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09:31: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多采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具体、形象的比喻、谐音记忆、音符、朗朗上口的口诀等能辅助学生的学习,也能加强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并记牢,从而达到巧学的境界。1.化合价的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条件不同价不同;单质为零永不变。2.梳理氧化还原反应关系时就可以谐音帮助记忆。
三、图像巧解化学题
1.四个基本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形象的图帮助理解、记忆。图可以画成熊猫或猪仔或青蛙,越形象越能加深学生的印象。2.使用托盘天平称量的时候,会有将药品和砝码放置放反的情况,会导致称量出来的结果偏差。简易的图示,能很快说明问题。例:称量20.5g(游码刻度0.5g),m(药品)+0.5=20,m(药品)=19.5g。将会称少了,一来一去相差两倍的游码刻度。3.使用量筒量取溶液,不管是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还是量取规定体积的溶液,都涉及仰俯视读数的问题;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实验中也会涉及仰俯视读数,从而导致误差的问题。利用图像,即能直观地解决。从图像可以知道,俯视读出的数据肯定比实际值高;仰视读出的数据肯定比实际值低。4.2L0.2mol/L的AlCl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OH溶液,产生Al(OH)3沉淀,NaOH过量后沉淀会慢慢溶解,求相关量。这种题目,如果能精确地画出坐标图,再利用数学的相似比例关系,基本就能从图中将问题解决了。
二、教学目标
目标是所期望的成果.教师通过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我们期望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无论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还是章节的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上往往都要细化为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和要达到的目的,它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的组织行为、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前要明白为什么这样设置,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在学生层面上落实教学目标.我们不妨通过图示(图1)来理解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基于课程标准,要忠实于教学内容“.对照课标”是指对照《课标(2011年版)》与《课标(实验版)》.和数学课程目标一样,教学目标也包括结果目标和过程目标.结果目标是要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而过程目标则需要经历、体验和探索等途径才能实现.设定教学目标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及实际情况,如果教学目标不能在学生身上得到落实,设定的目标就可能成为一种“摆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才能有效,教学活动才会有针对性.设定教学目标要本着“学生学完这些之后能够做什么”,教学目标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
教学中的问题来自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认知障碍、学习难点、容易出错的地方是教师实施教学之前就应该研究和重点把握的对象.对教学问题的诊断和把握,对于有一定教学经历的教师来说往往是来自教学经验,那么,对于新教师而言该怎么办呢?其实,除了经验之外,更是对教材的研究与理解,这当然离不开对课标的了解和熟悉.真正走入教材、挖掘教材、理解教材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学的资源,更是对教学问题的诊断与把握.当教师对教学问题诊断不准确的时候,教学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对学生的评价也会出现偏颇.比如在基础一般化的班级里上完“零指数幂与负指数幂”之后,进行课堂检测,其中有以下两个题目:“(1)已知(x-1)x+2=1,则整数x的值为_________;(2)求使得(x-2)x2-4=1成立的x的值.”结果很少有同学全对,这就是对教学问题没有正确诊断导致的结果.本节课中,学生能否将“非零数的零次幂等于1,1的任何次幂都等于1,-1的偶次幂等于1”融为一体,从(1)到(2)学生又能否从三种情况中查找出不符合条件者,体现的不仅是思维的发散性,更需要思维的批判性.教学中要探寻学生错误的背后是什么?如何研究并解决这些错误.
四、教学资源利用
教学资源不仅有教材本身,还包括丰富的补充读物,例如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例如幻灯片、电影片、音像、光盘、磁盘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依据学校教学的自身条件、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和确定.PPT课件、word文档、多媒体的展台、微课、翻转课堂的材料利用及自制教具等,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教学资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为学生学习服务,不能偏离了教学的主题,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本质,要彰显数学教学的内涵.
五、教学过程设计
作为一个系统性活动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对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勾画的愿景.教学设计过程应该是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脉络分明、活动安排有序,它是教师对将要实施的课堂教学的认识和期望.教学设计过程是对课堂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体现学业进步和情境及活动做出的精心安排,所设计的情境应该是学生理性思维的生长点.数学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数学活动的效果.教学设计是一种有目的任务分析,即假定有一个任务要完成(目标),如何才知道做好了(评价),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活动).目标前面已经说过,因此,活动则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因素.基于实践,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和确定实施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之后而设想实现目标的教学活动.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富有主体性、情境性、合作性及针对性,让活动有任务的引领,这样就有了开展活动的支撑点与着落点,通过活动任务,学生可以理解学习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设计的核心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面对具体的学生,必须“寻找”到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最能启迪学生心智的活动设计,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最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可以是“讲解—传授”式,可以是“引导—发现”式,可以是“活动—参与”式,也可以是“自学辅导”式.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设计的数学活动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要让学生经历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达到学习过程的自我建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笔者对“苏科版初中数学”的“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1课时)”的设计流程是:(1)学生先学,寻找教学起点;(2)自主学习,发现理解;(3)暴露思维,合作解疑;(4)沉淀思维,积累经验;(5)深化理解,拓展运用;(6)梳理小结,提炼升华;(7)课后延伸,感悟应用.浙江名师潘小梅老师在“神通广大的平行线:等积变形”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1)复习引路,提出问题;(2)经历活动,建立模型;(3)由浅入深,识别模型;(4)拓展训练,运用模型;(5)欣赏数学,感悟应用;(6)梳理小结,提升思想.
二、平面设计实验课的教学策略分析
1.重视案例教学策略
以往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需求,利用多媒体双向教学工具,采用案例教学策略,能够将知识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表现出来,能够显著提高实验课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园林艺术》封面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10幅精美的园林建筑风景画,并提出以下问题:如何利用图像处理工具绘制一个园林艺术品的封面,封面的整体布局该如何设计,画面的色彩该如何搭配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其次,教师利用径向渐变工具绘制出由白色向绿色转变的环形底图,然后连接图层命令,把若干个园林艺术图像放在一个图层内,并利用扭曲命令,绘制出园林艺术图像的立方体魔方,并在魔方上输入渐变的文字:园林艺术。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以下教学要点:特效文字的制作、立方体以及阴影效果制作、渐变工具的使用、图层组的使用等。
《修饰工作表》这节课是能否获得一个精美表格的关键,是最能够培养和体现学生审美观点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内容,也是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将会带给学生很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后的成就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会设置数据的字符格式、对齐格式;
会设置表格的行高、列宽、边框和底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通过亲身经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细节问题强调,让学生明白只要做有心人,就能把工作表设计的更加美观合理。
【教学重点】
1、掌握单元格行高、列宽的调整及设置对齐方式的具体方法
2、掌握对单元格添加边框与底纹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单元格行高、列宽的调整及对齐方式的设置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美化工作表的实际操作性较强,操作又比较机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授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加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导入新课
教学环节及手段
教学双边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对今天学习的任务进行明确定位教育学论文,让学生明确今天学习的任务目标
首先展示一张不完美的“八年级(3)班学生成绩表”,引发学生思考:可否进行修饰美化?
大屏幕投影:
“八年级(3)班学生成绩表”美化前后的对比画面。
问:两个成绩表不同的效果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活动:观察、小组讨论,选出学生代表发表观察结果:(对齐方式和表格的行高与列宽等的不同,边框、底纹的设置)
教师概括:(屏幕投影)
1.行高和列宽
2.对齐方式
3.边框与底纹
引入新课:本节课就是学习如何进行以上内容的设置来修饰工作表。
投影课题:修饰工作表(屏幕投影)
通过强烈的对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通过提问解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老师总结,自然过渡,引入主题。
二、五星教学原理与微课
五星教学原理是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大致都赞同的一种处方性的教学设计原理。其核心包括:(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原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向学习者示证新知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尝试应用新知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Merrill,2002)五星教学模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图的内层反映出五星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应遵循“聚焦解决问题”,再贯穿“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融会贯通”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循环圈,而图的外层则反映出由“结构指导辅导反思”构成的又一循环圈。这两个循环圈凸显出梅瑞尔的五星教学模式不仅关注教学过程,同时更关注学习过程,它强调教师的教学过程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的要求。五星教学原理的实质就是具体的教学任务(如教事实、概念、程序或原理等)应被置于循序渐进的实际问题解决情境中来完成,即先向学习者呈现问题,然后针对各项具体任务展开教学,接着再展示如何将学到的具体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或完成整体任务中去。只有达到了这样的要求,才是符合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心理发展要求的优质高效的教学。对于微课来说,余胜泉认为“微课虽小,应五脏俱全”,它应包括内容、活动、服务和评价反思等过程。(余胜泉,2013)如何设计微课,使微课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高效的教学,五星教学模式给予了明确的启示。即应以“问题”为核心来设计开发微课,使得每一个微课中基本都包括激活旧知(引导入门)、示证新知(教会理解)、尝试应用(辅导操练)、总结归纳(知识提炼)、融会贯通(考察应用)等教学环节。微课的设计开发者首先要针对每个微课对应的知识点提炼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吸引学习者投入学习的关键,也是微课设计制作的前提。而对于学习者通过微课的学习能否达到融会贯通,以及实现知识的迁移则是衡量微课优劣的标尺。要保证微课教学的有效性,就需使其中的教学设计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最终使微课成为真正具有教学功能的有效教学产品。五星教学原理是各种有效教学的处方,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学设计理念的肯定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应用五星教学模式将有助于确保教学产品的教学效能,因此本文尝试用梅瑞尔的五星教学原理来指导微课的教学设计。
三、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基于教学对象(特定学习者)的特征,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和学习环境,最终支持学习者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系统活动。教学设计以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为宗旨,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钟晓流等,2012)微课教学过程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不易。一方面,要保证在尽量简短的时间内,将知识点讲授得完整、清晰、易于理解;另一方面,要尽量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引发学生积极深入思考;同时,还要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调动起来,让学生可持续地主动学习。这些都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水平。(马秀芳,2013)五星教学原理认为教学应以问题为中心,以“聚焦解决问题”为教学宗旨来开展教学。五星教学原理指导下的微课教学设计应明确以下内容:
1.聚焦什么样的问题
笔者认为,微课的使用价值体现在它的教学性上,即微课是用来解决教学问题的,没有教学问题就不要去开发制作微课。以问题为中心(或以完整的教学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这也是五星教学原理的核心思想。让教学内容直指具体问题,在面对教学任务或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首先要告知学习者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后能够做什么或解决什么问题,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进而引起他们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微课设计者要把创设问题作为设计的重点,使问题成为推动学习者去思考和探究的纽带,成为其他教学环节顺利开展的中心和保证。面向完整任务的教学问题应至少包括三部分的内容:(1)输入——解决问题所需的已知条件;(2)目标——解决问题的预期结果或问题要求;(3)解决方法——利用所给条件达到目标的各项活动。(王良辉,2010)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与微课选题之间的关系,要保证“问题”解决所需的所有知识技能包含在微课的整个教学任务序列中。“问题”不宜过大,也不要过小。当“问题”过大时,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依赖本微课中的知识技能,而且还要用到其他相关的知识技能。例如,在对“数据结构”课程中“队列的应用”进行微课设计时,如果将问题聚焦在“停车场管理问题”上就太大了,因为解决此问题不仅要用到“队列的知识”,而且还要用到“栈的知识”。如果“栈的知识”是放到“队列的知识”之后学习的话,那么学习者在学习这一微课内容后将无法真正解决“停车场管理问题”。这将极大地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问题”太小则意味着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技能不能覆盖微课中主要的知识点,微课中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围绕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展开,这也违背了五星教学原理中“聚焦解决问题”的宗旨。
2.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才能确定微课中的教学组织。而一个教学主题的内容往往可以用一系列的知识对象来表征,这一系列的知识对象可称为一个“教学任务系列”。其中“知识对象”是一个包含教学所需的“信息呈现”和“细节刻画”(InformationandPortrayals)的框架。(Merrill,1998)微课中微视频播放的顺序虽然是线性的过程,但是教学过程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微课设计者要明确微课要完成哪些教学内容,实现哪些教学目标。另外,因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会因学习者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微课设计者在设计微课时要分解教学问题,形成教学任务系列,确定任务系列的顺序或包含关系,然后再确定如何通过建立任务系列之间的链接来实现教学过程的任意跳转。
3.确定教学问题用微课实现的可行性
这关系到教学设计中的策略问题。微课虽小,但却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它既包含由浅入深、由抽象变直观、化繁为简的数字化教学内容,又包含学生应如何与教学内容互动、与师生互动以及如何得到教师的解答和支持等学习服务。这些看似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环节,但实现起来却并不简单。我们通常使用的教学策略有利用多媒体(如图片、动画、视频)直观地组织和呈现教学信息,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如游戏等)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通过链接改变教学过程的组织,等等。作为微课的设计者在编写教学设计稿本时一定要考虑这些教学策略是否适合用微课来实现,更要深思它们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微课制作的“技术”问题,只有将这些教学策略的实现方法确定下来之后,才能着手做教学设计方案。要做好微课的设计开发,除了考虑以上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外,还需考虑微课的测试评价等内容。微课设计开发的完整流程如图2所示。其中,教学设计是微课开发制作的重点内容,下文针对教学设计的有关内容做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四、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
学习是知识建构和意义生成的过程,要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就要依据教学任务的性质和学习者的特点来选择教学策略。五星教学原理是一种将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它主要探讨如何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习。本文在五星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尝试提出一种如图3所示的微课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者特征分析后,在教学过程中以“聚焦解决问题”为核心,围绕“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总结归纳”、“融会贯通”5个教学环节展开,共同服务于“聚焦解决问题”这一核心任务,并形成一个教师示教循环圈。最后的教学评价也是微课设计的重要内容,它是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的依据。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由于微课主要用于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微课教学评价应更多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学习后的测试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的是“过程”,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结果”,微课的教学评价应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教师示教循环圈中各个环节教学设计的要点如下:
1.激活旧知
激活旧知旨在激活学习者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为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至少设计两方面的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先行设问”或“图示描绘”策略来刺激和指引学习者回忆旧知识,设问和描绘时要避免只是对知识的简单“回忆”;另一方面要提供一些经验来引导学习者将旧知识向当前学习内容过渡,这些经验充当的是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作用,所以越直观、越具体就越有利于新知识的建构。(石娟等,2011)
2.示证新知
示证新知是微课内容的主体。在这一环节,教师要至少考虑三方面的内容设计:第一方面是新知内容的组织和展示方式的设计。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又需要与其相匹配的呈现方式。梅瑞尔将学习内容分为概念、程序、过程和行为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的类型,确定了各自的展示方式:(1)对于概念,应提供其正例和反例;(2)对于程序,应展示其递进逻辑;(3)对于过程,应尽量直观形象地展示其步骤;(4)对于行为,应直接展示其示范样例。(石娟等,2011)第二方面是媒体的选用设计。教师要根据微课所展示的内容类型合理选用媒体,以达到增进学习的目的。需要谨记的是,媒体的展示形式绝不是“多多益善”,因为并不是媒体的多样性决定学习者的学习热情,诚如梅瑞尔所言,决定学习者学习热情的是学习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在媒体选用时要特别注意其“适用性”和“统一性”。第三方面是学习指导的设计。教师在展示学习内容的过程中要适时提供学习指导,例如,在介绍重难点时要考虑是否使用特写镜头、是否插入相关媒体素材、是否采用“暂停”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等方式来引导学习者更好地关注相关内容信息,从而强化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
3.尝试应用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借助适当的指导性练习或测验,一方面及时判断学习者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习者从尝试应用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加深对新知更正确和透彻的理解。教师在设计相关练习或测验题时,一定要保证内容与新知的“关联性”,以及题干问题描述的“简洁性”,做到“一针见血”。同时,教师要把控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做到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并能预知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因此而设计一定的指导和反馈机制,使学习者能体会到教与学的过程是一个“从扶到放、扶放适度”的有效过程。常用的指导机制是设置一个链接,方便学生查看教师对此习题的正确解析过程。常用的反馈机制是,当学习者给出错误答案时可及时弹出一个“信息框”,提示学习者解题错在何处并给出相应的指点。
4.总结归纳
知识的习得过程就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新知给予不同的表征后,就要对不同表征方式进行比较、归纳,使形象化的知识通过归纳总结而转化为学习者现有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在总结归纳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对知识概括“精准”,避免仅是对前面知识的简单“重述”。
5.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既是强化学习者进一步熟练和灵活运用新知识的阶段,也是激发学习者持续巩固和迁移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因微课时间短,所以持续巩固和迁移往往与课后的应用联系在一起,且在微课结束时进行。微课结束时的内容一般包括布置作业和课后思考,作业或思考的选题最好是适当变化了原情境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应有利于测试学习者综合应用新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微课教学设计应用模板
根据上述微课教学设计模式,为了能为微课设计开发者在编写脚本时提供稳定的结构框架,让其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微课教学设计的思路、内容、活动及评价等的有效设计上,笔者依托浙江省首届课程改革项目的研究和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参赛实践经验,尝试总结出如表1所示的微课教学设计应用模板,旨在为微课设计开发者提供一些借鉴,特别是为微课团队化的协作开发工作提供一些设计规范参考。
五、基于五星教学原理的微课教学设计实践
笔者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数据结构”中的“队列的应用”知识点,利用上述微课制作流程和教学设计应用模板制作成一门微课。该微课作品参加了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获浙江省赛区二等奖。该微课的教学设计内容详见表2。
二、以生活为舞台,再引领,再关注
鲁洁教授认为:作为一门生活实践的课程,从生活出发还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与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断发生动态联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去改善人们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们去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一)引领学生关注和尊重日常生活在教学“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先让学生课前去收集小时候用过的衣物等,问问爸爸妈妈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傻事。课始,在背景音乐“让爱住我家”的歌曲声中,学生拿出收集来的儿时穿过的衣、裤、鞋、袜,试着穿一穿,再说说感觉怎么样?学生们纷纷拿起衣服往头上套,可是怎么也伸不进去,裤子只拉到膝盖处,鞋袜就根本不用说了,只能钻进两三个脚趾头,学生们纷纷嚷着:“太小了,根本穿不了!”从收集到试穿这一过程,学生们显而易见地认识到:自己长大了!接着,又让学生来说说,在自己成长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家人无微不至地关心我、照顾我的感人故事。一段段回忆,一个个故事,拨动了孩子幼小但真挚的心弦。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充盈着孩子视觉和听觉,构成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精神洗礼,把学生日常的、知觉的生活纳入课堂学习中,并作为师生平等对话的内容,引发价值冲突,引导道德思考,进行道德判断,逐步形成学生个体道德价值,从而萌发感恩之情。(二)引领学生践履和向往美好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旨在告诉学生不同职业的人们为社会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我们要尊重并珍惜劳动成果。课堂中,让学生说说心中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来生活,同时引导学生:各种的劳动都是人们生活所必需的,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尊重的。还让学生当当小记者,去采访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了解各行业的特点,再谈谈采访后的感受,并在现场模拟其中一些劳动场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既体会到了劳动者的辛苦,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向往。由此可见,把生活中学生当前所面临的价值冲突,作为教学的资源组织来开展教学活动,才是最宝贵的道德教育时机,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与确定。
二、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理解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理解是唯一有价值的学习,是学生在已经了解到的知识层面上重新建构自己对于这方面的感悟。在新结构主义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伯尔、布鲁纳,他们十分重视学习者内在的理解对学习的重要意义。如皮亚杰的观点是,学习是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构建了新的认知图式,这种构建过程在本质上就是理解。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即是一个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学习与理解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奥苏伯尔所认为的理解就是他所极力主张的有意义学习,即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这些名家都提到了理解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整体把握高中美术新课程呢?如何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进行课堂学习,老师在预设理解性的教学设计或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切勿使用口号式、命令式的言语,系统全面地使学生获得创造性思维。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种理解式的课堂教学设计才能生动活泼,使抽象的书本知识点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而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不至于造成学生对于该科内容的混淆。
三、在美术教学设计中创造创新性研究学习
美术是人类特有的精神产品,通过平面和立体的形式,表达人类思想、情感和意识形态的精神的物质化显现。由于美术是由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类,所以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美术就被归入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并列。在这其中,又由于美术的塑造性而被称之为造型艺术,但“造型艺术”这个概念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像舞蹈、戏剧、艺术体操等表演艺术也同样强调造型性。所以研究高中美术教学、研究高中美术教学设计对于教师是有很大意义的。教师要依据具体的理解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现实的教学条件,有所区别地进行教学设计并据此展开创新性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以真正达到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理解的目标。
1.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这些实验是不适合进行现场演示的,对此,我们不妨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如要做“浓H2SO4”的实验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浓H2SO4滴入水中放出大量热量,使H2SO4液飞溅现象的视频,这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避免过去传统实验演示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隐患的问题,又能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可以增强实验过程的可见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开展化学演示实验,其目的是通过实验让全体学生观察到物质变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在进行“金属钠和水”反应的实验时,过去传统的实验演示是利用钠和水在大烧杯中进行反应,现在我们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投影改在方型试管中进行,同时向盛有滴加酚酞的水中加入金属钠,通过多媒体清楚地进行演示,从而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浮、球、游、消、红”等现象的发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二、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化学现象不仅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首要条件,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因此,化学实验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提高实验成功率。化学实验过程中,会有很多实验现象发生,因此在实验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如在做“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可让学生分组来进行。在实验开始前,我在黑板上列出了需要观察实验现象的顺序提纲:(1)化学实验过程中,反应的颜色、状态分别是什么;(2)实验过程中的反应条件是什么;(3)反应中的试管内物质的颜色又有哪些变化呢?(4)试管口有哪些化学现象?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形成正确的观察顺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使他们巩固化学知识。
2.动画创作
日本动画专家冰川认为,在表达细腻纯真的感情时,动画是最佳的表达方式。动画中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能引导孩子体验情感。利用教育动画对孩子进行语言教学,发挥视听觉双通道输入语言刺激的优势,对孩子提供语言信息及诸如音乐、图画等大量的非语言信息和诸如声调、动作等辅助语言信息,可以促进孩子对语言的认知和记忆。动画创作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设计阶段与创作阶段。设计阶段包括:创作文学剧本与分镜头剧本、确定角色、确定场景、确定道具、选定色彩及确定色彩搭配方案;创作阶段主要包括:原画设计、动画设计、声效处理、声画合成,经过反复的细节修订最后作品。
3.教学设计与动画创作融合
为实现“娱教平衡”,需将教学设计与动画设计作为一个系统,以系统观理论指导教育动画的整个设计过程与整个制作过程。教学设计需要将动画与“教育教学”问题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动画的基本构成要素,并将教学设计贯穿于教育动画创作的整个流程中,实现教学设计与动画创作相融合的目的。教学设计与动画创作的融合关键在于剧本情节与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情境设计、策略设计的有机融合。(1)学习情境与剧本故事情节融合①创设生活情境教育动画中学习情境是通过故事情节最终实现的。故事情节的创作目的是为幼儿英语学习者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创作方法是向儿童展示一个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比如精彩的动画世界。这个动画世界是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依据的,它吸引儿童对之进行探索和模仿,引导儿童将学习内容逐步同化为语言习惯。②创设问题情境教育动画经常被批评为“说教而非娱教”。其实,只要我们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可以有效地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引导孩子们在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认知状态,继而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③创设多维学习情境,注重文化内涵创设多维学习情境,就是创设与孩子们学习的某项知识内容相关联的丰富多彩的、具有一定差异性的生活情境,促使孩子们多维思考问题或者多向度思考问题。多维学习情境因为与孩子们的生活原生态非常接近,所以,非常容易引发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幼儿英语教育动画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教育动画创作者应高度提炼和再创作人类文化艺术,深化教育动画的文化思想内涵,创设多维学习情境。如此,则既有利于“娱教”,更易于幼儿对所学语言的深入理解。(2)学习活动与剧本故事情节融合儿童以动作、表情和语言等形式参与学习活动,故事情节中设计有趣的学习活动可以使他们在动耳、动手、动口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作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分镜头脚本中通过设计故事情节结构、场景、形象、色彩、道具、表情、动作、音效、节奏和蒙太奇等元素,将学习活动设计与故事情节相融合。图儿童英语教育动画模块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3)学习策略与剧本故事情节融合故事情节中提供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并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认知学徒制(cognitionapprenticeship)以及抛锚式的教学策略———示范、教导、提供支架并逐渐撤除、阐明、反省和探究,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语言知识。
2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冲压成形基础”,计划6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到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参观讲解及多媒体展示,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任务及要求;同时掌握冲压成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以及冲压成形技术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第二单元“冲压模具与设备”,计划10学时,拟安排在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到模具企业参观,在模具制造中心进行模具拆装及安装调试,并进行模具测绘,了解冲压模具及冲压设备的种类,知道冲压模具的构成及工作原理,了解模具在压力机中的固定方式及简单调试,了解现代模具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了解模具的设计制造流程.第三单元“冲裁模设计”,计划40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闽东常见的一种Y70电机定子冲片冲裁工艺及模具的设计,借助动画录像等影音资料,使学生明白冲裁的基本概念,冲裁变形过程分析,冲裁工艺及模具与压力机的关系,冲裁模间隙对冲裁质量的影响,冲裁模设计程序;能进行排样设计,凸模与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冲裁力和压力中心的计算,冲裁模的结构设计及其主要零部件结构设计和标准选用.第四单元“弯曲模设计”,计划26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保持架弯曲工艺及模具的设计,借助动画录像等影音资料,使学生明白弯曲成形的概念、特点和用途,弯曲变形的过程及变形特点,弯曲工艺及模具与压力机的关系,弯曲件的工艺性影响因素,卸载后弯曲件的回弹对弯曲件的影响;会弯曲件坯料尺寸的计算,弯曲回弹值的确定,弯曲力的计算及压力机的选择,弯曲件的工艺设计,弯曲模结构及各零部件的设计或选用.第五单元“拉深模设计”,计划32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盖零件拉深工艺及模具的设计,借助动画录像等影音资料,让学生知道拉深成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圆筒形件拉深变形的过程和力学特征,拉深工艺及模具与压力机的关系,其它形状拉深件的工艺;能进行拉深件工艺性分析,分析拉深工艺中的起皱和拉裂现象,回转体件的拉深坯料尺寸计算,圆筒形件拉深工序尺寸计算,拉深力计算及压力机的选用,拉深工艺的辅工序的选用,拉深模具的典型结构及工作零件的设计.第六单元“成形模具设计”,计划18学时,拟安排在多媒体教室、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胀形、翻边、缩口及校形工艺及模具设计,借助动画录像等影音资料,了解成形工艺的分类和模具特点,胀形、翻边、缩口及校形的变形特点和极限变形程度;学会胀形、翻边、缩口及校形工艺设计及其计算,正确选择压力机,胀形、翻边、缩口及校形模具结构及零部件的设计.第七单元“冲压模具制造与装配”,计划24学时,拟安排在模具设计实训中心、模具制造实训中心、模具CAD/CAM实训室、生产现场实施教学.本单元通过对普通机械加工方法、特种加工方法、及典型冲压模具常用的装配方法和装配工艺路线等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模具结构类零件加工工艺路线的拟定以及工艺系统的选择方法,会分析加工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掌握模具工作零件常见特种加工方法的原理、加工精度,会分析加工中所产生的质量问题;会拟定和编制中等复杂程度模具的装配工艺,会分析、解决装配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案设计
本课程的七个教学单元———冲压成形基础、冲压模具与设备、冲裁模设计、弯曲模设计、拉深模设计、成形模具设计、冲压模具制造与装配———共设计出30个工作任务.这30个工作任务分别为:冲压成形技术与模具材料选用;冲压变形理论基础;冲压模具与冲压工序;冲压设备及选用;冲裁变形过程分析;冲裁工艺计算;冲裁工艺规程制定;冲裁模典型结构;冲裁模零部件设计;冲裁模设计程序;弯曲变形过程分析;弯曲工艺计算;弯曲工艺规程制定;弯曲模典型结构;弯曲模零部件设计;弯曲模设计程序;拉深变形过程分析;拉深工艺计算;拉深工艺规程制定;拉深模典型结构;拉深模零部件设计;拉深模设计程序;复杂形状工件拉深模设计;胀形工艺与模具设计;翻边工艺与模具设计;缩口工艺与模具设计;校形工艺与模具设计;冲裁模的制造与装配;弯曲模的制造与装配;拉深模的制造与装配.根据这些工作任务,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掌握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达到“冲压三级模具设计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本领.根据这30个工作任务各自不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按照统一的栏目内容和顺序分别进行合适的教学方案设计,使之满足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教师制定并完善了工作任务教学方案的栏目内容和顺序,共16项:单元三、教学任务三、教学参考学时、学时分配、学习目标、教学主要内容、教学实施、教学参考综合案例、学生综合实训案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标准与评价(对知识与能力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学生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课程教学实施条件、教学准备与实施、课后强化.比如“冲裁模设计程序”工作任务中“教师参考综合案例”所选取的企业典型产品为闽东地区企业中非常常见的电机定子片的模具设计实例.电机电器是闽东地区最大的支柱产业,而定子片是电机里一个非常常见的零部件.其形状尺寸与要求,该载体的工作任务具有综合性、完整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同时源于企业真实产品,并经过教学加工,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在“冲裁模设计程序”工作任务中“学生综合实训案例”中,给出了上述电机定子片模具设计工作任务的一种设计结果.要求学生根据其装配图与排样图,进行其非标准零件图的进一步设计和完善,并在标准图纸上完成该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
4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
(1)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开发教师ppt课件、教学辅助光盘、网上在线答疑与测试等,通过搭建多功能动态的课程学习与训练平台,使学生的兴趣、热情、创造思维得到充分调动和提高.
(2)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发模具库和模具动画素材,将模具拆装、典型模具结构等视频上网,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模具技术方面的素材、辅助资料以及在线帮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技术平台.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内容.
(3)积极利用学校图书馆、专业期刊、行业企业网站等多种资源,使教学内容朝多元化发展,以拓展学生的就业能力。
1.确定网络技术专业的关键岗位
通过对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调研,确定网络技术专业的四类工作岗位,分别是:
(1)系统集成与运维(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
(2)网络与信息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工程师);
(3)网站开发(网页美工、网站开发工程师)
(4)IT设备销售与维护(IT设备销售员)众多的工作岗位,在短短的三年职业教育中,是无法完成所有岗位的学习。根据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硬件条件、学生多年的就业方向、多年的教学效果反馈,确定了2个关键岗位,分别是“网页美工”和“网站设计”。该2个关键岗位,有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有缺口很大的就业需求。在电商行业的推动下,“网页美工”岗位的需求量很大,往这个方向就业的学生占据很大比例。2.确定岗位对应的专业课程通过对关键岗位“网页美工”和“网站设计”的岗位需求分析,经过研讨,确定出每个岗位对应的课程群。三、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1.确定课程目标经过广泛调研,同时参照工作岗位的岗位需求,确定关键岗位课程群的课程目标,使其能满足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比如课程《DIV+CSS网页布局设计》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知识目标:掌握CSS设置文字、段落、图片、表单、菜单的方法,熟悉CSS+DIV页面布局的常用方法。②能力目标:能合理设计网页的布局方案,能对网页进行创意美化;能运用DIV+CSS对网页进行优化和布局,制作有创意的网页特效;能网站,并进行网站的简单维护。③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工作态度,使其具有较强的职业道德,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2.制定课程标准
(1)项目化教学标准。在既定课程目标基础上,以知识、能力与素质作为总项目进行分解,形成可量化的子项目。课程标准以子项目展开,用项目与任务取代传统的章节。每个任务中都规定了具体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各个子项目的实施都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机房里完成,总学时为72学时,采用分段式集中授课的模式,每周16节,4周时间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
(2)调整课程内容。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把岗位上需求较弱的部分弱化,甚至删减掉。比如针对“网页美工”的工作岗位,以往都开设《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主要利用Dreamweaver中的表格、菜单、控件等来制作网页。但这种方式在实际岗位需求中使用较少,于是用课程《DIV+CSS网页布局设计》替换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在课程内容上,利用4-8个学时了解Dreamweaver的内容,重点掌握“DIV+CSS”布局的技巧和方法。
3.多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优秀作品赏析”、“模仿操作训练”、“小组合作”、“分段集中式教学”、“项目实战训练”、“参与真实项目”、“以赛促学”等多种形式,形成“多模式”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上,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迁移CDIO①教育理论到课程教学方法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和自学能力。
4.编写教材及配套教辅材料
市面上很少有基于岗位能力的教材,即使有,也很难有符合本校需求的教材。为了让学时拥有一本合适的教材,2014年3月,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系主任联合广东省几十所高校,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合作,编写“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目前已经出版了9本教材,其他教材正在编写或出版中。该套基于岗位能力的教材由多个任务或项目组成,每个任务或项目是一个完整的环节,该环节的组合方式为:任务介绍(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归纳总结拓展提高实训。技能是学生自己练会的,不是教会的。教材中只是给出一个引导,领学生进门,更多的内容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学生实践多了,才能创新,才能做书本之外的东西。
5.“分段式”实施岗位课程
岗位课程实践性强,传统的碎片式教学不利用项目化教学。“分段式”教学将18周的一个学期分成多个教学段。比如72学时的课程,利用4周的时间集中上完。在这4周时间内,只开设一门专业课程。“分段式”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提高了,必须是非常熟悉该门课程的老师才能胜任该课程的教学,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二、三年级学生。“分段式”教学实施岗位课程,突出了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有利于网络技术专业岗位课程的顺利开展。
6.改进评价方式
以往的评价方式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国语注重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改进后的评价方式由过程考核和作品考核两部分组成。在过程考核中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职业素质评价。过程考核占总分的50%,作品考核占50%。作品考核即结果评价,学生在课程结束后需要提交一份与课程相关的综合性作品,作品的综合性评价分就是作品考核的分数。比如《DIV+CSS网页设计布局》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任课老师根据所学内容布置一个综合性的网站,学生根据要求自己选题、设计、制作。完成后提交作品,老师会根据作品评定一个分数,并提出修改意见,发回继续修改。学生修改后,再提交作品,老师根据修改的作品,重新修改分数……只要学生愿意,可以多次修改作品。这种方式在时间上会拉的比较长,但是能出很多优秀的作品。经过一年的实践,学生作品质量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会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面积的计算。难点:公式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1)()叫做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2.通过测量,分别说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单位:厘米)
(附图{图})
3.先测量,后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附图{图})
〔评析: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生长点,是认知前提,是可以利用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在一堂新授课中,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很重要的。在影响学习的所有变量中,按布卢姆的观点,认知前提占50%。〕
二、导入新课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一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三、讲授新课
1.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数一数:
①用投影片投影出示下图。(每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
(附图{图})
②请同学们用数方格(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的方法,分别求出图中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评析:直观认识两图形的面积相等〕
(2)比一比:
①长方形的长和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宽和高呢?
②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3)小结: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则它们的面积相等。
〔评析:通过比较,使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联系起来,查明面积相等的原因。认识进一层,为知识的迁移提供了依据。〕
2.推导公式
(1)投影演示
教师用割补的方法,引导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附图{图})
〔评析:“引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操作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状的卡片,自己动手用剪刀按下面割补的方法,把它变成一个长方形。
(附图{图})
(割下补在图的右边)
〔评析:任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都可以变成和原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补充一个实例,特别是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确信无疑。为归纳公式提供了充分的事实。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人人动手,既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面向全体。〕
(3)提问
①割补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②割补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推导公式
填: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评析:水到渠成,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推理的能力。〕
(5)验证公式
学生利用所学的公式计算出“方格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用数方格的方法求出的面积相比较“相等”,加以验证。
〔评析:前后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公式的正确性。〕
3.自学例1
学生自学例1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讲解。
〔评析:自己动手应用公式计算面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人都做,又一次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四、课堂练习
第一组:
1.下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用数方格和应用公式计算两种方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附图{图})
2.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单位:分米)
(附图{图})
第二组:
根据下表中给出的平行四边形的数据,填空格。
(附图{图})
1.下图中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附图{图})
2.下图中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20米,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附图{图})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次清楚。第一组是基本练习,意在巩固所学知识。第二组表式练习,可以口算结果,加大练习量;后面几个计算底或高的填空练习,使公式运用达到灵活的程度。第三组是综合性练习,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推理,找到解题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