医学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
身体指标是学生体质与健康标准的重要内容,身体指标主要表现在身高和体重两个方面上。在本次调查中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2007级和2008级大学生身体指标男女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经过18周教学实验后2007级和2008级大学生身体指标男女也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见传统教学模式和“三自主”教学模式对滨州医学院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的影响不显著。(详见表1)
3.2 2007级、2008级大学生学生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来,实验结束以后实验组的学生50米、立定跳远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通过对滨州医学院2008级、2007级学生,在体育课上实施“三自主”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比较,经过一年的教学比较,发现“三自主”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三自主”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上更具优势。
4.1.2 实施“三自主”选项课以后,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现有的研究表明学生适当的增加体育锻炼活动能够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高,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印证了这一点。
4.2 建议
针对医学院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三自主”教学模式采用分解和完整教学法相结合等方法,解决各类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大学生体质的锻炼,从而推进高校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勇.贵州高校体育教学实行“三自主”的制约因素及实施探索[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4):121-124.
[2] 吕慧青.普通高校“三自主”选课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时间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97-99.
1 基础理论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大学期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特别强调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强调了理解,鼓励创新思维的构建,特别要注意深入理解概念。如果说大学是一个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建立之本就在于基础课。
1.1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反映对该理论的深入程度,所以必须重点花工夫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连续、可导之间的关系。大学理论学习和中学理论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概念需要重点进行探索研究。
1.2 勤于思考,多提问题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看都‘懂’,用无门”的现象,咎其原因便是学习未深入。如果学过以后没有问题可提,说明我们还没有学懂。会学的学生,每次学过后都会提出问题,有一些问题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则是经过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研究或请教老师解决的(鼓励自问自答和互相讨论)。要使学习深入,主要的方法是勤于思考,发掘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怀疑)——解决问题(肯定)——提高认识”的途径,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3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可以配合看些科学发展史、哲学史,经常请教老师,借鉴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个客观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构建过程。
任何理论的建立,规律的发现,都有思路可以借鉴,并进行思路训练,经过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加强思路训练的直接法、筛选法、特殊值法、验证法、图象法、试探法等。学则变,变则通,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4 理论的系统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也就是说,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总结:
(1)养成总结习惯。每次复习后都应归纳一下,每学一章都应有小结,学期最后总复习时要有总结;(2)总结应简明扼要,尽量采用列表等形象的方式表达,便于看清事物间的联系;(3)要有重点与难点,从而突出事物间的联系;(4)特别要总结理论的总体思路;(5)最好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6)把每次考试当作是一次课程总结和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极好机会。
1.5 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求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从思想上认识实践在认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的重要地位。故应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注重第一课堂(特别是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实验结合,与科研结合。实践不能与理论割裂,注意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
配合课堂教学做适量的习题。注意做习题应有复习——做题——复习的过程,通过做题,锻炼能力,发现未懂之处,可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做题切不可取中学的题海战术,解题鼓励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活跃思维,发掘创新思路。
学好基础课不但是学习后续课程所必需,也是今后考研之必要,更为成就主体形人才打好基础。
2 专业理论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2.1 课堂教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必学的,专业课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目标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学习的要求和目的不同),有利于根据大学理论课特点学好本课程,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全局有利于听课时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最好能先预习5~10分钟,大致了解一下下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学习内容预先有一个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
(2)上课用心听讲,必须使自己的思路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解思路,特别对有些着重理解的基础课,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等,绝不可有一点点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将会造成今后复习的很大困难(特别对新生来说),所以课堂纪律十分重要(不可迟到,迟到会打断大家的思路)。
(3)上课必须学会记好笔记,这点特别重要。这是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处。笔记要记提纲、重点和讲课新颖的地方。
(4)课后必须认真复习,并结合着做题,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要着重于理解(特别是概念)和探索问题。
在中学里,习惯于题海战术,但对课的内容不求甚解,在大学里绝对要不得,要重点予以纠正。当然,光看书不做题也是学不好的,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
(5)学完每章内容要有小结,学完整个课程要有总结。
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需要在建立信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摸索大学的学习规律,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小结每次的失败和成功,总结每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必然会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取得学习的成功。
2.2 掌握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1)重视基础课的学习,掌握系统学习的方法;(2)抓紧时间多实践,极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个人特长,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较强的实践能力;(3)以创新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 实践、实训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由于中国大学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注重学习知识,而大学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实践方面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偏重于技术,所以更应重视实践学习。
3.1 重视实验学习
实验学习是实践学习的基础,实验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的是《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着重在实验技能、基本观念和科学素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误差、结果的分析。它不但是一切实验课的基础,而且能使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够得到最基本、最充分的训练。《电子技术实验》课是专业基础课。
3.1.1 对实验课学习的基本要求分为:
四个充分:充分认识实验课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动手时不动脑子的偏向;充分发扬探索精神,即使是验证性实验,也要多进行一些实验探索,提高自己的创新(包括设计)能力。
两要掌握: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树立误差观念,努力减小在实验过程中的测量误差;掌握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树立定量观念,培养综合定量分析、科学推理,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种态度: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1.2 为做好实验,要做到:
(1)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了解实验原理,理清实验操作的整体思路,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以避免在实验中完全被动地按实验讲义中的操作步骤照搬照抄。(2)熟悉实验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仪器的调整必须思路清楚,操作规范、严格,对于一些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注意事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3)重视原始数据的记录,要有对自己的测量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极端负责的态度。(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维护实验室整洁,爱护实验仪器。(5)写实验报告字体要端正,文字要简练,数据要齐全,图表要规范,计算要正确,分析要充分、具体、定量。
3.2 实训学习和技术水平
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实际工作和拓宽毕业后就业面的一系列技术考证的要求,应特别重视大学阶段的技术培训的学习。尤其是受大多数学生的青睐,说明大学生已开始重视实用技术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人而异,但也有一般规律和通常做法。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尽快更新学习习惯和观念,努力探索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特点及方法,着重创新意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昌龄.大学生学习方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7.
[2]维克托.p.梅厄拉纳,理查德.c.约克.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m].文汇出版社,1987.12.
[3]熊文斌.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8.
一开始,孩子们有些腼腆,对于我们这些初次见面或者见过一次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有些拘束。可是他们身上的朝气和渴望是无法遮掩的。学生们从见面会的不肯靠近,到与我们互相嬉戏打闹,再到临别的依依不舍,这个过程记录着我们之间的情谊。
美好的时间总是短暂的,一眨眼9天就过去了,支教的生活很充实,虽然天气很热,每天晚上我们几乎都呆在教室(我们睡觉的地方),想着这时候我的好多朋友都在家里吹着空调玩着电脑,多么闲适开心!而我们,在教室里,吹着我们的只有几台电风扇,说真的,还真挺艰苦的,二十几个女生挤在一个教室里,没蚊帐、没床,大家打着地铺,席子紧靠着席子。我几乎每天早上都是冷醒的,最不幸运的是有很多飞蛾,结果我中招了,皮肤烂几处了。但是当我看到那一双双清澈的大眼睛,我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刚开始时,我在第一节自我介绍中发现孩子们不敢大胆表现,明显缺少自信,于是我和同学们互相交流互相沟通,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努力让孩子们有一个轻松快乐的暑假。
有幸自己也能亲身提前体会一下做教师的滋味,锻炼一下自己。当我第一次踏上讲台,沉着地看着台下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仿佛又出现了当年自己读小学的那一幕幕……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性还是不够高,有的同学甚至不肯站起来回答问题,有些同学爱开小差,喜欢说话等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想出一定的对策去解决的。每次上课,都会有老师在教室后面听课的,而我没上完课也都会向听课的老师了解自己上课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改正,提高自己的师范技能。
虽然这只是一次实践活动,我们只做了9天的教师,但我知道我们肩上的担子并不轻,要上好每一堂课,让这些调皮的学生对我们上的课感兴趣,这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况且是对于我们这帮自己还是学生的老师,一切都得靠自己去探索,去研究。
支教的日子里虽然很辛苦,但也是快乐的。毕竟和这些孩子年龄本来相差不大,我们就像他们的哥哥姐姐一样。他们会在课余时间和我们聊天,或放学后留下来和我们几个老师聊天,唱歌,会和我们说他们的心里话。他们不禁让我们重新体会到了孩子的纯洁真诚,也让我们在忙碌之余、放松之了解到自己的不足……
即使我们那时马上就走了也许今后都不会再见面,可是竟然就这么像认识许久的亲人般舍不得分离。他们一大早就回学校帮我们打扫好校园的卫生,帮行李,和我们拍照留念,特别是走之前班里的几个很熟的女生还来送我们,陪我们聊天。走之前也有很多我不是我教的学生一直问我要照片、要手机号、要q号,不停地写留言,签名。一直说着老师可不可以不要走不要走…叫我们有时间记得要去看看他们
1.大学生个人的大学社会实践报告书
2.XX年暑期医院社会实践报告
3.关于大学生建筑工程暑假社会实践报告书
4.大学生暑期自己创业社会实践报告
5.XX关爱老年人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6.XX大学生进出口公司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7.XX大学生暑假三下乡建设调查社会实践报告
8.暑期食品药品安全宣传社会实践报告
9.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本参考
10.XX暑期实践个人总结范文
11.XX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1500字12.XX寒假做家教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13.寒假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14.初中生寒假实践报告范文大全
15.大学生暑假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范文总结XX
16.大学生暑期灯具公司社会实践报告格式XX
17.暑期城市生存体验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27-03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多元化、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流。面对复杂的生存环境,激烈的国际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教育工作的主题放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制订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课堂作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和主要途径,应予以重视,科学设计,适时开展,务求实效。
一 当代大学生必须形成和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学者对大学生的社会能力进行了专项研究,研究前确定了大学生的三个基本社会能力,包括:一般的事务处理能力,即以某项具体事务为导向,调动和发掘自身潜能和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以实现问题解决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即建立一定范围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来维持和谐的一般人际关系,建立一般性人际接纳的能力;建立发展良好和谐的友谊能力,即与某个个体或少数对象建立稳定和谐、相互理解、相互促进的友谊的能力。另外,一些国内外知名学者对世界范围内的一些成功人士进行了调查,通过研究,认真归纳了当代大学生在青春时期需要形成和发展的、使自己受益一生的、有助于其独立人格的形成以及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的一些基本的素质能力。包括一般和特殊以及某些创造性能力:(1)掌握扎实牢固的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2)不断学习及自我发展的能力;(3)合理运用时间、自我约束及自我规划的能力;(4)自我认知,发展良好的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及评判性思维的能力;(5)把握机遇、战胜挫折的能力;(6)坚持锻炼、提高自身身体素质的能力;(7)自我减压的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是各方面素质能力的统一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是更好地完成某项活动的必要条件。一个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也必将成为时代的主流。
二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的现状
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外化和重要体现形式。目前各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素质教育方针,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别出新意的活动层出不穷,无不体现了高校对素质教育的高度重视。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活动繁多,内容重复,活动质量不高
各高校或高校院系为了响应国家和主管部门要求,纷纷开展第二课堂,而在高校负责组织开展第二课堂的人员大部分为年轻教师。因为他们工作时间较短,对于高等教育的宗旨、规律、方式方法等掌握欠佳,再加上年轻气盛、心浮气躁,不能冷静分析、深入思考,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能力缺陷是什么、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等问题不能潜心研究,因此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通常表现为要数量不要质量,要形式不要效果,继而导致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数量庞大、质量不高,形式创新、内容重复,强调创新、效果欠佳,且兄弟院校之间、二级学院之间相互攀比,应付上级检查和年底考核评估的心态占的分量较大。
2.导向作用不明显,无明确的活动目的性
第二课堂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重视素质培养、提升综合能力。无目的地盲目开展活动,不注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强制性地参加,只能适得其反。而当前诸多高校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只忙忙碌碌地设计新颖的活动程序、华丽的舞台背景,而忽略了对于活动目的的考虑,从而导致活动实效性不强。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样也区别于以往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活动,第二课堂的目的侧重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自己去策划和编排活动,使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以往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活动大都以娱乐为目的,调整学生由繁重的学习任务带来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压力。在此情形下,高校的第二课堂就歪曲了素质教育的含义,仅仅成了以往应试教育的变形体,失去了素质教育的意义。
3.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为开展活动而活动,为了在年终考核或检查评估统计工作量或做工作总结汇报时,有丰富的内容可汇报而已,对于活动中的指导、通过参与活动学生的素质到底能否得到提升等,少予甚至不予重视,学生也多仅靠机械地模仿电视、电影等文娱活动中的语言、动作来展示自己。如一场舞蹈比赛,大部分学生对于舞蹈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学校或组织部门又没有安排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兴趣完成动作,而缺乏艺术性。长此以往,学生也是仅为了参加活动而活动,仅完成动作或任务而已,对于参与活动的收获少予考虑,使活动浓郁文化的氛围逐渐淡化,也就更谈不上通过第二课堂系统地提升综合素质了。
4.活动安排时间和形式欠妥,普及范围偏窄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目的是使广大学生均受益,无论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智囊团、啦啦队。但目前,有的高校在开展、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时,少有调研、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广大学生哪个阶段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做效果最好等。每个学期学校开展的活动很多,但实际参加活动的却只是为数不多的富有特长的学生,因为其中的很多活动是普通学生因参与条件、时间、形式等不合自己实际不能参与其中。也就是说,学校组织的大众化、普及面广的活动太少,现有的第二课堂活动平台鲜有面向广大普通学生的。有的学生来自于农村,因为各种条件限制,大学四年或五年期间,可能从来没有上过舞台、没有化过妆、没有当众讲过话……
三 建立规范化的第二课堂模块(以医学院校为例)
高校的第二课堂应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从业能力、后续发展能力等,明确目的,合理设计,科学实施,注重实效,使第二课堂向质量化、经典化、科学化、大众化发展。
1.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活动模块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对社会、对病人强烈的责任感,这些是医学生将来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基本素质。除开展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外,高校可通过党团校培训、专题学习班、报告会、讨论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形式,组织广大学生认真、深入地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深入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如:学习十主题班会,医疗纠纷引起的法律问题及涉及的医学伦理方面的相关问题的探讨会、报告会等。
2.基础文明礼仪的形象塑造活动模块
大学生基础文明与礼仪规范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塑造个人形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应根据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基础文明教育与礼仪规范培训活动,通过公德文明常识宣传、公关礼仪比赛、形象着装评估、模特大赛、模拟应聘等活动,指导督促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将文明礼仪规范内化为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以期更好地维护校园和个人良好形象、处理好人际关系,为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更好地融入团体、适应社会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也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3.身心健康和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模块
此模块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人的一切社会活动必须以健康的身体素质为前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是良好习惯形成的基础,有助于磨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心理状况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影响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性;另外,艺术文化修养展现着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内涵。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运动会、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等体育艺术类活动以及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及文化素养。
4.学习科技和创新能力提升活动模块
当今和未来的竞争是知识和科技实力的竞争,新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方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祖国的需要,并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学习能力是个人众多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科技创新能力是个人发展、实现价值的必备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统计汇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高校应深入开展学习能力强化训练、学习兴趣小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活动,通过专业知识竞赛、专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课题申报、科技竞赛等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5.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能力锻炼活动模块
培养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的中心任务。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是联系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和纽带,是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有利于书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机结合,也是为国家、社会、群众贡献力量的良好时机,同时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更好地适应、融入社会奠定基础。高校应扎实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组织社会调研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奉献精神。
6.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活动模块
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既有一定专业水平又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全方位人才,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校院系班级和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些组织和活动中,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便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因而高校除了注重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还应注意其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的主要途径有鼓励学生担任学生干部、作为组织者开展活动等。学生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岗位和学生活动是有限的,因此建议高校采取学生干部考核和轮岗制以及学生活动竞标制,以使更多的学生得以锻炼。
7.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活动模块
语言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突出体现,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学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既缺少系统的培养计划,也缺乏必要的实践训练,致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高校就必须重视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演说和文字写作两方面能力。高校可通过专项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每日课前十分钟演讲、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每学期个人书面和口头总结等。
8.安全防护和急救常识培训活动模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模式发生了较大转变,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高危因素也在不断增加、常变常新。作为学习能力较强、宣讲能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大学生群体,亟待需要全面掌握安全防护措施和急救常识与技能,一方面便于自卫和自救,另一方面也可在一定范围内培训普通群众,从而在社会中普及安全防护和急救常识与技能。高校可通过举办安全知识讲座、现场消防演练、自救技能培训等活动,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护与急救常识和技能。
综合素质是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竞争意识和生存能力的前提。研究表明,素质能力提高与人的后天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素质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并且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一些素质和能力正处于形成与发展时期,青年自我的认知结构和一些心理方面的因素,加上外界环境的导向作用是青年时期能力结构的构建体制。正确引导和激励是学生形成有竞争价值的综合性能力的基础,开展规范化模块式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具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期末个人总结当中有辛酸亦有欢乐。半个月的军训,使我们变得成熟啦。而且也洗脱了身上的幼气。这次军训,让我认认真真的体会到了大学生活的第一课,我在军训期间也算是恪守本分的,每次都是认真训练。踏踏实实地完成了每一天,每一节的训练。当时我就想,无论有多苦多累,我都决不当逃兵。正是这种意识支撑着我,让我完成了整个训练。在军训期间,虽然很苦,但是我觉得,值!
在这期间,我得到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而这些,都让我获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怎样去和同学相处,明白了自我与别人之间存在有差距,并且明白了这些差距在那里。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我很汗颜。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明白了这种差距的存在。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也是尽力去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以补充自我的不足之处。一个学期时光的学习,我觉得,略有小成。
此刻快到期末考了,一时光才发觉,时光过的很快,此刻我却感觉到自我什么都没有学到。此刻虽然很想放假,如今也没有了那个情绪了。这次的情绪与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样,归心似箭般的感觉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那感觉早就被考试的阴影所掩盖,一想到就快考试了,就心烦……一想到若是考不好,如何回去向父母交代?尤其是这次的考试是我们进校后的第一次考试,所以说,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考砸的。
关于这次的考试,我所做的复习是不够充分的。以前都没有发太多的时光去学习,此刻,也只有在考试前的这段时光里认真的复习复习啦。把些基础的知识给巩固一下,其实我要做的好很多的……但是此刻想想,也是觉得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尤其是此刻,我们是刚刚走进学校的大一新生,走进这个充满乐趣的新世界里,对应对的一切充满好奇,对所有的一切很感兴趣。一向满怀激情的去参加参与各种社团和学生会等各种组织。原本的想法是能够在这个群众里得到锻炼,使自我的潜力得到提升。在大学的三年中,不至于荒度。谁曾想到,这些活动不仅仅也浪费了我的很多时光,以至于我没有太多时光去学习,把功课给捺下一大截。真是有点得不偿失,所以我必须要专心学习,把专业知识给搞起来,改掉以前的凭“兴趣学”的毛病,争取把每门学科都踏踏实实的学好。
另外就是要改改我的习惯。我刚刚走进这所学校的时候,对那里的学习和生活模式都不是很了解,明白的也不是很多,在这些方面吃了很多亏。有时候想想,那里的生活模式和学习方法都和高中时差不多啊,同样的课堂和作息时光,让我觉得和高中时候没有什么两样,觉得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一样的是,多了很多的课余时光,正是由于有了很多能够自由支配的时光,经常抵受不了上网的诱惑,经常跑去上网,这样不仅仅仅花了很多的钱,而且也耽误了好多的事。此刻想着,真是有点悔不当初啊。
来学校这半年的时光里,早已经习惯了大学生活里紧张而又简单的气氛。我们的课程的安排还算紧凑,但课余的时光还是有不少。这令我真正的感受到大学生活是如此的丰富,也是如此地无聊。但这些使我明白,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要有自我的兴趣和爱好。不然,大学三年的生活肯定是在空虚中度过的。在那里,不仅仅能让我学到很多的东西,而且,也能让我交到很多的朋友,认识到很多的朋友和同学。
此刻已经熟识的朋友,早已没有了刚刚入学时的拘禁与隔阂。大家都和睦相处,尤其是和我们寝室的几位同学结成了死党。所以,有的时候,我很庆幸我来到了鄂东职院。同时,我很幸运我来到了我们电气专业。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机会遇到他们。不然,我就不可能遇到这么多的朋友,认识到这么多的同学,这些都是我来到这儿的最大的收获。
大学不仅仅仅是我们学习的地方和交流的场所,亦是我学习做人处世的课堂,接触社会的地方。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之前的一个课堂。我感觉到我们此刻所理解的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所以我必须会好好把握这个难得的机会,珍惜这段宝贵,难得的时光。严格地要求自我,力求作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此刻我不得不为今后即将所面临的就业压力做好准备。众所周知,我是大专生。所以,我须更加努力。如此,我更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须更要严格地要求自我。
因为我明白,凡事要靠自我!
大学生期末个人总结一个学期很快就过去了,但这次的情绪与以前有很大不一样,归心似箭的情绪早被考试不理想的惆怅所掩盖。想想若是考的不好如何向父母交代?尤其这次我为了应付英语四级着实花了很多时光,以致把其它功课都拉下了,所以说关于这次考试我的复习工作是做的很不充分的,可此刻想想却是得不偿失啊。尤其我现。版权所有在对于能不能过四级还是缺乏把握的,不管这次考试结果如何,下学期我都得加倍努力了,而且必须改掉以往偏科的老毛病,争取每门课都踏踏实实地学。
上大二的我们也早已走出那座象牙塔,开始尝试接触社会。记得大一的时候还时常会为自我作为一名计算机系的学生而有那么点优越感。此刻却被那些从人才市场上反馈的一些消息给打击。此刻我不得不为将来即将面临的就业危机而作好准备。本来嘛,众所周知我们学校的牌子不是很硬;二来我们计算机行业的就业形势也越来越紧张了;三来我是名女生,一名学计算机的女生。早就听说此刻许多企业发话说“宁愿要最差的男生也不用最好的女生。”说起来真让人气愤。但应对这些偏激的社会现象,我们又能怎样办呢,唯今之计只有从改善自身条件作起。
来学校两年多也早已习惯大学生活紧张又简单的气氛,课程虽然还是安排的很紧凑,但课余时光明显增多了,令我真正感受到大学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已经熟识的朋友早已没有大一刚入学时的拘束与隔阂。至今为止我与宿舍的人相处融洽,虽然偶尔会有点小过节,但也很。版权所有快能冰释前嫌,所以有的时候,我很庆幸我能来淮工,不然也不会交到那么多知心的朋友了。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知识的场所,亦是我们学习做人处世,接触社会的好场所。我感觉我此刻所理解的教育也是各个层面的,所以我必须会好好利用这份难得的机会,珍惜这段宝贵的时光,严格要求自我,力求作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大学生期末个人总结学期将至,转眼即将新的一年。在最后一天,总结这学期得与失。在即将到来新的起点上踏实的进步。
回眸这学期,我最大的变化是在思想上较大一这一年成熟不少。这也能够说是和大一时思想上的差别。但自我还很多方面都还需要不断地努力改善。
在这学期后期我才真正认识到学习的好处,学习代表着什么。学习是培我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的自主学习潜力,更是我们对学习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前半学期是我自我强加着自我学习,不主动,不用心。心态的不对让我在学习的时候接收知识的效果及差。总体上看心思不在学习上。但我一向都明白学习对我的重要性,所以我在不断力求思想上的进步的同时真正明白我该怎样去学习。在后半段,我上课很认真地听讲,上什么课我都坐第一排。这是保证我学习质量的同时和老师距离又进了一步。所以,我对我下学期的要求就是上课认真听讲,不迟到,不旷任何一节课。因为有个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助自我在学习上这个薄弱的环节上进步。这学期我最大的收获是思想的成熟。我想在大学时期培养一个良好性格品质。这需要要在各方面做好自我。在工作方面,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的我一向都很热爱我的班群众,尽自我所能帮忙班上的同学,以及和班上的每位同学的关系都很好。但有时我也没起好带头作用,对自我要求的不严格间接给班风带来不好的影响。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并时刻持续班群众进取心所应做的工作。
大学生期末个人总结不知不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了,此刻我对这个学期的学习计划跟生活做一个自我鉴定。下方带给给大家“大学生期末自我鉴定”期望能帮到大家。
暮然回首,自我已站在学期之末。回忆这学期的工作,不知觉得略感失落,时光过的太快了,总是觉得自我在学生会这块令人瞩目的平台上得到的太少了。总是无法动笔写这份总结,但是总结还是要写的,因为只有总结了过去,才能更好的提高自我,以至于来开展以后的工作。
成功、失败,这就好比一对孪生兄妹,与生俱来,浑然天成,他们地位等同。胜不骄,败不馁,也许人在最痛苦的时候,成长的更快,在生活和工作中做个有心人一切都将会好起来的。
在思想成长方面,我很喜欢每一次的例会,在那里我扬长补短,智慧的的思想不断的撞击,因为每一位优秀的人身上都有很多优点,自然每一个成员都是一本使我受益的大书。个性是我们的学长、学姐们,在他们身上永远有我学不完的东西。对“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这句话有了更深的认识,当自我全身心的投入每一次学生会的活动时,我便深深的感觉到我们是同学的公仆,不论工作的哪一个方面都要思考到同学的利益,也就是这一句话使我的职责感更强了,组织潜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学生会里还有很多的经典语句,都让我受益匪浅。以及老师总结时说的时刻持续一颗进取心、时刻持续一颗平常心、时刻持续一颗忍耐心、时刻持续一颗忠心。每一句话都但是一剂精神良药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实践,领会,实践,随着时光的推移,我对这些话有了较深的认识,自身素质也提高了很多。每次会议结束后,我都会对其进行修改,保存到学生会电脑中存档。
在学习和生活中。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认真,做什么事情都会尽到自我的全力。我是一个喜欢忙忙碌碌的人,总喜欢充实的过好每一天,因为工作,学习的时光总是很挤。但作为一名学生会干部,就就应品学皆优,而不要为了工作而耽误了学习,图有虚名,因此在学习上我有很大的压力,在寝室里我是寝室长,自然我要带好我的兄弟们,我要以自身的优秀品质不断的影响我身边的每一人。但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光上我安排的不够好,优待进一步合理安排自我的时光,让自我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丰富。
组织高校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得以有效保证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有助于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基层、认知自我、提升自我,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公民意识,从而促使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夯实专业理论知识,推动自身全面综合发展。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位不明晰。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的重要作用,但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中,社会实践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甚明晰,存在被边缘化的倾向。随着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高校工作的重点多放在扩大招生、征地建校、争创硕士点博士点、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更多的办学经费等方面。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在时间上或难保证,在政策上或欠规范,在师资上或欠配备,在经费上或乏投入等。
2.实践平台未能得到有效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将任务细分,层层落实,首先要整合校、院、教师、校友等各方资源,其次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参与积极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高校还未能在拓展社会实践平台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这导致社会实践未能形成机制、社会实践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掘、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且寒暑期等重要的社会实践期未能被有效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也因囿于平台的局限而难以有效提升。
3.部分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部分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既设置了寒暑期社会实践课题,也开展了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但是社会实践的效果却难以得到有效保证。社会实践中的“伪造实习、实践证明”“编造社会实践报告”等造假、敷衍行为普遍存在,这就使得社会实践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高校所实施的社会实践举措及其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4.缺乏培训、评估、反馈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措施、明确的评价目标与及时的反馈机制。相应机制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盲目性、形式化、活动质量不高、教育效果不佳等情况。其中,建立社会实践导师制、社会实践考评考核机制、社会实践跟踪反馈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机制的设想
1.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因此加强思政课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意义。而以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推进思政课改革、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领导体制。应定期对实践教学的计划、实施效果、经费保障、推进举措等进行研究、探讨,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且将其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对实践时数、形式、内容等予以合理安排。此外,还要注重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的结合,比如除正常的实践教学外,还可结合实际布置一些寒暑期社会实践任务。
2.注重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多元化,优化社会实践运行机制。注重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多元化,可采取社会实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团参与、基层调研、科研参与等多样形式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选择性和吸引度。此外,还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优化,一是转变管理机制,健全服务体系,逐步实现社会实践信息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实现教育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二是转变组织主体,从以党团组织和学校干部牵头为主的组织形式向以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与实践接收单位牵头为主体的组织形式的转变,实现组织主体和活动主体的统一;三是转变运作方式,从以活动型为主向搞活动与干实事并举转变,实现目的动机与实践效果的统一;四是转变物质依托,活动经费从以高校投入为主向学校支持、社会实践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转变,实现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的统一。
3.注重不断完善典型教育机制,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高校可就近挖掘、利用所在地的典型教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革命老区、革命博物馆、革命会议遗址、革命家故居等红色文化资源以及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等,通过引导大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进其对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的认识,促进其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解,也可以通过社会调研等方式为各地建设发展献谋献策。另一方面,高校可邀请个人先进典型来校进行宣讲或选聘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导师,通过提供与先进典型人物“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党的宗旨和任务,深刻了解时代赋予其的机遇和责任。另一方面,高校还应当重视每一年度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的总结表彰以及宣传推介工作,借此为其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课题研究等提供有益经验和典型示范。
4.注重逐步构建自我教育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增长个人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起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作用,关键除了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外,还要设法引发大学生对社会和自我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辨别是非的能力。要善于运用榜样示范、实践体验、实践锤炼、社会教育等方法手段引导大学生在课堂实践、校内外社会实践以及虚拟的网络实践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社会实践中务必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应要求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总结思考,及时改进,逐步提高,真正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增长才干。
5.注重建立培训督导奖惩机制,着力提升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其一,建立社会实践培训机制。学校有关部门、各院系应当对社会实践的培训、指导工作予以高度重视,要安排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适时开展一些针对社会实践的培训讲座或课程。其二,建立社会实践督导机制。校、院、系、所等各级单位要针对各社会实践项目定期对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进行摸底抽查或跟踪督查,考察大学生是否实际参与以及社会实践开展的实际效果等内容,要及时向各社会实践团队、个人乃至指导教师等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三,建立社会实践奖惩机制。高校要设置明确的考评和奖惩机制,如设置明细的评定考核指标、进行现场答辩、报告等,对于效果显著、影响良好的社会实践项目、团队、个人等予以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表彰,对于不达标的则从资助经费、评比资格等方面给予惩罚。
参考文献:
[1]石敦国,唐忠宝.实践认识论求解[J].甘肃社会科学,2010,(1).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那么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根据多年来在学科竞赛组织与培训等方面的经验,结合重庆科技学院的实践与具体尝试,归纳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赛课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课程的同时,结合所学专业特点,积极的参加各级各类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有效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大学生研究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应用能力,培养协作精神。本文对开展“赛课计划”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作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介绍了作者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开展“赛课计划”项目的重要意义
(1)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是提升在校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有效途径。“赛课计划”项目中参赛的学生面广,他们在参赛和训练过程中彼此切磋、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是架起师生沟通桥梁的主要渠道。学生是专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但同时专业教师也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主体。“赛课计划”项目使专业教师真正融入学生,拓宽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同时,对于专业的教学大赛,可以架起师生沟通桥梁,提高专业教师在学生中的专业威信。
(3)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是对传统学习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各级各类的竞赛项目都是对不同学科知识的高度凝练,而对于每位参赛选手而言,是不可能对各科知识都是非常熟悉的,这就要求参赛前进行竞赛项目的各类培训,而培训的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传统学习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
(4)开展“赛课计划”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由于大多数竞赛试题的综合性,要求多个人共同组队才能完成,且每个成员都是缺一不可的。根据每个成员的分工不同,共同努力解决难题。强调成员的默契配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开展“赛课计划”项目具有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我校每年都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将前几届的创新作品一一展示于广大师生,以往参赛选手的优异成绩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深刻影响了广大的在校学生,带动了广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激情,促进了周围学生更加自觉地努力钻研,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实现创新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转变,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和学术氛围,推动着校园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此外,大学生中开展“赛课计划”项目在其他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推动了精品课建设与学科发展、教材建设、课题研究等。
2 开展“赛课计划”项目的创新模式探索
重庆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那么,当前在学生学业繁重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上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赛课计划”项目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形成以下具体模式:以校内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按照“氛围营造、科研训练、竞赛突破、激励保障”的基本思路,以课带赛,以赛促课,使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与相关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设计应用能力。同时,对于竞赛项目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竞赛内容应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创新性,选题要有一定的分量和难度,紧密结合学生所学学科和专业培养方案,也可以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项目。学生的成果一定要有作品,作品形式可以是产品实物、样机模型、研究/技术报告、设计说明等。“赛课计划”项目的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且参赛的学生人数不能低于300人。学生参与人数在300名以上的项目,学校将给予每个“赛课计划”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
3 实施“赛课计划”项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我校 “赛课计划”项目已经开展了四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出现很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活动,根据我校现有的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经费、师资设备、场地等各方面问题,致使发展规模和综合效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建设缺乏创新。面对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的“赛课计划”项目,目前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因其过于陈旧,与管理需求不相适应,不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2)竞赛经费不够充足。面对竞赛规模的日益扩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已是各高校开展该活动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3)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受限。尤其是“赛课计划”项目活动中的骨干队伍、指导教师队伍以及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4 建议和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22-04
教师形象作为教师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角色的外化与表征,是一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社会职能、职业特点和角色行为所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固而概括的总体评价与整体印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生师比越来越高,加上新校区、分校区的建设,大学师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运行机制的渗透也对高校师生关系产生一定的冲击。部分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不如以前多,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渐渐减少。大学教师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大学教师真正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重要体现,但是在当今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的情况下,大学生对教师形象的感受和评价如何?为此,本文对大学生对教师形象的感受做了调查和研究。
公共课教师是面向全校学生授课的教师,所以相对于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面向学生的范围更广。公共课教师的形象是来自于全校学生对其的认识和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通过调查学生对公共课教师形象的感受,从学生的角度来评价教师形象,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教师群体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这对大学教师改善与提升自身形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最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的核心问题及结果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杭州高校的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形象的感受,采用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了此次调研活动。
1.1问卷的设计及其发放
先在中国计量学院随机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用问卷初稿进行调查,根据他们的作答情况和调查结果,对问卷再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最后,将正式的问卷发放下去。
问卷共28道题,都是封闭式问题,共设5个答案选项,分别是:所有教师如此、大多教师如此、少数教师如此、个别教师如此以及没有教师如此。根据学生的感受来真实地反映教师的仪态、知识能力、教育能力、人格等方面的情况,依此可以反映出学生对公共课教师形象的感受。最后一道题为开放式问题。其中第1~14题主要是调查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的仪态形象的感受,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师的仪表(如个人卫生、衣着打扮等)和体态(如站姿、手势、眼神、语言等)方面的感受。第15~25题是调查学生对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形象的感受,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师的知识方面、教育能力方面的感受。第26、27题是调查学生对公共课教师的人格形象的感受。第28题主要是调查大学生最注重公共课教师形象中的哪一方面。
本次调查选择了4所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的对象。在具体的发放过程中,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校按文科和理科各抽样100人,然后从大一到大四,每个年级分配25人,其中,这25人按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实际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64份,有效问卷为739份,有效回收率达92.3%。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
1.2访谈
此次调查从问卷填写者中选取了40个访谈对象,其中兼顾文理,访谈的问题主要从教师的体态形象、职业形象和人格形象三个方面了解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形象的感受和看法。最后将访谈所得结果归纳总结以获得真实的材料。
1.3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处理与分析,加上深入学生群体的访谈,得出以下调查结果及相关的问题。
1)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仪态形象的感受。仪表是外界感知的最生动、直观和具体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个体的审美水平,也反映着个体的心理世界。这里的仪表主要包括教师的个人卫生、穿着和打扮。教师的仪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符合学生及社会公众认可的大学教师的仪表形象应该是:有良好的个人卫生、衣着服饰端庄且符合场合、化妆打扮自然得体。调查显示大部分公共课教师的仪容比较整洁、打扮较保守、穿着比较得体(见表2)。
关于公共课教师的体态情况,分别调查了他们的站姿、坐姿、步态、眼神表情、手势、言语几方面。调查显示大部分公共课教师的站姿、坐姿都比较规范、得体,步态也比较自然大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表情展现着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公共课教师会面带微笑并用眼神和学生进行交流,且大部分公共课教师对教学手势运用的不够多。在语言上,一部分学生反映个别公共课教师文明用语不够;近一半学生反映少部分公共课教师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大部分学生反映公共课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幽默性不够强(见表3)。
2)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职业形象的感受。
(1)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印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特性要求教师应该拥有渊博的知识。古往今来,教师在人们心中都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作为大学教师,更要有深厚的知识水平。形象良好的大学教师肯定是专业知识扎实,学识渊博。根据表4的数据显示,在知识基础方面,48.9%的学生反映只有个别公共课教师会在讲课中出现专业知识点的错误:但是在知识的理解和深度研究方面,近70%的学生反映只有少部分公共课教师会对所讲的知识提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教学能力的高低是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的最重要方面。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在课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遗憾的是,调查发现,近67%的学生反映少部分公共课教师会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习或放电影,教学不够认真负责;近76.1%和70.8%的学生分别反映少部分公共课教师讲课无重点和照本宣科;近61.2%的学生反映只有少部分公共课教师会将所讲知识点与国内时事、社会热点等话题结合起来:近70%的学生反映少部分公共课教师会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教学。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上的表现是不满意的。但是,也有近74.7%的学生反映大多数公共课教师会向学生推荐所讲知识的相关参考书。
(2)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的教养能力的感受。教养能力是教师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引导的能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是一群有思想、有主见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要在教书过程中塑造和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所以,教师的教养能力也是其形象的重要体现。在表5中,近60%的学生反映少部分公共课教师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识和经验;近73%的学生反映少部分公共课教师在课间会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近85%的学生反映没有教师或个别公共课教师会参加学生组织的课外活动。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反映只有少部分公共课教师会主动参加学生的活动,会主动在课下与学生交流谈心、分享自己的见识和经验,可见目前大部分公共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关心度不够,没有尽到对学生的教养义务,教养能力有待加强。
综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公共课教师的职业形象不是很满意,其职业形象还有待加强和改善。
3)大学生对公共课教师人格形象的感受。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塑造教师形象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教育学生,首先自己要成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品格的人。所以,教师要用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等品质引导和润化学生,做学生人格的榜样。在表6中,48.8%的学生反映没有公共课教师对学生不守信用,36%的学生反映个别公共课教师不守信用,只有4.1%的学生反映大多数公共课教师不守信用。由此可见,大部分公共课教师的诚信品质比较好。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在才学和品德上都能够达到为人师表的水平,而且从塑造人类灵魂上看,德比才更重要。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是其外在魅力的源动力,只有内在的形象美才能真正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最终引导和教育学生。经调查,47.6%的学生对“大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高级工程师”这一观点持中立态度,38.9%的学生持同意态度,只有13.5%的学生持反对态度。
4)大学生更看重公共课教师形象中的哪一方面。教师形象具有多维性和多层次性,那么对大学生来说,哪方面他们更看重呢?29.9%的学生认为教育和教学能力是公共课教师形象中最重要的方面,25.6%的学生选的是个人道德修养和品格,20%的学生选的是专业知识,21.9%的学生选的是语言魅力。由此可见,在公共课教师形象方面,教师们的教育和教学能力、个人道德修养和品格以及语言魅力排在前三位(见表7)。
2 分析与评价
2.1调查结果的启示
1)师生关系有待改善。大学生对大学公共课教师卫生、衣着和打扮感受比较良好,符合大学教师的“传统”形象。但是对于大学教师课堂上体态和表情不是很满意,尤其是公共课教师极少与学生进行眼神、表情的交流,让学生感觉不太良好。同时,教师很少与学生沟通,跟学生联系少,更很少参加学生的各项活动等,都反映出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之间关系疏远。其实,在大学教育中,大学公共课教师更多地承担着大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他们在情感上、联系上与学生比较疏远,直接影响着大学素质教育的质量。师生关系亟待改善。
2)教师教学方法需要改善,教学能力需要提高。调查数据显示大学公共课教师在职业形象上没有给学生留下太好的印象。尽管大部分学生反映大多数公共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但在教学中,公共课教师对问题的解析不够深,很少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大部分学生反映多数公共课教师在教学态度上不够认真负责,甚至少部分公共课教师上课更多地播放视频或者电影,也不做点评;不少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重点不突出,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此外,大部分学生还反映多数公共课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不够灵活,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因此,大学教师不仅要专门花时间研究教学方法,更需要通过培训和自身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大学管理者在聘任大学教师时,不能再仅看其学历和学位,需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更要注重对青年教师加强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
3)公共课教师更需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生对公共课教师在教学中缺少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不太满意这一点,说明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改善教学方法,更要关注大学教学与其他教学区别。大学教学不仅仅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思想。大学生群体相对于社会其他群体,他们知识基础比较扎实,思想比较活跃,又处于求知欲强的青年时期。大学教师,尤其是公共课教师教学中缺少问题意识和思想火花,他们就能很敏感地感受到。大学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有思想、有创造的人才。高等教育和大学生自身成长两个方面都要求大学教师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何才能产生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那就是科学研究。很多公共课教师认为自己教的是基础知识,科学研究所发现的前沿知识没有必要充实到教学中去,加上教学任务比专业课教师重,工作中不像专业课教师那样注重科研。作为大学教师,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公共课教师,科学研究都是最基本的要求,高等教育机构要求大学教师的教学具有深刻性,否则就不能算作大学教学。而且也要求教师能够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与大学生研讨。
在关于“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句话看法的调查说明,大多数学生已经很怀疑教师能够在思想上引领学生或者对学生有影响了。因此,大学公共课教师应该在工作中坚持科学研究,并将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相结合,提升教学的思想性。
2.2调查的不足
问卷调查法在使用上,会存在一些“先天不足”,像调查样本不足,有些态度方面的问题难以深入等。尽管这次调查使用了访谈作为补充,但是在方法上还是存在一些缺陷。
1)样本量比较小,代表性有限。本次调查只选择了4所非“985”、“211”的大学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虽然考虑专业和年级等特性,不过样本的代表性还是很有限。
2)调查设计上,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其态度。各大学的公共课中,除了一些选修课程之外,更多的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必开课程,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军事体育、大学英语等。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其评价教师有很大影响。不过,即便是这些课程的老师,若教学能力强、对学生关爱有加,学生对其的评价还是很高的。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现状与分析
1.什么是身体素质
《体育词典》认为,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指人们在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人体机能能力。身体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是顺利完成学业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保障,而且是整个体质素质的基础。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身体素质正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综合心智和体能素质水平的,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提高合作精神和坚强意志,还可以掌握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有利于人们更了解自身。
2.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现状
自1990年国家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高校在校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更加科学化,为现代体育提供了获取先进信息的便捷条件。普通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身体素质变化伴随着个人的年龄变化有着一定的自然生理规律,其变化的自然规律是伴随个人成长而提高,随个人衰老而下降,但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会对这一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教学因素
1.课程设置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一般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为一、二年级学生开设,4个学期大约144学时左右(含军训),学生达到基本要求得4学分,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对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来说,按照现有的课程设置,大一、大二学生每周上2学时体育课,按学生实际练习密度的50%计算为l小时,也就是说平时没有锻炼习惯的学生因受场地、器材、及课外体育活动不具强制性的影响,实际上每周参加锻炼的时间为1小时.根据“用进废退”的理论,肌力增长的前提是肌肉被使用,肌肉对废用非常敏感,成年鼠肢体制动后,肌肉的失重在第3天即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估计废用性肌萎缩实际开始的时间还早于此,正常人上臂石膏固定30天,握力下降44% ,因此仅上体育课而平时不参加课外活动也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原因之一。
2.教师的自律性影响学生体质
体育是一门科学,有其内在的科学规律,体育课按人体运动的科学规律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虽然各部分没有严格的时相性但不同部分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有些教师不按科学规律教学,出工不出力,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课堂教学缺乏周密设计和认真组织,使学生达不到增强体质应有的运动负荷,而负荷是决定锻炼效果的决定因素,没有负荷就没有超量恢复,体质就不会提高,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必要的自律性,学生体质下降将不可避免,大学体育课的班级授课制存在与否必将会产生争议,这是在为学校撤销体育课,体育教师集体下岗提供“根据”,其后果是很严重的。
3.体育设施的社会化影响着大学生体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各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各地高校不断修建了新的体育场馆,然而体育场馆每年的水电费、维护费和人工费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对于一些经费有限的高校来说,资金压力很大,无力承担高额的维护费用,无奈走市场化道路,选择在课余和周末时间有偿开放体育设施,以盈利弥补运营费用, 以馆养馆。可是作为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来讲,一般无力承担到收费场馆锻炼的费用,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良好的设施保障,提高学生体质只能是空谈,这也是影响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原因所在之一。
三、高校体育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1.培养高校知识经济时代的体育教师
注重大学体育老师的培养,应注重高等体育教师具有一专多能、复合型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智力结构,通过体育教师的言传身教将自身良好的思想修养、精湛的体育技能体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这就必须要求高等体育院系科学规划培养出结构合理、量充足、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体育教师,来解决我国高校发展体育培养等问题的症结所在。
2.提高学生对身体素质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不正确认识身体素质的重要性,盲目地进行不恰当的身体运动,不仅不利健康,还可能带来不良后果,即便是一些较系统的科普材料,也让人一知半解,造成了学生运动的无所适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生体质健康的顺利推进,自己要明确适合自己最佳的、全方位的、目标明确的运动处方,并且考虑健康安全,从而带动学生体育运动的进一步开展。
3.配备体育运动相关的设施完善条件
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在锻炼场地器材等多方面为学生参与和坚持身体锻炼提供服务和支持,要有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使学生“把体育运动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得以全面发展,这对国家的进步还是大学生个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4.强化学生的兴趣开展校园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