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会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26 05:49: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财政会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政会计论文

篇1

(一)会计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作及结果。

财政总预算会计局限于当期的支出,不能适应多样化的核算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投资形式从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向多样化方向发展,除了无偿拨款外还有政府参股等多种形式,而现有财政总预算会计并没有与时俱进,仅仅停留在政府直接拨款的核算环节。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深入,国库资金将逐步实行资本化运营,发生有价证券的买卖行为,政府的一部分资产将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对此,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无法真实反映政府资产的状况。

(二)收付实现制总预算会计基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总预算会计是对本期已发生的实际收支情况的记录。在收付实现制下,总预算会计对本期已发生,但尚未支付现金的支出,或在以后年度应偿还的债务本金或利息,会计上得不到反映,从而导致不能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真实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另一个重要弊端则是造成了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在会计期间上的非配比性,不利于评价收支结余的真实情况。收支平衡是财政的重要目标,然而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和收入并不能真实地反映预算结余情况,从而影响预算信息的真实性。

(三)缺少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和企业会计不一样,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的格式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当前我国政府预算报告只是一种反映政府收支预算决算的单一模式,没有对政府债务、债权及资产的情况的反映,不利于公众对政府财务情况的了解和掌握,不利于政务的公开化。对于财政内部管理来说,由于缺少对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完整会计信息,难以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使财政政策的选择和预算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对于财政外部管理来说,预算会计信息传布形式过于简单,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强,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政府建立威信,也不利于立法机关和公众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思路

改革我国的总预算会计制度既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努力向国际惯例靠近,又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人员技术条件等相适应。

(一)扩大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对象。

财政总预算是为国家政府部门服务的,管理国家日常事务及会计核算,其受托责任不仅仅是对各级政府部门实体投资的反映及当期预算执行情况的展示,更是对整个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的反映。因此,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的对象不能局限于当期的预算收支,应从更广的范围来研究会计对象,使其更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整个预算资金运动连续的过程及累积的结果。具体应包括国有资产(包括产权和收益权)管理的责任、对内、对外债权债务管理的责任;预算外资金收支并账核算等。

(二)逐步开展财政总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

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处于发展转型期,没有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实际情况,可允许财政补助收入的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最后全部实行。当然,权责发生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行政事业的核算,所以应该对预算事项有选择、有目的地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和计量,即适当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例如对财政税收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国有资产收益收入等仍然坚持收付实现制,而对那些需要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才能进行核算的收入和支出采用权责发生制,如地方财政购入的有价证券所取得的利息收入等。

篇2

二、预算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信息透明度不高。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核算简单,财务报表内容较少,也不能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信息的报告。比如:政府资金的收支活动和政府采购的新业务等。政府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使很多财政的资金流向发生了变化,用于事业单位购买资产、发放工资的财政资金不再由财政通过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而是由财政部门通过统一账户直接拨付。行政事业单位的新业务状况也不能充分地反映出来。比如:采购业务已经完成,可款项还没有付清,这就使单位在年末很容易形成资金结余,就不能准确地反映政府事业单位的业务进展情况。收入实现制来核算,财政支出中只是反映当期实际的还本付息数,不能反映当期的利息支出和当期的负担数量金额,不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无法全面、准确、真实的反映政府财务情况。

2、收付实现制度不合理。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某些事项不能在当期确认,使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可比性。一是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负债状况,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在我国现行预决算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表以现收现付制为编制基础,其负债只反映当期本金数,无法反映应由本期负担、以后年度偿付的利息数,负债也不能充分披露,政府性债务存在低估甚至“隐藏”的可能。还可能有债务转嫁现象,预算虚假平衡,出现挤占、挪用社保资金等不良后果。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财务报告上只反映实际现金支出的部分,没有反映出现金支付的债务情况,导致政府可支配的可用财力加大,使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产生错误导向,不利于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二是不能如实反映单位的资产状况。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且在使用期内保持原值不变。只有在进行固定资产清理时,才能反映在账面上。流动资产比如有价证券及银行利息,政府支付的社保金等在账面上体现不出来,其价值也不能体现,所以单位固定资产的现状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给决策者提供的信息不实。三是收付实现制不利于绩效考核。收付实现制度在各会计期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成本和应承担的责任不能准确地反映出来。不同部门会计指标相互可比性较差,造成政府部门业绩不明。又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和费用之间不对应,绩效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不能充分反映出来,造成成本和费用的会计核算不准确,所以国库集中收付必须以单位“零账户”和配合为前提。

三、对预算会计制度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

1、建立新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为更有效地实行分类管理预算会计体系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共同构成。

2、建立统一的预算会计制度。在现行会计制度下,一是模糊的账目,一是更加详细的信息需求。目前需要制定适用于国家机关、党派和人民团体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适用于事业单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为有利于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制订有关《国库会计制度收入征解会计制度》等。

3、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事业单位有很多事项要讲求效益和效率。根据我国政府所处的会计环境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的特点,要建立与国际相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我国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政府公共开支界限不明朗,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能准确确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有利于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篇3

(一)粉饰业绩,逃避监管的动机

我国公司存在着严重的“微利现象”和“10%现象”。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政府对企业的上市、配股、交易及退出等市场行为都通过一系列会计指标进行管制。如我国政府有关部门规定上市公司连续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必须达到10%,其中每年最低不得低于6%才有配股资格(受政策保护行业可适当放宽);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公司的股票就要被非凡处理;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要被暂停交易等。上市公司为了达到“内部控制人”的利益如圈钱配股、免于非凡处理或摘牌等目的,往往会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和市场管制部门进行博弈,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在博弈中出奇制胜的一大法宝。因此,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动机主要是为了操纵利润,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满足政府对配股或上市管制的最低要求,净资产收益率低于且越接近10%,每股收益低于且越接近零,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增加当期利润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应对市场管制规则,实现“内部控制人”利益最大化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最主要的动机。

(二)隐性的分红动机

隐性的分红动机。一般来说,经营者的工资和奖金总额受会计利润水平的影响,为了提高个人收入水平,经营者有选择能增加会计利润的会计政策的动机。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经理市场,大部分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很大程度上还是政府官员或准政府官员,他们要享受职务消费、要有政治前途,就必须完成委托者托付的经营管理目标如保配股、扭亏摘帽等,这些目标对经营者来说无异于政治目标,且这些考核指标、追求目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行为的短期化,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因此,在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理想、监督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经营者努力工作的政绩远不如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来得“立竿见影”,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经营者可能就会选择增加或虚增利润的会计政策。

(三)外部融资和商业信用的需要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一般不愿意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然而,资金又是市场竞争取胜的四要素(产品质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之一。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缺局面。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给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妆扮一番。

(四)为推卸责任而进行报表的粉饰

表现为摘要:(1)更换高级管理人员时进行的离任审计,一般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新任总经理就任当年,为明确责任或推卸责任,往往大刀阔斧头地对陈年老账进行清理;(2)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时,如《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实施,可能诱发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提前消化潜亏,并将责任归咎于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3)发生自然灾难,或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时,企业也很可能粉饰会计报表。

(五)大股东抽血,掏空上市公司资产

因为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期,管理层、上市公司、投资者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大股东完全可以通过控制上市公司董事会等管理层,以此做出有利于大股东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表现为摘要:(1)大股东通过资金拆借,关联方占款等形式,占用上市公司的血液——现金流,形成大量的应收项目,而后通过计提坏账预备来一笔勾销;(2)大股东通过资产重组等手段,以不良资产置换出上市公司优质资产,之后上市公司通过计提大量固定资产减值预备来掩盖该交易;(3)通过担保、资产抵押、资本市场操作,来转移资金,报表上则体现为短期投资跌价预备等资产减值预备。

二、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手法

(一)貌似合理,暗藏玄机的会计政策变更

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看,会计政策的滥用比会计估计的滥用更难识别,确定会计政策变更是否被“滥用”的标准也更困难。例如,处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上市公司存货的计价可能由原来的先进先出变更为后进先出法来规避通货膨胀带来成本上升的风险;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二)非公允计提,调节利润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及其相关规定,上市公司年报除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三个基本报表外,还必须附加有资产减值预备明细表,具体指明八项计提的数额。会计准则之所以一再修改,由原来四项计提扩展到八项计提,本意在于体现谨慎性原则,纠正以往普遍存在的或有损失估计不足导致利润水分过大的倾向性新问题,这对于夯实上市公司业绩,显然有一定的制约功能。但是,计提坏账预备等资产减值预备,主要依据是主观的判定,而这种主观判定不仅存在是否失误,还存在是否公允的新问题,而八项计提也因此成为了“上市公司内部调账的最好手段。”

(三)滥用估计,放弃债权

放弃债权的情况主要可能出现在上市公司管理层非正常性新旧交替(并非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引起的管理层交替)或管理层为大股东控制的时期。

(四)该提未提,计提不足,虚增利润

因为会计估计本身的主观性,上市公司是否足额计提各项预备本来就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而会计准则从要求四项计提到八项计提,本身就是希望挤干上市公司利润水分。然而该提未提,计提不足,虚增利润,递延风险的例子,仍然是屡见不鲜,笔者就不再一一赘述。

三、报表粉饰的识别

既然企业有充分的空间来操纵利润,因此,对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如何进行识别呢?我们认为,投资者探究上市公司探究价值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财务指标;对于利润,不仅要看利润表的数据,而且要看利润的计算过程;不仅要看利润的数量,而且要看利润的质量。

(一)分析收入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从损益表中的一些数据,检验企业获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如以主业利润除以主业收入,可得出企业的主业利润率,凡较高的,说明企业的主业有较高创利能力,能抵御经济波动和市场风险,企业的成本费用低,盈利水平高,经营有方。

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年报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非经常性损益包括了关联方交易,资产的处置或置换、债务重组损益、资产盘盈或盘亏、资产的减值预备和补贴收入等,对于非经常性损益严重影响利润的上市公司报表,报表使用者可以通过报表披露的“非经常性损益组成部分明细表”结合“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中的“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财务费用,递延税款等项目加计数”测算出上市公司报表利润的非经常性损益,从而看出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的影响数。

(二)分析财务指标

如取流动资产数除流动负债数得出流动比率,从流动资产减去存货后除以流动负债得出速动比率,可以分析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

(三)强化对企业会计信息时间序列的应用探究

利润操纵是利用了会计应计制的特征,但在较长时间内,有些利润操纵手段将失去效用,如推迟确认费用必然引起下期费用升高;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就会引起下期收入和利润降低。因此扩大信息观察的时间范围就能缩小利润操纵的应用空间。上市公司若是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进行报表粉饰,其表现在时间序列的痕迹更是明显。

(四)计算调整后的每股净资产

调整后每股净资产=年度末股东权益-不良资产年度末普通股总数其中不良资产为摘要: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及待处理财产损失。这种计算意味着截止报告期末,对可能存在的潜在损失全部视为损失,从股东权益中扣除以求得基本反映公司实际状况的净资产额,以判定公司经营业绩的虚实和差异。

(五)结合运用现金流量表进行分析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动态情况,反映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全貌。通过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原因;能够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股利的能力;能够分析企业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也能够分析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一个健康的正在成长的公司来说,比较合理的现金流量结构应该是摘要: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正数,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负数,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为正负相间的。因为非付现成本(折旧、待摊费用、无形资产摊销等)的存在,每个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应大于净利润。通过对上市公司的报表探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希奇现象,某些公司利润逐年大幅度波动。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却年年为负,我们相信,其中大部分公司利润的变动是由于关联方交易、资产重组、资产减值预备的变动等引起的,而非真正的主营业务收入增加而带来公司业绩的成长。

篇4

2.会计政策变更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可靠性产生间接性影响会计政策变更对财务信息的客观性产生直接性影响,而财务报表的编制必须要以某种会计政策下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为基础,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受到财务信息的客观性的直接影响。因此,会计政策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可靠性产生间接性的影响,对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拥有一定的会计政策变更自由,对利润进行一定的操控,造成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在利益相关方开展报表分析的过程中,其可靠性不仅要依赖于分析者的水平,而且要依赖于数据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倘若数据信息缺乏真实性,则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报表分析就没有足够的可信度,使得利益相关方以其为基础做出的决策存在偏差。继而引发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的破灭。假如此问题广泛存在于企业当中,财务报表和报表分析都将无价值可谈。那么,企业的运营环境和社会的经济秩序都将失去稳定。

二、基于会计政策变的财务报表分析策略

1.明晰主次关系,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数据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当明晰主次关系,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数据给予足够的关注。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的内部机构数量越来越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在开展财务报表分析时几乎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全面。当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后,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要锁定重点篇幅,把关注的重点聚焦于财务报表的合计项目以及关键数据,规避过度全面而不细致的问题。例如,对于银行信贷审批工作者来说,其应当重视的内容在于当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后,企业的第一还款能力有没有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其形成现金的能力有没有受到影响。对于财务报表分析来说,需要注重企业因生产经营、投资以及筹资等行为所产生的现金流是否可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营运。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现金流动的比率,从而判断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可以保障其现金流的有效性。2.强化重点领域的分析力度开展财务报表分析意在借助对现阶段财务状况的分析实现对企业运营状况的掌握,继而为其日后的运营发展提出较为准确的决策。因此,在开展财务报表的分析过程中,相比于对企业往期和本期的数据分析而言,对其日后运营发展方向的分析和判断更具价值性。然而,在现实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财务报表分析工作者依旧处于对往期和本期数据过多的分析的误区。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者应当形成科学的分析理念:以发展的目光和前瞻性的角度进行财务分析更具价值性。

3.以经济后果理念为准则,开展财务报表分析以经济后果理念为准则,对会计政策产生的变更进行解析,才可以从根源处锁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现实价值,继而依照会计政策产生的变更制定匹配的处理方案。全面解析并且深入领会会计政策变更的必要性,进而针对实际数据得出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产生的作用。第一,应当依照企业的实际条件,分析其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企业的财务报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以编制,并且要由会计师对其进行必要的审计。然而,尽管如此,企业的管理层依旧有很大的会计政策变更自由。某种意义而言,会计政策依旧是企业管理层的意志产物。因此,分期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是相当关键的,并且应当持续以质疑性的眼光予以对待。第二,就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产生的作用加以解析。在开展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两项内容。首先,也就是说不考虑以往会计政策的合理性,始终认为本期的会计政策变更都是合理的;其次,将企业会计政策产生变更前后的财务报表加以汇总。基于上述两个步骤,可以为后续阶段的经济后果学说提供详细的、准确的数据信息。第三,借助经济后果学说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实质加以全面的考量。经济后果学说引发人们对会计政策变更实质的思考,人们逐渐了解到会计政策变更并不是企业单纯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而是使利益相关方彼此展开博弈。从根源处看,会计政策产生变更的过程就是利益重新配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要对其自身利益加以重新考量,继而发挥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加速作用或者抑制作用。使会计政策处于对其自身利益最有保障的状态,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以石油工程公司为例,打出废井的状况并不少见。依照责权配比的制度,可以选择成本法,把打出废井的成本费用支出纳入当期损益栏,也可选择递延法。每一个会计政策都会对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形成差异化的作用,引发其资产、负债和利润出现对应的变化。通常而言,应当对全部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加以全面的考量。总之,基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财务报表分析,应当先将全部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加以清晰的划分——明确全部受益者、受害者、推动者和无作用者。从而有助于会计报表分析工作者做出准确的、科学的判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