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01:55: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班级工作经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在我国新时期的小学教育中,班级授课是基本的教育形式,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承担了管理班级与组织教学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工作经验总结的重要性,以实现在科学、合理管理班级的同时,进一步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学生成绩的提高。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推广,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班主任,笔者总结了以下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
一、强化常规训练,带动课堂教学工作
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必须认识到较强常规训练的重要性,以保障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根据学校及教研组制订的教学计划以及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制订的工作安排,班主任应将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常规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对于自身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而言,班主任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实际需求,制订相应的常规训练远、近期目标,使得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教学工作,保证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另外,在小学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中,班主任必须注重对每一名学生的深入了解,这是强化常规训练的基础,也是合理制订与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的重要步骤。
二、注重班级文化的创建,形成向心力
在小学的班级文化创建中,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的意义和作用,坚持体现自主与合作的基本理念,以达到“事事讲管理、人人为管理、处处有管理”的实际效果。例如,结合学校的实际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适时开展评标兵、树榜样等活动,全面提升班级内部学生参与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并且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氛围。另外,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不断进步,在小学班级管理及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可以尝试创建“阅读长廊”、“星光大道”、“心语信箱”等,这是新时期小学班级文化创建的重要途径,使得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在生活及学习中面临的难题,以便其及时地进行解答,并且调整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方法,促进教学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大幅度提升。
三、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深入挖掘闪光点
加强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使得每一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是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由于小学生处于年幼好奇的阶段,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向往与憧憬,敢于大胆去追求与尝试,所以,根据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注重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有效地利用节假日、班队活动等机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敢于创造,并且乐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入挖掘学生潜能的关键环节。
四、完善管理机制,增强班级内部的凝聚力
1.通过学生民主选举的方式,成立工作分工明确及责任到人的班委会,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压力,而且有效地增强了班级内部的凝聚力。另外,在班级管理机制的制订与实施中,必须树立“团结友爱、创新奋进”的集体精神,使得班级内部的全体成员均自觉做到热爱集体、维护集体利益。
2.加强小学班级的日常安全教育工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切实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班主任应将一部分权力放到班委会,在实现安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班委会成员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与协调能力,促使他们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高度的热情和责任心,这对于增强内部凝聚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3.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机制的完善过程中,应注重竞争观念的树立,尤其是要关注后进生转化工作。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正处于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社会中,为了加强学生对于今后成长与发展的适应能力,班主任必须认真履行相关教学改革要求,协助学生树立忧患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在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积极帮助后进生共同进步,以形成具备较强凝聚力的班集体。
五、注重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调管理
在新时期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自身能力与精力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必须注重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协调管理。例如: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利用每学期召开家长会的机会,联合相关社会组织,共同探讨新时期班级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寻求加强学生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新策略,引导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种做法符合新时期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实现了管理工作的全方位与立体化。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及任务的艰巨性,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与积累,使学生逐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
参考文献:
[1]韩惠.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青少年工作论坛,2006.
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对教师建立基本信任的要求之一,教师只有使自身素质与自身能力不断地进行提升和进步,以高标准规范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才能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但是,当今社会有许多教师因为一己之私,在对待学生上产生了明显差异,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过度溺爱,对于学困生不够重视,任其发展。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的愤愤不平,极不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及班集体的和谐构建。而这种现象更会使学生对教师的崇高形象产生怀疑,这对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进行相当不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上最可怕的瞧不起就是学生对于教师的瞧不起。”由此可见,教师自身树立正面形象对于班级管理以及发挥榜样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教师除了采取平等、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还要采取宽严结合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在严厉的管理制度之中感受到一丝温情,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班级以及来自老师的温暖。
三鑫学校根据激励理论,采取多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从目标激励、制度激励等方面对班主任管理进行重新设计,激发教师当班主任的欲望,变“要”为“我要干”。⑴目标激励。通过确定合格班级、优秀班级、示范班级的不同奋斗目标,激励班主任不断进取,争当先进。⑵制度激励。建立、实施“班主任职级评定制”,根据班主任履行职责的情况,采取自主申报、民主评定的办法,分别授予他们“合格班主任”、“优秀班主任”、“示范班主任”、“星级班主任”等荣誉称号,并享受相应的物质待遇。班主任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定学科优秀教师等级的时候,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学校每月发给班主任津贴500元。为了表彰优秀班主任,学校还设立了班主任考核奖,按照评定的等级分别给予每月800元、700元、600元、500元等不同等级的奖励。
二、制定标准,明确职责:引导教师竞聘
为了有效地引导教师竞聘,在选择班主任方面,三鑫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对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人格魅力、创新能力、人际关系作出具体的规定,并明确了班主任的职责。
三、规范程序,严格考评:组织教师竞聘
为了严肃认真地推行班主任竞聘上岗制度,三鑫学校专门成立了班主任竞聘上岗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党政领导与外聘专家组成,工作小组下设竞岗演说与答辩组、民意测评组、组织考察组。领导小组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规范面试、民主测评和组织考察等程序,选拔教师代表参与工作小组的工作。
具体的程序是:⑴公示岗位。⑵自主报名。⑶竞聘上岗领导小组会议审查参加竞聘的教师的资格,确定候选人。⑷候选人竞岗5分钟演说与答辩。⑸评委会评分以及民意测评。由学校领导、教育专家、学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的评委会根据“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当场评分、亮分;所有参与旁听的教职工都参与民意测评。⑹组织考察(每个岗位按1∶2的比例考察)。主要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候选人的职业道德、管理能力以及人际沟通智慧等基本情况。⑺竞聘上岗领导小组综合考虑评委会评分、民意测评以及组织考察的情况,研究决定拟任命名单,并公示。⑻任命前谈话。由校长亲自谈话,明确班主任的任期目标及职责。⑼宣布班主任任命名单。其中,第四、五个环节要求所有教职工参加,候选人演说与答辩的内容至少包含竞聘岗位及工作目标、竞聘缘由(含个人工作经历和业绩)、工作设想等内容。
四、权力下放,自主组阁:形成班级管理团队
班级管理是一个系统,尽管班主任是构成这个系统的关键要素,但要发挥1+1>2的效应,班主任还必须与学科教师、生活教师团结协作。
班主任竞聘上岗的核心内涵在于赋予班主任自主组阁的权力,让他们能够自主挑选合作伙伴,形成班级管理团队。因此,三鑫学校在初步确定了班主任人选后,即开展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工作。基本程序与班主任竞聘相同,其中,学科教师竞聘演说时应明确表明愿意和哪个班主任合作,班主任参与测评、自主组阁,然后参加学校领导小组、考评小组的协调会议,对竞聘上岗过程出现的问题与领导小组、考评小组进行磋商,作出微调。对于双向选择落聘的教师,学校实行转岗制,让他们到教辅岗位工作或者待业、自主择业。
五、全程培训,全面评价:提高班主任管理素质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做好班主任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班主任培训机制,是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培训方面,三鑫学校的主要做法有:⑴上岗培训、在职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三鑫学校建立班主任定期学习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聘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班主任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学习教育学和现代管理学,研究当代学生发展变化的规律。⑵采取“科研培师”的方法,逐步推行班主任课题研究制度。班级管理团队集体研究班级存在的问题,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探索规律,撰写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或科研文章,使班主任逐渐由“经验型”班主任转变为“科研型”班主任。
要想钓到鱼,首先要知道鱼儿想吃什么。
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是否有效,首先体现在培训活动是否针对和满足培训需求,因此,做好培训需求分析是班主任有效培训的前提。
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项目开发人员和培训教师,通过收集和分析有关信息,确定培训对象在知识、技能、能力、态度方面的现有水平与应有水平的差距,寻找产生差距的原因,并进一步从这些原因中确定通过培训来解决的问题,从而为设定培训目标、开发培训课程、选择培训方法、开展有效评估提供基本依据。
培训需求的调研与分析,要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即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和趋势;要考虑学员所在单位的需要,即学校发展的目标和存在的问题是否需要通过培训来解决;要考虑班主任岗位的需要,即班主任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及完成这些任务、要求存在的问题;要考虑学员个人的需要,即学员本人的兴趣、意识或意志作用下产生的对培训的要求与愿望。为此,要对德育(教育)行政领导、研究专家、校长、学员、学生家长等进行调研,从而获得班主任培训项目的培训需求。通过对这些需求的综合分析,分析哪些是当前班主任培训最重要、最可能解决的问题,最终形成有效培训需求分析结果,进而确定有针对性的培训主题,为有效培训目标和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
二、科学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是中小学班主任有效培训的首要环节
根据培训需求预测学员在培训结束后有哪些收获,包括新知识、新技能的增长,态度的改变,难点问题的解决;培训活动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员的需求,是否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依赖于有效培训目标的确定。如果没有有效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专家团队、培训方式方法、培训管理等方面容易产生盲目性或随意性,那样整个培训就会失去方向。应该指出的是,不同层级、不同学段、不同阶段、不同时长的班主任培训,其培训目标是不同的,如新任班主任培训、骨干班主任培训、优秀班主任培训的目标不同,小学、初中、高中骨干班主任的培训目标不同,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的目标也不同。确定培训目标时,有总目标,也有具体目标。
例如,针对目前初中班主任队伍的实际和国家、社会的需要,初中骨干班主任短期培训的总目标是:通过主题式研修,帮助初中骨干班主任提高师德修养,树立先进的德育理念,深入理解针对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班主任工作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初中班级管理和德育的各项技能,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掌握班主任工作研究方法。
具体目标可以为:理解师德内涵,提高师德修养,树立职业理想;更新班主任工作理念,能够有意识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班主任工作;理解当代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特点,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方法;掌握班主任工作计划、班集体与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家校沟通与合作、班级工作总结与评价等方法,提高班级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学会合理利用学生、家长、社区、网络资源,为实施德育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总结班主任工作经验,掌握班主任工作研究方法,能够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进行符合要求的研究设计。
以上目标是初中骨干班主任短期培训的“通用”目标,由于培训需求和时长不同,每个具体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确定,都应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培训目标回答的是“为什么培训”。在确定为什么培训后,就要确定“培训什么”了。培训课程可以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三个维度来构建。“专业理念与师德”可以有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理念等模块,可以设班主任的职业理想与专业化,新课程背景下的班主任角色、多元化的学生观、自主化、民主化、人性化的班级管理理念等主题。“专业知识”可以有学生发展知识、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等模块,可以设当代学生(如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品德教育心理、班级管理心理、学生心理保健等专题。“专业能力”包括思想品德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班级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经验总结与研究等模块,开设的专题就更多了。
由于中小学班主任一般为短期集中培训,培训时间短,在确定培训课程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便会蜻蜓点水。为此,每个班主任培训项目都要确定培训主题或培训重点,围绕培训专题或重点选择培训课程,做到集中力量、重点击破,通过一次短期培训集中解决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或两个核心问题。
三、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是中小学班主任有效培训的关键
同样的培训课程,不同的人授课的效果大相径庭。
首先,承担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任务的单位要实行首席专家制度,首席专家负责设计培训方案、备课、督导培训教学、组织生成性资源开发等工作。
其次,应根据培训课程和需求聘请培训专家,并合理搭配德育(教育)行政领导、理论专家与一线教研专家和学员教师。根据学员的需求,聘请的专家既要有区域外的专家,也要有区域内的专家;既要有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专家,也要有中小学一线的班主任专家;既要有重点名校的优秀班主任,也要有农村学校的优秀班主任;既要有公办学校的名优班主任,也要有民办学校的名优班主任,确保专家的代表性和适应性,要使来自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学员均能在培训中有所借鉴和收获。
班主任培训的专家团队,应由以下人员组成:
⑴德育(教育)行政领导。他们可以拓宽学员的专业视野,从形势、走向等方面帮助学员从高处审视自己的工作,拓宽工作思路;又可以进行政策解读,使学员更好地了解相关政策出台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
⑵理论专家。他们可以从理论层面上帮助学员梳理、分析班主任专业化知识,又可以引领、提升学员的专业思想,使学员的工作实践能找到理论支撑。
⑶一线教研专家。一种是专职教研员,他们主要帮助学员在实践层面上分析、教授一些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技巧,他们是高校专家和一线班主任教师之间的桥梁;另一种是一线优秀的班主任教师,他们可以以自身成长的经验与学员进行分享,将自己成长的心路剖析给大家,还可以将自己对班主任工作的理解、思考和学员进行探讨,虽然不一定能说出多少理论,但他们对班主任工作必须有理性思考、有理念。他们极具亲和力,能让学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帮助。
⑷学员本身。这是宝贵的学习教育资源,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培训资源。他们彼此的交流研讨,可以感受和解决学员们一致关心的问题。
再次,在培训正式实施前,培训单位应组织授课教师开展集体备课,解读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活动形式、作业设计等进行认真研究,确保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能实现培训预期目标。如若实际情况不允许备课,应通过邮件、电话等形式,帮助各授课教师达到以上目的。
最后,培训单位要对培训专家进行有效的管理。最有效的管理是对专家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以此了解专家教学效果及学员的满意度,为下一个培训班的专家团队组建提供依据。
四、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是班主任有效培训的根本保证
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要以学员为中心,以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为载体,创设参与式教学情境,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引领学员研讨真实的班主任工作问题,在参与、合作和专家指导下主动建构,总结、反思自身经验,发展实践智慧,提升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题组成员的调研,我们发现班主任期望的培训形式以实用为主,具体是:讲座、案例分析、与专家互动、观摩后点评、研讨交流、德育基地参观考察、优秀班主任工作现场观摩等。过去的班主任培训往往以讲座为主,这样的培训方式必须改革。要灵活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境式、讨论式、任务驱动、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学员的参与度,增强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⑴专题讲座。专科理论课程或相关政策法规的宣讲,可以采用专题讲座,但所占比例不能太高,一般不能超过40%。
⑵案例分析。由于理论或政策法规比较抽象,不同学员理解效果不一样,为提升培训质量,要运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化抽象为具体,为复杂为简单,提升培训效果。
⑶与专家互动。不同层级、不同学段、不同的个体,学习的风格、感悟的能力都不同,个人成长的背景、积累的经验不同,可以采用与专家互动的形式,为学员解惑、学员反思提供帮助和指导。
⑷现场观摩及点评。从理念观念到教育行为,需要教育实践作为媒介。为此,现场观摩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可以在中小学现场进行,也可以在培训现场设置模拟现场。观摩课可以是外请的优秀班主任执教,也可以是培训学员中的优秀班主任来执教。同样,点评专家可以是外请的理论或实践专家,也可以是培训学员自己。由于班主任培训大多在寒暑假实施,学生不好集中,由此也可以用录像资料代替实际上课。
⑸研讨交流。先分组研讨交流,让每一位学员都有机会发言,由召集人或记录者记录汇总大家的发言。研讨结束后,再全体集中,进行大组交流,以解决点面(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⑹经验分享。名优班主任或学员可以就自身班主任工作中的经历和经验,开设微型报告或进行现场展示,学员从中可以分享经验、得到启发。
五、加强培训管理,是中小学班主任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
管理出实效。没有严格而高质量的管理,培训的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
要将培训适当“前移”。学员带着什么目的来,就决定了他们带着什么回去。在培训前,培训单位可以要求学员就班主任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在本单位或所在学区展开调研,每人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一份德育工作小论文,在集中研修中安排时间组织交流与展示;要求学员思考自己参加本次培训的目的是什么,本次培训的目标与自己的需求的关系,预测本次培训满足自身需要的程度,并对培训单位提出意见和建议。
要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培训单位要对教学管理、考勤管理、作业与考核管理、组织纪律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并保证学员知情。要编制研修手册,内容包括学员必须知晓和执行的各项要求,例如:培训目标、课程安排表、主讲专家与讲义提纲、学习资源和文献索引推荐、结业考核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安全工作预案、安全须知等。首席专家和负责人要深入课堂听课,对每位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问卷测评。要指导建立班委会,鼓励学员自主管理,班委会协助班主任做好管理工作,并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要严格考勤管理和考核,实行培训签到制度。
要加强培训反馈。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要从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反思,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员的培训收获与感受、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等,以便在后续的培训中改进或调整培训安排。中小学班主任培训通常采用的培训反馈方式是满意度测评,如下表:
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满意度测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