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批制度范文

时间:2022-12-09 01:05: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务审批制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务审批制度

篇1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科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此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账或报账。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篇2

目前,我国多数高等学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其主要特征是在学校建立健全财经规章制度,明确高等学校财务工作实行校(院)长负责制。但一些高校内部管理松弛、控制薄弱,从源头上给舞弊,腐败行为予可乘之机,同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首要课题。2000年国家先后了《会计法》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从法律的角度对内部控制进行规定。意在规范会计行为,强化内部会计监督,提升单位内部经营管理效果,杜绝经济违法行为于未燃。

高等学校的收入是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它活动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经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等:高等学校的支出是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后勤保障、行政管理、学生事务、对外服务等活动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和损失。主要包括: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下级单位补助支出、其他支出等。为加强对高校各项收支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堵塞漏洞。必须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也必须合理设计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一、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合理分工原则。就是权利分割,把一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分成若干处理步骤,由不同人员分别完成,不得一人包揽。如收费业务。不能一人既开票又收款。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内部牵制原则。就是账务和事务分离的原财。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内部牵制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4、责任原则。规定有关责任人员的工作职权和经济责任,对经管人员实施制约,增强办事责任、强化单位管理。

5、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高校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由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账或报账。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为加强支出管理,实行由主管财务校(院)长负责财务;“一支笔”审批;各单位由分管财务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基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一支笔”审批。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2、分级审批模式。这种审批模式根据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学校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收支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收支,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收支,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并且。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收支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3、多重审批模式。这是指所有财务收支均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制度的具体做法各不相同: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有的单位实行职能部门负责人先审,分管领导后审,有的甚至还需要单位负责人最终审批;也有的单位实行分管领导先审,单位负责人后审;等等。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符合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原则,能够提高审批质量。

4、混合审批模式。混合审批模式实际上是上述三种模式的结合运用。它规定在一定的业务范围和金额范围内由一人审批,超过一定范围和一定金额的财务收支必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人员共同审批。这种模式针对不同的财务收支业务采取不同审批制度,既可以在一定程序上简化审批程序,也加强了对重要财务收支项目的控制。

建立并有效实施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会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会计法》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要求,也是高校业务活动有效运行的前提,随着时代不断进步,高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会更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殿富会计制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5)

篇3

一、医疗财务支出的授权批准形式

内部控制包括多种多样的控制方法,而授权批准控制作为其最为重要的控制方法,是各大医院在处理涉及经济方面的业务时,必须通过的法定程序。因此,医院需要对其授权的批准范围及层次程序进行规范性的明确与规划。关于财务支出授权批准制度包括以下几种应用形式:“财务一支笔”审批、分级审批、多重审批和混合审批。

“财务一支笔”审批制度曾广为各大单位应用,后因其制度中存在监督失控和严重腐败等弊端被取代;分级审批避免了权力的集中化,加强了对审批人的约束力和牵制力,但其缺点是容易导致超额的财务收支被分解;多重审批使得会计审批控制内部相互牵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批质量,但其审批过程相当繁琐复杂,耗时较长;混合审批实际上是前三种审批制度的混合应用,即简化了审批过程又对财务收支项目的控制进行了加强,但这种制度也易被人利用,通过“化整为零”的方法从中谋取个人利益。

因此,对于各大医院来说,需根据其实际的发展现状来选择与之相应的审批形式,只有选择适合的审批控制方法,才能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之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符合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二、医院财务支出审批人员的设置和权限

医院具有财务支出审批权的岗位包括业务部门(课题组)负责人、主管部门负责人(如医务科、科教科等)、财务部门负责人、分管院长以及法人代表(如院长、党委书记)等。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的法人代表是单位经济上的总责任人。所以,对于医院的审批范围和权限需要专门的法人代表进行统一授权,此外,还可以随着不同阶段的现实情况,法人代表个人将合同签订和预付款项权不同程度的授予指定个人,即其他的院级领导或者中层管理人员。

对于财务支出审批人员来说,应严格遵循其分管范围,对于超出权限的审批范围应进行自我规避。对已经通过讨论的计划开支和预算,或者是由法规政策规定的必要支出,在审批过程中,金额可以不受到限制;而对于计划外的开支,在几万元以下额度的开支需经过院级正职领导审批,对于几千元以下的开支则只需院级副职领导审批,但是一旦开支金额超过了院级正职领导的审批权限,就需先通过分管院领导的审核,审核通过后再由院长审批,最后由院长上报院级办公会进行协商,才能最终决定。另一方面,业务和主管部门的负责人,还需对其本部人员的身份真实性进行仔细核对,在财务方面,其部门负责人则拥有对其所有开支的核准权。此外,院办公室需协助做好关于相关会议的记录,为以后院级领导的审批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合理规范的医院财务支出审批流程

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医院,仍运用的是自上而下的财务审批流程,就是首先需经办人员在原始凭证上签字署名,再由医院的领导对其进行审批,然后医院的支出会计会对审批合格的开支进行核准与查实,最后才能到出纳处报销。通过此制度的流程可以看出,其制度本身存在不完善性,比如财务审查被安排到领导审批之后,使得监督被滞后从而耽误了最佳时机,财务会计人员也由对事前、事中的监督转向了事后单纯性的记录,这就使得医院在各种经济财务问题中都存在相当大的纰漏。因此,为规避其审批流程中监督缺位或错位的问题,就应建立起合理规范的医院财务支出审批流程:第一,经办人员整理财务支出凭据;第二,科室或主管部门(如医务科、人事科以及科教科等)负责人核对业务的真实性;第三,财务科根据有关政策、预算、合同或院领导办公会议决议等进行审核;第四,由主管领导或单位负责人批准;第五,支出会计审核,出纳进行现金或银行报销,最后登记总账。

此种流程的好处在于对其人员的职责进行了详细明确的划分,使得审批人员能各司其职,主管部门负责人能更加真实的对开支内容进行把关,大大提高了审批的效率与真实性,从根本上避免了职责错位等问题。也同样避免了审批在前、监督在后的不合理流程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使得财务会计人员由开始的被动核算逐步向积极把关转变,财务人员的责任感得到极大的增强,监督的有效性也随之增高。另一方面,要使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定要做好事前、事中的监督,从根本上防止经办人员因领导的“不专业性”而乘机钻空子行为的发生。最后,采取这种自下而上的审批流程,使得医院内部牵制与控制的有效范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扩张,因为主管会计需先进行审批核查,自然可以将一些违法乱纪的事项规避在外,这就对医院领导起到了警示性的作用。

四、总结

本文对医院财务支出审批制度的建设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概括其审批形式、人员设置和权限问题及合理审批流程的确立。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究,使得医院在财务支出审批流程的规范性得到加强,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找到适合实际情况的审批形式,确保医院在财务经济方面的正常运行,更能为下一步制度的完善与修订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内部控制是保证单位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政策和程序。其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经济行为,就需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在单位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有关管理制度中,都应具体体现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得是否科学、完善,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影响重大。

一、制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划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两大类。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没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如由非出纳人员每月编制银行存款调节表。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规定,其基本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控制,可提高现金交易的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保证组织机构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与有效运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推动与考核单位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二、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单位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收支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是指三个方面,一是全过程的控制,不仅包括经济活动各个环节中涉及支出类业务的审批,还包括如销售单、供货合同等收入类业务的审批;二是全员的控制,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所有职工;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办公费、投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诸如基建投资、兼并等重要的财务收支项目,应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审批制度作为控制财务收支的一种重要途径,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应该包括事前的预算审批。特别是对于一些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必须进行事前预算。

3、不相容职责划分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必须遵循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的原则。这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要求。《会计法》明确规定,“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对一些小型单位因为职工人数少,绝对的职责划分困难很多。但是应通过更严密的监督和复核,以弥补划分的不足。

4、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应坚持科学性原则,尽量做到理论上的完善性;另一方面,应该从本单位的实际出发,使制定的审批制度尽量切实可行。如果重视科学性而忽视实用性,设计的制度只能作为“花瓶”而不具有可操作性,或者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相反,如果重视实用性而忽视科学性,设计的制度虽然简单易行但却“漏洞百出”,同样达不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

依据内部控制的原则,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中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明确审批人及对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根据授权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2、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单位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一般先由经办人员在取得或填制的原始凭证上签字,然后再据以向规定的审批人员审批,审批通过后交会计部门审核入帐或报帐。这种审批模式有许多不足之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即使会计人员发现疑问已是“既成事实”,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3、财务收支审批内容。财务收支审批的内容主要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具体包括:(1)财务收支是否符合财务计划或合同规定;(2)财务收支是否符合《会计法》、有关法规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3)财务收支的内容和数据是否真实;(4)财务收支是否符合效益性原则;(5)财务收支的原始凭证是否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等等。

4、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坚持权责对等原则。在审批制度中,必须规定审批人员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体包括:审批人员应该定期向授权领导或职工代表汇报其审批情况;审批人员失职应该承担的责任等。

四、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的基本模式

1、“一支笔”审批模式。这是指一切财务收支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符合《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原则。其优点在于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但是,其缺点则是不符合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容易导致腐败。特别是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更是难有约束。再加之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收支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这种审批模式应当予以改革和完善。应加强民主理财建设,对于大型投资应经过领导集体会商,涉及职工利益事项应通过职代会表决等。

篇5

财务报销是财务核算的基础,也是财务管理的起点,它决定着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合规性,财务报销审批制度是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控制点,合理的财务报销审批程序可以大大减轻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有效地监控预算资金的执行和使用情况,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目前全额事业单位的授权审批制度的设计似乎都是很严谨且都很细化,财务报账的模式一般为:(报账人)收集、整理相关的票据――填写报账单――持原始凭单找相关负责人审批――到财务进行会计凭证处理―(财务人员)审核单据――进行会计凭证处理――打印记账凭证――稽核――付款。一笔账务的报销至少经过三人以上的相关人员或领导们的逐级审批方可支付。这种审批制度的设计,使得日常报销工作中流程环节多,手续繁琐。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又过于依附这种制度,所以过多注重了审批环节的签字而忽视了对费用支付实际意义的核查,这种制度在操作过程中貌似严谨,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控制开支,也不能完全杜绝不合理的开支。

从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实施以来,财政部加大了对预算单位的审计力度,并对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突破财务报销的传统模式,进一步优化报销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是当前财务管理工作需要探讨的课题之一。在没有设置内审部门的预算单位,财务报销审批程序的设置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传统的财务报销审批程序已不适用于当前形势。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财务报账模式使得财务人员的日常核算不仅越来越多,而且难度也越来越大,尽管财务人员一直超负荷工作,仍然不能解决报账难问题。由于财务报销相关的规章制度、程序以及票据的填制方法等宣传不及时或是不细致,直接导致报账人员因为票据不正确、手续不全等问题多次往返于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之间,财务人员既要对问题做出解释又重复检查票据,这样不但影响了报账的速度也经常会给报账人和财务工作人员之间造成矛盾。

(一)财务人员工作量逐年加大,工作流程无法突破,报账难的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

财务人员面对日益增加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态度必然得不到有效提高,报账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报账模式,程序繁琐,报账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单位制定的报账审批手续进行逐级审批,会计信息化手段没有运用到位,使得报账流程耗时又低效,报账难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改善。在整个报销流程中,影响报销效率的主要是两个环节:相关负责人审批和财务人员审核单据。审批程序需要至少三到五个相关负责人签字,由于相关负责人存在开会、出差、休假等因素并非时时在岗,审批环节因缺少相关负责人签字导致无法报账;在财务人员审核单据的环节,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认真审核票据的合法性、会计事项的合理性,同时还要核查票据的准确性、是否预算经费,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二)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过高,会计人员任务过重、责任过大

对所有的财务支出,业务部门负责人只需证明其真实性,分管领导或单位负责人批准入账,而票据是否真实、完整,会计事项是否合理、合规以及这一事项在各阶段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是否达到合同的约定,这一系列的专业性判断都要由会计人员来完成。近年来,预算单位的“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六项经费均被列为严控项目,预算单位一般会由相关的部门牵头制定相应专项规定,如果这些部门只是制定制度而不直接控制和监督支出,全靠会计人员来把关这些政策和制度的执行,那效果必然很差。按照《会计法》第十四条的要求,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在以上审批程序下会计人员的审核范围远远超出《会计法》的要求,一般会计人员用其专业知识很难对各项财务支出的各个环节进行准确的判断和有效的监督,这种模式下会计人员的责任实在太大了。

三、新形势下,优化预算单位财务报销程序的相应措施

必要的审批流程,能及时有效地抑制不良财务现象的发生,使财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的信息对称,有效执行政策,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经费的使用效果。

(一)与时俱进,重置适用的报销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全额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报销审批程序应是一个动态的优化过程,我们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工作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集思广益、开拓思维设置适应社会发展和适用于本单位的报销流程,充分有效地利用现代化信息等手段对整个财务报销流程进行审视和思考,使财务人员在处理日常业务中既能保证工作结果的准确性又能实现工作的高效率。

(二)整合岗位资源,加强财务队伍力量的建设,提高财务部门负责人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

由于人员编制和单位机构的设置问题,全额事业单位财会部门配备的财务人员相对较少,一人多岗的情形较为普遍。这样的情形下就要求预算单位账务人员对业务知识非常熟练,工作方法能够不断跟进、推陈出新,能够有效地解决疑难问题,能提供准确度较高的财务报表等等。财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预算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重大影响,各预算单位应重视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包括研习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业务操作流程、财务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培训,鼓励财务人员走出去到外单位学习先进的工作方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务人员要能够及时转变财务工作理念,转变固化的思维模式,用全新的思维模式处理业务。

(三)敢于创新,构建多种模式相结合的财务报账方式,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级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工作日渐规范,业务量明显增大,财务工作的重心已转向财务管理上,针对本单位实际的工作情况,实行报账审核员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传统的报账模式下,报账人直接将相关票据交给财务人员,财务人员要对报账人提供的原始票据进行整理、归集、粘贴、查验、审核,同时要对不合规定的相关票据进行解释。为了解决报账人所提供原始票据规范性的问题,预算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到两位固定的报账审核员,经过财务部门系统培训后,负责一些财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最新出台的财务制度及相关规定的宣传,并对报账人提供的原始票据进行整理和初步审核,这样不但加强职工对财务政策的认识,也大大减少了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四)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报销单打印模板,采用机打模式

根据以往模式一直使用手写的费用报销单,这样不但容易写错也容易涂改,为了减少差错和避免违规违法行为,有条件的单位应采用机打费用报销单据的模式。

(五)针对预算内开支实行限额授权报销模式

近两年我市全额事业单位年初预算编制已细化到经济科目,各经济科目原则上不可相互调剂使用,这项措施对预算的执行有很强的约束力,预算单位可根据新的政策相应地简化预算内支出的报销审批程序,根据支出数额的大小及单位的具体情况适当授权,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内部控制。

(六)开发计算机程序, 使用网络报销模式,有效提高审批速度和预算监控效果

网络技术日渐发达,有条件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预算单位已开始运用网络报销手段,通过网络可以提高报账人填单效率、相关人员审批效率以及费用会计凭证生成效率。网络系统会自动对支出中超预算、超金额、超标准的项目做出提示,从而实现预算管理的实时监控,缩短了审批的时间,减轻财务审核负担,减少了报账人员和财务之间的矛盾,真正实现 “事前预算控制,事中动态监控,事后评价分析”。网络报销的运用还为有效实现“三公”经费支出透明提供了基础,为有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提供了监督手段,为财务管理工作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七)提高财务人员待遇,增强财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预算单位会计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财务人员的工作已不再是月初发工资,月底出报表这么简单。除了日常的账务处理外还要非常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最新出台的政策,并根据中央和地方的新规范制定新的工作流程;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各类软件的应用,财务人员要熟练地掌握各类软件的操作;中央加大对财务工作的审计检查,财务人员要定时不定时地填报各类报表,接受部门的检查。然而在一般预算单位,大多数财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于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此,要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预算单位可相应地提高财务人员的工资待遇。

四、结束语

财务支出报销审批程序不是固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动态优化的过程,作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管理者要有敏锐的思维去判断未来财务工作的重点和发展趋势,能对未来的工作做出规划。预算经费多、核算过程复杂、凭证业务量大、财务报账人员资源不足等问题已不是个别问题而是事业单位的共性问题,传统的报账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财务管理的要求,预算单位应结合本单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开拓思路,整合财务资源,创新账务报账体系,优化财务报账模式,提高财务工作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储长应.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报销审批程度的优化[J].财会月刊,2011

篇6

关键词 财务支出 授权审批 优化

授权审批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起点,是一种最常见的内部控制。企业建立并实施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是会计法的基本要求。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得到各单位的重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还很不完善,工作中暴露出的财务收支审批方面的问题也较为严重。发现企业财务支出授权审批中存在的问题并能优化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财务支出授权审批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一方面,企业必须对所有的财务支出进行全面控制,所谓全面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控制:一是全过程控制,如经济业务办理过程中的采购、生产等各个环节。二是全员的控制,即对会计主体内的所有成员,包括单位领导自身。三是全要素的控制,包括材料费、人工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所有费用项目。另一方面,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重要的财务支出项目,实施重点控制严格审批。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相结合的原则

审批制度作为企业控制财务支出的一种重要途径,许多核算单位的制度设计体现在对财务开支票据的审批,单位领导主要着眼于事后审批控制。事实上,财务支出审批制度不仅包括事后的审批控制,还包括事前的审批控制。特别是对那些可能导致发生金额较大或者重要的财务支出的经济业务进行事前审批,保证事前控制。

3.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

在财务支出审批制度的设计中,遵循不相容工作岗位分离的原则尤为重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不相容岗位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稽核检查等。具体体现是:货币资金管理方面,不得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建立回避制度、坚持岗位轮换制度。在对外投资方面,应坚持投资项目的提出、论证、决策、实施之间的相互分离。在工程项目上,应坚持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的相互分离。在采购与付款方面,应坚持请购与审批、询价与确定供应商、采购合同的订立与审核、采购与验收、采购验收与相关会计记录、付款审批与付款执行相互分离。

二、财务支出授权审批制度的模式选择

1.一支笔审批模式

一支笔审批模式是指一切财务支出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一人审批。其优点是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缺点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地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容易导致腐败。

2.分级审批模式

分级审批模式是指根据企业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支出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支出,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支出,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董事会或职代会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同时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支出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三、财务支出授权审批制度的模式选择

1.一支笔审批模式

一支笔审批模式是指一切财务支出全部由单位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总会计师或主管会计工作的副职)一人审批。其优点是能够克服多头审批造成的监督失控或审批标准掌握不一等问题;其缺点有些单位负责人把“一支笔”审批错误的认为是一个人说了算,容易导致腐败,并且单位负责人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经营管理上,对各项财务支出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进行审批。

2.分级审批模式

分级审批模式根据企业业务范围和金额大小,分级确定审批人员。单位领导副职(分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在其主管业务范围和一定金额范围内具有审批权,但对于重要的财务支出或金额较大的财务支出,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巨大的财务支出,甚至需要通过单位领导集体、董事会或职代会审批。这种审批制度的优点在于避免了权力的过分集中,有利于形成对审批人员的约束和牵制,同时由于审批人员一般是职能部门负责人或单位分管领导,他们对审批范围内的财务支出比较了解,可以提高审批质量。

四、对优化财务支出审批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审批程序

在财务支出审批过程中,应该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报销单据应先由单位财会人员对其合理性、合规性、合法性以及原始凭证的规范性进行初审,经审核无误后签字,以示负责。最后由领导根据财务审核意见及企业具体情况严格把关“,终审”签字。这样既维护了领导的绝对权威,又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专业特长,保证经济业务和原始凭证的合法、合规性,将不合理单据堵塞在源头,达到“一份责任,两个人承担”的目的。

(二)做好预算控制

篇7

传承下来的支付审批制度多数针对支付时点,即银行划款那一刻,而这一时点的支付往往是木已成舟不得不付的状态。我们都知道针对大笔金额的支付往往是事前要签订合同,并在已享受服务之后的某一时点进行的,此时审批就算老板不同意,可能也无力回天了,否则只能是以拖欠或打官司方式来解决,这很明显是属于事后控制,而对财务控制而言,事后控制是属于后手,不得已为之,只为警醒后来者。此为支付审批流于形式的第一罪魁。

2 一件事审批多少次?

聪明的财务人很快就会发现上面提及的问题并采取弥补措施,因此从年初预算起便开始了_一路的审批。例如市场部门针对当年的任务策划了一场大型宣传活动,预算时各审批人审批了一次,通过了,得到当年的资源配置,当然这只是有了“粮票”;具体实施时按照详细的活动方案及效益分析,各审批人再次审批;然后签订合同,在合同流程中第三次审批;所需物资通过集采,此事项通过采购审批流程第四次审批;然后服务完成进入付款环节进行第五次审批。这就是业务人员所抱怨的流程复杂吧?在业务人员焦急等待审批结果时,审批人就同一件事反复审批也很焦躁,往往此时审批人会因对一些业务的似曾相识和大量的审批而疏于审查,而在此疲劳审批状态下真正需要把关的内容可能正在悄悄漏网。此为支付审批流于形式的第二罪魁。

3 集体负责还是个人负责?

传承下来的审批制度其实是一个审批链,即需要公司老总审批的业务必先经副总审批,而副总审批前需经业务发生的部门经理审批,这就是层层负责制。而业务部门的经理觉得自己在审批链最下游了,还需再进行责任分割,于是建议相关部门审批,比如采购部、财务部经理……于是一个经济事件可能找到多个负责人,看似多人负责,实质却无人负责,一旦出了问题大家共同承担,其结果就是不了了之。由此在整个审批链中无人负全面的审批责任。此乃审批制度流于形式的第三罪魁。

4 是临时起意还是经通盘考虑?

纵观多数企业的支付授权制度,其实仅支付审批制度是最成体系的,为弥补其控制不足而后建的其他审批制度,因缺乏传承性而往往不成体系或自成体系,易产生多重审批重合或部分审批矛盾的现象,对于分工精细的大型企业尤显突出。

处方:

面对上述弊病,财务人员要想通过审批制度来控制财务风险,就需要建立起高效实质的财务支付授权体系。所谓高效实质就是要达到审批事项必要性、审批流程简便化,以及审批结果的有效性。

首先,根据风险控制目标建立符合财务意志的支付授权流程架构。

建设财务授权系统的最终目标是有效控制财务风险,虽说授权的根本含义是由上而下的分权,最应体现最高管理者的控制意志,但在实操过程中,财务部门对财务风险的感知往往最为直接,因此筛选递交管理层审批的经济事项应从财务控制的角度出发。一般来说需要控制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三项:舞弊风险、效益风险及资金链风险。在单项业务审批过程中重点控制的是舞弊风险和效益风险。而资金链风险应在财务部门统一控制,即最终的财务司库概念。即经济事项分为两个审批流,权责事项审批和资金支付审批。权责事项审批即控制该事项是否应该发生,是否有必要发生,有无舞弊情况,其效益是否符合企业要求,这些内容需进入授权审批流,由业务权威进行审批管控。经济事项通过审批之后,即合同已签订、货物或服务已发生并验收,便进入付款环节,进入资金支付审批,所有大笔金额的付款均由财务部门统筹安排,将一个经营周期的用款计划报管理层批准后进行支付。此流程的设定即将审批由事后改为事前。如上图所示。

其次,根据人性化管理要求确定需审批内容。

篇8

(一)以财务资金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企业财务资金信息是各类信息的交汇点,也是支撑经营决策的基础。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理念,已成为目前企业界的共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是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有效载体。也是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和有效监督控制的必然选择。财务管理软件的推广使用,不单纯是推广软件本身,更重要的是推广一种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二)要从薄弱环节入手,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植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采购、库存、分销、成本核算等环节的财务资金信息时效性差,会计信息质量特别是信息的真实性方面问题突出。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手段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可以将过去繁琐的会计数据加工、分析及人工无法做到的基础性管理工作和“人盯人”的监控方式,借助计算机管理软件应用予以取代,使管理工作的“手”伸长,透明度增加,特别是规章制度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固化,减少人为因素,变成硬约束,从技术上解决信息不及时、不对称和监督乏力、滞后问题。

(三)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工作

企业应结合实际,积极引进开发运用统一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成和数据共享,保障企业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同时财务应为业务部门提供准确信息,服务于日常生产经营,引导生产经营健康发展,并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财务分析要做到“从财务的观点来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来看财务”,对重点业务和重要财务变动情况进行跟踪,定期或不定期地提出各种财务分析报告。

二、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结算制度,实施全方位财务控制

采取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分解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建立约束各预算单位行为的分预算成本。通过严格控制预算执行过程,考核预算执行结果,及时纠正调整偏差,将公司的经营目标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按照“总量控制,分解到项,重点突出”的成本控制思路,将各项成本,特别是可控成本,分门别类细化到最末端,然后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各成本项目考核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或物,对责任人或单位进行考核。

三、推行企业会计委派制和内、外部审计制度,强化财务的监督与控制

(一)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人员委派制度作为会计管理体制的一种新模式,其优势和作用日渐突出。会计人员委派制度是对原有财务管理体制的一个突破,要充分发挥该体制的内在作用,从上到下必须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认识到会计人员委派制度是加强管理、加强监督的一项有效措施,增强会计人员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度,将会打破会计人员一个岗位做到老的传统。

(二)强化企业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严格监督、考核企业财务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大型企业都应建立高层的内部预算审计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确立其地位,明确其职能,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前移监督关口,变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和适时监督。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年度预算,对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的投融资、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等情况实施全过程的跟踪和监控,定期检查,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并给予纠正和处理,确保预算的严肃性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四、推行精细化财务管理,把好会计控制关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以“细”为起点,做到细致入微,对每一岗位、每一项具体的业务,都建立起一套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在实践中狠抓落实,并将财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公司的各个生产经营领域,通过行使财务监督职能,拓展财务管理与服务职能,实现财务管理“零”死角,挖掘财务活动的潜在价值。

财务收支审批制度作为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得到各单位的重视。从财务收支审批制度设计的内容上看,企业设计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及其权限由企业根据其组织结构、规模大小等实际情况确定。在确定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时,必须坚持可控性原则,即审批人员必须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经济业务具有管理(控制)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批人员能够正确审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审批质量。

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企业发生的各项财务收支,应该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和批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情况下,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会计人员,先审批后审核,必然造成会计人员的审核形同虚设。许多会计人员直接以是否有领导签字为依据进行审核。如果领导已审批通过,会计人员往往不会或不敢有异议,这显然不利于发挥会计的审核监督作用。因此,在设计审批程序时,如果审批人员的职位高于审核人员,应实行先审核、后审批的程序。

篇9

每个企业的生存都离不开货币资金的运转,所以货币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太过迅速,很多中小型企业不能及时或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导致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不是很妥当,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针对这一情形,我国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规范货币资金管理的相关制度,以使企业的货币资金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使企业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

1延安明珠集团货币资金管理现状

1.1延安市明珠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延安市明珠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5月,公司总资产3亿元。十几年来,公司通过全体员工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宾馆为窗口,以煤炭能源为基础的中小型民营企业。2000年,永坪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公司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于2004年收购了王家屯银德煤矿,2006年收购了长庆煤矿,同时对两个煤矿进行技改整合,更名为新泰煤矿,年产量可达300吨。

1.2明珠集团货币资金管理现状。

明珠集团对货币资金管理比较重视,对日常的货币资金管理工作有:货币资金的预算管理、授权审批制度、企业的日常收支管理等。以下就是明珠集团的管理现状。

1.2.1货币资金预算管理方面。

明珠集团是一家以煤炭能源为基础、以宾馆为窗口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公司所发生的的业务比较繁琐,计算量大,计算时容易出错,所以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资金预算管理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在计算时,有参考数据,不会出现较大的误差。明珠集团自每年的1月中旬开始展开预算工作,由各部门预算出每年所需的费用支出,然后交给财务部,由财务部做出筹划整合,再交由董事会审核批准,然后根据各部门的预算资料编制资金预算表。这种预算制度,可以使各个部门的预算详细化、具体化,做出符合实际的资金预算,不会出现预算浮夸的现象,每个部门所做的预算都是依据自身发展情况所制定的,不会因其他部门的变动,而影响本部门的预算。但是这种预算制度缺乏灵活的变动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预算不准确。

1.2.2授权审批制度方面。

明珠集团对财务收支有明确的规定,每项支出都必须由董事长按照公司相关制度进行审批,所有的资金支出都是按照预算执行的,明珠集团采用的审批制度是“专权审批制度”,是指各部门的大小支出经由总经理审核后,还需交由董事长审批同意,然后交由财务部复合,方案才可以执行。并且公司规定审批程序实行连带责任,各部门经理不得越权,不得进行违规操作。这种审批制度增加了货币资金的安全性,能有效的防止出现舞弊等现象,并且企业的发展可以围绕一个中心点出发,能有效的促使企业稳步发展。同时,也能避免管理层之间出现权利冲突,也能够明确每个人的责任,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的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纠正。但是,这种审批制度会影响工作效率,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1.2.3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方面。

货币资金日常管理是指对公司的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及其他货币资金的日常管理。明珠集团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对货币资金进行日常管理的:

第一、对货币资金收入的管理

(1)对每一笔收入都要开出收款凭证,并由会计人员根据会计凭证,及时的登记入账,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都能做到逐日逐笔的登记入账;(2)公司的每一笔现金收入都及时的送存银行;(3)收到每笔款项后,都在收款凭证上盖上“收讫”印章。

第二、货币资金的支出管理

(1)每笔支出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核和复核;(2)每笔支出都要经过董事长的审批,方可付款;(3)每一笔支出款项,付款后都要在付款凭证上盖上“付讫”印章。

这种有效的日常管理,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既保证了会计记账的及时性,又保证了货币资金的安全性,能有效的防止货币资金被挪用或私吞等现象,同时也能够及时的了解到货币资金的流量以及流动方向,为企业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明珠集团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1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篇10

一、构建完善的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的意义

构建完善的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具体来说,完善的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第一,能够避免不合理的开支和收费,减少资金的浪费,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第二,最大程度的提高农村财务的公开度和透明度,确立农民群众的权利和地位,并在干部与群众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第三,有效的减少农民群众的负担,为农村承包合同的监督管理提供便利。这主要是由于通过完善的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的构建,相关的农业部门能够更早的察觉农民所担心的问题以及农村承包合同管理中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将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更早的进行处理和弥补,即使无法处理,也可以及时的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从而避免更大问题和损失的出现。第四,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确保税费改革取得应有的效果。第五,促进农村基层组织的发展。比如,在“村有乡管、统一结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发挥党支部的积极作用,通过党支部来强化村级经济工作的科学性,严格的对村委会工作进行监管,从而改善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促使二者共同合作,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第六,更好的解决农村不良债务,避免和预防不良债务的产生。第七,从源头上保证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的有序性和科学性,避免财务监督管理出现混乱的状况。第八,杜绝由于相关部门和政府私自挪用、截留和侵占集体资金等错误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框架及构建

农村财务监督管理监督体系主要由农村财务管理体系和农村财务监督体系两个子体系组成。而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农村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以及农村财务公开制度是农村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财务审计制度以及农村民主理财监督制度则是农村财务监督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想要更好的构建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就必须促使这五个部分协调和统一,下面将分别进行详细的论述。

1.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就是以民主为核心,由村委会组建专门的财务开支审批小组,依据相关流程和规范,对农村重要的财务开支进行审批。财务开支审批小组的成员必须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且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熟悉农村财务的相关工作,决不能由一人“独掌大权”。农村财务开支审批制度围绕着先审后批的原则,必须严格对财务支出的相关单据进行仔细的审核。在实际的审批过程中,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的是先由相关人员对原始凭证进行检查、签字和报审,然后在经由审批人员审批合格之后,会计人员进行审核和下一步工作的模式。这种模式中执行人员的地位普遍低于审批人员,审批人员是审批的关键,直接决定着审批的合格与否,大部分会计人员仅仅以检查领导的签字作为审核的标准,从而导致会计人员的审核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为了更好的构建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农村财务收支审批制度必须要重视审批程序的科学性,将审核工作安排在审批之前,确保审批的内容符合预算。此外,还要保证原始凭证的规范性和合法性,着重对各种单据进行严谨的审核,并严格遵守相关流程和规定,对农村财务进行收支审批。

2.农村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农村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构建完善的农村财务人员的聘用制度。农村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因此,必须要求所有农村财务人员都必须接受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二是设计合理的农村财务人员管理办法。县级财政部门与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是农村财务人员的主管部门。这两个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村财务人员的培训、聘用、考核和任免进行详细的、合理的规划和制定,严格依规办事,从而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管理的水平。三是对农村财务人员的权责进行明确的划分。只有做到权责分明,明确农村财务人员的权利和责任,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财务混乱状况的发生,从而保证农村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3.农村财务公开制度

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必须要在遵守相关原则的基础上,以会、公布墙等方式,对农村财务的相关信息和状况予以公布,保证农民群众对于农村集体财务信息的知情权。其中,农村财务公开制度必须遵守的原则主要包括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时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以及事后关注原则。农村财务公开的方式除了会和公布墙等基础方式之外,对于经济基础较强的村,还可以凭借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安装电脑触摸屏来进行财务信息的公开,提高财务管理和公开的信息化水平。农村财务公开制度中公开内容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财务计划、损益性收支、非损益性收支、债权债务以及收益非配等。另外,我国对于农村税费改革的相关政策和帮扶措施也是需要及时公开的主要内容。

4.农村财务审计制度

为了充分的发挥农村财务审计制度的作用,保证农村财务审计制度与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中其他制度的有机结合,要求农村财务审计机构充分的发挥其职能作用,并在定期对监督审计内容进行审计的同时,对重大和突发的财务事项有针对性的进行审计,从而增加农民群众对经济事项和财务事项的了解,保证农村财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避免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之间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农村审计机构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必须要依据相关的工作安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审计工作有计划的、有侧重点的完成。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应该组建专门的审计小组,提前三日对审计单位下达通知书,然后在吸取群众和相关人员建议的基础上,按照流程和制度,严谨的完成农村财务审计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各个农村财务审计阶段的顺利完成。

5.农村民主理财监督制度

农村民主理财监督制度就是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集体选举而产生的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来行使监督权,对财务活动予以严格的监督和检查,表达和吸取农民群众关于农村集体财务工作的建议,保证农村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确保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对村集体财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等。为了保障农村民主理财监督制度更好的实施,民主理财监督小组以定期和不定期两种理财监督相结合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工作形式。定期的理财监督主要以月或者季度为周期对农村集体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和审查,是事后监督的一种。而不定期的理财监督则是依据实际情况,在重大经济活动或者事项发生的时候,依据流程进行实时的监督,主要属于事中监督。

三、总结

为了在新时期中抓住机遇,促进农村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要充分的了解构建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的意义,并通过促进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中各组成部分更好的结合,构建完善的农村财务监督管理体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篇11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问题及应对

菏泽市明确事业单位改革任务目标

淄博市临淄区编办做好推行权力清单工作

德州市食药局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郯城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现状及问题分析

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的思考

惠民县编办“三举措”优化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环境

临朐县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滨州市编办强化职能配置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关于发挥政府部门责任清单作用的思考

青岛市城阳区以机制创新推动编外用工规范管理

关于环保和文化事业单位编制标准制定的思考

无棣县编办多举措加强环保监管执法力量建设

济南市积极破解街道办事处事业单位体制难题

以两局合并为契机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苏州市吴中区巧用“加减乘除”深化简政放权

公益类事业单位管办分离体制改革研究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高青县着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

坚持依法统筹推进市县政府机构改革

准确把握事业单位改革政策的基本精神

日照市东港区设立财务记账员

李庄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初探

城市管理执法体制和机构编制的调查与思考

着重处理好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三方面问题

山东省部署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工作采访实录

烟台市深入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工作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以滨州市为例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

关于非警务活动占用警力问题的调研报告

枣庄市山亭区编办实行五项制度提升机关效能

槐荫区编办积极配合做好干部安置工作6

省级政府部门五项职责检查评估报告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履职评估调研报告

关于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的思考

沙河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与启示

做好县级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几点认识

昆仑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实践与思考

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全民创业助推经济升级

济南高新区市场综合监管体制改革的做法及成效

淄博市淄川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构建治理保障体系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篇1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大中小学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中小学资金的控制却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一部分中小学由于存在资金管理力度不足或因资金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致使中小学的资金使用效益低下,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教学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中,要想保持中小学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资金的管理,才能推动中小学校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一、加强投资的管理,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

加强对中小学资金的管理,首先应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资金投资决策机制,以便能够更好的控制风险。尤其是在教学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决策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彼此的之策以及具体的操作实施流程,建立完善的调查审核机制,以便能够更好的规避教学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

中小学的资金管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和教学研究过程中资金流以及价值流的管理。通过加强投资过程资金流与价值流的管理,能让中小学进一步明确教学基础设置投资项目的进度完成情况以及该项目的价值实现情况,然后通过评估固定资产的投资完成率以及后续的使用维修率,明确该项目投资能获得多少实际收益,充分突出项目投资管理的价值。此外,在对投资活动的资金收支管理过程中,应坚持以资本预算为基础,以资金营利性为管理核心,紧密根据项目计划预计投资资金,从而有效实现对投资活动资金收支的管理,进一步明确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情况。

资金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于根据预算得出资金的管理计划。有了资金管理计划,中小学才能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财务预算,进而根据财务预算与中小学近期的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因此,中小学应积极进行资金预算与计划管理体系的建立,以明确资金的调配与变动情况,进而形成集年度资金预算、季度资金滚动计划、资金调剂周计划为一体的资金预算与计划管理体系。

二、加强制度建设管理,保障资金的合理运用

建设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首先要以明确的财务资金管理为基础。完善资金制度建设需制定专项的财务资金管理制度,而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须有管理资金的具体方法、流程以依据等。同时,相关中小学应加强对中小学自身的资金配置管理和中小学内部账户的管理,继而保证资金利用的合理性。针对中小学所涉的各项资产类以及负债类账目都应根据严格按照相应的管理流程进行。最后,中小学的资金管理模式应与中小学的财务组织体系相结合,明确财务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流程。同时,还应针对关键的财务资金管理内容,制定具体的实施原则,设立专门的操作部门,从而保证中小学资金的合理运用。

(一)建立授权审批制度

在现代中小学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只有拥有了科学、合理的审批制度,才能保证该中小学稳定健康有序的运行。健全的审批制度是中小学收获良好资金管理效果的最重要的保障。因此,现代中小学必须重视审批制度的建立。其中,审批制度的建立必须严格遵循以下四个基本特点,即清晰的产权、明确的权责、政企的分开与科学的管理。只有具备了以上四项基本特点,才能体现出良好的中小学制度规范。具体而言,中小学的审批制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软”因素与“硬”因素,所谓软因素,即中小学在实施内控管理时,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结合员工的实际需求,如此才能保证好的管理效果。而硬主要体现在中小学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于中小学的规章制度不能仅仅体现在纸面或口头,而是应严格执行,将中小学制度落到实处,且无论其职位高低,权力多大。只要违反了规章制度都必须受到相应的出发,这样才能让中小学的资金管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二)完善资金预算制度

完善的资金预算制度是中小学资金管理安全的重要保障。对中小学来说,资金的预算是否合理往往影响到中小学是否能正常运行,所以完善的资金预算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完善的资金预算制度管理下,应该有效提升中小学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能力。同时,中小学员工也应根据资金的预算来使用中小学资金,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三)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其目的在于加强对财务与资金管理运营的分析。通过对中小学内部财务与资金管理流程的分析,尤其是做好对重要财务科目的分析、防范与监督工作,能有效减少资金风险的发生,帮助中小学规避资金风险。此外,通过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能在较大程度上强化财务分析这一岗位的职能,使其能为中小学制定完善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加强中小学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共享财务管理中心

为帮助中小学获得更加卓越的绩效,中小学应积极构建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服务系统。而构建信息共享系统的目的在于:一是为财务资金管理体系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统括会计、财务、授权等标准的统一;二是为会计科目树立统一的标准,并找准数据的定义,促使中小学内部统一与标准化的实现,从而简化管理,提升中小学的资金使用效率。

总之,对于各个中小学而言,资金管理均是中小学财务管理的核心。尤其是一些办学规模较大的中小学,若能对资金实行合理、集中统一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协调财务资源与财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财务的监督职能,从而有效实现当代中小学资金良性循环应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任静,司艳伟.营运资金管理与财务风险及公司业绩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 2013(6):149-15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