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

时间:2022-04-11 03:27: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中地理知识点小结

篇1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114-01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人类不同时期的活动,是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自然学科都离不开实践活动。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将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通过社会实践联系在脑中构筑地理知识体系。在新旧知识的碰撞中,激起地理思维灵感。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初三的一年中,将地理搁置,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断层,在接受新知上感觉困难;高三学生,由于知识密度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要完成三年的复习任务,迎接决定自己命运的高考,学生感觉压力很大。凡是对地理学科感到厌烦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缺乏地理思维能力。

1 高中生地理思维缺陷的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缺乏重视

由于高考将地理纳入文综的考试范围,但是由于在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出现过时间上的间断,这样就造成文科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从初中就沿袭下来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习惯即对结论机械地背记,不重视知识理论的探究。但是,高中地理的平时教学与高考,都侧重于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其实地理学科既是一种自然学科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科学。对于需要思维转换的题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1.2 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欠缺,思维广度深度受限

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文综试题刊看,学生的对于活题的应对能力较差,关键是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思路的宽度都很受限,导致在做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出现片面和孤立性,尤其是对一些易混的概念,不能全面综合地分析问题,找准地理问题的切入点。如光和热,学生多数认为太阳辐射能强烈,其热量必定充足,却不清楚热量体现在何处。分析起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青藏地区,思维出现梗阻。

1.3 思维定势干扰了逻辑性的形成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具有很清晰的思路,对每一章节的知识要做到脉络清晰,对于跨章节的内容要能够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从而为形成准确的地理知识体系。但是一些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较大,单项的知识掌握的还可以,但是放在一起就乱了手脚,不能在头脑中形成较为完整的逻辑体系,最后的结论经常出现错误。如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形成热力环流,这就要求学生对高、低气压产生的原因有清晰的逻辑分析,但是不少同学出现混淆就是思维定势在干扰。

2 以生活实际为契机,提升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笔者结合最近带过的几届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归纳总结在一起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尝试多种改进的方法。进过不断的实践研究,发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入点,能够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2.1 稳扎稳打构建知识结构,夯实地理思维基础

任何一学科知识思维的形成,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地理学科更是如此。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地理思维具有较强的发散性,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对于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为学生讲到位,同时还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注重逆向性思维的思考方式的练习。如“为什么北美大陆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而没有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却有大面积的温带大陆气候?转看中国,由北向南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笔者就从问题的关键------两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两个地区的地形、风带等的作用的不同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建立地理思维能力。

2.2 定准位深理解,重塑正确的地理思维

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需要对学生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定位。让学生在对知识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知识点间的联系。如,笔者在讲人教版高二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笔者定位学生身边生活实际,通过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变成现实,展示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短片。接着问学生嫦娥一号的旅程需要动力的推动,那么这个动力依靠什么能源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能源资源的开发。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实例说出知道的能源有哪些,然后进行再生与可再生的分类。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起合理开发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思维。

2.3 截取实际实例,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的学以致用的特点很明显,因为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笔者根据地理知识的特点,经常在讲课的过程中,截取学生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通过分析来探究地理知识。如高中地理专1《时间计算》,计算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或-两地经度差/4分钟(东大西小,东加西减)。笔者举例北京时间15点,重庆(106°E)的地方时为多少?根据公式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得出为14点4分。

3 小结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理思维能力做支撑。教师能够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现象与知识点相结合,便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提升学生正确的地理思维能力。

当然,地理知识的牢固掌握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也需要教师在将方法传授给学生后,通过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与现实生活实例的练习。通过实践,加强学生的能力与解题技巧的提高,通过乡土校本资源的充分利用来加强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方.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0(7).

[2] 胡万贤.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浅谈[J].甘肃教育,2003(12).

篇2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高质量的完成学习任务,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随着我校学案教学以及生命化课堂教学的实施,并按照《莱城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我们地理组全体任课教师积极努力,探索出自主、合作、探究下的“目标导学,以学为主,以学定教”这一有效教学模式。一般程序是:情景导入、认定目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展示、拓展目标-----小结提升、训练达标

1.情景导入、认定目标?? 学习兴趣是学生最现实的学习动机 ,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情景创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引发兴趣的问题导入新课,导课导得好,可以先声夺人,抓住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把三维目标呈现给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 ?能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和理性的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生成问题,以便于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简单的问题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难一些的问题由小组内交流完成,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供到班上共同探讨。

3.交流展示、拓展目标?? 让学生展示其学习情况,一方面是为了解决学生自学中不明白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为教师精讲作准备,教师根据学生展示交流情况, 适时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以达到拓展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的教学目标。

4.小结提升、训练达标 学习完本节课之后,根据教材内容,可由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也可由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小结完了之后,要进行当堂训练测试,以便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才能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合作与交流,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

以上教学模式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而成,这一模式既得到了 我校师生认可,更得到了我区教研室的高度赞扬,实践证明,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二、加强地理知识记忆,及时归纳、总结,建构知识板块,实现有效学习。

地理教学中需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记忆,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因为归纳总结的过程就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总整理,将所教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建构成有机的地理知识板块,从而让学生在归纳知识总结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得到巩固提高。

在上完一节课时,教师不再是单方面进行小结、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从一节到一章、从一章到一个单元等,这样到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学生就能拿出一张地理知识结构图,从而能够较好的掌握高中地理主要知识点。

四、举出生活例子,使地理融入生活

生活本身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地理信息,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题地理化。生活中到处充满地理,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地理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让地理生活走进学生视野,进入地理课堂,使地理教材变得更具体、生动、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地理的作用和意义,增强“用”地理的意识。

五、培养学生兴趣,让课堂更高效

大多数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非常浓烈,他们有太多的为什么,兴趣是一切行动的源泉、是动力的来源,让学生喜欢地理课,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觉得首先要让学生去喜欢你,学生一旦喜欢你,他就喜欢去上你教的课,但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对其进行爱的教育,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其次,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把你当成朋友,相互理解、相互激励。从而促地理教学为有效。

篇3

初中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不够重视,很多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便不予重视,这使得地理这一个科目在部分老师、家长以及学生的眼中成为了可有可无的科目。部分学校地理课仍由非专业的地理老师担任,使许多学生对初中地理产生怨学情绪,导致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地理这一个科目。为了改变当前初中地理教学“边缘化”的情况,笔者尝试将导学案应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从刚刚开始尝试使用导学案,到现在导学案的应用,我认为导学案应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参与,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学生总是在期待地理课的到来。下面我就谈一谈导学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设计和运用。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在导学案之首精心设计情境导入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调动学生求知欲,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把学生引入探索地理知识的境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在教授“火山地震”这一知识点时,播放我国汶川大地震的视频片段,从而引入地震有关知识;通过网络搜索出火山爆发的视频短片,从而引入有关火山知识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惊叹好奇,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这是良好的导入的效果。

(二)在导学案中设计和课本教材内容联系紧密的问题进行导读

导读是导学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图表文字进行分析的一个过程,更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的提问来掌握主要知识。但初中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常常出现在阅读课本时前后混乱、思路不清晰、知识点记不住等情况。因此,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是教师在课前的重要任务。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就必须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并了解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自学问题,把课堂的活动流程设计好,并指导学生针对学案中的问题;找出重点和难点做好标记,实施分段阅读、理清结构、看图分析,把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迁移。

例如在学习地图的阅读中关于比例尺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比较南宁市和广西哪幅图的比例尺大?2.哪幅图表示的范围大?3.哪幅图上南宁表示得更详细?在比较的同时,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到图的下面,然后将写在图下面的结论写出来,即比例尺小表示范围大,内容简略。接着进行画平面图比赛,教师给每一个小组3张A4纸,要求学生画出教室里第一排到第三排课桌椅的平面图,看哪一组画得又快又美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比例尺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在导学案中设计练习题导练

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训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训练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也可以巩固学生刚刚学到的知识。训练主要以完成练习题的方式来呈现。练习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笔答练习、口头练习、抢答练习、分组练习、互问互答练习。例如在讲《亚洲及欧洲》这一节课时,先组织学生分小组来开展活动。一个小组分别找出亚洲、欧洲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特点、河流特点、人口特点等方面的区别,另一小组计时,然后采用不同小组互问、互答和抢答的形式来完成练习。在这样的情景和气氛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都被激发出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枯燥的记忆变得更加形象而生动。这种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中对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导学案的使用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完成课前预习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很少进行课前预习,学生没有预习就无法参加在课堂上开展的各种活动,就算参加活动也不知道教师上课的重要内容。因此通过使用老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导学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看课文、读材料、参与活动。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教师将要讲的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又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地理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二)课堂上学生交流导学案,实现探究,完成讨论得出结论

课上交流导学案,实现讨论、探究环节。学生在预习时,会碰到很多有共性和个性的问题。导学案中要把共性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然后各组进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实现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交流、活动实践的平台,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

(三)解释、总结、归纳导学案,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交流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小结依然有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重心前移,学生的疑y问题暴露出来,矛盾得以展现,这样教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就很有针对性,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时要兴致勃勃、情趣盎然、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对于刚刚教学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要多次强调和总结。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才知道应该怎样去学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这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和迁移运用至关重要。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92-01

情境教学法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喜爱,该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要把某一教学内容或环节进行刻意、科学的修饰,然后将该教学内容或环节放在一个特定的、具体的模拟实践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方法。因为情境教学法的教学实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应用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第一教学原则,把学生们引入生动有趣的地理课堂中去,让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出彩。那么,如何通过情境教学让初中地理课堂更加出彩呢?主要包括密切联系生活情境、努力再现历史情境、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等。

一、密切联系生活情境,让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毋庸置疑,情境教学源自生活,情境教材取材于生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果用生活的现象来说明问题,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贯穿地理教学知识,尤其是通过实际例子的情境来贴近学生生活,让地理走进生活,同时也让学生把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即让生活走进地理,在生活中观察并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力争把每一个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重点知识都熟稔于心。笔者曾结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下初中地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实际生活来增加感性认识。在生活情境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积极调动学生们利用和发挥自身的生活知识经验;二是在教学中有意与学生们探讨、交流相关的生活经验;三是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课余期间努力体验生活;四是带领学生们对生活中的经验和印象作以总结;五是拟定命题,即在地理知识中拟定命题,让孩子们带着命题去贴近生活,探索地理知识。

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问题》的时候,锻炼学生们实施可接触范围的人口统计,比如班级的人口、学校的人口,调查所在小区以及社区的人口,继而放开眼界,去了解城市、中国、世界的人口。通过中国人口与其他国家人口的比较,通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深刻解读我国所面临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把自己放在主人翁的位置上。再例如,在学习《多变的天气》、《人口与人种》等知识点时,也是要与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主动与现实生活进行比对。根据地图判断出自己所生活地区的气候带,是寒带、温带还是热带等,进而延伸到国家层面的气候带分布情况,同时可以站在学者的角度上,对自己小时候司空见惯的各种天气做一个重新的审视。在《人口与人种》中,对世界的人种黄、白、黑、棕等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总之,这些都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否认的是兴趣才是情境教学的第一核心,而兴趣恰恰是记忆是升华的第一导师,那么兴趣又是怎样来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密切联系生活。

二、努力再现历史情境,让地理科学追溯古今

在地理和历史教学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再现从前的情境,就是历史的情境,这一点如果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那么一定会促动初中地理教学的丰富多彩。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教学标准中强调,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教学生的机械相加,而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交流的意义建构。那么也就是说,老师不要再一味地填鸭式教学,而是要从互动指导、引领的角度出发,为学生们展现更多的情景和情境,让情境去促动相关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就要经常性地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方式,让学生们在观看中体会记忆,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体验、感觉,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接受学习信息。

例如,在学习《地震》这一常见的地理知识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唐山大地震》、《东京大地震》等影视作品来真实还原那一段历史,让学生们切实感受一下地震的威力和危害,也通过《汶川地震》等知识来切实感受相关的地理知识。再例如,在《滚滚长江》、《滔滔黄河》的知识教学中,把母亲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要突出出来,把长江运输和生态作用突出出来,尤其要通过书籍、视频、图片等方式,让学生们看到历史上环保的长江与黄河,再比较地看一看现在伤痕累累的长江与黄河,增强环保意识。当然,这种历史再现的方式,也要想方设法地融入互动式教学,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这是“以人为本”的集中显现,那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境教学加互动教学的科学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掌握全面性、主体性、民主性为原则的,继而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的高度成功。

三、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地理教学丰富多彩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初中地理的情境教学中,一定要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加入音乐、颜色、图像和其他因素,也可以实施电化教学,也可以融入电影、电视、网络等相关视频,精心科学地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创造最好的技术支持,使用最丰富的教育教学手段,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完全服务于初中地理教学,加强课堂活动,增进课堂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非洲》和《美洲》的时候,教师通过展示图、物理模型和动植物标本或多媒体课件再加上生动的语言创造条件,世界最长的尼罗河、三大热带雨林集中的刚果盆地,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红海、地中海均借助多媒体融入学生们的眼帘和视野并完成教学目标。

四、总结

写到这里做一小结,宣告情境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又一应用模式,总而言之,情境不是教学内容美丽的外衣,也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所以要求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实施情境教学的时候不能盲目追求情境新颖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低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科学性,一定要至始至终保持初中地理学习的体验性,创造生活,激发兴趣,发动学生们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初中地理教学的情境教学,让情境教学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更出彩。

篇5

一、扎实个性化备课

备课是上课的前提,个性化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个性化备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在学情分析基础上的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在一体化讲义基础上的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即时反思与总结。其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是前提,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是关键,教学反思是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保证。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明晰。在备课的过程中,由于重难点经常是一起提及,所以在分析时往往把两者混淆在一起。但是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在上课过程中是有区别的,我理解为是重点中的难点,更讲究方法和技巧。

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教学流程与实施的设计主要包括旧知督查、知识建构等环节。旧知督查,重点在于迁移性试题的设计,把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转换为联系实际的试题。知识建构重点是引领学生思考活动题的设计,对整个课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训练反馈重点在于针对学生的易错知识点,通过检查反馈能真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总结归纳的重点是知识模型的搭建和思维方法的总结,以期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反思与总结的实施。反思与总结的环节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包括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知识时反映出来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灵感思路,整堂课的表现与效率,课后学生的询问情况等,整个知识体系的融合。反思与总结要即时也要有延展。

二、提高学习地理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能持续的保持,对于地理教学的实施有很大益处。个性化地理课堂是基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做了以下的思考和实践。

1.用小实验模拟

自然地理的知识点中有很多实验可模拟,一方面,自然地理的部分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例如,地球自转、公转、大气运动。有的教师用乒乓球做模型,有的拿地球仪做模版,在地球自转部分很实用。我的地球公转的模型设计是:用铁丝将三个不同大小的球固定在一个支架上,动态模拟地球绕日公转和月球绕地球公转,效果良好。

我在教学人口、城市知识点时,师生互动建立了一个区域模型。将学生分为小组(6—8人),制作完成模型的不同部分。在模型中设置城市、乡村、过渡带;农业、工业等产业活动;交通线路网、绿化带等,设置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必修二和必修三知识讲解时,既形象生动又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

2.用地图和图片承载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载体。地理试卷大多是以图形和图片作为载体,结合地理知识点来考察。所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搜索收集地图资料,既让学习有了新的载体也刺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地图册也是学习的好帮手,初中地理教材中就有很多地图形象生动,如中国干湿区分布图、广东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实例等,还有很多实事材料、如神九等。将这些材料都运用到课堂中让学生感知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打造个性化地理课堂

新课改的初期阶段,课堂模式在不断创新。某一阶段,教学主管部门要求课堂应该按照某种固定模式开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形成个性化风格课堂,但是这样的模式不一定与自己适合。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研究与时间,我有了以下的一些思考。

1.以有效载体为教学前提的新授课模式

新授课的内容不同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借助教育载体。一个好的载体肩负着提起学生学习兴趣的责任,更有对课堂承上启下起主线的作用。运用最多的载体是地图册,在这里我更提倡让学生收集资料,不管是湘教版、人教版还是鲁教版,每个版本上都有设置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题,鉴于课时和安全考虑这样的活动题大多都没有实施,但是这样的省略却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学生失去了动手锻炼的机会,所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果只是坐在教室中进行就变得纸上谈兵,这样的高校教育方式使得学生只停留在理论角度,所以教师经常会感叹出“现在的学生能力太差”的结论。地理学科也应该建立实验室,包括室内实验和课外实验,实验的运用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知识讲授中多用。比如,大气圈、天气、气候等等。单纯的用PPT演示,图片丰富多样,学生缺少了实践感知,题目会做了,原理不能真正的弄透,使学习缺少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实验既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感性认识也对理性认识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为大学输送会学习地理的人才,真正的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以知识建构为主的复习课模式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复习阶段知识的建构很重要。例如,必修一模型的四章,每章小结会将知识网络呈现出来,在掌握的基础上把每节的内容小结充实进去。必修二、必修三按照此方法同样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具体填充。新课是微观学习的过程,复习的过程更注重对知识的宏观把控,有助于学生领会教材知识点间内在联系,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必修一的自然地理、必修二的人文地理都是必修三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区域的基础上将自然和人文知识结合的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掌握的基础上,高中生的理解能力还是有限制的,那么通过适当的读与练还是有效的办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是地理复习时的真理。记忆是浅层面的方法,通过记忆的理解才能有效的学习。

课堂练习的选择上要注意,在课时很紧的阶段用优题带动知识点的滚动,既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又能巩固知识,见效很快。

篇6

关键词:实践活动教学;初中地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69-02

虽然教育改革已经开始实行,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消失,在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在课堂中大部分老师老师依然按照课本内容教授,没有实践活动。针对目前的状况,加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很有必要。实践活动教学也是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途径。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

在实践活动教学时,要融合学生日常所见的有关地理知识,如地理现象、一些景观。对于所需时间比较长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划分为多节课时间进行。比如在讲授地区降雨量变化时,在安排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本地的降雨量和时间,从中总结规律。

通过与实际相结合,让实践活动教学去解决地理教学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教学,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和自主探究能力。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特色,选择相关联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教学,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1.设计目的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设计包含多个方面内容,如设立情景、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等,过程很复杂。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培养兴趣,同时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化,教学课堂更加活跃。

2.设计原则

第一,要把整体思路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整体思路就是在贯穿在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设计要旨深刻,思维宽阔,有充足的想象空间。具体实践就是实践过程简单明了,便于学生完成。强调立意深远,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突破和创新。

观察活动、操作和语言表达活动这三方便是促进学生智力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是智力技能的奠基石,更高一层次的发展是语言表达能力,开始由外部发展转向内部发展。智力技能是分阶段形成的。每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中的整体思路有着指引方向的作用,确保智力技能向正确方向发展。具体实践是实施活动教学的基础,促进学生智力逐步发展。此设计原则能发挥最大作用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比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可设计三峡工程探讨活动,就其中的利弊问题进行辩论,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自主探索,积极讨论。教师可适时点拨,指导和协调学生。由这种实践活动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三峡工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第二,要把多角度和小难度相融合。问题的设计是多角度的,还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活动问题的设计可以有一定的难度梯度。设计的每步活动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学生年龄段问题,个体差异。所以要注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调,合作与分工。如制作一份不同地域国家经济水平的手抄报,可指导学生从工业、服务业、农业等行业分析比较。不同学生负责不同板块进行搜集资料,还可以选取某个特定地区国家作详细讨论,加深对区域地理知识的了解。多角度和小难度的设计原则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能够很好地见到成效。

三、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方案

对于地理实践活动,要与课本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活动形式。如游戏类、讨论类、搜索类、辩论探讨、海报形式等不同的活动类型。这也需要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去安排不同形式的教学。这种教学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课堂的积极性,落实了实践活动教学。

不同的活动类型表现形式不同。讨论活动是以小组教学,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为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把地理知识融合在交流问题中,同时要注意讨论的时间,适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动手活动是以发展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目的的活动。在制作中发挥创造能力。动手内容有地理教学模型、制作图表,绘制地区图形等。

游戏类活动主要为竞赛方面,旨在提高学生反应能力,对知识的熟记能力,以及准确度。这种游戏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在赛前制定好游戏规则,结束时做出评价,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在开展此类实践教学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实践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入到学习中。

合作和交流是这些活动进行的基础。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能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四、小结

通过对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将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贯彻其中,增加了教学的探究性内容,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寻求真理,在探讨中学习知识。除了达到新课标的教学标准,实践活动教学融合了地理学科的实用性特色,做到了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根据新课改大纲的教学要求,初中地理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在此前提背景下,各地初中学校开展了针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改革。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应当首先从课堂知识点出发,结合课堂教学材料,优化教学方案的设计,科学、合理使用教学手段,给予学生更加充分的时间、机会去自主观察、自行实践,最终掌握本节课堂的知识要点,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掌握,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地理科目的学习乐趣所在,养成主动思考、自主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教学案例分析

本文中,笔者将以《大洲和大洋》一课为试验课堂教学案例。第一,为同学介绍国内外著名航天员的故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结合世界的海陆地图,引导学生去观察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比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到陆地总面积约30%,海洋总面积约70%的结论。同时,观察海洋、陆地的分布规律,得出——南半球的陆地面积较少,海洋面积较大,南极洲由陆地构成;北半球海洋面积较少,陆地面积较大,北冰洋由海洋构成的结论。第三,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一: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获得一个地球仪,随意将地球分成体积均等的两半,观察其中陆地、海洋面积的所占比重大小。学生们发现,海洋面积总是要大于陆地的面积。第四,在学习了课本上关于“海峡”、“海洋”、“岛屿”的定义后,从地球仪上依次找出:马六甲海峡、黄海、太平洋、亚洲、印度半岛和台湾岛。第五,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二: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地球仪上准确标记出四大洋和七大洲。仔细观察七大洲的轮廓、相对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然后请同学们首先写出各大洲的名称,然后把它们放在标有经纬线的底图上,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快又好!通过拼图游戏得出结论:七大洲按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第六,设计课题实验活动之三:用简单几何图形一笔画出七大洲,注意赤道和180度经线。世界上除了七大洲还分布着四大洋。学生和老师一起在地球仪上找下四大洋的位置。被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和大洋洲包围的是太平洋,它面积最大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一半以上。被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和非洲包围的是大西洋,它是世界第二大洋,轮廓象“S”形。被非洲、亚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包围的是印度洋,它是世界第三大洋。四大洋中面积最小、纬度最高的是北冰洋,它位于北极周围,终年被冰覆盖。四大洋按照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是太大印北、四洋贯通。最后归纳小结,理清思路。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太大印北、四洋贯通。课后探究,引发思考。请查阅世界地图,观察哪些大洲是相连的?它们的分界线是什么?

二、初中地理课堂试验教学的要点策略

第一,初中地理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地理试验课程。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当联合学校,加强地理试验课堂教学。一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当为地理实验课堂配置必要的教学场所、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必要的教学工具,例如绘图仪器、测量仪器、地球仪等等。另一方面,教师应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第二,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实验课堂的根本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分析、自主探究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生动的学习体验,是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建快乐、和谐、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地关心与支持,鼓励学生勇敢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提出疑问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多多利用个人的课余时间,去查找、收集关于地理知识的材料,拓展阅读面,不断提升学习能力。第三,初中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大胆验证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在实验证明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与指导,通过提出问题、给予提示、创建情境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继续完成学习活动,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直至完成地理实验学习活动。综上所述,初中地理科目学习过程中,实验教学方式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创建活跃、自由、快乐的课堂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各地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优化实验课堂教学方案,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生平,古新.浅析地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甘南地区为例[J].学周刊,2017,(07):77-78.

[2]唐祥蓉.地理课堂中的实验教学方式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09):97-98.

[3]张雅琪.初中地理实验教学初探——以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为例[J].才智,2016,(12):50.

篇8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板图板画的应用策略

1.边讲边画的教学策略。即教师讲授知识的同时,在黑板上进行板图板画。学生的注意力会随教师的笔触和语言转移,讲完画完之后,使整个地理过程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取得良好的效果。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各大洲、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分布,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还有自然环境特征,都可以应用板图板画,边讲边画,不仅可以直观地表现地理事物的分布,更能使学生清晰的、快速的掌握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形成空间分布概念。

2.先讲后画的教学策略。即通过教师对基础知识的口头讲授,先让学生对所讲的基础知识有一个表象的认识,然后通过板图板画进行练习,把刚才的知识由表象转化为形象的知识。使其需要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也符合地理教学中以图释文的原则。只有将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记忆有了依托,也就更深刻了。如讲授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一节,教师先运用课本中的美国农业带(区)分布图,与学生共同分析农业带的分布原因,使学生对其分布有一个认识。之后在教学评价阶段,可以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绘制美国略图,共同巩固美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湖等,从而归纳出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有哪些,接着再请学生填注美国农业带,既巩固了知识,又对本课做了小结,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又有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3.先画后讲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策略最适合用在复习课上。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他们以板图板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再对学生进行复习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既检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读图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印象。如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特别是对日本、印度、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澳大利亚、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学习,都可以应用先画后讲的教学策略。先通过板图板画复习巩固各国的或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使学生一目了然,再分析在这样的自然环境影响下,各国的人文环境特征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直观,而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板图板画的适用范围

篇9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已成为同行所关注的问题。通过近年来的理论探究和实践探索,各校都在校本要求下建立起了自有模式。然而,在考察这些教学创新成果时也必须认识到,单一从教学手段和形式上做文章,仍难以形成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长效机制。毕竟,新课改的目标在于构筑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并能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可见,深挖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则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进行语文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信息释放呢。笔者认为,这需要建立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之上。从总括层面来看,教学内容重组应遵循现有教材的体例,而在内容拓展和提炼上进行创新;针对信息释放而言,则须结合当前已有的教学创新成果了。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初中高效课堂实质的理解

若要构建高效课堂,首先需要对其实质进行理解。围绕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以下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1.知识点的吸收方面

对语文知识点的现场吸收(习得),是建立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所谓现场吸收可以理解为,对于课文的知识重点能在课堂40分钟内被消化。这就意味着,需要通过唤起学生已学知识点,来支撑起对新学知识点的学习。从而就暗示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在新旧知识逻辑连贯的同时,努力做到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具体体现为,将历史、地理等初中课程知识纳入到语文新知识点的结构中。

2.知识点的应用方面

实现对知识点的应用是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建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难点。如何在40分钟内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对考察对语文知识应用的范围问题。众所周知,文字应用能力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而在课堂范围内更需要建立起学生的模仿、类比能力。因此,这也就成为了对“应用范围”的回答。

二、理解基础上的思路构建

在上述理解基础上,建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开展思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1.实现跨学科知识点的融合

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中进行了优美的景物表现,通过描写为学生展示了济南冬天的独特景象。若按照传统教法,教师往往追求从文学角度对课文写作技巧的挖掘。然而,这种看似正统的教学手法,却难以调动起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因此,在课文讲解中可将人文地理知识贯穿其中,进而在唤醒已学知识的同时,能全面掌握课文景物描写的技巧。

2.建立模仿、类比学习机制

作为景物描写的典范之作,将为学生在该领域的作文写作提供方法导向。但是若要全方位的掌握景物描写的逻辑结构,则主要在于学生日后的实践积累。为此,在课堂中应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建立起模仿和类比的学习机制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选取某一段落,在完成新知识点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在地的冬天景象,依照段落逻辑结构进行现场口头作文。当然,这一形式也可以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之上。

三、思路引导下的实践

在上述思路引导下,以下将以《济南的冬天》教学为例进行课堂实录。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PPT或是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从整体上展现济南冬天真实景象;同时,还可以从网络上收集有关老舍先生当年在济南的照片。这样就使济南的冬天以及作者本人,生动、具体,并且直观的反映给了学生。在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后,要求学生构建起本地冬天的特征:如有学生就说:我们这里的冬天有时会起雾,站在家里的阳台看去朦朦胧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本地冬天的特征进行景物描写。这样一来,学生在配合以往所学习的背景知识,就能对课文所要阐述的内容主线有了整体的把握。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不难看出,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的高效课堂的建立,还需要不断适应新课改的价值取向。

四、小结

本文认为,在开展思路的构建中可围绕着:实现跨学科知识点的融合、建立模仿、类比学习机制等教法来进行。但需要强调的是,高效课堂的实现只是推动新课改的发端,而不断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则是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257-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许多老师已经深刻认识到,一节课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何,而且还要看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互动情况。因此教师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更多的学生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但是通过本人听课以及自己上课的体会,发现我们设计的学生活动大多是停留于形式,例如为了上课时为有学生活动这个环节而把一些简单易懂,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列入课堂讨论的范畴,使课堂讨论泛滥成灾,浪费了时间,也有把一些难度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丧失信心。总之,为了盲目响应新课改,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学生活动的内涵,从而丢失了课堂中最宝贵的一点,就是有效性。而评价一节课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就是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发展作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让地理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地理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呢?下面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1.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作用

所谓"活动的有效性",是相对于活动的无效或是效率低而言的。有效的学生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活动后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引导下,师与生的和谐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效的活动还可以消除学生在地理课中的疲劳,在活动中获取地理学习的乐趣,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汲取新知,从而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真正意义实现高效课堂。

2.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

教师要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要实现课堂学生活动的时效性,在备课时就要在活动内容、活动方法、活动时间、活动效果、活动约束机制和活动说明等方面做充分的考虑,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课堂,还要备学生。

2.1选择合适的学生活动内容。在选择学生活动内容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安排来认真确定每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选择学生活动内容一定要本着有趣味性,易开展的原则。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丢掉学科本身的严谨性,也不能为了显示设计者的水平而选择难度较大的内容,是学生丧失活动的兴趣。

2.2设计合理的学生活动形式。《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初中地理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形式主要有:(1)学生思考,教师点拨;(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3)教师指点,展示练习;(4)角色扮演,寓教于乐。总之,有效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每个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等因素,灵活运用。教师务必做到兼顾设计学生活动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突出重点难点两个方面。

2.3合理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有效性是指"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方面,在课堂上,在本着学生活动的时间略超过教师授课时间的原则基础上,教师得合理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若不能准确,往往会出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有效果,但却没有效率,当然不可能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与目标。

2.4有效的约束机制。为了保证活动有效地进行,课堂需要纪律、秩序和规则。一个吵吵闹闹和秩序混乱的课堂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应先维持班级的纪律,是有效学生活动完成的保障。

3.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课堂导入环节学生活动设计的有效性。新课导入设计是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第一环节,而且导入不仅只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每个知识点的讲授之间,知识点间的过渡和新知识的导入也同样重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求对传统的教学导入方法作出改进和创新。我认为新课导入中有效的学生活动应该符合下面几个要求。(1)新颖性(2)直观性(3)趣味性。

案例1:在学习"地球运动"一节时,先让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分别让两位学生扮演地球和太阳,表演自转和公转。从中掌握自转的方向、中心、周期、产生的现象,进而导入所学知识。

案例2:在讲"地图"一节时,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比例尺、方向、图例,让他们介绍各自的情况。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动手实践,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进所要讲的新知识。

3.2新知识探究环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所以初中地理课堂中许多重要知识的获取都是从地图中总结出来的。教师可以围绕读图、用图、析图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新的知识。

案例3:在学习《西亚》一节时,我选择将西亚的石油输出路线作为本节课的学生活动内容,设计学生活动: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西亚进口石油,有哪些航线可以选择,各航线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引导学生结合"世界石油输出路线示意图"找出将波斯湾的石油运往这三个地区的路线。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读图的活动当中,学生活动效果显著。

3.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对于一节完整的地理课堂来说是有始有终的,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教学内容终了的提炼升华和概括梳理,教师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更好的构建自己的地理课堂知识结构体系,充实自己的地理课堂知识。所以说,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也只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案例4:在学习完"非洲"一节时,可以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讨论:谈谈非洲的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引导学生结合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环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讨论,在有效的学生活动中完成本课的总结。

由此可见,初中地理课堂有效的学生活动存在在于日常的地理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尽可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通过行为活动的积极参与带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最终达成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和学习行为活动的高度统一,促使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地理认知结构和思维中地理知识框架体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每一位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才能设计和组织有效的学生活动,也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与行动形成自己的地理理解力时,才能真正懂得地理,学好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熊世培; 浅谈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学)》2013年10期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057-01

当下网络微课资源渐渐多了,但纵观笔者尝试给学生开发微课资源和使用情况,网络资源适合本校学情使用的并不多。15年底,八年级上册完成教学任务,为了缓解下学期初中地理毕业升学考试的教学压力,需要适当提前教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面对部分学生借不到书本,乃至没有地图,提前上课,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于是,笔者尝试将要教授的第五章中国的地域差异的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以及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将这两个章节以微课的形式,设计制作并使用,收效不错。学生觉得对教材知识点有疑惑,还可以课后自行复习温故。笔者结合自己任教4个班级的学情,确定微课制作流程的三部曲如下:

一、研读课标和考试说明,提纲挈领,微课设计将教材知识化整为零,化繁为简,更要突出其少而精的特色。

教师先解读《四大地区》的课程标准有两条:1、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2、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结合微课10分钟以内的时间,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求老师要抓重点,咬难点,重视细节研磨,设计短小精悍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细节学习,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从而实现从微课学习到课堂学习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运用。以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为例,部分学生会将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典型特征混淆。究其原因,这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外乎只识记知识点,不求甚解,不了解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其实青藏地区的“高寒”,“高”是成因,“寒”是结果,青藏地区第一级阶梯的地势高导致了该区域气候特征的寒冷。如此了解气候特征的成因就可以避免不同区域知识点的遗忘或混淆的发生。因此,我们在微课设计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为知识的呈现作铺垫。探究问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和表达能力的锻炼,这才能通过微课少而精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不是容易遗忘、分散的知识点。归纳同类型的课例,如四大地区,只要针对不同的课型,这样根据自己所任教班级的学习情况,确定微课所选择突破的重难点,才能立竿见影地夯实学生的知识点。

二、微课设计,突出以地图为载体,从而串联知识,更渗透读图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在教师展示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提取地图地理信息的技能。通过地图,再现地理知识。如《西北地区》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导入西北地区的学习。通过驼队由东向西穿越西北地区为教学情景,展开教学,更凸显借助地图教学的重要性。通过途经景观的变化对比,通过学生的视觉冲击,来强化其学习的接受能力,同时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指图和读图方法等,间接提升学生的读图技能。当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析图、用图,学生就可以把薄弱的基础知识,通过地图的载体,加以知识再现融会贯通。通过地图的运用,才能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掌握区域学习的方法,通过对地图中的地理特征的分析,了解其相互关系,将零散的知识通过归纳分类,成因分析等串联起来,从而构建知识系统。

三、微课设计通过虚拟情景设问,通过探究区域差异的原因,从而凸显区域特点。

笔者发现通过探究问题,比平铺直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以西北地区为例,先找出西北地区的分界线,了解其西北地区分布的位置和范围,再设问:探究西北地区分界线的地理意义?紧接着追问:为什么西北地区最典型的自然特征是干旱?在解析答案:距海遥远,山脉阻隔时,承上启下导入西北地形特征的讲解。

西北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找出主要地形区?学生带着问题,有学习任务,有的放矢地学习。再追问:西北地区的地势特征?位于第二级阶梯。有部分学生常常无法准确判读西北地区的地势所处哪一级阶梯?借机温习,复习三级阶梯的划分依据。建议:设计的微课要适当的留白,给学生思考的间隔时间,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老师的表达等,间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举例说明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设置情景问题:为什么西北地区的新疆建有坎儿井?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坎儿井的建设,有利于其中高山冰雪融水等水源过多蒸发。追问,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种植业吗?引导学生对比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所处的季风区和西北地区所处的非季风区的差别,从而凸显其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畜牧业。再强调西北地区只有在水源丰富的绿洲或者河流沿岸才适合发展种植业,于是西北地区的种植业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的特点。通过探究生活中问题,明确不同的地理概念。

最后,微课设计知识小结,实现知识再现、迁移与从而实现知识系统的建构。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3-0089-02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分析

该部分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的“锋与天气”。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本节内容与初中课程相衔接,同时深化学习内容,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出发,讲述影响天气变化的冷、暖锋系统,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选修内容“自然灾害与防治”做了铺垫。因此,在本单元及整个地理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先提出气团的概念、特点和类别,接着提出冷、暖气团相遇产生锋面,锋面与锋线组成锋,然后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不同分为不同类型的锋,重点分析了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2.课标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等天气系统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锋面天气系统,这是前提条件;其次需要学会将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进行比较和分析,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不同天气系统特点的认识。“运用”为应用水平,

“分析”为理解水平,要求较高,要以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内容作为铺垫,但行为条件具体、细致,操作性和应用性强。教师要抓住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天气过程为重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已知: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过“多变的天气”,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天气有一定的感性了解,但是关于各种天气成因的理性认识有待深化。具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简单的地理图像。

想知:高中生求知欲强,想要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由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画图能力一般,学生对于画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怎么知:学生抽象想象思维较弱,需要利用图形加以引导。教材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生活现象导人,结合生活经验和冷、暖气团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气团和锋的概念及分类,在锋面结构图上识别锋面、锋线和锋;分析冷锋、暖锋的天气过程。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通过绘制冷、暖锋的简单示意图,对比分析冷、暖锋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通过欣赏诗句或谚语,总结谚语或诗句里出现的雨是由什么天气系统引起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体会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的辨证关系;通过了解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使学生养成关心国情的意识与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在简易天气图上判断锋的类型,分析它们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4个环节,即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总结、巩固练习。

【导入新课】

老师活动:请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今天的天气状况。

学生活动: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播报福州天气状况。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通过播报员的角色扮演,展示和发挥学生的其他才能。

【过渡】究竟天气状况与锋面系统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课程。

【讲授新课】

老师活动:气团是什么?气团怎么分类?气团有什么特殊的物理性质?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掌握气团的概念和类型,并回答问题:弄清楚概念里关键词的含义,理解气团是一个相对概念。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弄清楚相关知识概念:理解气团分类的依据。

【过渡】冷暖气团相遇会发生什么?让我们一起进入下面的学习。

老师活动:准备中间带隔板的透明水槽,隔板左边是蓝色的冷水(代表冷气团),隔板右边是红色的热水(代表暖气团),将隔板缓缓拿出。提问:简单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果把红色热水和蓝色冰水分别换成暖气团和冷气团的话,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简单描述。对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产生的交界面进行推测。

设计意图:课堂实验模拟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可以深化学生对锋面的理解,让所学的知识可视化。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锋的形成过程,在锋面系统结构图中,指出锋面、锋线和锋。提问:冷、暖气团在锋面两侧的分布、性质差异?锋面附近的天气如何?锋怎么分类?

学生活动:根据气团的物理性质差异和相关天气知识,分析锋面附近的天气变化状况。

设计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地理学习迁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冷锋是如何形成的?

老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冷锋的天气过程,提问:冷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是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结合生活思考并回答问题。学会识别冷暖锋,分清锋前、锋后。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动态教学资源,将天气过程形象化展示,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同时培养学生图文转化的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下面由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暖锋。

老师活动:暖锋是怎么形成的呢?锋面怎么移动?冷空气和暖空气怎么运动的?天气过程如何?

学生活动:观看动画课件.根据已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过渡】学习了冷锋与暖锋,分析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老师活动:如何区分冷锋与暖锋?大家来找茬,每个组说明一点加一分。

学生活动:通过对比,加深对冷暖锋的认识。整理笔记,完善知识。

设计意图:对比分析,使知识更加系统,同时通过小游戏活跃课堂氛围。

老师活动:展示动画课件,提问:冷锋、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天气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在老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冷暖锋对天气的影响,从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生动再现冷暖锋的天气过程,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冷锋,以及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锋呢?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呢?

老师活动:播放多媒体演示示仓狗娴男纬晒程,引导学生理解准静止锋的概念。提问:准静止锋对天气有何影响?我国哪些地区哪个季节出现了哪些准静止锋?

学生活动:了解准静止锋定义。理解长江流域的梅雨及云贵地区“天无三日晴”的原因。

设计意图: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地理原理、地理知识结合起来,理解自然地理过程。

【课堂总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