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3 07:33: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研究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基于某省教育学研究生学习倦怠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3.研究生专业观的调查研究——教育学研究生的个案分析
4.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江苏6所高校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证研究
5.论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策略——基于价值学视角的审视
6.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以河北师范大学为个案
7.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
8.学科危机与学科突围——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构论略
9.教育学研究生阶段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研究——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例
10.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11.关于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12.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招生与培养研究
13.近十年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综述
14.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15.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
16.高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背景
17.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群体特征研究
18.我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回顾与展望
19.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20.职业教育学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协同理论的讨论
21.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22.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基于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
23.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音乐教学论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4.我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方略
25.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
26.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其培养
27.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与反思——以陕西地区为研究对象
28.在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以H大学为例
29.职业技术教育学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利弊及策略研究——以江西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为例
30.中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回眸:1978~2008
31.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构的合用性、合法性与合理性
32.护理教育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33.中美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案例分析
34.中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回顾
35.成人教育学研究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36.从就业视角谈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37.对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再解读
38.高等教育学研究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SWOT分析
39.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困境与出路
40.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几点认识(下)——试论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
41.国内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
42.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43.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
44.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设想
45.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经验与启示——以高等教育学专业为例
46.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与建议
47.“动态培养”: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新模式探析
48.关于创建研究生教育学的思考
49.影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50.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践探索
51.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几点认识(上)——试论研究生教育学研究对象、方法和学科体系
52.愿景与可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之思
53.当前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三大困境
54.对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55.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56.中美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厦门大学与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
57.就业导向下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的理性思考
58.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59.制约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市场因素分析
60.基于“发现教法”的研究生学术论坛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以湖北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为例
61.中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文献综述
62.我国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调查研究
63.当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角色定位
64.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取向及原因分析
65.对构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联盟的思考
66.略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67.办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68.成人教育学研究生远程教育培养模式论析
69.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取向现状及原因分析
70.地方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想
71.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72.思考与展望——浅谈音乐教育学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73.我国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研究综述——以中国期刊网录入论文为例
74.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5.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76.关于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走向的思考
77.当代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文化集注
78.在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H师范学院为例
79.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综述
80.案例教学法在“研究生教育学”教学中的运用
81.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创新
82.关于建构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83.基于学术劳动力市场对培养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思考
84.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基于高等教育学专业两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的行动研究
85.斯坦福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特点及其启示
86.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
87.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
88.生活即研究:我读教育学研究生期间的感悟
89.科学方法论与《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探究
90.美国教育学研究生院50强
91.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发展问题研究
92.我国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应然构建
93.成长的轨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5年来研究生学位论文分析
94.困厄与出路: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化
95.开拓、创新、求真,科学构建研究生教育学学科体系
96.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选拔问题研究——基于中国15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的分析
97.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及其实现路径
98.动态学习模式构建: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创新基石
99.试析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100.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现状研究
101.我国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10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法律意识现状及培养对策
103.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
104.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
105.教育学领域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特征、挑战和对策
106.影响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合理抽象的因素分析
107.我国比较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调查:理想与现实
108.发挥同辈群体优势 提升研究生创新水平——基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调查
109.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110.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实践性学习摭论
111.省属综合性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对策
112.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目的的价值冲突分析
113.教育学原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以教育部部署六所全国重点师范院校为例
114.论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养成
115.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第六届全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工作交流研讨会综述
116.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117.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新生学习适应障碍及应对
118.职业技术教育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研究——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
119.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借鉴——兼论职技高师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
120.西部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问题探讨
121.从开题答辩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122.高等教育学专业核心知识研究领域的构建——以研究生必读书目为例
123.暨南国际大学成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及其启示
124.师范院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SWOT分析
125.全日制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研究——以某师范大学为例
126.全国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学术影响力——基于2010年度核心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015-02
一 美国研究生导师制度概况
1.导师遴选
西方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在遴选上相对宽松,是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并重的导师遴选制。具体而言,研究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因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导师所承担的责任的不同也表现各异。通常的要求是,研究生导师除了通过包括研究和学习经历、研究生课堂教学、学术指导、学术成果、学术职务的担任等必要的资格审查之外,还需要具备指导研究生学习、研究的能力。是否具有指导和管理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是美国的大学在选聘研究生导师所重点关注的。
2.研究生指导委员会
在研究生指导方面,美国采用的是学术互补的导师组负责制——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形式,将导师制与集体相结合。由研究生指导委员会成员和主要的导师共同参与制定研究生的学习计划、课程教学以及论文指导与审核评定等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对研究生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3.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定
第一,课程考核制度。美国的研究生在录取后要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课程考试采用笔试、口试或以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也很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通过课程考核来实行严格的研究生淘汰制度,研究生入学率高,淘汰率也十分高。
第二,学位论文的要求。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学位论文的质量一方面可以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成效,考查学生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来对导师的论文指导质量加以检验。在美国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论文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位。美国研究生导师十分重视研究生论文答辩,他们往往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来要求学生严肃对待学术研究。
二 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制度概况
1.导师遴选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导师遴选大体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学位授予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的;另一种是由学位授予单位自行组织或由省级学位委员会审批。
2.导师负责制
中国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强调建立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实行个人指导即导师与由5~7人组成的教研室集体指导相结合。目前中国的现实却是基于各校不同的基层教学组织结构,研究生在校期间的一切科研活动基本还是由导师一人决定。
3.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定
第一,课程考核和中期考核制度。与美国相比中国研究生淘汰率很低。研究生的培养重视入学考试而轻视对后续的课程学习过程的多样性的考查,研究生在校期间除了对所学的课程进行考核外,很少有其他方面的考查,其中课程的考核主要以开卷、闭卷考试或是以课程论文的方式展开。学生只要能在指定时间内学完必修课程,获得学分并在最后一年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即可授予研究生学位。与美国不同的是,在我国很少有学生会因论文答辩不合格而拿不到毕业证。
第二,学位论文的要求。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之处在于坚持对硕士研究生在科研上的要求。因此对于硕士研究生而言在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的前提下还要进行科研,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此外也要进行必要的论文审核、答辩、修改等程序,在研究生参加论文答辩之前要先获得答辩的资格,一般以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作为标准。
三 启示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现提出以下几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1.优化遴选办法
打破传统的以职称为标准的遴选方法,注重导师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学习经历等各项指标,针对本校研究生状况一级学科建设水平适当做出权重,全面考核、综合判定,以选出优质的导师,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2.实行导师组负责制
借鉴学习美国的研究生导师制度,实习导师组负责制,共同检查学生的研究进展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充分发挥集体优势。
3.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制度和导师激励制度
对于新任导师不仅要进行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理论知识上的培训,还要关注对导师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上的培训。发挥校内优质导师队伍的作用,对新任导师进行经验传授、教学帮扶和学术带动等。
4.细化考核制度,建立研究生淘汰制
细化考核制度,建立规范的研究生淘汰制度对于缓解我国研究生目前存在的问题具有可行性。
5.转换和提升教学理念,重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性的教学是一种教学趋势,这种创新性不能只狭隘的在学位论文中得以彰显,还要在课程教学中,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展开,转变教学理念,以创新型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6.加强导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指导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集中表现,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实体性表现形式。保障学位论文的质量不仅是研究生个人的学业任务,同时也是论文指导导师的责任。
通过以上对中美两国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指导与学位论文的审核等几个方面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通过不断地借鉴、吸收与融合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先进经验,以前车之鉴,成就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完善,不仅可以少走弯路而且也可以发现不足及时修正与创新,建立起独具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切实利用生物学教学这一平台,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敕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生活。据中科院测算,目前因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的15%,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7.4万多平方公里,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协,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00多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全国近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据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酸雨发生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七大水系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黄河支流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为重度污染。这些令人忧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环境问题不仅仅是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面临生态危机,人们不得不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做深刻的反省。深究其原因,是人们生态知识的匮乏,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他们必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生物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是以传授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理解程度、应用能力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生态学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评价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受到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近,与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重视知识的应用,不仅使知识传授收到最佳效果,也是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法。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美誉。地方政府结合县情,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家园”的发展战略。以茶叶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养猪和沼气应用,构建“猪-沼-茶(林)”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很多学生家里都有茶园,虽然他们对有机茶的生产不甚了解,但他们都知道有机茶的生产不用农药,不用化肥,市场售价比普通茶叶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当学生能用生态学眼光去看待政府的一些决策、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时,那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便已达成。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教师在提问中要以共同探讨问题的方式,不要凌驾于学生之上,好像自己无所不知,也不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在拿问题考他,检查他。要以帮助他、提醒他、引导他的方式去促进他们思考问题,学生回答不上来很正常,可以叫他继续思考,学生回答不全面也很正常,以中肯的态度去补充、纠正他们的回答。将课堂提问,变成一种互动、一种交流。教师要引导促进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思考、分析、推理问题,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将老师的提问作为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不要作为考核学生的方法,以免产生学生怕老师来问他,因而躲避老师的情况。通过在生化实验教学中采用这种提问的模式,老师的最大感受就是师生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我们觉得要得到学生的尊敬,最基本的就是在教学中尊敬每个学生,哪怕是最不听话的学生。因为他不听话可能有它的理由,也许就是你讲得不好或分析的不透彻,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尽力。任何改革都意味着尝试,意味着打破传统,需要教师的耐心、爱心和一如既往的坚持,逐渐地你会发现这种付出有了收获,这种尝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愿意改变,逐渐喜欢思考,喜欢探讨,喜欢推理和分析了,以及改变了他们的习惯。教师的真正快乐也在于看到自己的学生通过努力而进步了。通过运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乐意做实验,大大改变了原来部分学生没有做完实验就准备溜走的现象。学生乐意和老师讨论实验过程中的任何问题了,改变了以前从来没有思考实验环节的习惯。学生在实验现象不明显或结果不理想时更愿意分析推理问题的根源,更愿意再试一次。
重视结果分析,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很简单,甚至无话可说。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仅仅是简单地完成任务,没有思考,没有将实验结果与所学理论联系起来,没有考虑实验结果为何不和理论有出入,没有考虑可能存在影响实验结果的多种因素,更没有考虑这个实验延伸了,在实际中还可以有哪些应用。很多学生为了应付分析就简单地找借口,如没有操作好,实验条件限制,没有重复等等一些完全站不住脚的所谓“理由”来搪塞实验分析。不知道本次实验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以及原因。对此,我们强调重点在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分析的合理性、全面性、逻辑性来评定本次实验的成绩等级,这样做就促使学生全面、合理地分析实验结果。甚至我们强调,结果的正确与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无论结果的正确与否,关键要分析的合理,也就是错也要有错的原因,只要分析得当,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实验成绩。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合理、充分地思考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实验教会学生反过来思考实验原理,试图通过实验去解释理论,去试图扩展理论,看看理论在试验中还需要哪些补充,或者条件的限定,通过这样举一反三让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更加理解实验步骤设计、先后顺序的原因,更加理解实验操作的要点和关键;还要尝试改进实验,试看实验在现实中有哪些实用价值,有哪些可以改为创新性实验,一旦学生有这种想法就要鼓励他们去试探。学生考虑较为成熟时,就鼓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步骤,教师指导、修改后,鼓励他们将其作为创新性实验在开放实验室去完成。刚开始时,可能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但逐渐地发现一些思维较为活跃,肯动手的学生,先鼓励他们去做。然后,一些学生的思维逐渐地开始活跃起来,一些学生的分析方法开始全面了,思维开始多元化了,动手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开始加强了,思考的理论根据更加充分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希望将这种方法推广应用到其它课程中去,以不断保持学生这种良好的苗头。
及时总结实验,扬长避短共进步
在我们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加进了实验总结的环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自己认识的改变,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普遍存在的分析或推理上的问题,在批改实验报告中遇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与学生交流中得到一些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新的想法等一些素材都成为本次实验总结的内容。提醒学生更正分析和操作中的错误,共同分享其他同学好的想法、分析方法和创新思维。当然这些也要作为教师以后备课的内容补充进教案。经过学生的实践、教师的提问,乃至于追问,学生的回答,最后的总结,可以将实验的目标提升。一个好的实验应该是没有结尾的,要留给学生更加广泛的思考余地。
精选实验项目,扩展实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