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5 08:58: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新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一)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师生共同活动”的场所。为了有效地实施开放性的课堂教学,语文教师需根据现有条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可根据时节组织不同的活动,春天让学生去郊外踏青,冬天下雪的时候,让学生去打雪仗、堆雪人。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以后再去学习课文,思维会更加活跃,理解将更加深刻。此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引进具有时代性与教育意义的时事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有益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可以使学生享受创造之美,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积极评价,激励创新
学生的知识、技能需要得到表现与认可,从而体验成就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或者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或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就学生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给予评价。教师尤其需要注意学生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与活动,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与标新立异。教师的肯定与赞扬对学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能增强学生创新的决心。如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锻炼与提高。
二、提供丰富的材料,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广泛探索、想像、创新和求异的空间,能激发幼儿不断地与其相互作用,积极地动手动脑。因此在体育活动中,我注重了解幼儿的特点、需求、兴趣,在幼儿的兴趣上不断创设和改进环境和材料,以引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我观察到幼儿对“”的崇敬之情,就创设了“战场”的情景,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投掷材料:拉罐、沙袋、乒乓、纸球等,启发幼儿想像并运用这些“武器”以及各种办法攻打“目标”,由于投掷练习的环境和材料的新颖、丰富、趣味,幼儿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战斗中”花样层出不穷。多玩几次后我发现幼儿的兴趣有所减弱,我又想办法改变情境,材料,增加“躲碉堡”,“过小河”的情节,启发幼儿用多种办法巧“躲碉堡”,巧“过小河”,以新的环境、材料不断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性。此外体育活动中,我还积极支持和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究和操作,让幼儿充分的活动,自己选择材料,选择伙伴,决定用材料做什么,给幼儿充分的活动自由度,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如体育活动“好玩的彩圈”中我启发引导幼儿一物多玩,相互学习,并鼓励幼儿自由结伴,自由选择辅助器械,自由选择活动内容与方法:钻滚圈、抛圈、顶圈、双人滚圈、多人跳,摆不同图形跳等,在良好的环境中,幼儿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以游戏激发幼儿的创新灵感
游戏是幼儿十分喜爱的活动形式,它是幼儿自由自主进行创新的活动。因此,我充分发挥游戏的创造教育功能,在体育活动家中巧妙地设计了多种游戏,以游戏的场景、情节、角色吸引幼儿融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灵感。
四、以体育活动启迪幼儿的创新教育
课堂教学是科学教学的渠道,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机会。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探讨。既可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又可以让学生始终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之中,主动、活泼地参与教学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课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内产生的一些问题,能够在课外解决,如实验室在课外活动时为学生开放,或组织一些课外发明小组等。
2.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正确的教学方法不应让学生不伸手即可摘到桃子,而应让他们只有跳起来才能摘到桃子,让学生的身心发展从现有水平提高到最高阶段,让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例如,在讲“滑轮”一课时,在讲完定、动滑轮的优、缺点后,让学生组装一个既省力又能使工作方便的轮滑,从而让学生的创造“火种”燃烧起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创新精神
1.质疑问题的精神
自然科学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自然的奥秘,发展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探索性思维。如,在讲“电磁铁”时,学习电磁铁性质,有的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时说自己制作的电磁铁能吸起四个大头针,有的能吸七个……这是为什么?教师这时引导他们比较各组的电磁铁构造有何不同,实验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有的同学说可能和电池的数量有关,有的说可能和线圈匝数有关,然后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从而也把内容引申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自己动脑提出问题,证明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的情感表达,有提升身体素质、塑造形体、陶冶情操的作用。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作用下,更多学生加入舞蹈专业的学习中,通过肢体形态的塑造达到品格的陶冶与自身气质的提升。中职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作为学生的发展目标,舞蹈教学方面也是如此,使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动力与创新力,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成长十分不利。因此,中职学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十分必要。
一、中职舞蹈教学的现状
中职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活跃度差,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也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都较为传统。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学习的积极性很低,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教师更加注重学习技巧的教授,没有正确认识到舞蹈教学的内涵。因此,中职学校的舞蹈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不很理想,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有待端正。
二、中职院校舞蹈教学的创新策略
(一)更新舞蹈教学的教学观念。随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普及,各大院校对舞蹈教学也更加关注。中职教育中的舞蹈教学,不仅担负着对学生动作技巧的传授,还包含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善传统的教学观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加课堂内容,对舞蹈教学整体目标的提升有着现实意义。重视舞蹈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认识到舞蹈教学的素质教育意义。在当前素质教学的环境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另外,教师应在关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舞蹈动作抒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达到身心舒缓放松的目的。(二)完善中职舞蹈教学内容。中职教育之所以效率较低,不仅是因为守旧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乏味的教学内容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升。所以,在中职院校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在开展舞蹈展示动作和肢体动作的同时,也可以应用多元化的形式丰富课堂内容,例如芭蕾舞、民族舞等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教学。或是通过播放名家的舞蹈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体会舞蹈意境表达的情感,感受不一样的舞蹈韵律。通过欣赏名家舞蹈动作,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向往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增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改革中职舞蹈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对学生的舞蹈学习基础充分进行了解,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避免学生因自身基础过差跟不上教学进度情况的发生。另外,对于舞蹈基础十分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从基本的舞蹈动作入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再逐步提升难度提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耐心指点,也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在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完成舞蹈动作的学习,并积极投入课堂教学的训练中。其次,学生熟练地掌握舞蹈动作之后,教师再对具体动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完成一系列的连贯动作记忆。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舞蹈进行大胆的想象创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动作的掌握程度,也能帮助学生树立舞蹈学习的信心。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舞蹈教学。由于在舞蹈教学中,每一肢体动作都需要教师进行分析指点,因此仅仅依靠教师自己给学生展示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动作慢放、回放、详细地展示每个动作,让学生进行反复的对比观看,对技术要点、面部表情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不断规范提高自己的舞蹈动作。
总之,作为中职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保持教学目标和创新教学的互相配合,进而不断调整更新教学策略,与时俱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让学生发展成为多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者:叶秋红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良好自尊是创新思维形成的基础。既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要有不同于常人的思考,对现有知识就要有独到的见解或者质疑,而这些都需要建立在独立人格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在创新教育中,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在人格层面,尊重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要包容和鼓励。只有宽容、民主、平等的氛围,才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自尊;具有良好自尊的学生反过来也会以宽容、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的创新活动都会得到尊重,而这种尊重反过来又会促进个体良好“自尊”的建立,从而个体的创新潜能就会充分表现出来,才能形成创新思维。
2.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早在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斯就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十个“非智力”人格特征,即①独立性强;②自信心强;③敢于冒险;④具有好奇心;⑤有理想抱负;⑥不轻信他人意见;⑦易于被复杂奇怪的事物所吸引;⑧具有艺术上的审美;⑨富有幽默感;⑩兴趣爱好既广泛又专一。在这十个方面中,与“自尊”有关的方面包括①、②、③、⑤、⑥、⑨六个方面。可见,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重要组成,建立良好自尊对塑造“创新人格”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3.良好自尊是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来源。根据一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的自尊受到伤害,自信心就会减弱,从而会越来越关注他人的想法和行为,自己的自尊心和爱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而拥有良好自尊的人,在探索新机遇的时候,即使遭到拒绝或失败,也有能力控制和减少恐惧感。从事创新活动,常常要面对这种新机遇,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此时就需要这种源于良好自尊的自信。
4.良好自尊需要可成为一种创新动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的需求为五个层次:一是基本需要或生理需要,二是安全需要,三是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四是自尊的需要,五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创新动机主要是受到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驱使的。而且严格地说创新动机是无法训练的,只能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修养而间接培养的。因此,作为一种创新动机,个体的自尊需要应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在创新教育中,可通过人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加以培养。
二、自尊培养是创新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知,良好自尊是创新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自尊培养就应当成为创新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那么,如何在创新教育中培养良好自尊?
1.构建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环境。为个体提供平等、民主、自由讨论的场所和时间,对于能提出问题、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多鼓励引导,使得“爱提问”、“爱思考”的人受到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个体价值能够被充分尊重,个体的良好自尊也容易形成。特别是师生的人格平等方面尤为重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自尊培养的最基本途经。此外,当学生出现情绪低落或自卑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关注,要充分相信学生自身的调解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施加思想教育。换句话说“,给他一点时间,他会好起来的”。这种运用个体的自我调解反馈机制进行的纠正,要好于那种“谆谆教诲”,也是学生独立人格成长的必由之路。
2.提供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体验“成功”与“失败”的机会,特别是在不断失败中寻求成功的训练。自尊本身属于个体的一种“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却依赖于外界的认可。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提供给学生适当难度的项目,让他去体验,经过尝试失败和探索努力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手段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带到传统的音乐教学课堂中,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将静态的音乐画面转化为动态的、有声音的,以此来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马儿奔腾、羊儿吃草的景象,再加上美妙的音乐伴奏,让学生有神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多媒体教学,彰显音乐的独特性
开展多媒体音乐教学活动,是最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发挥音乐的感染作用。例如,在进行《动物狂欢节》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大象、松鼠、狮子、老虎、狐狸”等动物狂欢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创建出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环境,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情绪,感染学生的音乐情绪,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由此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有利于丰富音乐内容,丰富音乐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
三、创新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对传统的音乐教学内容进行了恰当的调整,同时也对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结构时,教师要在充分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引入新的知识,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去。一堂有效的初中音乐教学课堂要强调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由此初中音乐教师要注重创新音乐教学课堂的多样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茉莉花》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认真聆听,并在此基础之上想象茉莉花的外形特征。随后,教师可以根据歌曲中茉莉花的生长特征为学生作详细的讲解,促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这首音乐作品。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各种乐器来演奏这首歌曲,或者学生之间进行对唱,借助动静结合的教学手段,切实提高了音乐教学课堂的质量。
四、创新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初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发挥音歌曲的感染力,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看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想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切实提高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鼓励学生评价,开展创新教育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各个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音乐情感表达出来,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切实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音乐个性。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互相评价,调动起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在音乐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2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内涵分析
创新教育理念的提出更多的是依据创新素质结构的基本内涵来确定和提出来的。在我国,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来提高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并根据此基础来影响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基本理念之下,高校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过程就必须要贯穿于整个的教学各个环节当中,通过对学生施加更加科学的干预,使其能够在整个的教学领域中有更加崭新的发现,获得更加崭新的思想、尝试更加新的学习方法。在掌握一般的应用规律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数学能力,从而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奠定数学教育的素质基础。而在这一个过程当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对于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科学的创新教育则是关键所在。
3高校数学创新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分析
高校学生的思维和意识相对比较的稳定和成熟,尤其是对于一些事物的价值的判断也日趋完善,在这个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变得尤为的重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高校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3.1引导想象,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首要要主动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以此来缩短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应时间,从而更好的获得更多的数学发现的机会。另外,教师在锻炼数学思维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根据教材的潜在因此,创设出更加合理的想象情境和相应的空间,提供给学生想象的相应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想象。
3.2开感直立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品质进行培养,创新学生人格
有学者曾经指出,“创造者具备一定的智力是高创造力的重要条件,但是,具备高智商并不是唯一的先决条件。由此看出,创新过程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智力活动,特也需要将创新的主动性和创新情感融入到整个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以良好的个性和品质来作为基本的后盾。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个性的品质和相应的人格教育,更应该更加均衡的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和全面的进步和发展。
3.3诱发学生进行思维发散,拓宽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在高校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努力的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供各种有利条件,首先,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出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实践,主动的鼓励学生去多思考、多提问、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应该寻求不同的方式进行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和敢于创新的思维和意识,以此来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思维,拓宽学生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诱发学生进行思维扩散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的创新广度和深度进行把控,使学生能够在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过程中来进行创新性学习,避免学生偏离正常的范围。
3.4巧妙的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教育学教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由此看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积极的进行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关键所在。在巧设数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去寻找在我们身边经常见到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一些例子,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更好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提升整个的教学效果。
二、后续能力给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增加活力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技术的发展及其迅速,直接导致工作岗位技术含量的增加和责任范围的扩大。这就要求高中学生清楚明白考大学读大学不是终点。要能够更好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终生教育理念。每个人必须终生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要想使学生能够终生学习必须使学生具备后续能力,后续能力就是指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的继续发展能力,包括继续学习能力和继续工作能力。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曾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是在9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也就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因此,高中教育的育人目标,是人格健全有智慧,全面发展有特长。”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尽管对以塑造人性为核心还是以培养技能为核心的两种教育目标的争论尚难分难解,但是打破唯分数论的传统学生评价标准已日渐成为共识。然而,让人尴尬的是从实践看来,打着素质教育旗号仍走传统路线的案例不在少数。分数、升学率还在继续束缚老师、学生的身心。对此,我们学校认识到现代多元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内涵,教育应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而不是只追求三年短期教育成果;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人专长的发挥等,应是学校教育学生的主要标准。我校除了狠抓高考成绩这一大众普遍关注的业绩之外,在通用技术课程中,依托学校现有通用技术教室,学生基本能使用金工、木工、电工工具,制作简单技术作品。如:简单相框的设计制作、常见桥梁模型的制作、简单建筑物模型制作、航模制作、简单机器人的拼装等作品。现代农业技术模块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一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的机会,如淡水鱼,生态鱼,冷水鱼养殖;汽车驾驶与保养模块的开设初步让学生了解汽车的主要构造和主要系统的作用;熟悉汽车驾驶的有关法规和驾驶员行为规定,知道汽车的主要操纵机件、仪表与开关的名称,熟悉其位置,了解其作用,并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了解汽车例行保养项目,初步学会汽车例行保养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形成保养和管理汽车的意识。这一系列课程的开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了学生学习范围,使学生在以后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教育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学生从高中毕业后有很多不同的人生选择,还有很多新知识、新技术需要不断的学习。没有较厚的知识基础,没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就难以完成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难以得到生存和发展。后续能力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奠定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基础,以引导其“学会生存和发展”。所以,后续能力的培养也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一环。
三、创业能力是能使学生得以发展的关键
现在,高中毕业以及大学毕业的学生都清清楚楚的明白:没有谁能给自己分配现成职业,工作应该由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去谋取。这需要学生从高中起就树立全新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创业能力。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因此,我校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目的就是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树立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较高综合性的能力,是一种具有突出的创造性的能力。它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冒险精神,从事某种事业、商业、企业活动的能力。对高中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简单的说就是培养学生在高中毕业后或大学期间(毕业后)自我谋职能力,这应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力、兴趣、思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我校通用技术课程中淡水鱼,冷水鱼,精品鱼养殖,富硒大米种植,酿酒和竹编教学,汽车维修等板块的开设,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的创业信息,让学生高中毕业后在自主创业意识上领先别的学校学生。创业精神是指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自强的“四有”精神。我们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开展中注重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及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培养创业能力是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重要内容,培养了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精神,避免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也避免了学生考不起大学后无事可做、人生迷茫现象的出现。
二、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新课改教育的展开,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教育的发展。以教师为主导的封闭式教育方式已经转变为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学方式。在中职会计教学的课堂中,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敢于疑问,主动提问,在思考中培养创新能力。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计教师必须也是站在创造性的角度上去引导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道路上前行,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不再是一个领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个争议性的问题,教师和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激烈讨论,最终获得一致答案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互动频繁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有利于营造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如何有效地获取知识为出发点,安排课程的进度。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分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自行论证观点。也就是说,同学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自主的讨论,还有和教师之间的讨论,最终得到一致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结论。通过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交流技巧的提高,而且在交流过程中,通过会计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对一个事物的多种侧面进行思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讨论式教学模式有利于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启发式情景教学模式
启发式情景教学模式主要是会计教师创设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在特殊的情境下,独立思考、分析、研究会计问题,找出规律的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教师通过联系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会计问题现象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所得税基本概念后,教师可以根据职业需求提问,当你是一个财务主管时,应该怎样在法律的许可中,减少公司所交付的所得税,帮助公司实现最高利润?这个问题就是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探究问题,最终所得税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从课堂上的死记硬背。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远比于被动接受知识来得深刻。我们可以看到,启发式情景教学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效,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简单提问,而是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教师通过对关键知识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答案。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创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同时,启发式情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实施创新教育要坚持生本观念,改进健美操教学方法
健美操创新教育不止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也不是学生一味的训练,而是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教师在实施健美操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认真的探索研究,掌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和发展规律,不断更新教学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并且将其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就要求健美操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不断地充实自己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比如在健美操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可以预先布置给学生任务:设计一套简单的健美操,由2名学生领做,其他学生以上一名学生的最后一个动作为起始动作,并且加入自己编排的动作,不能重复,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健美操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需要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相同的一堂课可以发挥出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作设计能力和创造编排动作的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及动作的基本要素认识动作的结构,发现练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学会分析问题,从而在学习和练习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运用科学合理地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学生只有具备个性化思维,才能懂得求异求新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地发挥自身潜在创新能力。因此引导学生听取不同的观点、分析不同的动作编排方案,集大家之长,转变为自己的东西,并发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漏洞,让自己的动作更加完美。教师利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进行动作改变,并从中获得创造的乐趣,使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其思维独立性得到培养,学生也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去分析问题,思维将更加灵活、更具求异性。
初中学科增多,难度加大,学生难以适应,与六年级相比,七、八年级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能力要求的确是一次飞跃,对学生抽象能力的要求有明显的提高。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ABC的三个内角剪开,然后要求他们把三个顶角A、B、C重合在同一点O拼成图形,观察组成的是什么角?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根据实验如何添加辅助线证明这一结论?这样的实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很容易认识到∠A+∠B+∠C=180°(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从而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让他们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样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新知识的探求中去。
二、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让数学思想贯穿于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努力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以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敢于对老师的讲授内容质疑,敢于对课本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其他同学的观点质疑。要知道,敢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初中学生培养创新意识的基本条件。在新型的课堂中,教师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全面和公正的评价。恰当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也能促进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型的教学活动中去。
三、教师要加强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数学能力也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具体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在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的同时,要切实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让学生在应用科学的方法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例如,在处理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让学生理清在平面内,点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点在圆内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外d>r。
1..1.1配备专职科技教师学校应选择热爱科学、年富力强、奉献精神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科技教师。
1..1.2培训学科教师可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的知识培训、专家讲座、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手段与措施,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指导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师综合素质定期召开科技教师座谈会,及时沟通、相互了解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实行青蓝工程的管理激励制度,培养发掘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潜力的科技教师。
1.2开展科普推广宣传活动
(1)举办校科技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围绕科技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
(2)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等科技节目;组织学生征订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如《科学大众》、《少年科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介绍科学家故事,如牛顿、爱迪生、富兰克林、贝尔等众多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
(3)定期组织学生精心策划,张贴科普墙报、办科普专刊,展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项目,展示学生自制的标本、教具、学具;开设科普讲座;举办“科技在腾飞”的手抄报等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比赛;组织部分学生写心得体会,利用校园广播选播优秀作品。
(4)大力宣传热爱科学、具有创新思想的青少年先进事迹,不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让科技意识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传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础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
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相结合,并入教育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道德情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将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课外”身份转变为“课内”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动就是建课外小组、搞小发明的狭小天地,让课堂中处处有科技,处处有创新,真正落实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2.1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基础学科课程中
2.1.1高考学科学生学习时间主要用在高考学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并对相关的科技知识进行一些系统梳理,必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语文学科。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语文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科技资料和研究背景,拓宽科技知识领域。
(2)英语学科。有英语教师曾留意到一个现象:理科生英语成绩普遍高于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应更占优势,但通过试卷分析才知,原来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而这正是理科生的优势。因此,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入科技知识,尤其对文科生的教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理化生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归纳、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4)数学、政史地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将科技创新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非高考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成功与失败,这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情商修养,转变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素质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2.2开发校本课程
2.2.1明确校本课程开设目的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学课堂死板生硬,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阅读、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发现。
2.2.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避免科技创新教育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认真规范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建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可开发科学史话(爱迪生发明故事、历代科学家史等)、电子技术、机器人制作、建筑设计、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军事科学等校本教材,涵盖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课程人数只要报名参加某校本课程的学生超过10人,学校就应想办法开设此课程。另外,每门校本课程人数应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以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课堂效率。
2.3开展科技活动
2.3.1比赛竞技类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电子制作、物理技能、机器人、天文知识、环保知识等竞赛;科技发明作品展、生物标本展、化学晚会等;组织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学生代表讲述科学故事,提出论点,大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一本科学书籍;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立、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质、科学方法;认识自我,展示和发展自我,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2.3.2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科技社团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都是由对某学科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其科技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更强、目的更明确,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并能及早发现和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
2.4紧密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与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标准和方式虽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拔尖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检索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发现一个共同条件,即“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发明有优异成绩者”。那么高校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潜质呢?清华大学招生办介绍:“综合性面试容易评判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创新性的评估则有局限性……不是靠一张卷子就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出来的”。那么,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发明、优异”,应如何理解和定位,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机会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普作文大赛、微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等。
(2)辅导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
(3)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15人)参加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赛获奖、申报专利、社会实践,是最能体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能直接将其作为高校评价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资格,争取更多机会选择心中理想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