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应用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30 04:04: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应用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应用毕业论文

篇1

1.电子商务正在走上正轨

电子商务在经历了信息技术(IT)厂商和媒体为主体的第一阶段(1997至1998年)和以电子商务服务商为主体的第二阶段后,从2001年开始已经进入以企业为主体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说,如今的电子商务已经渐渐发展到一个比较成熟和光明的阶段。虽然此前的道路有些曲折,但人们已经可以看到它正在驶上健康发展的轨道,这就是行业和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芽首先要明确“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什么?芽是“电子”还是“商务”?芽答案当然是后者。可是,在目前许多人的印象里面,还是将IT形象看得过于重要。我们看到,几年来数家网站一直在寻求“赢利点”,但最终,似乎也没有哪个电子商务服务商实现真正的赢利,仍然没有摆脱“烧钱”的阴影。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将实际商务需求与IT技术脱离。

要知道,电子商务的主角是商务而不是电子。电子商务通过采用数字科技并以因特网为最基本的沟通手段,将企业的价值主张和价值链定位进行持续不断的优化配置的过程。因此,业务仍旧是这种方式的核心部分,而“电子”在其中扮演的是一种沟通手段,用来对核心部分进行优化。最终的目的是业务,但也不要忽视这个“电子”,因为这是所有的利益和优化的、新型业务模式的来源。传统企业随着产品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品牌无差异化日益严重,如何吸引顾客、提供个性化产品、提高服务质量等问题都需要新的技术和新的经营方式来解决。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优化其业务流程,已成为传统企业的必然选择。

同时也应该看到,1999到2001年,中国网上购物发展的速度还是很快的,1999年中国网上消费额达到5500万元;2000年中国有2000万的网民,其中1000多万人在网上购物。虽然网上消费和购物并不等于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全部,但是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需求的稳步增长。

中国的电子商务如今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时期,这就是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建设传统行业、企业的综合服务平台。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许多的行业、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有了积极的探索,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利用电子商务改善甚至是革命性地改变自身运营的重要性。当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紧密结合之时,就是电子商务的辉煌之日。

2.电子商务是一种崭新的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是什么?芽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因特网及其技术进行的各项商务活动,它涵盖业务的全过程,包括广告、交易、支付、服务等活动。显而易见,这种崭新的商务模式必然会提高社会生产和转化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已经在许多企业、行业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例如D电子商务资料库$!!-&:4"$#*6,%''''ELL,2000年他们通过公司网站得到的收入就已经占到了总销售额的50%,平均每年5000万美元。取得同样效果的还有Cisco与其分销商之间进行的网上交易。

电子商务作为新经济的核心,更需要人们以务实的态度克服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各种瓶颈。因特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自由性的特点,也成为电子商务的内在特征。电子商务的本身属性决定了它必然会冲击原有的法律体系,出现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克服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瓶颈,电子商务将实实在在地、更深刻、更大规模地改变人类社会、经济、管理、服务等方面,也将最终从根本上改变人类通信、学习、工作和娱乐的方式。

3.我国必须加速发展电子商务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入世,今后我国将面对一个完全开放的、无壁垒的贸易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尤其是电子商务的优势,正在变得越发重要。

国家相关文件已经指出:电子商务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许多调查数据已经证实,全球电子商务正在以每年翻番的速度递增,尤其是商家对商家?穴B2B?雪领域。2002年全球的在钱销售达到了6350亿美元,而2003年达到1.9万亿美元。中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势头也是相当好的,预计200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会从2000年的220亿美元上升到600多亿美元,其中B2B电子商务将会占据75%的份额。

在21世纪,电子商务将是企业的生存方式。美国现在占世界网上采购总量的59%,欧洲和亚太地区占20%。在世界经济新一轮竞争中,就是看你对信息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应该说电子商务给每一个企业都提供了一个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平等贸易竞争的环境,电子商务和贸易正是这种平等竞争的最有效的工具和载体。它不仅是商务流通市场的巨大的变革,同时也使全球经济网络化,并逐步进入到我们的生活。这是让我国企业缩短与国外企业间差距的最有效的手段。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这是一次机遇,如果这个机遇再抓不到,在新一轮竞争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和数字差异就会越拉越大。

4.“鼠标加水泥”――殊途同归的道路

所谓的“鼠标加水泥”就是指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优势资源相结合,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传统业务的效率和竞争力,实现真正的商业利润的一种电子商务运作模式。鼠标加水泥是一个传统企业电子化和互联网公司实体化的趋同过程。鼠标加水泥的方式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同方向。

篇2

毕业论文是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其重要的必修环节,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标识,也是学校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更是学生迈入社会的一道门槛。因此,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为切实做好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保证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在充分考虑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借助Internet研究开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对毕业论文的全部事务进行管理。本文将研究基于B/S的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架构,并提出管理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应采取的措施。

1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主要从规范化、方便化、信息化和科学化为着手点,以网络为平台,来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该平台建设目标主要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中以下几个问题:1.1选题繁琐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选题仍然采用人工操作,每年一到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学生就不间断的给各个指导老师打电话,即使指导老师的题目已经满了,也无法给让学生知道,学生还是不断打重复电话,学生烦,教师也烦,甚至出现了某个指导老师的题目爆满,而有的老师的题目却无人问津,分布很不均匀,有时甚至选个毕业设计题目就要拖上1到2周时间。1.2事情繁多,效率低下现行仍然采用人工方式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主要采用电子邮件,QQ,电话等工具和学生进行沟通,很多事情说到了,学生却不一定能做到,这就造成整个过程效率低下。1.3进度难控制学生大四一年时间几乎都在外实习,参加培训,找工作,参加研究生考试复习等等,只能通过电子邮件,QQ,电话和学生联系,教师下达的任务,学生做了没做,很难来衡量,学生出现疑问也没办法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指导老师很难控制。1.4质量难保证,写出的论文格式更是千变万化学生在写论文期间,几乎都在外地,写出的论文缺乏和教师交流,没有一个总体思路,经常出现框架不合理,有头无尾,内容更是乱七八糟,格式也是千变万化,总体质量很难保证。给后期遗留了一系列问题。

2管理平台搭建

2.1业务流程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主要完成教师申报课题、学生选题、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教师对审批表和开题报告进行审核、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教师对学生问题答疑解惑、学生论文提交、论文答辩、评选优秀等相关毕业论文事务的网络化管理,使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处于可视可控状态,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2.2系统模块设计根据对整个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进行整理,吸收、参考一些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再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具体情况,毕业论文管理的特点,该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包含三类用户,分别是管理员、学生、教师。该平台根据用户不同包含如下模块:2.2.1管理员模块管理员通过此功能模块可以提供论文具体要求的信息和资料;可以对所有用户进行管理,可以查看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添加用户、删除用户;可以对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向学生公布选题表及其教师信息;可以对学生论文分配评阅教师;可以设置学生论文成绩的组成比例;可以对参加答辩的学生进行分组和教师进行分组;可以查看成绩;可以对留言管理,查看留言,删除留言,回复留言;可以完成数据统计,方便查看一些汇总信息,方便管理员的管理工作,并提供统计参考数据。2.2.2学生模块可以注册自己的个人信息,可以选题,浏览信息,查看与自己相关的选题、互评分配、成绩以及答辩分组情况等。可以上传论文设计过程中需要提交的各种文档资料,包括审批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等。也可以下载论文设计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文档资料。还可以就论文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进行留言。2.2.3教师模块可以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修改题目、提交文档、成绩查看、成绩上传,还可以查看学生分组及其评委分组情况等。教师可以网上查看学生提交的文档并作出评阅,发表指导意见和书写评语的功能。可以网上指导学生论文,检查学生论文进度,为教师辅导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3管理平台实现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针对整个毕业论文的业务流程,为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了对毕业论文的全部事务进行管理。实现毕业论文管理流程网络化,使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体系结构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该平台应用B/S架构,以Apache为Web服务器,以SQL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PHP语言,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事务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平台最终实现效果如图1所示。

4管理平台应用推广采取的措施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在高校内,利用网络来进行毕业论文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管理方式不但使用方便、简单,还可以节省资源,顺应当今所提倡的节约环保及其无纸化办公的需求。如何发挥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优势,使其得到有效应用,来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是值得深思的问题。4.1强化认识管理平台应用是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涉及的人员有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而应用推广的关键是要强化领导重视,统一思想,强化各类人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使用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可以给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带来极大方便,可以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4.2全员参与管理平台应用推广需要全员的支持和参与,应采取相关措施,调动各类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平台应用推广的过程中,可以让各类人员参与试用该平台,在试用中体会管理平台的优势和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并提出需求和使用建议,从而保证管理平台顺利使用。4.3由点到面管理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其应用推广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由点到面,一步一步推广,可先在部分学院试点,等平台各个方面完善稳定后,再在全校推广使用。4.4完善功能管理平台各功能可能不能满足各类使用人员的需求,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要重视各类人员的反馈意见,要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并及时收集整理,逐步完善管理平台功能。4.5注重维护在临近学生毕业之际,管理平台的使用频率将会超出平常的百倍,平台出现故障的频率也会大幅度增加,因此,相关技术人员要随时关注,注意维护,保证整个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为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耿彩芳,丁昶.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18-119.

[2]陈燕红,冯向萍.新疆高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线管理平台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5(01):44-46.

[3]龙世荣,赵学孔,岑磊.基于工作流的B/S架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4):67-69.

[4]章荣丽.基于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4.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29-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已开设,而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本文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在该专业中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增强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学年论文是该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与实践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新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与知识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完成学年论文,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年论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检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撰写不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究其原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忽视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毕业实习期间突击训练效果并不良好,应在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间断地突出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和独立工作等能力,进而促进毕业论文等后续实践环节的开展。主要包括论文选题、教学指导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选题应以教师拟题为主,学生自拟为辅。教师应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切实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选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业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选题应当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2)选题应当注意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对文献检索、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内容要综合考虑;(3)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4)选题尽量与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5)选题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见解和写作的独立性。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和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明确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2)指导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4)指导学生拟订论文提纲,并对论文的撰写提出指导意见;(5)审阅学生论文初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写作任务;(6)评审论文终稿,评定成绩,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三)保障措施

学年论文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1)必须从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三环节入手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组织形式上应多样化,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3)加强师资培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较早接触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另一方面,也要对指导教师责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激励教师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的指导工作。(4)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电子资源等的建设,为论文写作提供所需软硬件条件,保障学年论文的有效开展。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对学年论文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忽视了论文的学术性,使得学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不完善,安排不尽合理

(1)宣传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训练不够重视,出现诸多问题。(2)时间不恰当。高校大多将学年论文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到两个月进行,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应付期末考试上,对学年论文敷衍了事。(3)选题随意性大。一些题目太具体,过于专业,学生在短期内较难完成;一些题目又过于简单陈旧,雷同率较高,要求也差别不大;特别是一些论文的选题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及科研实际又严重脱节,达不到训练的目标。(4)指导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师资紧张,教师平均承担的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任务较为繁重,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的指导精力有限,如对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件检索和阅读,发现和解决难点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难以进行充分指导。(5)与毕业论文衔接不够。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内容相继但时间相隔的两个环节,做好衔接很重要。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对学年论文质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将学年论文混同于毕业论文,延用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监控措施,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抄袭和敷衍了事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规定,学年论文管理混乱、不规范;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

四、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学年论文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加大宣传,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规范,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要想较好的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科学组织,合理安排。(1)将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从规范管理、监督指导、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应妥善安排学年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流程,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量等各个方面,从论文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成绩评定几个环节合理安排,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3)命题应难易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三)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过程管理对提高学年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学年论文这种教学形式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学年论文教学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保障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要建立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由相关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并结合该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每篇学年论文既要有指导教师,又要有专门的评阅人,制定成绩评定标准。总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到最终论文的质量,应当制定专门的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细则,从规范命题选题,指导教师安排,对论文基本要求和撰写规范,学生纪律管理,成绩评定,材料存档等方面加强指导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的质量。

(四)明确目标,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内容的学术性和撰写的规范化的把握,重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篇4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最后一个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此期间可较为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专业综合能力及职业熟练度;同时,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所以,毕业设计( 论文)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但是,近几年由于扩招、学生就业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普遍下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改革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 论文) 的质量,是一项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具体以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来进行改革探讨。

1.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1.1 时间安排上存在问题

我院的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一般是安排在第六学期的第二个阶段(即第六学期的第6周—第14周),总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完成查阅相关资料、选题、调研、毕业设计、撰写论文、最后答辩等工作,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具有实用性的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1.2 重视度不够

高职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就业的压力,绝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应聘工作上,而对于毕业设计( 论文) 则疲于应付,心有旁骛,无法专注于论文设计与论文写作上。部分学生只是把它当成一次形式上的综合作业来对待,没有在相应的时候内完成对应的任务,经常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临近答辩该定稿的时间还在匆忙的修改作品和论文。

1.3 选题局限

我院毕业设计课题大多是由教师给出毕业设计题目,学生选题并进行毕业设计。在选题方面,往往会出现以下的现象:课题缺乏工程背景、课题内容陈旧,学生只需要将系统界面稍作改动,将别人的论文稍作修改,就可以变成自己的系统和论文。

有些教师给出的题目本身来自生产实际的应用性课题,但由于在毕业设计期间大部分学生的思想状态比较松弛,导致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敢把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只能安排给学生一些辅的工作,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1.4 监管不到位

毕业设计大部分时间由指导教师组织管理,学校仅限于对毕业设计相关表格,如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的检查。由于受到学生找工作、去就业单位顶岗实习等特殊情况的影响,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或电子邮箱等方式联系学生,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和困难。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严,且对已经签署就业协议的学生的毕业设计采取迁就的态度,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缺乏详细的过程管理计划和专门的监督管理条例。

2.具体改革措施

2.1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前期准备工作

提前做好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在每年的9月初就应该布置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给出整个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时间安排,明确强调本学期的工作重点,使大家心中有数,提早安排毕业实习工作。在12月初,给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工作日程”表,日程表要详细安排从毕业实习初期到次年5月中旬有关毕业实践各个环节的工作进度和要求。

2.2 采用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紧密结合的多元设计模式

2.2.1 联合就业单位,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学生联系好了工作单位,与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前提下,学校应支持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去做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课题必须经系里审批,还要请用人单位指定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毕业答辩时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

2.2.2 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这部分学生毕业设计题目应与专业方向及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由于这部分学生大多不能经常返校与指导教师沟通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相互沟通,指导教师应该详细布置期间应完成的任务,并定期检查学生毕业设计进展情况。

2.2.3 校内实习与设计。对于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且未能找到校外实习设计单位的学生,应由指导教师帮其选定课题,并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决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完成实习与设计任务。

2.3 以竞赛及考证的方式替代毕业实习与设计

近几年来各类组织举办了不少与计算机类专业有关的学科竞赛活动,还有学生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备考国家及知名公司组织的计算机类认证考试如“软件水平考试”、“思科认证考试”、“Oracle认证考试”、“微软认证考试”等。对于学生参加全国或省市级计算机竞赛并获得一、二、三等奖,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学生通过高水平认证考试几种情况,其钻研难度和深度,基本上能满足高职毕业设计的要求,对于这部分学生学校应允许其在按规定要求做出相应的完善和补充之后,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这有利于优秀的学生提前毕业,顺应学分制教学改革,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积极参加学生科技活动。

3.改革预期目标

通过对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应提前部署,同时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与指导,将毕业设计形式由单一模式转化为多元模式,将学生被动的接受任务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寻找任务,鼓舞每个学生勤奋学习专业课程、努力拓展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大型专业竞赛和获取权威证书提高专业竞争力。将学生毕业实习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设计单位。用人单位可将实习和设计工作作为考察和锻炼学生的机会,这也是解决企业自身生产科研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及企业的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篇5

(1)实验室结构体系不完整。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侧重点不一、层次不齐,实验室建设多为具体的课程服务,相互独立,课程之间的实验衔接性差。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管理院系的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多以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为主,如沙盘模拟、ERP教学软件的应用,开设在机械院系的高等院校实践教学多以工作研究和人因工程为研究重点。实践教学以验证性、演示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开放性的创新实践平台缺乏,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5]。

(2)实验设置不太合理。工业工程通常以具体的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实验耗时较长,实验室难以提供生产现场,或者提供的现场同实际差别很大,类似的实验难以起到相应的作用。

(3)实验设备陈旧。高等院校设备条件有限或实验设备陈旧,很多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科技发展和企业的需要,一些先进的实验如精益生产(LP)等难以进行,实验信息共享程度低,目前除北航等少数高校有IE网络实验室外,大多各个高校IE实验室之间相互独立,缺乏交流,不利于大型试验的开展。

(4)实践教学教师匮乏。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虽然也培养出一批工业工程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但是作为实践教学教师,还难以达到对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再加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长期存在,优秀的实践教学教师并不多。为培养特色鲜明的工业工程应用型人才,我校根据工业工程学科特点,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

2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规划在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指引下,在参考著名高校相关实验室的基础上,我校确立了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的,以技术应用为主线,强化工业工程学科交叉和综合性,组成一个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验证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连续、密切联系实际的实验教学平台。根据工业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将整个实验体系划分为五大模块,如图1,各模块能单独开设实验,也能够相互联系,完成创新实验,按照单项认知多项综合应用创新的顺序,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层次开设实验,使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实验转变,单一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转变,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实践教学实施时,不仅仅要考虑课程的基本技能训练,还有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的系统性,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篇6

[作者简介]薄志霞(1961-),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技术服务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机电技术;张彤(1964-),女,北京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企业经营管理。(北京10002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63-02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据统计,2003年汽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了2000万辆,2006年汽车保有量突破3500万辆,2008年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5000万辆,2011年将突破2亿辆。北京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目前汽车保有量已达到500万辆,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所以,对汽车商务人才的需求也显得更为迫切。而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还不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汽车服务类人才的需求,一些企业、公司特别缺乏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熟练技术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借此,本文就汽车商务专业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探讨。

一、汽车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要求分析

经调查发现,目前各个汽车服务企业、4s店等急需掌握现代各种类型汽车工作原理,且能够从事汽车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这种高级技术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比较滞后,已经出现人才短缺现象。因此,培养有较高文化知识理论水平、掌握先进的汽车技术,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当务之急。汽车产业经济、汽车服务运作、汽车服务新技术、汽车故障诊断虚拟系统等服务形式与内容的不断创新,对汽车商务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为了全面掌握社会对汽车服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要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去用人单位调研,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并走访高等院校汽车系,召开了毕业生代表进行座谈会。根据调研的观点,大家一致认为汽车商务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先行。首先要思想品德好,能吃苦耐劳,具有敬业精神。(2)熟悉汽车构造、制造和维修理论等专业知识。(3)熟练使用计算机及汽车服务软件技术,同时用人单位尤其强调了对学生应重视汽车商务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院在汽车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强化技能,真正体现“懂产品、善经营、会服务”的办学理念。本文通过汽车商务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意旨强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性。

二、真实环境的校外实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从汽车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看,适应未来市场需要的汽车技术服务人员,一方面必须对现代的汽车服务模式有一个相对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对汽车结构、技术参数、汽车的性能指标等有较深入的了解。这都要求在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贴近现实市场的实习环境,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得以运用。

在汽车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除在培养计划中开设如电子商务、服务礼仪、汽车营销技术、保险经济学、汽车金融信贷与保险、汽车使用性能与检测、车辆定损与理赔等课程,为学生建立合理的汽车商务的知识结构体系外,还安排了学生到校外企业实训基地进行实习,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会发现所学知识存在与实际相脱节的地方。这样就会不断地激励学生学习,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符合岗位的需求,使学生真正掌握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我院还通过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但是,在运作中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企业经营任务和效益原因,在一些技术服务的关键岗位上,学生往往难以得到系统的操作实践机会;(2)由于实习单位各岗位员工能力不一,很多情况下无法向实习学生系统介绍操作标准、运营规范等;(3)由于一些岗位的工作是有阶段性的,实习时间集中安排,使得学生无法全面了解这些岗位的实际情况,校外实习对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模拟实验室的情景教学,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克服校外实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进行了汽车商务模拟实验室建设。如汽车保险实训室、汽车营销实训室,通过机动车保险承保模拟实训教学系统、图形化车险理赔估损模拟教学系统、汽车营销情景仿真实训教学系统、汽车服务接待情景仿真实训教学系统仿真软件使用,使得实验室成为学生进行模拟企业业务的实践场所。例如:汽车保险业务实训、汽车销售流程实训和汽车售后服务实训都是以工作流程为主线,让学生进行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贴近实际的市场运作经验,模拟真实的汽车市场营销工作,使得学生对前期所学知识得到综合运用,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汽车4s店”校内实训基地的情境教学支持学生“工学交替”式的学习

我院汽车工程分院依托“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发展之契机,积极开展“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中,以行动导向课程为主体,建设“汽车4s店”校内实训基地。在“汽车4s店”实训基地的情境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商讨出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实训装备和实训项目。企业派人任兼职教师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改革,依据汽车服务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探索以就业为根本,到学校讲课,把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传授给学生。通过汽车“4s店”教学平台载体,使得实训基地变为车间,教师变为师傅,学生变为员工,打造出符合汽车服务行业需要的操作技能型人才。

五、顶岗实习,实现人才供需的“零距离”对接

学生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岗位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已学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掌握基本的专业实践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接受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基本训练,从而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顶岗实习深入了解企业实际,认识社会,养成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质量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毕业后的就业、择业竞

争力。

顶岗实习安排在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主要有三点:(1)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或实习员工),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学生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考核,实行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工作任务由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或师傅)安排,并进行业务指导。学校负责实习前与实习单位的联络、学生的工作安排,实习期间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巡回指导与检查,学校指导教师对实习学生提供技术理论方面的支持与指导。考核成绩分两部分:实习企业对学生进行业务考核;指导教师(含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和实习表现进行评价。(2)顶岗实习的论文选题必须来源于行业、企业实际,不是解决企业或行业中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实际问题的,不能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学生到行业、企业实践中去选题,有行业、企业参与。在教师和实践专家共同指导下,学生完成毕业论文。(3)顶岗实习给学生一个真正的应用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锻炼机会和锻炼场合,使学生体验职业、体验岗位,通过完成毕业选题,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

顶岗实习,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及预测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就是预备就业,即实习后优先使用毕业生留在企业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负责反馈毕业生工作信息,毕业生在企业表现出的优点和暴露出的缺点,企业及时反馈到学校,可以有效地指导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

六、丰富课外实践活动,提升汽车职业人的素质

篇7

2当前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实践环节应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前在各高校进行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虽然都有课程设计、各类实验和实习等实践环节,但具体内容上由于专业定位和学校资源的不同,形成了很多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和体系,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2.1实验过于侧重验证性

实验在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多数仍然是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占比较低,各门课程的课内实验,仅依附于课程内的理论知识,学生难以从实验中开拓创新。

2.2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理论不能联系实际课内实验和部分课程内容设计均采用统一的模式,学生被动接受教师预先设定好的方案,按步骤进行,缺乏实践活动的参与性,积极性不高,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同时,由于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工程实践背景,所设计的方案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2.3实验设施不够完备

实践教学内容简单在工业工程本科教育中,对于实验室建设方面明显投入不足,仅能够保证基本的专业实验。对于强调实践性的工业工程专业,因实验设施设备的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实验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2.4实践、教学分散

不成体系以我校为例,仅开设了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3门核心课程的课内实验和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人因工程2门课程的课程设计,部分需要课内实验的核心课程,例如生产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等,都没有开设课内实验。虽然开设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但由于实习单位生产情况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实习缺乏针对性和代表性,不能很好地参与生产实践。对于定位于应用型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院校,还存在毕业论文过多的情况,经常出现指导教师指定论文题目进行写作,缺乏实际背景的现象。这些缺乏联系,过于分散,没有形成有机整体,更缺乏综合实践的课程,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教学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3基于职业发展的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必然是在企业中与工业工程专业相关的岗位上工作,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需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素质。在进行新的专业培养计划修订过程中,按照职业发展的要求构建工业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促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进,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和职业目标的达成。我们通过梳理核心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和相应的职业能力需求,按照从“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工业工程综合实训-各类实习-毕业设计”的路径,辅以课外活动竞赛等构建三部分的实践教学体系工程技术实践部分,由于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在强调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工程技术实践。我们设置机械电子与控制和土建施工两部分工程技术。实践部分分别包括机电控制PLC课内实验和土建施工电子制图课内实验,设置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电工电子实习以及金工实习。专业核心实践部分,在理论课堂增加案例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的梳理,重新规划建设了实验室,开设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实验14学时,人因工程学课程实验12学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验16学时,质量管理工程课程实验6学时,精益生产课程实验4学时,系统建模与仿真课程实验24学时,并且在课程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开设开放性实验,由学生利用实验设备自主选择实验内容。在开设课内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基础工业工程课程设计、人因工程课程设计、设施规划课程设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同时,开设工业工程综合实训。此外,我们把生产实习放在工业工程综合实训之后进行,以便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时更具针对性。我们强调,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联性,仅允许极少部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绝大多数学生要求采用毕业生设计形式完成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学生以毕业实习了解的实际企业背景,寻找企业生产实际中的问题,运用工业工程的方式进行解决,或者模拟进行产品的组装线设计或生产系统设计。经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共16周的强化应用训练,可以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便于提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为职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开端。考虑到部分中青年专职教师的企业实践和工程背景不足,我们聘请了来自企业的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通过他们的指导,可以拉近教学实践过程和企业实际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培养的工业工程毕业生具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课外实践部分,我们充分利用课外实践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结合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竞赛对科学素质的锻炼作用。通过组织学生以全国工业工程案例应用大赛,使学生真正感受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对于大四学生,鼓励参与中国机械工程协会工业工程分会主办的见习工业工程师资格考试,从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综合对学生进行第三方评价。

篇8

现在,我们以某高校管理学院物流专业的毕业生相关数据为例,分析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社会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的问题。

1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现状

由于我国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上大学圆梦,无论是大城市的孩子还是偏远山区的孩子,都能通过接受教育这条路改变自己的现状,随着逐年高校招生计划不断扩大,大学生的数量一直攀升。根据各个高校毕业生数量变动的数据显示,不同专业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这个“多”字,就形成了现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市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单一的局面。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在于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比较模糊,比较盲目;市场人才的需求单一在于社会岗位要求越来高,很多岗位都要求高素质人才,高技术人才。也就是说,现在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与社会岗位需求不对等、不平衡,会出现某些岗位很缺人才,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暂时没有任职相关岗位的能力,就只能处于待业的状态。

2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与社会岗位需求

2.1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现状

现今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也各不相同,相应专业的公司根据本公司的岗位需求向各个高校的毕业生抛出橄榄枝,让毕业生的职业梦想有一个平台得以展现。以某高校管理学院物流专业为例。

首先,物流专业是最近几年很具发展前景的专业,在我国物流行业发展史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高校属于国家骨干院校,物流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会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方向,毕业生定了方向后,会学习实践院校安排的专业课程:基础物流、物流设施设备认识、物流专业英语训练、国际贸易演练、物流市场营销调研、仓储配送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电子商务软件操作等等物流方面的实训,毕业生最后一学期经过这些实训安排顶岗就业实习单位。基本上,选择了就业实习单位,就给自己的就业定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其次,物流专业的毕业生选好了实习的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就业顶岗实习。

最后,物流专业的毕业生根据自身的实习经历,把自己就业方向的概述,用毕业论文的方式反馈给学校,学校管理学院及招生就业处根据学生的就业规划,和物流市场的现状、前景等等,指导毕业生定位就业方向,并对部分迷茫的学生提出建议。

总的说来,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是专业知识不过硬,社会经验不过关,毕业生难以把物流专业知识应用于相应的物流企业。

2.2物流专业社会岗位需求

物流行业作为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物流处于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一段距离。

根据毕业生的顶岗实习经历,以及实习期间的就业方向概述,学校会在毕业之际举办校园专场招聘会。毕业生做好简历,在学校管理学院和招生就业处老师指导下投递简历。物流专业的招聘会,来的公司不仅仅只是物流行业的公司,还会有与专业相关的公司参加。但是,即便这么多公司来高校参加招聘会,这些公司的招聘专员也会根据学生的专业成绩和综合素质,以及大学以来的社团表现,进行筛选。

物流行业的公司面向社会的岗位是:营业员(吃苦耐劳)、业务员(积极乐观)、片区经理(组织能力强)、项目经理(策划能力强、有时代前沿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不仅仅需要物流专业优秀,同时还需要专业素质高,应变能力强。

3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向规划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

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毕业生对于“就业”问题越来越迷茫,毕业生就业压力日增不减,社会岗位要求日益提高,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作为高校的招生就业处,怎样才能使本校的毕业生明确就业的方向,在就业严峻的社会上杀出一条血路?又需要怎样做才能使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能够准确的对准社会岗位的需求呢?这就需要高校招生就业处相关老师积极指导,毕业生的仔细规划。

3.1高校招生就业处积极指导

作为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即便有实习的经历,也对社会物流行业的根本需求了解不够。这时候反馈回来的实习概述,需要在学校招生就业处老师指导下综合分析每个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找出学生的疑惑。在毕业生制作简历、规划就职单位的时候,针对先进物流市场、物流行业的前景做一个专业性的讲述。针对个别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出建议,组织物流专业教授,开设讲座,组织毕业生答辩环节。

3.2高校招生就业处老师要了解毕业生实习状况

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大多都是有为期一年或者半年的实习时期,是毕业前期的一个专业实践课程。在这一段时间中,招生就业处保留所有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联系方式等等。物流专业毕业生实习的单位不仅仅全是物流单位,也有与销售相关的企业、创业合伙的项目单位等等。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大多数比较迷茫,对自己就业的方向不够明确,只是把习当成一种教学的实践课程,不能够真正体会到实习过程中实习工作给自己带来的自豪感。学校招生就业处应对毕业生进行联系,获取毕业生就职状态,以及毕业后就业方向的规划,明确认识自身的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及时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清楚专业岗位需求的核心。

3.3高校招生就业处开设答疑平台

篇9

事实上,这位45岁的中国体视学领军人刚刚在2007年9月当选第十二届国际体视学会副主席。这不仅确定了他在国际体视学领域的地位,也证明了我国体视学研究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国内外同行羡慕他、祝贺他,然而,此刻,他想得更多的却是他的科研规划和发展远景:在5年内建立一所国内先进的神经体视学研究所,10年内在老年神经生物学领域内有新的建树,用毕生的精力把新体视学方法推广到全国各地的生物医学实验室。

进入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学习。使唐勇站在了人生新的高度

1987年,25岁的唐勇考入华西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读研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唐勇一生的事。当时,在中国最早应用体视学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的高贤华教授邀请了世界著名的体视学专家、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的盖德森(Gundersen)教授来华讲学。盖德森教授是新体视学方法的发明者,也是世界公认的新体视学方法的奠基人。唐勇第一次有幸面对面地接近世界顶级科学家,对体视学的浓厚兴趣使他渴望得到盖德森教授的指导和训练。

1993年,唐勇研究生毕业后以出色的英语及优异的成绩顺利获得了公派赴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1994年2月,唐勇终于来到了盖德森教授的身边,进入了国际一流的体视学实验室,站在了人生新的高度。

良好的学习背景、极强的悟性和出色的数学能力,使唐勇很快得到了盖德森教授的赏识,他非常喜爱这位聪明、勤奋、善于探索的中国学生。1995年,唐勇顺利地以访问学者身份转读博士学位,成为盖德森教授迄今为止唯一一位亚裔体视学博士研究生,并很快成为盖德森教授所有博士生中的佼佼者。

在盖德森教授的指导下,唐勇的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迅速成长为新体视学研究的专门人才。1994年至1996年间,唐勇与盖德森教授合作,首次阐述了《定量研究人大脑白质及白质神经纤维的体视学方法》和《定量研究人大脑皮质突触数目的体视学方法》,这两种方法为神经系统的定量研究奠定了牢固基础。1995年,唐勇撰写的论文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体视学大会上获得国际青年体视学家论文比赛第3名,当时唐勇只有33岁;1996年,在爱尔兰召开的欧洲电子显微镜学术会议上,唐勇被特邀作了《体视学在电镜中的应用》的报告1998年,唐勇在他的研究中首次发现,老年大脑白质萎缩是因为细小直径的有髓神经纤维退化所致。这一重要发现为老年大脑功能降低及寻找延缓大脑衰老的方法提供了依据。唐勇将这一成果发表在美国《老年神经生物杂志》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并得到极高的评价和肯定。这一发现对老年大脑的研究有着极其深远和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神经生物学界对老年大脑萎缩的传统认识,为人们今后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

在美国三所实验室的经历和磨练,犹如唐勇人生的一次三级跳

当唐勇把自己在丹麦奥尔胡斯大学3年时间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交给盖德森教授时,受到了盛赞:“唐,你的论文是我所有学生中完成最好、最精彩的!”盖德森教授希望唐勇博士毕业后留在他的实验室完成博士后,唐勇没有同意,他想到美国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让一直倍加欣赏唐勇的盖德森教授多少有些失望。

1998年4月,唐勇拿到美国H-1签证,来到位于芝加哥的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员,继续他的“大脑记忆与突触关系”研究。由于对大脑老年改变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唐勇9个月就拿到了美国为科学上有特殊才能的人颁发的绿卡,而一般人要5年才能拿到。

然而,唐勇很快就发现,美国西北大学实验室的设备和研究水平都无法使自己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这让唐勇有些失望,他下决心离开这里。他向美国多所大学和实验室发出求职信,短短一个月内,竟然接到了全美12所大学或实验室的邀请信,最吸引他的是实力非常强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内科。

1999年3月,唐勇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继续完成他的博士后研究。这一年,他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慢性酒精中毒病人的大脑白质不存在神经纤维退化。他的发现否定了长期以来关于慢性酒精中毒导致白质神经纤维退化的假说。

从1999年到2001年的3年问,唐勇不仅为洛杉矶分校神经内科建立了具有完整体视学分析系统的实验室,指导研究生运用体视学方法完成课题研究,而且还帮助这一团队成功获得了3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基金资助,共获得了约600万美元的基金经费,这3项基金申请中的体视学的实验设计全都是唐勇完成的。

获得了指导一个大型科研团队的经验后,唐勇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他渴望到全美著名的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老年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培养自己驾驭一个更大实验室的能力。

当向导师辞行的时候,导师一再挽留,他实在想不明白,这里这么好的条件和待遇为什么留不住唐勇。他试着对唐勇说:“钱不是问题。”唐勇真诚地回答说:“对于我来说,时间比金钱更重要。”

尽管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给他的年薪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还低1万多美元,唐勇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该中心的实验室和导师吸引了他。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约翰森・莫里森(John Morrison)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神经生物学专家,而莫里森教授的老师则是世界最著名杂志《科学》的前任主编,能与这些世界顶级科学家合作是唐勇梦寐以求的。

2001年,唐勇以资深博士后的身份进入了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在西奈山医学中心,唐勇进一步释放出了自己的才能。他帮助中心应用体视学方法进行神经生物学实验,并帮助中心建立了雌激素与老年脑研究的标本库。2002年,他首次发现并报道了雌激素替代治疗能显著增加猴前额叶皮质兴奋性突触的数目,这为雌激素替代治疗能预防衰老找到了根据。这一研究结果被32届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从

13500篇论文摘要中选出,在新闻会上,并与2000年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格雷嘉(Paul Greengard)教授一起发表了这些研究成果,2003年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也对唐勇的这项研究成果予以了报道。

在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中心3年多的时间里,唐勇为莫里森教授负责的美国重大基金课题《雌激素和老年脑》完成了5年1000万美元的大型科研实验中全部体视学的实验设计,被美国同行称赞为“全美国最懂体视学的人”。

在美国三所实验室的经历和磨练,犹如唐勇人生的一次三级跳。当他确信自己已经具备了独立创新的科研思维能力,并已获得了驾驭大型实验室的经验,可以驾轻就熟地完成大型科研实验设计时,回到祖国的思绪开始在脑海里不停涌动。

然而,如果回国,在美国上高中的儿子怎么办?多年来一直默默支持他的妻子又一次成为他的坚强后盾。两人商定,唐勇先期回国,妻子留在美国陪儿子考上大学后再回国。困扰唐勇半年之久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做好了才回国,回国后才能做得更好。”这是埋藏在唐勇心底的肺腑之言

2004年7月,唐勇只身一人回到了阔别10年之久的祖国。在众多橄榄枝中,他选择了自己家乡的重庆医科大学,落足在哺育他的巴山渝水,准备从这里开始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

面对媒体,唐勇微笑着说:“做好了才回国,回国后才能做得更好。”这是埋藏在唐勇心底多年的肺腑之言。如果盖德森教授听到这句话,一定能够理解和原谅当初唐勇离他而去、只身赴美的选择。

为了安心在国内工作,唐勇有意断了自己的后路,回国一年都没有去美国,让绿卡过期。让他欣慰的是,在他回国一年后,儿子被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商学院录取。优秀的儿子与杰出的父亲一起,在不同的起跑线上为自己的理想放飞。

篇10

2当前文献检索课教学现状

文献检索课程自1984年教育部发文规定开设起至今已近30年,这些年来,有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理论研究始终不断,涉及到教学内容的增删、教材的编写、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进,教学理念的变化、师资队伍的提高等等。如龙雪梅等[3]对我国38所“985工程”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学情况进行网上调查和统计分析,并针对当前文献检索课教学在宣传、教学课时和学分、课程教材以及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吴海媛等[4]对大连9所高校图书馆文献检索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并对比“985”工程高校图书馆开课情况,针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存在的问题,初步在教学手段、机检教学比重、授课对象和教材内容方面进行探讨。另外有许多学者就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了研究,如沈萍[5]提出在文献检索课教学中应用典型工作任务法,就典型工作任务如何设置,以便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从而把单向的静态式教学变成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互动式教学进行了实例研究。杨光武等[6]就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缺陷,提出项目课程法主要理论,并运用于改革文检课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信息素质。相东升[7]将建构主义观点下的“5E”教学模式引入到文献检索课教学中,结合具体教学检索实例和学生的专业,用“5E”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纵观这些学者对文献检索课程所做的无论是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研究,还是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探索,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并没有真正从学生主体角度去思考(有些教学方法中虽然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或中心地位,但是都过于理论化,实践起来效果不佳),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学院学生们毕业设计中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毕业论文质量进行分析,发现仍存在着学生不会查阅文献、不会分析文献并进行整理的问题。通过问卷调研与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问题与本课程在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上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够密切有关。为此我们从几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同时引入计算思维理念。

3面向计算思维的文献检索课程改革

3.1计算思维概述

计算思维的定义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在2006年3月给出的,她指出:计算思维就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的一系列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思维活动[8]。它是通过选择合适的方式去陈述一个问题,对一个问题的相关方面建模并用最有效的办法(如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实现问题求解。计算思维不是仅对计算机科学家要求的,而是现代信息社会中每个人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实质是人们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9]。这种思维在不久的将来,将如同人人都具备的“读、写、算”(简称“3R”)能力一样,成为每一个人的技能组合。计算思维和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被称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大科学思维。学会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中创新的需要,是大学生创新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具备信息素养能力的大学生是知道如何学习,即懂得如何获取知识、组织知识以及利用知识。可以说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是相容的、和谐一致的。因此按照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思维过程进行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对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3.2文献检索课程改革目标

目前大学生中一提到信息获取马上就想到利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来解决问题。这就导致同学们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文献检索课程没有多大价值与意义,并相信自己已具备了信息获取能力。这种误解对于文献检索课程的开设是相当不利的,再加上现在的搜索引擎技术的日趋成熟,检索的快捷性与全面性远超过传统文献资源检索。实际上过份依赖搜索引擎进行信息获取并非是最佳选择,这是因为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获取并非得到信息本身而是包含这些信息的网站链接,考虑到各网站信息维护人员的水平与技能的差异,不能保证网页所提供的数据资料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因而搜索引擎获取的信息虽有广泛性但不够准确;另外,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的许多信息链接网站本身就是电子资源数据库,最终还是归结到直接使用电子文献数据库,这就说明还必须加强学生们对电子文献数据库利用的技术方法的学习。而在信息分析与整理方面,由于受到教学课时紧、授课教师非专业化、教学方法过于形式等原因造成同学们只是通过简单的复制粘贴、随意堆砌的方式来进行文献综述的撰写,根本没有考虑到文献整理在内容、逻辑与格式规范上的要求。因此,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关注学生对各种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与技巧掌握的同时,更要学会结合专业信息需求进行文献资料的分析、整理与综述报告的撰写。同时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内容还须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中企业学习及毕业设计环节相融合,才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这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3.3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文献检索课程改革内容包括:需设置与学生专业信息需求密切关联的教学内容;形成一支由图书情报专业教师、学生所在专业教师及企业工程师组成的面向不同任务分工的教学队伍;在教学方式方法中引入项目教学法理念,让学生进行基于毕业设计课题驱动学习,综合利用计算思维的教学策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计算思维与信息素养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3.3.1文献检索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将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程,要求工科专业的学生必须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及艺术学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宽更泛,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们能将本专业知识与其它人文社科类专业相交叉,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现实的情况总是与期待有所偏差,很多同学视公共选修课程为“混学分”与“鸡肋”,“选而不修”,缺课的现象常有发生。希望获取更多的知识,却不能以认真的态度去完成。即使不是缺课,课堂的情况也并不是严肃而活跃。以文献检索课程为例,每次一个教学班约200人左右,但实际上到课率很低,为应付老师随机点名更出现“代上课”现象,时间一长导致任课教师积极性大大降低,课程最后以学生草草交一份报告了事,教学效果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为此,我们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将文献检索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从课程性质上将本课程提高到引起学生重视的高度。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除了讲授传统的文献检索理论与方法之外,特别是电子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Springer期刊图书等)的查询方法实际应用更是重点,同时引入文献资源的归类、分析与整理,以及文献综述报告的撰写等内容,这也是重点。目的是让学生不仅知道如何获取信息资源,更要知道如何合理正确地应用信息资源。因而我们将课程名称改为“文献检索与写作实践”(下面还是简称为文献检索课程),以反映该课程的教学内容。

3.3.2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队伍构建

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时间一般要周学时为3,共计36或48学时,这样一来整个课程授课周期达12到16周,这么长的授课周期再加上学生本身的不重视,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将文献检索设置为专业集中实践课程,连续两周,同时开课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大四上学期)的第10、11周。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考虑到大四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大四上学期是集中企业学习阶段,同时也是毕业设计开始启动阶段,将文献检索课程作为企业学习阶段中一个环节,以企业学习中的项目为毕业设计课题来驱动文献检索课程学习,既有利于对学生统一管理、有利于对课程授课质量监控、有利于对课程考核统一实施,更有利于通过与专业信息需求的融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与教学时间安排相适应的就是课程教学队伍的构建,课程教学队伍由图书情报专业教师、计算机专业教师以及企业工程师构成。由图书情报专业教师主讲文献资源的理论与方法,计算机专业教师负责结合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或自己讲授的专业课程拟定检索案例,或与其他专业教师联系,掌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中选择一些热点问题、重要的知识点或专业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检索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对专业文献资料的检索及整理分析。而企业工程师负责企业实际项目需求制定毕业设计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并进行文献综述报告撰写。

3.3.3面向计算思维的毕业设计课题驱动教学方法

在对课程内容与课程时间安排的基础上,探索面向计算思维的毕业设计课题驱动教学方法,毕业设计课题驱动教学方法来源自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建立基础是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它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10]。它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处理“项目”,包括与项目相关文献资源的获取与分析、项目设计方案与思路的构造、项目的实施及测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处于配角地位,主要任务更侧重于设计并营造一个“真实”教学情境与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下,以项目为主线驱动学生自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汲取新的知识去破解项目“难题”,使学生在项目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发现知识、应用知识、提高技能;同时它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可根据项目问题解决的需要自行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但要有明确具体的成果。而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基于不同层次计算环境的问题求解,显然与项目教学法的本质特征是相适应的。另外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周期通常较短,而且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内进行的,因而其教学效果具有较好的可测评性,这正与该课程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的改革相吻合,便于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实践项目教学法。我们这次改革中将文献检索课程作为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企业学习环节之一,目的就是通过学生进行企业阶段的学习,将学生引入到真实的IT企业工作环境中,不同的IT企业对应不同的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从心理上就开始有一个从学生角色到职业员工角色转变过程。企业工程师结合实际项目需求制定毕业设计课题,就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通过图书情报专业对文献资源的检索理论与方法的系统介绍,同时结合专业教师的专业案例讲授与文献综述要求,学生针对问题开展文献检索过程,通过选取合适的主题、关键字、文献资源数据库,并辅以搜索引擎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获取与毕业设计课题相关的资源信息,接下来在对资源信息进行归类、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报告的撰写,同时形成毕业设计的开题报告,最后由整个教学团队对学生的课程进行考核与评价;在此过程中融入了计算思维的训练活动。

4文献检索课程改革效果

通过对09级、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卓越计划”班级中实施改革后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首先从学生们完成的文献检索报告与文献综述报告质量上有很大的提升,每位学生一个课题,都能够独立或在指导下获取有效的文献资源,并完成文献检索报告,同时结合毕业设计要求撰写出质量合格、格式规范、逻辑较清晰的文献综述报告。其次,通过学生们对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表分析可看出学生们对本课程不再有“轻视”的思想,而且更多地觉得从本课程学习中得到了信息素养能力的煅炼与培养。从这两个角度上来看,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篇11

2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快速发展学科知识与陈旧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IT行业的超快速前进已经不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了,与此同时,很多《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还停留在上个世纪计算机和网络发展之初的阶段,考试大纲更是十几年如一日,很少更新,没有时代性,也缺乏实用性。学生觉得学这些过时的东西极为无用,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2.2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受经济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计算机在不同城市和地区的普及率不同,不同家庭的使用频率和用途也不相同,因此来自不同地区和不同家庭的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和操作的熟练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造成有的学生不用学就已经知道,有的学生可能学了也未必明白,这两类学生在课堂上都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2.3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仍然照本宣科,一边放PPT一边在讲台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茫然地坐着,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师放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将学生置于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既剥夺了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又没给学生足够的消化知识的时间,学生只能像听天书一样错过一个个重要的知识点。

3计算机教学改革对策和建议

3.1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内容,注重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由于计算机高速发展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选取具有实用性的适当内容会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极大的提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融入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授学生解决计算机方面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在顺利通过考试的同时能够掌握好学习的方法,从而能够举一反三,自主学习。例如:讲Word的自我介绍文档制作时,针对学生以后毕业求职的需要,可以将求职简历的制作引入自我介绍的案例进行讲解。还有招聘企业简介案例,学生通过前期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可以自由发挥,边做边学,便可以充分了解Word图文制作组件功能及应用。另外,分节符功能和自动目录生成知识讲解时,可以用毕业论文修改作为案例讲解。寻找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案例讲解,让教学内容更加逼真和具体,更能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计算机操作知识。

3.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首先,结合本校各专业进行分层培养,使学生具有应用计算机解决各自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但是,要求英语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学习数据库知识,化工专业的学生学习编程知识显然是不合理的。现实中,不同专业领域对计算机应用要求有很大差异。因此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需求程度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例如,文科专业学生应该学会演示文稿和文档处理的制作,而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则要求对所有的操作都要熟练掌握。其次,现在高校入学新生中普遍存在计算机水平层次不齐的现象:在中学接受过计算机教育的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较为熟悉;而来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因为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学生对计算机操作一无所知。针对这样的现状,学校可以考虑对学生进行入校后筛选考试,对考试不合格者,采取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的掌握,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对考试合格者,可以考虑采用以自学基本理论和以培养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团队合作项目相结合的开放型培养方案,这种高层次的培养方案主要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团队精神。

3.3改进教学方式,丰富教学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案例不可无,也不可滥。在计算机理论基础教学过程一定要增加信息发展的新知识,不能照本宣科,因为教材的更新往往很难跟得上信息的发展,很多知识已经较为陈旧,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查阅资料,筛选出有针对性、代表性案例进行讲解。把学习内容融入一个个案例任务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案例任务达到掌握知识要点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形象化和生动化。如在讲授文档处理Word时,首先以怎样用Word制作一份社团简介开始,从录入文字到对文本的字体段落设置,再到插入相关表格、图片、页眉页脚设置等效果,最后使此篇文本达到图文并茂、方便阅读的效果。通过此案例的训练,使学生大致了解Word文档处理功能,并且掌握如何应用这些功能。通过边做边学达到记忆深刻,熟练掌握的目的。随着网络、多媒体基础设施的完善,计算机教学形式日趋多样化。网络实践教学就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由平台系统部件及网络构成的多媒体实践教学平台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程作业以及在网络上能搜寻到的各种资料、素材等,学生通过学号登录平台,及时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下载相关资源进行课后复习和扩充学习。学生对这种自主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会感觉很新颖,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能够主动学习。

3.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反复的上机训练,才能消化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理论实践相结合,达到提高操作应用能力的目的。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正在试图实现从课堂讲授向实践教学的转移,课内理论课学时与实验学时比例不断下调,有的甚至已经达到1:2,然而,实践证明单纯调节课时比例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上机课应该做些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前一次课预先布置好下次课的上机练习,让学生有时间预习,为下次上机课做好准备。在上机课结束前留一段时间,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和学生共同评讲相关操作题,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较为集中的典型问题要重点讲解,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3.5采用机考方式,实现教考分离

就计算机基础这门学科的特点而言,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传统的试卷考试,只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检测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现阶段,计算机机考作为一种流行的计算机技能考核手段,不但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能真实的检测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这种无纸化的考试,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计算机机考真实客观的体现了教学效果,因为考试试卷由计算机随机产生,从教学角度而言,避免了教师漏题的现象;从学生的角度而言,避免了抄袭作弊的现象。另外,计算机考试系统一般都自带自动评分功能,能够极其迅速、准确地计算出考生的分数,节约了教师阅卷时间,减少了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更重要的避免了人为失误和感情分,体现了考试的公平公正。

篇12

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建立传授和学习知识的立体网络,最大限度地满足高校教与学的需要的一种教学模式[1]。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中推行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因材施教的需要。由于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迫切需要提出一种新颖的适合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二是教学资源多元化的需要。传统的教学资源单一化,使得学生只能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学习和理解知识。而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则不同,它可以让教学更灵活,更有针对性。三是学生学习主动化的需要。在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从被动的看、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利用丰富的资源自觉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四是学习评价科学化的需要。传统的单一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而立体化的评价体系使得学生对学习的评价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

从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情况来看,这几年学生报考二级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非常踊跃,其报名人数一般都占我校总报考人数的60%以上,这也充分说明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热衷和喜爱。具体数据详见表1。

因此,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改革与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为此我们提出在该门课程中实施多元化立体化教学。其具体教学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构建科学立体化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库

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一体化的教学设计为目标,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多种媒体素材为基础,以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适用于多层次教学对象,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而构建的立体化教学资源[2]。

现阶段,《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多元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多方面的,其内容主要包括实验指导书、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案例库、教材等内容[3]。网络教学平台包括实验教学平台既能方便学生和老师查找课程资源等,也便于师生进行互动、交流、讨论以及作业和上交等[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案例课题化,实施立体化教学模式

根据《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特点,我们提出建立该课程的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模块化[5];教学案例课题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等。

针对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在课程内容结束时还要对所学模块进行汇总和融合,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大作业等。模块设计如表2所示。

教学手段多样化是指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将实际问题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方法,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老师能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使得学生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表现,增进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在讲解Word高级应用内容时,可以利用毕业论文排版的案例讲解样式、目录、题注、页眉页脚等内容;在讲解Excel高级应用的内容时,可以通过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案例分析统计函数、数据透视表等内容。

启发式教学是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采用启发诱导或者提问的办法向学生讲解课程内容,使学生能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地深入问题的全过程,并最终解决问题的全部。老师在讲课时很好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逐步分解及探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每堂课的内容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提问环节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正确解答出问题。

同时,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课堂教学全搬进了机房进行。教师通过教师机一边演示以便讲解,然后由学生模拟操作,教师从旁指导,再由教师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诱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师生双向交流,改灌输模式教学为互动式教学。在机房授课时,教师也可安排部分课程内容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老师与学生共听”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对本章节内容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的基础上,教师将某一教学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单独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抽取一位学生在讲台上给包括任课教师在内的其他同学“上课”,教师对学生讲解过程进行补充和评价[6]。

构建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考试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教育下的应试考试模式,考试内容以知识为主,过于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了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建立适应于本课程特点的科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须的[7]。

平时成绩考核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作业管理、在线测试等功能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在最后的期末考核中,亦可采用多维度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方式,例如通过课堂提问、大作业成绩、考试成绩、实验测试成绩等综合手段,多种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掌握知识的程度。

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加强实践环节,改革实践内容和形式是非常必须的,课程的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课教学形式讲授。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根据《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相关特点,我们在设计实验任务时,可以提出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安排。

验证型实验:老师讲解实验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模仿手段验证实验内容,理解课程相关知识。

设计型实验:教师以项目形式提出实验的具体要求,学生通过综合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设计、开发并最终完成实验项目。例如,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历或者宣传册的制作等,教师布置主要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设计简历形式和宣传册等。

综合型实验:教师结合现实问题布置综合案例,要求学生综合前面所学知识独立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相关方案并付诸实践,同时提供实验的分析与研究报告等。

通过以上各种实验类型的综合训练,学生得到的不仅是这门课的知识,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平台的开发。为了更好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辅导,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同时设计一个该课程的实验辅助模块是非常有用的。实验辅助模块应主要包括课程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指导、实验案例、网络课件、作业布置与提交、实验安排与提交、学习讨论区、在线答疑等功能。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在网上浏览课件,做习题,提交实验,模拟考试,网上讨论和答疑;教师通过教学平台布置、批改实验与作业,检查、统计完成情况。同时,平台也在实践教学监控、管理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课程的实施,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办公自动化应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表现在计算机二级办公软件高级应用技术的考试通过率中,我校考生的平均通过率由2010年的不足50%提高到2011年的60%以上。运用多元化立体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强了教师的执教能力。

[1]陈芳勤,彭国星,朱文球.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多元立体化教学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0

[2]饶正禅.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的构建[J].计算机时代,2010.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