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2-07-14 10:17: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题开题发言稿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课题开题发言稿

篇1

2017年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校语文组、政治组课题研究工作在上级领导专家的重视关心下,在全体课研组成员的努力下,现已正式启动。这次会议是我校教研工作的一次盛会,它必将为我校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为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积极作用。

某某的指导讲话高屋建瓴,既蕴含深厚的学理,又具有操作上的实践意义。感谢所有与会领导和专家,你们的关心与支持,启发与指导,既为承担课题研究的白中教师点亮了心灯,也为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

开题仪式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关键是研究过程和后续工作,今后的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大家付出十倍百倍的艰辛和努力,我们只有通过深入的工作和研究,才能确保这次课题研究的任务得以完成,并获得成功。我校是宜秀区的窗口学校,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非常重视课题研究工作,而且教研经费充足,这些都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今天在这里我郑重表态: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学校会在人力物力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为在课题研究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员予以充分肯定和表彰。希望全体课题组成员勤奋学习,积极工作,改进方法,勇于创新,争创佳绩。更希望你们用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指导服务于教学,让我们白中的教育教学水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后再次感谢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相信我校课题研究工作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也恳请各位领导专家,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校的课改工作。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篇2

新宜分部开园仅4年,为东部新城带来了优质的幼教资源,200名适龄儿童在家门口享受普惠规范的学前教育。温馨舒适的环境,年轻专业有活力的师资,科学合理有序的一日活动安排,赢得了周边老百姓的放心、舒心和幼儿的开心。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幼儿园东边的4间门面房约300平米,迎江区政府早在2013年就交付幼儿园使用,现已立项、设计完毕,即将招投标,加固装饰以后,再过一年,新宜部将有10个班的容量规模。

在墨幼总部的引领下,根植分部的新环境新特点,新宜走出了一条属于她自己的教研发展之路。市级课题《主题背景下幼儿混龄体育游戏的活动设计及指导策略研究》正是立足于新宜特有的地域环境,心有灵犀的老师们琢磨而成。围绕一个大操场,全园的孩子倾巢而出,与其一团乱麻,隐患倍增,不如老师分工合作,分而治之,让幼儿打破班级的界限,大带小,小学大;大领小,小促大,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增强体能,协调动作,而且还能学会交往,学会学习,学会帮助,学会妥协。这对于3-6岁自我感觉膨胀的幼儿,是难能可贵的成长机会。

师资队伍建设与塑造,一直是墨幼近年来紧抓不懈的中心工作,理论素养的提升需要终生学习的理念,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幼儿园决策层、领导层的铺就。跟着课题行走、集团大教研、好文章大家读、技能比赛、道德讲堂进课堂一系列活动,已成为推动墨幼教改课改的幕后之手,期待墨幼走得稳健,走得“马蹄疾”。期待新宜成为集团的“急先锋”,教研之树扎根、开花、结果。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60060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物理实验,就是整合身边的器材或者自制器材,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进或者创新。通过开发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他总是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不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物理实验来源于课本,也可以根据教材自主命题。例如: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六章第三节习题四,制作一个最简单的直流电动机模型。教学中,笔者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电风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利用身边的器材改变电动机的转速?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纷纷表示自己会积极完成实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交流观点,教师可以建立一个QQ群,让学生说出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交流中发现,他们对绕制线圈有困难、磁铁的磁性不强、电池电压太低、线圈刚好处在平衡位置等,这些是引起电动机不转的原因。他们相互帮助,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及时答疑和引导,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呈现在教师的眼前。在调节电动机的转速时,学生利用回形针和铅笔芯做了一个简单的滑动变阻器,用来调节转速。并展示给老师、家长和同学看,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使他们更加坚定了做物理实验的信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究

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增强学生在实验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因此在学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可布置实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去看鹦鹉。学生们觉得很新鲜,对实验充满了探究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曾经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意识到要找到成像的规律,应当逐渐改变鹦鹉与玻璃杯的距离,并透过玻璃杯仔细观察像的特点。这个实验可操作性强,但是要想看到全部的像并不容易。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学生发现:当鹦鹉离玻璃杯很近时,透过玻璃杯可以看到一个变胖的鹦鹉,而且像左右方向上的特征与物是一致的;当鹦鹉远离玻璃杯到一定的距离时,可看到了一个稍胖的鹦鹉像,但左右方向与原物相反;当鹦鹉再远离玻璃杯到一定距离时,可惊奇地发现像变瘦了,左右方向仍与原物相反。

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获得答案,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动起来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

篇4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持续不断。[1]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吸取与借鉴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以适应校本开发大局和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目标的确定

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者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需要,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就是要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图书室、实验室、网络教室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和学校开发出一套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大学生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最终实现“自助餐式”课程的目标。校本体育课程的实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兴趣,丰富其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精神。

2.高职院校行政对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领导和管理

2.1 建立组织机构

首先,要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科研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和体育部(组)的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等。接下来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指导组,由本校教学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一些资深体育教师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等。最后,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各个运动项目的开发方案。这三级组织机构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通过建立和贯彻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

2.2 分析学校现状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必须对本校体育现状进行详尽分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本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的现状分析。另一方面,对本校体育资源的现状分析。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要明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初步确定本院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及体育项目。

2.3 制定开发方案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方案是建立在对本校体育现状详尽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开发校本体育课程的规划和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其目的是指开发中所期望得到的主要结果,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其依据包括国家的政策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等;第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其目标是大学期间的校本体育课程力图促进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的总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第三,教师申报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首先,具有课程意识和新的体育课程观念。“体育教师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2]。其次,教师具有体育课程开发的能力。具备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相契合的课程理论知识;拟开发的内容及体育项目能反映一些学生的特别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四,学生选课指导。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是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校本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体育需求选学到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

2.4 开展高职院校校本体育师资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两大法宝或根基”[3],因此,培训要以体育教师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也可聘请外校一些课程理论专家来校作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其主要任务有:首先是明确开发意义,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其次是领会校本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编写《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书》,领会校本体育课程的学和教的特点,开展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

2.5 加强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

高职院校行政加强对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有利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指导试验小组制定课程试验方案,编写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第二,安排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教学时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试验器材与试验经费。第三,检查试验进展情况,帮助试验小组解决校本体育课程试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部署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检测和总结。

篇5

一、多媒体课件在高校中的应用现状

(一)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思想。有更多的多媒体课件能自觉贯彻落实先进的教育思想。不少多媒体课件都强调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又要突出体现学生主体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为此,在教学课件中既有支持教师的“授课模块”,也有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块”;而且,不仅授课模块功能完备、齐全,关于自主学习模块的功能也能给予较多的关注。

(二)课件与实际结合度加强。很多高校多媒体课件能结合本专业、本课程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功能设计,从而取得显著效果。大多教学课件不仅能结合本专业、本课程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功能设计,还能与本课程的常规教学紧密结合,甚至实现了无缝连接,形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课件紧跟技术发展动向。不少高校多媒体课件能紧跟新技术发展动向,积极研发并探索基于新技术的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课件运用更加有效。有些高校多媒体课件虽未关注最新技术,但努力探索普通课件在教学中的更有效运用。有些多媒体课件虽未关注虚拟现实、三维动画这类新技术,但努力探索图片、视频、录音等这类日常的普通课件在教学中的更有效运用。事实上,只要是能深入达到课程目标要求和完成教学内容的课件,不管使用的是最先进的新技术,还是普通的、一般技术,都是优秀课件,都值得充分肯定。

(五)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误区

(1)技术方面的应用误区。①技术至上观: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事实上,技术只是辅助手段,不是目的,推进技术不是为了应用而应用,而是通过应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②技术使用与课程容量的错误处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增大了教学密度,学生难以消化。所以教师要科学地处理技术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

(2)教学方面的应用误区。①知识中心论:为了尽可能多的传授知识,在课件中一切以知识为核心,这样势必造成知识与能力失衡,缺乏情感价值观的培养。②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注意力局限在课件上,学生则把课件当作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师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之间也没有协作和探究活动。

二、高校开发多媒体课件的人员分析

(一)学科教师。学科教师是课件脚本的设计者,不但体现深厚的教学水平,同时体现软件操作水平。由学科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反映教学内容和风格,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和理解,进行选择和组合。

(二)教育技术相关人员。教育技术人员是沟通计算机技术和学科内容的桥梁。首先,他们给课件设计带来了新观念、方法、技术,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和工作平台;其次, 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计算机相关人员。计算机专业工作者主要从事计算机内部语言和程序的开发与制作,为多媒体课件的形成提供了软件基础。他们是计算机教育的实施者,是普及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在计算机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规划组织技术信息、课程教学软件开发、电子教材编制、新型资源建设。

三、开发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工具分析

(一)PowerPoint操作作简单而且表现力丰富的演示软件,在输入图片、表格、文字和组织结构图等方面很方便,开发时间少效率高并且简单易学。制作出色彩丰富、声形并茂、感染力和表现力都很强的讲演稿、幻灯片等,适宜于报告、教学和演示等场合。但只能自行演示,缺少必要的交互性。

(二)Flash是一款交互性很强的多媒体软件,主要应用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动态网页等领域。由于它的网络传输速度快,而且它是由交互式矢量图形组成的,可以在不影响播放质量的前提下自由调整屏幕大小;另外它在生成亮丽夺目的图形和界面的同时并不会使文件体积过大,但是在没有好创意的前提下很难制作出吸引注目的课件。

(三)FrontPage是最易上手的制作网页软件,功能虽然不如专业的网页制作软件,但FrontPage使用起来非常简便,界面也直观形象,可以适当的地加入各式各样的的图形、动画、链接以及各种脚本、应用程序、表单管理程序等,并且FrontPage能提供功能强大的向导和模板,便于与其他学校老师网上交流。

(四)Authorware是以图标为基础、流程图为结构的编辑软件,能够将声音、动画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套完美的多媒体系统。但是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如制作繁琐,易将课件结构复杂化,操作复杂不易修改,普通用户不好掌握;但其制作动画能力不强,打包时还要将其所插入的动画捆绑,所占资源较多不利于传播。

(五)Director。我们现在高校中的很多多媒体教学光盘都是用它制作础来的,其交互功能强并且效果绚丽,具有强大的动画制作效果,还能利用独有的shockwave 3D引擎,制作出引人入胜的三维动画。但是Director画面有些粗糙,对图像的处理不够精细,而且文件相对flash而言较大,不利于传输,由于较为复杂所以软件的学习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常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分析与比较[J].光盘技术,2009,7(06):9-13.

篇6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行校本课程开发,能够有效改变以往学校只能被动接受国家下发要求不考虑自身情况的问题。开发期间,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教师的积极性可以被有效调动起来,进而更好的完成国家要求。然而,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找出针对性的处理对策。

1.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

1.1课程开发问题

开发课程需要学校的教师、相关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同时对学校的条件加以考虑。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邀请专家学者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只是安排教研组长这类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编写开发,单纯的将一些不常见的体育项目加入到课程中,并没有进行系统性开发,后续工作也不完善。

1.2知识传授问题

体育课堂上的知识传授目前专业性很低,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的教学往往只是教授学生基本的动作和对抗,没有将一些专业体育竞赛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教授给学生。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只能被动进行一些重复性训练,无法深入接触各项运动项目的专业知识。

1.3教学方法问题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但是由于高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很少有自由时间,导致其自主性很差。学校虽然引进了一些具备鲜明特色的体育教育项目,但是却没有开发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特别是多媒体设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使用率偏低。

1.4教学评价问题

现有的教学评级体系并不够完善,针对所有的学生完全一致,并不能实现因人而异。与此同时,教学对于学生要求相对较高,有些学生并不能达到教师的标准,进而其学习成绩很差,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厌恶之情。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却造成了反效果,必须加以改进。

1.5学校场地问题

进行体育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合适的场地。但是目前我国市区学校的体育场往往并不大,跑道可能无法达到标准长度,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室内场地面积更是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导致同一时间有大量的学生在狭小的场地共同上课,教师无法对所有的学生统一加以关注,安全隐患较为严重。

2.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策略

2.1关注教学内容,自制合适教材

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教材就是国家设计编写的教材,也就是平时授课中的应用教材,并将教材与课程之间划等号,这是不完全合理的。教师编写教材,需要将自身的经验和职业性的专业知识融入到其中,期间,教师需要参考各种来源的各种信息数据,不能一味闭门造车。教材编写并不能流于形式,编写好以后通过审核,要继续印刷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因此,教材的编写应当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要求进行合理开发。例如高中操舞类校本课程开发中,教材设计就要参考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一些如校园舞、基础街舞、基础民族舞等内容,不能过于复杂,同时具备一定的趣味性。

2.2集思广益,深化课程开发

教师进行课程设计期间,若是教师没能多方向参考,而是单纯依靠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浅化设计,可想而知,这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会得到锻炼,学生从这样的课堂上也许不到真正有用的东西。这样一来,教师在开发课程过程中完全抓不到重点,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应该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令其明确校本课程的实质,鼓励教师到其他学校或是网络媒体中获取相关经验,引进专业的体育项目教师,进而完成课程开发。例如进行操舞类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更应当安排青年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将他们的青春活力融入到课程中,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3合理安排课时,强调课程质量

目前有些高中对于校本课程存在着误解,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会增加很多工作量,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但是这种理解并不正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并不是单独进行开发,而是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课时量并不会大幅度上升,教师的工作量更不会大幅度上涨。另外,还有一种持有相关观点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课时越长效果越好,这种思想也不完全正确。校本课程更应该重“质”而不是重“量”,应该精益求精。例如操舞课程开发中,可以根据原有的校园舞课程进行改进,并不需要另设一门课程或是教学项目。

2.4改良评价标准,强化素质

教育高中体育原有的考试评价体系应该进行改革,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以及平时上课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实行素质教育。例如操舞类校本课程的评价,应当先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人特点在各个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评价,同时还要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完善。

3.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3.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更重视高考中需要考试的科目,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视度并不足够。而且,有些学校甚至会将体育课时缩短,学生更不会在仅有几节的体育课上重视体育课程,但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改变了这一点。伴随着教师的有效引导,体育课程内容予以辅助,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能够被充分调动起来,继而学生也能快速掌握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提升身体素质,从中感受到明显的愉快心情和成就感,进而更深入地投入到教学中。

3.2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健康锻炼,在课后自发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长久发展下去,我国的综合体育素质也能进一步提升,这更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3.3提升学生的表现力与合作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表现力和合作能力能够得以提升,这主要是因为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内容有所增加,例如跳大绳、足球对抗等等。学生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参与竞技,进而其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3.4改善教学效果

经统计,在实施高中体育校本课程以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与以往的传统教育方法相比,教学效果明显得到了改善。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更愿意接收新鲜事物,学习过程中表现也相对积极,进而其总体学习成果也会非常明显。

4.结语

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并不适合当今教学改革的要求,各个地区各个高中应当全面推行校本课程开发,改善教学效果,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郑云峰.高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分析[J].高考(综合版),2014(06).

[2]王红英,任书堂,刘雪丽,杨再淮.上海市部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探索———以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篇7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篇8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3-0068-04

人类追求健康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从传统的生物健康观到三维健康观再发展到后来的多元健康观,人们对现代生活压力下健康意义的认识也变得更为宽泛和准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怏速发展,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提高,但人们的健康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性增长,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他们的身体机能和素质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叶新新对1985年、1995年、2000年3次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下降、肺活量及肺活量/体重指数降低等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体育卫生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为此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但这种近乎强迫式的运动干预,并没有收到理想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学生对健康认识的偏差和对运动项目的“不感兴趣”成为影响其锻炼恒常性的最主要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已持续数年,取得了众多研究成果,运动场馆设施的完善、体育课程内容的拓展,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平台,但由于我国地域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很多学校的体育资源还相对匮乏,怎样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形成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动起来,是广大教育者应该思索的问题。

1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现状分析

欧阳锡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湖南省绝大部分高校将一、二年级公共体育课定为必修课,其中一年级开设基础课,授课内容包括跑、跳等出径项目以及篮球、排球、体操、武术等,以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为主。二年级进行选项课的学爿,学生按照“三自主”的原则进行选课,内容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主要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出径、体育保健、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少数条件较好的高校也尝试开设了攀岩、定向越野、搏击、高尔夫、轮滑等新兴体育项目,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上,仅有8所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利用率和开发程度相对较低。曾勇对湖南省62所普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枯燥,竞技色彩浓、趣味性不够,难以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需求。应根据不同专业类型开设相应运动项目,进行职业实用性身体训练,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增加户外、越野,导游、酒店管理专业可增加形体、瑜伽、舞蹈训练,道桥、市政专业的学生增加游泳、攀爬等训练内容。在理论教学方面,大部分学校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账”,致使学生理论知识匮乏,从而造成锻炼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论资源的开发

2.1静下心来,为健康打分

什么是健康?怎样才算健康?你是一个健康的人吗?对于大多数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健康的概念似乎仍旧停留在不生病=健康的层面上,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理解的偏斜和错误。这也成为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积极性的一个根本因素。面对如此情形,就需要体育教师加以正确引导,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来检验学生的体质状况,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来判断心理健康程度,用《中国大学生社会适应量表》来衡量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并建立评价体系综合分析学生的健康状况,筛选出那些不健康或亚健康的个体,让他们清楚自身的健康水平,从思想上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

2.2转变思想观念,形成体育自觉

大学体育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两门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转变人们固有而不科学的思想观念,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真正意义上的体育自觉,即较为清楚地知晓自身的身体机能状况;体育喜好及不足之处;明白各类项目的运动意义和锻炼方法;能为自己开具科学合理的运动处方;对运动美有较强的鉴赏能力等,当这种认知得到强化后,就将成为行为改变的动力,即形成有益健康的“知信行”(KAP)模式。

2.3构建立体化理论学习平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加多元化,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外,书刊、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每天都向外传播着大量的信息,充分利用这些媒介构建立体化的理论学爿平台,将会极大地扩展理论知识的传播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橱窗、校报、校广播电台来宣传普及体育知识,也可以建设专业的互联网站,采用QQ聊天、在线交流、网络留言等方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帮助解决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疑惑。

3湖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践资源的开发

大学体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是指在贯彻《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和周边的各种环境和条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系列内、外部条件的总和。体育课程理论资源的丰富与拓展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运动的渴望,为锻炼动机的内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实践中往往因为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而倍受打击,怎样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对运动项目进行科学化改造,更好地解决“供需矛盾”,开发出更多新项目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使他们真正喜欢上运动。

3.1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发和改造

一直以来,竞技体育项目做为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身体素质的下滑及意志力的减退,竞技项目的要求与学生的可接受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一些锻炼效果好的项目,如跨栏、中长跑等逐渐被边缘化,怎样继续发挥这些项目的竞争性、规则性、不确定性和游戏性优势,使学生乐于参与,这就需要我们对器材和规则做出相应改造,降低难度,增强娱乐性。

3.1.1降低难度,学生敢于接受体育锻炼安全性是首要的,在练爿中,安全性若得不到保障,不但达不到健身的效果,还会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伤害。举例来说,公体院校每年举行的出径运动会,其中跨栏项目的高度是严格按照竞赛规则设定的,面对如此高栏,对于平时缺乏练爿的选手来说,只能望栏兴叹。大多数选手会选择跳栏、推栏、绕栏的方式完成比赛,在比赛中摔倒甚至受伤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观众非但没有得到运动视觉享受,反而会为参赛同学的安全性感到担忧,这样的比赛也成为运动会上一道别样的“风景”。像跨栏这样专业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确实很难,在平时的练爿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降低高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可参与性,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再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技术。

3.1.2器材替换,提高趣味性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对器材也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对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如排球课的教学比赛,有时候一次发球就得分或者失分,回合球太少,缺乏对抗性、连续性和观赏性。到了冬天,球会“变”得很硬,打在手上很痛,也使得很多女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意去打排球。这时如果我们用软式排球或气排球代替硬排,情况就会好很多,这种球飞行速度较慢,不易死球,来回球增多,增加了趣味性,而且球质地柔软,不会对手产生过多的不良刺激,学生的练爿积极性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3.2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

新兴体育项目是指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国内开展不久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如攀岩、跆拳道、轮滑、滑板、高尔夫、沙滩排球、网球、射击等。这些项目受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喜爱和推崇,体现了他们追求新、奇、炫的心理特点,但这些项目对场地、器材、师资等都有较高的要求。

3.2.1项目的选择生活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可能的课程内容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内容资源。学校在选择开设项目时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高校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进行场地的建设,或者因地制宜,租用学校附近的俱乐部或社区的场地进行教学。条件一般的学校则应选择像跆拳道、轮滑、滑板等对场馆要求不太高的项目。

3.2.2师资的配备教师的教学素养、课程观念、创新精神、专业知识都会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由于新兴项目开展时间短,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进修机会少,导致部分项目师资力量的极度欠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假期送相关教师去体育院校或俱乐部进行专项学爿、培训的方式加以解决。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教师加协会的联合授课模式,即从学生运动协会抽调1~2名具有相关特长的体育骨干,负责技术动作的讲解、示范,教师则进行教学的组织和管理,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努力,争取通过一至两个学期的学爿能够掌握基本动作技能,达到独立承担教学任务的目的。

3.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借鉴和改良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其中既有体现中原文化、草原民族文化与南方水域民族文化特点的运动内容,又有盛行于历代民间节令和宫廷中的民俗体育形式。丰富多采的传统体育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敢,体现了民族的英武与蛮健,更寄托了对人性的完美追求。民族传统体育种类繁多,但其大多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包含较强的文化韵味。在汉人聚集区,我们不应苛求人们对多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推崇。在项目选择时应有所甄别,集体性项目如珍珠球;技巧性项目如踢毽球、打陀螺、抖空竹;力量性项目如角力、摔跤;武术类如太极拳、木兰系列;棋类项目如围棋、象棋以及拔河、放风筝等。这些项目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场地器材没有特殊的要求,易于开展和普及。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对项目规则进行适当修改,降低难度,增强趣味性,以便更好地服务教学。

4小结

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体育自觉,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生在思想产生需要向行动付诸实践的进程中,课程内容的拓展与更新是引发他们锻炼兴趣的最主要因素。立体化理论知识平台的构建、传统竞技体育项目的变革和改造、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借鉴和改良,是丰富体育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总结和思考。教师和学生在体育教学互动中创造出的各种活动形式及其生成的各种信息,将是充满无限生机的体育课程资源,这种经验性课程资源是我们开发和利用素材性课程资源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罗加冰,应用三维健康标准综合评价大学生身心健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63-64,

[2]叶新新,1985~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动态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2):230,

[3]陈德明,李丽,等,2005年与2010年黑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6):79-80,

[4]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EB/0L],http://www,sport,gov,vn,2010-02-20,

[5]季晓静,王健,等,对体育校本课程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81-82,

[6]欧阳锡斌,欧佑德,等,对“扩招”后湖南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9,(1):55-57,

[7]刘垣华,张巧,等,湖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的现状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2):56-58,

[8]曾勇,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6):120-123,

[9]李月,黑龙江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1],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4):66-67,

[10]常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40-41,

[11]王建民,谢芳,等,高师体育本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8,30(3):57-59,

[12]田菁,杜欣,等,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改造的理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87-89,

[13]http://baike,baidu,corn/view/5733522,htm,

[14]宋旭,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体育学刊,2007,(3):11-12,

篇9

一、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高速铁道的建设通过专业能力得到体现,高速铁道建设是以能力为主要发展导向的工业领域,对于高等职业化教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符合现代化高速铁道的发展要求与建设标准,还必须要遵守相关的职业化岗位定位,专业面向职业岗位做出适当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的发展思考,经过大量的社会发展调查研究,与高速铁道的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互动,建立好统一的生产线,利用高速铁路的桥梁、路基、隧道、轨道的施工与养护维修工作,不断加强施工人员材料员与安全人员本身工作能力的加强,经过3-5年的理论知识加上实际能力的培养,发挥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的特长与优势,做到科学的定位,按照工作岗位业务范围工作领域职业能力的开发流程。

二、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随着我国高速铁道专业教学课程的不断完善,高速铁道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已经完全得到了创新发展,高速铁道专业在进行一系列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发展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遭遇到了障碍。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逐渐扩大,主要学习方向侧重于对高速铁道专业性知识的学习,通过理论与实际知识的互相结合,锻炼学生自身的高速铁道工作能力,分析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当前的教学内容有些也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局限性较大,很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只能基于课本,不能真实发挥自我的技术优势,因此,高速铁道专业工程技术教学必须要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双重教学模式,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与动力,这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三、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课堂知识培养系统化设计

3.1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宗旨,设置公共基础课

高速铁道工程技术专业要以提高专业人员技术职工的综合素养为主,帮助铁道工作人员建立正确的文化素养培养方式,还必须要设计正确的公共基础课程安排时间表,要根据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类型的辅导计划与公共课程安排,开设信息化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等模块,还要加强铁道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素养培养,加强对行政素养,职业道德规范,身心素养的提升,以及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

3.2基于高速铁路建设的职业行动领域,构建专业学习领域

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以“职业岗位群职责——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分析为依据,以校企专家合作开发为关键,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专业学习领域,实现工学结合。主要流程为三个阶段、四个环节、三个转换。三个阶段:即市场调研是课程开发的起点,解决专业准确定位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导框架,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式、途径和资源问题;课程体系的系统化设计是课程开发的落脚点,解决课程的载体、内容体系、创设学习情境、制订实施方案等问题。三个阶段互为递进,紧密联系。四个环节:即由行业企业专家的“头脑风暴”“、研讨确认”“、决策计划”为课程体系开发提供源泉,由校方组织教师专家“开发分析”,从而确保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三个转换:即实现从实际工作到典型工作、典型工作向学习领域(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向学习情境的三个转换。

四、专业能力培养系统化设计

专业技能培养系统按照“四层次、六递进”进行系统化设计。“四层次”即指课内单项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顶岗实习。课内单项实训指在课堂上理实一体、讲练结合完成的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实训指通过单独组织的集中实训实现某一专项能力培养;生产性综合实训指模拟具体生产任务,提交符合生产要求的实训成果;顶岗实习是以企业员工身份,完成生产岗位的具体任务。“六递进”是指学生技能培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从熟练到精湛,从实训到生产、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到员工的递进。

专业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学载体的选择,各门课程的教学载体要有针对性,并且源于实际,高于实际,从简单到复杂、从个体到系统,具有典型性,能将典型工作具体化,学生完成任务的行动过程能反复应用,技术程度逐渐提升,体现职业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五、其他职业能力的系统化设计

主要指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方法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学习、开发自己的智力、设计职业发展道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运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和产品质量自我控制、管理以及工作评价的能力。在社会能力方面,主要培养学生经历和构建社会关系、感受和理解他人的奉献和冲突,并负责任地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愿望,重点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交流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群体意识、安全意识、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根据以上培养目标,高速铁道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强调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将职业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教学,将行业和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入课程,遵循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要求的内在逻辑,采用教学做合一、实验-实训-实习有机融合,实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全面提升。

六、结束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它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来掌握融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育中,学生对所学职业(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先有一个感性认识,以此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然后再开始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技术和专业理论不再抽象,而是企业、社会和技术工人个人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66.

[2]郭扬,张晨.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30-35.

篇10

自教育部提出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后,各高职院校都根据实际情况,都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实际效果看,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开发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取得了好成绩。我们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也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改革。

1企业调研

1.1人才需求

鄂尔多斯地区十八个工业园区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形成了煤化工、硅化工、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四条循环产业链。目前有一些大型企业和地方知名企业入驻园区,如新能能源有限公司、中煤能源等。用工需求非常大,以达拉特经济开发区为例,2016年,达拉特经济开发区预计需要新增技术人才四千多人,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人和技术工人,年龄段集中在20~45岁间,性别要求91%为男性,学历方面94%为大专及以上。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中职或通过短训的人员又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开发的需要,缺口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人和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的严重不足与化工产业迅猛发展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已阻碍着化工产业的发展,化工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故鄂尔多斯煤化工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每年就很多。基于此,我们开设了应用化工技术专业。

1.2行业企业调研情况

目前鄂尔多斯市化工工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煤化工和化肥工业等,2013年鄂尔多斯园区亿元以上化工项目调查数据:(1)合成氨:在鄂托克经济开发区,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年产54万吨合成氨95万吨尿素技改扩能项目;在苏里格经济开发区,中煤鄂尔多斯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的200万吨合成氨350万吨尿素项目和内蒙古博大实地化学有限公司的100万吨合成氨100万吨尿素120万吨联碱项目;在大路新区,有内蒙古天润化肥股份有限公司化肥项目,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和满世集团年产550万吨大化肥项目。(2)氯碱和聚氯乙烯:在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君正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聚氯乙烯48万吨烧碱配套90万吨电石及电石渣综合利用项目;内蒙古中谷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年产60万吨聚氯乙烯60万吨烧碱配套100万吨电石及电石渣综合利用项目;《鄂尔多斯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中规划杭锦旗独贵塔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煤制气、煤制化肥;鄂托克旗蒙西工业园区:化工重点发展PVC、PVA;鄂托克旗棋盘井工业园区:化工重点发展PVC及多晶硅等。所以,我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就本地区的工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设置了合成氨生产技术、氯碱生产技术和PVC生产技术等核心课程。

2课程体系开发

根据调研结果,专业教师与企业一线专家进行了课程体系开发,我们通过解析化工生产过程,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科学合理构建了基于化工产品生产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3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实施保障条件

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受到学校运行机制、实践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师资等因素的制约,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实践教学条件和师资。实践教学条件是课程体系实施重点,师资是课程体系实施难点。

3.1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保障

大多课程都有相应的实训室保障其教学,基础化学有四个实验室;化工单元操作综合实训室有吸收解析、流体输送、传热、萃取、流化床干燥、精馏及管路拆装、换热器拆装实训装置;煤质分析实训室有自动量热仪,全自动工业分析仪,电脑测硫仪,元素分析仪,智能灰熔融性测试仪,智能马弗炉,数显电热鼓风干燥箱,破碎缩分机,颚式破碎机,对辊破碎机,制样粉碎机,全自动胶质层测试仪,全自动磨杯机,哈氏可磨性指数测定仪,标准筛振筛机,全自动粘结指数测试仪和智能化制样室变频除尘系统;化工模型实训室有合成氨生产模型、氯碱生产模型、PVC生产模型、煤焦化厂模型;仿真实训机房有合成氨、氯碱生产、PVC生产等配套仿真软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数量足够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保证学生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依托校内外丰富的实验实训条件,紧紧围绕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训练。

3.2教学团队保障

为保障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需配备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具有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和实践技能的“双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必须具有丰富的化工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化工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社会培训能力;熟悉化工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能培养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同时,聘请企业工程师到校讲课,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作者:赵志英 马桂香 郭丽敏 单位: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化工系

篇11

关键词: 高职;铁道工程技术;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railway engineering technology;curriculum;professional competenc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15-02

0 引言

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既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结合铁路行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针对现场调研、毕业生访谈、企业专家研讨等信息反馈基础上,历经多次校内外专家论证,按照“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课程标准与铁路行业标准相融合、课程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新课程体系,保障了该课程体系设计与开发的系统性、动态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1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特征

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是以工作过程分析为切入点,以培养铁路施工与维护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1.1 开发主体多元化:开发主体由过去的院系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教师参与转变为由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课程专家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避免了课程构成与目标岗位的要求脱节,实现了课程体系设置与社会、企业要求相适应、相对接。

1.2 课程结构职业化:其一,课程开发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课程结构、学习情境均来自典型工作任务的转换;其二,课程内容以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为学生提供完整真实的学习体验,实现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并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1.3 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并强调各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突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应用性。

1.4 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三方面的变化。就实施主体而言,融学校、企业为一体,融教师、工程师为一体;就场所而言,必须做到专业教室、实践教学基地的结合;就教学过程而言,是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

2 构建符合高职铁路特色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2.1 课程结构 按照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遵循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1.1 开设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等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

2.1.2 开设工程识图与CAD、工程力学应用、测量技术与应用、土木工程材料试验与检测、工程地质鉴别与分析、混凝土(钢)结构检算等专业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为学专业课提供必需、够用的理论基础。

2.1.3 开设地基基础施工与试验检测、铁路轨道施工与维护、铁路隧道施工与维护、铁路桥梁施工与维护、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预算等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培养学生从事铁路施工及工务技术领域最典型工作的能力,包括设备的选择和操作、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劳动的组织和管理等,以强化学生核心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

2.1.4 开设铁路线桥隧检测、专业英语、以及施工与工务模块等专业拓展领域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领域,拓展专业口径,为职业能力的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开设专业选修学习领域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和认知专业前沿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状况,为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创造条件。

2.1.5 开设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新技术新工艺讲座等综合实训学习领域课程,强化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基本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综合技能实训、标准化作业实训、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以突出职业标准化训练为中心,重点强化培训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岗位能力。

2.2 课程排序 按照专业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能力形成规律、职业成长规律以及岗位任务的难易程度,安排课程教学的先后顺序,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表1)

3 新课程体系运行效果

新课程体系通过3年的实践运行表明,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显著提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100%,专业课程考核及格率为100%、优秀率接近48%,实践教学成绩普遍提高30%以上;1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27名同学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获特等奖学金1人、一等奖学金26人、二等奖学金53人、三等奖学金103人,获奖率达52%;被学院评为优秀学生干部34人、优秀团干13人、优秀团员26人、优秀学生53人、先进个人31人;有4名同学参加2012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荣获专科组陕西省二等奖,有6名同学在全国铁路职业院校铁工类专业测量技能大赛荣获特等奖,8名同学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生技能作品展荣获三等奖。

实践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工学交替的实践中,职业能力得到良好锻炼,缩短了毕业到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稳定在99%以上,2013年学生就业质量迈上新台阶:2013届就业率为99.7%、2014届签约率为95.5%。

4 结语

高职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学科领域课程体系模式,只有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铁路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课程结构和优化课程内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才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1]12号.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篇12

VOCSCUM(Vocational Competency Systematized Curriculum)课程及课程开发方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组织国内众多高职教育专家,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式,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研制出的一套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此课程模式是一个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模式,它提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和培养方案设计五个步骤。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分析

为了用先进的VOCSCUM课程模式开发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对现行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分析的结果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开发从根本上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2)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3)课程结构比较单一。(4)现行实施方案的课程没有采用学分制管理。(5)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把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和社会结合不够紧密。(6)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考虑了产学结合及“定单教育”,但力度尚显不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模式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对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只有采用适合高职特性的课程模式,才有可能引入学分制,实现课程的弹性;才能把课程和职业很好地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三、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

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进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专业设置论证。主要是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业的可行性论证,以确定准确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主要目标是确定专业的职业目标以及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基本方法是职业能力通过行动领域的专业任务来完成,专业任务则转化成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每一单项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课程又以学习链路的形式展示出来。

3.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这主要是在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将各单项职业能力和职业延展能力分析的结果合成,形成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这一结构框架体现出了横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以及纵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链路。要求既要有能力培养的递进式层次阶段,也要有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的明确区分。

4.单元课程设计。这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课程设计。

5.培养方案设计。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开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维护、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重点掌握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具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机械加工的操作能力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装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3)职业目标与就业选择: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机加工段长。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产品营销员、机电设备的操作、机加工工艺员、企业管理。(4)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5)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6)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7)主要课程介绍。

四、结论

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具有如下特色:

1.课程模式贯穿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首先,在开办专业之初,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方案设计;聘请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论证。其次,在进行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制定时,始终体现出就业导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为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和机加工段长,这是在大量职业调查、市场分析和生源市场调查后确定下来的,这一定位比较明确、准确。

2.课程模式突破了学科范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了“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注重操作实践课程,拓宽急需知识课程”的培养原则,改变了过去按学科体系教学造成的知识结构的分割,避免了课程之间的内容脱节与重复,突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少量通识课程以外,大多数课程采用了更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项目中心”课程范型以及“培养中心”课程范型。特别是以掌握专门技术和培养专项能力为主的“训练中心”课程范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理论课程的整合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的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将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组合和综合,以及依据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整合要求,对机电设备的拆装、维护,机加工段长培训等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训一体化整合。

4.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和专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

友情链接